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癌症杂志

癌症杂志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 国际刊号:1000-467X
  • 国内刊号:44-1195/R
  • 影响因子:0.76
  • 创刊:1982
  • 周期:
  • 发行:
  • 语言:中文
  • 邮发:46-21
  • 全年订价: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广东省优秀期刊鼓励奖,1991年
  • 肿瘤学
癌症杂志   2003年10期文献
  •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2对卵巢癌细胞迁徙和浸润能力的影响

    背景与目的: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2( tissue factor pathway inhibitor-2,TFPI-2)是一种新近发现的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可抑制包括纤溶酶、胰蛋白酶、基质金属蛋白酶在内的多种蛋白酶,而对尿激酶、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以及凝血酶没有抑制作用.研究发现在多种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 TFPI-2常表达减少.本研究旨在探讨 TFPI-2表达与卵巢癌细胞迁徙、浸润之间的关系.方法:脂质体介导人类 TFPI-2真核表达载体 pBos-Cite-neo/TFPI-2转染卵巢癌细胞株 A2780,用 G418筛选阳性细胞,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 Western blot技术检测转染前后卵巢癌细胞中 TFPI-2 mRNA以及相应蛋白质表达水平;利用 Boyden小室检测转染前后卵巢癌细胞穿膜的细胞数,此细胞数作为评价卵巢癌细胞迁徙、浸润能力的指标.结果:转染成功的卵巢癌细胞证实有 TFPI-2 mRNA和相应蛋白质的表达;与未转染的细胞相比,转染 TFPI-2的细胞体外浸润能力显著下降(穿膜细胞数为 59.3± 6.5 vs 109.7± 5.5, P< 0.01);而迁徙能力无明显变化(穿膜细胞数为 114.7± 8.6 vs 127.3± 7.1, P >0.05).结论: TFPI-2表达可显著抑制卵巢癌细胞的浸润,为进一步开展肿瘤基因治疗提供实验依据.

    作者:仲任;黄瑞滨;宋善俊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选择性环氧合酶-2抑制剂Celebrex对胰腺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

    背景与目的:有研究证实, 环氧合酶-2( cyclooxygenase-2, COX-2)与肿瘤,特别是与消化系统肿瘤形成的关系较为密切,而其抑制剂则具有抗肿瘤作用.本研究观察选择性 COX-2抑制剂 Celebrex对裸鼠胰腺癌 PC-3细胞移植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观测 Celebrex对裸鼠移植瘤生长的影响,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蛋白免疫印迹( Western blot)以及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裸鼠移植瘤组织中 VEGF的表达.结果:给药组移植瘤生长曲线较对照组明显低平.对照组移植瘤体积为 0.438 cm3,给药组为 0.212 cm3(抑瘤率为 51.6%, P< 0.05).给药组与对照组相比, VEGF表达明显减弱, ELISA显示,对照组 VEGF表达量为 (1.11± 0.11)μ g/g,给药组为 (0.66± 0.11)μ g/g, VEGF抑制率为 40.6%,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 P< 0.05).结论: COX-2可能参与了肿瘤新生血管的生成;选择性 COX-2抑制剂 Celebrex具有抑制肿瘤生长和对抗肿瘤新生血管生成的作用.

    作者:谢传高;王兴鹏;董育玮;蔡建庭;钱可大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两种慢性髓系白血病细胞株对干扰素-α的敏感性

    背景和目的:临床研究表明干扰素-α( interferon-alpha,IFN-α)是造血系统恶性肿瘤和淋巴瘤的有效治疗剂之一.然而 ,IFN-α仅可使约 70%~ 80%的慢性髓系白血病( chronic myeloid leukemia,CML)患者获得血液学缓解.不同的 CML患者对 IFN-α反应性不同的机制尚未阐明.本研究旨在比较两种 CML细胞株 KA-1/A3、 K562对 IFN-α的不同敏感性.方法: (1)采用 MTT、半固体集落形成和台盼蓝染色液体培养细胞检测 ,不同浓度 IFN-α (100、 500、 1 000、 5 000和 10 000 u/ml)对 KT-1/A3及 K562细胞生长的影响; (2)IFN-α( 1 000 u/ml)诱导 KT-1/A3、 K562细胞 48 h后,采用流式细胞分析 (flow cytometry,FCM)、荧光染色和 DNA片段检测细胞凋亡; (3)加入 IFN-α( 1 000 u/ml)培养 KT-1/A3、 K562细胞 48 h后采用相对定量 RT-PCR分析细胞 bcr/abl基因表达水平.结果: (1) IFN-α呈剂量依赖性 (从 100 u/ml到 10 000 u/ml)抑制 KT-1/A3细胞生长; (2)IFN-α( 1 000 u/ml)诱导 48 h后使 KT-1/A3细胞凋亡率从 3.3%升到 11.8% ,并使 KT-1/A3细胞中 bcr/abl嵌合基因的表达水平降至对照组的 66.7%; (3)IFN-α对 K562细胞的生长、凋亡及 bcr/abl嵌合基因表达无明显调节效应.结论:不同类型的 CML细胞对 IFN-α的反应性不同.

    作者:李新梅;陈汉春;刘新发;吴颜辉;曹燕飞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结肠腺癌细胞中eIF-4E调节NF-κB表达及对乙酰肝素酶转录表达和活性的影响

    背景与目的:近期研究显示,人类肿瘤细胞部分转录因子可能受真核细胞起始因子-4E(eukaryotic initiation factor 4E,eIF-4E)在翻译水平上的调节,此关键转录因子表达水平的变化可从转录水平改变某些恶性相关基因产物的表达.本研究旨在探讨结肠腺癌 LS-174T细胞中 eIF-4E对转录因子 NF-κ B表达和活性的影响, 并观察 NF-κ B活性水平对乙酰肝素酶基因转录的作用.方法:将与 eIF-4E mRNA翻译起始区互补的反义寡核苷酸 (antisense oligodeoxynucleotide,ASODN)经脂质体包裹后转染人结肠癌细胞 LS-174T,以阻抑 eIF-4E表达.随之使用 Western blot和电泳迁移改变分析 (electrophoretic mobility shift assays,EMSA)方法检测 NF-κ B蛋白表达量及活性水平.通过 RT-PCR、 Western blot方法观察乙酰肝素酶转录水平和蛋白表达量的改变;乙酰肝素酶活力采用特异酶活性检测方法,以放射性标记的硫酸乙酰肝素做为底物,凝胶过滤层析分离酶降解产物来分析.结果:针对 eIF-4E的 20个残基的 ASODN经脂质体转染 LS-174T细胞后, eIF-4E基因表达在转录和翻译水平都受到显著阻滞.eIF-4E基因阻抑表达引起结肠癌 LS-174T细胞 NF-κ B蛋白表达量及其活性的显著下降;此外,转录因子 NF-κ B的下调也导致乙酰肝素酶基因的转录表达下降,并且被转染的肿瘤细胞在乙酰肝素酶的蛋白和活性表达水平上也显著下降.结论:结肠腺癌细胞 LS-174T中 eIF-4E在 NF-κ B的翻译调控中起重要作用.NF-κ B作为调控乙酰肝素酶基因表达的重要转录因子,阻滞其活性将显著降低乙酰肝素酶基因的转录表达,并且其蛋白表达和酶活性水平也随之降低.

    作者:杨玉捷;张亚历;王继德;赖卓胜;王群英;崔海宏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宫颈上皮癌变过程中bcl-2、c-erbB2和p53蛋白的表达

    背景与目的:宫颈上皮癌变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报道较少,本研究拟探讨抗凋亡基因 bcl-2、癌基因 c-erbB2和抑癌基因 p53表达在宫颈上皮癌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 SP法检测 48例宫颈鳞癌、 42例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 (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和 20例正常宫颈组织中 bcl-2、 c-erbB2和 p53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bcl-2、 c-erbB2和 p53在宫颈鳞癌、 CIN和正常宫颈组织中阳性率分别为 72.9% (35/48)、 60.4% (29/48)、 58.3% (28/48); 61.9% (26/42)、 38.1% (16/42)、 26.2% (11/42); 20.0% (4/20)、 0.0% (0/20)、 0.0% (0/20).bcl-2在鳞癌、 CIN中的表达与正常组织相比差异有显著性( P< 0.001),而鳞癌组与 CIN组之间的差异无显著性 (P >0.05); c-erbB2和 p53在鳞癌、 CIN与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有显著性差异 (P< 0.05); bcl-2、 c-erbB2和 p53在 CIN3组与 CIN和 CIN2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 (P< 0.05).bcl-2和 p53表达与组织学类型、病理分级及临床分期有关 (P< 0.05).bcl-2的表达随病理分级升高和临床分期进展而降低,而与淋巴结转移无关 (P >0.05); p53表达结果与之相反; c-erbB2表达与组织学类型、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无关 (P >0.05).结论:在宫颈上皮癌变过程中, bcl-2过表达是宫颈癌发生的早期事件; c-erbB2过表达是细胞恶性变的标志之一; p53表达与宫颈癌发生、发展有关.

    作者:唐忠辉;蔡庆发;叶兴安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不同胃粘膜病变中c-myc、Bcl-2和Bax表达的关系

    背景与目的: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 pylori, HP)是确定的胃癌致癌因子之一,但其致癌的确切机制仍不清楚.本实验研究不同胃粘膜病变中幽门螺杆菌感染与细胞增生、凋亡的关系,探讨 HP致胃癌发生的可能机制.方法:选择 272例病例,包括慢性胃炎( chronic gastritis,CG) 42例,肠上皮化生( intestinal metaplasia,IM)Ⅰ~Ⅱ 46例, IMⅢ 25例,轻度不典型增生( dysplasiaⅠ ,DysⅠ) 21例,中、重度不典型增生( DysⅡ~Ⅲ) 54例及胃癌( gastric cancer, GC) 84例.采用 Warthin-Starry细菌染色及 SP免疫组化法检测 HP的感染情况; HID-AB( pH2.5)-PAS粘液染色检测胃粘膜上皮及肿瘤组织中的粘液性质; SP法检测 c-myc、 Bcl-2和 Bax的表达.采用卡方检验、 Fisher s精确概率法进行率的比较.结果:( 1)在 CG、 IM、 Dys、 GC的胃粘膜病变标本中, c-myc、 Bcl-2的表达率依次增加,而 Bax的表达率则依次降低.c-myc在 GC中的表达率显著高于 DysⅡ~Ⅲ及 IMⅢ(均 P< 0.01),而 Bax在 GC中的表达率明显低于 DysⅡ~Ⅲ及 IM Ⅲ( P< 0.05或 P< 0.01).( 2) c-myc在 IMⅢ、 DysⅡ~Ⅲ病变的 HP感染组中的表达率分别为 62.50%、 66.67%,明显高于非感染组的 11.11%、 27.78% (均 P< 0.05).Bax在 CG、 IMⅠ~Ⅱ和 IMⅢ病变的 HP感染组中的表达率分别为 87.10%、 81.25%、 62.50%,明显高于非感染组的 54.55%、 42.86%、 11.11% (均 P< 0.05).在 IMⅢ、 DysⅡ~Ⅲ和 GC组织中 Bcl-2的表达与 HP感染有关( P< 0.05或 P< 0.01).结论: HP感染可导致胃癌癌前病变( IMⅢ和 DysⅡ~Ⅲ)中细胞增殖和凋亡的严重失衡,从而为胃癌的发生提供条件.

    作者:詹娜;熊永炎;蓝菁;汪必成;田素芳;余少平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肺癌相关基因HLCDG1的克隆和表达分析

    背景与目的:比较基因组杂交和微卫星多态性位点全基因组扫描结果显示肺癌患者在染色体 3p、 5q、 6q、 9p、 10q、 11p、 13q、 17p、 19p等区域存在高频率的杂合性缺失,提示可能有多个未知的易感基因或抑癌基因与肺癌的发生、发展相关.本研究选用在 mRNA差异显示研究中获得的在肺癌组织中表达下调且代表新基因的表达序列标签 (expressed sequence tag,EST)LXDD1为进一步研究对象,克隆其全长 cDNA.方法:采用 Northern杂交验证 LXDD1在肺癌中的表达差异 ,并用 MTN( Multiple Tissue Northern BlotsTM)膜检测其在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所代表基因的转录本大小;克隆其全长 cDNA,并利用生物信息学对该序列进行初步分析;用差异 RT-PCR检测新基因在肺癌组织、配对癌旁非癌组织、肺癌细胞系和其它肿瘤细胞系中的表达.结果:成功地克隆了一个在肺癌中表达下调的新基因 HLCDG1(human lung carcinoma deleted gene 1), GenBank登录号为 AF447582,全长 cDNA为 3.113 kb,预测其开放阅读框编码一个含 166个氨基酸的跨膜蛋白质 ,通过电子-聚合酶链反应( electric-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e-PCR)将该基因定位于 5q33.结论: HLCDG1基因是一个在肺癌中表达下调的新基因,这提示 HLCDG1可能与肺癌的发生、发展相关.

    作者:谢海龙;陈主初;何春梅;李友军;邹飞雁;关勇军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VEGF-C及其受体Flt-4在乳腺癌细胞增殖及转移中的作用

    背景与目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C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C, VEGF-C)是 VEGF家族成员之一 ,是惟一可与淋巴管内皮细胞表面受体 VEGFR-3(即 fms-like tyrosine kinase-4, Flt-4)结合并调节淋巴管生理功能的因子.目前发现 VEGF-C/Flt-4系统在多种肿瘤的转移中起调控作用,但对该系统在乳腺癌方面的研究国内外报道很少.本实验旨在探讨 VEGF-C/Flt-4在乳腺癌增殖及转移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 101例乳腺癌组织切片染色,观察乳腺癌组织中 VEGF-C、 Flt-4、增殖细胞核抗原 (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的表达情况.结果: 101例乳腺癌组织中, VEGF-C阳性率为 93.1%( 94/101), Flt-4阳性率为 86.1%( 87/101),且 Flt-4阳性指数随 VEGF-C 表达的增强而增加( r=0.816, P< 0.001); PCNA的阳性率为 88.8%( 89/101),且随着 VEGF-C表达强度增强,肿瘤细胞增殖活性也随之增强( r=0.673, P< 0.001).VEGF-C阳性指数在转移组( 61.89± 17.79)明显高于未转移组( 44.28± 17.87)( P< 0.05).随着癌细胞 VEGF-C表达强度增强, Flt-4阳性脉管数也随之增加,各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001).乳腺癌中 Flt-4阳性脉管数在淋巴结转移组( 15.55± 3.63)明显高于未转移组( 10.71± 2.90) (P< 0.05).结论: VEGF-C及其受体 Flt-4在人乳腺癌细胞中有高水平表达,并与淋巴结转移有关.VEGF-C促进乳腺癌细胞增殖.VEGF-C/Flt-4调控系统可促进乳腺癌间质脉管的生成.Flt-4阳性脉管数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作者:刘芳;张雅洁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不同因素诱发的树齮肝癌组织的基因表达差异

    背景与目的:以往用基因芯片技术筛选肝癌相关基因的研究一般以癌旁组织作为对照与肝癌组织比较,但肝癌的癌旁组织常含有肝炎、肝硬化、增生结节等病变.为了探讨肝癌发生的分子机制及有关的基因改变,本研究用树齮动物模型对病因不完全相同的两组动物的肝癌和其自身的癌发生前活检肝组织进行基因表达水平的比较.方法:实验树齮分两组,黄曲霉素 B1(aflatoxin B1, AFB1)组单纯喂 AFB1, HBV+ AFB1组先感染人乙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B virus,HBV),然后喂 AFB1.实验期间定期抽血检查 HBV感染标志,并剖腹取肝组织活检.动物出现肝癌后,两组各取 2例肝癌组织及其冷冻保存的癌发生前活检肝组织,用 cDNA微阵列技术检测、比较各例肝癌组织和其相应癌发生前活检肝组织的基因表达水平,分析不同病因的两组肝癌组织的差异表达基因的异同.结果:肝癌发生率在 AFB1组和 HBV+ AFB1组分别为 73.3%和 77.8%.两组肝癌组织都有较大量的基因发生表达水平的改变,但在 AFB1组以上调改变为主,在 HBV+ AFB1组以下调改变为主.在受测的 588个( 16个功能组)已知与人类肿瘤有关的基因中,两组有相同改变的基因共 11个,它们主要分布在 3个功能基因组,即凋亡相关蛋白组, DNA合成、修复和重组蛋白组以及生长因子、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组.结论: HBV对单纯 AFB1引起的基因表达改变有一定影响.

    作者:李瑗;苏建家;曹骥;欧超;仇效坤;杨春;班克臣;岳惠芬;韦薇;欧胜敬;张丽生;万大方;顾健人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树突细胞对肿瘤浸润淋巴细胞抗乳腺癌免疫活性影响的研究

    背景与目的:树突细胞 (dendritic cell, DC)又称树突状细胞 ,是目前已知的功能强的抗原呈递细胞,它可以在体内、外向 T淋巴细胞呈递抗原,并诱发细胞毒 T淋巴细胞( cytotoxic T lymphocyte,CTL)反应.本研究旨在探讨 DC激活的肿瘤浸润淋巴细胞 (tumor infiltrating lymphocytes,TIL)体外对乳腺癌细胞的杀伤活性.方法:从乳腺癌患者外周血获取 DC,应用粒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GM-CSF)、白细胞介素-4( interleukin-4,IL-4)和肿瘤抗原激活 DC,然后用 DC激活 TIL,观察 TIL在体外对自体乳腺癌细胞和 Bcap-37乳腺癌细胞的杀伤活性.结果: DC激活的 TIL对自体乳腺癌细胞具有很强的杀伤活性,杀伤率为( 85.76± 2.93)%,明显高于未经 DC激活的 TIL、 DC激活的 T淋巴细胞和未经 DC激活的 T淋巴细胞对自体乳腺癌细胞的杀伤率 [分别为( 52.11± 1.48)%、( 51.35± 1.46)%和( 3.59± 0.25)% ].而它们对 Bcap-37乳腺癌细胞的杀伤活性则相对较低 [分别为 (40.03± 1.29)%、 (22.09± 0.87)%、 (21.66± 0.85)%和 (1.76± 0.14)% ].结论:乳腺癌患者外周血 DC能诱导 TIL产生高效而特异的抗乳腺癌免疫活性.

    作者:刘剑勇;张春燕;赵荫农;唐凯;张力图;李挺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醋酸涂抹法在宫颈癌筛查中的应用价值

    背景与目的:目前,宫颈癌发病率在我国一些经济落后地区仍较高.原因之一是在这些地区难以开展宫颈细胞学涂片检查宫颈癌的普查工作.本研究通过分析应用醋酸涂抹法检测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 (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及宫颈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从而评价其在宫颈癌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山西省襄垣县年龄为 35~ 45岁的 1997名妇女进行宫颈癌普查,首先应用 5%醋酸涂抹法,同时对每名妇女均进行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 human papillomavirus, HPV) DNA的检查、液基细胞学及阴道镜检查,在阴道镜下对病变区或每个正常象限的宫颈鳞柱上皮交界处的 2、 4、 8、 10点取活检,并行宫颈管刮出物病检,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结果:病理检查证实 CIN Ⅱ级 43例, CIN Ⅲ级 31例,宫颈浸润癌 12例.2例妇女仅颈管刮出物阳性,其中 1例为 CIN Ⅱ级,另 1例为 CIN Ⅲ级.醋酸涂抹法诊断结果为:正常 1445例( 72.4%),低度病变 525例( 26.3%),高度病变 21例( 1.0%),宫颈癌 6例( 0.3%).醋酸涂抹法诊断为低度病变或其以上病变者中,经病理检查证实为 CIN Ⅱ级及其以上病变的检出敏感性为 70.9%( 61/86),特异性为 74.3%( 1420/1911),对小病灶的敏感性为 64.9%( 37/57),而大的病灶达 88.9%( 24/27).阴道镜对高度病变的检出率为 81.4%( 70/86),特异性为 76.5%( 1462/1911).结论:醋酸涂抹法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对 CIN Ⅱ级及其以上病变 ,醋酸涂抹法和阴道镜检查具有相似的特异性.由于醋酸涂抹法简便、费用低廉,对于经济落后地区不失为宫颈癌筛查中一种有效可行的初筛方法.

    作者:吴令英;李楠;章文华;李凌;潘秦镜;乔友林;戎寿德;赵方辉;Robert G.Pretorius;Jerome L.Belinson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抗原处理相关转运因子在小儿急性白血病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背景与目的:抗原处理相关转运因子 (transporter associated with antigen processing, TAP)参与免疫监视,因而可能与肿瘤发生有关.本文旨在探讨急性白血病 TAP分子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探讨急性白血病的治疗策略.方法:采用 RT-PCR检测 34例初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初治组)、 15例复发 ALL(复发组)及 20例急性髓系白血病( 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患者骨髓中 TAP亚单位 TAP1和 TAP2的表达.20例无全身性疾病外科住院患儿作为对照组.使用数码成像分析仪测定并计算扩增条带的相对于阳性内对照 GAPDH的吸光度( A)值.结果: ALL初治组和 ALL复发组的 TAP1 A值(分别为 0.448± 0.167和 0.169± 0.021)及 TAP2的 A值(分别为 0.196± 0.180和 0.112± 0.020)均低于对照组, P均 < 0.01; AML组 TAP2的 A值低于对照组( P< 0.01); ALL复发组 TAP1的 A值低于 ALL初治组, P< 0.05; ALL初治组复发者( 6/34) TAP1的 A值( 0.215± 0.159)较持续完全缓解( constant complete remission, CCR)者低( 24/34, 0.462± 0.189, P< 0.05).结论:小儿 ALL和 AML均存在 TAP分子低表达,这可能促使白血病细胞逃避免疫监视; TAP1亚单位低表达可能与 ALL的复发有关.

    作者:谢建军;胡亚美;吕有勇;李志刚;巩文玉;余素明;孙婧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经颅超声多普勒对鼻咽癌患者放疗后脑血流变化的监测

    背景与目的:放射治疗是鼻咽癌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患者的首选治疗手段,但放疗引起的脑损伤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目前的研究表明放射性脑损伤与脑血管的损伤有密切关系.本研究采用经颅超声多普勒 (transcranial Doppler ultrasonography,TCD)技术观察了 NPC患者放疗前后脑血流的变化,以期为放射性脑损伤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 TCD监测 38例 NPC患者在放疗前、放疗结束时、放疗后 3个月和放疗后 3~ 5年时双侧颈内动脉 (intra-carotid artery,ICA)、双侧大脑中动脉 (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和基底动脉 (basal artery,BA)的血流速度,比较放疗后不同时间各血管的血流速度与放疗前相应血管的流速的差别.结果:本组患者双侧 ICA的血流速度在整个随访过程中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左、右两侧 MCA流速的平均值由放疗前的 53~ 54 cm/s增高到放疗结束时的 59~ 60 cm/s(P< 0.05),放疗后 3个月时恢复至 54 cm/s,放疗后 3~ 5年时又升高达 57~ 58 cm/s的水平 ,但升高程度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BA的平均流速放疗前是 30 cm/s,放疗结束时增加到 35 cm/s( P< 0.05),放疗后 3个月为 32 cm/s( P >0.05),放疗后 3~ 5年时则高达 34 cm/s(P< 0.05).结论: NPC患者在放疗后的不同时间里出现了 MCA和 BA血流速度的明显增高.

    作者:范秋虹;刘春风;田野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人脑胶质瘤组织中nm23与PCNA的表达及其意义

    背景与目的:脑胶质瘤极少发生颅外转移 ,死亡的主要原因是肿瘤的原位复发 ,因此 ,通过检测基因表达进一步了解其生物学特性很重要.本研究旨在探讨胶质瘤组织中肿瘤转移抑制基因( non-metastasis, nm23)、增殖细胞核抗原( 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的表达及其对肿瘤恶性程度的判断、患者预后评估和复发预测的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 SP法测定 50例不同恶性程度的胶质瘤组织中 nm23、 PCNA的表达情况.结果: (1)低度恶性胶质瘤标记指数 (label index,LI)nm23为 3.40± 0.27, PCNA为 3.60± 0.05;高度恶性胶质瘤 nm23 LI为 1.72± 0.18, PCNA LI为 6.20± 0.23,有显著性差异( P< 0.05); (2)25例低度恶性胶质瘤中 nm23阳性 14例( 56%), PCNA阳性 16例( 64%);而 25例高度恶性胶质瘤中 nm23阳性 3例( 12%), PCNA阳性 22例( 88%).低度和高度恶性胶质瘤两组 nm23、 PCNA表达阳性率有显著性差异( P< 0.05);( 3)复发组 9例,无 nm23阳性者( 0%), PCNA全部阳性( 100%) ,未复发组 8例, 4例 nm23阳性( 50%) ,4例 PCNA阳性( 50%) ,两组 nm23、 PCNA的表达阳性率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05); (4)胶质瘤 nm23与 PCNA的标记指数呈负相关( r=-0.5335,P< 0.001).结论: (1)nm23的表达随胶质瘤恶性程度增加而下降 ;(2)PCNA的表达随胶质瘤恶性程度的增加而升高 ;(3)nm23、 PCNA可作为胶质瘤恶性程度评估、患者预后预测的生物学参考指标.

    作者:谭平国;李则群;蔡望青;吕建平;谢富生;翁阳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复发性甲状腺癌44例的临床分析

    背景与目的:甲状腺癌绝大多数为分化较好的低度恶性癌,经规范治疗后,一般预后好,但仍有少数病例会复发.本研究旨在对其复发的原因、治疗及预后作一总结分析,以寻找复发原因和治疗措施.方法:对 1980年 1月至 1996年 1月间我科收治的 44例甲状腺复发癌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 44例复发甲状腺癌中,分化型甲状腺癌 38例,其中乳头状癌 28例、滤泡癌 7例、髓样癌 3例,未分化型即间变癌 6例,分别占同期同种组织学类型甲状腺癌的 4.1%( 28/676)、 18.9%( 7/37)、 8.1%( 3/37)和 42.9%( 6/14).33例为淋巴结复发( 75%).39例行复发癌灶局部广泛切除,术后辅以放疗; 5例予单纯放疗.本组治疗后 3年生存率分别为 85.7%、 71.4%、 100%和 0; 5年生存率分别为 60.7%、 57.0%、 66.7%和 0; 10 年生存率分别为 35.7%、 42.9%、 33.3%和 0.结论:初次手术时遗漏的临床和亚临床淋巴结转移灶是甲状腺癌术后复发的主要原因.甲状腺复发癌以手术治疗为主,治疗后其预后仍较好.

    作者:赵文川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中药防治鼻咽癌综合治疗中口咽急性毒性的临床研究

    背景与目的:口咽炎是鼻咽癌放射治疗中常见的非血液学急性毒性,在肿瘤晚期患者的放化综合治疗中尤为严重,并可能影响治疗结果.本研究拟探讨中药配合鼻咽癌放化综合治疗,以防治口咽急性毒性的疗效.方法:选择 101例临床分期为Ⅲ~Ⅳ a期的鼻咽癌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配合中药) 52例,对照组(使用朵贝氏液) 49例.两组患者鼻咽平均放疗剂量为:实验组 (70.31± 1.21)Gy,对照组 (70.78± 1.95)Gy.化疗采用同期放化疗方法: DDP 30 mg/cm2,每周 1次,放疗第 1至 6周,共 6次.从放疗开始至结束,实验组服中药每日一剂,分 5至 8次含服;对照组每日用朵贝氏液含漱 5~ 8次.观察指标:口咽和血液急性毒性分级、放疗疗程总时间以及近期疗效.结果:( 1)口咽毒性:实验组和对照组均无 0级口咽急性毒性,Ⅰ~Ⅳ级急性毒性分别为Ⅰ级 29例( 55.77%)和 2例( 4.08%),Ⅱ级 18例 (34.62% )和 17例 (30.69% ),Ⅲ级 5例 (9.62% )和 22例 (44.89% ),Ⅳ级 0例 (0% )和 8例 (16.33% ),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00);( 2)血液学急性毒性:两组病例均无Ⅳ级血液学毒性发生,其中两组白细胞急性毒性比较( Z=-0.604, P=0.546),两组中性粒细胞急性毒性比较( Z=-0.226, P=0.821),两组血小板急性毒性比较( Z=-0.099, P=0.922),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血液学急性毒性相似 (P >0.05);( 3)放疗疗程:实验组和对照组放疗疗程平均总时间分别为 (49.79± 1.83)天和 (51.00± 4.46)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82);( 4)近期疗效:实验组和对照组近期疗效分别为 CR 76.92% (40/52)和 69.39% (34/49), PR 23.08% (12/52)和 30.61% (15/4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392).结论:中药配合鼻咽癌放化综合治疗可明显减轻口咽的急性毒性,且无明显毒副作用,不影响治疗的近期疗效.

    作者:黄国贤;赵充;韩非;张蓓;丘惠娟;徐伯平;陈徐贤;胡丕丽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P27蛋白与调控因子cyclinE在结肠肿瘤组织中的表达

    背景与目的:细胞调控与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是肿瘤研究的一个热点,肿瘤细胞调控因子也是肿瘤的重要预后因子.P27蛋白和 cyclin E是细胞周期负性调控因子,到目前为止它们在肿瘤中所起的作用尚未十分清楚.本研究拟探讨 P27蛋白与 cyclin E在结肠肿瘤组织中的表达特征,以及与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 tumor special growth factor, TSGF)的关系.方法:正常结肠组织 23例,结肠息肉 28例(炎性息肉 13例,腺瘤性息肉 15例),结肠癌 18例.上述病例常规病理检查确诊.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所有标本中 P27蛋白与 cyclin E的表达以及与 TSGF的关系.结果: P27蛋白和 cyclin E在正常结肠组织、炎性息肉和腺瘤性结肠息肉组织中呈阳性表达,主要位于腺细胞的胞浆和细胞外基质.在结肠癌组织仅有少量表达,并且仅在少数腺样细胞的胞浆内.TSGF在结肠癌组织中的含量( 117.30± 57.02)明显高于正常组织 (64.16± 27.50)(P< 0.01),但与炎性息肉组织( 92.50± 47.90)相比,差异无显著性 (P >0.05).结论: P27蛋白和 cyclin E参与肿瘤的调控过程, P27蛋白和 cyclin E表达下降提示结肠癌的可能.

    作者:戴建宜;梁晓萍;文锦丽;李彩银;邓传珍;张转好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综合外科手术治疗局限期小细胞肺癌51例临床分析

    背景与目的:小细胞肺癌由于生长迅速,确诊时常已出现远处转移,而化疗成为其主要的治疗方法, 但单纯化疗常因原发灶或纵隔淋巴结复发而导致治疗失败.本研究探讨综合外科手术治疗局限期小细胞肺癌能否有效地控制原发灶并提高其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 1981年 5月至 2001年 5月接受手术治疗的 51例局限期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按照 1997年国际肺癌分期标准,Ⅰ b期 7例(占 13.7%),Ⅱ a期 5例( 9.8%),Ⅱ b期 15例( 29.4%),Ⅲ a期 20例( 39.2%), Ⅲ b期 4例( 7.8%).全肺切除 12例,肺叶切除 35例,楔形切除 3例,探查术 1例.13例单纯手术治疗, 38例结合 2~ 6疗程的术前或术后化疗.全组中位生存期为 20.8个月, 1、 3、 5年生存率分别为 43.0%、 25.9%和 20.1%.Ⅰ b期患者 1、 3、 5年生存率分别为 100.0%、 80.0%和 30.0%;Ⅱ期患者 1、 3、 5年生存率分别为 79.7%、39.8%和 34.5%;Ⅲ期患者 1、 3、 5年生存率分别为 52.4%、 21.8%和 5.46%.手术结合化疗组 1、 3、 5年生存率分别 77.5%、 38.5%和 23.8%;单纯手术组 1、 3、 5年生存率分别为 41.7%、 16.7%和 8.3%,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01).结论:综合外科手术治疗能提高局限期小细胞肺癌的生存率,可作为临床选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作者:苏晓东;黄植蕃;戎铁华;杨名添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保留部分前列腺的全膀胱切除术治疗浸润性膀胱癌

    背景与目的:经典的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将膀胱和前列腺全部切除,术后阳痿和尿失禁发生率高.在肿瘤没有累及前列腺的情况下,根治术中保留部分前列腺可改善术后性功能和控尿功能 ,但对预后是否有影响尚不清楚.本文报告 10例保留部分前列腺的改良全膀胱切除术的经验,阐述改良术式对术后性功能、控尿功能和肿瘤控制的影响.方法:对 10例男性浸润性膀胱癌患者,先经尿道电切除部分前列腺,全膀胱切除时保留部分前列腺包囊.下尿路重建采用肠道新膀胱术,新膀胱与残留的前列腺包囊吻合.术后随访评价肿瘤控制、尿液控制和性功能情况.结果:术后病理分期均为 T2N0M0.随访 3~ 12个月(平均 9个月), 9例无瘤生存, 1例低分化移行细胞癌患者术后 2个月出现全身骨骼及淋巴转移;全部患者自主排尿,完全控尿 9例,部分控尿 1例;术前有性功能的 8例中,术后 6例保持阴茎勃起功能.结论:保留部分前列腺的改良全膀胱切除术可以较好保留下尿路控尿功能和阴茎勃起功能,但对肿瘤控制的远期影响有待进一步观察.

    作者:周芳坚;秦自科;韩辉;刘卓炜;吴志刚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硬腭小涎腺癌的疗效评价和预后因素分析

    背景与目的:硬腭小涎腺癌由于发病率低、长期生存率较高,使评价其治疗效果及预后因素较为困难.本研究目的是分析硬腭小涎腺癌的治疗效果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对 1964年~ 2001年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住院治疗的 96例原发于硬腭的小涎腺癌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 Kaplan-Meier法计算累积生存率,各因素间比较用秩和对数检验( log-rank),多因素分析采用 Cox模型.结果:本组 96例患者总的 5年、 10年生存率分别为 65.60%和 47.90%.单纯手术治疗 53例和手术加放疗 35例的 5年生存率分别为 73.14%和 66.58%, 10年生存率分别为 67.40%和 46.60%.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年龄≥ 50岁、肿瘤≥ 3 cm、切缘阳性及肿瘤复发者预后差 (P< 0.05).结论:手术治疗或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是硬腭小涎腺癌的首选治疗方法.年龄、肿瘤大小、切缘情况及复发情况为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

    作者:刘学奎;曾宗渊;陈福进;郭朱明;许光普;杨安奎;张诠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乌司他丁对术中单肺通气患者白介素-8的影响

    背景与目的:乌司他丁是一种从健康男子尿液中提取的广谱水解酶抑制剂.目前尚未有乌司他丁对单肺通气时肺泡炎性反应是否有影响的研究.本研究拟观察肺叶切除术中患者单肺通气时肺泡白介素-8( IL-8)水平的改变,以及乌司他丁对单肺通气时肺泡 IL-8的影响.方法:术中需行单肺通气肺叶切除术、 ASA Ⅱ~Ⅲ级患者 60例,随机分为术前使用 5 000 u/kg乌司他丁的试验组 (Ⅰ组 )以及对照组 (Ⅱ组 ),每组 30例.在单肺通气开始、单肺通气 1 h、单肺通气 2 h、手术结束时分别进行支气管肺泡灌洗( bronchoalveolar lavage, BAL).检测肺泡灌洗液中 IL-8浓度水平,并观察其变化,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对照组单肺通气 2 h后肺泡灌洗液中 IL-8浓度水平为 (160.85± 46.58)ng/L,较单肺通气前 [(128.26± 35.35)ng/L]上升,表明单肺通气和 /或手术刺激导致肺泡炎性反应;( 2)试验组肺泡灌洗液中 IL-8浓度水平在单肺通气 2 h以及手术结束分别为( 140.32± 41.25) ng/L、( 156.74± 43.58) ng/L,较对照组 [( 134.48± 40.51) ng/L、( 160.85± 46.58) ng/L、( 172.41± 52.60) ng/L]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乌司他丁能减轻单肺通气患者肺泡炎性反应.

    作者:李伟;王剑;蒋艳波;许梅曦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108例扁桃体鳞癌治疗效果的回顾性分析

    背景与目的:扁桃体鳞癌的治疗,是选择根治性放疗加外科挽救手术,还是计划性术前放疗加手术,目前尚无一致观点.在Ⅲ~Ⅳ期扁桃体鳞癌患者中,仅以肿瘤大小和淋巴结转移来判断预后显然不足.为此,本研究旨在总结我院扁桃体鳞癌的治疗效果,并探讨上述两种治疗方法的适应证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总结 1984年~ 2000年我院收治的 108例扁桃体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根治性放疗加外科挽救手术 83例( A组),计划性术前放疗加手术 25例( B组).总结两组的治疗效果及口腔功能损害情况,分析肿瘤的放疗反应与生存率的关系.结果:联合根治术导致不同程度的口腔功能损害,其发生率在 A组为 24.1%( 20/83),在 B组达 88.0%( 22/25).A组患者的 5年生存率为 59.3%, B组为 55.4%( P=0.706).放疗后转移淋巴结消失及手术标本有重度放疗反应者, A、 B两组的 5年生存率分别为 73.0%和 76.9%( P >0.05).结论:根治性放疗加挽救性手术使部分扁桃体鳞癌患者避免了联合根治术,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口腔功能.放疗后淋巴结的消失情况及组织放疗反应程度可以作为晚期扁桃体鳞癌的预后参考指标.

    作者:吴雪溪;唐平章;祁永发;徐震纲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自发性荧光支气管镜在肺癌早期定位诊断中的应用

    对于支气管内早期肺癌和癌前病变的定位诊断,自发性荧光支气管镜检查 (autofluorescence bronchoscopy, AFB)要比传统的普通光源支气管镜更加敏感,尤其适用于高危人群.AFB的适应证包括隐性肺癌的定位诊断、同期癌变组织的探查、评估局部癌变的程度、化学预防的研究等.本文综述 AFB的开发历史、当前临床应用情况及其在科研中的使用价值.

    作者:闵锐;李梅梅;殷凯生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EBVBZLF1表达产物Z蛋白的研究进展

    EB病毒( Epstein-Barr virus,EBV)立早期基因 BZLF1(BamHⅠ Z left fragment 1)编码的 Z蛋白为活性蛋白 1(activator protein 1,AP-1)超家族成员,可与细胞内 AP-1反应元件结合.Z蛋白与鼻咽癌等多种人类疾病有关,因此,可应用对 Z蛋白及其抗体的检测来进行疾病的诊断与预后的预测.Z蛋白具有抑制机体免疫功能、干扰信号转导、影响细胞周期行进及促进细胞凋亡等多种作用;同时,细胞内成分亦可影响 Z蛋白的表达.本文从 EBV Z蛋白的结构、表达调控、与细胞的关系及其在 EBV相关疾病中的作用等方面对近年来的新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王海;曹亚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反义PTTG真核表达载体对人卵巢癌细胞SK-OV-3恶性表型的抑制作用

    背景与目的:垂体肿瘤转化基因( pituitary tumor transforming gene,PTTG)是一个新的原癌基因,具有多种促肿瘤生长与转移的作用.目前研究多集中于 PTTG在各种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相关的调控机制,而针对其反义阻断可能性的报道较少.本研究中,我们通过构建携带能够表达全长反义 PTTG mRNA的真核表达载体,观察其对人卵巢癌细胞株 SK-OV-3的反义阻断效应.方法:利用含酶切位点的 PCR引物克隆全长 PTTG,反向插入真核表达载体 pcDNA3.1;用脂质体将重组载体转染 SK-OV-3细胞, G418筛选阳性克隆后, Western blot检测 PTTG蛋白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表达的改变, 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并利用软琼脂糖集落形成实验观察细胞生物学性状的变化.结果:筛选出稳定表达重组 pcDNA3.1-PTTGas的 SK-OV-3细胞;转染细胞组较未转染细胞组的 PTTG、 bFGF表达分别减少了 61.5%和 52.3%;转染细胞增殖明显增强;转染细胞在软琼脂中的集落形成数( 2.4± 0.8)明显低于未转染组和转染空白质粒对照组( 23.3± 5.7和 21.5± 7.9)(P< 0.01).结论:反义 PTTG真核表达载体作为一种新的工具,为针对 PTTG的肿瘤基因治疗提供了可能性.

    作者:陈刚;李静;李辅军;周剑锋;卢运萍;马丁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多聚赖氨酸-硅纳米颗粒的生物相容性研究

    背景与目的:多聚赖氨酸-硅纳米颗粒是一种新型的非病毒纳米颗粒基因传递载体.本研究主要阐述其生物相容性,为其进一步的体内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细胞转染和流式细胞仪分析在含血清培养基中多聚赖氨酸-硅纳米颗粒介导质粒 DNA和反义寡核苷酸的转染能力,随后通过血浆蛋白反应滤过试验和红细胞聚集试验进一步评价其生物相容性.结果:在含血清培养基中,多聚赖氨酸-硅纳米颗粒介导质粒 DNA和反义寡核苷酸传递的能力显著下降.多聚赖氨酸-硅纳米颗粒 /DNA(/ODN)复合物可与小鼠血浆蛋白成分结合, 并可引起红细胞聚集.结论:多聚赖氨酸-硅纳米颗粒可能与含血清培养基中的血浆蛋白相互作用,影响体外细胞转染效率.多聚赖氨酸-硅纳米颗粒可能与体内外周血血浆蛋白和外周血红细胞反应而影响其体内基因传递能力,其生物相容性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作者:朱诗国;甘凯;李征;沈守荣;向娟娟;李小玲;范松青;吕红斌;曾朝阳;李桂源 刊期: 2003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