背景和目的: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预后差的原因是术后复发率高和早期通过门静脉转移.本研究建立门静脉癌栓肝癌细胞株,并探讨其分子细胞遗传特征.方法:从HCC患者门脉癌栓中获取肝癌细胞进行细胞培养,对培养成功的细胞(H4M)进行染色体G带染色后分析其核型和对比基因组杂交(comparative genomic hybridization,CGH)结果;用差异PCR检测周期素D1基因.结果:H4M细胞核型为超3倍体,染色体数为71~78,其中有一条标记染色体含有一长的均染区(hsr).H4M主要的细胞遗传学改变为8p缺失和11q13高拷贝数扩增.周期素D1基因CCND1明显扩增.结论:染色体8p丢失和11q13高拷贝数扩增与H4M细胞的转移特性相关.周期素D1基因CCND1扩增可能是染色体11q13扩增的原因.
作者:张萌;文剑明;胥建敏;汪维生;胡亮;谢丹;关新元 刊期: 2002年第11期
背景与目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旁分泌在肿瘤血管新生中的作用已得到证实,但其自分泌作用尚不清楚.本研究的目的是分析VEGF及其受体(Flt-1和KDR)基因在恶性肿瘤细胞系中的共表达.方法:以看家基因为内标,采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分析VEGF及其受体基因在30种肿瘤细胞系和4种内皮细胞中的表达水平.结果:在29种肿瘤细胞系和3种内皮细胞系检测到中度以上的VEGF基因表达,而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仅有低表达;Flt-1基因表达分别见于50%(6/12)的血液肿瘤,28%(5/18)的实体瘤细胞和2种内皮细胞;仅在16.7%(2/12)的血液肿瘤,33.3%(6/18)实体瘤细胞和2种内皮细胞检测到KDR基因表达;而ECV304细胞并无Flt-1或KDR基因的表达.结论:VEGF基因高表达是肿瘤细胞的重要特征,而VEGF及其受体共表达表明肿瘤细胞系中存在自分泌途径.
作者:傅建新;王玮;白霞;王玲;朱子玲;陈子兴;阮长耿 刊期: 2002年第11期
背景与目的:环氧化酶(cyclooxygenase,COX)是人体内合成前列腺素的限速酶.近研究表明,环氧化酶2(COX-2)与肿瘤的生成有关.本研究通过检测COX-1和COX-2在人膀胱癌组织、正常膀胱粘膜以及膀胱炎症组织中的表达,探讨COX在膀胱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免疫组化法(Envision二步法),检测膀胱移行细胞癌和癌旁组织、正常膀胱粘膜以及膀胱炎症组织中COX-1和COX-2mRNA和蛋白的表达,并分析癌组织中COX的表达强度与肿瘤对应的各项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RT-PCR检测15例新鲜膀胱癌组织COX-2mRNA均阳性表达,5例肉眼所见的癌旁正常组织中仅1例阳性,两者差异有显著性;而COX-1mRNA在所有新鲜癌组织标本中均有结构性表达.免疫组织化学研究结果与RT-PCR结果相似,COX-2蛋白主要集中在肿瘤细胞胞浆内,阳性表达率为50%,正常膀胱粘膜(n=4)和膀胱慢性炎症组织(n=5)中没有表达;反之,COX-1蛋白主要表达在正常或炎症组织的平滑肌细胞上,肿瘤组织中为阴性表达.在40例膀胱移行细胞癌石蜡切片标本中,COX-2蛋白的表达强度与肿瘤的分级和分期有关,恶性度较高的Ⅲ级癌的表达水平高于Ⅰ级和Ⅱ级癌,浸润性癌(T2-4)也高于浅表性癌(Ta-1).结论:COX-2mRNA和蛋白在人膀胱癌组织中表达增高,并与肿瘤的恶性度相关,说明COX-2可能在膀胱癌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张坚;唐孝达 刊期: 2002年第11期
背景与目的:肿瘤转移是恶性肿瘤致死的主要因素之一,淋巴结转移是癌早期常见的转移方式,且淋巴结转移灶可以成为进一步血道转移的桥头堡,但癌淋巴道转移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本实验旨在探讨小鼠肝癌细胞分泌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及表达Fas-L与其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谱法检测具有不同转移能力的小鼠肝癌细胞Hca-F(高转移)和Hca-P(低转移)分别在淋巴结匀浆、肝组织匀浆或脾组织匀浆存在的情况下分泌的基质金属蛋白酶谱;以流式细胞仪检测荷瘤鼠淋巴细胞的生长分数;以TUNEL检测淋巴结内淋巴细胞的凋亡情况;以免疫组化法检测Hca-F和Hca-P细胞表达Fas-L的情况.结果:在淋巴结匀浆存在下Hca-F和Hca-P细胞分泌MMP-9显著增多(P<0.01):RPMI-1640培养基中,Hca-F和Hca-P细胞分泌MMP-9分别为1256±157、2642±385;加入淋巴结匀浆后,则分别为12403±894、9086±686,同时分泌大量的MMP-2(Hca-F为7364±2001,Hca-P为2997±1990)和MMP-9的活性型(Hca-F为7297±1657,Hca-P为3914±1253),且Hca-F细胞分泌量多于Hca-P(P<0.05).而在肝组织或脾组织匀浆存在下,Hca-F和Hca-P细胞均不分泌基质金属蛋白酶.Hca-F组荷瘤鼠引流淋巴结内的淋巴细胞的增殖高峰出现于荷瘤后第14日,并迅速下降,而Hca-P组荷瘤鼠引流淋巴结内的淋巴细胞的增殖高峰出现于荷瘤后第7日,并始终维持于较高水平.RUNEL法检测发现在转移至淋巴结的Hca-F细胞周围的巨噬细胞发生凋亡.Hca-F细胞表达Fas-L显著强于Hca-P细胞(P<0.01).结论:Hca-F和Hca-P细胞分泌金属蛋白酶取决于淋巴细胞内特定环境,并与他们锚定于淋巴结相关.高表达Fas-L有助于肿瘤细胞逃避淋巴结内T细胞的杀伤.
作者:崔晓楠;侯力;刘基巍;凌茂英 刊期: 2002年第11期
背景与目的:HCAP1(HCC-associated protein 1)基因是我们室克隆的一个新基因,HCAP1基因有N和M两种基因型,本研究旨在探讨HCAP1N和HCAP1M基因型对肝癌细胞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用脂质体转染试剂,将HCAP1M与HCAP1N分别转染Hep3B-Tet-on肝细胞性肝癌细胞株;为了获得高诱导表达HCAP1N或HCAP1M的细胞株,通过Western blot方法筛选被转染的细胞.然后,通过人cDNA array膜片杂交技术分析HCAP1N或HCAP1M诱导表达前后的细胞基因表达谱.杂交结果用复日Smartview2001图像分析软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建立了HCAP1N和HCAP1M过表达前后的差异基因表达谱.结果表明HCAP1M过表达引起参与细胞增殖的基因表达上调(如c-erbB2受体和转录因子DP2),以及起凋亡作用基因(caspase9)及DNA切割修复蛋白基因(ERCC5)的表达下调;而HCAP1N过表达引起抑制细胞生长基因(如snoN和WAF1)和DNA切割修复蛋白基因(ERCC5)的表达上调,以及抗凋亡基因(HSPs)的表达下调.结论:HCAP1M基因过表达可能促进细胞过度增殖,HCAP1N过表达可能抑制细胞生长.
作者:王俊茹;覃文新;何祥火;潘勇;胡建;万大方;顾健人 刊期: 2002年第11期
背景与目的:研究表明LMP1激活c-JunN末端激酶(c-JunN-ternimal kinase,JNK)介导的信号途径在促进鼻咽癌的发生发展有重要作用,并且发现JNK相互作用蛋白(JNK interacting protein,JIP)在鼻咽癌细胞中能够有效抑制JNK信号途径.本实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JIP对鼻咽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生物学效应的影响.方法:采用MTT法观察不同剂量的JIP及相同剂量JIP作用不同时间后鼻咽癌细胞生长情况;并用集落形成率确定单个鼻咽癌细胞的增殖能力;同时用流式细胞术分析JIP作用前后细胞周期时相的变化;后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JIP作用后鼻咽癌细胞凋亡百分率的改变.结果:①随着转染JIP量的增加,细胞的存活率逐渐下降,存在剂量依赖效应;1μg/mlJIP作用24、48、72h后,细胞存活率分别为77.8%、59.2%、61.8%.②转染JIP后鼻咽癌细胞形成的集落明显减少,且集落体积变小.③转染JIP使鼻咽癌细胞周期G0/G1期细胞百分率由66.24%上升到71.89%,S期细胞百分率由25.87%下降到19.96%.④与对照组相比,转染JIP后细胞的24h凋亡百分率由1.25%上升到8.25%,上升约6.6倍,48h由1.04%上升到31.45%,上升约30倍.结论:JIP能够有效抑制鼻咽癌细胞生长增殖,引起鼻咽癌细胞周期G1/S期延长,并明显促进鼻咽癌细胞凋亡,提示JIP是治疗鼻咽癌潜在的分子药物.
作者:胡智;陶永光;杨力芳;唐发清;罗非君;曾亮;易薇;曹亚 刊期: 2002年第11期
背景与目的:PC-1是在骨转移和雄激素非依赖的前列腺癌细胞株C4-2中高表达的新基因.本文拟研究PC-1基因在多种人肿瘤组织和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并对该基因的启动子区进行克隆及活性分析.方法:以PC-1基因特异性DNA序列为探针与10对肿瘤和正常组织的总RNA进行杂交;以C4-2细胞基因组DNA为模板,PCR扩增PC-1基因翻译起始位点上游DNA序列.PCR产物定向克隆到含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的载体pGL3-Basic上,将重组质粒瞬时转染C4-2细胞,荧光素酶定量分析检测启动子活性.结果:多种肿瘤组织中PC-1基因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相应的正常组织中的表达;翻译起始位点上游340bp的片段没有启动子活性,而ATG前1099bp、1337bp、1579bp、1831bp和4939bp长度的片段都表现出启动子的功能活性.结论:PC-1基因在人前列腺癌以及多种肿瘤组织中被特异激活,表明该基因的功能可能和肿瘤的发生有关;研究的初步结果表明4939bp长度的启动子活性强,在1831bp和4939bp之间可能含有转录增强子元件.
作者:王健;周建光;李杰之;张浩;陈珊;黄翠芬 刊期: 2002年第11期
背景与目的:E-钙粘附素表达缺失与许多种癌密切相关,而近在乳腺癌的研究中发现N-钙粘附素的反常表达在引起癌细胞的浸润及转移方面有着比E-钙粘附素缺失更为明显而直接的作用.本研究拟探讨前列腺癌中E和N-钙粘附素的表达与癌分级、分期及前列腺特异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PSA)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56例前列腺癌标本E和N-钙粘附素的表达.结果:E-钙粘附素阳性表达24例(43%),阴性表达32例(57%);N-钙粘附素表达阴性18例(32%),阳性38例(68%),E-钙粘附素表达缺失或N-钙粘附素阳性表达与肿瘤恶性程度及分期呈正相关(P均<0.01);与血清总PSA(T-PSA)和游离PSA(F-PSA)无明显相关性,而与F-PSA/T-PSA比值呈正相关(P<0.01).结论:E-钙粘附素和N-钙粘附素与前列腺癌的发生、发展明显相关,可以作为判断前列腺癌恶性程度及预后的指标.
作者:黄啸;周利群;艾军魁;吕英谦;白银;曾荔;张志文;郭应禄 刊期: 2002年第11期
背景与目的:肿瘤的生长和转移有赖于新生血管的生成,内皮抑素能抑制肿瘤的血管生成.本研究旨在观察毕赤巴斯德酵母(pichia.pastoris.GS115)分泌表达的重组人内皮抑素(recombinant human endostatin,rhES)对小鼠肺腺癌LA795生长和转移的抑制作用.方法:挑取一株高效分泌表达rhES的毕赤巴斯德酵母菌株,利用甲醇进行大量诱导表达;用肝素亲和层析的方法纯化目的蛋白;将接种LA795肺腺癌细胞的T739小鼠随机分成两组,分别给予rhES和PBS皮下注射,每日1次,连续14天;观察两组小鼠肿瘤生长情况,测量肿瘤体积大小,并观察两组小鼠肿瘤肺部转移情况.结果:经甲醇诱导的毕赤巴斯德酵母菌株高效分泌表达了rhES;动物实验研究发现rhES能显著抑制小鼠肺腺癌LA795的生长,rhES治疗组肿瘤大小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抑瘤率达到66.4%,并且有效抑制了肿瘤的肺部转移.结论:利用毕赤酵母作为宿主分泌表达的rhES具有良好的生物学活性,可显著抑制小鼠肺腺癌LA795的生长和转移.
作者:夏虎;骆利敏;文金序;佟万成 刊期: 2002年第11期
背景与目的:肿瘤血管生成是肿瘤赖以生长和转移的基础,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和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与血管新生密切相关,本实验旨在通过检测食管鳞癌患者血清中VEGF和NO的表达变化,分析其临床意义,为食管鳞癌病情判定及预后估计提供辅助手段.方法: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反应(enzyme-linked immunosorbant assay,ELISA)法和分光光度法检测50例食管鳞癌患者血清中VEGF和NO的含量,并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正常健康人血清中VEGF和NO含量与食管良性病变患者无显著差异(P>0.05);食管鳞癌患者血清VEGF和NO含量较健康人明显升高(P<0.01),且随着食管癌的分期、分级和淋巴结转移而显著增高(P<0.01),血清VEGF和NO含量呈正相关(P<0.01).结论:食管鳞癌患者血清中VEGF和NO表达的增高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及恶性行为有关,可作为临床上判断预后的指标之一.
作者:张涛;张峰;姜涛;李小飞;王云杰;刘锟 刊期: 2002年第11期
背景与目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Insulin-likegrowthfactorⅡ,IGF-Ⅱ)能促进细胞分裂、增殖,B细胞淋巴瘤-2(bcl-2)蛋白能明显抑制细胞的凋亡,使细胞寿命延长.近来发现两者在结肠直肠癌中均存在过表达,但两者在结肠直肠癌中的联合检测尚未见报道.本文通过观察结肠直肠腺癌中IGF-ⅡmRNA、bcl-2蛋白的表达情况,结合肿瘤中细胞增殖和凋亡状态的研究,探讨IGF-Ⅱ,bcl-2基因表达的相关性以及与结肠直肠腺癌浸润、转移的关系,并探求两者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48例结肠直肠腺癌石蜡标本,采用原位分子杂交检测IGF-ⅡmRNA,S-P法检测bcl-2蛋白,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多媒体图文分析系统定量肿瘤阳性细胞率.以10例正常结肠直肠组织作为对照.结果:结肠直肠腺癌中IGF-ⅡmRNA,bcl-2蛋白阳性细胞率[(38.70±7.80)%和(30.97±7.40)%]均显著高于正常结肠直肠组织[(23.12±4.07)%和(12.69±1.31)%](P<0.01),IGF-ⅡmRNA和bcl-2蛋白表达呈负相关(P<0.05),且均与肿瘤Dukes′分期有关和淋巴结转移有关,而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大小,部位,分化程度无关.IGF-ⅡmRNA与PCNA,细胞凋亡显著正相关(P<0.01),bcl-2蛋白与细胞凋亡显著负相关(P<0.01),而与PCNA表达无关(P>0.05).IGF-ⅡmRNA阳性而bcl-2蛋白阴性者预后差.结论:结肠直肠腺癌中IGF-Ⅱ,bcl-2的过表达共同参与了肿瘤的发生,发展,浸润,转移,两者联合检测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作者:张明生;袁宏银;熊斌;邓清;唐志佼;夏东 刊期: 2002年第11期
背景与目的:广州市是我国工业城市之一,调查不同工业行业职业人群恶性肿瘤死亡情况,对识别恶性肿瘤高危人群和进一步探讨职业因素与恶性肿瘤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旨在通过追踪广州市不同工业行业8年恶性肿瘤的死亡情况,为有针对性做好肿瘤防治提供资料.方法:以1989~1992年399家企业的个人健康档案为资料,严格按流行病学和统计学的调查统计监测,分别追踪观察35岁以上79573名工人8年余,统计其总死亡率、恶性肿瘤死亡率.结果:经过8年余的追踪观察,共追踪633869人年(男393373,女240496),总死亡人数1577人,恶性肿瘤为主死因801人,占50.7%.在各行业中,冶金行业恶性肿瘤的死亡率,明显高于其他行业,橡胶行业职工老年前期组的恶性肿瘤死亡率相对危险较中年组升高.在恶性肿瘤死亡分类中,消化系统、呼吸系统、鼻咽部肿瘤,分别占死亡率前三位,而单一脏器肿瘤死亡率前三位分别为肺癌、肝癌和鼻咽癌顺序排列.结论:恶性肿瘤目前仍是严重威胁广州市工业系统不同行业职工生命的疾病.在预防工作中,不能忽视老年期的定期普查.
作者:陈嘉榆;刘薇薇 刊期: 2002年第11期
背景与目的:老年宫颈癌预后较差,治疗并发症较多.本文分析老年Ⅰ、Ⅱ期宫颈癌手术治疗与放射治疗的疗效,以探讨更合适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79例Ⅰa~Ⅱb期老年宫颈癌的临床资料,其中134例行根治性手术治疗,并根据个体状况辅以适当的放疗和/或化疗;45例采用根治性放射治疗,并根据个体状况辅以适当的化疗.结果:手术组和放射治疗组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78.32%和49.08%(P=0.04).手术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7.01%(63/134),其中严重并发症导致死亡3例;放射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为75.63%(34/45).结论:Ⅰ、Ⅱ期老年宫颈癌患者宜采用手术治疗,并根据其个体状况采取不同的辅助治疗方式.
作者:黄永文;李孟达;刘富元;李艳芳 刊期: 2002年第11期
背景与目的:恶性肿瘤相关物质(tumor supplied group of factors,TSGF)是我国首个获国家批准上市的第一类癌症体外标记物,国外还未见此类报道.为了解其检测特异性及灵敏度,我们测定了肿瘤患者血清TSGF水平并评价其在肿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定量分析测定523例肿瘤患者和400例正常人的血清TSGF水平并分析其与临床诊断符合率.结果:非恶性肿瘤(A组)、恶性肿瘤(B组)、恶性肿瘤根治治疗后(C组)及正常人(D组)其血清TSGF水平分别为66.57、71.24、60.78及53.56u/ml.经统计学分析,A组和B组、A组和D组、B组和C组、B组和D组、C组和D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A组和C组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诊断灵敏度为63.86%,特异性是90.89%,真阳性率是87.01%,假阳性率是13.00%.结论:TSGF在恶性肿瘤患者血清中的水平升高,对筛查肿瘤疾病有帮助.
作者:梁伊仁;万德森;陈功;卢震海;李幼娟;林月好;池沛冬 刊期: 2002年第11期
背景与目的:粘蛋白MUC1的表达上调或MUC2的表达下调可能参与了肿瘤的发生,而MUC1和MUC2的表达中国人结肠直肠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未见报道.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结肠直肠癌组织中粘蛋白MUC1和MUC2的表达与不同的临床病理参数间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126例结肠直肠癌和20例正常结肠直肠粘膜中粘蛋白MUC1和MUC2的表达.结果:20例正常结肠直肠粘膜中粘蛋白MUC1和MUC2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0和100%,而126例结肠直肠癌中粘蛋白MUC1和MUC2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2.1%和36.5%(P<0.01);结肠直肠癌中粘蛋白MUC1的表达与肿瘤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Dukes分期呈正相关(P<0.05),与肿瘤的分化程度呈负相关(P<0.05);粘蛋白MUC2在结肠直肠癌中的表达与肿瘤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Dukes分期密切相关(P<0.05),而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无关(P>0.05).结论:粘蛋白MUC1表达上调或MUC2表达下调可能参与了结肠直肠癌的发生发展,检测结肠直肠癌中粘蛋白MUC1和MUC2的表达可间接反映肿瘤的预后.
作者:黄文斌;史良会;朱晓群;徐国祥;齐琼 刊期: 2002年第11期
背景与目的:报道显示:盆静脉浸润、阳性淋巴结及肿瘤在肠壁浸润的深度被认为是影响结肠直肠癌预后的独立因素,并推出了新的临床病理分期方案,但尚无定论,本文为此就中低位直肠癌影响预后的因素作一些分析.方法:1990~1996年收治的中低位直肠癌患者484例,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术(Abdominoperineal resection APR)356例、低位前切除术后(Low anterior resectionLAR)128例,依据五年生存的随访结果对肿瘤因素分别进行单因素与多因素回顾性统计分析,从而筛检对预后的影响具有独立特性的高危因素.结果:总的5年生存率为71.1%,其中APR与LAR依次为:63.5%、92.2%(P<0.01).Cox比例风险模型显示:盆静脉浸润、肿瘤大小及TNM分期对五年生存的影响具有独立特性.结论:中低位直肠癌盆静脉浸润、肿瘤大小及TNM分期是影响预后的高危因素,可作为临床病理分期方案的重要指标.
作者:何炜杰;汪良;胡浩;康苏娅;钱海鑫;徐凤鸣 刊期: 2002年第11期
背景与目的:研究表明,端粒酶的活化可使细胞转化为癌细胞.本研究拟分析端粒酶在乳腺良性和恶性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乳腺癌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应用PCR-ELISA方法检测178例乳腺癌、乳腺纤维瘤等患者术后组织中端粒酶的表达.结果:端粒酶阳性表达率在原发性乳腺癌组织为86.72%(111/128);乳腺癌癌前病变组织为46.67%(7/15);乳腺纤维瘤组织为26.66%(4/15);乳腺非癌组织、囊性增生组织全阴性.乳腺癌在不同的临床分期中,端粒酶阳性表达率为临床Ⅰ期63.16%,Ⅱ期85.96%,Ⅲ期为95.65%,Ⅳ期为100%.原发性乳腺癌伴腋窝淋巴结阳性者端粒酶阳性表达率为95.83%(69/72),腋窝淋巴结阴性者端粒酶阳性表达率75%(42/56).结论:端粒酶的表达与乳腺癌的临床分期(P<0.005)、腋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1).特别是它在乳腺癌癌前病变中有表达.端粒酶的检测对乳腺癌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邱晓光;刘永平;蒲庆田;顾庆焕;韩建军 刊期: 2002年第11期
背景与目的:国外多数研究发现,由于MOC-3在肺癌组织中的阳性率明显高于胸膜间皮瘤的阳性率,因此认为MOC-3对两者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但也有少数相反的报道.CD56(神经细胞粘附分子neur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对小细胞肺癌的敏感性高,对非小细胞肺癌的敏感性则报道不一.本研究旨在探讨MOC-3及CD56检测在肺癌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对92例肺癌组织中MOC-31及CD56进行同步检测.结果:MOC-31在肺癌中的阳性率为98.9%(91/92),其中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rcinoma NSCLC)中的阳性率为98.6%(72/73),在小细胞肺癌(smal cell lung carcinoma,SCLC)中的阳性率为100%(19/19).CD56在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为30.4%(28/92),其中在NSCLC中的阳性表达率为12.3%(9/73),在SCLC中的阳性表达率为100%(19/19).MOC-31及CD56在癌旁肺组织及正常肺组织中均未见阳性反应.结论:MOC-31是检测肺癌的一个敏感性高特异性较强抗体.而CD56仅对SCLC有敏感性.MOC-31与CD56联合检测,对诊断SCLC更有意义.
作者:黄应桂;许燕云;郑朝晖 刊期: 2002年第11期
背景与目的:据文献报道,p53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cellnuclearantigen,PCNA)与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本研究检测p53和PCNA在上颌窦恶性肿瘤、良性肿瘤和炎症性病变中表达的强度差异,探讨p53和PCNA与上颌窦恶性肿瘤临床分期、病理分型及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108例上颌窦恶性肿瘤、19例上颌窦良性肿瘤、8例鼻粘膜炎症中p53和PCNA的表达情况.数据统计采用秩和检验,并用平均秩衡量p53和PCNA的阳性表达强度.结果:在上颌窦良性肿瘤和鼻粘膜炎症两组中,p53和PCNA的平均秩分别为42.8、50.3和47.9、46.8;在恶性肿瘤组中,p53和PCNA平均秩分别高达73.0和73.2;在上颌窦恶性肿瘤中,鳞癌p53的平均秩为60.7,比腺癌的平均秩(43.9)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临床分期Ⅰ~Ⅳ期中,p53平均秩分别为46.6、50.1、56.1、55.0,PCNA平均秩分别为60.5、48.8、56.1、53.9;在无淋巴结转移组和有淋巴结转移组中,p53平均秩分别为53.7和57.3,PCNA平均秩分别为53.9和56.4;在生存期<3年、<5年和≥5年等3组中,p53平均秩分别为49.9、53.7和48.5,PCNA平均秩分别为45.7、56.9和52.0,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p53和PCNA与上颌窦恶性肿瘤尤其是鳞癌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相关性,而与上颌窦恶性肿瘤的临床分型、淋巴结转移和预后无关.
作者:谢汝华;陈直华;陈明远;候景辉;吴剑辉;伍国号;吴秋良 刊期: 2002年第11期
近的研究资料提示DNA序列的改变和Epigenetics(表遗传学或拟遗传学)的机制都参与肿瘤的发生.表遗传学研究基因表达的变化,这种变化可通过减数分裂遗传,但不涉及有关基因DNA序列的改变.DNA甲基化是表遗传学上研究深入的一种机制,是一种酶介导的化学修饰过程,在DNA的某些碱基上增加一个甲基.在人类和大多数哺乳动物,DNA甲基化仅影响DNA链上鸟嘌呤前的胞嘧啶(CpG).在启动子区域的DNA甲基化是抑制基因活性的一种重要机制.既往认为抑癌基因失活有两条途径:基因内突变和染色体物质丢失(杂合性丢失LOH或等位基因丢失).现已确切证明DNA甲基化是肿瘤抑制基因失活的第三种机制,而且在某些情况下是抑癌基因失活的唯一的机制.各种类型肿瘤具有特征性的DNA甲基化模式;同一肿瘤类型,不同病人的肿瘤其甲基化模式也可不一样;DNA甲基化可在细胞恶变之前;因此,检测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可用于鉴别肿瘤类型和亚型,有助于早期发现有癌变倾向的细胞;还可作为分子指标预测对化疗的反应和判断预后等.5-氮-2'-脱氧胞苷等去甲基化药物作为抗肿瘤药物的效应,归因于两种机制:细胞毒性和诱导低甲基化.一些临床试验用去甲基化药物治疗实体肿瘤和恶性血液疾病,总体来说有效率不高.许多实验可评估基因的甲基化状态,其中MSP(Methylation-Specific PCR)非常敏感.利用DNA经亚硫酸氢钠处理后,甲基化和非甲基化DNA单链序列的差异来设计不同的PCR引物,这类PCR引物放大甲基化的DNA单链(MSP)或非甲基化的DNA单链.
作者:元云飞;李锦清;杨祖立;汪建平 刊期: 2002年第11期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是迄今为止所知的抗原呈递能力强的抗原呈递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s,APC).肿瘤患者因DC免疫功能低下致宿主抗肿瘤免疫无能.研究表明,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在体外用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M-CSF)及白介素4(IL-4)诱导后,可培养出表达高水平MHCI、MHCII类抗原和CD80、CD86等因子的DC.本实验拟应用黑色素瘤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经GM-CSF及IL-4诱导后获得DC,再经自体肿瘤细胞冻融物冲击,在体外激活自体T淋巴细胞产生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观察其体外抗肿瘤作用.
作者:吴军;王晓怀;杨太成;冼江;王捷;郑文岭 刊期: 2002年第11期
端粒酶使细胞在不断的分裂中逐渐丢失的端粒得以延长,我们过去在85%的骨侵袭性肿瘤中也检出有端粒酶活性,因此它被作为肿瘤细胞的一种标志.研究发现,端粒酶蛋白亚单位hTERT对端粒酶活性的调节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拟对临床骨巨细胞瘤标本进行hTERT基因的定量检测,并与肿瘤的组织学类型、分级及预后进行对比,分析hTERT的表达与肿瘤生物学行为之间的关系.
作者:王林;董书堃;文剑明 刊期: 2002年第11期
端粒酶是目前发现的一种广谱肿瘤标志物,肿瘤端粒酶平均阳性率为80%左右,而在正常组织中几乎检测不到端粒酶,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T-抗原是一种广泛表达于上皮系统恶性肿瘤的糖蛋白,可脱落于体液中,而在正常上皮系统组织中无表达,也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肺癌痰液肿瘤标志物的检测研究较少,本研究探讨肺癌痰液中端粒酶和T-抗原检测的临床意义.
作者:焦宪法;秦建领;王锋;王宁;王国斌 刊期: 2002年第11期
患者女,30岁.因鼻塞、咽异物感3个月于2001年11月14日入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喉科.检查:鼻咽顶、后壁见白色、鱼肉样新生物,略呈分叶状,与周围组织轻度粘连.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头颅CT及核磁共振检查:颅底斜坡肿瘤,破坏周围骨质.临床诊断:鼻咽肿物待查.行鼻咽肿物切除术.
作者:谢翩;陶瑜 刊期: 2002年第11期
近年来由于放射治疗设备和技术的迅速发展,可得到较高精度的放射治疗计划,因此对放疗摆位技术的精度也要求较高.目前国内不少单位仍沿用沙袋或简易头枕等方法进行头颈部体位固定,存在着较大的摆位和固定误差,急需改进.从1998年7月至2001年7月,我们研制出一种新型三维头颈放疗固定装置,并对其摆位的准确性和体位固定的可靠性进行临床验证,有望于提高头颈放疗的精度.
作者:吴少雄;温志祥;何晓华;林承光;黄劭敏;卢杰;崔念基 刊期: 2002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