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与目的:研究证明丁酸钠在体外对多种肿瘤细胞有抑制作用.本研究观察丁酸钠对结肠癌细胞株 HT-29的生长抑制情况,以及对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 iNOS)表达水平及其对一氧化氮( NO)分泌的影响.方法:采用不同浓度的丁酸钠对 HT-29细胞进行干预,分别运用 MTT法检测 HT-29细胞株的增殖抑制情况,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技术( SP法)对 HT-29细胞胞浆内 iNOS蛋白进行染色,图像分析系统检测胞浆内 iNOS吸光度值( A值), Griess法检测 HT-29细胞 NO的分泌.结果:丁酸钠对 HT-29细胞株增殖作用呈浓度、时间依赖性.在不同作用时间下,丁酸钠的 IC50值不同( 12 h为 15.4 mmol/L,24 h为 5.7 mmol/L,36 h为 2.5 mmol/L,48 h为 0.9 mmol/L).丁酸钠也降低了 HT-29细胞胞浆内 iNOS的表达以及 NO的分泌,亦呈浓度、时间依赖性.结论:丁酸钠能够抑制 iNOS的表达水平,减少 NO的分泌.这可能是它抑制结肠癌 HT-29细胞增殖的作用机制之一.
作者:李凡;罗和生;丁一娟;李曦 刊期: 2004年第04期
背景与目的:已证实阿霉素热化疗对体外兔 VX-2细胞的抑制作用比常温阿霉素的作用强,而热灌注对机体的生命体征有一定影响.本研究在兔 VX-2移 植瘤模型建立基础上,比较间歇性热灌注与连续性热灌注对兔呼吸、心率、体温及 VX-2肿瘤内阿霉素浓度的影响,验证间歇性热灌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以寻找更安全有效的灌注方式.方法:在 30只新西兰大白兔后腿上建立 VX-2肿瘤模型,并随机分为常温灌注组、 60℃连续灌注组和 60℃间歇灌注组(每组 10只).经股动脉插管、 DSA证实为肿瘤供血动脉后,分别给予常温 100 ml盐水加阿霉素 (ADM)灌注、 60℃热盐水 100 ml加阿霉素连续灌注、 60℃热盐水 100 ml加阿霉素间歇性灌注.灌注过程中,测量 60℃热灌注组与 60℃间歇灌注组肿瘤组织内 43℃~ 45℃持续时间;灌注后即时检测各组兔呼吸(次 /分)、心率(次 /分)、体温(℃)及肿瘤组织内阿霉素浓度.结果:常温灌注组阿霉素浓度为( 7.115± 2.180)μ g/ml, 60℃连续灌注组为( 17.213± 1.657)μ g/ml, 60℃间歇性灌注组为( 16.545± 3.426)μ g/ml;60℃间歇灌注组阿霉素浓度与 60℃连续灌注组无显著性差异( P >0.05), 60℃连续组、间歇组阿霉素浓度与常温灌注组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05). 60℃间歇性灌注组 43℃~ 45℃持续时间为( 24.31± 2.45) min, 60℃连续灌注组为( 22.53± 1.44) min,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P >0.05).连续灌注组与常温灌注组兔的呼吸、心率、体温变化有显著性差异( P< 0.05),而间歇灌注组与常温灌注组兔的呼吸、心率、体温变化无显著性差异( P >0.05).结论:常温灌注组与连续灌注组的药物浓度无显著性差异;与连续性热灌注相比,经动脉间歇性热灌注化疗方法更安全.
作者:张洪新;刘燕;何显力;刘毅勇;曹玮;魏娟;倪代会;李文献;韩瑞炀 刊期: 2004年第04期
背景与目的:冷冻与 5-氟尿嘧啶( 5-FU)均能诱导胶质瘤细胞凋亡,二者联合应用能否产生协同效应尚未知.本实验旨在观察冷冻联合 5-FU对胶质瘤细胞凋亡的影响,并对其内在的分子机制进行探讨.方法:( 1)建立 G422胶质瘤动物模型,随机分组,分别施以冷冻 (- 180℃, 90 s)、化疗( 5-FU 18 mg/kg)、冻化疗;( 2) TUNEL法观察不同时间点各组细胞凋亡的变化;( 3)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冷冻后 HSP90α及 p53蛋白的表达.结果:冷冻与 5-FU均能引起肿瘤细胞凋亡,二者联合应用后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联合组于冻化疗后 6、 12 、 24、 48、 72 h细胞凋亡数(每 0.0625 mm2范围内的细胞个数)分别为 30.6± 11.7、 86.4± 21.5、 128.1± 4.1、 237.0± 30.1、 72.8± 23.0,均明显多于冷冻组和化疗组.冷冻中心区无 HSP90α和 p53的阳性表达,冷冻后周边区表达比对照组高,尤以冻后 48 h为明显 [分别为( 73.1± 9.3)% vs( 60.6± 9.9)%、( 35.6± 6.6)% vs( 13.7± 6.5)%( P< 0.01) ].冻后 HSP90α与 p53 的表达呈正相关( r=0.3610,P< 0.01).结论:冷冻联合 5-FU能够明显提高 G422胶质瘤的细胞凋亡率,其发生机制可能与冷冻后 HSP90α与 p53表达调节有关;冷冻与化疗的联合应用较单纯冷冻或化疗作用恶性胶质瘤效果更为明显.
作者:王辉;涂汉军;秦军;李新建;黄宽明;周章明;王伦长 刊期: 2004年第04期
背景与目的:比较基因组杂交 (comparative genomic hybridization,CGH)是一种在荧光原位杂交 (FISH)技术上发展起来的,用于检测两个基因组间相对 DNA拷贝数的改变(缺失或扩增),并将这些变化在染色体上进行定位的分子细胞遗传学方法.为全面了解鼻咽癌耐药细胞与药物敏感细胞在基因组 DNA水平上可能存在的差异,以及这种差异在肿瘤耐药性产生中的意义,我们用 CGH技术对鼻咽癌耐药细胞系( CNE2/DDP)和其亲代药物敏感细胞( CNE2)的基因组 DNA进行检测和分 析.方法:提取两种癌细胞及正常胎盘组织的基因组 DNA,以随机引物法进行荧光标记( CNE2/DDP和 CNE2 DNA以 Fluorescein-12-dUTP标记,探针显绿色荧光;正常胎盘组织以 Tetramethylrhodamine-5-dUTP标记,探针显红色荧光),将标记的 DNA探针同时与正常淋巴细胞分裂中期染色体进行杂交,杂交信号在荧光显微镜下经 CCD( charge coupled device)摄像装置摄取,并通过荧光数字图像分析系统( quips CGH program)进行数据处理,计算两种荧光的比率并绘制分析图.结果: CNE2细胞存在广泛的染色体改变,主要表现在 1q, 3q, 5p, 6p, 7p, 8q, 9q, 11p, 12q, 19q的扩增和 4q, 12p, 13p, 14p, 15p, 18, 20q, 21p, 22的缺失.从 CNE2诱导的耐药细胞系 CNE2/DDP恒定表现为 8q, 19q的扩增和 8p的缺失,其它的染色体均未发现明显异常的扩增或缺失.将 CNE2/DDP在不含药物的培养基中连续传代培养 1个月后重复 CGH,发现与连续药物处理的 CNE2/DDP结果一致. CNE2/DDP细胞较 CNE2细胞具有更为正常和稳定的染色体组成.结论: CNE2/DDP细胞是在耐药诱导过程中选择出来的单一的耐药细胞克隆.肿瘤细胞耐药的产生主要是一个克隆选择过程,即被诱导产生了耐药的细胞克隆在有药物存在的生存压力下被选择出来.
作者:姜润德;胡亮;关新元;张立新;岳文;岑信棠;李春海 刊期: 2004年第04期
背景与目的:米非司酮是有效的孕酮受体拮抗剂.研究发现,米非司酮对体内外卵巢癌细胞均具有生长抑制作用,但其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米非司酮对耐药卵巢癌细胞增殖、凋亡及对顺铂 (DDP)敏感性的影响和机制,为临床应用米非司酮治疗难治性卵巢癌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体外培养耐药卵巢癌细 胞株 SK-OV-3,采用 MTT法检测单用米非司酮及合用顺铂时对 SK-OV-3细胞增殖的影响,分析米非司酮与顺铂在抑制耐药卵巢癌细胞增殖中的相互作用.采用终末脱氧核糖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和流式细胞术,分析米非司酮及米非司酮联合顺铂对卵巢癌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结果:实验所选各种浓度米非司酮对 SK-OV-3细胞均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生长抑制作用,并呈现浓度依赖性.当顺铂浓度为 1.25 μ g/ml或 2.5 μ g/ml,合用米非司酮浓度为 20 μ g/ml、 10 μ g/ml、 5 μ g/ml、 2.5 μ g/ml、 1.25 μ g/ml或 0.625 μ g/ml时,能显著抑制 SK-OV-3细胞的增殖,并显示出两种药物的协同作用( q >1.15).当顺铂浓度为 0.625 μ g/ml或 5.0 μ g/ml时,仅表现为两种药物的相加作用( 0.85< q< 1.15).米非司酮可诱导 SK-OV-3细胞凋亡,并将细胞阻滞于 G0/G1期.当米非司酮浓度为 1.25 μ g/ml、 2.50 μ g/ml和 5.00 μ g/ml时,细胞凋亡率分别为 14.52%、 36.14%和 53.22%,而 G0/G1期细胞比率也随米非司酮浓度升高而增加.当以上 3种浓度米非司酮与 2.5 μ g/ml顺铂联合作用时,显示两种药物在诱导 SK-OV-3细胞凋亡和 G0/G1期停滞作用上的协同效应.结论:米非司酮能够显著抑制耐药卵巢癌 SK-OV-3细胞增殖,并能增强该细胞系对顺铂的敏感性,这一作用可能与米非司酮和顺铂协同诱导细胞凋亡和 G0/G1期停滞有关.
作者:王刚;郑闻亭;肖平;李晓杰;林铁成;李光仪 刊期: 2004年第04期
背景与目的:多药耐药 (multidrug resistance,MDR)是肿瘤治疗的主要障碍,为探讨体外逆转肿瘤 MDR的新方法,本研究建立人肝癌细胞多药耐药模型 HepG2/Adm,并研究其生物学特性.方法:以人肝癌细胞株 HepG2为研究对象,用阿霉素( adriamycin,ADM)浓度梯度递增诱导法,建立 HepG2/Adm.观察细胞的生长规律;用 MTT法检测多药耐药性;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分布、细胞表面多药耐药基因( mdr1)的表达产物 P 糖蛋白( P-glycoprotein, P-gp)、多药耐药相关蛋白( multidrug resistance-associated protein,MRP)、肺耐药蛋白( lung-related protein,LRP)及谷胱甘肽 S 转移酶( glutathione S-transferase,GST)的表达;逆转录 PCR半定量检测 4种 MDR基因 mRNA表达量.结果:与 HepG2细胞比较, HepG2/Adm细胞倍增时间延长 30.01 h, S期细胞减少 (5.6± 0.03)%, G1、 G2期细胞增多 [(4.2± 0.09)% ,(1.5± 0.08)% ].该细胞对多种抗肿瘤药物耐药, HepG2/Adm对阿霉素的耐药指数是亲本细胞的 26倍,细胞表面多药耐药蛋白 P-gp、 MRP及 GST的表达显著增加, LRP表达有一定的增加; 上述四种耐药蛋白基因的表达均明显增加.结论: HepG2/Adm细胞具有多药 耐药特性,其耐药性与 P-gp、 MRP及 GST的过表达有关.
作者:翟宝进;伍烽;邵泽勇;胡凯;王智彪 刊期: 2004年第04期
背景与目的:儿茶素具有多种抗肿瘤的活性,目前,国内外尚未见儿茶素用于肝癌多药耐药性的研究.本研究拟探讨两种儿茶素成分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 (epicatechin gallate,ECG)和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 (epigallocatechin gallate,EGCG)体外逆转人肝癌细胞多药耐药性的作用及可能的机制.方法: MTT法检测 ECG、 EGCG的细胞毒作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检测细胞内化疗药物的含量; RT-PCR法检测 mdr1基因的表达.结果: ECG和 EGCG在 100 mg/L以下剂量时对耐药肝癌细胞株 BEL-7404/ADR的抑制率均小于 10%, 60 mg/L的 ECG和 14 mg/L的 EGCG分别与 0.8 mg/L的阿霉素 (adriamycin,ADM)合用能使 ADM对 BEL-7404/ADR的 IC50由 36 mg/L分别下降至 2.3 mg/L和 1.9 mg/L,增敏倍数分别为 15.8倍和 19.2倍,联合用药可使细胞内 ADM的浓度由 (0.76± 0.02)μ g/108cells~ (2.55± 0.17)μ g/108cells提高到 (2.04± 0.07)μ g/108cells~ (9.28± 0.59)μ g/108cells(P< 0.01),并使 mdr1表达与对照组相比分别下降了 27.6%及 41.3%,逆转肿瘤 MDR作用以 EGCG为强.结论: EGCG和 ECG具有体外逆转人肝癌细胞多 药耐药性的作用,可能与下调 mdr1表达、增加细胞内化疗药物的积累有关.
作者:梁钢;张肃;黄志明;唐安洲 刊期: 2004年第04期
背景与目的:肿瘤血管形成在肿瘤细胞浸润性生长中起了重要作用,增加表达的环氧合酶-2与快速生长肿瘤中的血管形成有关.本研究目的是观察选择性环氧合酶-2抑制剂-罗非昔布抑制胰腺癌生长的体内效应,以及对胰腺癌移植瘤相关血管形成的影响.方法:将表达有环氧合酶-2的人胰腺癌细胞 BXPC-3种植入裸鼠皮下,形成移植瘤.经口灌入罗非昔布 30 mg· (kg· d)- 1,共 8周,记录肿瘤大小,采用Ⅷ因子免疫组化显示血管密度, BXPC-3细胞上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检测亦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采用 RT-PCR和明胶酶法检测胰腺癌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mRNA的表达及酶活性的变化.结果:罗非昔布对裸鼠胰腺癌移植瘤的肿瘤重量抑瘤率为 73.64%,肿瘤体积抑瘤率为 87.74%.实验组胰腺癌组织微血管密度 [(1.5± 0.2)个 /200倍放大视野 ]明显低于对照组 [(4.7± 1.5)个 /200倍放大视野 ].与对照组比较,罗非昔布显著降低了胰腺癌 BXPC-3细胞中 VEGF、 MMP-2 mRNA的表达以及酶活性.结论:减少胰腺癌相关的血管形成是罗非昔布阻止胰腺癌生长的机制之一.
作者:周旭春;唐承薇;刘纯伦;王春晖 刊期: 2004年第04期
背景与目的: 5-氟尿嘧啶 (5-FU)属抗代谢类的抗癌药,其在体内半衰期仅为 5 min,临床上为了维持长时间的稳态浓度,往往采取持续静脉滴注( 48 h、 72 h、 28 d)的给药方式,因此,有必要开发新型 5-FU缓释制剂.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两亲嵌段共聚物聚乙二醇聚谷氨酸苄酯( PEG-PBLG)为载体的 5-FU核壳型缓释型纳米胶束的制备、形态特征及体内释药特性.方法:用阴离子聚合法制备 PEG-PBLG纳米聚合物;透析法制备 5-FU纳米胶束;透射电镜、扫描电镜观察 5-FU胶束形态;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载药量;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 5-FU纳米胶束在体内的释药特性.结果: PEG-PBLG包裹的 5-FU纳米胶束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约为 180~ 250 nm,中间药库区大小约为 200 nm,周围亲水区厚度约为 30 nm,载药量为( 29.500± 0.015)%. 5-FU对照组在体内呈一室模型,半衰期( t1/2)仅为 5.3 min,高浓度 (Cmax)17 047.3 μ g/L,峰浓度时间 (Tmax)为给药后即刻,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 AUC)为 6 263.7 μ g/( L· min);而 5-FU/PEG-PBLG纳米胶束注射入体内后呈典型的纳米胶束释药模型即突释缓释模型, t1/2为 63.2 min, Cmax为 4 563.5 μ g/L, Tmax为 1.25 h, AUC为 5 794.5 μ g/(L· min). 5-FU/PEG-PBLG纳米胶束比普通的 5-FU制剂 Tmax长( P< 0.01), Cmax较低( P< 0.01), t1/2较长( P< 0.01),而同样剂量 5-FU和 5-FU/PEG-PBLG的 AUC相近( P >0.01).结论: 5-FU/PEG-PBLG可改变 5-FU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行为,延长 5-FU在体内的循环时间,具有缓释作用.
作者:李苏;姜文奇;王安训;管忠震;潘仕荣 刊期: 2004年第04期
背景与目的:既往研究发现,肿瘤细胞的多药耐药 (multidrug resistance,MDR)与蛋白激酶 C(protein kinase C,PKC)信号转导系统关系密切 ,但其作用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本实验拟通过研究长春新碱( vincristine,VCR)及选择性 PKCα、β抑制剂 myr ψ PKC对人胃癌细胞 MGC803的作用,探讨 PKC信号转导系统与 mdr1基因的关系.方法:用 Western blot检测 MGC803细胞中 mdr1基因编码的 P 糖蛋白( P-glycoprotein,P-gp)的表达以及 VCR作用对其表达的影响,用流式细胞术对 VCR及作用后的细胞进行周期分析,同时用 MTT法验证 VCR诱导后及其作用下 MGC803细胞的药物敏感性.结果: MGC803细胞在 VCR短期作用下, P-gp表达增加,在 myr ψ PKC的作用下其表达受到抑制.通过细胞周期分析发现 VCR和 myr ψ PKC共同作用的细胞其凋亡比例为 31.23%,显著高于 VCR单独作用时的细胞凋亡率( 18.41%)( P< 0.05). VCR刺激后 MGC803细胞对 VCR的 IC50为 (284.0± 13.2)ng/ml,是阴性对照组 IC50[(127.0± 17.6)ng/ml]的 2.24倍,是 myr ψ PKC组 IC50[(212.0± 30.4)ng/ml]的 1.33倍.结论: MGC803细胞在 VCR的短期作用下可 诱导产生 P-gp,而 myr ψ PKC可通过选择性抑制 PKCα、β而抑制 P-gp的表达和逆转其耐药性,从而促进 MGC803细胞的凋亡. PKC可能对胃癌 mdr1表达有调节作用.
作者:陈波;金锋;卢香兰;王萍萍;刘云鹏;王舒宝 刊期: 2004年第04期
背景与目的: Herceptin是人源化的单克隆抗体,用于治疗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2( 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HER-2)阳性的转移性乳腺癌.临床观察发现, Herceptin与阿霉素联合应用增加了乳腺癌患者心功能衰竭的发生率.本研究拟从多角度、多层次深入探讨 Herceptin与阿霉素联合应用对大鼠心脏毒性的影响.方法:将 36只 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 4组:对照组、 Herceptin组、阿霉素组及 Herceptin联合阿霉素组.采用硫代巴比妥酸( thiobarbituric acid,TBA)法测定心肌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 malon dialdehyde,MDA)含量; 5,5′二硫对二硝基苯甲酸( 5,5′-dithiobis-2-nitrobenzoic acid,DTNB)法测定心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glutathione peroxidase, GSH-Px)活性;采用透射电镜及 DNA碎片末端缺口标记法( TdT-mediated dUTP nick end labeling,TUNEL)观察心肌组织损伤程度及细胞凋亡的发生情况,结合流式细胞术定量检测心肌细胞凋亡率.结果:对照组 MDA含量( 0.70± 0.03) nmol/mg, GSH-Px活性是( 81.31± 0.13) U/mg;Herceptin组 MDA含量是( 0.73± 0.05) nmol/mg, GSH-Px活性是( 78.43± 0.15) U/mg,与对照组基本相似.阿霉素组和 Herceptin联合阿霉素组 MDA含量分别是( 0.88± 0.10)和( 0.94± 0.13) nmol/mg, GSH-Px活性分别是( 67.88± 0.24)和( 63.37± 0.28) U/mg.阿霉素组和 Herceptin联合阿霉素组超微结构可见明显线粒体肿胀、嵴断裂及空泡形成.阿霉素组和 Herceptin联合阿霉素组流式细胞仪检测均发现了一定数量的凋亡心肌细胞,细胞凋亡率分别为( 5.35± 0.27)%和( 8.27± 0.38)%( P< 0.05).结论:单独使用 Herceptin对大鼠心脏毒性较小;而 Herceptin联合阿霉素则明显加重了大鼠心脏毒性,并使大鼠心肌细胞凋亡数量增加.
作者:徐扬;何斌;王雅杰;付强 刊期: 2004年第04期
背景与目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因接受高剂量化放疗预处理而容易发生恶心呕吐,单用 5-HT3受体拮抗剂治疗效果欠佳, 而 5-HT3受体拮抗剂使用的剂量、频率以及是否需联合其他止吐剂, 尚无明确定论.本研究旨在对比观察托烷司琼 (欧必亭 )联合地塞米松、苯海拉明与单药托烷司琼对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autologous 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PBSCT)患者接受高剂量化放疗所致恶心呕吐的作用和不良反应.方法: 1998年 12月~ 2002年 9月, 68例接受 APBSCT的患者非随机分为 A、 B两组,分别用托烷司琼联合地塞米松、苯海拉明( A组)和单药托烷司琼( B组)治疗,对高剂量化放疗所致恶心呕吐进行治疗.治疗方案: A组 40例,采用托烷司琼 5 mg静注,每日 2次;地塞米松 5~ 10 mg静注,每日 1次;苯海拉明 20 mg肌注, 每日 1次. B组 28例,采用托烷司琼 5 mg静注, 每日 2次.结果: A、 B两组急性恶心的完全缓解率( CR率)分别为 55.0%和 46.4%,总有效率分别为 97.5%和 85.7%,两组对比差异无显著性 (P >0.05).急性呕吐的 CR率分别为 77.5%和 78.6%,总有效率分别为 90.0%和 92.9%,两组对比差异无显著性( P >0.05). A组延迟性恶心、呕吐(第 2~ 6天)的 CR率和有效率较 B组明显高,差异有显著性( P< 0.05).两组常见的不良反应是腹部不适、便秘、头痛和头重感,不良反应均轻微,没有患者因不良反应放弃治疗.结论:托烷司琼联合地塞米松和苯海拉明治疗 APBSCT患者接受高剂量化放疗所致的恶心呕吐具有明显的临床疗效,延迟性恶心呕吐的缓解率较单药托烷司琼明显高,且不良反应轻微,值得进行进一步的大样本随机研究.
作者:何小慧;石远凯;杨建良;张长弓;刘鹏;周爱萍;周生余;艾斌 刊期: 2004年第04期
背景与目的:晚期胰腺癌是恶性程度很高的肿瘤,全身化疗是其主要的治疗方法.本研究拟观察、比较三种不同化疗方案对晚期胰腺癌的客观疗效及其临床受益反应.方法:对我科 2000年 2月~ 2001年 4月期间收治的经病理检查证实的 74例晚期胰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 26例采用 5-氟尿嘧啶、醛氢叶酸、顺铂方案治疗 (A组 ); 23例采用吉西他滨单药治疗 (B组 ); 25例采用吉西他滨联合 5-氟尿嘧啶、醛氢叶酸方案治疗 (C组 ).采用 Kaplan-Meier法分析患者生存期, 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 A、 B、 C三组客观缓解率分别为 7.7%、 17.4%与 24.0%,三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P=0.261,χ 2检验 );临床受益反应率分别为 19.2%、 47.8%与 60.0%, B、 C组优于 A组,差异具有显著性 (P< 0.05,χ 2检验 ). A、 B、 C三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 6.50个月 (95% CI=5.00,7.99)、 8.03个月 (95% CI=6.72,9.35)、 8.79个月 (95% CI=7.31,10.26), B、 C组长于 A组,差异有显著性( Breslow=8.85,P=0.011 9).三组间血液学毒性和非血液学毒性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吉西他滨与 5-氟尿嘧啶、醛氢叶酸联合作为一线方 案治疗晚期胰腺癌有一定的客观缓解率,可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患者耐受良好,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景钊;南克俊;张晓战;阮之平;郭卉;徐瑞 刊期: 2004年第04期
背景与目的:还原型谷胱甘肽( reduced glutathione,GSH)对肿瘤化疗患者的影响尚未明了,本研究观察 GSH对恶性肿瘤化疗患者的脂质过氧化和抗氧化酶活性的作用.方法: 62例肿瘤化疗患者随机自身交叉分为 AB和 BA组, AB组第 1周期为化疗加 GSH治疗,第 2周期单纯化疗; BA组第 1周期单纯化疗,第 2周期为化疗加 GSH治疗.每 21~ 28天为 1个周期,每次化疗持续 2~ 5天,依不同化疗方案而不同. GSH用法为 1 500 mg· (m2· d)- 1,静脉滴注 15 min,从化疗第 1天用起 ,每天 1次 ,连用 7天.于化疗前、化疗第 7、 28天 (或每 21天为 1个化疗周期者,改为 第 21天 )检测患者血清丙二醛( malondialdehyde,MDA)浓度、超氧化物歧化酶总活力( total superoxide dismutase,T-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活力.结果: (1)单纯化疗第 7天与化疗前相比,血清 MDA浓度明显升高,分别为( 6.12± 1.94)μ mol/L与( 4.63± 1.87)μ mol/L( P< 0.01),在第 28天(或第 21天)时下降至( 5.05± 2.07)μ mol/L,但仍高于化疗前( P< 0.05). (2)单纯化疗第 7天与化疗前相比, T-SOD、 GSH-Px活力水平明显降低( P< 0.01),在第 28天(或第 21天)时部分恢复 ,但低于化疗前( P< 0.05, P< 0.01). (3)化疗加 GSH治疗能明显减轻化疗引起的脂质过氧化,并能明显减轻化疗引起的抗氧化酶活性的下降. (4)在 AB组和 BA组均可见类似的结果.结论:化疗会降低恶性肿瘤患者的抗氧化能力,合用 GSH可减轻这种降低作用.
作者:朱步东;李昕;赵启成;黄晓雷 刊期: 2004年第04期
背景与目的:非小细胞肺癌(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对常用的一、二线化疗方案敏感性较低,在化疗中联用喜树碱类衍生物已引起国内外的研究兴趣.本研究旨在观察羟基喜树碱( hydroxycamptothecin,HCPT)联合丝裂霉素( mitomycin,MMC)、长春花碱酰胺( vindesine,VDS)和顺铂( cisplatin,DDP)组成的 HMVP、 MVP和 HVP方案治疗晚期 NSCLC的近期、远期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134例晚期 NSCLC患者随机分为 HMVP组( 46例)、 MVP组( 44例)和 HVP组( 44例),接受相应方案的化疗,观察各组的近期及远期疗效、不良反应和生存情况.结果: HMVP、 MVP和 HVP三组的有效率分别为 39.54%、 36.59%和 26.19%,三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P >0.05);三组的中位缓解期、中位生存期、 1年及 2年生存率亦无明显差别.三组之间的Ⅲ~Ⅳ度白细胞减少、Ⅲ~Ⅳ度血小板减少、Ⅲ~Ⅳ度恶心 / 呕吐及Ⅲ~Ⅳ度便秘发生率均无显著性差异( P >0.05).结论: MVP方案治疗晚期 NSCLC的疗效略低于 HMVP方案,但后者未显示出明显的疗效优势,且可能增加白细胞抑制、恶心 /呕吐和便秘的发生率. MVP方案疗效略高于 HVP方案.
作者:高建飞;李长生;章必成;杜光祖;张新华;王军;朱宇泽;欧武陵;杨波 刊期: 2004年第04期
背景与目的:胃肠道是淋巴瘤常见的结外侵犯部位.本文对原发性肠道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探讨各种临床指标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 1980年 1月至 2000年 1月我院治疗的原发性肠道非霍奇金淋巴瘤共 53例,均在我院腹部外科或内科接受手术治疗或化疗并进行随访.应用 SPSS10.0软件行生存分析并对各临床指标与预后的关系进行 Cox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5年总生存率为 49.59%, 10年预期总生存率为 41.33%. log-rank单因素分析显示病理免疫表型( T/B)、有无 B症状、血清乳酸脱氢酶( lactate dehydrogenase, LDH)是否升高、临床分期(包括 Musschoff和 Rohitiner两种分期法)、 PS状态、能否完全切除、肠病灶数等因素都与生存密切相关.而年龄、性别、肿瘤大小和治疗模式与总生存期无关. Cox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发现仅病理免疫表型 (T或 B细胞型 )与总生存期有关.结论:原发性肠道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病理免疫表型是独立的预后危险因素, T细胞性淋巴瘤其临床进程快、疗效及预后差.
作者:向晓娟;何友兼;李宇红;黄慧强;夏忠军;黄河 刊期: 2004年第04期
背景与目的:近年许多资料报道 p53蛋白过表达与肿瘤耐药性的产生密切相关,可以作为预测肿瘤对化疗敏感性的指标.近发现 p53蛋白过表达肿瘤患者血清中存在特异性的 p53抗体,且血清 p53抗体与 p53蛋白的过表达有着密切的关系,因而从理论上推测血清 p53抗体也可以作为预测肿瘤对化疗敏感性的指标.本研究通过体外药敏实验研究食管癌术后患者的肿瘤样本化疗敏感性和术前血清 p53抗体表达的关系.方法:采用 ELISA法检测 38例食管癌患者及 20例健康人血清 p53抗体的表达;采用 MTT比色法进行体外药物敏感实验,检测 38例食管癌患 者新鲜肿瘤组织标本对顺铂( DDP)、 5-氟尿嘧啶( 5-FU)、阿霉素( ADM)的敏感性.结果: 38例食管癌患者中血清 p53抗体阳性率为 47.3%( 18/38),与健康献血者 (0/20)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01).其中 TNM分期Ⅰ和Ⅱ期患者中血清 p53抗体阳性率为 25%( 5/20),Ⅲ和Ⅳ期为 72.2%( 13/18),表明血清 p53抗体阳性率与食管癌 TNM分期有关 (P< 0.05).细胞分化好、中等、差的患者血清 p53抗体阳性率分别为 21.5%( 3/14)、 50%( 6/12)、 75%( 9/12),显示血清 p53抗体阳性率与食管癌细胞分化程度有关 (P< 0.05).血清 p53抗体阳性患者对 DDP、 5-FU、 ADM敏感的比率( 11.1%、 16.7%、 5.6%)显著低于血清 p53抗体阴性患者( 60%、 45%、 45%; P值分别 < 0.01、 < 0.05、 < 0.05).结论:血清 p53抗体可以作为预测食管癌化疗敏感性的参考指标之一.
作者:王铭辉;李艳萍;王旭东;张华;熊利华;黄洪铮 刊期: 2004年第04期
背景与目的:氟达拉滨(fludarabine)是近年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低度恶性淋巴瘤的新药,国外报道 Fludarabine治疗低度恶性非霍奇金淋巴瘤( NHL)有效率得到进一步提高.本研究的目的是观察含 Fludarabine方案治疗我国 NHL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从 2001年 4月到 2003年 12月期间,共收治经我院确诊的 NHL 29例,其中男性 18例,女性 11例;中位年龄 53岁( 27~ 79岁);其中低度恶性组 22例,中度恶性组 7例.治疗方法均采用含 Fludarabine的方案,其中采用 FMD( fludarabine,mitoxantrone和 dexamethasone)治疗 19例,采用 Rituximab(美罗华 )-FMD治疗 3例,其余 7例分别采用 FD( fludarabine,dexamethasone)、 FC( fludarabine,CTX) 或单药 Fludarabine等治疗.中位疗程数为 3( 1~ 6)个.结果: 29例 NHL中可评价疗效的有 25例,其中可评价疗效的低度恶性组 21例中,有效率为 86%( 18/21),完全缓解 (CR)率为 38%( 8/21);中度恶性组中 4例可评价疗效者均为复治患者, Fludarabine方案治疗无效.全组共化疗 74个疗程,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和轻度胃肠道反应,其中白细胞下降发生率为 61%(Ⅲ+Ⅳ度 8%),血小板下降发生率 18%(Ⅲ+Ⅳ度 4%),血红蛋白下降发生率 26%,均为轻度,需 G-CSF支持占 5%疗程,均不需要输红细胞和血小板;轻度恶心、呕吐发生率为 20%. 5例患者化疗期间感染发热,经处理好转; 1例出现轻度肝功能损害、黄疸; 1例因发生全身皮疹、发热等过敏反应而停药.结论:含 Fludarabine的方案治疗低度恶性 NHL效果好,不良反应较轻,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黄慧强;姜文奇;彭玉龙;夏忠军;李宇红;林旭滨;林桐榆;孙晓菲;管忠震 刊期: 2004年第04期
背景与目的:卡培他滨(capecitabine)是一种口服的氟尿嘧啶类药物.在肿瘤组织中,由特异高表达的胸腺嘧啶磷酸化酶( thymidine phosphorylase,TP酶)转变为 5-氟尿嘧啶( 5-fluorouracil,5-FU),因此在肿瘤细胞内 5-FU浓度较高.本试验探讨卡培他滨在鼻咽癌同期放化疗的大耐受剂量( maximum tolerated dose,MTD).方法:对 36例病理诊断为鼻咽癌的放疗患者同时给予不同剂量单药卡培他滨化疗,观察不良反应并随访治疗效果.卡培他滨采用间断服用方法,放疗后开始口服,每天 2次,服药 14天,然后休息 7天,再开始第二疗程化疗 ,一共 2疗程.中位剂量为 1 600 mg· (m2· d)- 1,剂量为 700~ 2 500 mg· (m2· d)- 1.放疗剂量 66~ 74 Gy( 6~ 7.4周).结果: 2例Ⅲ级剂量限制性毒性( dose-limiting toxicity,DLT)发生在 2 300 mg· (m2· d)- 1剂量组, 1例为Ⅲ级腹泻, 1例为Ⅲ级手足综合症( hand-foot syndrome,HFS).结论:鼻咽癌患者对卡培他滨单药化疗联合同期放疗耐受良好,大耐受剂量为 2 300 mg· (m2· d)- 1.我们推荐卡培他滨Ⅱ期临床试验的剂量为 1 700 mg· (m2· d)- 1(间断服用方法 ).
作者:姜勇;洪明晃;邓满泉;郭灵;曹卡加;莫浩元;邱枋;麦海强;陈秋燕;孙蕊;罗东华;黄培钰 刊期: 2004年第04期
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是一种半衰期短的多效分子,参与机体内的多种生理和病理反应.它作为重要的生物介质在肿瘤发生、发展和死亡中的作用已成为肿瘤研究及治疗的热点. 研究发现 NO具有促瘤或抗瘤的作用,这种双重作用取决于 NO生成的浓度、时间和效应部位.持续低浓度的 NO可以促进肿瘤的生长;高浓度 NO则通过产生细胞毒性,诱导细胞凋亡而抗瘤. NO的这种浓度依赖性机制是目前 NO介导的肿瘤治疗的理论基础,这些治疗方法可分为以下几类:包括化疗药物、中药、一氧化氮合酶的诱导剂和抑制剂在内的药物治疗;放疗和光动力学治疗;基因水平治疗等.本文从 NO生成的浓度、时间和效应部位三个方面阐述 NO和肿瘤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并综述 NO介导的各种肿瘤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艳;丁虹;肖庚富 刊期: 2004年第04期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的异常高表达可见于多种恶性肿瘤,并与肿瘤细胞的恶性生物学行为以及肿瘤患者的不良预后密切相关. EGFR已成为阳性表达肿瘤的重要治疗靶标.以 EGFR为靶点的治疗主要有单克隆抗体以及小分子化合物激酶拮抗剂两种方式,目前已进行了广泛的实验与临床研究,其抗肿瘤的主要作用机制包括: (1)细胞周期阻滞; (2)促凋亡; (3)抗肿瘤浸润与转移; (4)抗新生血管生成; (5)放化疗细胞毒增敏.此外,本实验室曾以异种同源分子免疫的策略打破了机体对自身 EGFR的免疫耐受,发现以人 EGFR为免疫原在小鼠体内可以激发特异的免疫反应,该反应能交叉反应于鼠同源 EGFR,进而达到治疗 EGFR阳性表达肿瘤的目的.迄今, EGFR靶向治疗均很少观察到显著的 EGFR相关的毒副作用,这可能与正常细胞 EGFR显著的调控性低表达以及对 EGFR通路信号的相对不依赖性相关.
作者:胡兵;魏于全 刊期: 2004年第04期
背景与目的:细胞凋亡异常是肿瘤细胞产生耐药性的关键因素之一. Smac(second mitochondria-derived activator of caspases,Smac或称 DIABLO)是新近发现的一种凋亡调节基因,在介导化疗药物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中起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观察 Smac基因过表达对胃癌细胞株化疗敏感性的影响.方法:采用脂质体 GeneSHUTTLE-40介导的方法,将 Smac基因转入胃癌细胞 MKN-45, RT-PCR和 Western blot法检测癌细胞中 Smac的表达;选用顺铂 (1、 5、 10 μ g/ml)、丝裂霉素 (0.1、 1、 10 μ g/ml)和姜黄素 (10、 20、 40 μ mol/L)分别处理转染前后的胃癌细胞,四甲基偶氮唑蓝( MTT)比色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并摄影, Annexin V-FITC和碘化丙啶双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结果:同未转染对照组比较,转染外源性 Smac基因后 MKN-45细胞 Smac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增高( P< 0.01);各浓度顺铂、丝裂霉素和姜黄素处理 24 h后,细胞生长抑制率分别 增加 10.10%~ 23.80%( P< 0.01)、 10.01%~ 15.86%( P< 0.01)、 11.28%~ 22.12%( P< 0.01),细胞明显变圆、折光增强、漂浮细胞增多,细胞凋亡率分别增加 6.7%~ 20.2%( P< 0.01)、 5.4%~ 13.2%( P< 0.01)、 10.6%~ 20.1%( P< 0.01).结论:转染外源性 Smac基因并使其在胃癌细胞中过表达,能提高 MKN-45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
作者:郑丽端;童强松;陶凯雄;汪良;张波 刊期: 2004年第04期
背景与目的:三氧化二砷 (arsenic trioxide,As2O3)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作用机制与全反式维甲酸 (all-trans retinonic acid,ATRA)有所不同,前者主要是加速细胞的凋亡,后者是诱导细胞的分化.但两者均能抑制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组织因子( tissue factor, TF) mRNA的转录,降低 TF水平和促凝活性,从而改善患者的出凝血异常.本研究旨在探讨两药联合应用能否提高疗效及是否加重不良反应.方法:采用历史对照分组. 2000年 1月~ 2001年 10月的 22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作为 ATRA组,其中初治 17例,复发 5例;单用 ATRA治疗,剂量为 25 mg/(m2· d),分两次口服,一个疗程长不超过 50天. 2001年 11月~ 2003年 6月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19例为联合治疗组,其中初治 15例,复发 4例,采用 As2O3与 ATRA联合治疗.治疗剂量为 0.1% As2O3溶液 10 ml,加入 5%葡萄糖溶液中静脉滴注,每天 1次,持续 4~ 6 h, 28天为一疗程, ATRA的剂量用法同前组.结果: ATRA治疗组 22例中 19例(初治 16例,复发 3例)获完全缓解,完全缓解率为 86.4%.联合治疗组 19例中 17例(初治 15例,复发 2例)获完全缓解,缓解率为 89.5%.病死率 ATRA组为 18.6%,共 3例( 1例初治, 2例复发);联合治疗组为 10.5%,共 2例(均为复发者).完全缓解率和病死率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 >0.05).达到完全缓解的中位时间, ATRA组为 33天,联合治疗组为 26天;凝血异常恢复的中位时间, ATRA组为 7天,联合治疗组为 4天.两组比较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P< 0.05),两组均无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两组的完全缓解率和病死率相似,但联合治疗组达到完全缓解的时间短,能较快速地纠正患者的出凝血异常.
作者:张国材;郑冬;李群华;罗绍凯;李娟;彭爱华;童秀珍;谭恩勋;洪文德 刊期: 2004年第04期
背景与目的: bcr-abl融合基因翻译的蛋白产物 P210bcr-abl的酪氨酸激酶( protein tyrosine kinase,PTK)活性异常增高被认为是导致慢性髓系白血病( chronic myeloid leukmeia,CML)发病的根本原因. STI571能高效特异性抑制 P210bcr-abl的 PTK活性,在临床应用中获得了显著的疗效,但对急变期患者的治疗效果维持时间短.本研究观察和比较了 STI571治疗慢性期与加速/急变期 CML患者的临床疗效和所发生的不良反应,并从细胞遗传学的角度对急变期患者 STI571耐药机制进行初步的分析.方法:选择接受 STI571治疗的 CML患者 22例,其中慢性期 6例,加速 /急变期 16例.按照血液学缓解和细胞遗传学缓解的标准,结合骨髓细胞形态学分析、骨髓细胞 G显带技术分析和间期荧光原位杂交检测结果,对患者 STI571治疗前和治疗 3个月后的血液学和细胞遗传学缓解情况进行分析,并对 3个月内出现耐药复发的患者进行核型演化分析.同时密切观察各系统发生的不良反应及严重程度.结果: 6例 (100% )慢性期 CML患者获血液学完全缓解和细胞遗传学缓解, 4例 (25% )加速 /急变期 CML患者获血液学完全缓解, 8例 (50% )获不同程度的细胞遗传学反应.获血液学完全缓解和细胞遗传学反应的百分率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 (P< 0.05). 3例急变期 CML患者出现耐药复发,其中 2例可见 2Ph和其它新的染色体结构和数目异常. 22例患者均出现了Ⅰ /Ⅱ度非造血系统不良反应,常见的有水肿( 77.3%)、消化系统反应( 36.4%)和肌肉疼痛( 22.7%)等.严重的造血系统不良反应包括:( 1)Ⅲ /Ⅳ度中性粒细胞减少 9例,其中慢性期患者为 1例,加速/急变期患者 8例;( 2)Ⅲ /Ⅳ度血小板减少 6例,均为加速 /急变期患者.慢性期 CML组与加速/急变期 CML组发生Ⅲ /Ⅳ度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减少的百分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 (P >0.05).结论: STI571治疗慢性期和加速/急变期 CML患者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但慢性期患者获血液学完全缓解和细胞遗传学缓解的百分率均高于加速/急变期 CML.急变期复发耐药患者出现 2Ph等新的染色体异常,提示基因组 DNA质与量的改变. STI571治疗 CML发生的非造血系统不良反应较轻,有较好的安全性;造血系统不良反应中的Ⅲ /Ⅳ度中性粒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在加速 /急变期的发生率较在慢性期有更高的趋势.
作者:刘晓力;周淑芸;杜庆锋;郑维扬;张嵩;宋兰林;徐兵;刘启发;孟凡义 刊期: 2004年第04期
背景与目的:慢性髓系白血病( chronic myelogenous leukemia, CML)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血液疾病,造血干细胞移植( hematopoietic stem cells transplantation, HSCT)是治疗 CML主要的手段.本研究评价自体( auto-)或异体( allo-) HSCT治疗 CML的临床疗效.方法: 44例 CML患者接受 HSCT治疗,其中 8例采用净化 auto-HSCT, 30例采用相关 allo-HSCT, 6例采用无关 allo-HSCT;预处理方案: 31例接受 TBI+ CY(全身放疗+环磷酰胺)方案, 12例采用改良 BuCY(羟基脲、马利兰、阿糖胞苷、环磷酰胺 )方案, 1例采用 MACC(马法兰、阿糖胞苷、环磷酰胺、环已亚硝脲)方案;移植物抗宿主病( GVHD)预防:相关移植采用 CsA+ MTX(环孢素 A+甲氨蝶呤)方案,无关移植采用 CsA+ MTX+ MMF(霉酚酸酯)+ ATG(抗胸腺细胞球蛋白)方案.此外,移植前加速期和急变期患者单用 CsA. Kaplan-Meier生存模型评估移植后无病生存.结果: 8例接受激活骨髓( ABM)联合反义寡核苷酸或联合 STI571体内外净化 auto-HSCT后,除 1例死于移植中相关并发症外,其余均获得部分或完全细胞或分子遗传学缓解,其中 1例急变期患者血液学完全缓解( CR)后移植获分子遗传学 CR达 81个月. 36例 allo-HSCT患者除 1例死于肝静脉闭塞综合征( hepatic veno-occlusive disease,VOD)和 1例移植前急变患者移植后无效以外,其余患者均获 CR.移植中感染发生率为 38.6%, VOD发生率为 9.1%,出血性膀胱炎( hemorrhagic cystitis,HC)发生率为 15.9%,巨细胞病毒( CMV)性肺炎为 11.4%, VOD、 HC和 CMV肺炎均发生在 allo-HSCT患者.急性 GVHD发生率在相关与无关移植中分别为 40.0%与 33.3%,在相关移植中慢性 GVHD发生率为 43.4%.移植相关死亡率在自体与异体 HSCT中分别为 12.5%与 16.7%, auto-HSCT复发率为 37.5%,相关 allo-HSCT复发率为 13.3%.移植后 5年无病生存率在自体与相关异体移植中分别为 18.7%与 53.7%.移植前慢性期与加速期和急变期患者相关 allo-HSCT后 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 66.4%与 26.7%.结论: allo-HSCT对 CML患者,尤其是慢性期患者具有较高的临床治愈率; CsA+ MTX+ MMF+ ATG四联方案在无关 allo-HSCT中应用能降低移植后急性 GVHD的发生率及程度;采用净化骨髓自体移植能延长 CML患者生存期,甚至少部分患者可获得临床治愈.
作者:刘启发;孙竞;张钰;刘晓力;徐丹;徐兵;冯茹;孟凡义;周淑芸 刊期: 2004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