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癌症杂志

癌症杂志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 国际刊号:1000-467X
  • 国内刊号:44-1195/R
  • 影响因子:0.76
  • 创刊:1982
  • 周期:
  • 发行:
  • 语言:中文
  • 邮发:46-21
  • 全年订价: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广东省优秀期刊鼓励奖,1991年
  • 肿瘤学
癌症杂志   2003年4期文献
  • β-胡萝卜素对乳腺癌细胞基因表达的影响

    背景与目的:以往研究类胡萝卜素对乳腺癌细胞基因表达的影响仅限于一个或几个基因,本研究比较 MCF- 7乳腺癌细胞在β-胡萝卜素作用前后基因表达的差异,探讨β-胡萝卜素诱导乳腺癌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方法:用 cy3和 cy5两种不同的荧光染料通过逆转录反应将人雌激素受体阳性的乳腺癌细胞株 MCF- 7经β-胡萝卜素作用前后的 mRNA分别标记成两种探针,并与载有一组靶基因的基因表达谱芯片进行杂交、通过计算机扫描分析得出这些基因在经β-胡萝卜素处理前后的表达差异.结果:筛选出包括与细胞凋亡、细胞信号转导、蛋白翻译合成、免疫等相关表达差异的基因共 21条,其中 3条表达上调 (AF040958、AK001555、g41894), 18条表达下调 (hshsp90r、U83857、AB014509、AF126028、AF053641、AF117386、AF050127、NM_012177、humtopi、AJ250915、U37547、U78798、NM_004849、NM_005346、AF004711、NM_006595、NM_001418、AB015051).结论:β-胡萝卜素可能通过诱导细胞凋亡、阻断细胞信号转导、蛋白翻译合成等途径抑制乳腺癌细胞的增殖.

    作者:李忠;胡春艳;莫宝庆;徐济达;赵岩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低剂量131I标记的抗癌胚抗原抗体C50联合5-FU对结直肠癌裸鼠移植瘤生长的影响

    背景与目的:癌胚抗原 (CEA)在结直肠癌组织中表达率高达 90%以上,本研究拟探讨低剂量 131I标记的抗 CEA单抗 C50( 131I- C50)及低剂量 131I- C50联合 5-氟尿嘧啶( 5- FU)对人结直肠癌移植瘤生长的影响.方法:建立表达 CEA的人 LoVo结直肠癌裸鼠移植瘤模型.接种第 9天,分别采用 5- FU、2775kBq 131I- C50及 5- FU联合 131I- C50尾静脉注射治疗荷瘤裸鼠.尾静脉给药后第 7天,每组各随机处死 2只荷瘤裸鼠,观察肿瘤细胞超微结构改变及组织病理学改变.计算各组裸鼠肿瘤体积、群体倍增时间及抑瘤率,比较接种第 30天的肿瘤体积.结果:对照组、5- FU组、131I- C50治疗组和 131I- C50联合 5- FU组接种第 30天肿瘤体积分别为 (9 765.19± 792.21)mm3、(6 533.75± 601.14)mm3、(5 413.57± 415.46)mm3和 (3 865.23± 263.57)mm3,四组之间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001);四组肿瘤群体倍增时间依次延长,分别为 3.07、3.09、3.18和 3.14天;后三组抑瘤率依次增大,分别为 30.97%、42.33%和 59.04%.结论:低剂量 131I- C50可抑制结直肠癌裸鼠移植瘤的生长,低剂量 131I- C50联合 5- FU可以增强抑制肿瘤生长的效果.

    作者:郑朝旭;詹文华;蔡世荣;何裕隆;林展江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乳腺癌耐药细胞ER表达状态影响细胞对屈洛昔芬和阿霉素的敏感性

    背景与目的:雌激素受体( estrogen receptor, ER)阳性乳腺癌细胞株来源的耐药细胞株中, ER表达缺失或下降 ,且细胞生长速度减慢.本文的目的是研究 MCF- 7/Adr乳腺癌耐药细胞株中 ER表达状态与细胞对屈洛昔芬( droloxifene, Dro)和阿霉素( Adriamycin, Adr)敏感性之间的关系.方法: Western blot法检测 MCF- 7/Adr及其亲本 MCF- 7细胞中 ER蛋白的表达,构建 ER的真核细胞表达质粒 (pCER),利用 LipofectAMINETM将 ER基因导入 MCF- 7/Adr细胞,经 G418抗性筛选获得阳性克隆( MTER/Adr), PCR、Western blot法鉴定并检测 ER基因的整合和蛋白表达,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变化, MTT法检测 Dro及 Adr对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在 MCF- 7细胞中可检测到 ER蛋白的表达,而 MCF- 7/Adr细胞中使用 Western blot检测不到 ER蛋白的表达.成功构建真核细胞表达质粒 pCER并转染 MCF- 7/Adr细胞,阳性克隆 MTER/Adr整合了 ER基因并获得表达.经 MTT分析, 10 μ mol/L Dro对 MCF- 7细胞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到 20 μ mol/L时对 MCF- 7/Adr细胞的生长有抑制作用. ER转染 MCF- 7/Adr细胞后, 15 μ mol/L的 Dro对其生长出现抑制作用,使细胞多分布于 G0/G1期.同时细胞对 Adr的敏感性下降.结论: MCF- 7/Adr细胞中 ER的丢失引起细胞对以 ER为靶点的 Dro治疗不敏感, ER转染的 MCF- 7/Adr细胞部分恢复对 Dro和 Adr的敏感性.

    作者:高海东;孙靖中;毕冬松;马榕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羟基喜树碱对喉鳞癌细胞株抑制作用的研究

    背景与目的:羟基喜树碱( hydroxycamptothecin, HCPT)具有较广的抗瘤谱,对多种肿瘤细胞株及移植瘤有较高的抑制率,目前尚未见 HCPT在喉鳞癌治疗中的研究报告.本研究拟探讨开环和闭环 HCPT对喉鳞癌细胞株( Hep- 2细胞株)的抑制作用及其作用机理.方法:采用 MTT法及 FCM检测开环或闭环 HCPT对 Hep- 2细胞株的体外细胞毒作用及对细胞周期的影响;观察 HCPT对 Hep- 2细胞裸鼠移植瘤生长的影响,计算肿瘤倍增时间和抑瘤率.结果:开环或闭环 HCPT对 Hep- 2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均呈浓度依赖性,其 IC50分别为 0.69和 0.48 μ mol/L.高浓度的 HCPT阻滞细胞周期于 S期,然后诱导细胞凋亡;低浓度的 HCPT轻微阻滞细胞周期于 G2+ M期.与对照组比较, 10 mg/kg开环 HCPT组裸鼠移植瘤生长减慢,肿瘤倍增时间延长,两组间肿瘤体积存在显著性差异( P< 0.001),其抑瘤率达 77.0%; 10 mg/kg闭环 HCPT组则因毒性大导致裸鼠死亡.结论:开环和闭环 HCPT对喉鳞癌细胞具有明显的细胞毒作用,其机理与阻断细胞周期于 S期以及诱导细胞凋亡有关.开环 HCPT毒副作用较小,而闭环 HCPT具有严重的毒副作用.

    作者:柴丽萍;苏振忠;冼志雄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健康汉族人硫嘌呤甲基转移酶遗传多态性研究

    背景与目的:近年来发现了多种导致硫嘌呤甲基转移酶( thiopurine S- methyltransferase, TPMT)活性降低或缺乏的 TPMT突变等位基因.中国人与白种人 TPMT活性的分布比较具有种族差异性.在测定 TPMT活性的基础上,本研究对常见的 4种 TPMT基因突变类型在健康汉族人中的发生频率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对 225名健康汉族人的 TPMT基因型进行测定.采用等位基因特异性的 PCR( allele- specific PCR, ASPCR)方法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PCR-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RFLP)的方法分别检测 G238C( TPMT 2)、G460A和 A719G( TPMT 3A、 3B、 3C)的等位基因频率.结果:在 225例健康汉族人中没有找到 TPMT 2、TPMT 3B和 TPMT 3A,一共找到 6例 TPMT 3C杂合子.这 6例 TPMT 3C杂合子的 TPMT活性平均值为( 9.62± 3.58) U/ml RBC.健康汉族人总的 TPMT突变等位基因频率是 1.33%( 6/450).结论: TPMT突变基因在中国汉族人的发生频率较低, TPMT 3C有可能是该人群中主要甚至是唯一的突变等位基因.

    作者:张建萍;关永源;吴珏珩;姜文奇;黄民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羟基喜树碱和鬼臼乙叉甙联合治疗鼻咽癌的实验研究

    背景与目的:许多研究表明,拓扑异构酶Ⅰ和Ⅱ抑制剂具有互补作用,两者合用有协同作用.本研究探讨拓扑异构酶Ⅰ和Ⅱ抑制剂 [羟基喜树碱 (HCPT)和鬼臼乙叉甙 (VP- 16)]联合治疗鼻咽癌实验研究.方法: MTT法测定 HCPT和 VP- 16单独及联合应用对鼻咽癌细胞株 CNE2的细胞毒作用.建立 CNE2裸鼠移植瘤模型,观察 HCPT和 VP- 16联合应用体内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结果: HCPT和 VP- 16单独应用对 CNE2具有明显的细胞毒作用,其 IC50分别为( 13.5± 1.2)μ mol/L及( 13.5± 1.0)μ mol/L.在体外实验中,在 HCPT与 VP- 16相同剂量条件下,高浓度合用具有明显的协同作用 (CI< 1).体内实验也表明, 1.5 mg/kg每 2天 1次, HCPT抑瘤率为 13.6%; 10 mg/kg每 2天 1次, VP- 16抑瘤率为 27.3%; VP- 16与 HCPT合用,其抑瘤率为 50%.结论: HCPT+ VP- 16在体内、外可协同抑制鼻咽癌细胞的生长.

    作者:梁永钜;符立梧;丁岩;熊慧瑜;陈黎明;杨小平;潘启超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大黄素、芹菜素抑制人卵巢癌细胞侵袭的体外实验研究

    背景与目的:大黄素抑制酪氨酸蛋白激酶、酪蛋白激酶 2的活性 , 抑制 I-κ B降解 ; 芹菜素抑制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I3K的活性.大黄素、芹菜素是否能抑制高恶性度肿瘤侵袭与转移的研究还未见报道 , 本研究选用大黄素、芹菜素,观察其对人卵巢癌细胞体外侵袭的作用.方法:台盼蓝活细胞拒染法观察药物对人卵巢癌细胞生长、增殖的影响;以人工重组基底膜 (Matrigel)体外侵袭实验观察药物对细胞体外侵袭、粘附、运动能力的影响;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观察对Ⅳ型胶原酶分泌及活性的影响.结果:大黄素及芹菜素均抑制 HO- 8910PM细胞的生长、增殖,其 48 h的 IC50分别为 (35.30± 3.50)μ mol/L和( 28.92± 2.60)μ mol/L.大黄素有效抑制 HO- 8910PM细胞体外侵袭、粘附、运动,在 40 μ mol/L时,抑制率分别为 (45.31± 3.10)%、( 25.42± 1.70)%和( 41.59± 1.90)%;大黄素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 9(MMP- 9)分泌,但不能直接抑制其活性.芹菜素能抑制细胞粘附、运动,在 40 μ mol/L时,抑制率分别为 (30.80± 3.00)%和( 29.04± 1.70)%,但抑制细胞体外侵袭作用不显著,仅为( 12.08± 0.50)%,且不能抑制 MMP- 9分泌也不能直接抑制其活性.结论:大黄素、芹菜素对人卵巢癌 HO- 8910PM细胞均有一定的毒性,而大黄素更具有成为抗肿瘤侵袭药物的潜力.

    作者:朱峰;刘新光;梁念慈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蛇葡萄素抗黑色素瘤侵袭和转移的作用

    背景与目的:我们先前的研究发现蛇葡萄素在体外对几种人肿瘤细胞以及在体内对小鼠移植性 B16黑色素瘤具有抑制作用.为了进一步研究其抑制肿瘤转移的作用,我们研究了蛇葡萄素在体内外抗 B16小鼠黑色素瘤侵袭和转移的作用.方法: B16细胞由尾静脉注入 C57BL/6小鼠体内,建立实验性肺转移模型,蛇葡萄素以 3个剂量从接种瘤细胞前一天腹腔给药,连续 18天,于停药后第 2天观察肺转移瘤灶数. B16细胞经蛇葡萄素处理 3天,用具有聚碳酸酯和重建基底膜(基质胶 Matrigel)的 Transwell小室侵袭模型,研究药物处理后细胞侵袭、趋化运动、粘附能力的改变.结果: 150、200、250 mg/kg的蛇葡萄素可抑制小鼠肺转移瘤灶形成, 与对照组比, 抑制率分别为 30.97%、40.58%、61.16% (P< 0.05).经 20、40、80 μ mol/L蛇葡萄素处理后,对 B16细胞侵袭人工基底膜的抑制率分别为 36.06%、59.58%和 79.09% (P< 0.01);对细胞的趋化运动抑制率分别为 51.59%、56.51%和 66.75% (P< 0.01);显著降低 B16细胞与基质成分层粘连蛋白、纤维粘连蛋白及 Matrigel的粘附作用.结论:蛇葡萄素具有抑制黑色素瘤的侵袭和转移的作用.

    作者:郑宏强;刘德育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8-氯腺苷通过磷酸化修饰提高转录因子CREB的活性

    背景与目的:8-氯腺苷是国内新近研发的抗肿瘤药物,其分子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本实验研究该药对 HL- 60细胞转录因子 cAMP应答元件结合蛋白 (cAMP- response- element- binding protein, CREB)活性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方法:应用 MTT法检测 8-氯腺苷对人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株 HL- 60的半数抑制浓度( IC50),用蛋白印迹实验( Western blot analysis)检测药物作用不同时间 CREB蛋白水平和 CREB磷酸化水平,用凝胶阻滞实验( Gel shift assay)检测药物作用不同时间 CREB与 DNA的结合水平.结果: (1)8-氯腺苷对 HL- 60细胞的 IC50约为 0.42 μ mol/L. (2)8-氯腺苷快速诱导 CREB磷酸化, 30 min达到高水平, 6 h恢复至基础水平, CREB蛋白水平在药物作用期间保持恒定. (3)8-氯腺苷不改变 CREB与 DNA结合能力.结论: 8-氯腺苷诱导 CREB转录因子活性的提高依赖于 CREB磷酸化水平的提高,而与 CREB蛋白水平及 CREB与 DNA的结合水平无关.

    作者:畅晓燕;方家椿;王耐勤;刘彤;苏虹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人体同时静脉滴注亚叶酸钙与5-氟尿嘧啶的耐受性试验

    背景与目的:亚叶酸钙( calcium folinate,CF)作为 5-氟尿嘧啶( 5- fluorouracil,5- FU)的生化反应调节剂,能提高 5- FU的抗肿瘤效应,已被国内外研究证实,但在用量、用法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探讨.本研究目的是探讨同时持续静脉滴注 CF与 5- FU,人体对 5- FU的大耐受剂量( maximum tolerated dose,MTD)及剂量限制性不良反应.方法:符合入选标准的病例,使用顺铂 (cisplatin,DDP)+ CF/5- FU方案, 5- FU初始剂量为 500 mg@ (m2@ d)- 1,如未观察到严重不良反应,以 50 mg@ (m2@ d)- 1逐渐递增,每个剂量级 3~ 6例,直到大耐受剂量. CF、DDP每疗程剂量固定不变.结果:全组 32例进入临床试验,共化疗 64疗程,总缓解率为 84.4%, 5- FU大耐受剂量为 800 mg@ (m2@ d)- 1,口腔粘膜炎与腹泻为剂量限制性不良反应.结论: CF与 5- FU同时静脉滴注可提高 5- FU给药剂量,且对晚期消化系统肿瘤及头颈部癌有较高疗效,推荐Ⅱ期临床试验 5- FU剂量为 700 mg@ (m2@ d)- 1,连用 5天,每 3周为 1个疗程.

    作者:陈继跃;彭心昭;陈隆涛;林青;张慧;广州海军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COAPC方案联合脑部放射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

    背景与目的:放射治疗是治疗脑转移癌的主要手段,而到目前为止化疗与放疗联合治疗脑转移癌的研究较少.本研究旨在观察 COAPC方案化疗与脑部放射同时治疗非小细胞肺癌 (non- 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脑转移患者的疗效、不良反应及生存率.方法: 45例 NSCLC脑转移患者接受 COAPC方案化疗,环磷酰胺 0.3 g/m2第 1天静推,长春新碱 1.4 mg/m2第 1天静推,阿霉素 50 mg/m2第 1天静推,顺铂 20 mg/m2第 1~ 5天静滴,司莫司汀 80 mg/m2第 1天口服,每 3~ 4周为 1疗程.脑部放射治疗于化疗第 1疗程的第 6天开始,每次 2 Gy,每天 1次,每周 5天.脑转移灶 1~ 3个者,全脑放疗 40 Gy后,缩野放疗至总量 60 Gy;脑转移灶 >3个者,全脑放疗至总量 40 Gy.结果:治疗后 80%患者神经系统症状改善,对脑转移灶的客观有效率为 64.4%,对肺原发灶的有效率为 40%.治疗的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 (Ⅲ~Ⅳ度占 35% ).中位生存期 10个月, 1年生存率 44.1%, 5年生存率 6.7%.单纯脑转移患者的中位生存期 14个月,高于多发远处转移患者的 9个月 (P=0.012).结论:化疗联合脑部放射治疗 NSCLC脑转移患者有效率与生存率较高,且患者耐受性较好.

    作者:陈丽昆;徐光川;刘国贞;梁颖;刘俊玲;周羡梅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顺铂联合吉西他滨与顺铂联合长春瑞宾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比较

    背景与目的:化疗是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non- 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主要方法,该方法可适当延长患者生存期、减轻临床症状、改善生活质量.本研究目的在于观察、比较顺铂联合吉西他滨与顺铂联合长春瑞宾治疗晚期 NSCLC的初步疗效及患者的耐受性.方法:晚期 NSCLC患者 64例, 分别接受顺铂+吉西他滨( PG)方案或顺铂+长春瑞宾( PN)方案治疗, PG组 31例, PN组 33例.两组患者特征具有可比性( P >0.05).结果:两组均有 31例可以评价疗效. PG组 CR 1例, PR 9例, NC 17例, PD 4例,有效率 32.3% (95%可信区间 [CI]: 16.3%~ 48.7% ); PN组无 CR, PR 9例, NC 17例, PD 5例,有效率 29.03% (95% 可信区间 [CI]: 13.1%~ 44.9% ).两组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526,χ 2检验). PG组中位生存期 12个月( 95% CI: 10~ 14个月); PN组中位生存期 11个月( 95% CI: 10~ 12个月),两组生存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5799, Log- rank检验).不良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 PN组白细胞减少明显( P=0.009) , 而 PG组血小板减少明显( P=0.01).结论: PG方案和 PN方案治疗晚期 NSCLC均有一定的疗效,两方案疗效相似.不良反应方面 PG组以血小板减少为主, PN组以白细胞减少为主;且有神经毒的表现.

    作者:滕小玉;周宁宁;苏义顺;周中梅;刘冬耕;何友兼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吡柔比星联合聚维酮膀胱灌注预防浅表膀胱癌复发

    背景与目的:膀胱癌术后易复发,且可恶性进展,影响预后.如何预防其复发一直为学者们所关注,本研究探讨吡柔比星 (pirarubicin,THP)联合聚维酮 (polyvinylpyrrolidone,PVP)膀胱灌注预防浅表膀胱癌复发的疗效及副作用.方法: 1999年 10月~ 2002年 5月,选择 34例浅表膀胱癌术后患者,将 20 mg THP溶解于 10 ml生理盐水和 20 ml PVP中, 然后经导尿管注入膀胱并保留 1小时.结果:所有患者随访 5~ 26个月 , 平均随访 17.2个月. 2例复发,复发率 5.8%. 4例血尿, 膀胱刺激症 6例( 17.6%).结论: THP联合 PVP膀胱灌注预防浅表膀胱癌复发疗效确切,副作用少.

    作者:余志贤;翁志梁;陈伟;张方毅;周潇洒;李澄棣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紫杉特尔治疗转移性乳腺癌的临床疗效

    背景与目的:近年来,采用大剂量紫杉特尔( Taxotere, TXT)治疗转移性乳腺癌已证明其有高度抗肿瘤活性,而用中等剂量 TXT及阿霉素治疗该肿瘤却报道甚少.本研究观察及评价 TXT单药及 TXT联合阿霉素治疗术后转移性乳腺癌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自 1996年 9月至 2000年 4月我科共收治 34例转移性乳腺癌患者并随机分成两组, A组 14例用 TXT单药 75 mg/m2静脉滴注 1 h治疗; B组 20例用 TXT 60 mg/m2联合阿霉素 50 mg/m2静脉滴注,两组均以 21天为 1个疗程,完成 3个疗程的化疗后进行近期疗效评价.结果: A、B组近期有效率分别为 57.14%( 8/14)及 75.00%( 15/20); 2年总生存率分别为 35.7%( 5/14)及 40.0%( 8/20); 4年总生存率分别为 14.3%( 2/14)和 15.0%( 3/20);中位总生存期分别为 22个月及 23个月;中位总缓解期分别为 10个月及 11个月.两组主要不良反应有骨髓抑制、恶心、呕吐、口腔炎、腹泻、脱发、乏力、肌肉痛及轻度体液潴留和皮肤潮红, A、B组Ⅲ /Ⅳ度白细胞减少发生率分别为 57.1%( 8/14)及 70.0%( 14/20).结论: TXT是对转移性乳腺癌有较好疗效的药物,主要剂量限制性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但多能自行恢复且患者可耐受.

    作者:秦玉坤;朱思伟;李维廉;姚嫱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环磷酰胺、阿霉素、5-氟尿嘧啶方案与紫杉醇、顺铂方案治疗晚期乳腺癌的疗效比较

    背景及目的:环磷酰胺、阿霉素、5-氟尿嘧啶方案( CAF方案)和紫杉醇、顺铂方案( TP方案 )均是治疗晚期乳腺癌的有效方案,但 TP方案给药复杂.我们对两组晚期乳腺癌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 CAF方案及 TP方案治疗晚期乳腺癌的客观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经病理检查证实的晚期乳腺癌患者 117例, 按不同治疗方案分为 CAF组和 TP组,两组病例特征具可比性 (P >0.05). CAF组 (66例 ):环磷酰胺 600 mg/m2,静脉推注,第 1天; 5-氟尿嘧啶 600 mg/m2,静脉滴注,第 1、8 天;阿霉素 60 mg/m2,静脉推注,第 1天. TP组 (51例 ):紫杉醇 135 mg/m2,静脉滴注 3 h,第 1天;顺铂 60 mg/m2,静脉滴注,第 2、3天.两组均以 3周为 1个疗程,至少接受 2个疗程化疗.结果: CAF组初治病例有效率 54.8% (17/31),复治病例有效率 31.4% (11/35),总有效率 42.4% (28/66); TP组分别为 62.5% (15/24), 59.3% (16/27), 60.8% (31/51).两组初治病例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χ 2检验),复治病例有效率及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χ 2检验). CAF组中位无进展时间 7.8个月 [95%可信区间 (confidence interval,CI)为 5.3~ 10.8个月 ]、中位生存时间 17.8个月 (95% CI为 13.3~ 22.5个月 ); TP组分别为 8.6个月 (95% CI为 6.5~ 12个月 )和 19个月 (95% CI为 15~ 25.5个月 ),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Log- rank检验 ).腹泻的发生率在 CAF组明显高于 TP组,而肌痛、皮疹及周围神经毒性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在 TP组则明显高于 CA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秩和检验 ),其余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相近.所有不良反应均能耐受.结论: CAF方案疗效较好,可作为晚期乳腺癌首选治疗方案在临床应用.

    作者:林显敢;谢德荣;姚和瑞;李志花;江志敏;刘天浩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卵巢上皮癌淋巴结转移化疗的临床疗效分析

    背景与目的:卵巢上皮癌属化疗中度敏感肿瘤,随着肿瘤细胞减灭术及铂类联合化疗的应用,其疗效有明显改善,但其淋巴结转移病灶对化疗的敏感性尚存异议.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 ,以评价卵巢上皮癌患者淋巴结转移对化疗的敏感性及其预后.方法:对 1986年 6月~ 2001年 2月收治的 50例卵巢上皮癌淋巴结转移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Ⅲ~Ⅳ期 32例, 治疗后复发 18例. 50例均有可评价疗效的淋巴结转移灶,其中 38例有可评价的盆腔、腹腔肿瘤. 46例接受术前化疗 1~ 3疗程、肿瘤细胞减灭术、术后化疗.化疗疗效评价按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化疗包括术前、术后或复发患者的化疗,其中 45例接受含铂类联合化疗,包括 CP(环磷酰胺+顺铂 )、CAP(环磷酰胺+顺铂+阿霉素或表阿霉素)、TC(紫杉醇+卡铂)、TP(紫杉醇+顺铂)、吉西他滨+卡铂及 IEP(顺铂+异环磷酰胺+足叶乙甙)方案, 1例用美法仑, 1例用 CF(环磷酰胺和 5-氟尿嘧啶)方案, 3例用 IFO+ VP- 16(异环磷酰胺+足叶乙甙).结果:全组淋巴结转移灶和肿瘤的有效率分别为 68.0%、71.1%.Ⅲ~Ⅳ期初治患者淋巴结转移和盆腹腔肿瘤有效率分别为 78.1%、76.7%;而复发组两者有效率均为 50.0%.结论:卵巢上皮癌的淋巴结转移, 无论Ⅲ~Ⅳ期还是复发患者,其对化疗敏感性与盆腹腔肿瘤相近.Ⅲ~Ⅳ期患者预后与减瘤术是否彻底,以及化疗的疗程数多少有明显的相关性.

    作者:吴令英;张蓉;黄曼妮;李宁;王桂香;刘丽影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乳腺癌耐药蛋白--肿瘤多药耐药研究新进展

    乳腺癌耐药蛋白( breast cancer resistance protein,BCRP)是近年发现的与肿瘤多药耐药有关的新的药物排出泵. BCRP是含 655个氨基酸残基的跨膜蛋白,属于 ABC转运蛋白超家族的成员. BCRP仅有 6个跨膜区和 1个 ATP结合位点 ,故被称为不完整转运分子,推测 BCRP通过组成同二聚体或异二聚体构成跨膜通道而发挥功能.过表达 BCRP的肿瘤细胞株对米托蒽醌、阿霉素、柔红霉素、鬼臼乙叉甙、拓扑替康、CPT- 11等产生交叉耐药,而对长春新碱、紫杉醇无交叉耐药. GF120918和 Fumitremorgin C能有效逆转过表达 BCRP的肿瘤细胞株的耐药性,并与细胞内药物蓄积量呈正相关.人体正常组织中胎盘合体滋养层细胞、小肠和结肠粘膜上皮细胞、胆小管膜、乳腺小叶及血管内皮细胞和干细胞均能检测到 BCRP的表达;推测 BCRP具有抑制消化道吸收某些外源性物质(包括抗癌药和有毒物质),参与形成胎盘屏障等生理功能. BCRP与急性髓性白血病、非小细胞肺癌、乳腺癌等多种肿瘤的临床化疗敏感性有关.

    作者:吴达龙;黄丰;吕焕章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哺乳动物近日节律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生物体内存在着内源性生物钟,调控着机体生命活动和生理功能.近来哺乳动物生物钟机制的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已深入到分子水平.几种生物钟相关基因相继被分离鉴定,它们及其编码的蛋白质产物构成的自主调节的转录和翻译反馈环是生物钟运转的分子机制.另外,哺乳动物体外培养的外周组织也存在着近日节律,这为生物节律的深入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

    作者:韦芳;王正荣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人鼻咽癌顺铂耐药细胞系(CNE2/DDP)的建立及耐药相关基因的筛选

    背景与目的:化疗是鼻咽癌主要的辅助治疗手段,然而癌细胞耐药性的产生常常导致药物治疗的失败,因此,筛查鼻咽癌耐药相关基因、寻找逆转药物耐受的分子靶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首先用鼻咽癌药物敏感细胞 CNE2作为亲本细胞诱导建立耐药细胞系,并在此基础上,筛选鼻咽癌耐药相关基因,探讨耐药性产生的分子机制.方法:以顺铂( cisplatin,DDP)为诱导剂,采用大剂量冲击与剂量逐渐递加相结合的方法,诱导建立人鼻咽癌耐药细胞系 CNE2/DDP.采用 MTT法测定药物的敏感性、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周期及细胞内荧光药物罗丹明的蓄积,并进行细胞生长曲线测绘、倍增时间测定及细胞形态学观察.随后,采用基于 PCR技术改良的消减杂交法筛选并克隆耐药相关基因.反向点杂交鉴定排除假阳性, DNA测序分析差异表达片段, RT- PCR对差异表达的基因片段做进一步验证.结果:所建立的人鼻咽癌耐药细胞系 CNE2/DDP对 DDP的耐药指数为 27.9,对 5-氟尿嘧啶( 5- fluorouracil,5- FU)及长春新碱( vincristine,VCR)的耐药指数分别可达 227.9和 55.5,表明其具有多药耐药的特征.流式细胞测定显示耐药细胞内罗丹明的蓄积明显低于敏感细胞( 12.98 vs. 243.62).镜下观察耐药细胞体积变小,形态变圆,细胞倍增时间明显延长( 26 h vs. 19 h).消减杂交发现了 6个差异表达的基因片段,其序列与人已知基因均有部分同源性,其中 3个在耐药细胞中高表达, 3个在耐药细胞中表达下调.高表达的序列中有一个是功能未知的恶性肿瘤相关基因,有完整的开放读码框,其编码产物是含有 79个氨基酸的 DC13蛋白,其余两个序列分别是泛素 C基因和线粒体编码基因 NADH脱氢酶亚单位 2( NADH dehydrogenase subunit 2,ND2).表达被抑制的基因序列分别是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单位 1( cytochrome C oxidase subunit 1,COX1)、核糖体蛋白大亚基 27单体( ribosomal protein L27,RPL27)以及核糖体蛋白小亚基 27单体( ribosomal protein S27,RPS27).结论:建立了稳定的人鼻咽癌耐药细胞系 CNE2/DDP,为进一步研究恶性肿瘤的耐药机理建立了理想的耐药细胞模型.改良的消减杂交方法是克隆差异表达基因的有效方法,有多个功能已知和未知的基因如 DC13、COX1以及核糖核蛋白体基因等可能共同参与了鼻咽癌耐药性的产生.

    作者:姜润德;张立新;岳文;朱运峰;路浩军;刘昕;岑信棠;关新元;李春海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沙利度胺对难治、复发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骨髓微环境的影响

    背景与目的: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骨髓瘤细胞的生长、生存以及耐药的产生与骨髓微环境密切相关.沙利度胺( thalidomide, Thal)是作用于骨髓微环境的药物之一,我们通过观察沙利度胺对难治、复发多发性骨髓瘤 (multiple myeloma,MM)患者骨髓微环境的影响,进一步了解 Thal的作用机制.方法: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沙利度胺治疗前后难治、复发的 MM患者骨髓基质细胞膜表面的细胞间粘附分子( ICAM- 1)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 VCAM- 1)的表达强度,半定量 RT- PCR法检测骨髓基质细胞 IL- 1β mRNA、IL- 6 mRNA、TNF-α mRNA的表达,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测定其血清 VEGF、bFGF水平.结果:难治、复发 MM患者骨髓基质细胞( BMSC)膜表面 ICAM- 1、VCAM- 1平均荧光强度分别为 13.28± 4.26、10.35± 2.47,用 Thal治疗有效的难治、复发 MM患者 BMSC膜表面 ICAM- 1、VCAM- 1平均荧光强度分别为 4.29± 0.98、3.54± 0.62,明显受抑制( P< 0.05).难治、复发 MM患者 BMSC IL- 1β mRNA、IL- 6 mRNA、TNF-α mRNA与β- actin的比值分别为 1.83± 0.64、24.52± 11.46、3.42± 1.83,用 Thal后有效的难治、复发 MM患者 BMSC IL- 1β mRNA、IL- 6 mRNA、TNF-α mRNA与β- actin的比值分别为 0.58± 0.11、13.47± 14.31、1.25± 0.76,明显受抑制( P< 0.05).而治疗无效的难治、复发 MM患者 BMSC膜表面 ICAM- 1、VCAM- 1平均荧光强度和 IL- 1β mRNA、IL- 6 mRNA、TNF-α mRNA与β- actin的比值同治疗前的比较,其差异无显著性( P均 >0.05).难治、复发 MM患者血清 VEGF、bFGF水平分别为( 150.26± 19.33) ng/L、( 23.78± 13.63) ng/L,用 Thal治疗后有效及无效者血清 VEGF、bFGF水平均低于治疗前( P< 0.005).结论:沙利度胺能抑制新生血管的形成,并可阻断骨髓瘤细胞与骨髓基质细胞的结合.

    作者:李娟;罗绍凯;洪文德;周振海;邹外一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支持下大剂量化疗治疗恶性淋巴瘤

    恶性淋巴瘤( malignant lymphoma,ML)是对化疗、放疗较敏感的恶性肿瘤,常规治疗即可使部分患者获得较好的生存.但对于高危的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 non- Hodgkin' s lymphoma,NHL)患者,尽管常规治疗可获得 50%~ 70%的完全缓解率 (complete remission, CR),长期无病生存率( disease free survival,DFS)约 40%,终仍有 30%~ 50%的患者出现复发,而且复发后常规挽救治疗的 CR率仅为 10%~ 30% [1].现认为自体外周血造血干 (祖 )细胞 (autologous 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APBSC)支持下大剂量治疗( high- dose therapy,HDT)是近年来成功地治疗对放、化疗较为敏感的恶性淋巴瘤的新方法 [2],我院从 1999年 10月~ 2001年 12月,对住院治疗的 9例高危及复发的 NHL患者进行了 APBSC支持下的大剂量化疗( high- dose chemotherapy,HDC),现报告如下.

    作者:杨树军;李玉富;刘艳艳;张晓静;买玲;马保根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改良CODOX-M/IVAC方案治疗弥漫性小无裂细胞和大细胞淋巴瘤初探

    弥漫性小无裂细胞淋巴瘤是高度恶性、进展快、死亡率高的肿瘤,常规 CHOP方案治愈率仅为 30%左右. IPI评分 >4分的大细胞淋巴瘤单用 CHOP 方案 5年生存率仅 25%.国外发达国家如美国、德国和法国采用短程、高强度化疗使治愈率明显提高 [1~ 4].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对弥漫性小无裂细胞淋巴瘤采用 CODOX- M/IVAC方案进行短程、高强度治疗,获得 70%~ 80%的治愈率 [1],对晚期大 B细胞淋巴瘤也获得较好的疗效 [2].但此方案剂量强度大,骨髓毒性重.本研究对此方案进行剂量上的调整,并于 1999年 11月至 2001年 11月对 10例小无裂和大细胞淋巴瘤的患者采用改良 CODOX- M/IVAC方案治疗.现将初步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报告如下.

    作者:孙晓非;管忠震;姜文奇;何友兼;黄慧强;周中梅;徐瑞华;夏忠军;李宇红;陈晓勤;李志铭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树突细胞激活的肿瘤特异性CTL对肝癌荷瘤裸鼠的治疗作用

    树突细胞 (dendritic cell, DC,也称树突状细胞 )作为功能强的抗原提呈细胞,目前已广泛应用于抗病毒和抗肿瘤免疫研究,特别是近年来, DC瘤苗在临床治疗中取得了良好效果.然而, DC在体内含量极低,用直接分离法获得的 DC数量难以满足临床需要.业已证实 [1],用不同细胞因子组合可以从脐血、胚肝、骨髓、外周血培养扩增出大量 DC,然而胚肝、骨髓来源困难,不适宜临床应用,脐血来源方便,但其抗原提呈功能弱于外周血来源的 DC.王月丹等 [2]比较不同来源的 DC,发现外周血单核细胞诱导分化的 DC,其抗原提呈能力强.因此,本实验从正常人外周血中分离单核细胞,用 GM- CSF和 IL- 4组合诱导分化 DC,经形态学、功能学及特异标记鉴定为典型的 DC.用模拟体内实验的方法体外诱导出针对肝癌细胞抗原的特异性细胞毒性 T淋巴细胞 (cytotoxic T lymphocyte,CTL),并用于荷瘤裸鼠的治疗以观察其抑瘤效应.

    作者:李用国;梁增伟;兰英华;蔡大川;周卫平;任红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ATP法在卵巢癌化疗药物敏感性实验中的临床应用

    选择针对个体有效的药物进行化疗是治疗卵巢癌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可以提高药物疗效,减少其毒副作用;体外药物敏感实验是实现这种个体化化疗的重要方法.三磷酸腺苷生物发光法( ATP- bioluminesence assay, ATP法)自 1987年建立以来受到了各国学者的关注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被认为是一种敏感而稳定的检测方法 [1~ 3],然而此方法在我国临床上很少使用.为探讨 ATP法在卵巢癌化疗药物敏感性实验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本文用 ATP法对 26例新鲜卵巢癌组织进行药物敏感实验,采用 VICTOR2多功能仪进行检测,并对患者进行随访,对其临床实用性进行探讨.

    作者:钱晓蕾;彭芝兰;刘珊玲;王和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奥沙利铂联合大剂量CF+5-FU持续滴注48小时治疗晚期结直肠癌

    奥沙利铂是第三代铂类抗肿瘤药,在临床中已广泛应用.大剂量亚叶酸钙 (high dose calcium folinate,HD- CF)+ 5-氟尿嘧啶 (5- fluorouracil, 5- FU)持续静脉滴注 48 h治疗晚期结直肠癌已取得良好的效果 [1, 2].为探讨奥沙利铂联合 HD- CF+ 5- FU持续静脉滴注 48 h方案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疗效,我们于 2000年 4月~ 2002年 4月对 30例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共行 90疗程治疗,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作者:黄树明;卢志文;黄宪平;黄振;邬兆良;卢光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血管生成抑制剂TNP-470影响小鼠腹水瘤腹水生成及微血管生成的研究

    胃肠道癌根治术后,肿瘤局部复发或腹膜转移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1].近来的研究表明,肿瘤分泌的某些介质导致腹膜血管的通透性增强及静脉或淋巴管阻塞是腹水形成的主要原因 [2].本研究针对其腹膜种植性转移的防治问题,利用 615小鼠腹水瘤模型,观察不同浓度 TNP- 470对腹水瘤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及其对机体的毒性作用;通过检测微血管密度,来探讨血管生成在腹水形成中的作用,探索应用血管生成抑制剂治疗恶性腹水的新方法.

    作者:张阳;李秀华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75例鼻咽非霍奇金淋巴瘤临床分析

    背景和目的:鼻咽是较常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结外侵犯部位,但其标准的治疗方法目前仍未确定.本文拟分析有关资料,探讨鼻咽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特征及治疗策略.方法:收集 1976年 6月至 2001年 8月在中山大学肿瘤医院收治的 75例鼻咽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点和治疗方式对患者生存期的影响.结果:鼻咽非霍奇金淋巴瘤临床分期大多为Ⅰ~Ⅱ期 (占 90.8%),病理类型按工作分型多为中度恶性(占 95.2%),免疫分型以 B细胞为主(占 68.6%).本组患者采用化放疗联合治疗 47例( 62.7%)、单纯化疗 19例( 25.3%)、单纯放疗 9例( 12.0%), 总的 2、5和 10年生存率分别为 79.1%、69.8%和 64.3%,正规 CHOP方案化疗加或不加局部放疗者 54例,总的 2、5和 10年生存率均为 84.6%.然而,单纯局部放疗患者生存率低, 5年生存率为 0. CHOP方案化疗加或不加局部放疗者, 5年生存率无显著性差异 (74.1% vs 77.0% ),局部放射剂量≤ 50 Gy者与 >50 Gy者 5年生存率亦无显著性差异 (60.0% vs 58.7% ).结论:鼻咽非霍奇金淋巴瘤在治疗上应以含 CHOP方案的全身化疗为主;是否需要加用局部放疗以及佳放射剂量,尚需前瞻性随机研究证实.

    作者:李宇红;姜文奇;黄慧强;徐瑞华;林桐榆;夏忠军;何友兼;管忠震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EPOCH方案治疗复发和耐药中高度恶性非霍奇金淋巴瘤

    背景和目的:复发或耐药非霍奇金淋巴瘤( non- Hodgkin' s lymphoma, NHL)是肿瘤化疗的难点之一,目前尚无标准的解救方案.临床前研究和临床研究均证明部分抗癌药物持续静脉灌注可提高疗效或降低毒性,本试验的目的为观察用 EPOCH方案持续静脉灌注治疗 NHL患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2001年 6月到 2002年 6月共收治 26例复发或耐药中高度恶性 NHL,其中 20例( 84.7%)患者至少接受 2个化疗方案的治疗,中位方案数 2( 1~ 6)个,中位疗程数 8( 3~ 16)个, 15例 (65.7% )患者复发耐药;采用含蒽环类药物连续静脉滴注的方案 EPOCH( VP- 16、EPI/ADM、VCR、CTX、Prednisone)化疗 1~ 6个疗程 (中位 2个疗程 ).结果:本组 26例患者均可评价疗效和不良反应,总的客观有效率 50%,完全缓解率 19.2%,其中 T 细胞来源 NHL有效率为 28.6%, B细胞来源 NHL为 57.9%. 26例患者共实施 46个疗程化疗,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其中Ⅲ~Ⅳ度粒细胞减少发生率为 34.8%,Ⅲ~Ⅳ度血小板减少发生率为 8.7%,其他不良反应少见.结论: EPOCH是复发或耐药中高度恶性 NHL经济有效的解救方案,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作者:黄慧强;姜文奇;王巍;周中梅;夏忠军;林旭滨;李宇红;徐瑞华;张力;徐光川;孙晓非;刘冬耕;何友兼;管忠震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CHO和CHOP方案治疗中度恶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疗效比较

    背景及目的:不少非霍奇金淋巴瘤( non- Hodgkin' s lymphoma,NHL)患者诊断时伴发不同程度的糖尿病,所以,在用 CHOP方案(阿霉素+环磷酰胺+长春新碱+泼尼松强的松)治疗这些患者时,不仅要考虑到糖皮质激素对患者有利的一面,同时也要考虑到糖皮质激素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如诱发或加重糖尿病.为此,本研究拟比较不含强的松的 CHO方案与标准的 CHOP方案治疗中度恶性 NHL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科 1991年 6月~ 1999年 5月期间收治的经病理证实的 53例中度恶性 NHL伴发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CHO组 22例, CHOP组 31例,两组患者特征具有可比性( P >0.05). CHO组的有效率为 81.8%,中位生存期 31个月, 3年总生存率及无病生存率分别为 44.1%和 31.2%; CHOP组的有效率为 90.4%,中位生存期 33个月, 3年总生存率及无病生存率分别为 47.3%和 33.8%.两组不良反应中,除了 CHO组患者的恶心呕吐较 CHOP组多见( P=0.015)外,其余的均无显著性差异( P >0.05).结论:不含激素的 CHO方案治疗中度恶性 NHL伴发糖尿病患者,近期及远期疗效与标准的 CHOP方案相似,副作用也无差异,在行化疗时可考虑使用.

    作者:袁中玉;徐瑞华;何友兼;管忠震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PCR-SSCP检测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骨髓克隆性T细胞受体基因重排及其临床意义

    背景与目的:进一步了解非霍奇金淋巴瘤( non- Hodgkin' s lymphoma, NHL)患者骨髓标本克隆 T细胞受体( T cell receptor,TCR)基因重排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联合单链构象多态性( single- strand conformation polymorphism, SSCP)分析 43例 NHL患者骨髓标本 TCRVγ I- Jγ基因重排情况.结果: 43例 NHL患者有 26例( 60.5%)存在克隆性 TCRVγ I- Jγ基因重排. 16例骨髓形态学检查未发现淋巴瘤细胞浸润者中有 3例( 18.8%)发现克隆性 TCRVγ I- Jγ基因重排,此 3例患者分别于 4~ 9个月后行骨髓形态检查时发现淋巴瘤细胞浸润; 27例骨髓形态学检查有淋巴瘤细胞浸润者有 23例( 85.2%)存在克隆性 TCRVγ I- Jγ基因重排阳性. 26例 PCR扩增阳性病例经 SSCP分析发现 7例 ( 26.9%)存在寡/亚克隆重排. 7例存在寡/亚克隆重排患者经 3~ 11个月有 5例( 71.4%)发展为白血病, 存在寡/亚克隆重排 NHL患者 1年内转化为白血病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无寡/亚克隆重排患者( 10.5%)( P< 0.005).结论:应用 PCR检测 NHL患者骨髓标本克隆性 TCRVγ I- Jγ基因重排可较骨髓形态学检查更早发现 NHL患者骨髓浸润微小病灶.具有寡/亚克隆 NHL患者更易发展为白血病,还可发展为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

    作者:徐兵;田红;周淑芸 刊期: 2003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