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与目的:以往的研究中我们发现,用反义基因分别抑制肿瘤细胞膜上的单羧酸转运蛋白第1亚型(monocarboxylatetransporter-1,MCT1)基因和Na+/H+交换蛋白第1亚型(Na+/H+exchanger-1,NHE1)基因的表达,可使肿瘤细胞内pH(intracellular pH,pHi)降低,细胞酸化死亡.而同时抑制这两种基因的表达,对肿瘤细胞pHi及其增殖生长的影响尚不清楚.方法:用电穿孔法将MCT1基因及NHE1基因相应的反义基因表达载体pLXSN-MCT1和pLXSN-NHE1同时转染于人肺腺癌细胞系A549中,经G418筛选阳性克隆,用PCR及RT-PCR方法鉴定MCT1和NHE1的反义基因与A549基因组的整合.pHi及乳酸含量用分光光度法测定;细胞生长周期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并将联合转染反义基因的细胞、转染MCT1反义基因的细胞、A549细胞分别接种于裸鼠皮下,观察移植瘤的生长.结果:与A549细胞比较,联合转染反义基因的细胞pHi降低、乳酸显著升高(P<0.001),细胞周期阻滞在G0-G1期.接种联合转染反义基因细胞和转染MCT1反义基因细胞的裸鼠移植瘤明显比接种A549细胞的轻且小(P<0.001).结论:MCT1基因和NHE1基因可能通过影响pHi对肿瘤细胞的增殖生长起重要的调节作用.
作者:张桂芝;黄桂君;厉为良;吴国明;钱桂生 刊期: 2002年第07期
背景及目的 : 近期研究表明,细胞表面粘附分子 CD44和基质金属蛋白酶类 ( MMPs) 在多种肿瘤组织中有高水平表达,且与肿瘤的侵袭转移关系密切 ; Ki-67是一种细胞增殖核 抗原,表示肿瘤细胞的增殖速率 ; 但三者与骨肉瘤的局部侵袭、远处转移及术后是否复发之 间的关系尚不清楚,本研究拟探讨细胞表面粘附分子标准型 CD44蛋白 ( CD44s) 以及基质金属 蛋白酶-9( MMP-9) 和细胞增殖核抗原 ( Ki-67) 在骨肉瘤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骨肉瘤侵袭 、转移、复发的关系. 方法 :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 SP法检测了 62例骨肉瘤 ( 初发性骨肉瘤 51例 、复发性骨肉瘤 11例,确诊时即伴有肺转移者 9例、不伴有肺转移者 53例 ) 以及骨纤维结构不 良和正常对照组织中 CD44s、 MMP- 9、 Ki- 67的表达,并根据阳性瘤细胞占肿瘤细胞总数的比 率进行半定量量化分析和非参数秩和检验. 结果 : CD44s、 MMP- 9、 Ki-67在骨肉瘤中的阳性 表达率分别为 71.0% 、 75.8% 和 35.5%,与三种分子在骨良性病变和正常对照组织中的阳性 表达率相比,其表达水平显著性升高 ( P值均小于 0.05). CD44s和 MMP- 9在初发性和复发性 骨肉瘤之间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但 Ki-67在术后复发的骨肉瘤中的阳性率为 81.8%,比初发性骨肉瘤中的阳性率显著性升高. CD44s和 Ki- 67在伴有肺转移的骨肉瘤中的阳性率分 别为 88.9% 和 66.7%,均显著高于两者在不伴有肺转移的骨肉瘤中的表达水平 ; 但 MMP- 9在 有无肺转移骨肉瘤之间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CD44s和 MMP- 9在低分化性骨肉瘤中的阳性 率分别为 76.3% 和 79.7%,均显著高于两者在高分化性骨肉瘤中的表达水平 ; 但 Ki-67在不 同分化骨肉瘤之间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Spearman相关分析证明 CD44s、 MMP-9、 Ki- 67三者之间的表达均有显著性相关关系. 结论 : 骨肉瘤组织中 CD44s、 MMP-9和 Ki-67的表达 水平均升高,三者共同促进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局部的侵袭破坏. 骨肉瘤术后是否复发与肿瘤 的增殖状况有关,而与 CD44s和 MMP-9的表达无关 ; 骨肉瘤是否出现早期远处转移受粘附分子 CD44s的表达量和细胞增殖状况的影响,而与 MMP-9的关系不大 ; CD44s和 MMP-9的表达水平 随骨肉瘤细胞分化程度的降低而升高,但不同分化程度的骨肉瘤组织之间的增殖速率无显著性差异.
作者:彭挺生;丘钜世;吴惠茜;梁惠珍;罗灿峤 刊期: 2002年第07期
背景与目的:双链RNA特异性地降解相应序列的mRNA,从而导致转录后水平的基因沉默.本研究旨在探讨绿色荧光蛋白(greenfluorescenceprotein,GFP)的短双链RNA(shortinterferingRNAs,siRNAs)是否能抑制GFP在哺乳动物细胞中的表达.方法:用荧光显微镜和荧光分光光度计观察合成的GFPsiRNAs对绿色荧光蛋白表达基因pEGFPC2在HeLa细胞中表达的影响,同时观察长链GFPdsRNA、Cx26siRNAs和长链Cx26dsRNA对荧光蛋白表达的影响,并通过流式细胞仪观察上述不同种类的dsRNA对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GFPsiRNAs能特异性抑制GFP基因在HeLa细胞中的表达,而Cx26siRNAs对荧光蛋白的表达没有影响.长链双链RNA可以诱导细胞的凋亡,而siRNAs对细胞的凋亡无影响.结论:siRNAs能在哺乳动物特异性抑制基因的表达,该研究将为利用siRNAs作为一种治疗手段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作者:黄宇琛;李江;谭琛;李小玲;李桂源 刊期: 2002年第07期
背景与目的 : 单链抗体相对于完整抗体具有免疫源性低、对肿瘤组织穿透力强的特 点,日益成为肿瘤诊断和治疗的良好导向载体. 本研究的目的是将抗人大肠癌单克隆抗体 ND-1的重链可变区 VH和轻链可变区 VL基因借助一短肽序列 (Gly4Ser)3进行重组,构建单链抗 体基因 ND-1scFv, 并使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 方法 : 采用 RT-PCR技术从能够分泌 ND-1单抗 的鼠杂交瘤细胞中扩增 VH和 VL基因,通过重叠延伸拼接 PCR在 VH和 VL基因间引入连接短肽,体 外构建 ND-1scFv基因,经过常规转化和筛选,将其克隆至 PET-28a( + ) 表达载体,由 IPTG诱导在大肠杆菌 BL21中表达为 ND-1scFv与 His-Tag的融合蛋白. 表达产物用 Ni-NTA resin亲和层析方法纯化,并采用 ELISA方法检测其免疫活性. 结果 : 序列分析表明,ND-1scFv基因全长 732bp, VH354bp位于上游 ; VL 330bp位于下游. SDS-PAGE显示,重组蛋白 相对分子量 30kDa, 与预期结果一致. scFv表达产物以不溶性包涵体形式存在,经亲和层析纯 化后蛋白纯度达 94%. ELISA结果显示 scFv保留了与亲本抗体 ND-1相似的免疫活性,结论 : 成功地构建了抗人大肠癌单链抗体 ND-1scFv, 并在大肠杆菌中获得了较高水平的功能性表达.
作者:方瑾;宋今丹 刊期: 2002年第07期
背景与目的 : 肿瘤的浸润与转移的关键问题是细胞外基质 ( extracellular matrix, ECM) 成分的降解,基质金属蛋白酶 (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 MMPs) 能降解 ECM, 而 MMPs的活性与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 ( tissue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e, TIMPs) 有关. 本研究拟通过观察 MMP- 2和 MMP- 9及其抑制因子 TIMP- 1和 TIMP- 2在子宫颈鳞 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与子宫颈鳞癌的浸润及转移的关系. 方法 :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 方法对 40例子宫颈鳞癌,29例子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 ( 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 和 16例正常子宫颈组织进行标记及分析. 结果 : MMP- 2、 MMP- 9、 TIMP- 1、 TIMP- 2在子宫颈鳞癌、 CIN、正常宫颈组织细胞浆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82.5% 、 70.0% 、 62.5% 、 97.5% ; 44.8% 、 62.1% 、 86.21% 、 96.55% ; 25.0% 、 25.0% 、 25.0% 、 56.25%. MMP-2的鳞癌组与 CIN组及正常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 P< 0.01). MMP- 9的正常组 与鳞癌组及 CIN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 ( P< 0.05). TIMP- 1和 TIMP- 2的正常组与鳞癌组及 CIN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 ( P< 0.01). MMP- 2、 MMP- 9在淋巴结转移阳性组较阴性组的阳 性表达率明显高 ( P< 0.01) ; TIMP- 2在淋巴结转移阴性组的阳性表达率较阳性组明显高 ( P< 0.01),而 TIMP-1没有发现此现象. MMP- 2、 MMP- 9和 TIMP- 1、 TIMP- 2 的阳性表达率 与肿瘤大小、临床分期和病理分化程度均无明显相关性. MMP- 2、 MMP- 9和 TIMP- 1、 TIMP- 2在子宫颈鳞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正常宫颈组织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 结论 : MMP- 2、 MMP- 9的 表达水平的明显上调和 TIMP- 1、 TIMP- 2相对弱表达在子宫颈鳞癌浸润和淋巴转移中起重要 的作用.
作者:周彩云;姚济芬;陈晓端 刊期: 2002年第07期
背景与目的:蛋白激酶CK2是一种高度保守性的真核细胞中普遍存在的丝/苏氨酸激酶,它的活性在人的许多肿瘤细胞是升高的,可作为一种癌基因起作用. 为了深入进行 CK2结 构与功能的研究,本研究拟构建小鼠蛋白激酶 CK2α亚基 cDNA重组表达质粒,并进行表达和初 步鉴定. 方法 : 通过反转录 PCR从 NIH 3T3小鼠成纤维细胞获得小鼠 CK2α亚基编码区 cDNA. 将 NdeⅠ /BamH I双酶切 PCR产物连接到同样双酶切并经牛小肠碱性磷酸酶去磷酸化的表达载体 pT7-7进行定向克隆. 转化感受态大肠杆菌 DH5α获得转化子,琼脂糖凝胶电泳初步筛选转化 子,将阳性克隆进行单和双酶切分析鉴定. 随机挑选 4个阳性克隆进行 DNA测序,将序列完全 正确的重组质粒转化表达菌 BL21(DE3), 挑单克隆小量培养,IPTG诱导表达,Western blot鉴 定. 结果 : 转化子的阳性筛选率为 100% ; 限制性酶切分析结果表明,插入片段和重组质粒的 大小与理论推测值相符. DNA正反向测序结果表明 : 从 4个阳性克隆中筛选到 1个 PCR过程不产 生突变的重组质粒,并将其质粒命名为 pTMCKA. 重组质粒转化表达菌经 IPTG诱导后出现一分 子量 42 kDa蛋白过度表达,Western blot结果证明过度表达产物能与抗人 CK2α亚基抗体发生 特异性免疫反应. 结论 : 重组小鼠蛋白激酶 CK2α亚基的克隆表达获得成功.
作者:陈小文;刘新光;郑克勤;梁念慈 刊期: 2002年第07期
背景与目的:近年来已经在多种肿瘤中发现了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DNA,mtDNA)突变,但其意义尚不明确.本研究通过检测肺癌组织中的mtDNA突变,探讨mtDNA突变在人肺癌发生中的作用.方法:提取58例肺癌组织及其相应病灶的远端非癌肺组织和外周血淋巴细胞的总DNA(包括核DNA和mtDNA),用巢式PCR(nestedPCR)方法扩增相互重叠且涵盖mtDNA全长的58个DNA片段.经PCR产物直接测序法测定mtDNA序列,通过与外周血淋巴细胞比较,确定肺癌组织mtDNA突变.结果:在36例(62.1%)肺癌组织中发现66个突变,其中点突变58个,插入突变4个,缺失突变4个.这些突变分散地分布于mtDNA,以D-loop区突变多,为18个,在多肽编码区没有明显的热点突变区.在多肽编码区检出的43个点突变中,20个突变不改变氨基酸编码序列.在8例病灶远端非癌肺组织中发现了与相应肿瘤相同的突变.结论:肺癌组织中mtDNA突变可能是随机发生的,且大部分突变对肿瘤的发生可能没有影响,但其有望成为一种肿瘤诊断的分子标记.
作者:金雄杰;张建军;宋燕;高燕宁;程书钧 刊期: 2002年第07期
背景与目的 : 食管癌高发区食管癌患者的头发、血清内 Zn、 Cu等微量元素有异常 改变,但在不同病变食管粘膜内的含量有无变化、与 p53和增殖细胞核抗原 ( 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 的表达有何关系尚不清楚,本文就食管粘膜内微量元素含量、 p53突变及 PCNA表达与食管病变的关系作一探讨. 方法 : 151例食管活检标本分为正常、慢性 炎、非典型增生与早期癌四种类型,以 X- 射线能谱仪进行微量元素定量检测,以 S- P免疫组 化法检测 PCNA表达及 p53突变状态. 结果 : 正常上皮、慢性炎、非典型增生及早期癌中 Zn、 Se、 Mo的含量分别为 1 74± 0 32、 1 53± 0 64、 0 58± 0 21、 0 20± 0 08; 0 15± 0 06、 0 10± 0 03、 0 04± 0 02、 0; 4 73± 1 31、 3 45± 1 19、 3 51± 1 32、 2 51± 1 04, 不同组织学类型间差异显著 ( P< 0 05). Cu/Zn、 Ni含量分别为 0 57± 0 17、 0 89± 0 18、 2 45± 0 48、 2 92± 1 08; 0 45± 0 05、 1 27± 0 11、 2 46± 0 24、 2 58± 0 33, 随着食管病变程度的升级含量渐增,差异显著 ( P< 0 05). p53、 PCNA阳性表达在正常上皮与非典型增生及早期癌组内分别为 0、 46 15% 、 100% ; 31 19% 、 84 62% 、 100% ,差异显著 ( P< 0 01),且与微量元素含量显著相关. 结论 : Zn、 Se、 Mo、 Cu、 Ni含量变化可能对食管癌高发区人食管上皮 p53突变与 PCNA过表达具有一定影响作用.
作者:赵卫星;石太新;高新平;张合喜;李晟磊 刊期: 2002年第07期
背景与目的 : 利用永生化技术建立预期表型的细胞系,已成为建系的重要手段之一,而人卵巢癌永生化细胞系的建立国内外少有报道. 本文介绍人卵巢肉瘤样癌永生化细胞系 的建立,以及对其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方法 : 以手术切除的卵巢肉瘤样癌腹壁转移组织为材 料,进行体外培养. 将永生化基因 SV40 T抗原基因转染第 10代细胞,经筛选,抗性克隆扩大 培养,得到永生化细胞系. 通过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生长曲线测定、染色体分析、双 层软琼脂培养、裸鼠接种、免疫组化等,研究其生物学特性,并与其来源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进行比较. 结果 : 建立一株人卵巢肉瘤样癌永生化细胞系,命名为 BUPH:OVSC-2, 现已传至 90余代. 其生物学特性为 : 形态学观察细胞呈肉瘤样细胞形态,超微结构证实为上皮起源 ; 细胞生长旺盛 ; 具有恶性细胞的特征,恶性度高. 通过比较,与其来源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无 明显差别. 结论 : BUPH:OVSC-2为一株恶性度高的人卵巢肉瘤样癌永生化细胞系,保留了其 来源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可作为卵巢肉瘤样癌研究的实验模型.
作者:冯捷;刘广芝;付天云;叶雪;姚煜 刊期: 2002年第07期
背景与目的 : 雌激素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1(insulin like growth factor1,IGF-1)在子宫内膜癌细胞中的信号转导机制尚不清楚. 本文拟研究雌激素和 IGF-1在子宫内膜癌 细胞信号转导中激活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 ( 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ERK) 的情况,探讨与细胞骨架蛋白同源的磷酸酶 ( phosphatase and tensin homologue, PTEN) 在雌激素和 IGF-1诱导的 ERKs活化中的作用. 方法 : 构建野生型 PTEN和突 变型 PTEN( G129E) 的逆转录病毒载体,体外转染 Ishikawa细胞,用 G418筛选稳定表达的细胞 系. Western blot检测 PTEN基因在 Ishikawa细胞中的表达,并检测和观察 17-β-雌二醇和 IGF-1对细胞系 Ishikawa- EGFP(对照 )、 Ishikawa-PTEN和 Ishikawa-PTEN( G129E) ERKs活化的浓度效应和时相特点,以及17-β-雌二醇在瞬时转染 pCXN2hERα和 pCXN2hERβ的 NIH3T3细胞中激活 ERK的情况. 结果 : IGF-1可激活 ERK, 以 ERK2为主. 不同浓度 IGF-1作用 于 Ishikawa-EGFP和 Ishikawa-PTEN时,对ERK2活化无明显区别. 40 μ g/L的 IGF-1作用显 示 5min时 ERK2活化明显. PTEN在 IGF- 1作用 Ishikawa 30min、 2 h和 24 h时均能抑制 ERKs活 化,而在 5 min时没有明显作用. 40 μ g/L IGF- 1 刺激 Ishikawa-PTEN( G129E) 5 min, 和 Ishikawa-EGFP相比,无明显改变. 17-β-雌二醇可激活 ERK, 以 ERK2为主. 不同浓度 17- β-雌二醇作用于 Ishikawa-EGFP和 Ishikawa-PTEN时,随浓度增加,ERK2 的活化逐渐增强 ; 1× 10-9 mol/L 17-β-雌二醇刺激不同时间,结果显示 5 min时 ERK2活化明显. 和 Ishikawa-EGFP相比,17-β-雌二醇对 Ishikawa-PTEN的 ERK2活化作用明显减弱. 1× 10- 9 mol/L 17-β-雌二醇刺激 Ishikawa-PTEN( G129E) 5 min, 和 Ishikawa-EGFP相比,无 明显改变. 1× 10- 9 mol/L 17-β-雌二醇刺激瞬时转导 pCXN2hERβ的 NIH3T3细胞 5 min可 见 ERK的表达. 结论 : 17-β-雌二醇和 IGF-1能刺激子宫内膜癌细胞 ERK的活化,而脂质磷酸酶 PTEN能抑制 17β-雌二醇和 IGF-1诱导 ERK的活化.
作者:张育军;魏丽惠;李小平;王建六 刊期: 2002年第07期
背景与目的 : 近年来研究表明,端粒酶激活在肿瘤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但端粒酶活性 水平检测用于肺癌小标本研究尚不多. 本实验旨在探讨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刷检标本端粒酶活 性检测对肺癌诊断的价值. 方法 : 应用 TRAP-PCR-ELISA方法和 TRAP-PCR- 银染法检测 66例 纤维支气管镜刷检标本端粒酶活性 ,并分析其对诊断肺癌的价值. 结果 : 56例肺癌纤支镜刷检 标本端粒酶活性测定,阳性检出率为 78.6% ( 44/56),高于细胞学检查阳性率 46.4% ( 26/56) ( P< 0.005),两者联合实验诊断肺癌敏感性 93.7%. 中央型肺癌纤支镜刷检标本端 粒酶活性阳性率 82.5% ( 33/40),高于周围型 68.8% ( 11/16),但差异无显著性 ( P >0.05). 定性法测定端粒酶活性阳性率与定量法相近,但发现定量法检测Δ A值较低的定性 检测为弱阳性,条带较少,且条带不清晰. 结论 : 端粒酶活性是肺癌诊断的分子生物学标志 物之一. 与细胞学检查相结合可提高肺癌的早期诊断率.
作者:严玉兰;郑金旭;王绪;汪毅;杨剑影 刊期: 2002年第07期
背景与目的 : 吗啡用于术后镇痛时虽然疗效肯定,但副作用较多. 曲马多为一新合 成的μ - 阿片受体激动剂,其用于硬膜外镇痛时疗效、副作用等报道不多. 本研究拟比较曲 马多、吗啡及其联合用于硬膜外术后镇痛时的疗效及副作用. 方法 : 120例腹部肿瘤手术病人 随机分为曲马多组 ( T组,n=40) 、吗啡组 ( M组,n=40) 和曲马多、吗啡联合组 ( T+ M组,n=40) 行硬膜外术后 48 h持续、恒速镇痛. 镇痛药配方 : T组为曲马多 12 mg/kg+ 0.125% 布 比卡因 100 ml, M组为吗啡 0.12 mg/kg+ 0.125% 布比卡因 100ml, T+ M组为曲马多 6 mg/kg+ 吗啡 0.06 mg/kg+ 0.125% 布比卡因 100 ml. 分别记录三组病人术后 VAS评分、 BCS 舒适评分 、病人满意度评分 ( GSS 评分 ) 及副作用. 结果 : 三组 VAS评分无差异 ( P >0.05) ,VAS >5分 者,T组显著多于 M组及 T+ M组 ( P< 0.05). BCS及 GSS评分 T+ M组显著优于 T组及 M组 ( P< 0.05). 恶心、呕吐发生率 T+ M组显著低于 M组 ( P< 0.05). 结论 : 曲马多术后硬膜外镇痛 疗效与吗啡近似,但波动较大,用药剂量应个体化. 曲马多、吗啡联合用药可获得满意的镇 痛效果,显著减少恶心、呕吐等副作用的发生.
作者:林文前;曾维安;李伟;许梅曦;钟忠键 刊期: 2002年第07期
背景与目的 : 食管粘膜碘染色可提高早期食管癌和癌前病变的内镜分辨率,但是,由于染色机理不明而影响此技术的推广. 本文拟研究食管癌组织中糖原及含糖物质的变化和 食管上皮组织碘染色机理. 方法 : 在胃镜下行食管上皮碘染色,根据上皮细胞着色情况诊断 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 采用β-甘油磷酸缓冲液提取食管上皮组织中糖原或含糖物质. 采 用糖原染色法 ( periodic acid shiff-staining, PAS染色 ) 检测组织切片糖原的存在及含 量. 采用组织匀浆法提取组织中蛋白质成分. 结果 : 经胃镜行食管上皮碘染色后,正常食管 粘膜呈深棕色着色,而早期食管癌和癌前病变则呈界限分明的浅黄色区域. 正常食管上皮组 织切片经 PAS染色,其中的糖原被染成紫红色颗粒,但经淀粉酶消化后的组织切片则不显色 ; 而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组织切片无论经淀粉酶消化与否均不着色. 食管粘膜组织中糖原提取结 果显示,肿瘤组织比正常组织糖原含量显著降低 ( P< 0.01), 但组织提取液中的蛋白质含量 在正常食管粘膜组织与肿瘤组织相比无显著差别 ( P >0.05). 结论 : 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组织 中糖原或含糖物质含量明显降低,经碘染色后成为浅染区,这可为肿瘤诊断提供依据.
作者:王士杰;李宏;单保恩;丛庆文;刘鹿宁 刊期: 2002年第07期
背景与目的 : 胰腺癌手术不能切除的主要原因是胰周大血管受侵,本文旨在探讨增 强 CT、选择性血管造影 ( selective angiography,SAG) 评估胰腺癌手术不可切除性的可靠性. 方法 :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 1996年 8月 7日~ 2000年 8月 12日期间收治的经手术探查证实为胰腺 导管腺癌患者 67例,其中胰头癌 63例,胰体尾癌 4例 ; 术前行增强 CT、 SAG者分别为 31、 54例. 根据具体的判定指标,由手术医师对患者术前 CT或 SAG片中胰周大血管的受侵程度进行评估 ( 放射医师的报告作为参考 ),评估结果与术中血管的实际受侵情况比较,评估上述方法的 可靠性. 结果 : 31例行增强 CT检查者中,CT提示不可切除者 13例,手术证实不可切除者 12例,预告值为 91%. 54例行 SAG者中,造影提示不可切除者 28例,手术证实不可切除者 23例,预 告值为 82%. 增强 CT和 SAG对于评估胰腺癌不可切除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告值分别为 60% 、 91% 、 92% 和 77% 、 79% 、 82%. 增强 CT和 SAG联合评估胰腺癌不可切除的敏感性、特 异性、阳性预测值分别为 91% 、 100% 、 100%. 结论 : 增强 CT、 SAG作为非手术技术手段是术 前评估胰腺癌不可切除性的可靠方法,两种方法联合使用可提高预测的敏感性、特异性和阳 性预告值.
作者:张立阳;赵玉沛 刊期: 2002年第07期
背景与目的 : 对于异时多原发肺癌的诊断和治疗存在许多不同意见,目前尚无完全 合理的诊断标准. 本研究旨在探讨其诊断标准,比较不同治疗模式的生存结果. 方法 : 对我 院自 1961年以来收治的 44例异时多原发肺癌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 结果 : 全组共 44例,占我院同期收治肺癌病例的 0.39%. 其中再发癌与首发癌病理相同的 23例,病理不同的 21例 ; 位于同侧肺的 12例,位于双侧的 33例. 24例接受了手术,包括 12例行根治切除. 手术并发 症发生率及术后死亡率分别为 33.3% 和 8.3%. 其余 20例行放疗或 /和化疗. 手术组、根治手 术组及非手术组的 5年生存率分别为 20.8% 、 33.4% 和 10.0%. 结论 : 综合评估患者的临床特 点可制定有利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手术组,尤其根治手术组的 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非手术组. 手术尤其是同侧再次手术应在有条件的医院由有经验的医师完成.
作者:赵峻;张德超;汪良骏;张汝刚 刊期: 2002年第07期
背景与目的 :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 (CIK细胞 )具有增殖快、杀瘤活性强和杀瘤谱 广的特点. 但用于临床肿瘤治疗的报告较少,本文旨在评估用 CIK细胞过继回输治疗晚期肿瘤 的疗效. 方法 : 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患者末梢血单个核细胞,然后将末梢血单个核细胞加 入含有 IFN-γ、 IL-2和 CD3单抗的培养基中进行培养扩增,再将培养后的 CIK细胞回输给病 人 ; 患者一个疗程接受 CIK细胞总数在 5× 109~ 15× 109之间. 在 CIK细胞治疗前有 47例患者做 了化疗,3例做了放疗. 化放疗与 CIK细胞治疗间隔时间在 2~ 4周以上. 结果 : 在 63例接受治 疗者中,部分缓解 (PR)+ 微效 (MR)为 28例 ( 44.46% ). 20例 CEA增高者,治疗后有 14例减低,6例增加 ; 10例 AFP增高者,治疗后有 9例减低,1例增加. CD3、 CD4和 CD8 T淋巴细胞绝对值 在 CIK细胞治疗后均增加 45% 以上. 治疗后 63例中有 51例患者有食欲增加、 32例患者睡眠和体 力改善,18例患者中有 13例疼痛减轻,结论 : 用自身 CIK细胞过继性回输治疗能明显提高癌症 患者细胞免疫功能,改善临床体征,且无毒副作用.
作者:陈复兴;刘军权;张南征;巩新建;张国龙;徐永茂;周忠海;王涛;黄健 刊期: 2002年第07期
背景与目的 : 形态测量学在肿瘤的病理诊断及预后评估中日渐重要. 本文探讨图像 分析法在卵巢上皮性肿瘤的诊断及预后中的意义. 方法 : 联合应用图像分析、 AgNOR计量分析 及 DNA含量测定 3种形态测量学方法,对 110例原发性卵巢上皮性肿瘤的诊断及预后进行研究,选用的参数为核面积 ( nuclear area,NA) 、核周长 ( nuclear perimeter, NP) 和核形状 因子 ( nuclear form factor,NFF) 、 DNA含量 ( DNA content, DC) 、 DNA指数 ( DNA index, DI) 、 G0/G1期细胞百分率 ( percentage of G0/G1 phases,P2c) 、高倍体细胞百 分率 ( percentage of DNA multiploid, P>4c),并于光镜下进行 AgNOR计数. 结果 : ( 1) 良性、交界性及恶性 3组卵巢上皮性肿瘤相比较,NA、 NP、 NFF 、 DC、 DI及 AgNOR计数在各组 间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 ( P< 0.01或 P< 0.001). ( 2) 形态测量学结果与预后关系研究表明,卵巢上皮性癌患者生存≥ 5年及 < 5年两组病例中,NA、 NP、 NFF参数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或 极显著性意义 ( P< 0.05或 P< 0.01),不同的图像分析结果提示其预后不同. AgNOR计数与上 皮性卵巢癌患者的生存时间呈负相关 ( r=- 0.73, P< 0.001). DNA高倍体含量与上皮性卵巢 癌患者生存时间亦呈负相关 ( r=- 0.75, P< 0.001). 结论 : 形态测量学可为不同性质的卵 巢上皮性肿瘤的诊断和预后提供可靠的客观依据.
作者:殷铁军;顾美皎 刊期: 2002年第07期
背景与目的 : 循环癌细胞的灵敏检测对于肺癌患者的预后及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很 重要. 为此,我们建立了利用表面活性蛋白 D(surfactant protein D, SP-D)作为基因标志 的 RT-PCR方法,检测肺癌患者外周血中的癌细胞,并初步探讨其临床意义. 方法 : 采用优化 的套式 RT-PCR方法,对 26例伴肺外转移肺癌患者,37例无转移肺癌患者,15例良性肺疾病患 者及 15例健康志愿者外周血中 SP-D mRNA的表达进行分析. 结果 : 1)该方法灵敏度可达 1× 10- 6, 特异性强 ; 2)采用此方法,伴肺外转移和无转移肺癌患者外周血中 SP-D mRNA的检出 率分别为 92.3% (24/26)和 24.3% ( 9/ 37),所有良性肺疾病患者和健康对照外周血中均未 见 SP-D mRNA 的表达. 结论 : SP-D mRNA可能是检测肺癌患者外周血中是否存在癌细胞的一 个有价值的指标,对肺癌的转移倾向有一定的提示作用,并有可能为制定治疗方案和评估预 后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作者:齐之丽;肖琅;高英堂;杜建民;景丽 刊期: 2002年第07期
背景及目的 : 粪便中脱落细胞及其核 DNA含量的检测有可能成为大肠癌筛查及早期诊 断的无创途径. 本文旨在了解脱落细胞及核 DNA检测在大肠癌诊断中的意义. 方法 : 1. 粪便 中脱落细胞学检测大肠腺癌患者 46例 ,非大肠癌 133例,同时进行粪免疫隐血试验 ( FOBT). 脱落细胞的提取参考 Iyengar 建立的离心淘洗法并加以改进. 2.粪便中脱落细胞 DNA含量分析 包括 33例大肠腺癌患者及 30例对照者,利用图像分析仪测定脱落细胞核的 DNA含量、核面积、 核异形指数及≥ 5倍体细胞百分率. 结果 : 1.粪便中脱落细胞对大肠癌检测的敏感性达 76.09% ,其敏感性与癌组织的部位、肿瘤大小、形态、 Dukes分期、组织分化、淋巴结转移均 无相关性 ( P >0.05). 粪便中脱落细胞及 FOBT对大肠癌检测的敏感性间无显著性差异 (76.09% vs 84.78% ,P >0.05),但脱落细胞及 FOBT的特异性间存在显著性差异 (98.50% vs 73.68% ,P< 0.05). 2.脱落细胞核 DNA定量分析中 : 脱落细胞核 DNA含量、核面积、核异形指 数、≥ 5C细胞百分率在癌组与非癌组间均存在差异显著性 ( P< 0.05). ≥ 5C细胞百分率与癌 组织不同分化程度间存在显著性差异 ( P< 0.05). 结论 : 1.粪便中脱落细胞形态学检测对大 肠癌的临床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 有望与 FOBT序贯进行大肠癌的筛查,成为大肠癌早期诊断的 无创途径. 2.粪便中脱落细胞核 DNA定量分析,可为大肠癌的诊断及恶性程度的判断提供有利 的客观手段.
作者:范如英;李世荣;武子涛;吴霞;晨智敏 刊期: 2002年第07期
背景与目的 : 胃癌复发转移是术后化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本文试图通过观察胃癌组 织中 EGFR、 IL 6R、 PCNA的表达、 DNA指数 (DI)及 DNA倍体,并寻找它们在胃癌复发转移者组 织中的分布规律,从而为判定胃癌是否有术前转移及术后复发提供可靠的依据. 方法 : 应用 免疫组织化学 SP法及图像分析仪 Fegulgen染色对 199例胃癌、 20例正常胃粘膜、 20例不典型增 生中的 EGFR、 IL-6R、 PCNA、 DI及 DNA倍体进行检测. 结果 : 有淋巴结及远处转移、残胃癌的 癌组织中 EGFR表达水平 ( 阳性率分别为 61.11% 、 66% 、 66.67% ) 较其它癌组织、正常胃粘 膜、不典型增生 ( 阳性率分别为 47.83% 、 0% 、 35% ) 高 ( P< 0.01) ; DNA倍体分布形式上,有转移胃癌、残胃癌的癌组织中非整倍体细胞百分率 ( 56.9± 13.3)% 明显高于其它 ( 无转 移胃癌为 (12.8± 6.3)%,正常胃粘膜及不典型增生为 0%,早期胃癌为 11.2% ) ,它们之间相 比有显著性差异 ( P< 0.01) ; DNA指数亦高 ( 有转移胃癌及残胃癌 DNA指数为 2.91± 0.33, 无 转移胃癌 DNA指数为 2.17± 0.29, 二者相比有显著差异 P< 0.01),但 2C细胞检出率低 ( 无转 移胃癌为 43.8± 12.9,有转移胃癌及残胃癌为 10.2± 7.5, 二者相比有显著差异 P< 0.01). 结 论 : EGFR、 DI及 DNA倍体可作为胃癌术前判断是否有复发、转移危险性的指标.
作者:王志蕙;王春英;刘晓江;王鲁光;李明;陈常召 刊期: 2002年第07期
线粒体 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编码参与氧化磷酸化和 ATP生成所必需的多肽,与核基因组相比,mtDNA的突变率非常高,加之本身缺乏有效的损伤修复系统,所以 mtDNA被认为与肿瘤发生有密切的关系. mtDNA的编码区内缺乏内含子,提示大多数突变发生 于此编码序列,突变的积累可能导致肿瘤的发生. mtDNA的表达改变可能是癌细胞的一个特性. 近年来有关线粒体基因组不稳定性 ( mitochondrial genome instability ,mtGI) 及 mtDNA与核基因组整合研究,尤其针对实体瘤的研究逐渐增多. 肿瘤 mtDNA的研究将成为对实 体肿瘤研究的又一项重要课题. 本文将对线粒体基因组的突变、表达异常、整合和不稳定性 与实体性肿瘤发病机制的关系,尤其是在近年所取得的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韩琤波;李凡;辛彦 刊期: 2002年第07期
肿瘤治疗是目前医学研究的重点方向,其方法包括传统的放疗、化疗、手术以及目 前热门的各种基因治疗等,各有其优缺点. 而基因治疗与传统治疗方法的结合越来越受到重 视.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基因治疗与放射治疗结合在肿瘤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探讨此种疗法 对肿瘤治疗的应用前景.
作者:李清丽;彭芝兰;王和 刊期: 2002年第07期
背景与目的:细胞周期素(cyclins)表达阈值的分析是细胞周期运行机制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但目前尚缺乏一种较为科学且统一的定量计算方法.本研究试图对细胞周期素E(cyclinE)的表达阈值进行标准化定量分析.方法:用cyclinE/DNA双参数流式细胞术对人类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细胞株(MOLT-4细胞)在不同的光电倍增管(Photomultipliertubes,PMT)电压下进行检测;另取MOLT4细胞经咖啡因(caffeine)和放线酮(cycloheximide,CHX)分别处理后用同样方法在同一电压下进行检测;后对MOLT-4细胞和另外一种人类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细胞株(JURKAT细胞)在同一电压下进行检测,分析以上3组实验所得的CyclinE/DNA二维等高图,用公式B2/A×C(A,B,C分别为cyclinE/DNA二维等高图上cyclinE荧光强度的低值,阈值和高值)定量计算cyclinE表达阈值.结果:用公式B2/A×C计算出MOLT-4细胞cyclinE的表达阈值在不同电压下保持恒定;经咖啡因处理后阈值下降,经放线酮处理后阈值不变;同时计算出JURKAT细胞cyclinE表达阈值比MOLT-4细胞明显要低.结论:公式B2/A×C适用于细胞cyclinE表达阈值的定量计算.
作者:谢大兴;吴剑宏;余源;龚建平 刊期: 2002年第07期
自上世纪 50年代用放射疗法治疗肝癌以来 ,随着放疗设备和放疗方法的不断改进 ,放疗在肝癌 治疗中的地位逐渐提高 . 既往的放疗方法射线是从二维方向上投射 , 因而要使靶区得到高剂 量照射而正常组织少受损伤很难办到 , 新近发展的三维立体定向放疗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 可行的手段 . 从三维方向上进行非共面多野投照 , 提高靶区精确性并确保靶区内剂量均匀分 布 , 可提高靶区剂量 , 降低正常组织照射剂量 , 从而提高局部控制率 , 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 1997年 7月 ,我院引进瑞典立体定向体部框架和美国 Renderplan三维治疗计划系统 , 至 2001年 6月共治疗肝癌 42例 , 其中原发性肝癌 24例 , 转移性肝癌 18例 , 现将治疗方法和疗效分 析如下 .
作者:刘跃;刘均;丁云霞;吴昊 刊期: 2002年第07期
立体定向放射手术 (stereotactic radiosurgery,SRS)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立体 放疗新技术 , 而分次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 fractionated stereotactic radiotherapy, FSRT) 是在 SRS的基础上进行改进的 , 该技术与 SRS相比 , 更符合肿瘤放射生物学的原理 , 并 能较好地保护靶区邻近的重要器官 . 本文总结了 1998年 9月至 2000年 9月我科应用 FSRT技术治 疗 12例局部复发鼻咽癌病人的初步疗效和放射合并症 , 现报告如下 .
作者:吴少雄;卢泰祥;曾智帆;黄劭敏;何晓华;黄继列 刊期: 2002年第07期
基因组测序完成在即 , 运用已有的基因数据库 , 人们已经克隆了大量与人类重大疾病和肿瘤 相关的基因 . 结构基因组研究的深入 , 要求进一步分析新克隆基因的功能以及其结构与功能 之间的关系 . 我们应用定位-候选克隆策略结合生物信息学手段筛选与鼻咽癌负相关的 EST(Expressed Sequence Tags), cDNA克隆测序和 5′ RACE扩增获取候选 EST的 cDNA序列 , 已 克隆到一个新基因 NAG14 (GenBank登录号 : AF196976), 该基因在鼻咽癌细胞株 HNE1和 75% 活 检组织表达缺失或下调 [1]. 结构域是蛋白质在一级结构和三级结构之间的结构单位 , 也是生 物大分子生物功能的结构单位 [2]. 通过对蛋白质结构域的分析 , 并分离结构域 , 对分离的结 构域的结构和功能进行研究 , 可以对蛋白质功能有一个更为深入的结构层次的了解 . 为了解 NAG14基因所编码蛋白质的功能 , 我们用多聚酶链式反应 (PCR)方法分离出 NAG14基因的亮氨酸 重复区 ( leucine repeat pegion, LRR) 结构和 IgC2 结构域蛋白编码区序列 , 构建 LRR结构 域和 IgC2结构域的原核表达载体 , 在大肠杆菌中诱导这两个结构域蛋白的表达 , 为进一步制 备抗 NAG14基因蛋白的多克隆抗体和 NAG14基因功能研究打下基础 .
作者:董利;王洁如;钱骏;张小慧;谭琛;聂新民;李桂源 刊期: 2002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