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癌症杂志

癌症杂志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 国际刊号:1000-467X
  • 国内刊号:44-1195/R
  • 影响因子:0.76
  • 创刊:1982
  • 周期:
  • 发行:
  • 语言:中文
  • 邮发:46-21
  • 全年订价: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广东省优秀期刊鼓励奖,1991年
  • 肿瘤学
癌症杂志   2006年8期文献
  • 大鼠肝癌细胞与间充质干细胞药敏相关性研究

    背景与目的:探索针对肿瘤干细胞的药物敏感实验,对提高肝癌等实体瘤化疗有效率意义重大.在肝癌中,来自于骨髓干细胞的卵圆细胞是对应的成体干细胞.鉴于目前肿瘤干细胞和卵圆细胞分离困难,我们研究肝癌大鼠间充质干细胞与肿瘤细胞药敏相关性,探讨利用间充质干细胞代替肝癌肿瘤干细胞进行药物敏感实验的可能性.方法:以二乙基亚硝胺为诱癌剂制造大鼠肝癌模型.分离培养间充质干细胞与肝癌细胞,MTT法检测阿霉素(0.2 μg/ml)、氟尿嘧啶(5μg/ml)及顺铂(1μg/ml)作用24h对细胞抑制率.化疗药物作用后的肝癌细胞移植裸鼠,6周后测量移植瘤重量.阿霉素、氟尿嘧啶及顺铂对这两种细胞抑制率以及对应药物作用后肝癌细胞移植瘤重量间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①3种药物对肝癌细胞抑制率与其作用肝癌细胞后移植瘤重量间进行相关性分析,具体偏相关系数为:阿霉素,0.6307(P>0.05);氟尿嘧啶,0.4358(P>0.05);顺铂,0.7080(P>0.05);②3种常用肝癌化疗药物对肝癌大鼠间充质干细胞抑制率与对肝癌细胞间抑制率进行相关性分析,具体偏相关系数为:阿霉素,0.6316(P>0.05);氟尿嘧啶,0.4214(P>0.05);顺铂,0.5943(P>0.05);药物对大鼠间充质干细胞抑制率与对应药物作用后肝癌细胞移植瘤重量有较好负相关性,具体偏相关系数为:阿霉素,-0.8308(P<0.05);氟尿嘧啶,-0.8991(P<0.01);顺铂,-0.8311(P<0.05).结论:化疗药物对肝癌细胞抑制率与对应药物作用后肝癌细胞移植瘤重量无相关性,常规药物敏感实验不能完全反映肝癌增殖侵袭能力.化疗药物对间充质干细胞抑制率与对应药物作用后肝癌细胞移植瘤重量有负相关,可以较好地反映肝癌细胞增殖侵袭能力.

    作者:周思朗;李鹏;曹漫明;张积仁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参芪金康胶囊抗肿瘤作用的实验研究

    背景与目的:参芪金康胶囊是由黄芪、人参、姜黄等13味中药提取的有效成分组成的复方制剂,是院内制剂,在临床应用可改善患者全身情况,提高其生活质量.本研究目的是观察参芪金康胶囊对小鼠移植性肿瘤和人肿瘤细胞裸鼠移植瘤的体内抗肿瘤作用,以及体外对人肿瘤细胞株的抑瘤活性,并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MTT法检测参芪金康胶囊体外对人肿瘤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观察其对小鼠和裸鼠体内移植肿瘤的抑制作用;应用流式细胞仪分析和电镜方法观察参芪金康胶囊诱导MCF-7和MA891细胞凋亡作用;使用端粒酶活性检测试剂盒检测参芪金康胶囊对人肺癌细胞A549端粒酶活性的影响.结果:参芪金康胶囊体外对A549、U251、MCF-7、Ketr-3、EJ和A2780等细胞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IC50值分别为30.954、31.746、37.220、40.366、41.398和45.083 μg/ml.1.8 g/kg、3.6 g/kg生药对小鼠肿瘤MA891抑瘤率分别为50.84%和56.49%,对H22抑瘤率分别为48.91%和59.62%,对S180抑瘤率分别为40.88%和55.70%;对人前列腺癌细胞PC-3(M)裸鼠移植瘤抑瘤率分别为62.50%和70.76%,对MCF-7抑瘤率分别为47.83%和58.66%,对Ketr-3抑瘤率分别为30.06%和50.18%,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流式细胞仪分析,在参芪金康胶囊作用后MA891和MCF-7都出现凋亡峰;电镜观察,MA891和MCF-7细胞发生凋亡,表现为细胞固缩、核染色质边移,呈马蹄形或半月形.参芪金康胶囊体外(15~60μg/ml)作用48 h,A549细胞端粒酶活性明显降低.结论:参芪金康胶囊在体内、外对动物和人肿瘤细胞均有明显抑制作用,其作用机理可能与诱导细胞凋亡和降低端粒酶活性有关.

    作者:刘朝阳;王德昌;付招娣;刘红岩;梁智;程冬婉;梁军林;梁建明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曲格列酮增强乳腺癌细胞对表阿霉素敏感性的研究

    背景与目的:过氧化物酶增殖体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γ,PPARγ)在乳腺癌组织中呈高表达,其特异性配体噻唑烷二酮(thiazolidinediones,TZD)类药物作用于肿瘤细胞后可抑制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本研究探讨TZD类药物曲格列酮的使用与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阴性乳腺癌细胞对表阿霉素化疗敏感性的关系.方法:通过MTT法和流式细胞仪检测曲格列酮、表阿霉素单独和联合使用时,对ER阴性人乳腺癌细胞系MDA-MB-435S和MDA-MB-231增殖、凋亡的影响.Western blot和划痕实验分别检测不同药物处理下,乳腺癌细胞中Bcl-2蛋白表达水平和细胞迁移能力的变化.结果:在4~24 μmol/L浓度范围内,曲格列酮与表阿霉素协同抑制乳腺癌细胞的增殖,IC50是表阿霉素单独使用时的60%.曲格列酮和表阿霉素单独作用于乳腺癌细胞时并无明显的凋亡发生,而两种药物联合作用时,MDA-MB-435S和MDA-MB-231细胞的凋亡率分别为(5.48±0.45)%、(10.08±1.89)%.联合使用曲格列酮下调了Bcl-2蛋白的表达,降低了乳腺癌细胞的迁移能力.结论:曲格列酮不仅促进了表阿霉素对乳腺癌细胞的增殖抑制和凋亡诱导作用,而且明显抑制了乳腺癌细胞的迁移能力,从而增强乳腺癌细胞对表阿霉素的敏感性.

    作者:孙静霞;孟卓贤;吕京澴;孙玉洁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温热化疗对胃、结肠癌细胞的体外作用研究

    背景与目的:术中腹腔内温热灌注化疗尚缺乏有力的基础研究依据,所设参数不统一,使研究缺乏可比性.本研究探讨温热化疗对胃、结肠癌细胞的体外作用,系统探讨温热化疗的影响因素.方法:MTS-PMS比色法检测不同药物、处理温度和时间对人胃癌细胞MGC-803和结肠癌细胞HCT-116增殖抑制作用;显微镜观察温热化疗对细胞形态的影响.结果: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丝裂霉素(mitomycin,MMC)、顺铂(cisplatin,DDP)和吡柔比星(pirarubicin,THP)对MGC-803和HCT-116细胞的杀伤作用,均具有较强的温度依赖关系,其作用在41℃~45℃温度区间内随温度升高而加强,45℃时,对MGC-803细胞的抑制率分别达到61.7%、79.2%、88.7%、94.7%,对HCT-116细胞的抑制率分别达到76.4%、78.7%、77.8%、91.7%,与不加药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THP在各个温度点的杀伤作用均高于其它3种常用温热化疗药物(P<0.01).药物对HCT-116细胞的杀伤作用具有时间依赖关系,随处理时间的延长,药物杀伤作用增强;其中,43℃时药物作用在90 min后逐渐进入平台期,此时4种药物的抑制率分别达到58.2%、72.8%、76.2%、92.3%.5-FU、MMC、DDP 45℃作用45 min强于43℃作用90 min.THP在确定温度的各个时点的杀伤作用均强于其它受试药物(P<0.01).显微镜观察表明,单纯温热和温热化疗协同均有一定的细胞杀伤作用,而热化疗组出现大量的死亡细胞.结论:DDP、MMC在43℃~45℃条件下具有较好的肿瘤杀伤效果,考虑到临床的实际条件,处理时间以60min为宜.与5-FU、DDP、MMC相比,THP对胃、结肠癌细胞具有更好的温热协同效应和肿瘤杀伤效果,具有进一步临床研究的价值.

    作者:孙跃民;傅军;张伟;郑朝旭;黄常志;袁兴华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野生型p53基因对肝癌细胞多药耐药的逆转作用及其相关机制

    背景与目的:细胞凋亡的发生机制在肿瘤多药耐药中起重要作用,野生型p53基因是细胞凋亡的激活剂,与肿瘤多药耐药密切相关.本研究旨在探讨野生型p53基因能否实现对肝癌细胞多药耐药的逆转以及逆转的相关机制.方法:构建野生型P53蛋白表达序列的真核表达载体pCR 3.1-p53,用脂质体转染技术建立人肝癌细胞Bel-7402的p53转染细胞株,对转染细胞株进行MTT实验,观察p53基因对肿瘤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和对肝癌细胞对长春新碱(vincristine,VCR)药物敏感性的影响,姬姆萨染色法观察细胞形态,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细胞P糖蛋白(P-glycoprotein,P-gp)的表达,逆转录PCR法检测细胞内mdr1、MRP、GSTπ、TopoⅡmRNA的表达.结果:转染p53的Bel-p53细胞生长明显慢于未转染的Bel-7402细胞.转染野生型p53的Bel-p53细胞在VCR浓度为0.01μg/ml,0.1μg/ml,1.0μg/ml,10μg/ml,25 μg/ml时,其药物敏感性增加;VCR作用佳浓度为1.0μg/ml.形态学检查转染细胞,在VCR作用下细胞数明显减少,细胞散在不成片、细胞高度水肿、胞体不规则突起,可见核固缩、核裂解、核溶解.p53基因对Bel-7402细胞的mdr1/P-gp的表达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TopoⅡα基因的表达有上调作用,对GSTπ、MRP基因表达没有影响.结论:p53基因对肝癌细胞多药耐药有逆转作用,其逆转机制可能与降低mdr1/P-gp的表达、上调TopoⅡα的表达,从而增加细胞内VCR药物浓度和VCR药效有关.

    作者:盖晓东;李国利;黄京子;徐鸿洁;王丹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p73基因过量表达对人肺癌细胞A549凋亡及其化疗敏感性的作用

    背景与目的:部分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表达野生型p53基因(wild-type p53,wt-p53),因此在基因治疗中克服这些NSCLC对wt-p53的抵抗机制就非常重要.P53基因家族的新成员p73是p53的同源体,本研究旨在探讨对wt-p53基因治疗抵抗的人肺腺癌细胞A549在外源p73基因转染或联用化疗药后凋亡程度和对化疗药物敏感性的变化.方法:将真核表达重组质粒pcDNA3-HA-p53或pcDNA3-HA-p73α转染入A549细胞,G418筛选,Western blot检测P53或P73α的表达.MTT法分析转染细胞对顺铂和阿霉素的敏感性,用流式细胞术、TUNEL法和DNA片段法分析化疗药作用下转染细胞的凋亡变化,克隆形成实验观察细胞生物学性状的改变.结果:转染p53或p73α基因的A549细胞可以稳定高表达p53或p73α蛋白.转染p73α的A549细胞在原本没有明显抑制和杀伤作用的药物浓度(6.25μmol/L的顺铂或0.25 μmol/L的阿霉素)作用下生长明显受到抑制,顺铂的IC50值从22.65 μmoL/L降至3.75μmol/L,阿霉素的IC50值从4.20 μmol/L降至0.06 μmol/L.p73能使A549细胞受顺铂和阿霉素诱导的细胞凋亡增加,而p53没有明显作用.流式细胞术显示p73α基因转染后,顺铂诱导的细胞凋亡率从10.6%升高到36.8%(P<0.01),阿霉素诱导的细胞凋亡率从13.0%升高到41.1%(P<0.01).克隆形成实验显示,p73α基因转染能明显降低顺铂和阿霉素作用后A549细胞的克隆形成数(P<0.01),对顺铂和阿霉素的化疗增效倍数分别为2.0和2.4倍.结论:外源性p73基因的导入增加了wt-p53型A549细胞对顺铂和阿霉素等化疗药的敏感性,该作用可能与p73基因能不依赖于p53基因诱导细胞凋亡有关.p73基因可用于治疗wt-p53不能发挥作用的恶性肿瘤.

    作者:何勇;范士志;蒋耀光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纳米脂质体槲皮素对肝癌腹水抑制效应实验研究

    背景与目的:槲皮素是一种具有多种生物活性、潜在的化疗药物,但由于不溶于水限制了其临床运用.本研究探讨用纳米脂质体包裹的槲皮素在小鼠体内分布及对肝细胞癌腹水生成的影响.方法:用旋转蒸发法制备纳米脂质体槲皮素,于BALB/c小鼠右前腋下接种肝癌细胞H22 12天后,每只小鼠静脉给纳米脂质体槲皮素1.5 mg,采用高压液相色谱法(high pressur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测定不同时间点血浆、正常组织和肿瘤组织中槲皮素含量.观察不同浓度的纳米脂质体槲皮素对腹水生成的抑制作用.100 mg/kg纳米脂质体槲皮素处理肝癌腹水小鼠模型,观察小鼠存活期、体重及腹腔渗透性变化,流式细胞仪分析腹水中凋亡细胞比例.结果:纳米脂质体槲皮素粒径为(130±20)nm,含药量为25%(重量比).纳米脂质体槲皮素能有效聚集在肿瘤组织,在BALB/c小鼠体内半衰期为4 h.纳米脂质体槲皮素在体内抑制腹水形成与药物浓度有关.100mg/kg的纳米脂质体槲皮素可延长肝癌小鼠的存活时间,减少腹膜的通透性,增加腹水内凋亡细胞比例.结论:纳米脂质体槲皮素能有效积聚在肿瘤组织中并抑制癌性腹水生成,是一种有希望的抗肿瘤药物,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袁志平;陈俐娟;魏于全;范琳玉;汤明海;杨光丽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卡马西平对雌激素依赖性乳腺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

    背景与目的:卡马西平是一种应用多年的抗癫痫药,近研究证明其具有组蛋白脱乙酰化酶抑制剂(histone deacetylase inhibitor,HDI)的性质.而已知的HDI多具有抗肿瘤作用.本实验旨在探讨卡马西平对雌激素受体α(estrogen receptor α,ERα)阳性乳腺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利用磺酰罗丹明B色度法(sulforhodamine B,SRB)分析不同情况下卡马西平对细胞增殖的影响.Western blot法检测ERα、Cyclin D1等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RT-PCR法检测相应mRNA水平的变化;免疫荧光法测定他莫昔芬耐药细胞MCF-7RT中HER-2的表达;免疫沉淀技术检测Hsp90的分子伴侣功能及乙酰化水平.结果:卡马西平处理ERα阳性细胞MCF-7及T47D时,显著抑制雌二醇刺激的细胞增殖效应(P<0.01);卡马西平与4羟基他莫昔芬(4-OHT)联合处理MCF-7细胞,对雌二醇引起的细胞增殖抑制呈相加作用(q=1.00);在MCF-7RT细胞中,卡马西平逆转了4-OHT的刺激增殖作用(P<0.01);卡马西平处理可以降低ERα阳性细胞中ERα、Cyclin D1在蛋白及mRNA水平的表达,并降低MCF-7RT细胞中HER-2表达;ERα、Cyclin D1的表达降低可以被26s蛋白酶体抑制剂MG132抑制;卡马西平可以促进Hsp90乙酰化并破坏其分子伴侣功能.结论:卡马西平明显抑制ER阳性乳腺癌细胞增殖,该作用可能部分通过促进ERα、Cyclin D1的蛋白酶体降解途径实现.卡马西平可以通过降低HER-2表达逆转与HER-2相关的4-OHT耐药.

    作者:孟庆威;赵长宏;席玉慧;蔡莉;孙立春;隋广杰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沉默survivin基因介导口腔表皮癌细胞KB及KBv200凋亡的比较研究

    背景与目的:Survivin是IAPs家族的重要成员之一,研究表明可结合凋亡途径中的Caspase-3、Caspase-7、Caspase-9抑制其活性,引起肿瘤细胞的抗凋亡作用,尤其使肿瘤细胞耐受化疗药物诱导的凋亡,与化疗耐药密切相关.survivin在人口腔表皮癌细胞KB及其耐药株KBv200均有表达,本实验拟通过RNAi方法沉默survivin基因比较研究它介导KB和KBv200细胞的凋亡作用.方法:RT-PCR法检测细胞中survivin mRNA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中survivin蛋白水平,Hoechst 33258荧光染色法观察细胞形态,PI染色结合流式细胞仪法检测细胞凋亡率,以及Caspase-3活性测定试剂盒检测Caspase-3的活性,MTT法测定肿瘤细胞生长情况.结果:KBv200细胞中survivin mRNA和蛋白表达量较高.转染mu6/survivin质粒后48 h,KB和KBv200细胞中survivin mRNA表达抑制率分别为(61.98±8.12)%和(59.29±6.32)%,蛋白表达抑制率分别为(44.25±5.26)%和(38.76±4.31)%.转染mu6/survivin质粒后24 h、48 h、72 h,流式细胞仪结果显示KB和KBv200细胞凋亡都明显增加,均在48 h凋亡达到高峰,以KB凋亡率较高,并且Caspase-3活性也都明显增加,均在48 h达到高.同时KB细胞生长抑制率分别为(33.04±2.17)%、(56.25±3.32)%和(58.26±5.15)%,KBv200细胞生长抑制率则分别为(35.23±3.43)%、(44.90±4.12)%和(44.19±4.37)%.结论:siRNA方法能够有效沉默survivin基因,不仅能诱导KB细胞凋亡,而且能介导耐药株KBv200细胞凋亡.

    作者:闫琳;陈伟强;梁永钜;戴春岭;王晓红;石智;陈黎明;符立梧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应用基因芯片分析曲古菌素A促人白血病细胞株Molt-4凋亡的机制

    背景与目的:研究表明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istone deacetylase,HDAC)抑制剂曲古菌素A(trichostatin A,TSA)能以较低浓度诱导多种肿瘤细胞凋亡,但具体机制不甚明了.本实验拟研究TSA诱导人白血病细胞株Molt-4凋亡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应用细胞培养、MTT、PI单标流式细胞术、DNA ladder观察TSA诱导Molt-4细胞和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凋亡的作用,用基因芯片(microarray)、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和Western blot等方法检测特定浓度TSA作用Molt-4细胞一定时间后基因表达的差异.结果:TSA能以时间、浓度依赖性方式诱导Molt-4细胞凋亡,相同浓度和时间范围内TSA对PBMC无明显的诱导凋亡作用.TSA处理9 h,基因芯片分析发现Molt-4细胞中表达下调的基因有313个.下调基因编码产物包括信号转导分子、转录因子、酶、受体等,其生物学功能包括调节细胞生长、分化发育、凋亡等.其中STAT5A下调80.4%,MYC下调77.3%,ikaros下调83.1%,半定量RT-PCR验证均显示TSA作用9 h后这些基因的表达下调,同时STAT5A及MYC蛋白在TSA作用24 h时表达也明显降低.结论:TSA能诱导Molt-4细胞凋亡并抑制其增殖,但对PBMC无明显作用.TSA对Molt-4细胞的这种选择性诱导凋亡和抑制增殖的机制与促进增殖、抗凋亡基因的变化有关.

    作者:洪振亚;易莉莎;苗新宇;卢运萍;周剑锋;刘文励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改良MAID方案治疗54例晚期软组织肉瘤的疗效分析

    背景与目的:临床研究表明MAID方案连续静脉输注72 h治疗晚期软组织肉瘤的近期疗效较以阿霉素(ADR)为主的二药联合方案疗效高,肿瘤无进展时间长,但是对患者长期生存无明显改善,严重的Ⅲ/Ⅳ度血液学毒性和治疗相关死亡影响了其在临床广泛使用.本研究通过用四氢吡喃阿霉素(THP-ADR)替代MAID方案中的ADR和改良异环磷酰胺(IFO)用法治疗晚期软组织肉瘤,观察改良方案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通过多中心协作筛选符合标准的患者接受IFO 2 000 mg/m2静脉滴注4 h d1~3,美斯钠1 200 mg/m2在IFO治疗的0、4和8 h静脉滴注d1~3,THP-ADR 20 mg/m2和达卡巴嗪(DTIC)333.3 mg/m2持续静脉滴注d1~3,THP-ADR和DTIC溶于同一液体瓶或泵中通过中心静脉导管输注,每3周重复,至少2周期,评定近期疗效和毒性反应.对所有完成2周期治疗的患者每2月随访1次,直至随访截止.利用寿命表法计算长期生存率和肿瘤进展时间.结果:可评价的54例患者全部完成至少2周期改良MAID方案化疗,总有效率42.59%.不良反应较轻,Ⅲ+Ⅳ度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25.93%,粒细胞减少性发热11.11%,Ⅲ+Ⅳ度血小板减少发生率16.67%,其它毒性少见,无明显的肝肾毒性、无治疗相关性死亡和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反应.随访2年,至肿瘤进展时间为7个月,1年和2年生存率分别为61.11%和36.36%.结论:改良MAID方案简化了原方案中三种药物均需要同时连续输注的过程,有比较好的有效率和长期生存,未见严重毒性反应,耐受性良好,值得进一步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作者:李恩孝;张雅婷;尚金堂;许真;耿熠;李署明;施璠;吴胤瑛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脾动脉部分栓塞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细胞癌合并脾亢的临床研究

    背景与目的:原发性肝细胞癌(primary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PHC)患者70%~90%伴有肝硬化、脾功能亢进以致患者术前外周血象偏低或术后外周血象恢复缓慢常影响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ranscatheter hepatic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的正常进行.本研究探讨脾动脉部分栓塞(partial splenic embolization,PSE)联合经TACE治疗合并脾功能亢进的PHC的方法和意义.方法:对26例PHC患者采用PSE联合TACE治疗的方法,26例PHC患者单用TACE治疗.结果:PSE联合TACE较单用TACE治疗明显改善PHC患者外周血象,PSE术后3天、1周、2周及4周外周血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较栓塞前明显提高.结论:PSE联合TACE是PHC合并脾亢的安全、有效治疗方法.

    作者:黄金华;吴沛宏;顾仰葵;张福君;李传行;高飞;张亮;范卫君;李长江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我院1996-2005年抗肿瘤治疗用药分析

    背景与目的:近年来,癌症防治与研究进展迅速,抗肿瘤药物已经成为治疗癌症的主要手段之一,新的抗癌药物不断涌现.抗癌药物对于癌症的治疗和患者生存质量的提高发挥了巨大作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作为华南地区的肿瘤专科医院,抗肿瘤药物治疗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出这类药物应用变化特点,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我院近10年来抗肿瘤治疗药物的应用状况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1996至2005年各大类抗肿瘤药物的用药数据从消耗金额占当年全部用药金额的比例、各年度品种数量变化、国产和进口品种数量及消耗金额比例、主要抗肿瘤药使用频度以及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抗肿瘤药占药品年消耗总金额的31.0%~48.8%,10年来平均增长速度为21.5%,比全部用药金额的平均增长速度16.6%高出4.9个百分点;国产品种数一直比进口数多,消耗金额从只占进口品种的53.6%上升到2005年的116.3%;10年来销售金额增长快的是植物类和杂类药物,烷化剂类慢;紫杉类和铂类制剂销售额10年来均位居前列;一些新型的基因治疗药物和靶向治疗药物不断应用于临床.结论:抗肿瘤药物的研发与使用正朝着高效低毒、靶向、个体化的方向发展.

    作者:钟锦堂;黄红兵;林子超;刘韬;林沛亮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HLA半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的临床观察

    背景与目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HSCT)是目前治疗恶性血液系统疾病的有效手段.但仅有25%~30%的患者能找到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相合的亲缘供者;在无关人群中找到相合供者的概率是1/5万~1/10万,甚至更低.若进行HLA半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HSCT),则有90%的患者能找到供者,本文旨在探索HLA半相合HSCT治疗恶性血液病的可行性.方法:25例恶性血液病患者进行HLA半相合(其中单倍体20例)的亲缘供者HSCT.采用延长、强化联合免疫抑制促进植入及使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ntithymocyte globulin,ATG)和/或加舒莱(抗CD25单抗)加强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versus-host disease,GVHD),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 stimulatin factor,G-CSF)动员的骨髓(bone marrow,BM)或加外周血干细胞(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PBSC)混合移植方案.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造血重建及达完全供者植入.21例(21/25)发生急性GVHD(aGVHD),其中Ⅰ度8例,Ⅱ度6例,Ⅲ度2例,Ⅳ度5例(其中3例为同胞部分相合),Ⅱ~Ⅳ度和Ⅲ~Ⅳ度aGVHD累积发生率分别为48.0%和28.6%.12例(12/25)发生慢性(c)GVHD,均为局限性.16例患者无病生存,1年预计无病生存率(disease-free survival,DFS)为(64.00±2.98)%,1年预计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为(64.0±3.08)%.9例死亡,其中1例死于复发,8例死于移植相关合并症,其中肺部感染4例,Ⅳ度GVHD 3例,白质脑病1例.结论:HLA配型半相合的HSCT是治疗无亲缘和无关供体全相合的高危恶性血液病的有效方法,但风险较大,需在严密监测下慎重使用.

    作者:孙爱宁;吴德沛;王荧;仇惠英;金正明;苗瞄;唐晓文;傅铮铮;马骁;韩悦;何广胜;陈苏宁;薛胜利;赵晔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恶性肿瘤患者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免疫重建初探

    背景与目的:超大剂量化疗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logous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ion,AHSCT)治疗化疗敏感肿瘤已取得长足的进步,但复发率仍较高,有效的移植后免疫重建可能减少复发,因此,对AHSCT后患者采用多种免疫制剂联合治疗,并进行免疫功能监测,评估各种免疫制剂对免疫功能的影响,初步探讨AHSCT后免疫重建的规律,以及免疫治疗的可行性.方法:选择AHSCT后2个月内或移植后复发病例共24例,其中非霍奇金淋巴瘤(NHL)19例,霍奇金淋巴瘤(HD)3例,青少年横纹肌肉瘤2例;主要采用IL-2联合IFN-α治疗,6例患者予胸腺因子和CIK细胞治疗.结果:中位随访期12个月(2~60个月),持续CR 75.0%.免疫指标改变如下:(1)淋巴细胞亚群:CD4+T细胞[健康对照为(33.5±6.9)%]于移植后1个多月开始显著下降,2个月时约2.5%~13.0%(中位5.6%),此后逐步回升,7个月时仅为10.0%~20.0%,1年后全部患者仍低于正常,CD4/CD8比率持续倒置.B细胞在移植后1个多月开始下降,4个月时基本恢复正常;但移植前用美罗华治疗的病例直到移植后半年和1年仍为0及1%.NK细胞比例于移植后2个月约10.0%~20.0%(比正常值稍高),此后逐渐下降至正常.(2)T细胞细胞因子分泌:TH1,48.79%患者低于或处于正常低值;处于正常值者,大多是CIK输注或IFN-α治疗者,移植后予IFN-α或CIK细胞治疗能使患者TH1增高.TH2,68.29%患者显著高于正常,这种异常可持续至移植后1年以上,TH2正常仅见于IFN-α治疗者,IFN-α能使TH2显著下降(P=0.000).(3)胸腺因子治疗病例其CD4+CD25+、CD4+CD69+细胞有增高倾向.结论:自体干细胞移植后多种免疫制剂联合治疗有助于提高细胞免疫功能,监测TH1/TH2能基本反映移植后患者免疫状态,但其对预后的评估及长期生存的影响尚需观察积累更多的资料.

    作者:黄慧强;蔡绮纯;史艳侠;林旭滨;魏菁;郭颖;潘战和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国产多西紫杉醇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背景与目的:多西紫杉醇已成为临床上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主要药物之一.国外报道单药一线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有效率20%,其主要毒性是骨髓抑制.本研究观察易优瑞康(R)(Euruikang,国产多西紫杉醇)治疗晚期初治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和毒性.方法:共77例患者入组,随机分组,试验组38例,对照组39例.试验组接受易优瑞康75 mg/m2,对照组接受艾素75 mg/m2,1小时输注,两组均联合顺铂70 mg/m2,每3周重复疗程.在多西紫杉醇给药前1天开始口服地塞米松7.5 mg,每天2次,连服3天预防过敏反应.所有患者均接受两个疗程以上的化疗.结果:试验组可评价37例,PR 15例,SD 16例,PD 6例,总有效率40.54%.33例4周后再次复查评价,确认有效率为28.95%.对照组可评价疗效37例,PR 13例,SD 16例,PD 8例,总有效率35.14%.34例4周后再次复查评价疗效,确认有效率为27.03%.两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易优瑞康主要的毒副作用为Ⅱ~Ⅲ度骨髓抑制,Ⅰ~Ⅱ度脱发、乏力和消化道反应,未见严重的过敏反应发生.结论:本研究所用的易优瑞康注射液是一种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安全有效的药物,与国内已上市的同类产品艾素疗效、毒副作用相当.

    作者:曹烨;王志强;郭颖;冯奉仪;胡晓桦;熊建萍;唐桂棣;管忠震;张力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低剂量持续静脉滴注吉西他滨一线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

    背景与目的:目前已将吉西他滨联合顺铂作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一线化疗方案,吉西他滨的常规使用剂量和方法是1 000 mg/m2半小时静脉滴注,第1、8天,每3周为一个疗程.本研究旨在评价低剂量吉西他滨持续6 h静脉滴注联合顺铂一线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48例经病理和/或细胞学检查确诊、未经化疗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采用吉西他滨250 mg/m2持续静脉滴注6 h,第1、8天,顺铂75 mg/m2,每3周为一疗程,连续使用2疗程以上.结果:48例患者中46例可评价疗效,所有患者可评价不良反应.完全缓解率2.2%,部分缓解率30.3%,总有效率为32.5%,中位治疗至进展时间为5.1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10.2个月,1年生存率36.6%.白细胞减少发生率为60.4%,血小板减少发生率为39.5%,Ⅲ~Ⅳ度的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发生率分别为20.8%和12.5%.结论:低剂量吉西他滨持续6 h静脉滴注联合顺铂一线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确切、不良反应轻.

    作者:熊建萍;张凌;钟陆行;邱峰;郭宇玲;廉红云;罗辉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国际预后分数预测晚期霍奇金淋巴瘤预后的可行性研究

    背景与目的:目前,按标准方案治疗晚期霍奇金淋巴瘤(Hodgkin's lymphoma,HL)治愈率可达60%.晚期HL国际预后因素课题组研究总结出晚期初治HL的7个不良预后因素:男性、年龄≥45岁、Ⅳ期、白细胞增高、淋巴细胞减少、低血红蛋白、低白蛋白,并据此提出了国际预后分数(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score,IPS)的概念.本研究旨在探索应用IPS预测晚期HL预后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80年1月至2004年12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初次治疗的141例晚期HL,按照确诊时患者不良预后因素的数目计算IPS.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生存率的比较用log-rank检验,采用Cox部分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按IPS分组计算生存率并进行生存率比较.结果:141例晚期HL患者5年无失败生存率(failure free survival,FFS)为57.6%,5年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为68.1%.IPS=0~1、2、3和IPS≥4组的5年FFS分别为67.7%、63.2%、61.8%、34.9%;5年OS分别为81.0%、75.5%、70.3%、42.3%.低危患者(IPS 0~2)和高危患者(IPS≥3)5年FFS分别为65.4%和48.9%(P=0.012);5年OS分别为78.4%和57.1%(P=0.004).接受ABVD方案[阿霉素(A)、博来霉素(B)、长春花碱(V)、氮烯咪胺(D)]或MOPP方案[氮芥(M)、长春新碱(O)、甲基苄肼(P)、强的松(P)]治疗的低危患者的5年OS均优于高危患者;接受ABVD治疗的高危晚期HL患者5年FFS和OS均显著优于接受MOPP方案治疗者.多因素分析显示B症状、结外病变、接受MOPP方案化疗为晚期HL FFS和OS独立预后不良因素.结论:IPS对晚期HL的预后有较好的预测价值;高危晚期HL患者接受MOPP方案化疗生存比接受ABVD方案差,推荐接受ABVD方案或更强的方案化疗.

    作者:付晓红;王树森;黄岩;汪波;黄慧强;张力;孙晓非;徐瑞华;林桐榆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含顺铂的三组联合化疗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背景与目的:长春瑞滨(vinorelbine,NVB)、紫杉醇(paclitaxel,TAX)和吉西他滨(gemcitabine,GEM)是目前治疗肺癌的一线药物,它们分别与顺铂(cisplatin,DDP)联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疗效确切.但是关于三种联合化疗方案疗效及不良反应的比较,目前国内多为回顾性研究.本研究对这三组含DDP的联合化疗方案治疗晚期NSCLC的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进行对比,为临床选择合适的化疗方案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前瞻性开放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方法,对276例入组患者随机采用NP(NVB、DDP)、TP(TAX、DDP)或GP(GEM、DDP)方案化疗,化疗至少2周期后评价疗效及不良反应,进行组间比较.结果:NP组、TP组、GP组有效率分别是42.3%(41/97)、43.0%(40/93)和43.4%(36/83);CR率分别为1.0%(1/97),2.2%(1/93)和0(0/83);中位生存期分别为8.5、8.8、9.2个月;无病生存期分别为4.1、3.8、3.9个月;1年生存率分别为31.9%、33.3%和31.3%;各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主要不良反应是Ⅲ~Ⅳ度骨髓抑制、恶心呕吐、乏力和静脉炎.GP组的白细胞减少(42.2%)、中性粒细胞减少(36.2%)发生率低,血小板减少发生率(53.0%)高,与NP组(77.8%、67.7%、12.1%)、TP组(71.0%、57.0%、13.0%)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1);GP组、TP组的恶心呕吐发生率分别为16.8%、25.8%,均显著低于NP组(41.4%)(P=0.000,0.022).GP组的乏力症状发生率(38.5%)、NP组的静脉炎发生率(58.6%)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1).结论:TP、NP和GP方案治疗晚期NSCLC近期疗效差异无显著性.NP方案不良反应较多,患者耐受性相对较差;TP、GP方案耐受性较好并各有优势.

    作者:刘联;王秀问;黎莉;张昕;张文东;于学军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77例老年急性髓性白血病患者的预后因素分析

    背景与目的:老年急性髓性白血病(acute myelogenous leukemia,AML)有独特的生物学及临床特征,患者对治疗的反应差、生存期短.本研究旨在探讨老年AML的预后因素.方法:对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1994~2005年收治的77例老年AML患者可能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Kaplan-Meier生存分析,然后对有意义的因素进行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结果:可评价患者72例.年龄60~70岁者中位生存期(350天)显著长于年龄>70岁者(60天)(P<0.001),CR率显著提高(71.4% vs.29.4%,P=0.001);生存状态(performance status,PS)0或1分者中位生存期(402天)显著长于2、3、4分者(31天)(P<0.001),CR率显著提高(75.0% vs.15.0%,P<0.001);原发者中位生存期(98天)显著长于继发者(32天)(P=0.007),CR率显著提高(50.0% vs.0%,P=0.023);使用亚标准剂量的蒽环类药物者中位生存期(293天)显著长于减量使用者(35天)(P=0.006),CR率显著提高(63.6% vs.33.3%,P=0.02).骨髓原始细胞(bone marrow blast cell,BMblast)比率≤50%者中位生存期(98天)显著长于>50%者(55天)(P=0.006);预后良好核型者中位生存期(293天)显著长于预后不良或正常核型者(31天)(P=0.005);CD34阴性者中位生存期(201天)显著长于阳性者(36天)(P<0.001).外周血白细胞数量(peripheral blood white blood cell count,PBWBC)大于10×109/L者CR率(50.0%)显著高于PBWBC小于10×109/L者(25.0%)(P=0.043);化疗者CR率(50.0%)显著高于支持治疗者(0%)(P=0.001).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显示影响生存期的7个因素均具有独立性和统计学意义.结论:年龄>70岁、PS为2~4分、骨髓原始细胞比率>50%、继发性、不良核型、CD34+以及蒽环类药物剂量强度是影响患者生存期的主要预后因素,蒽环类药物剂量显著影响CR率.

    作者:邵彬;高彦荣;王椿;颜式可;蔡琦;姜杰玲;杨隽;白海涛;赵旻;赵初娴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胃癌患者外周血DPD活性、5-FU血药浓度与毒性反应的相关性分析

    背景与目的:以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持续静脉滴注为基础的方案治疗胃癌患者,其毒性反应发生率及严重程度有很大的个体差异.二氢嘧啶脱氢酶(dihydropyrimidine dehydrogenase,DPD)是5-FU在人体内代谢的关键性限速酶,与5-FU化疗时的毒性反应有密切关系.本研究通过检测胃癌患者化疗前体内的DPD活性和化疗后5-FU稳态血药浓度,分析DPD活性、5-FU稳态血药浓度与毒性反应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入组患者均接受相同方案化疗(紫杉醇75 mg/m2静脉滴注3 h,醛氢叶酸200 mg/m2静脉滴注2 h,5-FU 375 mg/m2静脉推注,5-FU 2.5 g/m2持续静脉滴注46 h.每2周重复一次,每2次为一个疗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法)检测化疗前DPD活性,并用HPLC法检测化疗后5-FU稳态血药浓度,观察患者化疗后的毒性反应.结果:DPD活性在36例胃癌患者血中呈正态分布,即1.56~6.01不等;并且DPD活性与患者性别、年龄、PS无关.5-FU稳态血药浓度在不同个体中差异较大,即179.2~1 589.6 μg/L不等,其浓度经对数转换后呈正态分布.DPD活性与5-FU稳态血药浓度呈负相关(r=-0.376,P=0.024).DPD活性和腹泻、口腔粘膜炎、严重骨髓抑制发生率呈负相关,而5-FU稳态血药浓度与腹泻、Ⅲ/Ⅳ度骨髓抑制呈正相关.结论:化疗前DPD活性和化疗后5-FU稳态血药浓度在胃癌患者血中存在较大差异,对其检测能够预测毒性反应.

    作者:彭柔君;董秋美;史艳侠;曹烨;周中梅;袁中玉;李苏;廖海;姜文奇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HCPT联合L-OHP方案治疗复发转移结直肠癌的近期临床疗效

    背景与目的:虽然含氟尿嘧啶(5-fluarouracil,5-FU)联合方案是目前治疗结直肠癌的标准方案,但是作为二线治疗的疗效不高,探索新的替代方案显得十分必要.本研究拟应用羟基喜树碱(hydroxycampothecin,HCPT)联合草酸铂(oxaliplatin,L-OHP)方案治疗复发转移结直肠癌,并观察其近期疗效、不良反应及1年生存率.方法:47例经病理学检查证实的复发转移结直肠癌,采用HCPT+L-OHP方案治疗86个周期,HCPT 6 mg/m2+NS 500 ml,静脉滴注d1~4;L-OHP 130mg/m2+5%GS 500 ml,静脉滴注d1.每例治疗2个周期后进行近期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评定,两次化疗间隔为3周.结果:38例可进行疗效评价,总有效率(CR+PR)为36.8%(14/38).化疗后KPS改善和显著改善者20例,占52.6%.白细胞下降59周期,占68.6%,其中Ⅲ~Ⅳ度白细胞下降18周期,占30.5%;腹泻48周期,占55.8%,其中Ⅲ~Ⅳ度腹泻18周期,占37.5%.1年生存率为40.0%,中位总生存期(median overall survival,mOS)和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edian 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mPFS)分别为11.7和7.8个月.结论:HCPT+L-OHP方案治疗一线化疗后复发的结直肠癌病例有较好的近期临床疗效,主要不良反应是白细胞下降和腹泻.

    作者:姚阳;孙元珏;赵晖;郭跃武;林峰;蔡讯;唐晓春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铂类加5-FU为主的DLF、CLF及DFM方案治疗晚期食管癌的临床研究

    背景与目的:顺铂(cisplatin,DDP)联合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被认为是中晚期食管癌化疗的标准方案,本研究采用以铂类加5-FU为主的DLF、CLF及DFM方案治疗晚期食管癌,探讨这三个方案在晚期食管癌治疗中的价值并分析影响晚期食管癌的预后因素.方法:1999年10月至2004年12月,对入选的98例晚期食管癌进行非随机分组接受相应治疗.DLF方案:醛氢叶酸(CF,200 mg/m2,d1)静脉滴注2 h加5-FU 0.5 g静脉推注及5-FU 3.0 g/m2持续48 h滴注联合DDP(80 mg/m2)静脉滴注,共48例;CLF方案:DLF方案中的DDP替换为卡铂(CBP,AUC=5,d1),共32例;DFM方案治疗:DDP(80 mg/m2)加平阳霉素(5 mg/m2,d1,3,5)联合5-FU(0.4 g/m2,d1~5),共18例.疗效、不良反应的分析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预后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结果:全组98例均可进行疗效和不良反应评价,总有效率为50.00%,DLF、CLF及DFM方案有效率分别为60.42%、46.86%及27.78%(DLF对DFM,P=0.027).主要不良反应为恶心呕吐、脱发、骨髓抑制及口腔粘膜炎,CLF方案恶心呕吐显著低于DLF、DFM方案.中位随访时间为9个月,全组总的中位生存期为9个月(95%CI,6.67~11.33个月),采用DLF、CLF及DFM方案治疗患者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0、9、7个月(P=0.740).年龄、性别、病理类型及治疗方案对生存均没有影响(P>0.05),而转移或病变部位、治疗前功能状态是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P值分别为0.026和0.000),淋巴结、软组织及骨转移比内脏器官转移预后好,而治疗前功能状态较好者(KPS≥80)经治疗预后较好,功能状态较差者预后也差,从治疗中获益较少.结论:DLF方案疗效较好,不良反应可以耐受,可作为晚期食管癌化疗的一线化疗方案;CLF方案不良反应较低,尤其适用于年老体弱者.

    作者:江艺;邱希辉;杨钰贤;张盛奇;陈志明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添加丙谷双肽的肠外营养在胃肠道肿瘤患者化疗中的应用

    背景与目的:恶性肿瘤尤其是消化系统肿瘤患者常出现进行性营养不良,但添加外源性谷氨酰胺(Gln)是否能够改善肿瘤患者营养状况尚有争议.本研究目的在于探讨添加丙氨酰谷氨酰胺(Ala-Gln)双肽的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在胃肠道肿瘤患者化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本次双盲、随机、前瞻性试验中,将72例胃肠道肿瘤患者随机分为常规PN组(对照组)36例和Ala-Gln PN组(试验组)36例,检测化疗前后血清白蛋白、血清前蛋白、氮平衡变化,以及外周血中IgG、IgM、IgA、C3、C4值的变化.结果:(1)化疗期间试验组患者胃肠道反应低于对照组(P<0.05).(2)两组患者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在化疗后第4天均明显下降,化疗后第8天时继续下降,但对照组下降更快,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3)两组患者化疗后第4天IgG、IgA、IgM值值均低于化疗前,化疗后第8天IgG、IgA、lgM值进一步下降,但试验组下降较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试验组化疗后第8天C3、C4值也高于对照组(P<0.05).(4)试验组化疗后第8天氮平衡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胃肠道肿瘤患者化疗中应用Ala-Gln双肽PN利大于弊,可明显减轻化疗的毒副作用,有助于改善患者化疗期间的营养状况,增强患者的免疫功能.

    作者:彭亦良;龚茜芬;王自强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肿瘤疫苗的临床研究新进展

    肿瘤疫苗包括多肽疫苗、基因疫苗、重组病毒疫苗、肿瘤细胞疫苗、多肽冲击的树突细胞疫苗等.肿瘤疫苗是应用其表达特异性的肿瘤抗原,来激活、恢复或加强机体抗肿瘤的免疫反应,进而杀伤、清除肿瘤细胞.研制一种肿瘤疫苗需先进行动物实验,再行Ⅲ期的临床试验,研究其安全性和有效性.肿瘤疫苗在多种肿瘤临床试验中的效果是可喜的.已有相当多的肿瘤疫苗试验在患者体内能检测出有意义的免疫应答,且患者通常对肿瘤疫苗有很好的耐受性.很多新的肿瘤疫苗临床试验正在进行,一些Ⅲ期临床试验已经结束,但由于还没有达到预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肿瘤疫苗治疗肿瘤仍然属于试验研究性质的.目前,更多新的有应用前景的肿瘤疫苗已经进入了临床试验,人们正在期待出现更理想的结果.本文就肿瘤疫苗临床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作一综述.

    作者:彭枫;魏于全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溶瘤病毒H101结合局部加热治疗对转移肿瘤病灶的远端效应

    背景与目的:远端效应是肿瘤的局部治疗引起的远处抗肿瘤作用.本研究探索溶瘤腺病毒H101局部注射结合局部加热治疗诱发远端抗瘤效应的可行性.方法:放化疗失败或拒绝放化疗并有转移病灶的5例肿瘤患者(2例鼻咽癌,1例肺癌,1例骨旁质肉瘤和1例膀胱癌),以H101(5×1011~15×1011 VP)瘤内注射联合60min 42℃局部热疗进行治疗.结果:2例患者注射灶、非注射灶肿瘤完全消退而长期生存,3例患者也观察到非注射病灶有不同程度缓解后死亡,生存期分别为29、15、13个月.结论:H101瘤内注射联合加热治疗能诱发一定的远端抗瘤效应.

    作者:胡放;胡晓桦;余萍;张家兴;娄国光;刘宏利;吴波;赵荣华;夏惠群;汪裕;陈杰;贲勇;陈思懿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生物制剂白介素11致严重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死亡一例

    患者,男性,64岁,小细胞肺癌合并肝转移,曾行卡铂、VP-16化疗6个周期,肝转移灶消失,因纵隔淋巴结增大,更改化疗方案:泰素、奈达铂化疗两周期,纵隔淋巴结继续增大.调整治疗方案:开普拓240 mg单药化疗,同时行纵隔部位放疗,患者第二次化疗后三周,因血小板下降,应用白介素11(巨和粒)2 400万单位(3 mg)皮下注射1次/日.用药后次日,患者即出现四肢肿胀,未在意,继续用药,继而出现周身水肿,憋气,并逐渐加重,用药后第三日患者出现尿少,用药后第4日急诊收入院,入院时查体:体温正常,呼吸每分钟24次,血压18.7/13.6 kPa,患者神志清楚,面色晦暗,呼吸急促,四肢、面部水肿,四肢末梢紫绀,全身皮肤可见散在淤斑.

    作者:杨俊兰;焦顺昌;李方;李建雄 刊期: 2006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