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与目的:足叶乙甙(etoposide,VP-16)为白血病化疗常用的化疗药之一,其临床应用日益受到天然与继发耐药的影响.对一些实体瘤的研究发现顺铂(cisplatin,DDP)与VP-16联合应用具有协同效应.本研究通过DDP与VP-16联合作用杀伤白血病细胞K562,探讨其增强VP-16疗效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VP-16(0,5μg/ml)与不同浓度DDP(0,0.3,3,15,30μg/ml)联合对K562细胞进行处理.应用噻唑蓝(MTT)法检测用药后细胞的存活相对数量,计算VP-16和DDP应用对K562细胞的抑制作用;AO/EB双荧光法定量分析细胞凋亡率.半定量RT-PCR法和Western blot检测拓扑异构酶(topoisomerase,TOPO)Ⅱα、Ⅱβ、Sp1、Sp3基因的mRNA和蛋白水平.结果:VP-16与DDP合用具有明显的协同效应.两药合用后,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单独应用DDP可以明显上调TOPOⅡ和Sp1表达(呈浓度依赖,TOPOⅡα、Ⅱβ、Sp1在30μg/ml DDP时比正常对照分别上调36%,25%和75%),并使Sp3的表达降低49%;单用5 μg/ml VP-16时TOPOⅡ则下调(TOPOⅡα下降72%),TOPOⅡβ和Sp1的表达未受影响,Sp3的表达上调14%.5 μg/ml VP-16与DDP联合应用具有协同效应,使TOPOⅡ和Sp1表达水平升高.TOPOⅡα、Ⅱβ、Sp1在5μg/ml VP-16与30μg/ml DDP联合应用时比单用VP-16分别上升83%,11%,58%,但低于单独应用DDP的表达水平;而Sp3的表达水平与单独应用DDP比较下调61.3%.Western印迹检测结果与RT-PCR结果相符.结论:DDP在化疗中与VP-16发挥协同作用,通过上调拓扑异构酶Ⅱ的表达水平,为VP-16提供更多的靶酶,使VP-16杀伤K562细胞效果明显提高.
作者:马卫东;阴梅云;蒋常文;徐世荣;翟丽东;郑力芬;王彦玲;闫蕴力 刊期: 2005年第08期
背景与目的:由于Survivin在大多数肿瘤细胞中过表达,而在正常成人终末分化组织中沉默,并参与了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和化疗耐药,使其成为值得关注的抗癌治疗靶.反义寡核苷酸可用来封闭凋亡抑制基因Survivin,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或增强其化疗敏感性.本研究旨在探讨反义抑制Survivin表达对肝癌细胞系阿霉素敏感性的影响.方法:RT-PCR、Western blot检测HepG2和HepG2/ADM细胞Survivin表达;MTF法评估HepG2和HepG2/ADM对反义复合物和阿霉素的敏感性;不同浓度的反义复合物分别转染HepG2和HepG2/ADM细胞,RT-PCR检测SurvivinmRNA表达;等辐射分析法评估不同浓度反义复合物和亚致死浓度阿霉素对HepG2和HepG2/ADM细胞的协同效应:流式细胞术检测激活型Caspase-3表达及凋亡率.结果:HepG2/ADM细胞Survivin mRNA是HepG2细胞的15倍,蛋白水平是HepG2的18倍.两种细胞均显示对反义复合物敏感并呈浓度依赖关系,反义复合物对HepG2和HepG2/ADM细胞的IC50分别为317.90 nmol/L和480.74 nmol/L,在500 nmol/L时抑制率达到71.10%和53.67%.ADM对HepG2和HepG2/ADM细胞的IC50分别为0.36 μg/ml和2.12 μg/ml,耐药指数为6.反义复合物剂量依赖性下调HepG2和HepG2/ADM细胞Survivin mRNA表达,对HepG2和HepG2/ADM细胞的IC50分别为271.93 nmol/和365.72nmol/L,400 nmol/L时表达水平分别下调了69.12%和60.01%.反义复合物和低浓度ADM联合使HepG2细胞的敏感性增加了6倍,使HepG2/ADM细胞的敏感性增加了4倍.联合处理激活了HepG2/ADM细胞Caspase-3活性,诱导细胞凋亡,激活型Caspase-3和凋亡率随反义复合物浓度的增加而逐渐递增.结论:反义抑制Survivin表达增强肝癌细胞系对阿霉素的敏感性,反义寡核苷酸和阿霉素联合可能是耐阿霉素肝细胞癌临床治疗的一种合理策略.
作者:戴德坚;陆才德;郭俊明;章军 刊期: 2005年第08期
背景与目的:体外及动物实验表明,生长抑素类似物奥曲肽可抑制肝癌生长,但奥曲肽治疗肝癌的临床疗效并不满意,原因不明.本研究拟探讨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肝癌是否因其有x基因而改变了对奥曲肽作用的反应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采用3H-TdR掺入法了解细胞DNA合成,细胞免疫化学检测细胞的PCNA表达,Annexin V荧光标记法及TUNEL法观察细胞的凋亡,Western blot法检测HepG2和HepG2x细胞ERK及生长抑素受体(somatostatin receptors,SSTR)的表达.结果:1×10-5~1×10-9mol/L的奥曲肽显著地、浓度依赖性地抑制HepG2细胞3H-TdR掺入及PCNA表达(r=-0.917,P<0.01).奥曲肽也促进HepG2细胞凋亡,其Annexin V的阳性率为(14.20±2.57)%,对照组仅为(1.18±0.13)%,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TUNEL检测奥曲肽组凋亡指数为(18.8±3.3)%,对照组仅为(3.6±0.9)%,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奥曲肽及奥曲肽加拉米夫定对HepG2x细胞抑制生长和诱导凋亡作用不明显.HepG2x细胞的SSTR-2和SSTR-5表达均明显低于HepG2细胞(P<0.01);HepG2x细胞的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1,ERK-1)和ERK-2表达均显著高于HepG2细胞(P<0.05).奥曲肽未明显改变HepG2x细胞的ERKs表达.结论:转染x基因后的HepG2细胞SSTR-2及SSTR-5明显下调,导致奥曲肽对HepG2x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明显降低.
作者:谢怡;唐承薇;王春晖 刊期: 2005年第08期
背景与目的:HERG钾通道在许多肿瘤组织中表达,而在肿瘤起源的相应正常组织中却是低表达或不表达.本研究探讨HERG钾通道蛋白在肿瘤细胞的表达及其与阿霉素化疗敏感性的关系,同时观察红霉素的生化调节作用.方法: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HERG钾通道蛋白在肿瘤细胞的表达情况,经过质粒的分离和纯化、基因转染技术、MTT法研究HERG钾通道蛋白的表达与阿霉素的抗肿瘤作用的关系,同时采用MTT法检测红霉素的抗肿瘤作用及其与阿霉素联用时的协同作用,荧光显微镜观察阿霉素进入肿瘤细胞的情况.结果:HERG在不同肿瘤细胞的表达量不同,表达较高的HT-29细胞对阿霉素敏感性比表达较低的A549细胞弱.将herg基因转染入表达较低的A549细胞后,从IC5o来看,阿霉素的增殖抑制作用明显降低.红霉素能明显抑制HT-29细胞的增殖,与阿霉素联用能协同抑制HT-29细胞的增殖.herg转染入A549细胞后,阿霉素在肿瘤细胞内的含量基本没有改变.结论:HERG钾通道蛋白的表达与阿霉素的化疗敏感性可能呈一种负相关.红霉素对HERG高表达的HT-29细胞增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对HERG低表达的A549细胞基本无作用,且与阿霉素联用存在明显的协同作用.
作者:陈淑珍;江敏;甄永苏 刊期: 2005年第08期
背景及目的:耐药性产生是化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克服耐药性的方法之一是使用逆转剂.目前尚无一种理想的、可应用于临床的顺铂(DDP)耐药逆转剂.本研究探讨基因工程腺病毒H101对DDP耐药性的逆转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体外利用人肺腺癌细胞株A549的DDP耐药模型A549/DDP,采用MTT法检测H101对A549/DDP细胞耐药性的逆转作用.用流式细胞仪(FCM)测定细胞多药耐药蛋白1(multidrug resistant protein 1,MRP1)、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及TOPO-Ⅱ蛋白表达量,荧光-考马斯亮蓝法检测细胞内GSH含量,原子吸收法测定细胞内铂浓度.结果:A549/DDP细胞对DDP的耐药指数为14.3.加入H101后,DDP对A549/DDP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由352.4 μmol/L降至61.6 μmol/L,逆转倍数为5.7倍.FCM检测结果显示,A549/DDP细胞的GST和TOPO-Ⅱ蛋白水平均较A549细胞高,而两种细胞内均未检测到MRP1的表达,经H101处理后的A549/DDP细胞胞内GST蛋白和TOPO-Ⅱ蛋白水平均明显下降.A549/DDP胞内GSH含量比A549高2倍多;H101感染A549/DDP细胞后,胞内的GSH含量下降,随着H101剂量的增加,胞内GSH含量逐渐下降,达A549细胞内GSH水平.原子吸收法测定细胞内铂含量的结果显示,A549细胞内铂含量是A549/DDP细胞内铂含量的3倍,加入H101后,A549细胞内铂的含量无明显变化,但A549/DDP细胞内铂的含量明显增加.结论:H101能逆转A549/DDP对DDP的耐药性,H101逆转DDP耐药性的机制可能是减少A549/DDP细胞内GSH和TOPOⅡ蛋白的水平,增加了A549/DDP细胞内铂的蓄积.
作者:徐瑞华;袁中玉;管忠震;李苏 刊期: 2005年第08期
背景与目的:RNA干扰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肿瘤基因治疗、抗病毒感染、基因药物筛选等许多领域.Survivin基因在卵巢癌细胞株SKOV3及其耐药株SKOV3/ADM中高表达,是进行卵巢癌基因治疗理想的靶点.本研究探讨Survivin基因沉默后对卵巢癌细胞SKOV3及其耐药株SKOV3/ADM凋亡的影响.方法:将重组质粒pshRNA-Survivin以脂质体转染至SKOV3、SKOV3/ADM细胞.分别用半定量RT-PCR、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内Survivin mRNA和蛋白表达的变化,吖啶橙/溴乙锭(AO/EB)染色法、TUNEL及流式细胞仪检测重组质粒诱导细胞凋亡的情况.结果:转染pshRNA-Survivin后,SKOV3、SKOV3/ADM细胞中Survivin mRNA拷贝数明显减少,抑制率分别为83.79%和91.56%,蛋白质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干扰组细胞凋亡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Survivin沉默后48 h,SKOV3、SKOV3/ADM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4.05%和21.02%,而在对照组未检测到明显凋亡.结论:重组质粒pshRNA-Survivin可明显抑制SKOV3、SKOV3/ADM细胞内Survivin mRNA和蛋白的表达,介导卵巢癌细胞凋亡.
作者:邓凯贤;钟玲;姜梅贤;陈维贤;陈莹;何华 刊期: 2005年第08期
背景与目的:法尼基转移酶抑制剂manumycin体内外抗胰腺癌、结肠癌和退行性甲状腺癌的研究已见报道.我们先前的体外研究发现,manumycin能抑制人肝癌HepG2细胞的增殖通路和生存通路.本研究拟探讨manumycin在裸小鼠体内的抗肝癌作用及其对肿瘤的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建立人肝癌HepG2细胞裸鼠移植瘤模型,接种后第8天按肿瘤大小随机分为5组:生理盐水对照组(20ml/kg)、阳性药对照组(CTX,25 mg/kg)、0.1%Me2SO阴性对照组(20 ml/kg)、manumycin低剂量组(2.5 mg/kg)和高剂量组(5 mg/kg).测量各组肿瘤体积观察manumycin的体内抗瘤作用.采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移植瘤的微血管密度(MVD),应用Western blot法检测VEGF和b-FGF的蛋白水平变化,RT-PCR法检测VEGF mRNA的水平.结果:manumycin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的平均肿瘤体积比(V/Vo)分别为0.68±0.09和0.59±0.04(n=5),与0.1%Me2SO阴性对照组(V/Vo为1.38±0.21)相比,manumycin处理组肿瘤体积明显缩小(P<0.01).与对照组相比较,manumycin处理组肿瘤组织MVD明显降低(P<0.01).manumycin能明显抑制HepG2细胞及HepG2细胞裸鼠移植瘤VEGF蛋白的表达,而对b-FGF蛋白的表达影响不大.manumycin也明显抑制了HepG2细胞裸小鼠移植瘤VEGF mRNA的表达.结论:manumycin能明显抑制人肝癌HepG2细胞裸小鼠移植瘤的生长.下调VEGF表达,抑制肿瘤的血管生成可能是manumycin抗肿瘤作用的重要机理之一.
作者:周军民;朱孝峰;刘宗潮;符立梧;杨小平;梁永钜;潘启超 刊期: 2005年第08期
背景与目的:既往研究发现二烯丙基二硫(diallyl disulfide,DADS)在体外可抑制多种肿瘤细胞生长,但在体内抗肿瘤作用的研究报道较少.本实验旨在探讨DADS对人胃癌细胞移植瘤在BALB/C裸鼠体内生长的影响.方法:未经药物处理和经30 mg/L DADS处理1天的胃癌细胞MGC803接种于裸鼠皮下;观察体外DADS处理MGC803细胞裸鼠移植瘤的成瘤情况和未处理MGC803细胞移植瘤成瘤后腹腔注射DADS对胃癌移植瘤在BALB/c裸鼠体内生长情况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瘤组织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的表达情况.结果:30 mg/L DADS处理的MGC803细胞移植裸鼠体内无一成瘤.荷瘤裸鼠腹腔注射DADS剂量为50、100和200 mg/kg时的抑瘤率分别为27.8%、66.1%和73.0%,同时可抑制移植瘤癌细胞PCNA的表达.结论:DADS可明显降低胃癌细胞裸鼠移植瘤的成瘤性,并对移植瘤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
作者:向姝霖;肖晓岚;凌晖;廖前进;周秀田;董琳;苏琦 刊期: 2005年第08期
背景与目的:羟基喜树碱(hydroxycamptothecin,HCPT)的抗癌活性与其内酯环(包括闭环和开环)密切相关,但关于闭环HCPT和开环HCPr的抗癌活性仍有争议,研究已显示开环HCPT对口腔鳞癌具有明显的体内外抑制作用,本文比较开环及闭环HCPT对口腔鳞癌细胞株Tca8113的体内外抗瘤作用及其作用机理.方法:采用开环及闭环HCPT处理Tca8113细胞及其裸鼠移植瘤,MTT法及流式细胞仪(FCM)检测HCPT对Tca8113细胞的细胞毒作用及对细胞周期的影响;观察经HCPT处理后Tca8113细胞移植瘤的生长状态,计算肿瘤倍增时间和抑瘤率;高效液相色谱仪检测裸鼠血浆及移植瘤中HCPT的浓度,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开环及闭环HCPT对Tca8113细胞具有相同的强杀伤作用,FCM检测显示小于1μmol/L HCPT可将细胞阻滞在S期和G2/M期,100μmol/L HCPT则诱导细胞凋亡.与对照组比较,HCPT组移植瘤生长减慢,倍增时间延长,肿瘤抑制率分别为69.6%(3 mg/kg开环HCPT)、65.0%(3 mg/kg闭环HCPT)和74.1%(10 mg/kg开环HCPT).腹腔注射10 mg/kg HCPT后裸鼠血浆曲线下面积分别为2.66μg·h·ml-1(闭环HCPT)和0.42μg·h·ml-1(开环HCPT),肿瘤组织中可检测到HCPT.HCPT 3 mg/kg组未见明显的毒副作用,开环HCPT 10 mg/kg组可见明显的胃肠道反应,闭环HCPT 10 mg/kg组所有裸鼠死亡.结论:开环及闭环HCPT均对口腔鳞癌细胞具有强的体内外细胞毒作用,其机理与阻断细胞于S期和G2/M期以及诱导细胞凋亡有关,但闭环HCPT毒性较开环HCPF毒性大.
作者:王安训;李苏;丁学强;陈宇;陈丹 刊期: 2005年第08期
背景与目的:体外研究证实丁酸钠能促进多种肿瘤细胞分化,抑制细胞生长,诱导细胞凋亡.本研究给予小鼠直肠内灌注丁酸钠,旨在观察丁酸钠对二甲基肼(dimethylhydrazine,DMH)诱发的昆明种小鼠大肠癌的预防作用.方法:选择昆明种小鼠为实验对象,模型组以DMH 30 mg/kg,皮下注射,每周一次,连续给药11周.实验组分别以1.25×10-3mol/kg、2.5×10-3mol/kg丁酸钠溶液,直肠灌注,每天一次,连续24周.分别于给药后第12周、18周和24周分3个阶段处死小鼠.观察肿瘤的发生率,以及2.5×10-3 mol/kg丁酸钠灌肠组小鼠的一般状态、体重增长、肝肾功能、以及肝、肾、肺、胰腺等病理变化.结果:实验12周各组小鼠未见肿瘤发生;18周时,模型组小鼠肿瘤发生率为58.3%(7/12),1.25×10-3 mol/kg丁酸钠组肿瘤发生率为25.0%(3/12),2.5×10-3 mol/kg丁酸钠组肿瘤发生率为0(0/12),各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实验24周结果,模型组小鼠肿瘤发生率为95.0%(19/20),1.25×10-3 moL/kg丁酸钠组肿瘤发生率45.0%(9/20),2.5×10-3 mol/kg丁酸钠组肿瘤发生率为15.0%(3/20),各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单纯2.5×10-3 mol/kg丁酸钠灌肠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均未发现肿瘤.单纯2.5×10-3 mol/kg丁酸钠灌肠组小鼠一般状态良好,体重增长及肝、肾功能均与生理盐水灌肠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肝脏、肾脏、胰腺等重要脏器未见病理性改变.结论:丁酸钠能够抑制DMH诱发的实验性小鼠大肠癌的发生和发展,并且无明显毒副作用发生.
作者:刘成霞;张尚忠;张孝卫;耿秀兰;李铁军;黄丽华;王兵 刊期: 2005年第08期
背景与目的:上皮性卵巢癌的化疗方案和疗程目前仍有待优化和探讨.本研究通过回顾性病例分析以期寻求较为合适的卵巢癌术后化疗方案和疗程.方法:回顾性分析1986年1月至2000年12月在我科采用综合治疗的325例Ⅱ~Ⅳ期上皮性卵巢癌患者,对已治的Ⅱ~Ⅳ期上皮性卵巢癌患者的化疗方案及其疗程进行分析,比较不同化疗方案和疗程的临床疗效及对预后的影响.结果:采用HCBP、CP、CBP和CAP方案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84.3%、43.0%、46.1%和40.0%,四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4);不同化疗方案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91.3%、76.0%、88.2%和87.7%(P=0.033).化疗<5疗程、5~6疗程和>6疗程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35.1%、59.5%和56.2%,三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82.8%、81.1%和89.6%(P=0.214).结论:Ⅱ~Ⅳ期上皮性卵巢癌患者采用CP为基础的化疗方案以及化疗疗程为5~6疗程较为合适.延长每疗程用药时间可获得较好的疗效.
作者:黄永文;李玉洁;李孟达 刊期: 2005年第08期
背景与目的:肝细胞癌(肝癌)化学治疗效果差.为了提高化疗效果,本研究采用体外化疗敏感实验--三磷酸腺苷肿瘤化疗药物敏感实验(adenosinetriphosphte tumor chemosensitivity assay,ATP-TCA)系统评估化疗药物,并利用该系统指导肝癌患者临床个体化疗.方法:获取50个原发性肝癌手术标本,采用ATP-TCA系统评估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丝裂霉素(mitomycin,MMC)、顺铂(cisplatin,DDP)、草酸铂(oxaliplatin,OXA)、表阿霉素(epirubicin,EPI)、健择(gemcitabine,GEM)、伊立替康(irinotecan,CPT-11)、足叶乙甙(etoposide,VP-16)和泰素(paclitaxel,PTX)等化疗药物;23例肝癌患者术后接受ATP-TCA系统指导临床化疗,同时以20例接受手术及常规治疗的肝癌患者作为对照,观察162周临床疗效.结果:ATP-TCA系统结果可评估率为90.8%.肝癌细胞对各种化疗药物中-高度敏感率分别为:泰素46%、伊立替康44%、健择36%、丝裂霉素14%、表阿霉素12%、顺铂8%、足叶乙甙6%、草酸铂6%以及5-氟尿嘧啶4%;临床结果:临床研究观察终点ATP-TCA组与对照组比较,PR、CR、SD及观察期内患者死亡率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然而对照组有较高病情进展发生率(60.00%vs.13.04%,P=0.003);ATP-TCA组较对照组在总病情缓解率(60.86%vs.30.00%,P=0.043)、平均手术后总生存期(78.91周vs.27.21周,P=0.006)及手术后无疾病进展生存期(30.52周vs.4.78周,P=0.005)方面表现出明显优势.结论:ATP-TCA系统可以成功用于评估肝癌标本.泰素、伊立替康和健择有较高的体外抗肝癌活性.ATP-TCA系统指导肝癌个体化疗有可能提高患者无疾病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
作者:陈涛;楮忠华;刘建平;王捷;赵海燕;区庆嘉 刊期: 2005年第08期
背景与目的:化疗是治疗晚期卵巢癌必不可少的手段,选择合适的化疗药物和应用合适的化疗剂量是合理用药的两个方面,用药剂量对生存的影响一直有争议.本文拟探讨卵巢癌术后一线化疗用药剂量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术后采用含铂类药物进行辅助化疗的47例ⅢC期卵巢上皮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计算各种药物的相对总剂量(cumulative dose,CD)和相对剂量强度(dose intensity,DI),分析用药剂量对无进展生存时间(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和总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OS)的影响.结果:总体中位CD为0.76,中位DI为0.53.顺铂中位CD为0.78,中位DI为0.57;紫杉醇中位CD为0.81,中位DI为0.51.应用Kaplan-Meier曲线和log-rank检验行单因素分析显示,各剂量指标对整个群体的PFS和OS都没有影响.分组分析显示,对于顺铂联合非紫杉醇组总体CD、顺铂CD和顺铂DI越大,PFS越长(P值分别为0.01、0.00和0.01),OS越长(P值分别为0.01、0.00和0.01);而各剂量指标对顺铂联合紫杉醇组的预后均没有影响.残留大病灶组(>2 cm)顺铂DI越大,PFS越长(P=0.01),总体CD和顺铂DI越大,OS越长(P=0.04和0.01);残留小病灶组(残留病灶≤2 cm)各剂量指标对PFS、OS均无显著性影响.多因素分析显示残留病灶大小是唯一的预后影响因素.结论:对术后残留病灶较大(>2 cm)或采用非紫杉醇方案化疗的ⅢC期卵巢癌患者,用药剂量可能会影响生存时间.残留病灶大小是影响预后的唯一独立因素.
作者:赵晓东;张巧;张毅 刊期: 2005年第08期
背景与目的:吉非替尼是一种有效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选择性抑制剂,国外已批准用于治疗局部晚期或转移性的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 lung cancer,NSCLC).本项研究系吉非替尼治疗中国NSCLC的注册临床研究,旨在评估吉非替尼对既往化学治疗失败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中国NSCLC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59例经病理学确诊的NSCLC患者进入本研究.吉非替尼剂量为每次250 mg,每天一次口服,直至肿瘤进展或出现不可耐受的不良事件.结果:全组客观有效率为27.0%,疾病控制率为54.1%,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97天,中位生存期10个月,1年生存率44%.常见的药物相关不良事件为皮疹(44.0%)、皮肤瘙痒(15.7%)和腹泻(10.1%),大部分为Ⅰ~Ⅱ级,不需处理.结论:吉非替尼对既往化疗失败的中国局部晚期或转移性NSCLC患者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作者:管忠震;张力;李龙芸;蒋国梁;刘叙仪;储大同;赵洪云;李玮 刊期: 2005年第08期
背景与目的:MUC1基因在胃癌、卵巢癌、多发性骨髓瘤、恶性淋巴瘤等肿瘤中有表达,在急性白血病患者中有较高的表达.但MUC1基因和多药耐药基因(MDR1)相互关系以及两者的表达与急性白血病治疗效果的关系尚有待探讨.本研究拟探讨MUC1基因与MDR1基因表达及其与非M3型急性白血病患者治疗效果的关系.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34例初治非M3型急性白血病患者MUC1和MDR1的表达,并观察两种基因表达及其与临床疗效的关系.结果:34例初治非M3型急性白血病患者中MUC1基因阳性率为50%,MDR1基因阳性率为29.4%.MUC1基因阳性患者的MDR1阳性率为52.9%,明显高于MUC1阴性者的5.9%(P=0.003).MUC1基因阴性者完全缓解(CR)率达94.1%,阳性患者CR率52.9%,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MDR1基因阴性者CR率为91.7%,明显高于阳性患者的50.0%(P<0.05).MUC1基因和MDR1基因均阳性者CR率为55.6%,MUC1基因和MDR1基因均阴性者16例,全部获得CR.结论:非M3型急性白血病MUC1基因阳性者MDR1基因表达率较高,MUC1基因及MDR1基因均为阴性者治疗缓解率高.提示联合检测MUC1基因和MDR1基因对判断初治非M3型急性白血病的疗效有良好的预测作用,可作为临床判断疗效的一项有意义的指标.
作者:黎国伟;王东宁;林东军;李旭东;林桂真;何易;林曲;黄仁魏 刊期: 2005年第08期
背景与目的:有研究发现肺耐药相关蛋白(lung resistance protein,LRP)和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ultidrug resistance-associated porotein,MRP)的表达与白血病患儿耐药有关,而且患儿耐药不是由于一种耐药机制引起的.本研究旨在观察LRP和MRP在不同类型小儿白血病初治时的表达情况及其与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RT-PCR)检测38例不同类型儿童急性白血病[27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ALL),11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nonlymphocytic leukemia,ANLL)]及6名正常儿童LRP、MRP基因的表达,结合患儿化疗后的完全缓解(CR)率分析两种基因表达的意义.结果:38例患儿化疗后CR 26例(68.4%).38例患儿中LRP基因表达阳性11例(28.9%),表达阴性27例(71.1%),6例正常对照儿童LRP基因阴性.LRP基因阳性患儿的CR率低于阴性者(分别为27.3%和85.2%,P<0.05).MRP阳性者21例,6例正常对照儿童MRP基因阴性.MRP基因阳性者的CR率低于阴性者(分别为47.6%和94.1%,P<0.05).27例ALL患儿中LRP阳性5例,11例ANLL患儿中LRP阳性6例(分别为18.5%和54.5%,P<0.05).27例ALL患儿中MRP阳性16例;11例ANLL患儿MRP阳性5例(分别为59.3%和45.5%,P>0.05),ALL和ANLL中MRP的表达无显著性差异.LRP基因阳性患者的MRP阳性率与LRP阴性者MRP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分别为28.6%和29.4%,P>0.05),说明LRP基因与MRP基因之间无相关性.结论:LRP基因及MRP基因阳性儿童急性白血病者病情重、化疗缓解率低,儿童ANLL相对于ALL化疗缓解率低可能与LRP的表达有关.
作者:张剑白;孙媛;董娟;刘丽晓;宁芳 刊期: 2005年第08期
背景与目的:草酸铂(oxaliplatin,LOHP)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有效的药物,其胃肠道反应、肾和骨髓毒性较轻;顺铂(cisplatin,DDP)联合异长春花碱(vinorelbine,NVB)组成的NP方案是治疗NSCLC一线方案.本研究旨在比较草酸铂联合NVB组成的NO方案与NP方案治疗晚期NSCLC的近期疗效、远期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将90例晚期NSCLC患者随机分为NO组(58例)和NP组(32例),NO方案:LOHP130 mg/m2静滴,第1天,NVB 25 mg/m2静注,第1、8天;NP方案:DDP 50 mg/m2静滴,第2、3天,NBV用法同NO方案.观察各组的近期疗效、远期疗效、不良反应和生存情况.结果:NO组和NP组的有效率分别为33.33%和34.45%,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的临床受益率分别为80.70%和64.52%,有显著性差异(P<0.05);NO组的肿瘤进展时间(TTP)、中位缓解期、中位生存期、1年生存率分别为17周、21周、39周、37.93%,NP组分别为15周、19周、37周、31.25%,两组间各项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NO组和NP组静脉炎发生率分别为77.59%和50.00%,有显著性差异(P<0.01);Ⅰ~Ⅱ度周围神经炎发生率分别为43.10%和15.63%,有显著性差异(P<0.01);Ⅲ~Ⅳ度恶心/呕吐发生率分别为3.45%和31.25%,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NO与NP方案治疗晚期NSCLC疗效相似,NO方案临床受益率较高,耐受性较好,更易为患者所接受,可以作为治疗晚期NSCLC的一线化疗方案.
作者:高建飞;张新华;王军;饶智国;朱宇泽;欧武陵;章必成;杜光祖 刊期: 2005年第08期
背景与目的:进口盐酸托烷司琼(商品名为欧必亭)可有效预防化疗所致的恶心和呕吐,但价格昂贵,限制临床广泛使用.本研究旨在比较国产盐酸托烷司琼和欧必亭的止吐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将132例入组肿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在用含顺铂或阿霉素方案化疗前,A组给予5 mg国产盐酸托烷司琼,B组给予5mg欧必亭.在化疗后7天内观察两组止吐药预防化疗所致胃肠道反应的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A组急性恶心的完全控制率为48.5%,B组为43.8%;A组急性呕吐的完全控制率为69.7%,B组为67.2%,A组和B组急性恶心和呕吐的完全控制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延迟性恶心的完全控制率为25.8%,B组为28.1%;A组延迟性呕吐的完全控制率为47.0%,B组为51.6%,A组和B组延迟性恶心和呕吐的完全控制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止吐方案患者耐受性良好,不良反应的种类及发生率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国产盐酸托烷司琼预防化疗所致恶心呕吐的效果及不良反应与欧必亭相近.
作者:谢勉;吴海鹰;郭颖;刘俊玲;管忠震;刘亚利;王平辉;陈强;黄萍;杨健伟 刊期: 2005年第08期
背景与目的:90K是一种分泌性糖蛋白,在一些肿瘤患者中,肿瘤组织90K表达与预后相关,非霍奇金淋巴瘤肿瘤组织90K表达和预后的关系尚未见报道.本研究检测90K在初治非霍奇金淋巴瘤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90K在110例非霍奇金淋巴瘤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回顾性分析90K表达与CHOP方案的近期疗效和远期生存的关系.结果:110例非霍奇金淋巴瘤中,90K阴性36例,弱阳性27例,较强阳性17例,强阳性30例,阳性率67.3%(74/110),其表达与性别、年龄、IPI以及临床病理特征等均无相关性(P>0.05).109例初治患者采用标准CHOP方案化疗,90K高表达组(较强阳性和强阳性)CHOP方案化疗的近期有效(CR+PR)率65.2%(30/46)低于低表达组(阴性和弱阳性)的有效率82.5%(52/63),差异有显著性(P=0.039),但90K表达和远期生存无相关性(P>0.05).结论:90K在非霍奇金淋巴瘤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对预测CHOP方案的近期疗效有一定临床价值,能否成为预测非霍奇金淋巴瘤预后的肿瘤标志物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张东生;丁娅;李宇红;徐瑞华;汪波;张晓实;曾敬;梁惠珍;姜文奇 刊期: 2005年第08期
背景与目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治疗仍是一个难点,传统化疗方案的有效率在40%左右,随着新药泰素、泰索帝及健择等的不断出现,NSCLC的疗效有了很大的提高.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探讨新药泰索帝联合顺铂(TP)及健择联合顺铂(GP)治疗晚期NSCLC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采用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观察经两个方案治疗后43例患者的缓解率(RR)、疾病进展时间(TTP)、中位生存时间(MST)和1年、2年生存率.43例患者中TP组22例,GP组21例.结果:TP组CR 1例、PR 9例,RR 45.4%,TTP4.6个月,MST 10.6个月(95%CI 9.3~11.3个月).GP组无CR,PR 9例,RR42.9%,TTP 4.7个月,MST11.3个月(95%CI 6.8~14.8个月).两组疗效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71).GP组1、2年生存率分别为34.1%、11.2%,TP组分别为38.1%、15.3%,两组生存率无显著性差异(P=0.89).TP组不良反应以粒细胞下降为主,GP组以乏力和血小板降低为主要表现,但均可耐受.结论:泰索帝或健择联合顺铂治疗晚期NSCLC具有较好的耐受性和较高的临床缓解率,并获得较高的1年和2年生存率,两组疗效和生存率没有显著性差异.
作者:高勇;石昭泉;曹传武;朱长力;郭静 刊期: 2005年第08期
近30年来,恶性淋巴瘤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尽管它对化疗非常敏感,新的化疗药物及化疗方案也不断涌现,但是其远期生存率仍徘徊在40%~50%之间.近20年来,随着免疫学的发展,生物治疗在淋巴瘤治疗中的地位正日益引起关注,并成为其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常用于淋巴瘤治疗的生物治疗手段包括:(1)单克隆抗体的治疗;(2)放射免疫治疗;(3)抗原特异性CTL细胞(如EBV特异性T淋巴细胞)的过继性免疫治疗;(4)主动免疫治疗;(5)靶向bcl-2的基因治疗;(6)特异性小分子靶向药物治疗.合理使用这些方法并与其他治疗手段有机地结合将有助于提高淋巴瘤的近期疗效和远期生存率.
作者:姜文奇 刊期: 2005年第08期
骨髓基质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s)具有多向分化的干细胞特征,体外易于分离和扩增,回输体内后可归巢于骨髓并通过自我更新而长期存活.骨髓基质细胞可以从多个方面影响白血病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参与白血病的发病过程和病理过程.功能正常的骨髓基质细胞对白血病细胞具有直接的抗瘤效应.骨髓基质细胞具有显著的免疫调节功能.基因修饰的骨髓基质细胞回输体内后可在一定时期表达多种治疗性的外源目的基因蛋白.因此,骨髓基质细胞被认为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性细胞载体和白血病基因治疗中的靶细胞.干扰素是能够产生多向性生物学效应的细胞因子家族,在毛细胞白血病、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治疗中疗效显著.本文就干扰素基因修饰的骨髓基质细胞对白血病的分子靶向治疗的可能性及前景作一简要综述.
作者:李晓青;吕跃 刊期: 2005年第08期
背景与目的:近的研究结果表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factor receptor,EGFR)基因酪氨酸激酶域的体细胞突变与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吉非替尼的敏感性密切相关.这些突变均发生在酪氨酸激酶域的ATP结合域附近,突变为19号外显子上的缺失突变,或18和21号外显子上的替代突变.研究发现,日本患者的突变率高于美国患者的突变率.本研究中我们分析中国NSCLC患者肺癌组织中EGFR突变情况.方法:收集2004年7月到10月间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52例可手术的NSCLC患者的新鲜组织标本,包括肿瘤组织标本和来自同一患者相应的正常肺组织标本.所有患者均未接受过吉非替尼治疗.采用PCR技术扩增EGFR基因的19和21号外显子,从正反两个方向对扩增片段进行DNA测序和分析.结果:52例NSCLC患者中10例(19.2%)患者EGFR基因酪氨酸激酶域存在体细胞突变.10例突变中包括7例(70%)发生于19号外显子上的缺失突变,另外3例(30%)发生于21号外显子上的替代突变.腺癌(6/23,26.1%)、腺鳞癌(2/5,40.0%)和支气管肺泡癌(2/4,50.0%)的突变率高于鳞癌(0/20,0.0%)的突变率(P=0.025);非吸烟者的突变率(7/17,41.8%)高于吸烟者的突变率(3/35,8.6%)(P=0.009);而女性患者突变率(3/13,23.1%)与男性患者突变率(7/39,18.0%)无显著性差异(P=0.697).结论:中国NSCLC患者EGFR的突变率较高,与日本患者的突变情况相似,明显高于高加索人种.
作者:潘振奎;张力;张星;王欣;李宁;徐菲;常建华;管忠震 刊期: 2005年第08期
背景和目的:多聚免疫球蛋白受体(polymeric immunoglobulin receptor,pIgR)基因在机体免疫应答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并且与EB病毒(Epstein-Barrvirus,EBV)的感染途径密切相关,因而是研究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遗传易感性的理想候选基因.本研究旨在探讨pIgR基因与NPC遗传易感性之间的关系.方法:针对预选的4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single nucleotidepolymorphisms,SNPs),通过PCR产物直接测序,对广东地区的528例NPC患者及408例健康人血标本DNA进行基因分型,然后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分析等位基因频率之间的差异.结果:4个SNPs总体的基因频率分布在病例-对照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按45岁年龄分组分析,在小于等于45岁年龄组,多态性位点C8880T(Gly199同义突变)的次要等位基因T的频率在NPC患者中为7%,在健康人中为4%,病例与对照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OR值(1.84)也提示携带次要等位基因T的个体患病风险增加.结论:pIgR基因外显子区域多态性位点C8880T与NPC的易感性相关,pIgR可能在NPC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
作者:范钦;贾卫华;张如华;余杏娟;陈丽珍;冯启胜;曾益新 刊期: 2005年第08期
背景与目的:医用纳米微粒作为药物传递和控释的载体,是一种新型的控释体系.它与微米粒子的主要区别是超微小体积,能穿过组织间隙并被细胞摄取,可通过毛细血管壁和血脑屏障,因而作为一种新的控释体系而被广泛研究.本研究拟制备聚乳酸纳米微粒,并对其表面形貌、粒径分布、微粒结构、表面元素、体外释放等微粒性能进行应用评估.方法:以可溶性聚乳酸为载体,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为模型药物,采用超声乳化法制备聚乳酸载纳米微粒,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纳米粒外形结构,用X射线光电能谱仪(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XPS)测定纳米微粒表面元素,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纳米粒载药量和包封率,并测定体外释放量.结果:聚乳酸载纳米微粒呈规则球形,平均粒径(191±17)nm,载药量为15.2%,包封率为45.6%.体外释放实验表明纳米微粒具有缓释特性,在模拟体液中,10天的累积释药达94.27%.结论:以聚乳酸纳米微粒作为5-FU载体,可改变5-FU在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行为,具有缓释作用,可制备为静脉用药,延长药物在体内的循环时间,发挥更好的抗肿瘤效应.
作者:黄开红;朱兆华;刘建化;陈其奎;刘晓燕;常津 刊期: 2005年第08期
健择是治疗局限晚期或已转移的非小细胞肺癌及胰腺癌的常用化疗药物,其主要不良反应有轻中度的骨髓抑制.但我们在临床应用中遇到2例患者,出现血小板异常增高,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波;亓鹏;崔彦;曾源;吉敏 刊期: 2005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