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与目的:在研究大蒜素抑制人胃癌细胞BGC823恶性增殖,将其阻滞于G1期并诱导BGC823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及其靶基因过程中,我们发现cyclin D1和p27Kip1蛋白在G1期阻滞中起重要作用.本实验从mRNA和蛋白水平探讨大蒜素对人胃癌细胞BGC823 cyclin D1和p27Kip1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用25 μg/ml大蒜素处理BGC823细胞,并分别提取对照组和大蒜素处理组的总RNA和总蛋白,然后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大蒜素处理前后cyclin D1和p27Kip1mRNA和蛋白的变化.结果:经25μg/ml大蒜素处理BGC823细胞24 h,cyclin D1蛋白表达下调,p27Kip1蛋白表达上调,处理48 h上述变化更明显.而mRNA水平未见明显改变.结论:大蒜素可影响cyclin D1和p27Kip1蛋白的表达,而不影响mRNA的转录.
作者:兰泓;吕有勇 刊期: 2003年第12期
背景与目的:研究表明乳腺癌耐药蛋白(breast cancer resistance protein,BCRP)在卵巢癌拓扑替康(topotecan,TPT)耐药株A2780/TPT中存在高表达,它可能在卵巢癌耐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拟探讨BCRP反义寡核苷酸(antisense oligonucleotide,ASODN)片段对A2780/TPT细胞耐药的逆转作用.方法:人工合成包含BCRP mRNA翻译起始位点的ASODN片段,并合成相应的正义寡核苷酸(sense oligonucleotide,SODN)片段作为对照.用脂质体Lipofect-2000将ASODN及SODN分别转染进A2780/TPT细胞,分别用RT-PCR法、流式细胞仪及MTT法检测A2780/TPT细胞经体外转染后,BCRP mRNA的表达、胞内罗丹明荧光强度及对TPT耐药指数的改变.结果:将ASODN/Lipofect-2000转染进A2780/TPT耐药细胞后,细胞内BCRP mRNA的表达较未转染细胞下降了59.42%(P<0.05),胞内罗丹明荧光强度由转染前的5.42增加到16.63(P<0.05),耐药指数由25降到5.而转染SODN/Lipofect-2000的A2780/TPT细胞中,上述指标无显著性变化.结论:转染ASODN/Lipofect-2000可部分逆转BCRP介导的卵巢癌细胞耐药.
作者:贾平;吴少波;徐茜;吴明富;高庆蕾;廖国宁;卢运萍;马丁 刊期: 2003年第12期
背景及目的:肾癌发病率在东西方国家间有较大差异,而东方国家人群中豆制品的消耗量较高可能是其肾癌发生率较低的原因之一.本实验拟研究大豆来源的酪氨酸蛋白激酶抑制剂金雀异黄素(genistein)对肾癌细胞系GRC-1细胞的增殖的影响,并初步探讨此种影响与抑癌基因p27的关系.方法:使用倒置显微镜、MTT法、流式细胞仪观察肾癌细胞系GRC-1细胞在受到金雀异黄素作用后其细胞增殖情况的变化;并用Western blot法测量GRC-1细胞中P27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1)经20 μmol/L金雀异黄素处理的细胞变为梭形,伪足减少,核分裂相减少,细胞间连接减少;而经过40 μmol/L金雀异黄素处理出现大量细胞碎片,细胞形态极度不规则,有丝分裂相少见,细胞间少有连接.(2)经20 μmol/L金雀异黄素处理72 h的细胞与对照组相比,其存活率为45.72%,其中有73.8%的细胞处在G1期,26.2%的细胞处在G2期;对照组为G1期31.6%,G2期3.8%.(3)经20 μmol/L金雀异黄素处理72 h的细胞裂解液中P27蛋白条带的灰度值为65.4±4.7,对照组为52.3±6.3.结论:金雀异黄素可显著抑制肾肿瘤细胞的增殖,使细胞周期阻滞于G1/M、G2/S期,其机理可能是通过提高肿瘤细胞中P27蛋白的表达水平实现的.
作者:汪湧;张运涛;刘凡;张顺;王文;李玉梅 刊期: 2003年第12期
背景与目的:大黄素(3-甲基-1,6,8-三羟蒽醌)是大黄等多种中药的有效成分之一.研究表明大黄素对于乳腺癌细胞、肺癌细胞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但目前大黄素抗肿瘤的作用机理尚不明确.本研究拟讨论大黄素在体外对肝癌细胞HepG2的作用及其机理.方法:应用MTT、软琼脂克隆形成、DNA ladder凝胶电泳及流式细胞术等方法,研究中药单体大黄素对肝癌细胞HepG2生长增殖的影响以及作用机理.结果:大黄素在较低浓度可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MTT实验测得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36±2.6)μg/ml.在软琼脂实验中,大黄素可以浓度依赖的方式抑制细胞克隆的形成.经DNA ladder及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大黄素能诱导HepG2细胞凋亡,与阴性对照相比,随着药物浓度从10 μg/ml增加到20 μg/ml,AnnexinV染色细胞显著增多,由27.3%增至59.6%;当药物浓度增至40 μg/ml时,培养液中几乎无活细胞,由碘化丙啶和AnnexinV双重标记的凋亡后期以继发性坏死细胞为主.结论:中药单体大黄素在体外能抑制肝癌细胞HepG2的生长增殖,并能诱导该细胞凋亡.
作者:刘剑波;高学岗;连涛;赵爱志;李开宗 刊期: 2003年第12期
背景与目的:反应停因具有抗血管生成作用而可能对某些肿瘤有治疗作用.本研究旨在通过观察反应停对小鼠H22移植瘤生长的影响,探讨反应停的作用机制.方法:BALB/c小鼠皮下接种H22细胞,分别从接种当天(第一给药组)和第4天(第二给药组)开始每天腹腔注射反应停50 mg/kg,每天测肿瘤直径,第12天处死动物,称瘤重.对移植瘤组织,用抗CD31单抗做免疫组化染色,测定微血管密度;流式细胞术分析CD31表达以及凋亡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lo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factor,VEGF)mRNA的表达.结果:第一给药组的瘤重为(2.27±0.33)g,小于对照组的(2.70±0.61)g,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抑瘤率为15.93%;第二给药组的瘤重为(3.32±0.47)g,小于对照组的(3.42±0.60)g,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抑瘤率为2.92%.第一给药组移植瘤组织中微血管计数和CD31表达分别为(48.4±12.90)和(5.59±0.75),与对照组(81.2±26.91)和(7.04±0.50)比较均显著降低(P<0.05);第二给药组微血管计数和CD31表达分别为(46.4±9.71)和(7.29±0.48),与对照组的(74.0±32.69)和(6.80±0.68)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给药组移植瘤组织细胞凋亡指数分别为(17.20±7.80)和(15.33±4.10),与对照组的(4.37±1.98)和(4.87±1.91)相比均显著增加(P<0.05).两给药组的VEGF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50±0.13)和(0.51±0.06),与两对照组的(0.48±0.11)和(0.64±0.11)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反应停显著诱导H22移植瘤组织细胞凋亡,且在移植的早期使用,可以抑制瘤组织的血管生成,但在移植晚期使用此作用不明显.反应停不抑制移植瘤组织的VEGF mRNA表达.
作者:翟羽;吕占军 刊期: 2003年第12期
背景与目的:Fas/FasL系统是细胞凋亡的重要通路.为了解Fas/FasL系统在肿瘤多胺生物合成抑制导致恶性表型逆转中的作用,本研究拟探讨多胺生物合成抑制剂α-二氟甲基鸟氨酸(α-difluoromethylornithine,DFMO)对人肺癌A549细胞生长、凋亡的影响及其与人肺癌相关抗原、ras P21蛋白及Fas/FasL表达的相关性.方法:用MTT法观察细胞生长,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DNA ladder电泳法观察细胞凋亡,SP免疫组化法及RT-PCR法检测细胞蛋白及基因表达.结果:DFMO可抑制A549细胞生长并诱导凋亡,使G1期细胞增多(61.0±2.08)%,S期细胞减少(21.2±0.88)%,出现DNA ladder;同时下调A549细胞人肺癌相关抗原及ras P21蛋白表达,上调Fas基因mRNA及蛋白表达.结论:DFMO通过Fas/FasL通路诱导肺癌A549细胞的凋亡,并可能与人肺癌相关抗原及ras P21蛋白表达调控有关.
作者:向青;范慕贞;徐波 刊期: 2003年第12期
背景与目的:醛糖还原酶相似基因1(aldose-reductase like gene-1,ARL-1)在原发性肝癌中高表达,与肝癌细胞对化疗药物耐药有关.本研究拟建立转染ARL-1的人肝癌细胞株,观察转染ARL-1的HepG2细胞对含醛基抗肿瘤药物耐药性的改变,利用基因表达谱芯片筛选HepG2细胞转染ARL-1后差异表达耐药相关基因.方法:采用脂质体转染PBK/ARL-1质粒到HepG2细胞,获得高表达ARL-1的单克隆细胞株;RT-PCR、流式免疫荧光和免疫组化鉴定高表达ARL-1的HepG2细胞;应用MTT法和细胞凋亡分析研究HepG2细胞和转染ARL-1的HepG2细胞对含醛基抗肿瘤药物阿霉素(ADM)和丝裂霉素(MMC)的耐药性,以5-氟尿嘧啶(5-FU)(不含醛基)为对照;将Cy3和Cy5两种荧光染料分别标记两种细胞的cDNA探针,与人肝癌基因表达谱芯片进行杂交与扫描,观察转染ARL-1基因HepG2与对照组HepG2细胞在基因表达谱方面的差异,筛选耐药相关基因,并运用RT-PCR和Western blot对部分差异表达相关基因进行初步证实.结果:与对照组HepG2细胞相比,转染ARL-1基因HepG2细胞高表达ARL-1蛋白,明显增强对含醛基的抗肿瘤药物如ADM、MMC的耐药性,分别提高2.6倍和3.47倍,用5-FU处理两组细胞,则未发现有明显的耐药差异(ADM组t=6.39,P<0.05;MMC组t=30.06,P<0.01;5-FU组t=O.684,P>0.05);芯片扫描结果发现15个基因下调表达,9个基因上调表达,RT-PCR和Western blot验证部分差异表达基因如泛素和多药耐药基因的表达,与芯片检测结果一致.结论:高表达ARL-1 HepG2细胞增强对含醛基抗肿瘤药物的耐药性,多药耐药基因的表达增高和泛素表达下调可能与其耐药性增强有关.
作者:杨向东;唐大年;王建;曹德良 刊期: 2003年第12期
背景与目的:有研究表明不同来源的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潜伏膜蛋白1(latent memberane protein 1,LMP1)对人高分化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细胞株CNE1有不同程度的生长促进作用.本研究拟进一步探讨不同来源的LMP1基因转染对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1,TGFβ1)抗性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脂质体介导法分别将质粒J124(不含LMP1基因的空载体)、J124-B95-8(含B95-8淋巴细胞标准株来源的LMP1基因,简称B95-8-LMP1)和J124-CAO-5(含NPC组织来源的LMP1基因,简称CAO-LMP1)转染CNE1,分别命名三种质粒的转染细胞株为CNE1-V、CNE1-B和CNE1-C;分别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chain reaction,RT-PCR)和蛋白印迹法鉴定LMP1基因和蛋白表达;分别用MTT法和流式细胞术观察TGFβ1处理对细胞生长的抑制效应和细胞周期分布的改变;蛋白印迹法检测转化生长因子β受体Ⅰ(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 receptor Ⅰ,TGFβR Ⅰ)、转化生长因子β受体Ⅱ(TGFβRⅡ)以及cyclin D1蛋白的表达;半定量RT-PCR检测p15 mRNA的表达.结果:成功建立稳定表达不同来源LMP1的CNE1细胞株CNE1-B和CNE1-C.5 ng/ml TGFβ1对CNE1、CNE1-V、CNE1-B和CNE1-C的生长抑制率分别为31.8%、27.9%、10.94%和-4.26%,4种细胞的增殖指数(proliferation index,PI)分别为(24.55±2.55)%、(25.43±2.18)%、(46.78±2.56)%和(54.70±3.84)%.CNE1-B表现为对TGFβ1的部分抗性,CNE1-C表现为对TGFβ1的完全抗性.两种不同来源的LMP1对TGFβR Ⅰ和TGFβRⅡ的表达均无影响,但均能上调cyclinD1蛋白的表达,而且CAO-LMP1比B95-8-LMP1能诱导更高水平的cyclin D1表达(P<0.05);此外,B95-8-LMP1对p15mRNA表达水平无显著影响(P>0.05),而CAO-LMP1能明显下调p15 mRNA的表达(P<0.05).结论:B95-8-LMP1能诱导部分TGFβ1抗性,其机制主要与上调cyclin D1的表达有关;和B95-8-LMP1相比,CAO-LMP1能诱导完全TGFβ1抗性,其机制与上调cyclin D1和下调p15 mRNA的表达有关.
作者:黄河;黄培春 刊期: 2003年第12期
背景与目的: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恶性浆细胞疾病,目前仍难以治愈;已有研究证明三氧化二砷(arsenic trioxide,As2O3)在体外能够抑制骨髓瘤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凋亡.本研究拟探讨As2O3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采用MTr法检测As2O3对5株骨髓瘤细胞U266、SKO-007、LP-1、HS-Sultan和KM3的抑制作用,求出其IC50,同时研究维生素K3(vitamine K3,VK3)、N-乙酰半胱氨酸(N-acetyl-cysteine,NAC)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对As2O3的协同或拮抗作用;利用光学比色法测定不同浓度As2O3作用后的5株骨髓瘤细胞以及As2O3与VK3、NAC或外源性GSH共同作用后的U266细胞的GSH含量,对细胞GSH含量与IC50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As2O3对5株骨髓瘤细胞均有增殖抑制作用,但其敏感性不同,细胞内GSH含量与其IC50正相关(r=0.87,P<0.05);氧化剂VK3与As2O3有明显协同作用,抗氧化剂NAC和GSH对As2O3具有拮抗作用.结论:As2O3可能是通过与细胞内的含巯基化合物结合,降低细胞内GSH含量,从而诱导骨髓瘤细胞凋亡.
作者:陈玉宝;侯健;傅卫军;丁思奇;王东星;袁振刚;孔宪涛 刊期: 2003年第12期
背景与目的:抗CD20抗体和片段已应用于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治疗,但仍需要开发新的抗CD20抗体和片段(未修饰的或放射性标记的),以治疗对美罗华(利妥昔单抗)无反应的患者.鼠源性抗CD20抗体HI47的嵌合抗体片段Fab和F(ab)′2已被构建.本研究目的是观察HI47(鼠抗-CD20抗体)和其嵌合抗CD20抗体片段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和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作用.方法:用免疫荧光法测定抗CD20抗体与CD20+人B细胞淋巴瘤Raji细胞的结合能力;MTr法测定抗CD20抗体片段对Raji细胞生长的影响;用膜联蛋白V染色和DNA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和验证抗CD20抗体片段诱导Raii细胞凋亡.结果:HI47和其嵌合的抗CD20抗体片段均可与CD20+ Raji细胞结合,结合率可达90%以上;HI47不能与美罗华竞争结合Raii细胞;HI47和其嵌合的抗CD20抗体片段浓度为100 μg/ml对Raji细胞的抑制率分别为:(57.0±1.5)%、(65.2±2.5)%、(77.2±3.2)%;单价的抗CD20抗体片段Fab(20 μg/ml)能够诱导Raji细胞的凋亡,早期凋亡率为17%.结论:HI47的嵌合抗体片段对Raji细胞有抑制作用,能诱导Raji细胞的凋亡.
作者:刘银星;范冬梅;熊冬生;许元富;邵晓枫;许元生;彭晖;杨铭;秦岚;朱祯平;杨纯正 刊期: 2003年第12期
背景与目的:超声波能够改变细胞膜通透性,增强化疗药物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本研究评价高强度聚焦超声及其联合阿霉素(Adriamycin,ADM)对人肝癌多药耐药细胞株HepG2/Adm的效应,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取对数生长期的HepG2、HepG2/Adm细胞进行实验,分为HepG2、HepG2(超声波照射5 s)、HepG2/Adm、HepG2/Adm(超声波照射5 s)4组.用MTT法检测处理前后耐药细胞对抗癌药物的敏感性;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肿瘤细胞表面mdr1基因表达产物P170的表达及细胞内阿霉素浓度;利用SP免疫组化法观察细胞膜及核膜上P-糖蛋白(P-glycoprotein,P-gp)的表达.结果:频率0.8 MHz、焦域声强460 W/cm2连续照射5 s,能够部分逆转HepG2/Adm细胞的耐药性,HepG2/Adm细胞P-gp的表达活性下降83.1%,耐药细胞内ADM浓度增加88%,对ADM、cDDP、MMC、5-FU和MTX相对逆转效率分别为66.4%、63.4%、89.4%、72.4%和75.0%.结论:高强度聚焦超声可提高人肝癌细胞HepG2/Adm内药物浓度,降低细胞膜及核膜表面P-gp表达,从而部分逆转肿瘤细胞多药耐药.
作者:翟宝进;邵泽勇;伍烽;王智彪 刊期: 2003年第12期
背景与目的:以腺病毒为载体的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基因(adenovirus vector-mediated herpes simplex virus-thymidine kinase gene,ADV-TK)重组体是肿瘤基因治疗应用的主要方法之一,本文旨在鉴定自行构建的ADV-TK重组体的体外抗肿瘤活性.方法:利用腺病毒载体将TK导人体外培养的14种不同组织源性的肿瘤细胞,再加入更昔洛韦(ganciclovir,GCV),用MTT法观察对肿瘤细胞的抑制效应.结果:ADV-TK剂量为每孔1×10 9病毒颗粒,在100μg/ml GCV底物浓度条件下,它对14种肿瘤细胞中的11种杀伤率达74%以上,而对人喉上皮癌细胞Hep-2、人肝癌细胞Bel-7402和人结肠癌细胞HCT-8敏感性稍差,分别为(55.3±2.0)%、(61.3±2.0)%和(63.7±2.5)%,ADV-TK对肿瘤细胞的抑制率除人喉上皮癌细胞Hep-2外,与相当于组织峰值药物浓度(5 μg/ml)的化疗药物顺铂的效率相近.结论:ADV-TK重组体具有明确的体外抗肿瘤活性,有潜在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周剑峰;陈刚;卢运萍;王世宣;马丁 刊期: 2003年第12期
背景与目的:FLAG方案用于治疗难治复发性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cute non-lymphocytic leukemia,ANLL)已有多年,大多报道的CR率为50%~64%.本研究探讨改良FLAG方案(减少合并应用Ara-C剂量并在化疗前不用G-CSF)能否达到同样疗效,并减轻不良反应.方法:33例成人急性白血病中难治性ANLL 16例,难治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12例,复发性ALL 5例.全部病例接受氟达拉宾30 mg@(m2@d)-1,静滴,第1~5天;其中合并Ara-C 200 mg@d-1有18例,Ara-C 500 mg@d-1有5例,Ara-C 1 000 mg@d-1有10例,全部静脉滴注5~7天为1疗程.应用Ara-C 200 mg@d-1组和ALL组化疗前不用G-CSF,ALL患者每周加用长春新碱2 mg,共2次;强的松60~80 mg@d-1,共14天.化疗后WBC<1.0×10 9/L者加用G-CSF,剂量均为300μg@d-1,皮下注射至WBC 3.0×10 9/L以上.每疗程完成后复查骨髓.结果:16例难治性ANLL的CR率为56.3%,而12例难治性ALL的CR率为8.3%(P<0.01);难治性ANLL患者中Ara-C 200 mg@d-1组的CR率高于500~1 000 mg@d-1组(70%:33%),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化疗后WBC 0.6×10 9/L和血小板15.6×10 9/L的平均持续时间分别为5天和4.3天,Ara-C 200 mg@d-1组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500~1 000 mg@d-1Ara-C组(58.0%:85.7%)(P<0.05).结论:与经典的FLAG方案相比,改良FLAG方案的CR率有增高、感染发生率降低.
作者:孟凡义;杨龙江;徐兵;刘晓力;郑维扬;张钰;黄芬;孙竞;刘启发 刊期: 2003年第12期
背景与目的:化学药物治疗(化疗)是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综合治疗主要措施之一,传统的化疗方案尽管能取得短期疗效,但与单纯手术治疗相比,对患者的生存期无明显提高.本研究旨在通过非小细胞肺癌裸鼠体内肿瘤药物筛选,进行有针对性的个体化药物治疗,希望借此能提高患者的生存期.方法:非小细胞肺癌组织块植入裸鼠双侧肾包膜下,选用10种常用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药物进行敏感药物筛选.13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分成临床实验组(Group I,70例)和临床对照组(Group C,60例)两组.临床实验组依据肿瘤药敏结果进行术后辅助化疗,临床对照组选择传统化疗方案(CTX:600 mg/m2 d1、ADM:40mg/m2 d1、DDP:20 mg/m2 d1~5)辅助化疗.结果:临床实验组与临床对照组比较,无论是肿瘤局部复发率(43.1%vs 46.0%,P=0.556)、远处转移率(33.8%vs 34.0%,P=0.605)还是5年生存率(35.4%vs 34.0%,P=0.571),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裸鼠肾包膜下药敏实验对非小细胞肺癌术后辅助化疗无明显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温浙盛;张铁坚;戎铁华 刊期: 2003年第12期
背景与目的:体外实验证明奥沙利铂(oxaliplatin,L-OHP)能明显抑制胃癌细胞株的生长,并与绝大多数抗癌药物具有相加或协同细胞毒作用.本研究观察L-OHP联合醛氢叶酸(leucovorin,LV)、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和足叶乙甙(etoposide,VP-16)作为一线方案治疗晚期胃癌的疗效和毒性,并与传统化疗方案进行对比.方法:采用非随机分组方法将48例晚期胃癌患者分为两组,即L-OHP+LV+5-Fu+Vp-16方案组(治疗组)25例和DDP+LV+5-Fu+Vp-16方案组(对照组)23例.L-OHP 135 mg/m2,静滴,第1天(对照组则为DDP 20 mg,静滴,第1~5天);LV 200 mg,静滴,第1~5天;5-FU 500 mg/m2,静滴,维持6 h,第1~5天;VP-16 100 mg,静滴,第1~5天.3~4周为1疗程.结果:治疗组有效率64.0%(16/25),对照组有效率34.8%(8/23),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X2检验).治疗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11.5个月,1年生存率为45.6%;对照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10.5个月,1年生存率为36.5%,治疗组中位生存期、1年生存率均高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生存期P>0.05,log-rank检验).治疗组周围感觉神经症状的发生率较对照组高(P<0.05,秩和检验),恶心、呕吐的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秩和检验),其余不良反应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初步观察L-OHP+Vp-16+LV+5-FU方案治疗晚期胃癌疗效较优,不良反应可以耐受,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张为民;徐光辉;巨爱平;郑义同;蒋芹 刊期: 2003年第12期
背景和目的:羟基喜树碱(HCPT)属拓扑异构酶I(TOPOI)抑制剂,对多种实体肿瘤有一定抗瘤活性,拓僖是羟基喜树碱冻干粉针,其纯度和稳定性明显高于水针剂.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用药试验,探索该药临床应用适剂量以及初步了解其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本多中心研究采用单药拓僖6~8 mg/(m2@d),连用5~10天,共治疗各种晚期实体肿瘤60例,其中男性42例,女性18例,年龄17~73岁,中位年龄53岁.初治18例(含6例放疗后),复治42例;肺癌22例,鼻咽癌12例,原发性肝癌9例,胰腺癌2例,结直肠癌9例,其它6例.结果:可评价疗效51例,全组总的有效率为15.7%;6 mg/m2组有效率为16%,8mg/m2组有效率为15.4%.按病种计算其有效率肺癌为13.7%(3/22),结直肠癌为33.3%(3/9)以及鼻咽癌为16.6%(2/12);本组60例患者中,总有效率(ITT)为13.3%(8/60),其中初治患者PR 3例(16.7%),复治患者PR 5例(11.9%).拓僖的适用剂量为6~8 mg/m2 4小时静脉滴注,连用5~10天,每3周重复;剂量限制性毒性是骨髓抑制,其次为恶性呕吐、腹泻和皮疹,其中Ⅲ+Ⅳ度发生率分别为:WBC下降32%,皮疹8%和血小板8%,恶性呕吐6%,腹泻4%;未发现心脏、肺和肾的毒性反应.结论:拓僖单药(HCPT冻干粉针剂)对复治结直肠癌、非小细胞肺癌和鼻咽癌有较好的疗效,值得在联合化疗中对多种实体肿瘤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作者:黄慧强;姜文奇;胡晓桦;林旭滨;刘魁凤;李宇红;林忠;申维玺;陈强;何友兼;管忠震 刊期: 2003年第12期
背景及目的:具有瘤内复制能力的病毒(或称溶瘤病毒)用于治疗恶性肿瘤的研究近年来发展相当迅速,其中E1B缺失腺病毒是目前研究进展快的溶瘤病毒之一.本研究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观察在全身化疗的同时,部分瘤内注射E1B缺失腺病毒(H101)的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采用多中心开放式研究.共入选50例,在全身化疗的同时,对目标病灶给予H101瘤内注射,每天1次,每次1支(0.5ml,含5×10 11病毒颗粒),连续5天为1疗程.治疗期间同时联合常规化疗.记录疗效并与未注射H101的自身瘤灶对比,同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在可评价疗效的46例患者中,注射病灶的总有效率为30.4%,而按ITT人群分析有效率为28.0%(14/50),其中CR为3例,PR为11例;对照病灶的总有效率为13.0%,其中CR为1例,PR为5例.注射病灶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病灶(P<0.001).主要不良反应为注射部位局部疼痛(26.9%)和发热(30.2%),有4例出现Ⅰ级肝功能异常,1例出现Ⅱ级肝功能异常,1例出现Ⅳ级肝功能异常,4例出现Ⅳ级血液学毒性.结论:在全身化疗的同时,瘤内注射E1B缺失腺病毒(H101)对多种不同类型的恶性肿瘤具有一定疗效,其毒副作用较低,易为患者接受.
作者:徐瑞华;袁中玉;管忠震;曹烨;王华庆;胡晓桦;冯继峰;张阳;李方;陈正堂;王杰军;黄建瑾;周清华;宋三泰 刊期: 2003年第12期
背景与目的:应用粒系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CSF)等动员剂从健康供者中动员和获取造血干细胞用于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PBSCT)已在临床广泛开展,但在其作用机理、给药剂量和给药方案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本研究旨在探讨单一剂量的G-CSF(250μg/d)用于allo-PBSCT的外周血干细胞(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PBSC)动员以及移植后造血恢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2000年1月至2002年6月间共38例患者进行allo-PBSCT,其中急性白血病21例,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14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3例.38名同胞供者或全相合无关供者采用不分体重、单一剂量G-CSF动员,第5天开始采集PBSC.患者预处理采用全身照射加环磷酰胺或马法兰加环磷酰胺方案.移植后第3天开始使用G-CSF 250μg/d,观察造血重建情况,一般用至中性粒细胞恢复.结果:G-CSF在动员中平均应用剂量为4.8μg@(kg@d)-1,平均采集1.7次,收获CD34+细胞平均(6.09±3.86)×10 6/kg,CD34+/CD38-细胞平均(1.33±1.47)×10 6/kg;收获细胞CD4+/CD8+比值平均为(1.41±0.51);CD3-/CD16+CD56+细胞占(17.61±6.64)%.患者回输PBSC后应用G-CSF的中位时间为9天,达到WBC>1×10 9/L、ANC>0.5×10 9/L和PLT>20×10 9/L的中位时间分别为11天、11天和12天.除1例患者因严重感染等并发症于移植后第5天死亡外,其余患者均获得造血重建.结论:在allo-PBSCT中采用单一剂量、不分体重给予G-CSF的方法,PBSC动员效果好,不良反应轻微,患者移植后造血重建快.
作者:田红;周淑芸;广东省干细胞移植协作组 刊期: 2003年第12期
背景与目的: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对人体的作用有几条途径,不同个体对5-FU的代谢有很大的差异,故很难预测5-FU对不同个体的治疗效果和毒副作用.本研究拟探讨5-FU的稳态血药浓度在接受相同初始剂量(按体表面积计算)的患者之间的差异,以及其与不良反应、治疗反应之间的关系.方法:在接受顺铂(cisplatin,DDP)联合5-FU连续静脉灌注治疗的20例鼻咽癌患者中,开始5-FU治疗后24 h采集血样,用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测定5-FU的血药浓度.HPLC条件:1 mmol/L磷酸盐缓冲液作为流动相,流速1.3 ml/min,波长260 nm,柱温25℃.结果:5-FU血药浓度在鼻咽癌患者中呈正态分布,个体间有明显差异.5-FU血药浓度低于600μg/L时,患者均没有不良反应,而高于1 000μg/L时,患者均出现较严重的不良反应.不同级别不良反应及不同的治疗反应所对应的5-FU血药浓度之间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5-FU血药浓度在接受相同初始剂量(按体表面积计算)的患者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5-FU血药浓度与其毒副作用、治疗反应有关.
作者:余更生;何友兼;廖海;李苏 刊期: 2003年第12期
背景与目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难治复发性急性白血病,因移植后复发率和移植相关死亡率高而预后仍较差.本研究旨在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难治复发性急性白血病的过程中,主动诱导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cute graft-versus-host disease,aGVHD)对防止复发的作用.方法:30例成人难治复发性急性白血病,其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6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10例,混合性急性白血病4例.移植时第一次完全缓解4例,第二次完全缓解9例,部分缓解12例,未缓解5例.分别实施亲缘性同胞外周血干细胞移植24例(全相合者21例和不相合者3例),非亲缘性全相合移植6例(骨髓移植5例和外周血干细胞移植1例).所有病例均接受清髓性预处理而强化清除残留白血病细胞的作用.亲缘性全相合者单用环孢素A,亲缘性不相合者或非亲缘性全相合者采取环孢素A+甲氨蝶呤+骁悉+小剂量ATG方法预防aGVHD.移植后+30至+60天仍无aGVHD者,采取每周20%~30%比例逐步减少环孢素A维持剂量及预制性供者淋巴细胞输注等方法诱导移植后早期aGVHD的发生.结果:移植后中位随访18.1月,aGVHD发生率80%(24/30),其中Ⅲ~Ⅳ度aGVHD发生率13.3%(4/30).在可评价的19例患者中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发生率57.9%(11/19),其中广泛性cGVHD发生率15.8%(3/19).移植后18例无病生存,无病生存率60%(18/30).12例死亡,其中复发率17.9%(5/28)和移植相关死亡率23.3%(7/30).结论:诱导aGVHD策略在防止难治复发性急性白血病移植后复发方面有一定作用.
作者:孙竞;孟凡义;刘启发;徐丹;徐兵;刘晓力 刊期: 2003年第12期
背景和目的:神经母细胞瘤是儿童期常见实体肿瘤之一.主要的治疗手段是手术、化疗和放疗等综合治疗,然而晚期患者治愈率仍然低,如何提高治愈率值得进一步研究.本研究主要总结我中心治疗儿童神经母细胞瘤的疗效,探讨合理的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采用化疗联合手术或放疗综合治疗的30例7个月~13岁的神经母细胞瘤患者临床资料.Evan分期:Ⅱ期2例,Ⅲ期12例,Ⅳ期15例,ⅣS期1例;化疗主要采用CAV与EP方案交替.(CAV:CTX 750 mg/m2 d1,VCR 1.5 mg/m2 d1,ADR 50 mg/m2 d1;EP:VM26或VP-16 60 mg/m2 d1-5,DDP 20mg/m2 d 1~5).化疗4~8疗程后能手术尽量手术,术后继续化疗或放疗;不能手术则继续化疗.ⅣS期则仅用CTX加VCR化疗.结果:30例患者单纯化疗获得完全缓解2例(6.7%),部分缓解21例(70%),无变化6例(20%),PD 1例(3.3%),化疗总有效率(CR+PR)76.7%(23例).21例部分缓解者中,9例(43%)获得手术切除,其中4例手术切除获得CR,1例行放疗获得CR.全组2年总生存率47.8%,Ⅱ/ⅣS期100%,Ⅲ期34%,Ⅳ期22%.CAV方案Ⅲ/Ⅳ级骨髓抑制占41.2%,EP方案则占26.6%.结论:化疗联合手术或放疗是治疗神经母细胞瘤的主要方法,CAV/EP方案是目前治疗神经母细胞瘤疗效较好的方案之一,毒性可耐受,晚期神经母细胞瘤预后差,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讨新的治疗方法.
作者:孙晓非;刘冬耕;苏义顺;林桐榆;陈晓勤;何友兼 刊期: 2003年第12期
背景与目的:晚期卵巢癌的治疗通常采用肿瘤细胞减灭术辅以化学治疗,常用的一线化疗方案为含顺铂的联合化疗,但绝大多数晚期卵巢癌容易复发,并产生耐药,本研究通过药物敏感性实验评价拓扑替康在复发性和对顺铂耐药的卵巢癌患者中应用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三磷酸腺苷生物发光法对41例新鲜卵巢癌组织标本(其中9例为复发癌组织标本)进行药敏实验,药物采用顺铂和拓扑替康,分别配制成1倍血浆峰值浓度.结果:41例卵巢癌组织标本中,对拓扑替康敏感的比率(80.5%)高于顺铂(51.2%),在21例对顺铂耐药的卵巢癌组织标本中有18例对拓扑替康敏感.结论:拓扑替康可以作为一种较好的二线化疗药物用于卵巢癌患者的化疗,特别是在对顺铂耐药的情况下.
作者:钱晓蕾;彭芝兰;刘珊玲 刊期: 2003年第12期
背景与目的:通过动员采集获得高质量的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autologous 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APBSC)是造血干细胞移植成功的关键,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CTX)联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ecombined human 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rhG-CSF)是APBSC经典的动员方案,足叶乙甙(etoposide,VP-16)联合rhG-CSF是近年来应用的另一个动员方案.本研究的目的是比较上述两种动员方案对恶性淋巴瘤和生殖细胞肿瘤患者APBSC的动员效果.方法:共有52例恶性实体瘤患者,其中CTX方案组26例,剂量为CTX 3.5 g/m2加rhG-CSF 5μg@kg-1@d-1;VP-16方案组26例,VP-16的剂量随机采用1 000 mg/m2或1 500mg/m2加rhG-CSF 5μg@kg-1@d-1.两组均在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降至低点时开始皮下注射rhG-CSF,直至采集结束前一天.当CTX组WBC恢复到2.5×10 9/L、VP-16组WBC恢复到5.0×10 9/L以上时开始连日采集APBSC,当累计采集的单个核细胞(mononuclear cell,MNC)≥5×10 8/kg或CD34+细胞≥2 ×10 6/kg时停止采集.患者经预处理后回输采集到的APBSC.比较两组动员采集过程中的血液学指标变化、采集细胞数量、造血重建时间、不良反应等.结果:CTX组患者化疗后外周血中WBC和血小板(platelet,PLT)降至低值的时间明显早于VP-16组.两组rhG-CSF的给药剂量和次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CTX组APBSC采集的开始时间早于VP-16组,采集次数也多于VP-16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APBSC采集时的单次循环血量VP-16组略高于CTX组,血流速和采集时间相同.除采集的MNC总量无差异外,初次采集的MNC和CD34+细胞数量以及累积CD34+细胞总量VP-16组均优于CTX组.两组患者回输的MNC及CD34+细胞数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移植后两组患者均获得满意的造血重建,且重建造血的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CTX组的胃肠道反应较常见,而VP-16组PLT降低较明显,其它不良反应相似.结论:CTX联合rhG-CSF或VP-16联合rhG-CSF均是安全、有效的APBSC动员方法,后者动员采集的MNC中CD34+细胞比例较高,能够成功地重建造血功能.
作者:石远凯;何小慧;韩晓红;刘鹏;杨建良;周生余;周爱萍;张长弓;艾斌 刊期: 2003年第12期
背景与目的:肿瘤细胞的多药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MDR)现象是化疗失败的常见原因.P-糖蛋白(P-glycoprotein,P-gp)和肺耐药蛋白(1ung resistance protein,LRP)的过度表达在乳腺癌的MDR中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探讨P-gp与LRP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LSAB法检测151例乳腺癌石蜡包埋组织和40例乳腺正常组织的P-gp和LRP表达水平,并将结果与临床病理资料和预后结合起来进行分析.结果:在151例乳腺癌组织中P-gp阳性62例(40.8%),40例正常乳腺组织中P-gp阳性1例(2.5%),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X2=21.27,P<0.01);151例乳腺癌组织中LRP阳性121例(80.1%),40例正常乳腺组织中LRP阳性22例(55.0%),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X2=10.62,P<0.01).P-gp表达与患者年龄、肿块大小、组织学类型、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ER状态和预后等因素无关.在有淋巴结转移的70例乳腺癌组织中LRP阳性62例(88.6%),无转移的81例中LRP阳性59例(72.8%),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X2=4.891,P<0.05).在LRP阳性的121例乳腺癌组织中中P-gp阳性55例(45.5%),LRP阴性的30例中P-gp阳性7例(23.3%),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X2=3.990,P<0.05).LRP 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r=0.197,P<0.05)和P-gp表达(r=0.179,P<0.05)呈正相关,与患者年龄、肿块大小、组织学类型、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和ER状态等因素无关.单因素分析显示LRP阳性组生存期明显低于阴性组(X2=6.892,P<0.01).多因素分析未能显示P-gp和LRP是影响患者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在乳腺癌组织中P-gp和LRP表达有各自的特点和不同的临床意义.LRP的表达不仅与MDR有关,还可能与腋淋巴结转移、预后和P-gp表达有关.
作者:于萍;肖宁新;陈燕萍 刊期: 2003年第12期
背景与目的: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logous hemo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SCT)支持下的大剂量化疗目前已成为治疗对化疗敏感的淋巴瘤有效的手段之一.本研究评价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支持下的大剂量化疗加放疗治疗预后差的中、高度恶性淋巴瘤的疗效.方法:1995年11月~2001年5月收集到的13例病例中,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11例,复发霍奇金淋巴瘤(Hodgkin's disease,HD)2例.移植前首次完全缓解(first complete remission,CR1)8例,第二次完全缓解(second complete remission,CR2)4例,第二次部分缓解(second partial remission,PR2)1例.预处理方案:单纯化疗4例;化疗加受累区放疗6例;全身放疗加化疗3例.2例采用自体骨髓移植,11例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结果:本组病例回输单核细胞(mono-nuclear cell,MNC)和粒-巨细胞系祖细胞(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forming cells,CFU-GM)的均数(范围)分别为2.55(2.07~3.31)×10 9/L和1.43(0.6~2.36)×10 9/L.随访到2001年10月,所有患者造血功能都获得重建.白细胞恢复到≥1.0×10 9/L和血小板>50×10 9/L的中位时间(范围)分别为6(7~35)天和8(6~32)天.CB持续时间为4~57个月,中位时间为16个月,1年生存率76.9%,3年生存率46.2%.结论:自体造血干细胞支持下的高剂量化疗对中、高度恶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和复发霍奇金淋巴瘤有一定治疗价值.
作者:汪安兰;何执鼎;罗以;肖立新;刘晰宇;朱跃红 刊期: 2003年第12期
丹参酮是从活血化瘀中药丹参中提取的脂溶性有效成分,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心血管疾病.近年研究表明,丹参酮对多种肿瘤细胞具有细胞毒作用,并可诱导肿瘤细胞分化和凋亡,抑制肿瘤细胞侵袭和转移;其作用机理可能与抑制癌细胞DNA合成,影响肿瘤细胞增殖、分化和凋亡相关的多种基因表达,抑制癌细胞端粒酶活性,改变肿瘤细胞表面抗原表达等有关.
作者:袁淑兰;王修杰;魏于全 刊期: 2003年第12期
复习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早幼粒细胞白血病(promyelocytic leukemia,PML)蛋白研究进展的文献,对PML蛋白的生物学功能进行了综述.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所有PML蛋白的亚型均含有RBCC(ring finger domain,B-box,coiled-coil domain,总称RBCC)结构域或TRIM结构域(TRIpartite motif);PML蛋白上的3个SUMO-1(small ubiquitin-related modifier)修饰位点与其在核体(nuclear bodies,NBs)内的定位密切相关,而PML蛋白的NBs内定位对于PML蛋白功能的发挥和NBs的形成至关重要.PML蛋白具有内在的抗病毒活性,具有抑制肿瘤的生长、参与造血祖细胞分化、调节基因转录、诱导细胞凋亡等多种生物学功能.PML基因单倍体活性不足以及PML-RARα融合蛋白的形成不仅是引起APL的基础,也是治疗APL的靶点.
作者:贺鹏程;张梅;王芳 刊期: 2003年第12期
背景与目的: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s)在肿瘤生长和转移的多个环节发挥着重要作用,Ⅳ型胶原酶作为MMPs家族的重要成员之一已成为肿瘤研究的新靶点.本文通过荷瘤裸鼠的显像实验,评价抗Ⅳ型胶原酶单克隆抗体3G11的体内特异性分布.方法:用Iodogen法将131I或125I标记亲和纯化的单抗3G11,ELISA检测标记前后单抗的活性变化.131I-3G11在3种不同体系(生理盐水,小牛血清,裸鼠血清)中37℃温育,检测体外稳定性.每只正常BALB/c小鼠静脉注入388.5 kBq 125I-3G11,测定单抗的药动学指标.建立人高转移PG肺癌细胞移植肿瘤模型的BALB/c(nu/nu)裸鼠每只静脉注入6.44 MBq131I-3G11,进行免疫显像.结果:单抗3G11经亲和纯化后纯度大于98%,碘标记使单抗活性降低10%~20%.单抗3G11的体内代谢呈二室模型分布,T1/2α为7.2 h,T1/2β为345.2 h.131I-3G11标记物体外72 h能基本保持稳定,在荷瘤裸鼠体内72 h显像清晰,至120 h效果更明显.结论:显像实验证明单抗3G11对肿瘤组织有较好的特异性和亲和性.
作者:戴垚;贾兵;王凡;杜进;尚伯杨;甄永苏 刊期: 2003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