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癌症杂志

癌症杂志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 国际刊号:1000-467X
  • 国内刊号:44-1195/R
  • 影响因子:0.76
  • 创刊:1982
  • 周期:
  • 发行:
  • 语言:中文
  • 邮发:46-21
  • 全年订价: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广东省优秀期刊鼓励奖,1991年
  • 肿瘤学
癌症杂志   2007年12期文献
  • 植物黄酮抗人白血病HL-60细胞增殖的结构-效应关系

    背景与目的:植物黄酮为植物多酚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植物性膳食与草药中,其多项有益人体的生物活性已经被研究证实,本研究观察比较23种植物黄酮对人白血病HL-60细胞株增殖的影响,并分析其结构-效应关系.方法:选用纯度单一、结构明确的23种植物黄酮,分别作用于HL-60细胞,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状况,计算半数抑制浓度(IC50),比较不同植物黄酮抑制能力的强弱,分析特定结构元件对IC50的影响.结果:23种植物黄酮中21种对HL-60细胞具有显著增殖抑制作用,并呈现浓度依赖性趋势,但不同植物黄酮作用差异很大,印棉黄素和桑黄素显示出显著促进作用.抑制效应强弱依次为:3,6-二羟基黄酮>毛地黄黄酮>3'-甲氧基,3,7,4'-三羟基黄酮>2'-羟基二氢黄酮>5,7,4'-三羟基黄酮>3,7-二羟基黄酮>杨梅黄酮>漆树黄酮>黄芩黄酮>槲皮素>二氢黄酮>白杨黄素>高良姜黄素>4'-羟基二氢黄酮>6-羟基黄酮>染料木黄酮>黄酮>7-羟基黄酮>大豆黄素>橙皮素>柚皮素.构效关系分析显示,C环2,3位双键、一定数目的羟基、3位羟基、B环邻位羟基、B环定位于2位,对于植物黄酮抗HL-60细胞增殖效应的发挥可能是至关重要的,是其中的关键结构效应元件.相反,C环2,3位双键的缺失、羟基数目的过少或过多、5位羟基、7位羟基、B环间位羟基及异黄酮结构则会降低其抑制效应.结论:C环2,3位双键、一定数目的羟基、3位羟基、B环邻位羟基、B环定位于2位可能是植物黄酮抗HL-60细胞增殖的关键结构效应元件.

    作者:常徽;糜漫天;顾艳艳;袁家林;凌文华;林辉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丙戊酸钠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细胞株MUTZ-1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背景与目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是一类多能造血干细胞的克隆增殖性疾病,目前临床尚无明确有效的治疗方法.研究发现丙戊酸钠(sodium valproate,VPA)可通过诱导细胞周期阻滞和凋亡来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本实验探讨VPA对MDS细胞MUTZ-1增殖的抑制作用及其作用机理.方法: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比色法检测VPA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采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观察VPA作用后细胞形态的变化;应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不同浓度药物作用后细胞凋亡的比例及细胞周期分布的变化;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和Western blot方法分别检测药物作用后p21WAF1(细胞周期依赖性激酶抑制因子)在mRNA和蛋白质水平表达量的改变.结果:VPA对MUTZ-1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呈时间和浓度依赖性.经4 mmol/L VPA处理MUTZ-1细胞72 h后,细胞呈现典型的凋亡细胞的形态特征:光镜下可见凋亡细胞胞体固缩、核固缩、核碎裂及凋亡小体;透射电镜下可见凋亡细胞核染色质边集、胞浆浓缩、密度增加,胞浆内可见大小不规则的染色质团块.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表明经1、2、4 mmol/L VPA作用72 h后,细胞的凋亡率由处理前的(0.99±0.35)%分别上升为(3.14±0.87)%、(14.90±1.04)%、(22.46±1.74)%,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0/G1期细胞比例逐渐增多,S期细胞比例逐渐减低,细胞被阻滞在G0/G1期(P<0.05).RT-PCR和Western blot技术均发现VPA作用MUTZ-1细胞72 h后,明显促进p21WAF1 mRNA和p21WAF1蛋白的表达(P<0.05).结论:VPA能够通过上调p21WAF1的表达,阻滞MUTZ-1细胞于G0/G1期,终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并诱导其凋亡.

    作者:陈宝安;赵慧慧;高冲;邵泽叶;夏国华;Dohner Konstanze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蜂毒素对人肝癌BEL-7402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瘤生长及肿瘤血管生成的影响

    背景与目的:蜂毒素体外抗骨肉瘤、白血病及宫颈癌的研究已有报道.我们先前的实验发现蜂毒素能够抑制人肝癌细胞株BEL-7402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凋亡.本研究拟探讨蜂毒素在裸小鼠体内的抗肝癌作用及其对肿瘤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建立人肝癌BEL-7402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随机分为5组:生理盐水对照组(10 ml/kg)、阳性对照组(沙利度胺,200 mg/kg)、蜂毒素低剂量组(40 μg/kg)、蜂毒素中剂量组(60 μg/kg)和蜂毒素高剂量组(80 μg/kg).测量各组裸鼠肿瘤体积,观察蜂毒素的体内抗肿瘤作用.光镜下观察肿瘤组织及瘤内血管形态.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及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和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 factor κB,NF-κB)蛋白表达.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BEL-7402细胞VEGF mRNA和bFGF mRNA的表达.结果:蜂毒素低、中、高剂量组裸鼠肿瘤相对体积(V/V0)分别为4.42±0.58、3.47±0.97和3.06±1.23,与生理盐水对照组(V/V0为9.06±1.45)相比,蜂毒素处理组肿瘤体积明显缩小(P<0.01).与生理盐水对照组MVD(16.50±2.35)比较,蜂毒素低、中、高剂量组肿瘤组织MVD(11.33±1.86、9.17±1.17和6.67±1.21)明显降低(P<0.01).显微镜下可见蜂毒素各剂量组肿瘤组织呈片状坏死,肿瘤间质内可见肿瘤血管,并有血管破坏现象.蜂毒素低、中、高剂量组肿瘤组织VEGF(2.59±0.27、2.61±0.17和1.55±0.22)、bFGF(2.45±0.78、2.27±0.36和2.10±0.27)及NF-κB(2.79±0.29、2.71±0.66和2.26±0.56)阳性表达指数均低于生理盐水对照组(3.80±0.60、4.43±0.34和4.98±0.63)(P<0.01).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显示,蜂毒素能够抑制BEL-7402细胞VEGF mRNA和bFGF mRNA的表达.结论:蜂毒素能够明显抑制人肝癌BEL-7402细胞裸鼠移植瘤的生长,影响NF-κB表达、下调VEGF和bFGF的表达、抑制肝癌血管生成可能是其抗肿瘤作用的重要机理之一.

    作者:宋长城;吕祥;程彬彬;杜娟;李柏;凌昌全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癌症患者痰培养常见菌谱及其耐药性分析

    背景与目的:有些癌症患者并非死于癌症本身,而是死于手术、化疗、放疗、介入治疗后合并感染.本研究主要探讨癌症患者痰培养所得病原菌的分布及其耐药状况.方法:回顾性分析955例癌症患者医院感染痰培养感染病原菌的临床资料,采用WHONET-5软件对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感染菌检出率:真菌为43.4%,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革兰氏阳性(G+)球菌为31.2%,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为主;革兰氏阴性(G-)杆菌为25.4%,以铜绿假单胞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药敏试验结果提示:真菌对两性霉素B敏感,对唑类抗菌药物呈耐药性.G+球菌对万古霉素高度敏感,对苯唑西林、青霉素、红霉素等耐药率很高.G-杆菌对亚胺培南高度敏感,对一代、二代头孢菌素、氨苄西林、哌拉西林等有较高的耐药性.结论:癌症患者院内感染痰培养显示,常见菌谱为真菌、G+球菌和G-杆菌,临床用药应依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使用抗生素.

    作者:吴兴平;张琳;谭肖鹂;刘晓敏;何丽容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IL-12转染对人卵巢癌SKOV3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机制

    背景与目的:卵巢恶性肿瘤发病率、复发率、转移率均较高,有研究表明IL-12具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本研究探讨白细胞介素-12(interleukin-12,IL-12)对人卵巢癌SKOV3细胞生长抑制作用机制及其对裸鼠皮下种植瘤成瘤能力的影响.方法:应用脂质体转染技术将含有小鼠IL-12全长基因的质粒转染到SKOV3细胞(SKOV3/IL-12组),同时以空白质粒载体转染SKOV3细胞(SKOV3/neo组)和未转染SKOV3细胞作为对照.ELISA法检测3组细胞上清中IL-12表达.MTT法检测3组SKOV3细胞的抑制率和细胞倍增时间.建立裸鼠皮下卵巢癌种植模型,分别接种SKOV3/IL-12、SKOV3/neo、SKOV3细胞,观察肿瘤生长情况.ELISA法检测裸鼠血清中IL-12及γ-干扰素(gamma interferon,IFN-γ)的表达,免疫组化法检测裸鼠种植瘤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及干扰素诱生蛋白-10(IFN-gamma-inducible protein 10,IP-10)的表达.结果:转染48、60 h后细胞上清中IL-12蛋白表达量,SKOV3/IL-12组[(473.0±38.0)pg/ml、(522.0±32.0)pg/ml]高于SKOV3/neo组[(16.0±1.3)pg/ml、(18.0±1.6)pg/ml]及SKOV3组[(16.0±1.2)pg/ml、(17.0±1.4)pg/ml](P<0.01).SKOV3/IL-12组细胞增殖抑制率为63.7%,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KVO3/IL-12组细胞倍增时间(45.8±2.7)h明显长于SKOV3/neo细胞组(27.6±2.2)h和SKOV3组(28.2±2.1)h(P<0.01).裸鼠皮下卵巢癌种植模型中,SKOV3/IL-12组裸鼠成瘤率(5/8)低于对照组(8/8)(P<0.01);平均成瘤时间[(15.0±5.0)天]长于SKOV3/neo组[(7.9±3.2)天]和SKOV3组[(7.8±2.4)天](P<0.01);SKOV3/IL-12组种植瘤体积、重量和裸鼠体重低于SKOV3/neo组和SKOV3组(P<0.01),种植瘤生长速度缓慢,抑瘤率达61.3%.SKOV3/IL-12组裸鼠血清中IL-12、IFN-γ表达量高于SKOV3/neo组和SKOV3组(P<0.01).SKOV3/IL-12组裸鼠种植瘤中IP-10阳性率(100%)高于对照组(P<0.01),VEGF阳性率(62.5%)及MVD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转染IL-12能有效地抑制SKOV3细胞生长;转染IL-12的SKOV3/IL-12细胞在裸鼠皮下的成瘤能力降低;IL-12可通过诱导IFN-γ诱生IP-10抑制肿瘤血管形成而实现其抗卵巢癌的作用.

    作者:王晶;张长青;刘娟;隋丽华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ZD1839与奥沙利铂联合对人肺癌A549细胞的作用

    背景与目的:ZD1839是一种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的小分子抑制剂,是目前肺癌分子靶向治疗中较为成熟的药物,因其单药临床有效率低,如何与化疗联合提高抗癌效应受到关注.本实验通过研究ZD1839联合奥沙利铂的不同给药方案对人肺腺癌细胞A549的杀伤作用,探讨两药联合的佳模式.方法:以药物联合效应测定方法,评价ZD1839和奥沙利铂不同给药顺序对A549细胞的抑制作用,以流式细胞仪测定不同联合方案对A549细胞周期分布及凋亡率的影响.观察ZD1839、奥沙利铂不同给药方案作用时,裸鼠A549细胞移植瘤生长情况,测定肿瘤生长抑制率.结果:先奥沙利铂后ZD1839的序贯给药方案表现出明显的协同作用,药物联合指数为0.51±0.01;而先ZD1839后给予奥沙利铂时,药物联合指数为1.56±0.03,两药间为拮抗作用.先奥沙利铂后ZD1839组G2/M期细胞比例与其他组相比明显增加,达到37.9%(P<0.05),细胞凋亡率达到22.3%.体内实验表明,先奥沙利铂后ZD1839组抑瘤率高,达到58.9%;而先奥沙利铂+ZD1839 24 h后ZD1839 48 h组的抑瘤率为52.4%,ZD1839后奥沙利铂组的抑瘤率为30.6%.结论:先奥沙利铂后ZD1839序贯给药对A549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更强.

    作者:赵传华;袁守军;王岩;葛飞娇;罗卫东;徐建明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吉非替尼对胃癌细胞株放射增敏的作用

    背景与目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在绝大部分人类上皮肿瘤中都有表达,其表达高低与放疗抗拒有关.我们检测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吉非替尼(gefitinib)对高表达胃癌细胞株放射增敏的作用,并初步探讨其机制.方法:Western blot法测定7株人胃癌细胞株(MKN45、SGC7901、SNU-1、N87、AGS、SNU-16、KATO-Ⅲ)中EGFR蛋白的表达,选取2株EGFR相对高表达的胃癌细胞用于后续实验.采用MTT法测定吉非替尼的半数抑制浓度(50%inhibition concentration,IC50),克隆形成实验计算细胞存活率,拟合生存曲线并计算放射生物学参数,流式细胞仪检测吉非替尼联合放疗的凋亡率及细胞周期分布.结果:选取7株胃癌细胞中EGFR表达高的MKN45和SGC7901细胞,发现其存活率均随吉非替尼浓度或放射剂量的增加而明显下降(P<0.05).MTT法检测吉非替尼对MKN45及SGC7901细胞的IC50分别为0.4mmol/L和0.8 mmol/L.MKN45细胞在0.1×IC50及0.2×IC50剂量下的增敏比(SER)分别为1.102和1.154,SGC7901则为1.092和1.176.吉非替尼或照射均可增加凋亡率,减少S期细胞比例及增加G2/M期细胞比例(P<0.01).结论:吉非替尼序贯照射应用可提高EGFR高表达胃癌细胞的放射敏感性并阻碍细胞增殖、促进凋亡和干扰细胞周期分布.吉非替尼有望成为EGFR高表达胃癌的放射增敏剂.

    作者:曹卫国;马韬;李建芳;黎皓;纪玉宝;陈雪华;刘炳亚;金冶宁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三氧化二砷对人肝癌SMMC-7721细胞中P27kip1、JAB1表达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背景与目的:三氧化二砷(arsenic trioxide,As2O3)作为治疗实体瘤的新药已应用于临床,但其作用机理尚不清楚.本研究拟探讨As2O3对肝癌SMMC-7721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对细胞周期素依赖性激酶抑制剂(cyclin-dependent kinase inhibitors,CDKIs)P27kip1和P27kip1相关蛋白c-Jun结合蛋白-1(c-Jun activation domain-binding protein 1,JAB1)表达的调控作用.方法:体外培养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用0~8 μmol/L As2O3处理96 h,用WST-8法检测细胞的存活率.用2 μmol/L As2O3作用72 h,在指点时间点收集细胞,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P27kip1、JAB1在SMMC-7721细胞中的表达,同时采用核浆分离方法及细胞免疫荧光技术检测P27kip1、JAB1表达和亚细胞定位的改变.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s2O3可明显抑制SMMC-7721细胞的增殖,96 h时IC50为(1.81±0.41)μmol/L.2μmol/LAs2O3处理12 h后,SMMC-7721细胞中P27kip1蛋白表达增加,而JAB1蛋白表达减少.在As2O3处理后12 h、24 h,P27kip1与JAB1均发生从胞浆向胞核的易位.免疫荧光检测P27kip1和JAB1的亚细胞定位情况,结果也显示2 μmol/L As2O3可诱导两者在胞核的积聚.结论:As2O3可下调JAB1的表达,从而影响P27kip1的核内外分布及表达,并影响P27kip1的功能状态,进而参与调控肝癌细胞的增殖.

    作者:崔小鹏;王酉;陆牡丹;李鹏;沈爱国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多西紫杉醇脂质体的制备及其在家兔体内的药代动力学

    背景与目的:多西紫杉醇(Docetaxel,DOC)已在临床应用于非小细胞肺癌、乳腺癌、卵巢癌等的治疗,但其水溶性差,现临床使用的注射剂均采用吐温-80和13%乙醇溶液作为混合溶媒,静脉注射时常引发严重的过敏反应而限制了其临床使用.本课题研究DOC脂质体的制备方法,并考察用聚乙二醇2000(poly ethylene glycol-2000,PEG-2000)修饰前后的两种脂质体在家兔体内的药代动力学.方法:用薄膜蒸发法制备普通和PEG-2000修饰的DOC脂质体,测定其包封率、粒径和表面电位;静脉注射给药后,以地西泮为内标,采用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中药物含量;用3p87程序和SPSS13.0统计软件处理和分析数据,计算有关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制备的DOC脂质体包封率>75%,平均粒径在150 nm左右.普通市售多西紫杉醇注射液(market docetaxel,M-DOC)和普通脂质体(docetaxel liposome,L-DOC)及PEG-2000修饰的长循环脂质体(PEG-2000-modified DOC long circulating liposome,PEG-DOC-LCL)的分布相半衰期分别为(0.17±0.04)、(0.31±0.11)和(0.32±0.06)h,消除相半衰期分别为(8.54±1.05)、(11.18±1.33)和(10.51±1.13)h,表观分布容积分别为(13.66±3.62)、(8.65±1.11)和(6.31±0.55)L,0~24 h曲线下面积分别为(13.45±2.44)、(22.83±3.57)和(29.31±5.96)mg·(h·L)-1,零时间至所有原形药物全部消除时间内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15.07±2.76)、(28.70±4.95)和(36.95±9.13)mg·(h·L)-1,清除率分别为(1.10±0.18)、(0.54±0.08)和(0.42±0.07)L/h.结论:薄膜分散法制备的DOC脂质体包封率较高,粒径较小;两种DOC脂质体均可不同程度地增加DOC的曲线下面积,降低表观分布容积和清除率,从而延长其在血液循环中的时间,并以用PEG修饰的DOC脂质体效果更好.

    作者:黄红兵;刘韬;林子超;钟锦堂;林沛亮;刘金燕;谭艳仪;李苏;廖海;徐月红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左全肺切除术后化疗的疗效

    背景与目的:目前,关于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左全肺切除术后是否需要化疗仍然存在争议.本研究探讨NSCLC患者左全肺切除术后是否需要化疗,以及化疗对其中的哪类患者有益.方法:以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肺部肿瘤科1997年1月至2002年1月可供分析的、左全肺切除术后化疗的51例NSCLC患者为化疗组,给予TP/NP方案化疗.同时随机抽取单独行左全肺切除术的102例NSCLC患者为对照组.应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统计,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生存情况.结果:研究组NSCLC患者左全肺切除术并化疗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8.2%、54.9%、36.1%,对照组分别为76.5%、37.3%、23.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ⅢA期或N2期NSCLC患者左全肺切除术后化疗组1、3、5年生存率均明显高于单独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第一秒用力肺活量(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at the first second,FEV1)>2 L的左全肺切除术后化疗组患者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9.2%、64.9%、46.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8.8%、42.4%、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组年龄大于或小于等于65岁患者的生存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术前FEVI>2 L的NSCLC患者左全肺切除术后化疗有益于提高生存率,尤其是其中的N2及ⅢA期患者.年龄不是NSCLC患者左全肺切除术后是否化疗的参考指标,年龄大者,如术前肺功能好仍需化疗.

    作者:王勐;王长利;宫立群;谷峰;苏延军;尤健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围手术期化疗对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影响——附82例报告

    背景与目的:近年来有学者主张对结直肠癌患者行围手术期化疗,本研究旨在探讨围手术期化疗对结直肠癌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01年8月至2003年8月在我院胃肠外科行根治术的167例Dukes'B、C期结直肠癌患者,电脑抽取随机数方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两组均行根治性手术,试验组采用5-FU进行围手术期化疗,两组术后均采用5-FU/CF方案进行全身化疗.比较两组的不良反应、术后复发转移率和生存率.结果: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全组总的术后复发转移率为42.5%,对照组为49.4%,试验组为34.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全组总的术后1、3、4年生存率分别为97.6%、74.7%、61.8%,对照组分别为95.3%、67.1%、54.8%,试验组分别为100%、82.7%、69.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6).结论:围手术期化疗能改善结直肠癌患者的预后.

    作者:龚志军;任镜清;孔刚;卿笃桔;刘虹;梁永全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乳腺癌外周血微转移与远处转移的相关性

    背景与目的:乳腺癌是一种全身性疾病,早期就可发生血行转移.本研究采用流式细胞仪定量检测乳腺疾病患者外周血肿瘤细胞含量,探讨外周血肿瘤细胞含量与远处脏器转移的相关性.方法:以人细胞角蛋白抗体和CD45抗体双色免疫标记,应用多参数流式细胞仪方法检测65例乳腺癌患者术前和10例乳腺良性病变及8例健康献血者外周血标本中肿瘤细胞含量.结果:65例乳腺癌患者中,57例检测出肿瘤细胞,阳性率为87.7%;乳腺良性病变、健康献血者外周血中未检测到肿瘤细胞.外周血肿瘤细胞阳性率与肿瘤T分期及N分期具有相关性(r=0.271,P=0.017;r=0.393,P=0.002).除2例失访外,63例患者经过5年随诊,25例出现远处脏器转移,5年转移率为39.7%.所有远处转移病例均为外周血检测阳性患者,8例术前外周血检测阴性的患者均未发现远处转移,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而远处转移与肿瘤T分期、N分期均无明显相关性.结论:术前外周血肿瘤细胞数量与远处转移具有明显相关性,多参数流式细胞术检测乳腺癌患者外周血肿瘤细胞,对指导乳腺癌的个体化治疗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作者:高纪东;王军;张保宁;王翔;梁建明;王靖;毕晓峰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吉西他滨联合长春瑞滨治疗转移性乳腺癌34例的疗效和毒副作用

    背景与目的:化疗是治疗转移性乳腺癌的主要方法之一,蒽环类和紫杉类药物是乳腺癌化疗有效的药物.但是很多患者在辅助治疗或者一线救援方案中已经用过这两类药物.长春瑞滨和吉西他滨也是乳腺癌化疗的有效药物之一.本研究目的是观察吉西他滨联合长春瑞滨治疗转移性乳腺癌的疗效与毒副作用.方法:34例接受过蒽环和/或紫杉类治疗的转移性乳腺癌患者,接受吉西他滨联合长春瑞滨方案治疗,吉西他滨1000 mg/m2静脉滴注30 min,d1、d8,长春瑞滨25 mg/m2静脉推注,d1、d8,每21天重复一次.结果:全组34例共完成109个周期的治疗,中位数3周期,范围1~6周期;均可评价疗效.没有完全缓解的病例,部分缓解9例,病情稳定19例,病情进展6例,客观有效率(完全缓解+部分缓解)26.47%;中位疾病进展时间5.4个月,中位生存期17.8个月;1年生存率68%(95%可信区间为50%~86%),2年生存率46%(95%可信区间为26%~66%).不良反应主要为Ⅰ~Ⅱ度骨髓抑制、末梢神经毒性及胃肠道反应,部分患者出现轻度的皮疹及肝功能损害.结论:吉西他滨联合长春瑞滨方案治疗转移性乳腺癌患者,初步观察有一定的疗效,其毒副作用患者可以耐受.

    作者:周宁宁;滕小玉;姜文奇;刘冬耕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97例ⅠA 期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疗效分析

    背景与目的:有研究表明霍奇金淋巴瘤(Hodgkin's lymphoma,HL)的治疗应根据临床分期和危险因素不同而采取不同的综合治疗策略,但Ⅰ A期HL的佳治疗方案尚未明确,本研究对Ⅰ A期HL的治疗和预后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方法:根据预后因素将97例临床Ⅰ A期HL患者分为预后非常好(very favorable,VF)组、预后好(favorable,F)组和预后不好(unfavorable,UF)组,并分析其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率、无病生存(disease-free survival,DFS)率、第二原发肿瘤和死亡原因,多因素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VF组、F组和UF组分别有7例(7.2%)、72例(74.2%)和18例(18.6%).全组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65个月.接受治疗后90例(92.8%)患者达完全缓解(CR),其5年和10年OS率分别为87.7%和76.3%,5年和10年DFS率分别为79.4%和74.5%.VF组、F组、UF组的5年OS率分别为100%、88.9%、78.1%,10年OS率分别为100%、88.4%、39.1%(P=0.292);5年DFS率分别为100%、86.3%、73.6%,10年DFS率分别为87.2%、71.8%、34.5%(P=0.032).多因素分析表明,影响OS的因素包括病理类型(P=0.056)和是否复发(P=0.001),近期疗效是影响DFS的主要因素(P=0.024).全组复发率为18.6%,单纯放疗和联合放化疗者的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72,P=0.788).第二原发肿瘤的发生率为5.2%,其中2例为非霍奇金淋巴瘤.死亡12例(12.4%),均为单纯放疗患者.结论:临床Ⅰ A期HL患者单纯放疗或联合放化疗90%以上可达CR.联合放化疗的远期疗效均优于单纯放疗.病理类型、首次治疗疗效和是否复发是Ⅰ A期HL患者生存的主要影响因素.

    作者:谭文勇;胡德胜;曾凡玉;宋启斌;胡胜;魏来;周立强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改良B-NHL-BFM-90方案治疗儿童青少年伯基特淋巴瘤的疗效分析

    背景与目的:伯基特淋巴瘤是高度恶性非霍奇金淋巴瘤,进展快,常伴骨髓和中枢侵犯,死亡率高.CHOP方案疗效差,生存率低.伯基特淋巴瘤的佳化疗方案仍需要积极探讨.本研究总结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近年来采用改良B-NHL-BFM-90方案治疗儿童青少年伯基特淋巴瘤的疗效和生存率.方法:从1999年10月至2006年11月,31例20岁以下经病理确诊的伯基特淋巴瘤患者入组.年龄1.5~20岁,中位年龄5岁;男性20例(64.5%),女性11例(35.5%).临床分期(St Jude分期):Ⅰ期1例(3.2%),Ⅱ期6例(19.4%),Ⅲ期8例(25.8%),Ⅳ期16例(51.6%),Ⅲ/Ⅳ期患者占77.4%.根据临床分期、治疗反应和LDH水平,将患者分为低危组、中危组和高危组.采用改良B-NHL-BFM-90方案治疗,药物包括cyclophosphamide、vincristine、ifosfamide、etoposide、adriamycin、HD-methotrexate、vindesine、dexamethasone、cytarabine/HD-cytarabine和鞘内注射.结果:31例患者中1例于诱导前期死于肿瘤溶解综合征.30例可评价疗效.30例中25例(83.3%)完全缓解,3例(10.0%)部分缓解,2例(6.7%)进展.1例复发.治疗期间大部分患者发生Ⅲ/Ⅳ度骨髓抑制,经积极对症支持治疗可恢复,不影响下一疗程治疗.中位随访33个月(3~98个月),全组3年无事件生存率86.0%;Ⅰ/Ⅱ期100%,Ⅲ/Ⅳ期82.1%;低危组100%,中危组92.0%,高危组70.0%.结论:改良B-NHL-BFM-90方案可明显改善儿童青少年伯基特淋巴瘤的疗效和生存率,毒性可耐受,但需要在有经验的肿瘤中心和血液科中应用.

    作者:孙晓非;甄子俊;刘冬耕;夏奕;向晓娟;陈晓勤;凌家瑜;郑磊;罗文标;林慧;何有兼;管忠震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分次小剂量顺铂联合化疗对胃癌患者肾功能的影响

    背景与目的:大剂量顺铂化疗对肾功能的损害已有共识,但小剂量的顺铂化疗对肾功能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考证,本研究旨在观察分次小剂量顺铂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对胃癌患者肾功能的影响.方法:31例胃癌患者均采用分次小剂量顺铂(20 mg/m2,第1~3天)联合氟尿嘧啶、表阿霉素静脉化疗,于化疗前至化疗第14天,隔日查尿N-乙酰-β-D-葡萄糖苷酶(N-acetyl-β-D-glucosaminidase,NAG)、γ-谷氨酰转酞酶(gamma-glutamyltransferase,γ-GT)及尿常规,化疗第7天及第14天查血肌酐及血尿素氮.结果:31例患者中有13例在化疗前各项检查指标均正常,而化疗后各项指标正常者仅1例.18例化疗前有1项或多项指标异常,多为尿NAG、γ-GT增高,两者在化疗第4天明显增高,2周左右仍未降至正常水平;而血肌酐及尿素氮无明显变化.结论:分次小剂量顺铂联合化疗对患者肾功能仍有一定影响,且持续时间较长.

    作者:李燕;沈琳;李洁;金懋林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109例成人软组织肉瘤化疗的疗效分析

    背景与目的:成人软组织肉瘤(soft tissue sarcoma,STS)发病率低,化疗效果不肯定.本研究通过分析成人软组织肉瘤病例的临床特征,探讨化疗在成人软组织肉瘤综合治疗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5年12月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诊断为软组织肉瘤,并接受化疗的10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化疗情况,统计各一线化疗方案的有效率及患者的生存资料.结果:109例患者中有66例行姑息化疗,40例行辅助化疗,3例行新辅助化疗.姑息化疗患者一线化疗方案的总有效率为22.7%,中位生存期16.9个月,1年和2年生存率分别为63.6%和33.3%,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3.4个月.仅发生肺转移的患者中位生存期为25.1个月,仅发生肝转移的患者中位生存期为11.8个月,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AID方案是常用的一线化疗方案,其次是CYVADIC方案,有效率(完全缓解+部分缓解)分别为28.0%和22.2%.确诊后半年内发生转移的患者比半年后转移的患者中位生存期短(11.8个月vs.42.9个月),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结论:MAID和CYVADIC均为有效的化疗方案,既往使用过常规剂量的阿霉素±异环磷酰胺后进展的患者仍可能从大剂量异环磷酰胺化疗中获益.肝转移患者比肺转移患者对化疗更不敏感,确诊后半年内出现转移的患者预后较确诊半年后转移者差.

    作者:邱妙珍;徐菲;王树森;骆卉妍;王峰;李方华;孙晓非;徐光川;林桐榆;黄慧强;姜文奇;管忠震;徐瑞华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吉西他滨同期放射治疗对不能手术的Ⅲ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疗效观察

    背景与目的:放射治疗是肺癌的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加入吉西他滨后能否提高放射治疗疗效尚无定论.本研究探讨吉西他滨同期放射治疗对不能手术的Ⅲ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的疗效、毒副反应和生存情况.方法:共入选60例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试验组采用吉西他滨400 mg/m2,30 min内静滴完,每周一次,同期放射治疗,放射治疗为常规分割,DT 60~66 Gy/30~33F/6~6.5W,同时给予支持治疗.对照组除不给予吉西他滨外,其它与试验组相同.用WHO的标准评价疗效;用x2检验比较有效率、毒副反应和长期生存;用Kaplan-Meier方法计算生存率.结果:58例患者随访资料完整,随访率为96.7%.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70.0%和60.0%(P>0.05);消化道和血液学的毒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试验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77.7%、58.6%、26.4%,对照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70.3%、30.1%、16.1%,经比较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不能手术的Ⅲ期NSCLC患者,吉西他滨同期放射治疗的有效率和1、2、3年生存率均较单纯放疗有所提高,但两组比较未达统计学意义,不良反应可以耐受.

    作者:李国忠;张绍华;张志;王瑞林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沙利度胺联合地塞米松诱导治疗初诊多发性骨髓瘤

    背景与目的:沙利度胺是治疗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的有效药物,但其在初诊MM诱导治疗中的作用仍不清楚.本研究目的是评价沙利度胺联合地塞米松(thalidomide and dexamethasone,TD)在初诊MM诱导治疗中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应用TD方案诱导治疗39例初诊MM.沙利度胺100~300 mg/d,持续口服;地塞米松20~40 mg/d,在奇数疗程的第1~4天、第9~12天和第17~20天口服;在偶数疗程的第1~4天使用,28天为1疗程.并以36例接受VAD方案诱导治疗的临床资料匹配的初诊MM作为历史对照,比较两组的疗效、生存情况和不良反应.结果:TD方案诱导治疗初诊MM的总有效率为71.8%,VAD组为61.1%(P>0.05).TD组中位无疾病进展生存时间(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为14个月,VAD组的中位PFS为9个月,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D组的中位总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OS)尚未达到,VAD组中位OS为29个月.TD组常见的不良反应有便秘、乏力、头晕、嗜睡等,多为2级以下.VAD组3级以上白细胞减少和血小板降低明显多于TD组(P<0.05),各种感染的发生率也高于TD组(P<0.05).结论:TD方案是对初诊MM有效的治疗方案,可以代替VAD方案作为初诊MM的诱导治疗方案.

    作者:袁振刚;侯健;王东星;傅卫军;陈玉宝;奚昊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吉西他滨联合奥沙利铂治疗晚期胰腺癌患者的疗效

    背景与目的:吉西他滨是目前治疗晚期胰腺癌的有效的药物之一,初步的研究显示,与奥沙利铂联合(GEMOX)的疗效优于吉西他滨单药,但国内使用GEMOX方案治疗胰腺癌的研究报道并不多.本研究目的是观察GEMOX方案治疗晚期胰腺癌患者的有效率、生存期和毒副反应,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临床分析.选择32例未接受过化疗的初治Ⅲ~Ⅳ期胰腺癌患者,所有患者均至少接受2个周期的GEMOX方案(吉西他滨1000 mg/m2,静脉滴入,d1、d8;奥沙利铂85~130 mg/m2,静脉滴入,d1;每21 d重复)化疗.结果:28例患者可评价疗效,8例部分缓解(partial remission,PR),8例病情稳定(stable disease,SD),12例病情进展(progressive disease,PD),4例不能评估(not assessable,NA),总有效率为25.0%,临床获益率46.9%(15例),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为4.7个月,中位生存期8.6个月,1年生存率为32.6%.骨髓抑制的总发生率为70.9%,其中Ⅲ、Ⅳ度的发生率为32.3%(白细胞下降的发生率为19.4%,血红蛋白下降的发生率为12.9%,血小板下降的发生率为22.6%).恶心、呕吐和腹泻的发生率为56.2%,其中Ⅲ度呕吐2例.肝功能异常的总发生率为25.0%,全部为Ⅰ、Ⅱ度.外周神经毒性发生率为43.8%,全部为Ⅰ度.无化疗相关的死亡.结论:GEMOX方案是治疗晚期胰腺癌的有效方案,总体临床耐受性良好,其主要的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

    作者:史艳侠;徐瑞华;姜文奇;张力;林桐榆;李宇红;夏忠军;骆卉研;韩冰;王峰;何友兼;管忠震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硫酸吗啡控释片与盐酸吗啡缓释片治疗121例中、重度癌痛患者的疗效比较

    背景与目的:硫酸吗啡控释片、盐酸吗啡缓释片均是治疗中、重度癌痛的首选药物之一,两者在作用、代谢、不良反应等方面有一定差异.本研究的目的是比较硫酸吗啡控释片、盐酸吗啡缓释片治疗中、重度癌痛患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对121例有中、重度癌痛的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其中61例采用硫酸吗啡控释片、60例采用盐酸吗啡缓释片治疗,观察两药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硫酸吗啡控释片组中中度疼痛12例,重度疼痛的例,治疗后有效率91.80%;盐酸吗啡缓释片组中中度疼痛13例,重度疼痛47例,治疗后有效率91.67%,两组比较在镇痛效果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消化道反应(恶心、呕吐、便秘),盐酸吗啡缓释片较硫酸吗啡控释片发生率高(66.66%vs.4.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硫酸吗啡控释片、盐酸吗啡缓释片用于治疗中、重度癌痛,疗效相近,安全性好,不良反应可耐受.对年龄大,既往有消化道疾病的患者,推荐使用硫酸吗啡控释片.

    作者:姚文秀;周行;王理扬;魏阳;刘显玉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mTOR通路及其抑制剂抗肿瘤的研究进展

    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TOR)是PI3K/Akt通路的下游分子,可接受生长因子、营养、能量等多种信号,是细胞生长和增殖的关键调节分子.许多肿瘤中存在有编码mTOR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基因突变,这些蛋白的异常表达可引起mTOR通路的过度激活.目前,以mTOR为治疗靶点成为肿瘤治疗的研究新热点.本文就近年来有关mTOR通路及其抑制剂在抗肿瘤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黄嘉佳;林桐榆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抗肿瘤血管形成的治疗新模式——节拍器化疗联合放射治疗

    肿瘤生长、转移有赖于其血管生成,故抗肿瘤血管治疗被认为是一种很有前途的肿瘤治疗靶点.研究发现经典化疗药物如环磷酰胺、甲氨蝶呤、紫杉醇等在长期、低剂量的非常规给药方式(节拍器化疗)下具有显著的抗肿瘤血管生成能力.另一方面,肿瘤的血供、乏氧状况是决定放射治疗(放疗)疗效的重要因子.抗血管靶向治疗在实验室和临床早期试验中均表现出放疗增敏作用.本文综述了节拍器化疗和放疗的抗肿瘤血管机理和临床初步应用结果,提出放疗与节拍器化疗联合治疗,可能克服肿瘤乏氧诱发的放射抗拒,终提高放疗的疗效,有望成为一种全新的治疗模式.

    作者:邱灏;王国民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Rho GTP酶在ω-3多不饱和脂肪酸抑制人前列腺癌PC-3细胞转移中的作用

    背景与目的:近年来,多不饱和脂肪酸对肿瘤发生、发展影响的研究备受关注.本实验主要观察两种ω-3多不饱和脂肪酸(ω-3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ω-3 PUFA)二十碳五烯酸(eicosapentaenoic acid,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enoic acid,DHA)对人前列腺癌细胞株PC-3转移的影响,并通过检测ω-3 PUFA对细胞内Rho GTP酶蛋白表达及细胞骨架重组影响,揭示Rho GTP酶在ω-3 PUFA抑制肿瘤转移中的作用.方法:MTT法观察ω-3 PUFA对PC-3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体外粘附实验、侵袭实验和迁移实验观察ω-3 PUFA对肿瘤细胞转移的影响.Western blot法检测ω-3 PUFA对与细胞骨架重组相关的RhoA、Rac1、Rac2和Cdc42蛋白表达的影响.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法标记微丝和微管,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观察ω-3 PUFA对细胞骨架重组的影响.结果:EPA及DHA均能抑制PC-3细胞增殖,增殖抑制率均随处理浓度增大和作用时间延长而增加.与对照组比较,60μmol/L的EPA或DHA处理后的PC-3细胞体外粘附性、侵袭性和迁移性均显著下降(P<0.05).ω-3 PUFA能显著下调Rac1、Rac2和Cdc42蛋白表达(P<0.05),并能明显影响细胞内微丝和微管细胞骨架的结构和分布.结论:ω-3 PUFA能够通过下调Rho GTP酶基因表达,抑制Rho GTP酶对细胞骨架重组的调控,导致细胞骨架结构改变,削弱肿瘤细胞的粘附性、侵袭性和迁移性,抑制PC-3细胞的转移.

    作者:易龙;张乾勇;糜漫天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应用长春新碱分离与鉴定U87细胞系中的胶质瘤干细胞

    背景与目的:研究表明,肿瘤干细胞具有化疗抵抗性.本研究拟利用肿瘤干细胞对化疗药物耐受的特性,在培养基中添加长春新碱的方法从人胶质瘤细胞系U87中分离鉴定肿瘤干细胞.方法:U87细胞于含血清培养基中贴壁后,换用含有5 ng/ml长春新碱的神经干细胞培养基培养,获得第一代肿瘤细胞球后,将单细胞接种于神经干细胞培养基中,获得第二代肿瘤细胞球.免疫荧光检测巢蛋白(nestin)、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β-微管蛋白Ⅲ(β-tubulin Ⅲ)、髓鞘碱性蛋白(myelin basic protein,MBP)在第二代肿瘤细胞球及其分化细胞中的表达.结果:成功地获得了第一代肿瘤细胞球以及来源于单细胞的第二代肿瘤细胞球;细胞间紧密相贴,表面较光滑;神经干细胞标志物nestin在第二代肿瘤细胞球中呈阳性表达;第二代肿瘤细胞球分化细胞中可检测到nestin、GFAP、β-tubulin Ⅲ、MBP的表达.结论:U87细胞系中存在具有自我更新及多向分化能力的胶质瘤干细胞,采用神经干细胞培养基中添加长春新碱的方法能简单有效地从胶质瘤细胞系中分离培养出胶质瘤干细胞.

    作者:余时沧;易良;周志华;姚小红;平轶芳;卞修武 刊期: 2007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