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与目的:近年来,宫颈癌新辅助化疗逐渐受到重视,应用广泛,但不同个体对不同化疗药物敏感性不同.本研究通过宫颈癌体外药敏实验来预测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为临床筛选对宫颈癌相对敏感的化疗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MTT法测定9种药物对32例宫颈癌患者的原代培养癌细胞的抑制水平.结果:①宫颈癌细胞对9种药物的敏感性依次为:力扑素>泰素>卡铂>异环磷酰胺>鬼臼乙叉甙>氟尿嘧啶>顺铂>博来霉素>环磷酰胺,力扑素、泰素和卡铂对肿瘤细胞的平均抑制率(IR)较高,分别为56.56%、55.66%和46.81%,与其它药物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②对Ⅰ b1期宫颈癌细胞,泰素、力扑素和卡铂IR值较其它药物高,分别为58.71%、53.00%和49.25%;对Ⅰ b2期宫颈癌细胞,力扑素和泰素的IR值较其它药物高,分别为65.26%和50.06%.③对于宫颈中分化鳞癌细胞,泰素、力扑素和卡铂IR值较其它药物高,分别为52.01%、49.21%和40.24%;对低分化鳞癌细胞,力扑素、泰素和卡铂的IR值较其它药物高,分别为61.16%、60.62%和48.75%.结论:①MTT法作为一种应用广泛的药敏实验方法,对宫颈癌新辅助化疗筛选敏感药物、选择临床化疗方案有一定的参考价值.②力扑素、泰素和卡铂对宫颈癌细胞较其它药物敏感.
作者:肖艳;李俊东;史泓浏;刘继红;冯艳玲;李孟达 刊期: 2007年第04期
背景与目的:二烯丙基二硫(diallyl disulfide,DADS)对多种肿瘤细胞有促凋亡作用,白血病是儿童常见的恶性肿瘤,近期研究提示DADS能够在体外诱导人白血病细胞发生凋亡,但其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清楚.本实验旨在研究DADS诱导人白血病细胞HL-60凋亡的生物学效应,并探讨其分子机制.方法:运用DNA含量分析、Annexin V/PI双标记流式细胞仪、DNA琼脂糖凝胶电泳以及透射电子显微镜形态学观察等方法来证实细胞凋亡.通过基因芯片检测60 μmol/L DADS作用于HL-60细胞4 h后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谱,采用RT-PCR技术验证上调基因Fas-L和下调基因Bag-1.结果:15、30、60和120 μmol/L DADS作用于HL-60细胞24 h后,DNA含量分析出现了明显的亚二倍体峰;60 μmol/L DADS作用4、8、12、24 h后,Annexin V/PI双标流式细胞仪检测表明早期凋亡细胞显著增加.60 μmol/L DADS作用24 h后,在DNA琼脂糖凝胶上可见特征性的梯形条带.电子显微镜观察到细胞体积缩小,核浓缩和凋亡小体形成等典型的形态学改变.通过基因芯片检测发现,60 μmol/L DADS作用4 h后有8个凋亡相关基因表达差异显著,选择其中Fas-L和Bag-1两个基因运用RT-PCR技术进行验证,其结果与基因芯片结果一致.结论:DADS能够诱导人白血病细胞HL-60凋亡,这可能是多个基因和多条信号转导通路共同作用的结果.
作者:林敏;谢海龙;苏琦;周建国;谭晖;易岚;唐海林;黄炎;石莺 刊期: 2007年第04期
背景与目的:研究表明,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TOR)在恶性肿瘤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本研究观察特异性mTOR抑制剂雷帕霉素联合紫杉醇对卵巢癌细胞A2780和SKOV3的作用,并探讨其内在的分子机制.方法:A2780、SKOV3细胞经雷帕霉素和紫杉醇处理后,以MTT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情况,金正均法计算q值判断两药的相互作用.以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检测survivin的表达.结果:雷帕霉素联合紫杉醇可抑制A2780和SKOV3细胞增殖,且随时间延长抑制作用越显著,当两药合用72 h时抑制率分别达到34.9%(A2780)和37.1%(SKOV3),与单独用药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金正均法显示各时间点q值均>1.15,显示二者有协同作用.雷帕霉素和紫杉醇可使A2780和SKOV3细胞发生凋亡,并且在两者联用时凋亡率达到高.经雷帕霉素和紫杉醇作用后的A2780和SKOV3细胞表达survivin较处理前明显下降.结论:体外雷帕霉素和紫杉醇可抑制A2780和SKOV3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发生凋亡,并可使survivin基因的表达下调,且两者联合应用时可显著增加其抑制作用,具有协同作用.
作者:马湘一;王世宣;刘琰;刘荣华;卢运萍;马丁 刊期: 2007年第04期
背景与目的:多西紫杉醇外渗至周围组织可导致严重皮肤损伤,目前还没有公认的治疗指南.本研究旨在探讨单用或联合局部外涂几丁糖、注射透明质酸酶对多西紫杉醇大鼠外渗性皮肤损伤的疗效.方法:在30只SD大鼠双后肢建立多西紫杉醇血管外渗模型.随机分为6组,分别给局部外涂几丁糖、局部注射透明质酸酶、局部注射透明质酸酶联合外涂几丁糖、局部外涂生理盐水、局部注射生理盐水和不进行任何处理(模型对照组).观察各组大鼠外渗性皮肤损伤发生率、损伤程度和损伤愈合时间.结果:透明质酸酶组和透明质酸酶联合几丁糖组的损伤发生率分别为30%和20%,显著低于几丁糖组、生理盐水外涂组、生理盐水注射组和模型对照组的损伤发生率(90%、100%、90%、100%)(P<0.05).透明质酸酶组和透明质酸酶联合几丁糖组的损伤愈合时间为(12.00±3.00)天和(9.50±2.12)天,显著短于其它4组(P<0.01).几丁糖组的损伤愈合时间为(18.33±2.00)天,显著短于生理盐水外涂组[(23.70±2.41)]天和模型对照组[(25.70±2.26)天](P<0.01).结论:透明质酸酶单独局部注射或联合几丁糖外涂均可减少多西紫杉醇外渗性损伤的发生,缩短损伤愈合时间.单用几丁糖外涂不能防止损伤的发生,却可促进损伤愈合.
作者:朱其聪;李爱民;罗荣城;梁卫江;戴明;陈晓华 刊期: 2007年第04期
背景与目的:表浅性膀胱癌术后膀胱灌注丝裂霉素等药物进行化疗,肿瘤仍有较高的复发率.有研究报道往膀胱内灌注小型干扰RNA(siRNA)可抑制裸鼠膀胱肿瘤生长.本研究目的是建立荷人膀胱癌的原位动物模型,通过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监测肿瘤生长过程,并利用此模型评价靶向Survivin的干扰质粒对丝裂霉素的增效作用.方法:直视下经尿道机械损伤BALB/c裸鼠膀胱粘膜,将人膀胱癌细胞T24经尿道种植于25只裸鼠膀胱,建立荷人膀胱癌原位动物模型.以钆-二乙三胺五乙酸作为膀胱造影剂,用MRI监测肿瘤的生长,同时取裸鼠膀胱组织标本行HE染色进行病理学检查.同法建立膀胱癌裸鼠动物模型18只,分为对照组、丝裂霉素组和联合组3组,每周两次膀胱灌注,联合组为靶向Survivin的干扰质粒和丝裂霉素交替用药;膀胱灌注6次后荷瘤膀胱称重.结果:25只裸鼠在种植T24细胞后均形成膀胱肿瘤.种植后7天裸鼠膀胱MRI检查无明显变化,14、21、28天MRI检查均可发现膀胱不同程度的充盈缺损,MRI图像与肿瘤实际大小吻合.病理检查显示:种植后7天,肿瘤生长于裸鼠膀胱粘膜或浅层肌肉;14~28天局限于肌层;35天时侵及浆膜层.丝裂霉素组和联合组的抑瘤率分别为33.45%、56.34%,联合组优于丝裂霉素组(P<0.05).结论:成功建立了裸鼠原位膀胱癌动物模型,肿瘤生长基本模拟了人膀胱癌的发生、发展过程;MRI检查可作为对裸鼠膀胱原位肿瘤动态观察的可靠方法.靶向Survivin的干扰质粒增加了丝裂霉素的抗肿瘤作用.
作者:杨慎敏;温端改;侯建全;何军;岑建农;陈剑华 刊期: 2007年第04期
背景与目的: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COX-2)与膀胱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因此COX-2抑制剂对于膀胱癌可能具有潜在的抗肿瘤效应.本实验旨在探讨选择性COX-2抑制剂对人膀胱癌细胞T24增殖和凋亡的抑制作用.方法:用四甲基偶氮唑蓝还原法(MTT)研究选择性COX-2抑制剂SC-58125、塞来昔布(celecoxib)和非选择性COX抑制剂吲哚美辛(indomethacin)对T24细胞增殖的影响;用流式细胞术、DNA电泳和Hoechst33258荧光染色3种方法检测SC-58125作用下T24细胞的凋亡,同时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cl-2和Bax基因的变化.结果:在12.5 μmol/L至200 μmol/L的剂量范围内,SC-58125、塞来昔布及吲哚美辛均能不同程度地抑制T24细胞的增殖,以SC-58125的抑制作用强,IC50在25 μmol/L~50 μmol/L之间;3种凋亡检测方法均观察到SC-58125作用后凋亡细胞的比例增加,其中100 μmol/L的SC-58125作用于T24细胞6 h和12 h后,流式细胞仪测得凋亡细胞的比例分别为(7.95±1.88)%和(12.5±2.42)%,较对照组增加(P<0.05),但细胞内与凋亡相关的Bcl-2和Bax基因表达没有变化.结论:选择性COX-2抑制剂体外可抑制T24细胞的增殖,并诱导细胞凋亡.
作者:张坚;徐卓群;胡强;仇学文;王志荣 刊期: 2007年第04期
背景与目的:去甲斑蝥素(norcanthridin,NCTD)是斑蝥素(canthridin)的衍生物,对多种肿瘤细胞的生长均有抑制作用,但其药效较同类化疗药物小.本研究探讨NCTD衍生物Nd3对人卵巢癌细胞SKOV3的体外抗增殖作用,同时与NCTD的作用进行比较,并初步探讨Nd3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增殖抑制实验分别测定Nd3和NCTD对SKOV3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流式细胞术分析Nd3对SKOV3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的改变.Western blot方法检测Nd3对SKOV3细胞周期和凋亡相关蛋白Cdc2、Cyclin B1、Bax和Bcl-2表达的影响.结果:2.5、5、10、20、30和40 μmol/L的Nd3作用SKOV3细胞48 h后,细胞抑制率依次为27.3%、34.1%、53.3%、64.3%、83.3%和96.7%,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1).Nd3作用24 h、36 h和48 h的IC50分别为(25.1±2.3)μmol/L、(21.8±2.8)μmol/L和(20.4±3.3)μmol/L.细胞周期分析证实,10、20、30、40 μmol/L Nd3作用48 h后,G2/M期细胞百分数为14.3%、20.2%、26.2%和27.9%:同时30 μmol/L的Nd3作用12、24、36、48 h后,G2/M期的细胞比例分别为19.8%、26.6%、27.8%和32.0%,呈现G2/M期阻滞.此外Nd3可以诱导SKOV3细胞凋亡,40 μmol/L的Nd3作用48 h后细胞凋亡率高于对照组30%以上.Western blot结果表明,Nd3可使Bax蛋白的表达增高,而Cdc2、Cyclin B1和Bcl-2的表达则相应减少.结论:Nd3能明显抑制SKOV3细胞的增殖,其作用比NCTD强,且可阻断SKOV3细胞周期于G2/M期并诱导细胞凋亡,其作用机制与Cdc2、Cyclin B1、Bcl-2和Bax蛋白的表达变化有关.
作者:曹菁华;徐波;李敏;武德柱;黄薇;崔景荣 刊期: 2007年第04期
背景与目的:Mda-7/IL-24基因是一个具有选择性的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和细胞因子免疫调节功能双重作用的基因,在抗肿瘤基因治疗方面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本研究利用构建的mda-7/IL-24重组腺病毒感染卵巢癌耐药细胞株,了解其对卵巢癌耐药细胞的抗肿瘤作用.方法:利用腺病毒AdEasy 1载体构建含目的基因的Ad.mda-7/IL-24,感染两种卵巢癌耐药细胞株OVCAR-3和OVCAR-8/TR,Western blot法检测感染后MDA-7/IL-24蛋白表达,用Hoechst33258凋亡染色和流式细胞仪检测感染后细胞的凋亡和细胞周期改变.结果:Ad.mda-7/IL-24经测序、酶切电泳、感染后Western blot检测MDA-7蛋白表达,表明构建成功;感染Ad.mda-7后72 h内OVCAR-3细胞高凋亡率为14.1%,OVCAR-8/TR细胞为32.4%,明显高于空载体组和未感染组.结论:成功构建了Ad.mda-7/IL-24重组腺病毒,用其感染卵巢癌耐药细胞可诱导细胞凋亡.
作者:熊炬;彭芝兰;谭欣;闫乃红 刊期: 2007年第04期
背景与目的:如何成功地逆转耐热癌细胞的多药耐药性(multidrug resistance,MDR)是当前肿瘤热疗的研究热点.本研究探讨耐热肝癌细胞能否对阿霉素(adriamycin,ADR)产生耐受性,以及甲基莲心碱(neferine,Nef)能否逆转耐热肝癌细胞的阿霉素耐药性.方法:MTT法检测肿瘤细胞存活率,PI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间接免疫荧光流式细胞术检测bcl-2表达.结果:在43℃环境中培养24 h后,耐热肝癌细胞HepG2/thermotolerance的细胞存活率和细胞凋亡率分别为(89.6±5.4)%和(13.6±5.4)%,而非耐热肝癌细胞HepG2的细胞存活率和细胞凋亡率分别为(23.9±3.6)%和(68.9±7.3)%.正常培养环境情况下(37℃),ADR对HepG2/thermotolerance细胞的IC50为(113.7±12.7)μmol/L,而对HepG2细胞的IC50为(10.5±2.3)μmol/L,耐药倍数达10.8倍.1、10、100 μmol/L ADR分别作用24 h后,HepG2/thermotolerance细胞的凋亡率分别为(9.3±2.6)%、(17.8±7.3)%和(32.9±8.6)%,而HepG2细胞的凋亡率分别为(14.3±3.9)%、(38.9±6.8)%和(62.7±5.9)%.在37℃培养环境下,10、40 μmol/L Nef对HepG2细胞和HepG2/thermotolerance细胞无增殖抑制作用和凋亡诱导作用,但可使ADR对HepG2/thermotolerance细胞的IC50分别下降至(63.7±5.6)μmol/L和(16.8±2.8)μmol/L,逆转倍数分别为1.78和6.79,并可使10 μmol/L ADR对HepG2/thermotolerance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升高至(26.8±5.9)%和(34.9±8.7)%;HepG2/thermotolerance细胞较HepG2细胞高表达Bcl-2蛋白,而Nef能下调HepG2/thermotolerance细胞的Bcl-2表达.结论:HepG2/thermotolerance细胞对ADR可产生耐受性,Nef可逆转HepG2/thermotolerance细胞对ADR的耐受性,其机制可能与其下调HepG2/thermotolerance细胞Bcl-2蛋白表达有关.
作者:艾小红;唐小卿;刘艳萍;刘华清;董琳 刊期: 2007年第04期
背景与目的:据报道,肿瘤患者在急性感染后可出现肿瘤症状显著改善、肿瘤完全消退的现象.链球菌OK-432菌苗对多种动物肿瘤有显著抑制作用,并已试用于临床肿瘤治疗,除有发热与白细胞数升高外,无其他副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三联菌苗对荷肉瘤180(S180)小鼠血清白介素12p70(IL-12 p70)含量的变化及S180生长的影响,以及血清IL-12(p70)含量的变化与S180生长的关系.方法:所有实验小鼠接种S180后,按完全随机设计分成5组(即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苗组,A组、鼠伤寒沙门氏菌菌苗组,B组、草分枝杆菌菌苗组,C组、由前3种菌组成的三联菌苗组,D组、空白对照组,E组)进行实验.称重法检测各菌苗对小鼠S180的抑瘤率,ELISA法检测菌苗对S180小鼠血清IL-12(p70)的含量.结果:A、B、C组小鼠平均S180瘤重分别为1.39、1.50、1.36 g,而D组小鼠的平均瘤重低(0.62 g),E组平均瘤重高(2.40 g).各组小鼠S180重量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F=66.73,P<0.001);A、B、C、D组的平均瘤重均比E组低,D组比A、B、C组的低,差异均有显著性(q检验,P<0.001).胸腺、脾脏重量在各组间的差异无显著性(F=2.36,P>0.05;F=1.89,P>0.05).A、B、C组的抑瘤率分别为42.08%、37.50%、43.33%,D组抑瘤率为74.17%.D组小鼠血清IL-12(p70)的平均含量高(19.44 pg/ml),A、B、C组IL-12(p70)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1.88、10.35、11.68 pg/ml,E组的低(4.45 pg/ml);各组小鼠血清IL-12(p70)含量的差异有显著性(F=15.76,P<0.0001);A、B、C组小鼠血清IL-12(p70)含量的差异无显著性(q检验,P>0.05),而其余任何两组均数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q检验,P<0.01).结论:实验所选用的菌苗能诱导小鼠产生IL-12(p70)、抑制小鼠S180的增长,三联菌苗比单价菌苗的效果更好.
作者:李舒梅;罗晓婷;叶金花;熊跃玲;余磊;钟富有;黄勤 刊期: 2007年第04期
背景与目的:上皮性卵巢癌的治疗以手术加化疗的综合治疗为有效.手术强调彻底性,化疗方案目前多认为TP(paclilaxel,carboplatin/cisplatin)为优选,但仍有争论.本研究回顾性对照分析满意减灭术后,应用TP和CBP(cyclophosphamide,bleomycin,carboplatin/cisplatin)方案作为一线化疗方案的两组患者的生存情况,旨在比较TP和CBP方案作为上皮性卵巢癌满意减灭术后一线化疗方案的疗效.方法:选取满意减灭术后应用TP方案为一线化疗方案的患者60例和以CBP方案为一线方案的患者65例,分别比较其3年生存率、3年无瘤生存率、3年内复发病例的无进展生存期、3年生存分析和无瘤生存分析,以及主要的不良反应.结果:CBP、TP两组3年生存率分别为69.2%、75.3%(P=0.473);3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38.5%、43.3%(P=0.580);3年内复发病例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分别为12个月、13个月(P=0.672);比较两组3年生存分析和无瘤生存分析曲线,P值分别为0.285和0.517.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各项不良反应除周围神经毒性外,两组之间的差异也无显著性.结论:对满意减灭术后上皮性卵巢癌患者用TP方案化疗的效果与传统CBP方案相当.
作者:高克非;刘富元;陈福进;冯艳玲 刊期: 2007年第04期
背景与目的:造血干细胞移植相关性口腔粘膜损伤的发生率较高,由于严重口腔粘膜炎、溃疡合并疼痛,明显地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芬太尼透皮贴剂主要用于治疗肿瘤慢性疼痛,疗效确切,对肿瘤治疗相关的严重粘膜炎导致的疼痛亦有疗效.本研究主要探讨芬太尼透皮贴剂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相关性口腔粘膜炎疼痛的镇痛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接受大剂量化疗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出现口腔粘膜炎伴疼痛的恶性肿瘤患者共22例,治疗前后的疼痛评分采用直观模拟标度尺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计为0~10分,人组前疼痛状况评估均为中-重度疼痛(VAS≥4分).采用我国于1990年制定的生活质量标准评估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同时根据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通用毒副作用评分标准评估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前VAS中位评分为6分(4~9分),治疗后第3、5、7、10、15天的VAS中位评分降至3.5分(0~9分)、2分(0~6分)、0.5分(0~8分)、0分(0~6分)、0分(0~5分),治疗后疼痛程度均显著减轻(P<0.001),总有效率100%,完全控制率45.5%.治疗后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改善(P<0.01).芬太尼的不良反应多为头晕不适、嗜睡、排尿困难、轻度恶心、呕吐、胃部不适等,经处理均能缓解.未发现严重危及生命的不良反应和停药后药物依赖现象.结论:芬太尼透皮贴剂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相关性口腔粘膜炎疼痛镇痛效果良好,且副作用轻微、使用方便、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黄慧强;蔡清清;林旭滨;王步飞;卜庆;高岩;彭玉龙 刊期: 2007年第04期
背景与目的:淋巴细胞白血病和淋巴瘤骨髓侵犯的诊断以细胞形态学为基础,而免疫分型可通过获得肿瘤细胞分化和发育阶段的信息使淋巴系统恶性肿瘤的诊断更为准确,为临床合理治疗和预后判断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本研究应用多参数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探讨淋巴细胞白血病和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骨髓侵犯的免疫表型特点.方法:收集112例病理确诊NHL并伴骨髓侵犯和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骨髓标本.应用FCM检测肿瘤细胞的免疫表型.结果:45例前驱B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precursor B lymphoblastic lymphoma/leukemia,B-ALL/LBL)主要表达CD19、CD10、TdT、CD34、HLA-DR和CD20;32例前驱T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precursor T lymphoblastic lymphoma/leukemia,T-ALL/LBL)主要表达胞内CD3(cytoplasmic CD3,CyCD3)、CD7、CD5、TdT、膜表面CD3(surface CD3,sCD3)和HLA-DR.77例前驱淋巴细胞肿瘤中,28例(36%)有髓系抗原CD13、CD33的表达;9例(20%)B-ALL/LBL病例有CD20与CD34共同表达,28例(87.5%)T-ALL/LBL病例有CyCD3与TdT共同表达.成熟淋巴细胞肿瘤35例,其中17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主要表达CD19、CD20、CD5和HLA-DR,并有CD19与CD5共同表达.4例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主要表达CD19、CD20、CD10和HLA-DR.3例伯基特淋巴瘤主要表达CD19、CD10、CD20、SIgM.1例套细胞淋巴瘤表达CD5、CD19、CD20、HLA-DR.5例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主要表达sCD3、CD5、CD7、CD4或CD8.1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主要表达sCD3、HLA-DR.4例NK/T细胞肿瘤表达CD56、HLA-DR,也表达CD7或CD4或CD8.成熟淋巴细胞肿瘤不表达早期抗原如CD34、TdT.成熟淋巴细胞肿瘤可伴有髓系抗原CD13、CD33的表达.结论:淋巴系统恶性肿瘤侵犯骨髓采用形态学结合FCM免疫学分型可获得T、B细胞来源、肿瘤细胞分化阶段和异常抗原表达等参数,有助于临床诊断和微小残留病灶的检测.
作者:凌家瑜;孙晓非;严苏丽;何丽容;甄子俊;夏奕 刊期: 2007年第04期
背景与目的:乳腺癌肝转移患者预后不良,对化疗敏感性差,化疗缓解期短,生存期短.如何提高乳腺癌肝转移的治疗效果、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是目前临床研究中亟需解决的问题.本研究回顾性分析影响乳腺癌肝转移患者预后的因素,并探讨化疗及肝动脉栓塞灌注化疗治疗乳腺癌肝转移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2005年间98例乳腺癌肝转移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分析方法(Cox模型)分析乳腺癌肝转移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法及与预后的关系,并比较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结果:98例乳腺癌肝转移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45.9%(45/98),单纯全身化疗组有效率为48.6%(36/74),单纯肝动脉栓塞灌注化疗组为23.1%(3/13),全身化疗加肝动脉栓塞灌注化疗组为54.6%(6/11).全组中位随访期17个月(3~56个月),中位无疾病进展时间为6个月(0~50个月),中位生存期为17个月(3~56个月).1、2、3、4年生存率分别为36.0%、19.0%、13.0%和3.0%.结论:采用全身化疗加肝动脉栓塞灌注化疗治疗乳腺癌肝转移疗效较好,值得在仅有肝转移的晚期乳腺癌患者中作进一步研究.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术后至发生肝转移时间少于24个月、姑息化疗疗程数少于6个是预后危险因素.
作者:朱美琴;张东生;苏争艳;史艳侠;彭柔君;周宁宁;刘冬耕;姜文奇 刊期: 2007年第04期
背景与目的:FOLFOX6方案应用于晚期结直肠癌已有一段时间,但尚未见系统评价FOLFOX6方案临床研究的报道,本研究观察FOLFOX6方案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以评价该方案在中国应用的可行性和临床推广价值.方法:91例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采用FOLFOX6方案化疗,即草酸铂100 mg/m2加入5%葡萄糖溶液250 ml中静滴2 h,d1;甲酰四氢叶酸(leucovorin,CF)400 mg/m2加入5%葡萄糖溶液250 ml中静滴2 h,d1,接着用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400 mg/m2静脉推注,继以5-FU 2.4 g/m2持续静脉滴注46 h.应用CT、MRI评价每例患者的不良反应及疗效.用x2检验分析两组间有效率的差异,Kaplan-Meier法计算中位生存时间,log-rank法比较生存差异.结果:全组患者CR 4例,PR 33例,SD 19例,PD 35例,有效率40.7%,既往未接受其它治疗(第一组,60例)与既往接受过其它治疗(第二组,31例)的患者有效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中位生存17个月,第一组中位生存20个月,第二组中位生存12个月;疾病进展时间(time to progress,TTP)7个月,第一组TTP为9个月,第二组TTP为6个月.主要不良反应为周围神经炎、消化道反应、骨髓抑制等,多为Ⅰ~Ⅱ级,未见Ⅳ级不良反应发生,在用药休息期间或作相应的治疗后均可恢复.结论:FOLFOX6方案作为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治疗方案,疗效好,且不良反应较轻,是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较为理想的化疗方案.
作者:王国强;万德森;周志伟;潘志忠;陈功;卢震海;方湝靖;伍小军;李力人;丁培荣 刊期: 2007年第04期
背景与目的:各放化疗序贯方式中以同期放化疗对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的总生存率、局控率以及无远处转移发生率的增益作用为肯定.临床试验证实,紫杉醇是目前治疗鼻咽癌为有效的单药之一.本研究的目的在于确定每周1次紫杉醇与调强适形放射治疗(intensity 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IMRT)同期使用,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中紫杉醇的大耐受剂量(maximal tolerant dose,MTD).方法:局部晚期(Ⅲ/Ⅳa期,'92福州分期)鼻咽癌初治患者入组.治疗相关不良反应按国际常见不良反应标准第3版(CTCAE v3.0)分级,出现剂量限制毒性(doselimiring toxicity,DLT)为观察终点.紫杉醇起始剂量为30 mg·(m2·w)-1,逐级递增10 mg·(m2·w)-1.鼻咽和上颈部靶体积均采用全程IMRT技术照射,下颈部和锁骨上区靶体积采用常规颈前分割野技术照射.IMRT处方剂量鼻咽肿瘤68 Gy分30次照射,颈部转移淋巴结60~66 Gy分30次照射.结果:从2005年4月至2005年9月共入组15例患者,完成了30~60 mg·(m2·w)-14个剂量水平的试验.30 mg·(m2·w)-1和40 mg·(m2·w)-1水平的6例患者均未出现DLT;50 mg·(m2·w)-1水平的3例患者仅1例出现3级口腔粘膜炎并持续4周,按原定试验方案,再以此剂量治疗3例患者,均未发生DLT,试验继续进入下一剂量级别;60 mg·(m2·w)-1水平的3例均出现3级口腔粘膜炎并持续3周以上,剂量递增试验终止.由此初步确定本研究治疗方案中紫杉醇的MTD为50 mg·(m2·w)-1,DLT为口腔粘膜反应,未观察到4级不良反应的发生.血液学不良反应及除口腔粘膜反应外的其他非血液学不良反应均较轻.全组患者治疗结束时鼻咽肿物及颈部转移淋巴结临床缓解率均达100%.结论:口腔粘膜反应是每周使用紫杉醇与IMRT同期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的主要DLT,紫杉醇的MTD为50 mg·(m2·w)-1.
作者:陈春燕;卢泰祥;赵充;卢丽霞;韩非;孙颖 刊期: 2007年第04期
背景与目的:T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T-cell non-Hodgkin's lymphoma,T-NHL)预后不良,有体外研究表明淋巴瘤细胞株的髓细胞白血病1(myeloid cellleukemia-1,Mcl-1)基因过表达能够拮抗放射和药物诱导的细胞凋亡.本研究探讨Mcl-1在各类型T-NHL中的表达及其与治疗反应和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临床资料完整的各类型T-NHL病例72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点、治疗经过和随访结果,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检测Mcl-1表达,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Mcl-1在T淋巴母细胞性NHL(precursor T lymphoblastic lymphoma,T-LBL)、间变T细胞性NHL(anaplastic large T-cell lymphoma,ALCL)和其他外周T细胞性NHL(peripheral T-cell lymphoma,PTL)中的弱阳性率分别为44.4%、0%和18.9%,阳性率分别为0%、100%和49.1%(P=0.000).Mcl-1在T-LBL中呈胞浆均匀一致的浅染色,在ALCL中呈核周块状棕黄色强染色.Mcl-1阳性与弱阳性/阴性PTL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分别>32个月和15个月(P=0.007),对化疗有效率分别为75%和53%(P=0.18),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国际预后指数(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ex,IPI)和Mcl-1阳性为PTL的独立预后因素;Mcl-1阴性与弱阳性T-LBL患者的中位OS分别为21个月和7个月(P=0.58).结论:不同病理亚型的T-NHL的Mcl-1表达差异具有显著性.Mcl-1在ALCL呈特征性高表达.PTL中Mcl-1阳性患者预后优于阴性/弱阳性患者.
作者:林旭滨;姜文奇;钟雪云;罗容珍 刊期: 2007年第04期
背景与目的:化放疗已经很难再提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疗效.有临床研究表明分子靶向药物吉非替尼单药治疗NSCLC有效果,但个体疗效差异大.本研究旨在通过比较吉非替尼对不同类型晚期NSCLC患者的疗效差别,更好地选择目标人群.方法:选择门诊化疗失败的晚期NSCLC患者50例,分为两肺弥漫性结节组(20例)和单肺巨块组(30例),应用吉非替尼进行单药治疗,分析两组治疗疗效差别.结果:两组服药至症状改善的中位时间(4天vs.7天,P<0.01)、疾病缓解程度和缓解率(75%vs.20%,P<0.01),以及中位无进展生存期(9.5个月vs.3.7个月,P<0.01)的差异均有显著性,而不良反应相似.结论:吉非替尼治疗两肺晚期弥漫性结节性NSCLC比单肺晚期巨块型NSCLC更有效,可以考虑将该药作为两肺弥漫性结节NSCLC患者复治的选择.
作者:温浙盛;陈晓勤;吴海鹰;韦蔚东;戎铁华 刊期: 2007年第04期
背景与目的:造血干细胞移植使恶性血液病的预后得到很大的改观,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transplantation of 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s,PBSCT)逐渐取代了骨髓移植(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BMT)而成为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主要方式.本研究观察了自体或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对53例恶性血液病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53例恶性血液病患者于2003年7月~2006年5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接受PBSCT治疗,中位年龄37岁.采用G-CSF或化疗联合G-CSF动员外周血干细胞.自体移植患者接受CD34+细胞的中位数为3.0×106/kg,异基因移植患者接受CD34+细胞的中位数为6.2×106/kg;自体移植采用MAC预处理方案,异基因移植采用改良的Bu/Cy预处理方案;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GVHD)的预防采用MTX、环孢菌素A联合骁悉,1例1个点不合患者加用抗淋巴细胞球蛋白.结果:移植后中性粒细胞≥0.5×109/L、血小板≥20×109/L的天数在自体移植中分别为13天和19天,在异基因移植中分别为12天和15天;异基因移植中Ⅰ~Ⅲ度急性GVHD(aGVHD)的发生率为31.4%,慢性GVHD(cGVHD)的发生率为71.4%,复发率在自体移植和异基因移植患者中分别为38.9%和5.7%,700天无病生存率在自体移植和异基因移植患者中分别为57.9%和69.5%.结论:自体和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均能很快地重建造血,是治疗恶性血液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作者:谢新生;万鼎铭;孙慧;孙玲;刘林湘;姜中兴 刊期: 2007年第04期
背景与目的:对于既往使用过含蒽环、紫杉醇药物方案化疗失败的复发转移性乳腺癌,可用的药物不多.多西紫杉醇(docetaxel)联合卡培他滨(capecitabine)是近年来治疗转移性乳腺癌一个较新的方案,本研究初步探讨多西紫杉醇联合卡培他滨(DC)治疗转移性乳腺癌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情况.方法:31例女性转移性乳腺癌患者接受多西紫杉醇联合卡培他滨方案化疗.卡培他滨2 500 mg·(m2·d)-1,第1~14天,分2次饭后30 min口服;多西紫杉醇75 mg/m2静滴1 h,第1天.方案21天重复循环.在多西紫杉醇用药前1天,开始口服地塞米松8 mg,每天2次,连用3天.结果:31例患者使用DC方案化疗共116疗程,中位疗程数为3.7个.总有效率(response rate,RR)为41.9%(13/31),完全缓解(complete remission,CR)3例(9.6%).主要不良反应为乏力、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手足综合征、粘膜炎等.中位随访时间10.8个月(2~23个月),死亡2例(均死于肿瘤进展),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5.7个月(2~12个月).结论:多西紫杉醇与卡培他滨联合治疗转移性乳腺癌,有效率高、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可以耐受,为治疗转移性乳腺癌的有效方案.
作者:王潇潇;周中梅;袁中玉;张东生;史艳侠;姜文奇 刊期: 2007年第04期
背景与目的:较多研究认为放疗前诱导化疗未能提高中晚期鼻咽癌的生存率,对放疗后的辅助化疗能否提高中晚期鼻咽癌的生存率有争议.有作者报道同期放化疗能提高中晚期鼻咽癌患者的疗效.本研究着重探讨放疗同期化疗加辅助化疗治疗Ⅲ、Ⅳa期鼻咽癌的疗效.方法:将80例Ⅲ、Ⅳa期鼻咽癌患者随机分为放疗同期化疗加辅助化疗组(研究组)及单纯放疗组(对照组),每组各40例.研究组于放疗第一周开始使用同期化疗,顺铂25 mg/m2静脉滴注,每周一次,连用6周.辅助化疗于放疗结束后一个月开始,顺铂25 mg/m2,静脉滴注,第1~3天;氟尿嘧啶1000 mg/m2,静脉滴注,第1~3天.每月一次,连用3次.放疗使用常规分割放疗,鼻咽部总剂量70Gy.对照组放疗方法与放疗加化疗组相同,不使用化疗.生存率采用Kaplan-Meier法,生存期的差别比较用log-rank检验,计数资料组间差异用卡方检验.结果:治疗后,研究组和对照组分别有34例和32例鼻咽肿瘤达到CR者(x2=0.35,P>0.05);颈部淋巴结达到CR者分别为37例和30例(x2=4.50,P<0.05).研究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2.7%、78.6%、64.2%,对照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1.2%、52.7%、42.3%,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研究组1、3、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91.2%、76.7%、63.5%,对照组1、3、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78.2%、51.9%、40.3%,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5年累积远处转移发生率研究组为15.0%,对照组为35.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x2=4.27,P<0.05).Ⅲ度口腔粘膜炎发生率研究组为75.0%,对照组为25.0%(x2=20.00,P<0.01).结论:同期加辅助化疗联合放疗较单纯放疗提高了Ⅲ、Ⅳa期鼻咽癌的颈部淋巴结完全缓解率以及1、3、5年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显著降低了远处转移的发生率,但增加了Ⅲ度口腔粘膜炎的发生率.
作者:胡巧英;刘鹏;王磊;付真富 刊期: 2007年第04期
背景与目的:新辅助化疗已成为乳腺癌综合治疗的一个重要手段,但新辅助化疗尚无统一的标准方案.目前,表阿霉素(epirubicin,EPI)联合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和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CTX)的FEC方案,是为常用的化疗方案;吉西他滨(gemcitabine)作为新兴的化疗药物,其与顺铂(cisplatin)联合的GC方案治疗乳腺癌国内较少报道.本研究旨在分析和比较GC方案与FEC方案新辅助化疗治疗乳腺癌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2003年3月至2005年9月,对62例Ⅱ、Ⅲ期乳腺癌患者予以术前两个周期的GC方案或FEC方案治疗,3周为1个周期,两个周期结束后评价其疗效和不良反应.GC方案:吉西他滨1 000 mg/m2,第1、8天;顺铂75 mg/m2,第2天,静脉注射.FEC方案:5-FU500 mg/m2,第1、8天,持续4 h静脉滴注;EPI 50 mg/m2,第1天,静脉注射;CTX 500 mg/m2,第1、8天,静脉注射.结果:GC组的总有效率为63.6%(14/22),其中临床完全缓解(clinical complete remission,cCR)4例,临床部分缓解(clinical partial remission,cPR)10例,病情稳定(stabledisease,SD)7例,病理学完全缓解(pathologic completeremission,pCR)2例.FEC方案组的总有效率为72.5%(29/40),cCR 9例,pCR 5例,cPR 20例,SD 9例.GC组白细胞减少较多见(18/22),FEC组贫血多见(29/40),两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胃肠道反应程度两组相似;GC组脱发发生率较FEC组多见(5/22,4/40),但均为Ⅰ~Ⅱ度;GC组1例发生口腔粘膜炎;两组均未见肾毒性、神经毒性,且无死亡相关病例.结论:两种新辅助化疗方案治疗乳腺癌疗效和不良反应相当,均能较好耐受.FEC方案疗效略好于GC方案.
作者:刘科;王国斌;程波;仇登波 刊期: 2007年第04期
内分泌治疗是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疗效已得到广泛的认可.随着新的内分泌药物的出现,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也取得了新的进展.目前,三苯氧胺对绝经前患者仍是内分泌治疗的标准用药,但对绝经后患者应用芳香化酶抑制剂会有更大的效益.芳香化酶抑制剂及药物去势等多个大型的临床研究还正在进行并备受关注.本文概述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并着重介绍近期的进展.
作者:杨名添;连臻强 刊期: 2007年第04期
背景与目的:我们已经开发了癌症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体系共性模块(quality of life instruments for cancer patients-general module,QLICP-GM),并对其信度、效度进行了评价.本文拟对其反应度进行分析.方法:用QLICP-GM量表测定5种癌症600例患者治疗前后的生命质量,采用传统假设检验并结合效应大小、标准化反应均数等指标以及等效检验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躯体功能、心理功能、共性症状及副作用3个领域和总量表均发现统计学意义的变化,其标准化反应均数在0.16~0.67之间;等效检验也发现这些领域和总量表治疗前后不具等效性.结论:QLICP-GM具有一定的反应度,可用于临床生命质量测评.
作者:万崇华;罗家洪;杨铮;孟琼;张晓磬;卢玉波;汤学良;张灿珍 刊期: 2007年第04期
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32岁.主诉:下腹部胀痛并双下肢进行性肿胀2月余.患者自述于2005年9月出现下腹部疼痛并右踝关节处肿胀,10月以后肿胀逐渐波及双下肢并向上蔓延到大腿根部.
作者:程继文;蒙清贵;唐勇;谢东;王植柔 刊期: 2007年第04期
患者男,85岁,因发现全身淋巴结肿大2年余于2005年3月人本院.查体:耳后、双侧腋下及腹股沟、腘窝等多处均可触及直径1.5~2.5 cm的肿块,质中,活动尚可,无压痛,周围无红肿;双肺呼吸音低,双肺底可闻及少许湿罗音.
作者:吴军;王卓才;陈晓东 刊期: 2007年第04期
作者: 刊期: 2007年第04期
作者: 刊期: 2007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