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癌症杂志

癌症杂志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 国际刊号:1000-467X
  • 国内刊号:44-1195/R
  • 影响因子:0.76
  • 创刊:1982
  • 周期:
  • 发行:
  • 语言:中文
  • 邮发:46-21
  • 全年订价: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广东省优秀期刊鼓励奖,1991年
  • 肿瘤学
癌症杂志   2005年3期文献
  • nm23-H1基因逆转人高转移大细胞肺癌细胞L9981转移表型的分子机制

    背景与目的:nm23-H1基因已被证明是转移抑制基因,转染野生型nm23-H1基因可以逆转肿瘤的恶性转移表型,但是nm23-H1基因抑制或逆转肺癌转移的分子机制却知之甚少,我们在建立转nm23-H1基因的人高转移大细胞肺癌细胞株L9981-nm23-H1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nm23-H1基因抑制肺癌转移的分子机制.方法:应用MTT法和改良的Bovden小室法分析转基因前后细胞的体外增殖能力及体外侵袭力的变化,体内实验分析转基因前后细胞在裸鼠体内的成瘤性及肺转移能力的改变,同时应用RT-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各组细胞中转移相关基因β-catenin、E-Cadherin、CD44S、CD44V6、MMP-2、TIMP-1、VEGF、基因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转基因细胞株L9981-nm23-H1的体外增殖能力[(0%vs.(19.5±2.9)%]、克隆形成能力(10.3±0.7 vs.21.7±1.3)及侵袭力显著低于L9981细胞(31.0±3.0 vs.151.0±6.3)(P<0.01);(2)nm23-H1基因在裸鼠体内的抑瘤率显著增高(82.6%vs.0%),且转染nm23-H1基因的L9981细胞裸鼠体内移植瘤肺转移显著降低(0%vs.100%)(P<0.01);(3)nm23-H1基因能够上调β-catenin、E-Cadherin、TIMP-1基因mRNA及蛋白表达,下调VEGF、CD44V6和MMP-2基因mRNA及蛋白表达(P<0.01);(4)nm23-H1表达上调CD44S基因mRNA表达(P<0.01),而对其蛋白表达无影响(P>0.05).结论nm23-H1基因对肺癌侵袭转移的抑制或逆转作用可能是通过对肺癌转移相关基因的调控实现的.

    作者:车国卫;周清华;朱文;王艳萍;覃杨;刘伦旭;陈晓禾;孙艺琳;孙泽芳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基质金属蛋白酶3基因多态性与非小细胞肺癌遗传易感性及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背景与目的:基质金属蛋白(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s)可能通过降解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和基底膜(basement membrane,BM)参与肿瘤的侵袭和转移.MMP-3启动子区-1171 bp处5A或6A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vmorDhism,SNP)可改变该基因的转录水平,从而影响MMP-3的表达.本实验目的是研究MMP-3启动子区SNP与中国北方人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rcinoma,NSCLC)遗传易感性及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PCRRFLP)方法,分析173名NSCLC患者和350名健康对照者的MMP-3启动子区SNP位点的基因型.结果:MMP-3基因型在NSCLC病例组和健康对照组的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P>0.05);病例组和健康对照组的6A/6A、5A/6A和5A/5A基因型频率分别为65.3%、30.6%、4.1%和67.7%、30.0%、2.3%,6A和5A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79.3%、20.7%和82.7%、17.3%,总体分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根据吸烟状况及病理类型分层分析发现,吸烟患者组5A等位基因频率(21.0%)显著高于健康吸烟组(12.9%)(x2=4.81,P=0.03),携带5A/5A或5A/6A基因型可显著增高吸烟者的NSCLC发病风险(经性别、年龄校正的OR值为2.07,95%CI=1.13~3.78).按组织类型分层分析,MMP-3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型在腺癌(adenocarcinoma,AC)组及鳞癌(squamous carcinoma,SC)组中的分布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根据有无淋巴结转移进行分层分析,结果显示有淋巴结转移组的5A等位基因频率(22.8%)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11.8%)(P=0.02),有淋巴结转移组的5A/5A基因型频率(8.6%)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0%)(P:0.02).与6A/6A基因型相比,5A/5A纯合基因型可明显增加淋巴结转移的风险性(OR=12.38,95%CI=0.76~202.13).结论:MMP-3 5A等位基因可能增加吸烟者的NSCLC易感性,5A纯合子则可能增加NSCLC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的风险性.

    作者:方淑梅;金霞;李琰;王瑞;郭炜;王娜;张健慧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胃癌的微卫星不稳定性与hMLH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的关系

    背景与目的:由于细胞错配修复功能缺陷而导致基因组微卫星序列高度不稳定是遗传性非息肉性大肠癌发生的主要原因.以往的研究表明胃癌组织也有错配修复蛋白表达的缺失,但错配修复基因突变频率却很低;而启动子的甲基化是肿瘤抑癌基因失活的主要途径,也可能是错配修复基因功能丧失的主要原因.本研究拟通过对胃癌组织的微卫星不稳定性的分析及对hMLH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和蛋白表达的检测,对胃癌发病的分子机制进行探讨.方法:从52例胃癌患者的癌组织及其周围组织提取DNA,PCR扩增基因组的5个微卫星位点BAT-26、D17S261、D3S1283、D2S123和D3S1611,毛细管电泳后,判定胃癌组织的微卫星不稳定性;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hMLH1蛋白的表达;酶切法检测hMLH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结果:52例胃癌标本中微卫星高度不稳定13例,低度不稳定2例,稳定37例.微卫星高度不稳定的13例胃癌组织中,均检测到hMLH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100.0%);微卫星低度不稳定和微卫星稳定的39例胃癌组织中,hMLH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仅1例(2.6%),前者发生率高于后者,两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微卫星高度不稳定的13例胃癌的癌旁组织中,hMLH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6例(46.2%),而微卫星低度不稳定和微卫星稳定39例胃癌的癌旁肿瘤组织标本中,hMLH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仅1例(2.6%),前者发生率高于后者,两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启动子甲基化的胃癌组织和癌旁组织都有hMLH1蛋白表达缺失,而无启动子甲基化的胃癌组织和癌旁组织未发现hMLH蛋白表达缺失,启动子的甲基化与hMLH1蛋白的表达缺失相一致.hMLH1启动子甲基化水平与胃癌的分化程度及临床分期无显著性相关(P>0.05).结论:微卫星高度不稳定的胃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都存在hMLH1启动子甲基化,它可能是导致胃癌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

    作者:李建华;石先哲;刘敏;王彦;于志红;许国旺;吕申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利用siRNA阻抑survivin基因表达诱导乳腺癌细胞系MCF-7细胞凋亡的研究

    背景与目的:survivin属IAP基因家族成员,表达于多种肿瘤组织中,能促使细胞逃避凋亡,并促进细胞的异常有丝分裂.本研究旨在探讨敲除survivin基因后,癌细胞的增殖和凋亡情况.方法:利用RNAi阻抑人乳腺癌细胞内survivin基因的表达,RT-PCR和Western blot法分析survivin基因mRNA和蛋白的表达,MTT法检测细胞生长增殖抑制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结果:survivin siRNA转染组,survivin基因表达水平与未转染组比较下调了64%.随着siRNA浓度的增加,细胞增殖抑制率逐渐增高,200 nmol/L剂量组细胞增殖抑制率高,可达60.9%.不同浓度的siRNA可不同程度地诱导细胞凋亡,200 nmol/L剂量组凋亡率高,可达29.0%.结论:survivin siRNA有可能成为治疗乳腺癌的新药物.

    作者:李继霞;周克元;梁统;张月飞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CD151对人舌鳞癌细胞Tca8113迁移作用的影响

    背景与目的:CD151在肿瘤组织中的高表达与肿瘤的转移和预后密切相关,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旨在探讨携带全长正义和反义CD151基因的重组腺相关病毒(rAAV-CD151,rAAV-antiCD151)对人舌鳞癌细胞Tca8113细胞迁移的影响.方法:利用含酶切位点的PCR引物克隆CD151基因,分别呈正向和反向插入包装质粒pAAV,并包装成rAAV-CD151,rAAV-antiCD151,斑点杂交测定病毒滴度;rAAV-CD151与rAAV-antiCD151分别转染Tca8113细胞2周后,Western blot检测CD151表达,通过Boyden趋化小室研究其对Tca8113细胞迁移的影响.结果:斑点杂交结果显示rAAV-CD151和rAAV-antiCD151病毒滴度分别为2.0×1011pfu/ml,1.0×1011pfu/ml;转染rAAV-CD151后,Tca8113细胞CD151的表达较未转染组增加了108%,细胞迁移数(93.6±11.6)显著高于未转染组和转染rAAV-GFP对照组(53.0±6.6和46.0±7.0,P<0.05);转染rAAV-antiCD151后,Tca8113细胞CD151的表达较未转染组减少了79%,细胞迁移数(24.0±4.4)显著低于未转染组和转染rAAV-GFP对照组(P<0.05).结论:CD151在肿瘤细胞的迁移中起重要的作用,是肿瘤转移的重要分子基础.携带反义CD151基因的重组腺相关病毒作为一种新的治疗工具,可以特异性阻断肿瘤细胞CD151表达,抑制肿瘤细胞的迁移.

    作者:蓝荣芳;刘正湘;宋玉娥;张欣;汪道文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大鼠树突状细胞融合瘤苗的特异性抗骨肉瘤作用

    背景与目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是目前已知的功能为强大的抗原呈递细胞,但以DC为基础的针对骨肉瘤的免疫治疗未见报道.本研究旨在探讨大鼠树突状细胞融合瘤苗诱导的特异性抗骨肉瘤作用.方法:应用重组大鼠rGM-CSF、rIL-4和rTNF-a培养大鼠骨髓前体细胞获得大量DCs,用标记抗大鼠OX62单抗免疫磁珠分离纯化DCs,经形态学观察、表型检测、功能学实验鉴定,然后通过电融合的方法将细胞系UMR-106与异基因或同基因大鼠DCs相融合制备肿瘤疫苗,观察其抗肿瘤的效果.结果:预防接种异基因肿瘤疫苗组和同基因肿瘤疫苗组大鼠的存活率分别为70%和50%,存活的大鼠经历了第2次大剂量骨肉瘤细胞的免疫攻击,7周之后继续得以存活.在针对骨肉瘤动物模型进行主动免疫治疗的研究中,60%的荷瘤大鼠瘤体萎缩、消失而得以长期存活.结论:大鼠骨肉瘤细胞系UMR-106与同种异基因树突状细胞的融合瘤苗有较强的特异性抗骨肉瘤作用.

    作者:于哲;范清宇;马保安;郝新保;龙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血管生长素在胃癌血管生成中的作用

    背景与目的:血管生长素(angiogenin,ANG)是一种有效的促血管生成素,资料显示结肠癌、胰腺癌等肿瘤ANG表达增强,但ANG在肿瘤性血管生成中的作用尚不清楚.本研究探讨ANG在胃癌血管生成中的作用.方法:运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68例胃癌组织中ANG、CD34和Ki-67的表达,根据CD34的染色情况计算出胃癌组织的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根据Ki-67的染色情况计算出肿瘤细胞Ki-67标记指数.结果:在胃癌组织中,19例ANG强阳性组织中MVD(308.4±25.6)明显高于3例ANG阴性组(196.0±31.3)(P<0.01).ANG蛋白阳性组的Ki-67标记指数(579.6±31.4)明显高于ANG蛋白阴性组(341.3±84.0)(P<0.01).结论:癌组织ANG蛋白表达水平与MVD呈正相关,癌组织ANG表达水平与胃癌细胞标记指数正相关.

    作者:陈瑜;张声;陈余鹏;林建银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反义c-myc重组腺病毒的构建及其抗骨肉瘤细胞的作用

    背景与目的:c-myc原癌基因在细胞的增殖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表明c-myc在骨肉瘤中常常扩增和过表达,而且具有促进细胞转化和诱导转移的特性.本文构建表达反义c-myc的重组腺病毒,并探讨其对不同p53基因型的骨肉瘤细胞系MG-63(P53缺失型)、U2OS(p53野生型)的影响.方法:应用基因重组技术构建表达反义c-myc的重组腺病毒(Ad-As-c-myc),并在体外转染MG-63、U2OS细胞,采用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吖啶橙染色、RT-PCR、流式细胞仪(FCM)等方法检测或观察其对细胞c-myc mRNA表达、瘤细胞体外增殖、凋亡及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成功构建Ad-As-c-myc,滴度可达2×109 pfu/ml,体外转染MG-63、U2OS细胞后可明显抑制细胞的体外增殖,而且对携带野生型p53的U2OS更敏感.Ad-As-c-myc转染48 h后可降低c-myc mRNA表达.吖啶橙染色及FCM检测证实,转染Ad-As-c-myc可诱导骨肉瘤细胞凋亡,细胞周期分析显示转染Ad-As-c-myc的MG-63细胞出现G2/M期阻滞,而U2OS细胞出现G1期阻滞.结论:腺病毒介导反义的c-myc能以p53依赖或非依赖性途径诱导骨肉瘤细胞凋亡,并抑制骨肉瘤细胞的增殖.

    作者:解先宽;杨迪生;叶招明;陶惠民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FADD基因的表达及突变分析

    背景与目的:Fas相关死亡结构域蛋白(Fas-associated death domain,FADD)是细胞凋亡信号转导过程中重要的转接蛋白,研究表明其异常表达可能与肿瘤关系密切,但有关FADD与人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研究尚鲜见报道.本研究检测FADD基因在NSCLC中的表达及突变情况,以探讨该基因在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and single-strand conformation polymorphism,PCR-SSCP)以及免疫组织化学法(immunohistochemistry,IHC)分别检测62例NSCLC及13例癌旁非癌肺组织中FADD基因突变及蛋白表达情况,原位杂交法(in situ hybridization,ISH)检测其中30例肺癌组织FADD mRNA表达水平,原位末端标记法(terminal deo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mediated dUTP-biotin nick labeling,TUNEL)检测62例NSCLC中的癌细胞凋亡.结果:PCR-SSCP检出62例NSCLC组织中有4例N2期组织发生FADD基因突变,提示FADD基因突变与淋巴结转移有关.IHC结果显示:NSCLC组织中FADD蛋白阳性率为80.6%(50/62),其阳性表达程度与肿瘤分化程度呈显著正相关(rs=0.411,P<0.01),癌组织中FADD阳性表达程度高于癌旁非癌肺组织(P<0.05).ISH结果显示:FADD mRNA阳性表达与相应组织FADD蛋白阳性表达符合率为88.6%,两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所有NSCLC标本均检见癌细胞的凋亡,4例突变的NSCLC组织中FADD蛋白表达阳性,但TUNEL法显示其癌细胞凋亡指数均低于平均凋亡指数.NSCLC组织中,FADD蛋白表达水平与癌细胞凋亡程度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s=0.599,P<0.001).结论:NSCLC中存在着FADD基因突变.FADD基因突变与异常表达在NSCLC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FADD蛋白表达水平与NSCLC细胞凋亡密切相关.

    作者:杨琴;朱润庆;方忠;夏东;刁路明;刘铭球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Caveolin-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生物学意义

    背景与目的:Caveolin-1作为候选抑癌基因,在多种肿瘤均有异常表达.本研究探讨Caveolin-1在非癌胃粘膜、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和胃癌组织以及胃癌细胞系MGC803和BGC823的表达特点.方法:采用冰冻组织微阵列的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染色,在完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检测56例胃癌及29例非癌粘膜、11例肠上皮化生、7例异型增生组织中Caveolin-1的表达状况,及其与胃癌的临床病理分期、淋巴结转移、Lauren分型及组织学分型的关系.Western blot和RT-PCR法检测胃癌及相应癌旁组织与MGC-803和BGC-823细胞中Caveolin-1蛋白和RNA的表达情况.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Caveolin-1在非癌胃粘膜、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和胃癌中的阳性率分别为86.2%(25/29)、81.8%(9/11)、57.1%(4/7)、17.9%(10/56);胃癌与其它各组间的阳性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进展期胃癌的Caveolin-1阳性率(16.0%)低于早期胃癌(33.3%),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弥漫型胃癌的阳性率(7.0%)明显低于肠型胃癌(26.9%,P<0.05).有淋巴结转移的胃癌Caveolin-1阳性率(9.7%)低于无淋巴结转移(31.8%,P<0.05).Western blot及RT-PCR结果显示,胃癌组织和相应非癌胃粘膜组织中Caveolin-1的表达无显著性差异,但MGC-803和BGC-823细胞中Caveolin-1表达水平较低.结论:Caveolin-1在胃上皮细胞中的表达水平随着胃癌的发生和发展而呈进行性下调乃至缺失.

    作者:高雪;孙媛;黄磊;陈晓燕;张开立;孔庆友;刘佳;李宏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胸水细胞8-OH-dG、k-ras和p53基因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背景与目的:DNA的氧化损伤是外来致癌物导致癌变发生的重要机制之一.8-羟基脱氧鸟嘌呤(8-hydoxy-2deoxyguanosine,8-OH-dG)作为DNA氧化损伤的指标,在肺癌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扮演着重要角色.研究发现肺组织癌变的过程中8-OH-dG表达水平与k-ras、p53基因突变的关系密切,故作为肺癌标记物在良、恶性判别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拟探讨胸水细胞8-OH-dG、k-ras和p53基因表达与肺癌的关系,并分析它们在肺癌的微创性良、恶性判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测定53例肺癌患者、53例非肺癌患者的胸水细胞中8-OH-dG、k-ras和p53基因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肺癌组、非肺癌组胸水细胞8-OH-dG阳性率分别为75.5%(40/53)与15.1%(8/53),k-ras基因的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4.2%(34)与3.8%(2),p53基因的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9.8%(37/53)与18.9%(10/53),P值均<0.01,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53例肺癌患者胸水细胞8-OH-dG、k-ras和p53基因的蛋白表达分值均数分别为1.68±1.21、1.32±1.06与1.57±1.15,经等级相关分析8-OH-dG与k-ras基因的蛋白表达呈高度正相关(Rs=0.643,P<0.01),8-OH-dG和p53基因的蛋白表达呈高度正相关(Rs=0.827,P<0.01),k-ras和p53基因的蛋白表达呈高度正相关(Rs=0.897,P<0.01).结论:肺癌组胸水细胞8-OH-dG、k-ras和p53基因之间的蛋白表达有关联.肺癌患者胸水细胞8-OH-dG、k-ras和p53基因的蛋白表达阳性率和分值高于非肺癌患者,可作为诊断和筛检高危人群的参考指标之一.

    作者:傅晓源;宾晓农;谭敏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鼻咽癌放疗后放射性脑干和脊髓损伤的磁共振表现

    背景与目的: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放射治疗后脑干和颈髓放射性损伤的诊断相当重要.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用于诊断鼻咽癌放疗后放射性脑损伤已有较多报道,但脑干和颈髓放射性损伤的MRI表现文献报道较少.本研究旨在分析鼻咽癌放疗后脑干和颈髓放射性损伤的MRI特征.方法:对60例鼻咽癌患者在放射治疗后6个月至5年内进行了MRI检查,MRI检查序列包括T1-weighted image(T1WI)、T2-weighted image(T2WI)、fluid 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FLAIR);所有患者均做了MRI增强扫描.结果:6例为颈髓放射性损伤;54例为脑干放射性损伤,其中脑桥20例,桥脑基底部与延髓上段26例,中脑受累3例,延髓5例.病灶在MRI上T1WI表现为等信号和低信号,T2WI上为高信号,增强后病灶无强化者11例(18.3%),强化者49例(81.7%).强化者有2种强化形式:均匀斑片状强化(21例,42.9%)和不均匀的既有环形又有斑片状的强化(28例,57.1%).结论:MRI可以清晰地显示脑干和脊髓放射性损伤的病灶,结合病史可以确诊.

    作者:宋亭;梁碧玲;黄穗乔;谢榜昆;丁忠祥;沈君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4例肝脏原发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和治疗分析

    背景与目的:肝脏原发淋巴瘤(primary hepatic lymphoma,PHL)是临床上极为罕见的恶性肿瘤,国内外相关文献报道不多.本文旨在初步探讨PHL的临床病理特点和治疗.方法:对近十年来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收治的4例PHL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本组病例中,男性3例,女性1例,患者中位年龄53岁;单发病灶3例,多发病灶1例;4例均有HBV指标阳性;3例术前误诊,1例术前未能确诊;3例为非霍奇金淋巴瘤,且均为B细胞性,1例为霍奇金淋巴瘤;2例行手术切除,另2例仅行活检;术后均行全身辅助化疗.结论:PHL可能与HBV病毒感染有关;对于伴有B症状的肝内占位性病变要怀疑PHL的可能性;手术切除辅助CHOP方案化疗是目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

    作者:张耀军;陈敏山;梁惠宏;徐立;张亚奇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应用颈纵隔镜检查临床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转移的价值

    背景与目的:临床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是否应常规行纵隔镜检查仍存在争议,本研究旨在评估应用纵隔镜检查临床Ⅰ期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情况的价值.方法:2000年10月至2004年2月,31例临床诊断为Ⅰ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患者接受经颈纵隔镜检查.结果:纵隔镜检查共发现2例N2期患者,1例N3期患者(右斜角肌前淋巴结转移),阳性率为10%(3/31);敏感性75%,特异性100%,准确率97%.结论:对临床Ⅰ期非小细胞肺癌进行纵隔镜检查有较大的意义,术前可常规行纵隔镜检查.

    作者:张仕义;王欣;朱志华;曾灿光;戎铁华;郑列;傅剑华;谢泽明;张旭;余辉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前哨淋巴结检测对预测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转移的价值

    背景与目的:区域淋巴结的转移状态是影响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前哨淋巴结(sentinel lymph node,SLN)检测技术提供了一种术中快速高效检测淋巴结微转移的手段,但目前SLN技术应用于NSCLC尚不成熟.本实验旨在探索NSCLC根治术中SLN检测的可行性,评价SLN预测区域淋巴结转移状态的准确性.方法:应用染料法对50例NSCLC患者在根治术中于肺肿瘤边缘分4点(3、6、9、12点处)注入异硫蓝溶液4 ml,进行SLN活检识别.结果:50例NSCLC患者中共有33例找到蓝染前哨淋巴结,检出率为66.0%.SLN发生于N1淋巴结24例(72.7%)、N2淋巴结6例(18.2%)、同时发生于N1和N2淋巴结3例(9.1%).SLN识别的灵敏度为73.3%、假阴性率为26.7%、准确率为87.9%.结论:SLN对非小细胞肺癌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具有预测性.

    作者:朱志华;李宝江;张仕义;戎铁华;曾灿光;余辉;胡祎;张旭;傅剑华;龙浩;林鹏;王思愚;王欣;杨名添;黄植蕃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鼻咽粘液表皮样癌(附1 2例临床分析)

    背景与目的:鼻咽粘液表皮样癌是鼻咽原发腺癌的一种类型,非常少见,鲜有单独报道.本研究拟对在我院治疗过的鼻咽粘液表皮样癌病例的发病、临床情况、治疗效果进行总结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1975年1月至2003年12月在我院经过病理确诊和治疗的鼻咽粘液表皮样癌患者共12例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发病特点、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本组病例仅占同时期我院鼻咽癌患者总数的0.26‰,发病年龄为20~60岁,男女比例为2:1.EBV血清学检查(VCA-IgA,EA-IgA,DNA酶中和率)阳性率均较低.有随访资料的11例患者中,单纯放疗4例,手术+放疗4例,放疗+化疗3例.本组患者的5,10年生存率分别为27.3%及9.0%,疗效较差.结论:鼻咽粘液表皮样癌是鼻咽癌的一种特殊类型,有其特有的发病规律,放化疗疗效较差,治疗上可能应采取以局部彻底切除为主的综合治疗为宜.

    作者:邱枋;华贻军;郭灵;何洁华;邱小兰;洪明晃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吲哚靛青绿储留率判断切肝量及其与肝癌术后肝功能不全的关系

    背景与目的:肝癌术前正确评估肝脏储备功能、术中合理掌握切肝量是避免肝功能衰竭的重要措施.近年来,吲哚靛青绿储留率(indocyanine green retention rate at 15 min,ICGR15)已被认为是反映肝脏储备功能的灵敏指标.如何根据肝脏储备功能特别是ICGRi5来决定所能切除的大肝脏体积,目前未有定论.本研究旨在探讨术前ICGR15与术中切除肝体积对术后肝功能不全的影响.方法:对225例手术切除的肝细胞肝癌患者进行研究.观察指标包括术前ICGR15的测定,术中切除的肝段数以及术后患者出现肝功能不全的情况.结果:ICGR15<10%时,切除A组(切除肝段数相当于一个肝段以内)、B组(切除肝段数大于一个肝段,但在两个肝段以内)、C组(切除肝段数大于两个肝段)肝段的腹水产生率分别为21.2%、14.3%、15.4%(P>0.05);黄疸率分别为3.0%、7.1%、15.4%(P>0.05).ICGR15介于10%~20%时,腹水产生率分别为26.8%、38.9%、50.0%(P>0.05);黄疸率分别为0、27.8%、20.0%,(P<0.01);其中2例死亡,均切除两个或以上肝段.ICGR15>20%时,6例切除A组肝段的患者中有2人出现腹水;而仅有2例切除B组肝段的患者均出现腹水和黄疸,其中1例死亡.结论:可根据ICGR15值粗略决定肝脏切除量.ICGR15<10%时,可切除两个或更多的肝段;ICGRi5介于10%~20%时,切除一个肝段较为安全,切除两个以上的肝段需小心;ICGR15>20%时,可酌情切除一个肝段,而切除两个或更多的肝段手术风险大.

    作者:劳向明;张亚奇;林小军;郭荣平;陈敏山;元云飞;李锦清;李国辉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可手术乳腺癌6263例临床分析

    背景与目的:欧、美国家的乳腺癌患者以中老年居乡,中位年龄约57岁左右;改良根治术已取代传统根治术而被称为标准根治术,早期患者则行保乳手术;肿瘤的分期(尤其淋巴结状况)明显影响预后辅助治疗能提高疗效.在国内,有关乳腺癌临床研究的大宗报道甚少.在研究分析我院可手术乳腺癌6263例的临床特点、手术方式与治疗效果,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和辅助治疗的作用等情况,以期提高乳腺癌的诊治水平.方法:将我院1964年6月~2003年6月收治的6263例可手术乳腺癌的临床资料输入计算机并分析可手术乳腺癌患者年龄的分布和临床特点.用SPSS10.0统计软件,分析手术式与治疗效果以及影响预后的因素和辅助治疗的作用等情况.结果:6263例可手术乳腺癌中,女性占98.8%.按每5岁年龄段计算,45~49岁多(25.2%).按每10岁年龄段计算,40~49岁多(41.0%).临床表现以乳腺肿块为主(96.2%).全组总5年和10年生存率分别为75.2%和40.4%,0~期、期和期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96.8%、73.7%和46.4%,10年存率则分别为78.7%、64.6%和33.5%.腋窝淋巴结阴性和阳性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80.3%和55.6%,而10年生存率分别为59.2%和31.9%.20世纪80年代后作传统根治术和计学意义(P>0.05).早期患者保乳手术73例,未见有复发、转移者,其中随访长者17年.对T2期以上(含T2)患者作和不作辅助化疗(激素受体阳性者均给予内分泌治疗)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78.2%和60.1%,10年年龄段计,分别以45~49岁和40~49岁的患者多.(2)乳腺癌的分期明显影响其预后比阴性者差.(3)腋窝淋巴结阳性者的预后比阴性者差.(3)改良根治术与传统根治术的疗效相仿;早期乳腺癌可以作保乳手术.(4)辅助化疗和内分泌治疗能提高乳腺癌的治疗效果.

    作者:杨名添;戎铁华;黄植蕃;曾灿光;龙浩;傅剑华;林鹏;王欣;王思愚;王曦;唐军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舌体鳞癌隐匿性颈淋巴结转移的外科治疗探讨

    背景与目的:对于临床颈淋巴结阴性(eNO)的舌癌颈部的处理一直存在争议,本研究旨在探讨cN0舌体鳞癌颈部的合理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187例手术前后未行放、化疗的cN0舌体鳞癌初诊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颈部隐匿性淋巴结转移规律和隐匿性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的影响因素,以及颈部不同处理方式的控制情况.结果:隐匿性淋巴结转移率为23.0%,其常见的位置在同侧颈Ⅱ区,83.0%的隐匿性淋巴结转移分布在同侧颈Ⅰ、Ⅱ、Ⅲ区;病理分级是影响隐匿性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因素;隐匿性淋巴结转移为影响eNO舌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肩胛舌骨肌上清扫术的颈部复发率为6.7%.结论:肩胛舌骨肌上颈清扫术是cN0舌体鳞癌患者有效而安全的治疗措施.

    作者:郭朱明;王顺兰;曾宗渊;陈福进;张诠;魏茂文;杨安奎;伍国号;彭汉伟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肺功能中度减退的肺癌患者术后并发症分析

    背景与目的:随着肺癌开胸手术的深入开展,术前肺功能状况对手术的影响越来越受重视.本研究分析肺通气功能中度减退的肺癌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探讨与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同步对照分析肺通气功能中度减退(31例)与肺功能正常(62例)两组病例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进行t检验及卡方检验作比较,行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并发症出现的有关因素.结果:肺通气功能中度减退患者术后常见低氧血症(41.9%),心律失常或心功能不全(25.8%),肺部感染(25.8%)等一般并发症,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为9.2%,院内死亡率为3.2%;而对照组此4类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6.1%、8.1%、9.6%及3.2%,无院内死亡.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手术切除范围与并发症的发生相关.结论:肺通气功能中度减退的肺癌患者术后出现低氧血症等一般并发症几率较正常组明显增高,手术范围较局限的患者,严重并发症及院内死亡率并无明显增高,年龄越大、手术切除范围越大者并发症发生几率越大.

    作者:马刚;苏全冠;王欣;朱志蔚;王春梅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B细胞淋巴瘤中Fas和FasL蛋白的表达及其意义

    背景与目的:以往研究表明,Fas/FasL是细胞凋亡的诱导基因,有许多肿瘤的发生都与Fas/FasL功能失调及表达异常有关,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淋巴瘤及良性淋巴组织中Fas/FasL基因蛋白表达规律的研究,为诊断淋巴瘤提供新的观察指标及实验依据.方法:对确诊的92例B细胞淋巴瘤石蜡标本及20例良性淋巴组织石蜡标本用免疫组化方法进行Fas和FasL蛋白表达的检测.结果:Fas主要表达在细胞膜上.FasL主要表达在细胞浆,部分表达在细胞核.B细胞淋巴瘤中Fas蛋白总阳性率为66.3%,FasL蛋白总阳性率为67.4%,良性淋巴组织中Fas及FasL蛋白表达阳性率均为60.0%.淋巴瘤组织与良性淋巴组织之间Fas及FasL蛋白表达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阳性细胞在良恶性淋巴组织之间分布部位不同.淋巴瘤各亚组之间Fas及FasL蛋白表达差异有显著性(P<0.05).Fas蛋白表达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L)(87.2%)高于滤泡细胞淋巴瘤(follicular lymphoma,FL)(64.5%)及小细胞淋巴瘤(small cell lymphoma,SLL)(31.8%);FasL蛋白表达在DLBL(89.7%)高于FL(67.7%)及SLL(27.3%).Fas及FasL的蛋白表达与性别、年龄、部位无关.结论:Fas及FasL的阳性率不能作为鉴别B细胞淋巴瘤良恶性的指标,而Fas和FasL在良恶性细胞中分布部位不同可做为参考.但Fas和FasL的表达与B细胞淋巴瘤的类型及恶性程度有关.检测Fas和FasL蛋白有助于判断B细胞淋巴瘤的恶性程度,有可能成为判断B细胞淋巴瘤的恶性程度的有用指标.

    作者:金亦;李迎春;苏祖兰;唐录英;冯智英;郭少忠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血管生成抑制因子的研究进展

    血管生成与肿瘤的生长、侵袭和转移密切相关,目前,以抑制血管生成为靶点治疗肿瘤有望成为抗肿瘤新疗法之一.近年来,研究发现了多种内源性血管生成抑制因子,其中一些已进入了临床试验阶段.本文对内源性血管生成抑制因子的结构、功能、作用机制及其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作者:吴江雪;徐本玲;黄文林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hTERT双链RNA对肺癌细胞端粒酶的抑制作用

    背景与目的:RNA干涉(RNA interference,RNAi)是基因功能研究新技术,其机制是通过双链RNA(double-stranded RNA,dsRNA)与靶RNA结合并将其降解.本实验探讨dsRNA对肺癌细胞端粒酶逆转录酶组分(human telomerase reverse transcriptase,hTERT)抑制的可能性和特异性,了解其对肺癌细胞增殖的影响,观察其是否对真核细胞有非特异杀伤作用,探讨其在肿瘤研究和治疗方面应用的可能性.方法:RT-PCR和PCR扩增hTERT基因两个外显子和一个内含子部分序列,采用正、反义cDNA链串联形式构建dsRNA真核表达载体,转染肺癌A549细胞.RT-PCR检测hTERT 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hTERT蛋白表达,TRAP法检测端粒酶活性,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绘制细胞生长曲线了解细胞增殖情况.结果:hTERT外显子的两段dsRNA作用肺癌A549细胞后,都表现出hTERT基因表达抑制、端粒酶活性下降、细胞增殖受到抑制,而且,dsRNA未引起细胞非特异死亡.结论:hTERT dsRNA能特异使hTERT基因沉默,对肺癌细胞A549端粒酶活性和细胞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有可能成为肺癌基因治疗的新方法.

    作者:田凤军;王智勇;马俊义;赵云霞;卢炜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利用报道基因检测鼻咽癌细胞的RNA干扰作用

    背景与目的: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具有高效特异阻断基因表达的特点,在基因功能研究、信号转导通路的研究以及基因治疗中得到很广泛的应用.本实验通过体外转录合成siRNA和构建表达shRNA的质粒载体两种方法,检测鼻咽癌细胞系的RNAi作用,建立一个较完善的RNAi技术平台.方法:体外转录合成或通过pSUPER.retro构建表达针对GFP和荧光素酶的siRNAs或shRNAs,将它们和报道基因一起瞬时转染HeLa、CNE1、CNE2和5-8F细胞,用荧光显微镜和Western blot检测GFP表达情况;用荧光素酶检测系统分析荧光素酶的活性.结果:3'末端带UU突出的siGFP2和psGFP能特异性地抑制细胞中GFP的表达,而单链反义RNA和3'末端不带UU突出的siGFP1无此作用.定量荧光素酶活性分析发现,siLuc能抑制HeLa、CNE1、CNE2和5-8F细胞中荧光素酶的表达,其抑制率分别达到91.43%,78.01%,90.30%和62.85%.HeLa细胞瞬时转染psLuc后,荧光素酶的表达抑制率可达到78.22%.结论:体外转录合成的siRNA和表达shRNA的质粒均能诱发RNAi效应.3'UU突出末端在siRNA诱发的RNAi中起作用.鼻咽癌细胞与HeLa细胞一样存在RNAi效应.

    作者:尹志华;任彩萍;李峰;蒋卫红;杨旭宇;冯湘玲;姚开泰 刊期: 2005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