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与目的:肿瘤转移活性与瘤细胞以迁徙运动潜能为代表的生物力学特性有关,而其迁移运动的生物力学机制又受制于细胞内的钙离子活动和钙电流特征.本文探讨不同转移潜能鼻咽癌单克隆亚系细胞钙电流特征,及与细胞迁徙运动潜能的相关性.方法:人鼻咽癌高转移潜能细胞株5-8F及低转移潜能细胞株6-10B分别与10%含药血清(由黄芪、党参、白花蛇舌草等组成)共同培养,MTT法检测含药血清对细胞增殖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nm23-H1蛋白表达水平.利用全细胞膜片钳制方法观察细胞钙电流特征(药物作用20 min),划痕实验观察细胞迁移能力(药物作用24 h),比较分析其相关性.结果:6-10B细胞的nm23-H1表达水平(2.9±0.4)较5-8F细胞(2.3±0.21)高(P<0.05).5-8F细胞内钙释放激活的钙电流ICRAC为(-1.39±0.36)nA,与6-10B细胞lCRAC[(-0.66±0.40)nA]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划痕区的5-8F细胞数(350±3)也显著高于6-10B细胞(246±1)(P<0.05).应用含药血清干预后,5-8F和6-10B细胞增殖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8F细胞的nm23-H1表达水平(3.9±0.1)明显高于6-10B细胞(1.0±0.1)(P<0.05).干预后,5-8F细胞ICRAC降至(-1.27±0.35)nA,平均抑制幅度为(1.90±0.47)%;6-10B细胞则降至(-0.37±0.23)nA,平均抑制幅度为(0.46±0.12)%,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出现与钙电流变化特点平行的细胞迁移能力变化,通过划痕线的5-8F细胞数明显减少(94±6),而6-10B细胞则受影响甚小(229±6,P<0.05).干预前后5-8F细胞迁移能力变化具有显著性(P<0.05),6-10B细胞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不同转移潜能鼻咽癌细胞钙电流特征及细胞迁移能力以及nm23-H1表达存在明显差异.应用含药血清干预后,高转移潜能细胞5-8F出现了与细胞钙电流ICRAC降低幅度相平行的细胞迁移能力抑制,药物血清可增加5-8F细胞的nm23-H1活性.
作者:刘书静;田道法;何迎春;曾亮;黄辰;刘宇勤 刊期: 2007年第05期
背景与目的:研究表明,环氧化酶-2(cyclooxygenase-2,COX-2)及信号转导和转录活化因子(signal transducers and activators of transcription,STAT)的活化均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研究旨在检测COX-2、p-Stat3及p-Stat5在不同食管病变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三者在食管癌组织中表达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59例食管鳞状细胞癌、24例鳞状上皮非典型增生及18例正常鳞状上皮中COX-2、p-Stat3及p-Stat5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COX-2在食管正常鳞状上皮、非典型增生和鳞状细胞癌的免疫组化染色平均积分分别为0.83±0.46、1.85±1.24和2.10±1.77,鳞状细胞癌与非典型增生组织的COX-2表达高于正常鳞状上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正常鳞状上皮、非典型增生及鳞状细胞癌中,p-Stat3的平均积分分别为0、0.76±0.59、2.83±1.27,p-Stat5分别为1.98±0.78、3.92±0.41、5.02±0.34,三种组织间两两比较,p-Stat3和p-Stat5表达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食管鳞癌中淋巴结转移者及分化较低者COX-2表达低(P<0.05),且不同浸润深度的组织中p-Stat3表达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临床病理特征的组织中p-Stat5表达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X-2、p-Stat3及p-Stat5三者的表达之间呈正相关.结论:COX-2可能在食管癌变早期具有重要作用,COX-2高表达可能是食管癌变过程中的早期事件.Stat3的磷酸化与食管癌的进展相关.
作者:刘俊茹;王原;左连富;李凤林;王莹;刘嘉琳 刊期: 2007年第05期
背景与目的:p53基因是14-3-3σ的主要调节基因,活化的p53可以诱导14-3-3σ的表达,反过来14-3-3σ又可以稳定p53的表达并且增加其转录活性.p53基因家族中的其它成员p63和p73也存存着一些与p53基因相似的功能.本研究目的在于探讨14-3-3σ对p73基因转录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荧光素酶报告剂分析、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及Western blot研究在p53缺失型人类肺癌细胞系H1299中14-3-3σ对p73基因转录活性的调节作用;用集落形成实验研究在p53突变型人类乳腺癌细胞系MDA-MB-436中14-3-3σ对p73基因转录活性的调节作用.结果:荧光素酶报告剂分析结果显示,在H1299细胞系中,转染p73可以使bax和p21WAF1启动子介导的荧光素酶表达增加;共转染p73和14-3-3σ后,bax和p21WAFI启动子介导的荧光素酶表达均比单独转染p73时的表达高,并且荧光素酶的表达和14-3-3σ的转染剂量之间存在着浓度依赖性(P<0.01).RT-PCR和Western blot结果也显示,转染p73可以使bax和p21WAF1的表达增加;共转染p73和14-3-3σ后,bax和p21WAF1的表达均比单独转染p73时的表达高(P<0.01).集落形成实验结果显示,在MDA-MB-436细胞系中,转染p73可以使细胞的克隆数减少;共转染p73和14-3-3σ后,细胞克隆数比单独转染p73时少(P<0.01).结论:14-3-3σ可以增加p73基因的转录活性,并且14-3-3σ对p73基因转录活性的调节存在剂量依赖性.
作者:桑梅香;耿翠芝;单保恩 刊期: 2007年第05期
背景与目的: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是欧美发达国家老年男性的常见恶性肿瘤之一,中国前列腺癌的发病率较低,但逐年上升.国内前列腺癌的病因学研究主要集中于上海、武汉和北京等地区,而来自广东地区的报道较少.本研究旨在探讨广东地区前列腺癌与家族史和婚育史的病因学关联.方法:在中山大学4所附属医院开展一项病例对照研究(1:2配对),匹配条件为年龄组(±5岁)、性别、民族和居住地类型相同.调查以面谈为主,辅以调查病历记录,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法分析数据.结果:本次调查共获得有效资料186份,其中前列腺癌患者62例,良性前列腺增生的患者62例和其他疾病对照62例.以前列腺增生为对照,遗精年龄小于15岁者患前列腺癌的危险是18岁以上者的6.37倍(95%CI=0.63~63.95);与30岁以上首次进行性生活者相比,首次性生活年龄小者患前列腺癌的危险增高,20~24岁组OR=2.25(95%CI=0.75~6.71),25~29岁组OR=2.34(95%CI=0.89~6.13);60岁以后失去性生活者是前列腺癌的保护因素,60~69岁OR=0.51(95%CI=0.20~1.27),70岁及以上组OR=0.31(95%CI=0.08~1.24).以其它疾病为对照,有一个一级亲属患恶性肿瘤者患前列腺癌的危险是无恶性肿瘤家族史的2.25倍(95%CI=0.69~7.31);首次性生活年龄小于20岁者患前列腺癌的危险是30岁及以上者的5.07倍(95%CI=0.50~51.46);而60岁以后失去性生活者是前列腺癌发生的保护因素,60~69岁组OR=0.55(95%CI=0.24~1.26),70岁及以上组OR=0.41(0.11~1.47).结论:首次遗精年龄和首次性生活年龄较早均为前列腺癌的危险因素,有恶性肿瘤家族史者患前列腺癌的危险增加.
作者:梁彩花;柳青;周芳坚;高新;陈凌武 刊期: 2007年第05期
背景与目的:线粒体在细胞凋亡中扮演关键的角色,线粒体凋亡诱导因子(apoptosis-inducing factor,AIF)是定位于线粒体中的一种重要的凋亡蛋白,对线粒体蛋白质的研究可深入阐明线粒体在凋亡中的作用.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克隆、表达重组的人截短型AIF,并对其诱导肿瘤细胞核凋亡的生物学活性进行鉴定.方法:采用RT-PCR技术从人肝癌细胞SMMC-7721中扩增出剪切掉线粒体定位信号的人AIF基因片段,并按阅读框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32a(+)中.进行酶切与测序鉴定后,以构建的正确重组质粒pET32a-AIF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菌株,在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下表达AIF蛋白,表达产物用SDS-PAGE和Western blot检测;采用镍柱亲和层析法纯化目的蛋白;采用凝胶滞后实验(EMSA)与Hoechst 33258染色检测AIF蛋白的生物学活性.结果:获得了去掉线粒体定位信号的AIF基因,并克隆到pET32a(+)载体中,经酶切与测序鉴定完全正确.此重组质粒转化人大肠杆菌,经IPTG诱导后,在大肠杆菌中可表达相对分子质量约Mr 70 000的目的蛋白;表达量约占菌体蛋白总量的11%,表达的目的蛋白与抗His标签抗体与抗人的AIF蛋白具有良好的反应性;纯化后,AIF的纯度达到95%.经EMSA与Hoechst 33258染色实验证实:获得的AIF蛋白具有良好地与DNA结合并可诱导肿瘤细胞核凋亡的能力,凋亡率为37%.结论:人AIF基因在PET表达系统中得到有效表达:蛋白复性后能有效地在体外与DNA结合,并可诱导细胞凋亡.
作者:付玉荣;伊正君;颜玉蓉;邱宗荫 刊期: 2007年第05期
背景与目的: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s)是肿瘤发生、侵袭和转移过程中的关键酶之一.MMPs基因启动子区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s)可通过影响基因的转录和蛋白的表达而影响肿瘤的发生、发展.本研究旨在探索MMP-3、MMP-7启动子区基因多态性与脑星形胶质细胞瘤发病风险的关系.方法:以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方法,检测236例成人星形胶质细胞瘤及365例健康对照的MMP-3-1171 5A/6A及MMP-7-181A/G多态性的基因型.结果:(1)MMP-3等位基因型及基因型总体分布在肿瘤患者组和健康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性别、发病年龄、病理分级进行的分层分析显示,与6A/6A基因型相比,MMP-35A/5A和5A/6A基因型个体患肿瘤的发病风险与其它基因型个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MMP-7基因型在肿瘤患者组及健康对照组中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A/A基因型相比,A/G及G/G基因型可显著增加星形胶质细胞瘤的发病风险,经性别、年龄较正的OR值分别为1.69及2.77(95%CI=1.01~2.84及1.27~6.02).分层分析显示,G/G基因型可使45岁以下人群及男性个体发生星形胶质细胞瘤的风险增加3倍左右,G/G基因型携带者发生Ⅱ~Ⅳ级星形胶质细胞瘤的风险增加3倍左右,且A/G基因型可增加Ⅱ级星形胶质细胞瘤的发病风险约2倍.结论:MMP-7-181A/G多态性可能影响星形胶质细胞瘤的发病风险,而MMP-3-1171 5A/6A多态性与此肿瘤的易感性可能无关.
作者:吕中强;王益民;曹延延;张庆俊;张祥宏;李月红;王恒树;解慧玲;焦保华;张健慧 刊期: 2007年第05期
背景与目的: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igh-risk human papillomavirus,HR-HPV)是宫颈癌主要的致病因素,目前研究发现,在宫颈上皮癌变过程中,P16INK4A的异常表达和HR-HPV感染密切相关;同时,另一抑癌基因PTEN也参与了宫颈上皮肿瘤的形成.本研究旨在探讨宫颈上皮癌变过程中P16INK4A、PTEN表达与HR-HPV感染的关系及其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P16INK4A蛋白和PTEN蛋白在30例正常宫颈组织、11例原位癌、24例宫颈浸润癌组织中的表达.用第二代杂交捕获法(HC-2)检测每一病例的13种HR-HPV DNA.结果:HR-HPV和P16INK4A阳性率浸润癌组(91.7%、87.5%)和原位癌组(90.9%、81.8%)都明显高于正常宫颈组(30.0%、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16INK4A过表达(中、强阳性)和HR-HPV阳性同时出现有30例,其中原位癌组9例,浸润癌组21例;两者同时阴性有23例,其中正常宫颈组20例,原位癌组1例,浸润癌组2例.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HR-HPV感染与P16INK4A表达呈正相关(rs=0.690,P<0.001).26例PTEN中、强阳性表达均在正常宫颈组,其阳性率在浸润癌组(37.5%)和原位癌组(36.4%)明显低于正常宫颈组(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相关性分析证实,HR-HPV感染与PTEN表达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rs=-0.174,P=0.167).结论:在HR-HPV感染的宫颈癌中,P16INK4A出现过表达,其蛋白的肿瘤抑制功能不明显;PTEN独立于HR-HPV途径,以其功能下调促进宫颈癌的发生、发展.
作者:赵先兰;程淑霞;孔祥东 刊期: 2007年第05期
背景与目的:肝脏枯否细胞(Kupffer cells,KCs)是机体巨噬细胞中大的群体,具有重要的免疫功能.本研究旨在探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体外实验是否能增强肝脏枯否细胞的抗肿瘤活性.方法:酶消化法分离提取小鼠KCs,KCs与结肠癌细胞CT26混合培养,用WST-8法测定不同效靶比(KCs:CT26)KCs对CT26细胞增殖的抑制情况;然后在同一效靶比(KCs:CT26=10:1)测定LPS不同浓度KCs对CT26细胞增殖的抑制情况.结果:随着KCs:CT26的效靶比的增大,KCs对CT26细胞增殖的抑制率逐渐增高,效靶比为1∶1、2∶1、5∶1、10:1、20∶1、50∶1、100∶1时,KCs对CT26细胞增殖的抑制率分别为7.86%、13.37%、15.51%、18.86%、18.79%、19.24%和19.98%.加入LPS后其抑制率明显增加,LPS浓度为0.001 μg/ml、0.01 μg/ml、0.1 μg/ml、1 μg/ml、10 μg/ml、100 μg/ml、1 000 μg/ml时,抑制率分别为16.86%、21.10%、25.64%、28.38%、26.78%、33.38%和38.70%.结论:LPS体外能够激活肝脏枯否细胞,从而增强其抗肿瘤活性.
作者:周志伟;万德森;孙晓东;王国强;方淯靖;潘志忠 刊期: 2007年第05期
背景与目的:研究表明,KAI1基因对多种恶性肿瘤细胞具有转移抑制作用.本研究旨在通过探讨KAI1基因对具有高转移潜能的人肝癌细胞株MHCC97-H粘附作用的影响,揭示其转移抑制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将载有KAI1基因的质粒转染人具有高转移潜能的MHCC97-H细胞,观察细胞的生长状态,运用ELISA、Western blot等方法测定细胞产生的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因子-1(sICAM-1)和E-钙粘连蛋白的变化,并通过集落形成实验、细胞粘附实验判定细胞的粘附特点.结果:转染KAI1基因的MHCC97-H细胞形态与转染前无明显差别,但胞浆内黑染颗粒增加;同时细胞分泌的sICAM-1以及细胞内E-钙粘连蛋白较转染前减少,在传代后第4天分别减少24.28%和26.02%.3h及4 h的细胞粘附率分别下降11.34%和24.00%,克隆形成率则没有明显变化.结论:KAI1基因改变了MHCC97-H细胞的生长方式和细胞增殖情况,使细胞分泌的sICAM-1以及细胞内E-钙粘连蛋白的量明显减少,使细胞粘附率降低.
作者:于有;韩德恩;刘伟 刊期: 2007年第05期
背景与目的:全长型脾脏酪氨酸激酶[full-length form of spleen tyrosine kinase,Syk(L)]在乳腺癌中具有抑癌功能,可移位到细胞核内,作为转录抑制因子调节基因的转录.本研究拟探讨Syk(L)行使转录抑制功能的具体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将pFLAG-CMV-Syk(L)转染人人胚肾细胞HEK293中,采用免疫沉淀方法检测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istone deacetylases,HDACs)与外源性Syk(L)的结合.采用免疫沉淀方法检测乳腺癌细胞MB468中内源性Syk(L)与HDACl的结合.构建带有FLAG标志的Syk(L)各个功能域质粒,并将其转染人HEK293细胞中,采用免疫沉淀方法检测HDACl与Syk(L)各个功能域之间的结合.采用HDAC活力检测系统检测Syk(L)免疫沉淀复合物中的HDAC活性.结果:HEK293细胞中外源性Syk(L)可与HDAC1、3、6、7结合,Syk(L)通过SH2功能域和KD功能域与HDAC1相互结合.乳腺癌细胞MB468中内源性Syk(L)与HDACl可相互结合.Syk(L)免疫沉淀复合物有明显的HDAC活性.结论:在乳腺癌中,抑癌基因Syk(L)可能通过与HDAC形成复合物调节基因的转录.
作者:王磊;胡英;杨祖立;宋新明;汪建平 刊期: 2007年第05期
背景与目的:目前缺乏一种特异性的诊断手段能在术前准确地评价临床颈淋巴结阴性(clinically negetive neck,cN0)舌癌患者的颈部隐匿性转移状况,所以其颈部的手术处理还存在争议.而前哨淋巴结(sentinel lymph node,SLN)活检的应用可能为cN0舌癌患者颈部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本研究旨在探讨cN0舌体鳞癌前哨淋巴结放射性胶体定位的可行性,以及前哨淋巴结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1例cNO患者,其中初诊者20例,原发灶有手术史者1例.手术当天于舌肿瘤周围多点注射99mTc-SC,尽量包绕肿瘤,全部患者术前及术中用γ探测仪探测SLN,其中5例患者结合使用术前核素扫描示踪SLN,全部患者行肩胛舌骨肌上颈清扫,以颈清扫标本的常规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评价放射性胶体定位SLN的准确率.对常规病理检查阴性的SLN进一步行免疫组化检查.结果:21例患者定位到SLN(共41枚),SLN检出率为100%(21/21),其中20例患者SLN的病理检查结果与颈清扫的病理检查结果相符合,准确率95%(20/21).1例患者SLN病理阴性,而颈清扫标本出现阳性淋巴结,为假阴性.多层切片加免疫组化微转移检出率为7.3%(3/41).结论:舌癌SLN放射性胶体定位是可行的,SLN活检能较好地预测颈部淋巴结转移状况,但其临床应用价值还需进一步研究.
作者:王顺兰;郭朱明;张诠;魏茂文;杨安奎;彭汉伟;陈福进;曾宗渊 刊期: 2007年第05期
背景与目的:早期胃癌淋巴结微转移问题日益受到关注,胞浆角蛋白(cytokeratin,CK)染色是识别上皮源性恶性肿瘤细胞的重要方法,本研究拟探讨早期胃癌原发灶上皮钙粘蛋白(epithelial cadherin,E-cad)的表达情况与淋巴结内出现微转移之间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对162例早期胃癌患者的4 522枚淋巴结进行苏木精-伊红(HE)和胞浆角蛋白(cytokeratin,CK)染色,并对其中135例患者的原发灶切片进行E-cad染色,结合临床病理资料和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HE染色发现的淋巴结转移率为6.8%(11/162),而CK染色发现的淋巴结转移率为26.5%(43/162),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151例HE染色未见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中通过CK染色发现了32例(21.2%)有淋巴结微转移,且淋巴结微转移多见于原发灶直径大于1.0 cm,组织分化不良,肿瘤浸润较深的(如浸及粘膜下层),淋巴管和血管受累,以及E-cad低表达标本(P<0.05).原发灶E-cad的低表达率为57.0%(77/135),与淋巴结出现微转移有密切关系,有淋巴结微转移患者的5年生存率比没有微转移者明显低(P<0.01).结论:肿瘤直径大于1.0 cm,组织分化不良,较深的浸润,淋巴管或血管受累,以及E-cad低表达是早期胃癌患者出现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
作者:刘津;蔡建辉;阎庆辉;王凤安;宋伟庆;周保军;池口正英 刊期: 2007年第05期
背景与目的:肝内胆管囊腺癌(intrahepatic biliary cystadenocarcinoma)是一种罕见的肝脏恶性肿瘤,临床资料较少,诊断和治疗缺乏经验.本研究探讨肝内胆管囊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1999年3月至2006年10月以来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1例肝内胆管囊腺癌的病历资料,通过研究其临床表现、病理特点、治疗方法和随访资料,结合文献分析肝内胆管理囊腺癌的临床诊治特点.结果:肝内胆管囊腺癌患者多以上腹部疼痛、腹胀不适为首发症状.术后病理示肝内胆管粘液性乳头状囊腺癌,其中有4例同时作了免疫组化,提示细胞角蛋白CK7(+).11例患者中,4例可见局部癌肿向肝组织浸润性生长,其中3例行姑息性切除,1例根治性切除,术后生存时间为12~23个月;7例癌组织局限于囊壁内,均行根治性切除,术后3例生存超过3年,其余4例中有1例于术后10个月肿瘤复发再手术,术后已随访14个月,仍生存.1例术后12个月肿瘤复发伴有肝内多发转移灶而行非手术治疗.1例于术后15个月出现腹水,未治疗死亡.其余1例失访.结论:肝内胆管囊腺癌多见于中老年女性,其恶性程度较实体癌低.癌肿向肝组织浸润性生长者预后较差,而局限于囊肿内者预后相对较好.
作者:王震侠;贾乾斌;严律南;王文涛;周立新;焦作义;李晋 刊期: 2007年第05期
背景与目的:在可切除的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手术治疗中,如何正确处理纵隔淋巴结对预后非常关键,目前国内外学者对ⅢA期NSCLC患者纵隔淋巴结的清扫范围有较大争议.本研究目的在于探讨以两种纵隔淋巴结清扫方式对NSCLC患者生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至2004年1月,在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外科行完全性切除术的219例ⅢA期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生存状况,其中109例采用采样式纵隔淋巴结清扫术(mediastinal lymph node sampling,LS),110例采用系统纵隔淋巴结清扫术(systematic mediastinal lymphadenectomy,SML).寿命表法和Kaplan-Meier法比较累积生存率及中位生存时间,Cox多因素生存模型分析影响生存的主要因素.结果:LS组患者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2%、28%、13%,SML组分别为88%、37%、16%,两组术后中位生存期分别为20.0、23.5个月,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病理类型、纵隔淋巴结转移状况、纵隔淋巴结清扫方式是影响ⅢA期NSCLC N1或N2转移患者预后的因素(P<0.05).结论:对可手术治疗的ⅢA期NSCLC患者行系统性纵隔淋巴结清扫可以提高生存率.
作者:张国庆;韩峰;高胜利;阿地力;庞作良 刊期: 2007年第05期
背景与目的:后装近距离治疗常常用于早期鼻咽癌放射治疗后程加量,但常规施源器置入方法定位不准、重复性差,无法向咽旁追量.本研究采用存鼻窦内窥镜引导下进行咽旁插植后装放疗的新方法,旨在解决常规后装治疗的上述缺陷.方法:选择2005年9月至2006年8月初治和复发鼻咽癌外照射后仍有鼻咽粘膜下肿瘤残留超过1 cm或/和咽旁浸润但侵犯范围较局限的患者23例,在鼻窦内窥镜引导下经鼻腔进行鼻咽及咽旁施源器插植术,术后经CT扫描定位并确认插植位置合格后,利用三维近距离治疗系统进行鼻咽、咽旁肿瘤靶区勾画、剂量优化和组织问近距离治疗,测量治疗前后施源器植入的深度,并观察近距离治疗的疗效及并发症.结果:施源器均准确插入肿瘤区,插植位置100%合格.插人和拔出施源器时粘膜下植入深度分别为(9.59±2.72)mm和(9.43±2.30)mm,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3,P>0.05);漂移长度为(0.75±0.75)mm.治疗后3个月内肿瘤完全消失,无肿瘤局部复发,无远处转移.随访3~15个月(中位随访时间6个月),随访率100%,无大出血、感染等手术并发症,无腭穿孔、鼻咽坏死等严重后装放疗并发症;3例鼻甲粘连,经分解后完全缓解.结论:经鼻窦内窥镜鼻咽、咽旁插植定位准确,固定良好,安全可行;对鼻咽癌放疗后鼻咽、咽旁残留病灶进行组织问近距离治疗近期疗效良好,无严重近期并发症.
作者:陈明远;曹新平;孙蕊;华贻军;李爱菊;刘宇英;欧阳翼;郭灵;陈秋燕;洪明晃 刊期: 2007年第05期
背景与目的:围手术期高血压发病率逐年增多,高血压增加麻醉、手术的风险,影响患者的术后转归.本研究主要探讨围手术期高血压对胸部肿瘤患者术后心血管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8月至12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胸科行开胸手术治疗的胸部肿瘤患者464例的临床资料.全组患者分为两组,其中围手术期高血压患者组152例,非高血压患者组312例.分析这两组患者的术后心血管并发症,然后进行卡方检验.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肿瘤种类、术前合并慢性疾病及术前心血管疾病分布相似(P>0.05).围手术期高血压患者组术后心血管并发症54例,发生率为35.53%,其中心律失常41例,低血压8例,心衰3例,心肌缺血2例.围手术期非高血压患者组术后心血管并发症53例,发生率为16.99%,其中心律失常41例,低血压9例,心衰2例,心肌缺血1例.两组患者术后心血管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手术期高血压明显增加了胸部肿瘤患者开胸术后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王永南;龙浩;林鹏;林勇斌;林志潮;司徒冬荣;马刚;黄植蕃;戎铁华 刊期: 2007年第05期
背景与目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宫颈癌诊断和分期的重要检查方法.本研究对正常子宫颈和宫颈癌组织的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特点进行分析,并探讨DWI在宫颈癌诊断以及放疗后疗效监测方面的价值.方法:对16例非宫颈肿瘤女性的子宫颈和20例宫颈癌患者的子宫颈进行常规MRI扫描和横断面DWI(b=800 s/mm2),比较正常宫颈和宫颈癌病灶的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比较未行手术的7例宫颈癌患者放疗前后宫颈的ADC值.结果:正常子宫颈在DWI图上呈三层结构,其平均ADC值[(1.71±0.14)×10-3 mm2/s)]显著高于宫颈癌的ADC值[(0.97±0.13)×10-3 mm2/s)](P<0.01).放疗后子宫颈的ADC值[(1.49±1.40)×10-3 mm2/s]较放疗前[(1.02±0.06)×10-3 mm2/s]升高,但仍低于正常子宫颈.结论:DWI能够区分正常子宫颈和宫颈癌组织,可用于宫颈癌治疗前侵犯范围的评价,并可显示放疗后宫颈组织的改变.
作者:张赟;梁碧玲;高立;叶瑞心;沈君;钟镜联 刊期: 2007年第05期
背景与目的:Survivin和Livin是新发现的凋亡抑制蛋白(inhibitors of apoptosis proteins,IAPs)家族成员,特异性表达于肿瘤细胞和胚胎细胞,在正常细胞中较少表达,其表达与部分肿瘤预后不良相关.本研究检测Survivin及Livin在Dukes'B期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81例根治性手术切除后的Dukes'B期结直肠癌组织,利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Survivin及Livin的表达并分析两种蛋白与临床特征的关系及对患者生存的影响.结果:Survivin和Livin在Dukes'B期结直肠癌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58.0%和45.7%,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的16.7%和8.3%(P值均<0.05);两者表达不具有相关性(P>0.05);Survivin及Livin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性别、肿瘤部位、肿瘤大小、T分期、大体类型、组织分化程度均无显著性相关(P值均>0.05);≥50岁患者Survivin的阳性率高于<50岁患者(70.6%vs.36.7%,P<0.05);Survivin和Livin的表达均与肿瘤复发和/或转移(P=0.02,P=0.001)、总生存不佳有关(P=0.039,P=0.001);Cox多因素分析显示T4及Livin阳性为Dukes'B期结直肠癌独立不良预后因素(P=0.002,P=0.047).结论:Survivin及Livin高表达于Dukes'B期结直肠癌组织中,Livin与根治性手术后的复发转移和患者预后关系密切.
作者:黎军和;何文静;何友兼 刊期: 2007年第05期
背景与目的:肾细胞癌是泌尿系统常见恶性肿瘤,手术切除为主要治疗.但手术是经腹腔还是经腰部切口、是否同时作淋巴结清扫以及淋巴结清扫是扩大淋巴结清扫还是区域淋巴结清扫,均存在争议.本研究回顾性分析经腹腔肾癌手术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住院日、并发症和患者的生存率,总结经腹腔肾癌手术的经验.方法:1999年10月至2005年12月对155例肾癌患者采用经腹腔根治性肾切除和区域淋巴结清扫术.对155例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住院日、并发症和生存率进行回顾性统计和分析.结果:本组手术时间为60~360 min(中位时间155 min):术中出血量为50~10 000ml)(中位出血量为200 ml),输血16例,平均输血量为11.5个单位红细胞(1个单位红细胞由200 ml全血制备).术中出血量>500 m1有23例(14.8%),其中5例同时取腔静脉癌栓,出血量为600~6 000 ml(中位出血量为1 100m1).术后住院日6~46天(中位术后住院15天).术中并发症有脾脏损伤2例,腔静脉撕裂并十二指肠损伤1例,血管损伤2例,均于术中处理无后遗症.术后并发症有心衰1例,不完全性肠梗阻2例,经保守治疗治愈,无手术死亡.随访1~78.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20.0个月.1年、3年和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3.2%(145/155)、84.1%(131/155)、74.8%(116/155);病理分期为Ⅰ、Ⅱ、Ⅲ和Ⅳ期的患者1年生存率分别为100%(78/78)、100%(34/34)、88.2%(25/28)、53.8%(8/15),3年生存率分别为89.7%(70/78)、95.5%(33/34)、75.6%(21/28)、44.9%(7/15),5年生存率分别为Ⅰ期89.7%(70/78)、Ⅱ期86.8%(30/34)、Ⅳ期0%(0/15).结论:经腹腔根治性肾切除术由于能首先处理肾血管和便于区域淋巴结清扫,出血少,疗效确切以及术中术后严重并发症少,可作为肾癌根治性肾切除的标准术式之一.
作者:陈晓峰;周芳坚;韩辉;秦自科;刘卓炜;余绍龙;李永红;王欢;侯国良 刊期: 2007年第05期
脾酪氨酸激酶(spleen tyosine kinase,Syk)在较长时间里被认为是造血细胞特有的信号分子,在淋巴细胞的成熟和免疫细胞的激活中起重要作用.近年来发现Syk在多种非造血细胞也有表达.初观察到Syk在乳腺癌的演进中显著降低,后来发现Syk异常表达也见于其它许多肿瘤.研究表明,Syk有抑制肿瘤发生和转移的功能,但Syk抑癌的分子机制仍大部分未明.Syk基因启动子超甲基化是其沉默的机制之一.日益增多的临床研究显示,Syk的低表达与肿瘤转移形成呈正相关,表明Syk可能是一个潜在的肿瘤抑制因子.
作者:王华毅;张兆祥 刊期: 2007年第05期
射频消融是目前先进和有效的肝癌局部消融技术之一,在临床的应用也逐渐广泛,为小肝癌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新的治疗模式.射频消融已被认为是小肝癌继外科切除术和肝脏移植术之后的根治性治疗方法.本文回顾了射频消融的原理及其发展:总结和评价了射频消融在小肝癌临床治疗中的疗效、安全性和综合应用情况,并与手术切除进行了对比;提出了射频消融存在的问题,展望了其进一步发展方向.笔者认为射频消融治疗小肝癌安全性高、并发症少、适应证广,疗效与手术切除相近,但评价其长期疗效还需要更长时间的随访观察和更多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作者:陈敏山;李锦清;张耀军 刊期: 2007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