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与目的:CpG岛甲基化表型(CpG island methylator phenotype,CIMP)涉及到多个基因启动子同时甲基化,具有肿瘤特异性,与多种肿瘤的发生或预后相关,但有关肝癌CPG岛甲基化表型的研究罕见报道.OPCML(opioid-binding protein/cell adhesion molecule-like)基因目前多为针对上皮性卵巢癌的研究,被认为是卵巢癌的候选抑癌基因.本研究旨在探讨CIMP及OPCML基因与肝癌的发生是否有关.方法:运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方法检测50例肝细胞癌组织及48例癌旁组织中OPCML、p15、SOCS-1、GST-p、RAR-b、p16、p73、p14、MGMT和hMLH1基因的甲基化状况.结果:肝癌组织甲基化率普遍比相应癌旁组织甲基化率高:OPCML(70.0%vs.64.6%)、p15(58.0%vs.50.0%)、SOCS-1(78.0%vs.50.0%)、GST-p(56.0%vs.27.1%)、RAR-b(30.0% vs.6.3%)、p16(26.0% vs.14.6%)、p73(16.0%vs.0%)、p14(36.0%vs.27.1%)、MGMT(16.0%vs.10.4%)和hMLH1(18.0%vs.4.2%).SOCS-1,GST-p,RAR-b,p16和p73基因甲基化率在肝癌组与癌旁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它基因两组之间的甲基化率差异无显著性.CIMP阳性组(同时具有≥3个位点甲基化)复发时间较早,1年无瘤生存率为18.2%,而CIMP阴性组(具有<3个位点甲基化)复发时间较晚,1年无瘤生存率为75.0%(P<0.05).结论:肝癌中存在着CpG岛甲基化表型(CIMP),CIMP可作为肝癌患者预后判断的指标之一;OPCML基因甲基化可能在肝癌的发生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作者:刘文姬;王莉;汪建平;李锦清;张昌卿;郑列;元云飞 刊期: 2006年第06期
背景与目的:研究表明,肿瘤细胞MMP-2,MMP-9表达升高与其侵袭和转移能力有密切关系.因而,研究设计新的MMPs特异性抑制剂得到广泛重视.根据MMP-2,MMP-9结构特点,本实验设计合成全新结构的N1-取代咖啡酰吡咯烷类MMPs抑制剂--LY52,并观察该化合物对MMP-2,MMP-9表达的抑制作用及对人卵巢粘液囊腺上皮癌细胞SKOV3侵袭转移能力的影响.方法:MTT和细胞克隆法检测LY52对细胞生长抑制作用;明胶酶直接降解琥珀酰明胶法测定LY52抑酶作用活性:SDS-PAGE zymography分析对SKOV3细胞MMP-2,MMP-9表达的抑制作用;MTT法测定细胞与FN,LN和matrigel的粘附能力;Transwell小室法观察化合物对SKOV3细胞侵袭人工基底膜的抑制作用.结果:直接与细胞接触,LY52具有较弱的肿瘤细胞生长抑制作用.LY52直接抑制明胶酶活性,抑制作用IC50为11.9 μg/ml.同时,LY52抑制SKOV3细胞MMP-2,MMP-9表达.以0.1、1、10、100、1000 μg/ml剂量与SKOV3细胞孵育24 h,对培养上清液MMP-2表达的抑制率为10.66%~31.47%;对MMP-9表达的抑制率为22.56%~56.71%.按上述剂量孵育1 h,对SKOV3细胞与FN,LN和matrigel粘附能力的大抑制率分别为29.79%,48.94%,50.92%.LY52显著抑制SKOV3细胞穿过人工基底膜能力,按上述剂量,LY52与细胞孵育24h,抑制率分别为7.5%,42.07%,66.54%,72.15%,82.84%.结论:LY52通过抑制SKOV3细胞MMP-2,MMP-9的表达,降低癌细胞侵袭转移能力.
作者:袁云霞;徐文方;刘健;陈明慧;孟红;曲显俊 刊期: 2006年第06期
背景与目的:核迁移是真核生物生长发育和细胞功能所必需的,核迁移蛋白(nuclear distribution C,NUDC)在核迁移中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检测NUDC在鼻咽癌细胞系CNE-2、HNE-2中的表达情况,初步探讨其抗体对癌细胞活性的影响.方法:在大肠杆菌中表达GST-NUDC重组蛋白并制备其多克隆抗体,间接免疫荧光染色法明确NUDC蛋白在鼻咽癌细胞中的亚细胞定位,Western blot确定NUDC蛋白在鼻咽癌细胞系中表达情况,MTT法检测NUDC抗体对鼻咽癌细胞生长的影响.结果:鼻咽非癌组织及鼻咽癌细胞中均有NUDC蛋白表达,且其在鼻咽癌细胞中的表达量明显高于鼻咽非癌组织.NUDC蛋白在鼻咽癌细胞中主要位于细胞质核区附近,细胞核也可见少量表达.NUDC蛋白抗体可抑制鼻咽癌细胞生长,且存在着剂量-反应关系.结论:NUDC蛋白在鼻咽癌细胞系中高度表达,且NUDC蛋白抗体在体外可抑制鼻咽癌细胞的生长.
作者:陈彦球;李添应;瞿申鸿;唐小江 刊期: 2006年第06期
背景与目的:肿瘤的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是基于光敏剂选择性积聚在肿瘤组织中,肿瘤细胞接受可见光照后凋亡或坏死的一种治疗方法.细胞内游离钙作为重要的第二信使参与多种细胞功能的调节,但钙信号在PDT中的作用却不甚清楚.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钙信号在δ氨基酮戊酸-光动力学疗法(ALA-PDT)诱导SW480细胞凋亡及细胞自身保护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将SW480细胞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激光照射组、ALA组和ALA-PDT组.用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测各组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的变化;放射免疫法测定各组细胞内cAMP及cGMP含量;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各组细胞中钙调素的基因表达;Western蛋白印迹检测各组细胞MEK和ERK1/2蛋白产物及磷酸化蛋白产物的表达.结果:TUNEL法显示ALA-PDT组的人结肠癌细胞在PDT后30 min凋亡指数(apoptosis index,AI)为(25.26±5.04)%,60 min AI为(50.45±7.85)%;激光共聚焦结果为ALA-PDT组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在10min时荧光强度为100.00±19.83,而20 min时达185.40±18.90(P<0.01),而空白对照组、单独激光照射组、ALA组细胞内钙离子浓度无明显变化;在监测时间内,cAMP含量在30 min时为(3.215±0.245)pmol/L,显著高于其它各组及各组内不同时相的cAMP含量(P<0.001);空白对照组、激光照射组、ALA组以及ALA-PDT后30 min、60 min、90 min组的CaM3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3.97±0.29、4.28±0.39、4.51±0.44、12.60±1.84、11.39±1.13和12.77±1.35,ALA-PDT后30~90 min组的CaM3表达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激光照射组和ALA组(P<0.001);ALA-PDT后SW480细胞的ERK通路激活.结论:钙信号对ALA-PDT诱导SW480细胞凋亡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诱导了细胞自身的保护机制--ERK通路激活.
作者:郑江华;时德;赵渝;陈祖林 刊期: 2006年第06期
背景与目的:促、抑凋亡因子间的相互作用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Omi/HtrA2是新近发现的一种凋亡调节因子,PED/PEA-15是一种广泛表达的抗凋亡蛋白.本研究旨在探讨Omi/HtrA2对PED/PEA-15表达和前列腺癌细胞PC-3凋亡的影响.方法:构建Omi/HtrA2的表达载体和siRNA载体,并用脂质体法分别将两载体转染至PC-3细胞中,Western blot和ELISA法检测Omi/HtrA2对PED/PEA-15表达和细胞凋亡的影响;Caspase-8检测试剂盒检测PED/PEA-15对Caspase-8活性的影响;Western blot、RT-PCR法检测Omi/HtrA2特异siRNA序列对其转录、翻译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siRNA导致Omi/HtrA2基因沉默后PC-3细胞凋亡的变化.结果:酶切和DNA测序证实Omi/HtrA2的表达载体和siRNA载体构建成功.通过转染Omi/HtrA2表达载体高表达Omi/HtrA2可抑制PED/PEA-1 5表达,并增加肿瘤细胞的凋亡率;抑制PED/PEA-15的表达可提高Caspase-8活性.siRNA沉默Omi/HtrA2基因后PC-3细胞对顺铂的敏感性降低.结论:Omi/HtrA2可通过抑制抗凋亡蛋白PED/PEA-15表达而在PC-3细胞凋亡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胡晓勇;陈晓春;朱朝辉;陈朝晖;曾甫清;鲁功成 刊期: 2006年第06期
背景与目的:基因的遗传不稳定性,包括微卫星不稳定(microsatellite instablility,MSI)和杂合性缺失(loss of heterozygosity,LOH),是导致抑癌基因功能失调,引起肿瘤发生的重要因素.本实验研究中国人17号染色体D17S396位点MSI和LOH对卵巢上皮性癌nm23H1蛋白表达的影响,阐明nm23H1基因遗传不稳定性与卵巢上皮性癌临床病理特性的关系,为揭示nm23H1基因作用机制和肿瘤转移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PCR-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和常规银染检测25例卵巢上皮性癌及相应的非癌组织D17S396位点的MSI和LOH,采用EnVision免疫组织化学和Leica-Qwin计算机图像分析检测nm23H1蛋白表达.结果:25例卵巢上皮性癌中,D17S396位点MSI、LOH检出率和nm23H1蛋白阳性率分别为16.00%、24.00%和56.00%.LOH发生率在淋巴转移组(66.67%)高于无淋巴转移组(10.53%,P<0.01),在FIGOⅢ+Ⅳ期(50.00%)高于Ⅰ+Ⅱ期(11.76%,P<0.05).nm23H1蛋白阳性率在淋巴转移组(16.67%)低于无淋巴转移组(68.42%,P<0.05);FIGOⅢ+Ⅳ期(25.00%)低于Ⅰ+Ⅱ期(70.59%,P<0.05).计算机图像定量分析显示,在各临床病理参数影响下,nm23H1蛋白的表达强度没有差异.此外,LOH阳性组中nm23H1蛋白阳性率为0.00%,显著低于LOH阴性组的73.68%(P<0.01).结论:LOH的发生可作为卵巢组织恶变的判断指标.nm23H1基因的MSI和LOH,通过相互独立的途径调控卵巢上皮癌的发生和转移,后者可抑制卵巢上皮性癌局部nm23H1的表达,并与卵巢上皮癌高淋巴结转移、预后差有关.
作者:杨月琴;李继承 刊期: 2006年第06期
背景与目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及其通路的研究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但其在横纹肌肉瘤中的研究鲜有报道,其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本研究通过检测横纹肌肉瘤细胞株RH4中VEGF及其受体的表达情况,以了解VEGF在横纹肌肉瘤中的作用及机制,并研究Avastin阻断VEGF促细胞增殖的作用.方法:使用RT-PCR方法检测RH4细胞株中VEGF、VEGFR1、2、3 mRNA的表达;使用ELISA方法检测培养液上清中VEGF的分泌水平;使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VEGFR1蛋白的表达水平;使用直接计数的方法检测VEGF、Avastin对RH4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RT-PCR和ELISA结果显示在RH4细胞中存在VEGF的表达和分泌;在RH4细胞中仅有VEGFR1表达,VEGFR2和VEGFR3均为阴性;Western blot的结果进一步证实了VEGFR1在RH4中的表达.VEGF可直接促进RH4细胞的增殖,在0~100 ng/ml的区间其促进增殖的作用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增加.10~40μg/ml Avastin可以阻断VEGF的促增殖作用.结论:在横纹肌肉瘤细胞RH4中VEGF可以通过自分泌的方式作用于自身,并通过VEGFR1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Avastin可以阻断VEGF的促增殖作用.
作者:李志刚;史艳侠;彭柔君;朱美琴;万一元 刊期: 2006年第06期
背景与目的:前期研究中已发现人肝再生增强因子(human augmenter of liver regeneration,hALR)在肝癌细胞中呈高表达,在正常肝细胞中几乎不表达,并在体外能刺激肝癌细胞株增殖,而对正常肝细胞无影响.本研究通过运用hALR的siRNA和hALR单克隆抗体阻断人肝癌细胞株HepG2表达,探讨hALR对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设计、构建siRNA表达质粒pSIALR-A及其阴性对照质粒pSIALR-B.将构建的pSIALR-A和pSIALR-B分别转染HepG2细胞.荧光显微镜观察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以计算转染效率.转染48 h后,免疫细胞化学及RT-PCR法检测HepG2细胞中hALR的表达.用3H-TdR掺入法检测hALR的siRNA和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对HepG2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HepG2细胞中有hALR的表达.成功构建了针对hALR基因编码区的siRNA表达质粒pSIALR-A.转染入细胞后发现,pSIALR-A能明显抑制hALR的表达(mRNA的表达量减少83%),而随机序列的siRNA却无此作用.hALR的siRNA在体外能显著抑制人肝癌细胞株HepG2增殖,分别转染质粒pSIALR-A和pSIALR-B后HepG2细胞的cpm值为67 687±6 548和104 807±5 713(P<0.05).抗hALR单克隆抗体特异性地阻断hALR的作用后,可部分抑制肿瘤细胞自主性生长(P<0.05).结论:HepG2细胞高表达hALR;针对hALR的siRNA能显著、特异性地抑制hALR表达,进而抑制HepG2细胞的生长.抗hALR单克隆抗体也能部分抑制HepG2细胞自主性生长.
作者:唐琳;孙航;张林;郭晖;张玲;刘杞 刊期: 2006年第06期
背景与目的:目前缺少可靠特异性早期发现卵巢癌,并防止复发和预防耐药的方法.良好的实验模型不仅可以很好地理解影响此疾病表型特征的生物遗传因素,还可以为干预策略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本研究旨在构建小鼠的卵巢癌模型,建立卵巢癌细胞系,分析其生物学特性.方法:对8周龄的C57BL/6N×C3H/He杂交一代(F1)雌性小鼠,用剂量2.7 Gy的252Cf的中子放射源给予全身放射线照射,诱导成卵巢癌后进行鼠间传代11次,取瘤组织体外分离培养瘤细胞并传代和建立肿瘤细胞系,应用细胞、分子生物学实验手段对建立的细胞系进行生物学特性检测.结果:经放射线照射成瘤的细胞在鼠间历时23个月传至第11代,皮下移植瘤存活率为100%,体外建立的细胞系OV99与阳性对照卵巢癌细胞系OVHM一样,在体外生长性能稳定.OV99细胞形态学和超微结构符合卵巢癌上皮组织基本特征;细胞含有76条染色体,呈端着丝粒,为鼠肿瘤细胞异常染色体;OV-99的细胞生长状态、细胞周期分布、癌基因p21、p185和抑癌基因p53的蛋白表达定量以及细胞周期蛋白PCNA和Cyclin D,MHC表达量,和MAGE-1,MAGE-3 mRNA表达等细胞生物学行为和OVHM的结果差异无显著性,但与鼠的正常卵巢组织中癌基因p21、p185和抑癌基因p53的蛋白表达定量以及细胞周期蛋白PCNA和Cyclin D以及MHC表达量相比明显升高,MAGE-1、MAGE-3 mRNA表达增强.结论:小鼠卵巢癌荷瘤模型及其细胞系OV99的建立为卵巢癌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实验材料.通过对OV99细胞的病理形态学、超微结构、染色体分布、细胞周期分布及不同肿瘤特征性基因等生物学行为分析,OV99符合卵巢癌细胞系的特征.
作者:张正茂;张超;张风华;单保恩;中川晋作 刊期: 2006年第06期
背景与目的:我国前列腺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就诊时多为晚期患者,内分泌治疗后有效期短,继续治疗困难.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Ⅱ,IGF-Ⅱ)可促进多种细胞的增殖,抑制细胞凋亡;其表达受到基因印迹的调控,且基因印迹状态的改变与多种肿瘤的发生相关.本研究拟检测晚期前列腺癌组织中IGF-Ⅱ的印迹状态,并探讨印迹基因丢失与疾病进展的关系.方法:应用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法(restrictive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RFLP),检测41例前列腺癌、27例前列腺增生和13例正常前列腺组织中的IGF-Ⅱ基因印迹状态.结果:前列腺癌、前列腺增生和正常前列腺组织中IGF-Ⅱ杂合子基因型分别为70.7%(29/41)、55.5%(15/27)和61.5%(8/13);58.6%(17/29)的前列腺癌组织中发生了IGF-Ⅱ的印迹丢失,高于前列腺增生组织(13.3%,P<0.05)和正常前列腺组织(12.5%,P<0.05)中的印迹丢失率.IGF-Ⅱ基因印迹状态与前列腺癌患者年龄无相关性,也与内分泌治疗前患者的血前列腺特异抗原值、伴发骨转移以及癌细胞的分化程度无显著相关.而全雄激素阻断治疗后,有印迹丢失的前列腺癌患者的1年无疾病进展生存率较无印迹丢失的患者低(70.0%vs.100.0%,P=0.039).结论:晚期前列腺癌组织中IGF-Ⅱ基因印迹丢失发生率明显增高,并且印迹丢失与前列腺癌内分泌治疗后的进展恶化相关.
作者:刘卓炜;周芳坚;罗艳敏;秦自科;王杜渐;罗俊航;韩辉;李永红;王欢 刊期: 2006年第06期
背景与目的:随着肿瘤诊断水平的提高,肺及肺外器官多原发癌的发现逐渐增多,而其临床特征和预后尚未完全明了.本研究回顾性分析肺及肺外器官恶性肿瘤组成的多原发癌临床特征、吸烟影响、肺癌与肺外器官恶性肿瘤间关系及预后.方法:收集本院1990年1月至2000年12月收治的发生于肺及肺外器官的多原发癌患者资料281例:115例首发器官为肺,继发器官为肺或肺外器官(A组);166例首发器官为肺外器官,继发器官为肺(B组).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结果:A、B两组性别比无差异(P=0.51).诊断第一原发癌时患者中位年龄A、B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62.5岁vs.54.5岁,P=0.02);但诊断重复癌时患者中位年龄两组无显著性差异(64.5岁vs.63.5岁,P=0.08).第一原发癌与重复癌的时间间隔,A组与B组有显著性差异(36.0个月vs.49.0个月,P<0.001).A组中Ⅰ~Ⅱ期肺癌占83.9%,B组占63.7%,A组肺癌病理分期较B组早(P<0.01).从第一原发癌确诊算起,A、B两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69.0个月和87.5个月,5年生存率分别为59.0%和70.0%,B组优于A组(P<0.001).从重复癌确诊算起,A、B两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25.0个月和28.0个月,5年生存率分别为10.5%和13.5%,两者无显著性差异(P=0.92).重复癌多见部位依次是肺第二原发癌、上呼吸道、乳腺、食道、结直肠、胃、宫颈.吸烟是引起肺及上呼吸道多原发癌危险因素.结论:发生于肺及肺外器官的多原发癌中,肺外恶性肿瘤可发生在多个脏器,其中肺第二原发癌和上呼吸道恶性肿瘤发生率较高,吸烟是其潜在的危险因素.首发器官为肺外器官的多原发癌患者,与首发器官为肺的患者相比,患第一原发癌时其年龄较小,预后较好,出现重复癌间隔时间较长.
作者:易胜中;张德超;王永岗;孙克林 刊期: 2006年第06期
背景与目的:年龄对鼻咽癌患者治疗效果及生存影响的研究在国内外少有报道,本文通过回顾性研究分析老年鼻咽癌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对2000年1月1日至2002年5月1日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收治的754例鼻咽癌初诊且无远处转移的患者,按年龄<60岁和≥60岁区分成年组(647例)与老年组(107例),比较两组间临床特征、治疗方法与合并其它疾病的差异,并通过COX回归分析年龄因素对生存的影响程度与方式.结果:鼻咽癌年龄分布呈单峰模式.肿瘤特征、放疗剂量和放疗时间在老年组与成年组间无差别,老年组接受化疗的比例较小(254/647 vs.29/107,P=0.016),合并其它疾病的比例较多(40/107).与成年组相比,老年患者的3年肿瘤相关生存率明显偏低(82.95%vs.72.90%,P=0.010).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与'92福州N分期是独立的预后因素,年龄的生存优势比为1.604(95%CI:0.929~2.768),P=0.026.结论:老年鼻咽癌患者的3年生存率较成年患者差,可能与化疗风险大、难以足量足疗程实施有关,但排除化疗影响后,年龄本身仍是不良预后因素.
作者:亓姝楠;谢方云;卢泰祥;高剑铭;刘孟忠;邹国荣 刊期: 2006年第06期
背景与目的:胸导管结扎术是食管癌切除术中预防和治疗乳糜胸的常用方法,但对于其预防乳糜胸的作用存在争议,且有关胸导管结扎术对食管癌术后其它并发症及预后的影响的研究很少,本研究目的是评价预防性胸导管结扎术对预防乳糜胸的作用及其对并发症和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991年1月至1996年5月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行食管癌根治术,并有明确记载是否行预防性胸导管结扎术的病例共389例,分为未结扎组218例和结扎组171例,对比两组乳糜胸和其它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患者生存率,评价预防性胸导管结扎术的临床价值.结果:未结扎组和结扎组乳糜胸发生率分别为0.46%(1/218)和1.17%(2/171)(P<0.001).未结扎组和结扎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1.5%(25/218)和18.1%(31/171)(P=0.063);围手术期死亡率分别为0.92%(2/218)和1.75%(3/171)(P=0.658).结扎组和未结扎组1、2、3、5年生存率分别为75.2%、52.2%、42.2%、29.2%和74.2%、53.2%、43.2%、29.8%,P值分别为0.992、0.819、0.841、0.902;两组生存曲线采用log-rank检验,P=0.464.结论:预防性胸导管结扎术不能有效预防乳糜胸,且对食管癌根治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患者预后无明显影响.
作者:傅剑华;胡袆;黄伟钊;杨弘;朱志华;郑斌 刊期: 2006年第06期
背景与目的:食管吞钡X线检查由于简便、经济,国内广泛作为食管癌疗效观察和长期随访的常规检查项目,本研究通过食管癌患者放疗中食管吞钡X线观察肿瘤退缩速度,并分析肿瘤退缩速度与近期疗效、远期生存的关系,探讨该检查在食管癌放射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总结2001年1月至2003年6月我院确诊并在我科行放射治疗,病理为鳞状细胞癌的食管癌94例,临床分期Ⅱ期(18例,19.1%)、Ⅲ期(36例,36.3%)、Ⅳ期(42例,44.6%),KPS≥70,CT模拟机定位放射治疗,其中单纯放疗39例,同期放化疗55例.观察放疗40Gy及放疗结束食管吞钡X线影像,按1981年全国放射学术会议(郑州会议)标准分级,并根据放疗中分级变化判断肿瘤消退速度:A组,放疗中肿瘤快速退缩,放疗40 Gy食管吞钡X线改变为Ⅰ、Ⅱ级;B组,放疗中肿瘤缓慢退缩,放疗40Gy食管吞钡X线改变为Ⅲ、Ⅳ级,放疗结束食管吞钡X线改变达到Ⅰ、Ⅱ级;C组,放疗结束肿瘤明显残留,放疗结束食管吞钡X线仍为Ⅲ、Ⅳ级.结合临床综合分析与近期疗效和远期生存率的关系.结果:A、B、C组近期疗效达到CR比例分别为100.0%、65.2%、28.3%,P<0.001;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44.0%、24.2%、17.3%,多因素分析,近期疗效(P<0.001)、M分期(P=0.029)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B、C组中近期疗效达到CR患者3年生存率(32.6%、42.2%)与A组(44.0%)相似,P=0.814.A组死于局部未控或复发比例较低(A组50%,B组88%,C组81%),死于放疗后严重并发症比例相对较高(A组19%,B组O%,C组6%).结论:观察食管吞钡X线改变可以判断食管放疗过程中肿瘤消退的速度和程度.消退速度与近期疗效密切相关.近期疗效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
作者:李巧巧;刘孟忠;胡永红;刘慧;黄莹;崔念基 刊期: 2006年第06期
背景与目的:前期研究发现驱动蛋白样DNA结合蛋白(kinesin-like DNA-binding protein,Kid)的编码基因kinesin-like 4(KNSL4)mRNA在乳腺癌的淋巴结转移癌中较其配对的原发癌表达下调.本研究目的是证实KNSL4 mRNA表达水平与乳腺癌临床病理因素及转移和预后的关系,并考察其作为转录调节因子与c-erbB-2蛋白表达的关系,以探讨其促进肿瘤细胞转移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实时定量RT-PCR方法检测108例乳腺原发癌组织中KNSL4 mRNA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因素及转移和预后的关系;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其中76例乳腺癌组织中c-erbB-2蛋白表达,分析KNSL4 mRNA表达与c-erbB-2蛋白表达的关系.结果:KNSL4 mRNA的平均相对表达量在临床分期Ⅲ~Ⅳ期组低于临床Ⅰ~Ⅱ期组(P<0.001);转移淋巴结数>3个组低于0~3个组(P<0.01);在ER和PR阴性组均低于阳性组,但差异无显著性(P=0.216,0.065);2年随访有远处转移组较无远处转移组下调,但因随访时间短尚无法进行统计学分析;3例双乳癌KNSL4mRNA的平均相对表达量较非双乳癌且无远处转移的病例下调68.8%.KNSL4 mRNA表达在c-erbB-2阳性组低于阴性组(P<0.01).结论:KNSL4 mRNA在乳腺原发癌中的表达水平与乳腺癌的预后有关,并可能通过促进c-erbB-2基因转录和蛋白表达提高乳腺癌细胞的转移能力.
作者:冯玉梅;万艳芳;李晓青;曹旭晨;李希 刊期: 2006年第06期
背景与目的:周围T细胞淋巴瘤(peripheral T-cell lymphoma,PTCL)约占NHL的10%~15%,临床表现进展快、预后差.survivin是凋亡蛋白抑制因子之一,在多种恶性肿瘤患者中都有过表达,是一个预后不良指标.本研究通过检测周围T细胞淋巴瘤肿瘤组织survivin表达情况,探讨其表达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1例初治周围T细胞淋巴瘤肿瘤组织survivin表达情况.应用SPSS10.0软件行生存分析并对各临床指标与预后的关系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51例周围T细胞淋巴瘤肿瘤组织survivin阳性表达为82.3%(42/51),survivin表达与性别、年龄、分期、结外病灶数目、PS、LDH、B症状、IPI无显著性相关(P>0.05).本组病例总的5年生存率为32.67%,而survivin阳性组和survivin阴性组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25.0%和75.0%,差异有显著性(P=0.03).多因素分析显示survivin表达是周围T细胞淋巴瘤的独立预后指标.结论:survivin表达是周围T细胞淋巴瘤的一个有价值的预后指标,与IPI结合可于早期筛选出常规治疗预后不良的病例,有助于指导治疗及改善预后.
作者:向晓娟;何友兼;李宇红;黄河;徐菲 刊期: 2006年第06期
背景与目的:Dukes'B期直肠癌患者预后差异大,临床未见淋巴结转移者可能有淋巴管微转移.本研究探讨Dukes'B期直肠癌微淋巴管密度(lymphatic vessel density,LVD)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标记淋巴管内皮特异性的淋巴管内皮细胞透明质烷受体-1(lymphatic vessel endothelial hyaluronan receptor-1,LYVE-1),检测54例临床随访资料完整的Dukes'B期直肠癌患者癌组织、癌旁组织及正常肠组织的微淋巴管密度(200倍视野下微淋巴管数).结果:54例中有11例(20.4%)癌组织、癌旁组织及正常肠组织中均未见LYVE-1阳性的棕黄染淋巴管,其余43例(79.6%)可见LYVE-1阳性的淋巴管.癌旁组织的微淋巴管密度(6.05±5.61)明显高于癌组织(0.89±0.66)(P<0.05)及正常肠组织(4.11±3.29)(P<0.05).癌组织内的微淋巴管数目少,微淋巴管密度明显低于正常组织(P<0.05).54例Dukes'B期直肠癌患者高淋巴管密度组(≥6)和低微淋巴管密度组(<6)患者复发、死亡等预后因素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癌旁组织可能存在新生淋巴管生成,癌巢间隙的微淋巴管数目少.单纯通过微淋巴管密度的高低可能不足以评价Dukes'B期直肠癌患者的预后.
作者:杨星;李力人;潘志忠;周志伟;万德森 刊期: 2006年第06期
背景与目的:c-kit受体(c-kit receptor,c-kit R,CD117)是干细胞因子受体.CD117在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non-lymphoblastic leukemia,ANLL)中高表达,可作为髓系免疫学标记物,对诊断ANLL有一定参考价值.但是,CD117也可在部分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中表达.CD34为造血干(祖)细胞抗原标记物,在ANLL和ALL中均有高表达.本研究旨在探讨CD117和CD34在急性白血病中共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ery,FCM)分别检测92例ALL和81例ANLL初诊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CD117的阳性率和阳性细胞水平;比较ALL和ANLL患者CD117/CD34共表达率的差异,并比较ALL患者中CD117和CD117/CD34共表达率的差异.设立20例健康成人为对照组.结果:在ALL和ANLL患者中CD117阳性率分别为15.2%和71.6%,CD117/CD34共表达率分别为5.4%和55.5%,差异有显著性(P<0.001).ALL患者中CD117表达率和CD117/CD34共表达率分别为15.2%和5.4%,差异有显著性(P=0.029).结论:CD117可作为急性白血病的MIC分型诊断之髓系免疫学标志,用以协助ANLL的临床诊断;较之CD117表达,CD117/CD34在ALL中的共表达率更低,可籍此协助排除ALL.
作者:时昊;朱锋;肖爱琴;张志瑢;张日 刊期: 2006年第06期
背景与目的:肝移植(liver transplantation,LT)是目前治疗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好的措施,但影响HCC肝移植预后的主要因素和手术指征始终存在争议.明确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有助于确定合理的手术指征,进而提高HCC肝移植的生存率.本研究旨在探讨影响HCC肝移植预后的主要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2月至2004年12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施行肝移植的98例HCC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用Kaplan-Meier法计算全组的累积生存率,log-rank检验做单因素分析,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全组随访1~7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37.6个月;随访期间死亡31例(31.6%),51例复发(52.0%).全组病例1年、3年和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4.9%、49.3%和33.2%.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门静脉癌栓(portal vein tumor thrombus,PVTT)、AFP水平、pTNM分期和组织学分级与预后有关;Cox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和PVTF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肿瘤大小和PVTT是影响HCC肝移植预后的主要因素.
作者:周立新;严律南 刊期: 2006年第06期
背景与目的:子宫内膜癌的确切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旨在探讨抑癌基因Beclin1(BECN1)、PTEN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Power Vision二步法测定79例子宫内膜癌、34例子宫内膜增殖症以及22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BECN1、PTEN的表达并加以分析.结果:BECN1在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子宫内膜增殖症、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93.33%、58.82%、34.18%;PTEN的阳性率分别为93.33%、64.71%、32.91%.BECN1、PTEN在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子宫内膜增殖症、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率逐渐下降差异有显著性(χ2=42.318,P<0.001;X2=31.746,P<0.001).BECN1表达程度与子宫内膜癌细胞分化、组织学类型相关,与手术病理分期和肌层浸润深度无关.PTEN蛋白表达与细胞分化程度、组织学类型以及肌层浸润深度有关,而与手术病理分期无关.BECN1与PTEN表达之间呈正相关.结论:BECN1、PTEN低表达与子宫内膜样腺癌的发生、发展相关.
作者:赵剑虹;万小云;谢幸;周彩云;吴琼燕 刊期: 2006年第06期
肿瘤干细胞学说认为大部分肿瘤来源于已转化成肿瘤起源细胞的单个细胞(肿瘤干细胞),只有肿瘤干细胞具有无限增殖、多向分化和体内外形成肿瘤的能力.然而对于肿瘤干细胞的起源仍有争论.肿瘤干细胞与正常干细胞具有许多相似的特征和信号通路,因而认为正常干细胞是肿瘤干细胞起源的佳候选细胞.此外,细胞融合是发育和组织修复中必需的生理过程,它与肿瘤的基本特征有着紧密的联系,可能在肿瘤干细胞的发生过程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陈骅;黄强;董军;兰青 刊期: 2006年第06期
干细胞与肿瘤细胞存在许多相似之处,可能是肿瘤细胞的起源细胞.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和实体瘤中均分离和鉴定出具有干细胞特征的细胞群,称之为肿瘤干细胞.它们在恶性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肿瘤可能是一种干细胞疾病,这对认识肿瘤的发病机理和有效的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作者:倪晓光;赵平 刊期: 2006年第06期
背景与目的:防御素是天然免疫的重要分子,小鼠beta防御素2(murine beta defensin 2,MBD2)是防御素家族的重要成员,在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中具有桥梁作用.本研究观察携带MBD2的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对小鼠恶性腹水的抑制作用.方法:从BALB/c小鼠肾脏中提取总RNA,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得到小鼠MBD2片段.构建、包装表达MBD2的慢病毒Lentivirus系统.用所得病毒感染MSC,经筛选得到稳定表达MBD2的MSC,RT-PCR验证MBD2的表达.取稳定表达MBD2的MSC培养上清用于趋化树突细胞实验.BALB/c小鼠腹腔接种MethA细胞,于接种后第2、4、6、8天腹腔注射筛选所得表达MBD2的MSC或生理盐水、未感染病毒的MSC、感染Null-Lentivirus病毒的MSC,观察恶性腹水产生情况、腹水性状及荷瘤小鼠存活情况.对于长期存活小鼠,再次腹腔注射MethA肿瘤细胞,观察存活情况.结果:在MBD2-Lentivirus感染后的MSC中顺利扩增出MBD2片段.MBD2组细胞培养上清对树突细胞有较强的趋化作用[(43±8)个],明显高于生理盐水(NS)组[(8±1)个]、MSC组[(14±2)个]和Null组[(12±3)个],差异有显著性(P<0.01).经表达MBD2的MSC处理的荷瘤小鼠腹水血性程度不明显,腹水总量[(3.0±1.0)ml]明显少于NS组[(10.8±1.0)ml]、MSC组[(10.2±1.3)ml]和Null组[(9.8±1.6)ml],差异有显著性(P<0.05).MBD2组在肿瘤接种后第40天仍有小鼠存活,而各对照组至肿瘤接种后第20天已全部死亡,MBD2组存活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长期存活的MBD2组小鼠经MethA肿瘤细胞再次腹腔接种,其存活时间仍长于未作任何处理的对照组小鼠.结论:成功构建了以MSC为载体的MBD2基因治疗系统,经腹腔注射可以抑制恶性腹水的生长.
作者:王国庆;徐建容;王瑞;李红霞;徐宁;杜小波;魏于全 刊期: 2006年第06期
背景与目的:γ干扰素(interferon-γ,IFNγ)具有直接促进某些肿瘤细胞凋亡和调节细胞免疫的功能,因此在肿瘤的基因治疗中IFNγ将发挥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构建携带人IFNγ cDNA的重组腺病毒,并检测它在真核细胞中的表达.方法: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从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扩增出IFNγ的cDNA全长序列,插入腺病毒穿梭质粒pShuttle,经酶切和DNA测序鉴定,然后用体外连接法构建重组腺病毒Ad-IFNγ.用所构建的重组Ad-IFNγ感染HepG2细胞,通过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IFNγ的表达.结果:经测序,克隆的人IFNγcDNA序列与GenBank上公布的序列完全一致;Ad-IFNγ感染的HepG2细胞在转录和翻译水平均有IFNγ的表达.结论:体外连接法是一种简便易行的重组腺病毒载体构建方法;所构建的重组腺病毒Ad-IFNγ能表达IFNγ蛋白,可用于抗肿瘤和抗病毒等细胞及动物实验.
作者:薛刚;李焱;刘然义;田伏洲;黄文林 刊期: 2006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