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癌症杂志

癌症杂志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 国际刊号:1000-467X
  • 国内刊号:44-1195/R
  • 影响因子:0.76
  • 创刊:1982
  • 周期:
  • 发行:
  • 语言:中文
  • 邮发:46-21
  • 全年订价: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广东省优秀期刊鼓励奖,1991年
  • 肿瘤学
癌症杂志   2004年3期文献
  • 人肝癌细胞差异表达基因纤维蛋白原γ-多肽的克隆与鉴定

    背景与目的:肝细胞癌(肝癌)的发生、发展与基因的异常表达有关,但详细机制还不清楚,原因在于目前所知的遗传学信息尚欠充分;本研究旨在探索新的人肝癌细胞差异表达基因.方法:应用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获得肝癌细胞消减eDNA,以T/A方法进行克隆,通过DNA测序分析、Northern印迹杂交、cDNA末端快速扩增(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RACE)和RT-PCR等方法加以鉴定.结果:在被克隆的消减cDNA之中,一个长度为787个核苷酸的差异表达cDNA片段经Northern印迹分析,发现其在两种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和HepG2中的表达均明显高于正常肝细胞;经过RACE后获得一个长度为1 597 bp、具有3'端polyA结构的基因序列,它含有完整的开放阅读框,编码437个氨基酸,经同源性分析证实该基因为编码人纤维蛋白原γ-多肽(fibrinogen gamma polypeptide,FGG)的基因;RT-PCR分析证明癌组织中FGG mRNA表达水平较癌旁非癌组织明显增加,尤其是在肝癌转移灶中.结论:SMMC-7721和HepG2细胞中发现FGG高表达,FGG基因的上调表达是肝癌病理过程中一个重要分子事件.

    作者:范秉琳;朱武凌;邹国林;雒国胜;许春雷;赵卫星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端粒酶逆转录酶及其调控因子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背景与目的:端粒酶是一种核糖核蛋白复合物,在正常机体细胞中不表达,而在一系列调节因子的作用下被激活,导致肿瘤的发生.作为端粒酶活性的关键决定因子,端粒酶逆转录酶的调控研究已取得了重大进展,但具体机制仍不清楚.本研究探讨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uman telomerase reverse transcnptase,hTERT)mRNA与其有关调控因子c-myc、突变型p53、蛋白激酶Cα(protein kinase C alpha,PKCα)间的关系,以及4种指标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rcinoma,NSCLC)中表达的临床病理意义.方法:采用原位杂交法检测113例NSCLC组织中hTERT mRNA的表达,采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c-myc、突变型P53、PKCα的表达.结果:113例NSCLC中hTERT mRNA、c-myc、突变型P53和PKCα的检出率分别为80.5%、68.1%、61.9%、85.0%.hTERT mRNA与c-myc、PKCα之间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突变型P53与hTERT mRNA、c-myc和PKCα的表达之间均无相关性.突变型P53的表达与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有关,其阳性率随着肿瘤细胞分化的恶性程度增加而逐渐增加(P<0.05).hTERT mRNA、c-myc和PKCα与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无关(P>0.05).4种指标的表达与肿瘤的组织学类型、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状况无关.结论:C-myc及PKCα与端粒酶的表达有关.

    作者:陈桃香;熊永炎;刘琳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cFLIP基因在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的表达

    背景与目的:细胞FLICE抑制蛋白(cellular FLICE inhibitory protein,cFLIP)是一种新发现的凋亡抑制因子,研究表明它在多种肿瘤中表达增高,对肿瘤的发生发展起重要作用.本研究检测cFLIP蛋白在子宫内膜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增殖细胞核抗原标记指数(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labelingindex,PCNA-LI)的关系,初步探讨cFLIP在子宫内膜腺癌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FLIP蛋白在42例子宫内膜腺癌、20例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和40例子宫内膜增殖症组织(其中伴和不伴不典型增生分别为10和30例)中的表达水平及子宫内膜腺癌中的PCNA-LI.结果:cFLIP蛋白在增生期子宫内膜、子宫内膜增殖症及子宫内膜腺癌中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55.0±11.4)%、(72.5±7.1)%和(83.3±5.8)%,经免疫组化染色半定量分析显示,cFLIP蛋白在子宫内膜腺癌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增生期子宫内膜(P<0.01)和子宫内膜增殖症组织(P<0.05),而在后两种组织中其表达无统计学差异.子宫内膜腺癌cFLIP表达-、+、++、+++的各组中,PCNA标记指数分别为(12.01±2.07)%、(20.26±6.99)%、(27.10±3.01)%、(41.65±10.16)%,其与cFLIP表达水平密切相关(r=0.7471,P<0.01).不同临床分期、肌层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状况的组织中cFLIP蛋白水平明显不同,在临床Ⅲ~Ⅳ期、肌层浸润>1/2及有淋巴结转移组其表达水平分别高于Ⅰ~Ⅱ期(P<0.05)、无肌层浸润(P<0.05)及无淋巴结转移组(P<0.01).结论:cFLIP蛋白特异性过表达于子宫内膜腺癌,在肿瘤发展过程中是一较晚期事件.

    作者:陈红霞;刘元姣;黎辉;王则胜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口腔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在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内的表达及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背景与目的: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s,TAMs)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C,VEGF-C)与肿瘤淋巴结转移可能有关,本研究探讨口腔鳞癌组织中VEGF-C在TAMs内的表达及与肿瘤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染色,光镜下进行巨噬细胞计数,图像分析仪检测VEGF-C的染色强度-免疫组化阳性指数(positive index,PI),采用免疫组化双染的方法观察TAMs内VEGF-C的表达.结果:在口腔鳞癌中淋巴结转移组VEGF-C的表达(PI=12.169±2.778)较无转移组(PI=8.498±2.674)增高(P<0.05),VEGF-C的表达和TAMs计数有关(r=0.370,P<0.05),免疫组化双染显示,VEGF-C表达阳性的巨噬细胞约占总巨噬细胞数22.8%.结论:在口腔鳞癌中不仅肿瘤细胞可以分泌VEGF-C,而且TAMs也可以分泌VEGF-C,TAMs在瘤周的淋巴管生成及淋巴结转移中可能起重要的作用.

    作者:冯红超;宋宇峰;温玉明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人乳腺癌组织中核糖核酸酶抑制因子基因的表达分析

    背景与目的:核糖核酸酶抑制因子(ribonuclease inhibitor,RI)是一种多功能的酸性糖蛋白,人胎盘中富含RI.我们的前期研究表明,从人胎盘中提纯的RI能明显抑制小鼠某些实体瘤(S180肉瘤、Ca761乳腺癌和H22肝癌)的生长.本研究的目的是观察人乳腺癌组织中RI基因的表达水平.方法:采用RT-PCR及毛细管电泳(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CE)法检测人乳腺癌组织中RI mRNA的表达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人乳腺癌组织中RI的含量.结果:与对照乳腺组织相比,乳腺癌组织RT-PCR产物的电泳条带较窄;乳腺癌组织Western blot的斑点较小.乳腺癌组织RT-PCR产物毛细管电泳吸收曲线峰高及峰宽明显小于对照乳腺组织;乳腺癌组织和对照乳腺组织RT-PCR产物毛细管电泳吸收峰面积积分值分别是(3.320±0.365)×106和(4.385±0.880)×106,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与正常乳腺组织相比,人乳腺癌组织中RI 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RI蛋白含量也明显减少,表明人乳腺癌组织中RI基因表达明显下调.

    作者:田余祥;王冬梅;崔秀云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应用荧光差异显示法对胃癌及癌前病变相关基因的研究

    背景与目的:一般认为胃癌是由癌前病变(慢性萎缩性胃炎、肠化生和不典型增生)逐步发展形成的.mRNA差异显示法是筛选肿瘤发生、发展中差异表达基因的有用方法.在胃癌、癌前病变中寻找差异表达的基因将有助于确定胃癌发生前的胃粘膜组织的分子变化.方法:应用荧光mRNA差异显示技术分析胃癌(2例)、癌前病变(2例)和正常胃粘膜(2例)组织,鉴别并分离差异表达的基因片段,进行PCR再扩增.将扩增cDNA片段克隆后进行测序,测序结果提交GenBank,经BLAST软件检索以进行同源性分析.RT-PCR检测血影蛋白基因在胃癌(7例)、癌前病变(7例)和正常胃粘膜(7例)的表达.结果:发现4个差异表达的cDNA片段,其中3个cDNA片段在胃癌中高表达,1个cDNA片段在正常组织和癌前病变组织中高表达.1个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的cDNA片段与血影蛋白基因(SPTANl)同源,RT-PCR检测也发现血影蛋白基因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另外3个与GenBank中已知的基因序列同源,但其功能目前尚不清楚.结论:所发现的4个差异表达的基因有3个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其中SPTANl基因在胃癌组织的表达比正常胃粘膜及胃异型增生组织表达明显高.

    作者:张维铭;刘文天;徐垚;宣琪;郑洁;李艳云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Np63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背景与目的:鼻咽癌致病的分子机理至今仍不清楚.有研究表明△Np63以显性失活的方式抑制p53的反式激活,并与鳞状细胞的恶性增生与失分化有关.本研究旨在探讨△Np63蛋白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0例鼻咽癌组织、37例癌旁粘膜及30例鼻咽粘膜慢性炎症组织中△Np63蛋白的表达.60例鼻咽癌的类型为角化性鳞癌3例,非角化性癌57例,其中后者包括未分化癌12例.结果:全部60例鼻咽癌组织△Np63染色呈阳性表达.角化性鳞癌均呈弱阳性表达,非角化性癌的强阳性表达率为66.67%(38/57),未分化癌的强阳性表达率为83.33%(10/12).慢性炎症组织及癌旁粘膜仅基底层及上基层细胞阳性.结论:△Np63蛋白与细胞的恶性增生密切相关;△Np63蛋白表达在幼稚或间变鳞状细胞中有明显的倾向性,是诊断间变鳞状细胞有价值的标志物.

    作者:廖芝玲;邓卓霖;张斌;谢凯圣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带免疫佐剂CEA基因疫苗的构建及其稳定同步表达的研究

    背景与目的:基因疫苗是目前肿瘤免疫基因治疗研究的热点.目前癌胚抗原阳性肿瘤的治疗效果不佳,本研究拟利用质粒pVAX1构建带有免疫佐剂白细胞介素2同步表达的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基因疫苗,探讨一种新的肿瘤生物治疗方法.方法:利用RT-PCR从患者肿瘤组织中钓取CEA目的基因cDNA;运用分子克隆技术,通过内部核糖体进入位点(IRES),将CEA cDNA和hIL-2cDNA连接于质粒pVAX1中,采用化学发光免疫法和ELISA双抗体夹心法分别检测CEA抗原和hIL-2因子的表达;同时用蛋白质分析软件分析和预测目的抗原的特性.结果:测序结果证实本实验所构建的重组质粒插入DNA序列无错配,质粒上所接入的CEA cDNA与GenBank公布的M29540和M17303的序列99.8%同源,经蛋白质分析软件预测,其抗原性、跨膜结构片段、信号肽位点和二、三级结构特征与同源癌胚抗原基本一致.hIL-2 cDNA与母本序列100%同源.检测结果说明该重组质粒在体外CHO细胞株中可同步表达CEA和hlL-2分子.结论:从肿瘤组织中成功地获取了CEA cDNA,所构建的pVCEA2重组质粒能在体外细胞中同步表达CEA和IL-2蛋白分子,这为进一步体内实验研究基因治疗CEA阳性肿瘤提供了新的可能途径.

    作者:黄爱强;赖延东;李秀英;顾锦法;陶莎;蔡卫斌;谢金卫;罗超权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子宫肌瘤致病相关基因的初步研究

    背景与目的:已知子宫肌瘤的发生与某些基因的表达异常有关,但其分子生物学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本研究通过比较子宫肌瘤及正常子宫肌组织在mRNA分子水平上的表达差异,筛选子宫肌瘤的致病相关基因.方法:应用荧光标记的mRNA差异显示技术,包括4种锚定引物和3种随机引物,共12种组合,比较子宫肌瘤及正常子宫肌组织基因表达的差异,对获得的差异基因片段进行克隆、测序及同源性分析,并对其中一条差异片段在子宫肌瘤及正常子宫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进行RT-PCR分析.结果:从子宫肌瘤中分离出差异基因片段27条,克隆及测序显示N56s片段与GCRG114基因序列同源性达96%,RT-PCR证实该基因的表达水平在90.0%(9/10)的肌瘤组织中显著低于正常子宫肌组织.结论:N568片段与GCRGI14基因序列有高度同源性,可能与子宫肌瘤的发病相关.

    作者:李田;李小毛;殷恒讳;杨越波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胃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TGFα和cyclin E的表达及两者关联性分析

    背景与目的:研究发现,转化生长因子α(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alpha,TGFα)或细胞周期素E(cyclin E)表达增高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但在胃癌前病变中的表达报道较少;两者表达的关联性分析未见报道.本研究旨在检测TGFot和cyclin E在慢性浅表性胃炎、胃癌前病变和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两者表达的关联性.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TGFα和cyclin E在上述组织中的表达,分析两者表达在不同病理组织中的差异,以及两者表达的关联性.结果:在慢性浅表性胃炎、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及胃癌组织中,TGFαt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15.1%、53.6%、51.7%和61.7%,cyclin E分别为7.5%、28.6%、37.9%和42.6%,两者在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和胃癌的表达均高于在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表达(均P<0.05).在中-高分化腺癌和低分化腺癌,TGFot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41.7%和81.0%,cyclin E分别为16.7%和57.1%,两者在低分化腺癌的表达均高于在中-高分化腺癌的表达(均P<0.05).在胃慢性炎症组织(含癌前病变)以及在胃癌组织,TGFαt和cyclin E的表达均存在显著的关联(分别为P<0.001和P=0.005).结论:在慢性浅表性胃炎、癌前病变和胃癌组织中,TGFαt和cyclin E的表达随病变严重程度以及胃癌恶性程度的增高而增高;且两者表达存在显著的关联性.

    作者:梁卫江;张万岱;张亚历;刘利民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Fascin 1基因在永生化食管上皮细胞癌变中的表达

    背景与目的:Fascin 1蛋白为一种与F-肌动蛋白结合的55kDa细胞骨架蛋白,从人畸胎瘤中克隆fascin1基因.食管上皮细胞癌变机制至今不甚明了,为此,对永生化食管上皮细胞株SHEE(Shantou human embryonic esophageal epithelial cell line)和由SHEE恶性转化而来的食管癌细胞株SHEEmt之间的差异表达基因在蛋白质和mRNA两个水平上进行检测分析,以期为揭示食管鳞状上皮细胞癌变机制提供新思路.方法:采用双向凝胶电泳技术分析SHEE与SHEEmt之间的蛋白质差异表达情况,以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附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 time of flying mass spectrometry,MALDI-TOF-MS)对部分差异表达蛋白质点进行鉴定,以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transcription plo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对目标基因进行mRNA转录水平上的检测,并对RT-PCR产物进行序列测定分析.结果:在SHEE向SHEEmt的恶性转化中有9个基因出现差异表达,其中fascin l基因在蛋白质水平升高3.64倍,mRNA水平升高16.17倍.结论:fascinl基因可能与SHEE向SHEEmt的恶性转化有关.

    作者:荣举;许丽艳;蔡唯佳;熊兴东;李劲涛;方王楷;沈忠英;李恩民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利用组织微阵列结合免疫组化法研究PTEN、P16、P21、P53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背景与目的:肺癌的发生与PTEN、p16、p21和p53突变或失表达有关.利用组织微阵列技术研究PTEN、Pl6、P21、P53在肺癌中表达报道较少见.本研究目的是检测肺癌中PTEN、P16、P21和P53蛋白表达及其与肺癌侵袭、转移、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利用组织微阵列技术结合免疫组化法检测PTEN、P16、P21和P53蛋白在100例肺癌组织和相应的癌旁组织中的表达.结果:肺癌组织中PTEN、P16、P21和P53蛋白的阳性率分别为31%(31/100)、38%(38/100)、42%(42/100)、53%(53/100),其癌旁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85%(85/100)、75%(75/100)、80%(80/100)、23%(23/100).肺癌组织中PTEN、P16和P21蛋白阳性率显著低于其相应癌旁组织,而P53蛋白在癌组织中呈高表达,但癌旁组织呈低表达(P<0.05,P<0.01).肺癌组织中PTEN与P21两者呈共同低表达(P<0.05).PTEN、P16、P21和P53的表达与肺癌临床分期以及肺鳞癌和腺癌的病理分级有关(P<0.05,P<0.01).有淋巴结转移者PTEN、P16和P21呈低表达而P53高表达(P<0.05,P<0.01).结论:肺癌中存在PTEN、P16、P21蛋白的共同低表达和突变型P53蛋白高表达;PTEN、P16和P21低表达和突变型P53蛋白高表达与肺癌侵袭、转移有关.

    作者:廖晓波;胡冬煦;周新民;喻风雷;袁运长;陈名久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鼻咽癌组织拓扑异构酶Ⅱα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背景与目的:拓扑异构酶Ⅱd(topoisomeraseⅡα,TopoⅡα)是真核细胞中与DNA复制、修复等密切相关的一种蛋白酶,在多种肿瘤中TopoⅡα的表达水平与预后有关.本文探讨鼻咽癌组织中拓扑异构酶Ⅱα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114例鼻咽癌患者的鼻咽肿瘤组织中TopoⅡα的表达.按TopoⅡα的表达水平将患者分为两组,用Kaplan-Meier法分析TopoⅡd的表达与肿瘤根治性放疗后复发、转移的关系.用多因素Cox模型分析患者复发的相关因素.结果:TopoⅡα在鼻咽癌组织中表达从0~90%不等,平均(22.63±21.92)%,以大于或等于20%的癌细胞表达TopoⅡα为阳性的判断标准,则阳性率为43.9%(50/114).在不同性别、年龄、不同的WHO病理分型以及各T分期、N分期、临床分期的患者中,TopoⅡα的表达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TopoⅡα表达阴性组和阳性组患者的3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93.1%vs74.3%(P=0.0027);3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77.9%vs58.9%(P=0.0091);3年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分别为81.1%vs 77.6%(P=0.566);多因素Cox模型分析筛选出TopoⅡα的表达是独立的与复发相关的因素,TopoⅡα阳性者无复发生存时间短.结论:部分鼻咽癌组织中存在TopoⅡα的高表达,TopoⅡα高表达的患者治疗后局部复发率较高、预后较差.

    作者:向燕群;闵华庆;洪明晃;曹素梅;何洁华;侯景辉;郭翔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脑星形细胞瘤弥散张量成像的初步研究

    背景与目的: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是一种高级的、定量的弥散加权成像形式,它不仅可以计算每一体素内水分子弥散的显著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而且可以计算出弥散的各向异性指数.国外对脑肿瘤的研究多采用弥散加权成像,本研究采用DTI方法检测脑内星形细胞瘤患者的肿瘤实质组织、瘤内囊变坏死区、瘤周水肿与正常脑组织中ADC、部分各向异性指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及相对各向异性指数(relative anisotropy,RA)值,及上述指标在星形细胞瘤分级中的价值.方法:对确诊的14例脑星形细胞瘤(1~2级10例,3~4级4例)进行DTI.测定不同组织中ADC、FA及RA值.结果:将14例脑星形细胞瘤作为一组分析时,增强的肿瘤实质组织[(1.14±0.13)×10-3 mm2/s]、瘤内囊变坏死区[(2.04±0.50)×10-3 mm2/s]及瘤周水肿组织[(1.55±0.19)×10-3 mm2/s]的ADC值同正常脑组织[(0.74±0.08)×10-3 mm2/s]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肿瘤实性部分的ADC值[增强区域:(1.14±0.13)×10-3 mm2/s,非增强区域:(1.01±0.25)×10-3 mm2/s]同瘤内囊变坏死区、瘤周水肿组织区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增强的肿瘤实质组织(FA:0.21±0.08,RA:0.23±0.07)、瘤内囊变坏死区(FA:0.14±0.06,RA:0.16±0.07)、瘤周水肿组织(FA:0.16±0.04,RA:0.16±0.02)的FA值及RA值同正常脑组织(FA:0.37±0.06,RA:0.38±0.07)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肿瘤实性部分(包括增强区域与非增强区域)的FA值及RA值同瘤内囊变坏死区及瘤周水肿组织区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1~2级[(1.07±0.04)×10-3 mm2/s]同3~4级[(1.32±0.08)×10-3 mm2/s]星形细胞瘤实性增强区的ADC值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FA值及RA值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ADC值可以区别肿瘤实性增强区、瘤内囊变坏死区、瘤周水肿区及正常脑组织.FA值及RA值可将肿瘤实性增强区、瘤内囊变坏死区、瘤周水肿区与正常脑组织区别,但不能将肿瘤实性增强区、瘤内囊变坏死区与瘤周水肿区分.ADC值可作为预测星形细胞瘤的分级情况的参考指标,FA值和RA值目前不能作为预测脑星形细胞瘤的分级情况的参考指标.

    作者:张卫东;梁碧玲;黄穗乔;叶瑞心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表达与肾细胞癌血管生成的关系

    背景与目的: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metalloproteinase-9,MMP-9)与肿瘤的侵袭、转移密切相关,近年发现它与肿瘤的血管生成也有关.本研究旨在探讨MMP-9的表达与肾细胞癌血管生成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78例肾细胞癌组织中MMP-9、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growth factor,VEGF)的表达及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结果:MMP-9的表达与肾细胞癌的病理分期和组织学分级有关(P<0.05);MMP-9表达阳性组的MVD值为110.46±50.16,明显高于阴性组的MVD值(84.77±44.52)(P<0.05),亦明显高于对照组的MVD值(74.03±36.06)(P<0.01);肾细胞癌组织中MMP-9的表达水平与VEGF的表达呈显著性正相关(r=0.409 6,P<0.01).结论:MMP-9与肾细胞癌的血管生成有关,检测MMP-9的表达可作为反映肾细胞癌侵袭和转移潜能的生物学指标.

    作者:张尧;吴小候;曹贵华;李顺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多脏器联合切除治疗中、晚期胃癌的疗效分析

    背景与目的:目前,我中心所收治胃癌病例中26.05%的患者探查时发现已有不同程度的周围脏器侵犯.针对该部分中、晚期患者的手术治疗问题,长期以来存有争议.本研究旨在对该类病例手术治疗中联合脏器切除的可行性进行探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中心自1985年~1995年施行多脏器联合切除术治疗的44例中、晚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根治性手术切除34例,姑息性切除10例.对不同性质的手术治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联合脏器切除根治性胃癌手术治疗组中位生存期为588天(平均1 676天),姑息性切除治疗组中位生存期344天(平均1 045天)(P>0.05),无严重术后并发症,无因扩大手术导致死亡的病例.结论:联合脏器切除用于中、晚期胃癌的根治性治疗是可行的,即便是姑息性切除仍可收到较好的疗效.因此,只要情况许可,根治性的手术切除仍应作为其首选的治疗方式.

    作者:李威;孙晓卫;詹友庆;徐立;陈映波;徐大志;仲坚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电子线旋转治疗技术在乳腺癌术后胸壁照射中的应用

    随着肿瘤综合治疗的不断发展,乳腺癌的治疗策略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放射治疗作为一种局部治疗方法在乳腺癌综合治疗中仍占重要地位.乳腺癌术后胸壁复发占所有局部复发的44%~69%,居第一位,成为乳腺癌术后放射治疗的重要靶区.然而,由于胸廓特殊的几何形状,传统的照射方法难以达到合理的剂量分布.电子线旋转治疗技术利用电子线的剂量分布特点、结合胸壁的形状和靶区的深度选择不同的能量,使靶区达到合理的剂量分布,同时降低心、肺受量,在胸壁照射中具有较大的优势.临床实践也证实,电子线旋转照射与常规照射技术相比具有局部控制率高、心肺毒性小、皮肤反应轻等优点,在胸壁照射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王修身;刘孟忠;胡永红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染色体不稳定分子机制及其与肿瘤发生研究的新进展

    绝大多数肿瘤特别是实体瘤细胞常表现为染色体不稳定性.本文从纺锤体检测点、多中心体、细胞周期检测点、DNA双链断裂、异常端粒、甲基化等角度综述了染色体不稳定性产生的可能分子机制,以及其与肿瘤发生的关系.这些研究为肿瘤发生分子机制的研究拓展了新的视野,为肿瘤诊断、治疗、分型、预后提供了新的思路.

    作者:晏光荣;曹亚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二氢嘧啶脱氢酶、胸苷酸合成酶、c-myc和p53基因在小鼠肝组织中表达的昼夜节律性研究

    背景与目的:5-Fluorouracil(5-FU)主要通过抑制胸苷酸合成酶发挥抗癌作用,而二氢嘧啶脱氢酶是5-FU体内代谢的一个起始酶和限速酶.在本研究中,我们对二氢嘧啶脱氢酶、胸苷酸合成酶、c-myc和p53基因在小鼠肝脏中表达的昼夜节律进行研究.方法:本实验共采用了24只雄性B6D2F1小鼠.所有实验动物在实验中进行了4周光照同步化(12 h光照:12 h黑暗).体温和休息-活动节律通过腹腔埋置的微型感受器进行动态监测.动物分别在3,7,11,15,19,23 HALO(灯亮后小时数)被处死并取出肝脏冻存.肝脏标本中抽提的总RNA用LightCycler-SYBRGreen ITM扩增系统进行实时定量RT-PCR.结果:小鼠的体温和休息-活动均呈现明显和相似的昼夜节律,其峰值均位于黑暗期(相当于小鼠活动相),谷值则位于光照期(相当于小鼠休息相).二氢嘧啶脱氢酶在mRNA水平呈现出明显的昼夜节律性,其峰值时间位于16 HALO左右即位于小鼠活动相(P=0.0012).胸苷酸合成酶在mRNA水平具有昼夜节律表达的趋势,其峰值时间出现在光照期(P=0.079).C-myc和p53在mRNA水平的节律性表达在本实验中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二氢嘧啶脱氢酶和胸苷酸合成酶在mRNA水平呈现出昼夜节律性,二者峰值时间相差约12 h,这一结果提示可以利用二者在转录水平的时间差异用5-FU进行时间化疗.

    作者:吴明玮;冼励坚;李晓梅;Innominato Pasquale;Lévi Francis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普通甲醛固定石蜡包埋组织DNA提取方法的探讨

    背景与目的:在国内,几乎所有的医院和科研机构均应用普通甲醛固定手术标本,但因为普通甲醛固定石蜡包埋组织中的DNA降解相对严重,从这些蜡块中提取高质量的DNA非常困难.本研究的目的是寻找从普通甲醛固定石蜡包埋组织中提取DNA的理想方法.方法:取我院2000年甲醛固定石蜡包埋的手术切除食管癌标本15例,分别以蛋白酶K消化和不同pH值下加热两种裂解方法裂解细胞,以酚氯仿抽提法提取其DNA;并在蛋白酶K消化法进行DNA提取的过程中,应用交叉设计对二戊烯或二甲苯脱蜡、37℃或56℃消化48 h或72 h、氯化钠盐析或酚氯仿抽提4种参数进行研究,所得DNA质量以电泳分析和PCR扩增结果判断.结果:蛋白酶K消化酚氯仿抽提法所得DNA产量(平均值为17.88μg)和质量均高于pH值为7~12条件下的加热提取法(P<0.05).56℃消化所得的DNA质量明显优于37℃,而消化72 h的DNA亦明显优于48 h者.不同脱蜡方法和抽提方法对DNA的产量和质量影响不大,结论:以蛋白酶K消化氯化钠盐析法,从普通甲醛固定石蜡包埋组织中提取DNA质量较可靠.并且,应用蛋白酶K于56℃消化3天更能获得高质量和高产量的DNA.

    作者:田子强;刘俊峰;张少为;李保庆;王福顺;张月峰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固定后乳腺癌细胞雌激素受体和孕激素受体的FCM和Western blot检测

    背景与目的: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和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水平的定性、定量检测,对乳腺癌患者预后判断和内分泌治疗效果的评价具有重要意义.Western blot法和流式细胞术(now cytometry,FCM)是蛋白质定性、定量分析的重要手段,但常规Western blot法要求提取新鲜样本的蛋白质.本研究拟建立固定后乳腺癌细胞ER和PR的Western blot检测方法,探索Western blot法和FCM对同批固定样本ER、PR进行同步分析的可行性.方法:取不同乳腺癌细胞株对数生长期新鲜细胞和固定细胞的蛋白提取物,分别用ERa单克隆抗体1D5和PR单克隆抗体PgR636以Western blot法对ER、PR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并与同期固定细胞的FCM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经Westem blot法检测,T-47d、MCF-7、ZR-75-1细胞可见分子量正确的ERa清晰条带,固定T-47d和ZR-75-1细胞的ERa条带较新鲜细胞的条带浓,MM231细胞ERa检测为阴性;T-47d和ZR-75-1细胞可见清晰且分子量正确的PR条带,固定细胞的PR条带较新鲜细胞的条带浓,MM231和MCF-7细胞PR检测为阴性;同期固定细胞ER、PR阳性表达的FCM检测结果与Western blot检测结果一致.结论:不同乳腺癌细胞在经0.25%多聚甲醛(paraformaldehyde,PFA)和75%乙醇固定后,可用于ER、PR的FCM定量检测,也可用于ER、PR的Western blot分析.

    作者:陶德定;江敏;吴剑宏;冯永东;龚建平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细针抽吸、粗针切割和病灶染色切除三种方法诊断非扪及性乳腺疾病的比较

    背景与目的:提高乳腺癌疗效、延长患者生存期,关键在于早期诊断.而早期乳腺癌多为隐匿性,临床无法扪及,实验室检查也不能提供有效的检测方法,诊断困难.本研究旨在探寻有效的检查手段,以提高乳腺癌的早期诊断率.方法:选择钼靶照片发现有可疑恶性病变而临床未扪及肿块的患者24例,对每一病例进行计算机辅助钼靶立体定位,并分别行细针抽吸细胞学检查、粗针穿刺活检、病灶染色手术切除冰冻切片活检术,与术后病理对照.结果:本组细针抽吸细胞学检查、粗针穿刺活检和病灶染色手术切除冰冻切片检查的符合率分别为75%、92%和100%(P<0.05).结论:计算机辅助钼靶立体定位病灶染色手术切除冰冻切片活检术是提高乳腺癌早期诊断率的理想诊断技术.

    作者:伍尧泮;蔡培强;张伟章;唐军;顾仰葵;李立;欧阳翼;何洁华;林浩皋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散发性结直肠癌组织中FHIT、MSH2蛋白的异常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背景与目的:脆性组氨酸三联体(fragile histidine triad,FⅢT)蛋白表达缺失是胃肠道肿瘤的频发事件,但在大肠癌却有争议;近研究表明FⅢT蛋白表达失活可能是错配修复蛋白,尤其是mut S同种组织蛋白2(mut S homolog 2,MSH2)改变的结果.本研究旨在探讨FⅢT、MSH2蛋白在散发性结直肠癌(sporadic co1orecfaJcarcinoma,SCC)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手术切除的84例SCC及其对应癌旁正常结直肠组织和23例肠腺瘤组织标本中FHIT、MSH2蛋白的表达.结果:FHIT蛋白在SCC组织、结直肠腺瘤组织、癌旁正常结直肠组织中阳性率分别为48.81%、73.91%和100%,三者的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FHIT蛋白表达水平与SCC患者的年龄、性别及肿瘤部位、组织学类型无关(P>0.05),而与肿瘤浸润深度、分化程度、Dukes'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在浸润深度越深、分化程度越低、Dukes'分期越晚和有淋巴结转移的癌组织中,FHIT蛋白低表达就越明显;而MSH2蛋白表达水平仅与Dukes'分期有关(P<0.05).SCC中FHIT蛋白表达与MSH2蛋白表达呈正相关(r=0.3728,P<0.01).结论:(1)FHIT蛋白表达水平与SCC的恶性程度有关,可作为预测SCC浸润转移潜能的一项有意义的生物学指标;(2)SCC中FHIT、MSH2蛋白表达二者之间呈正相关.

    作者:姚成才;林丛尧;胡名柏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老年人直肠癌患者的预后因素分析

    背景与目的:患者年龄与结直肠癌手术后疗效的关系较复杂,一般认为年龄本身不是影响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决定因素.但文献中有关影响老年人直肠癌患者预后因素的研究较少.因此,回顾性分析343例老年人直肠癌病例的临床病理特征,对影响患者术后生存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方法:10年间手术治疗60岁以上老年直肠癌患者343例,其中RO(病理根治)术261例,占76.09%;R1(镜下切端阳性)29例,占8.45%;R2(大体标本切端阳性)53例,占15.45%.低位前切除术116例,Miles术169例,其他术式58例.结果:手术死亡率为0.87%,149例患者于:术后108个月内死于复发和转移.随访期间发生肝转移17例,肺转移18例,骨转移1例.患者总的平均生存时间为(72.12±2.60)个月.3、5、10年的总生存率分别为69.62%、55.73%及34.23%.单因素分析表明,术式、手术性质、病理类型、肿瘤直径、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肝转移、肺转移及其他远处转移是影响患者术后生存的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肝转移及肺转移是影响患者生存的独立因素.结论:影响老年直肠癌患者术后生存的因素为术式、手术性质、病理类型、肿瘤直径、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独立影响因素有手术性质、淋巴结转移、肝转移及肺转移.

    作者:梁寒;郝希山;王晓娜;李景武;王家仓;王殿昌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结直肠癌组织中胸苷酸磷酸化酶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背景与目的:血管生成已被公认是与肿瘤的生长和侵袭有关,近年研究表明胸苷酸磷酸化酶(thymidine phosphorylase,TP)不仅参与肿瘤新生血管形成,而且可增强5-氟尿嘧啶前药的化疗敏感性,但其在结直肠癌中的作用以及对预后的影响尚未得出一致的结论.本研究检测TP在人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以西安交通大学第一医院行根治术且随访满5年的70例结直肠癌患者的库存组织标本为材料,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其TP表达水平.结果:TP表达主要见于肿瘤细胞胞浆之中,TP阳性表达患者40例,占57.14%.TP在不同Dukes'分期和不同病理组织学分级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7和P=0.002).Kaplan-Meier生存率分析提示,TP阳性表达者5年生存率为33.33%,而TP阴性表达者则为73.33%(P=0.000),结果提示TP阳性表达患者的预后较阴性表达者差.结论:TP表达可作为判断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参考指标之一.

    作者:肖菊香;孙红;杨谨;李春丽;韩梅;李蓉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122例老年直肠癌患者外科治疗的临床分析

    背景与目的:老年直肠癌患者常常合并其他疾病,其手术方案的选择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65岁以上老年直肠癌患者的治疗方案及影响其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1987年1月至1998年12月间收治的122例老年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全组患者均经手术治疗,其中腹会阴联合根治术45例,直肠前切除术66例,Hartmann术7例,经肛直肠癌局部切除术4例.术后发生并发症者10例(8.2%),无术后30天内死亡病例.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log-rank检验进行统计学比较;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全组总的3年及5年生存率分别为76.4%、61.0%.无淋巴结转移组(Dukes'A、B期)3年及5年生存率分别为81.6%、70.6%,有淋巴结转移组(Dukes'C期)分别为60.9%、40.4%,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10.1,P<0.01).直肠癌的组织学类型、肿瘤大小及是否合并其它脏器疾病等因素对预后没有显著性影响(P>0.05).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表明淋巴结转移状况是影响预后的重要独立因素.结论:老年直肠癌患者经合理的围手术期处理,大多能耐受手术,并可获长期生存;淋巴结转移状况是影响其预后的重要因素.

    作者:高纪东;邵永孚;单毅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Survivin基因与PTEN蛋白在结直肠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背景与目的:结直肠腺癌的发生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survivin基因和PTEN蛋白均参与其中.虽然两者均参与细胞周期调控和细胞凋亡,但两者生物学效应却是相反的.它们在结直肠腺癌中所起的作用及相互关系尚不明确.本研究旨在探讨survivin与PTEN在结直肠腺癌发病中的作用及其关系.方法:对42例结直肠腺癌及20例相应的癌旁正常组织用逆转录PCR方法检测survivin mRNA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PTEN蛋白表达.结果:结直肠腺癌组织survivin基因阳性率为54.8%,癌旁正常组织均无表达.Survivin的表达与结直肠腺癌分化程度、Dukes分期有关,而与性别、淋巴结转移情况无关.PTEN蛋白在结直肠腺癌中的阳性率(47.6%)低于癌旁正常组织(90.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TEN蛋白的表达与患者的性别无关,但与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有较密切关系,与Dukes分期可能有关.随着肿瘤恶性程度加重,survivin表达上调,PTEN表达下降.结论:Survivin基因和PFEN蛋白表达与结直肠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和生物学行为有密切关系,联合检测survivin和PTEN,对诊断大肠腺癌、判断其恶性程度及预后均有一定参考价值.

    作者:杨冬;朱尤庆;齐健 刊期: 2004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