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与目的: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TGFβ)信号通路通过控制细胞增殖和分化而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TGFβ1血浆水平及其Ⅱ类受体的表达水平与肿瘤发生密切相关.本研究拟探讨中国华东宜兴地区汉族人群TGFβ1基因TGFB1 C-509T和TGFB1 Leu10Pro及其Ⅱ类受体基因TGFBR2 G-875A单核苷酸多态与胃癌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方法:本研究为病例对照研究.选取宜兴胃癌高发区组织学确诊的胃腺癌患者256例及年龄和性别频数匹配的对照健康体检人群303例,以引物错配限制分析PCR(primer-introduced restriction analysis-PCR,PIRA-PCR)方法进行TGFB1 C-509T、TGFB1 Leu10Pro及TGFBR2 G-875A多态性检测,应用多元Logistic分析方法计算比值比(odds ratio,OR)及其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以评估不同基因型与胃癌发病风险的关系.结果:TGFB1 C-509T和TGFB1 Leu10Pro多态呈高度连锁不平衡(D'=0.86),与携带野生纯合基因型(-509CC和10Leu/Leu)个体相比,携带突变基因型(-509CT/TT和10 Leu/Pro或Pro/Pro)的个体患胃癌风险分别显著下降49%(校正OR=0.51,95%CI=0.36~0.74)和34%(校正OR=0.66,95%CI=0.45~0.98).TGFB1 C-509T和TGFBR2 G-875A两位点突变位点个数与胃癌危险性的降低呈显著的剂量-反应关系(x2=15.70,P<0.001),即随着突变位点个数的增加,患胃癌的危险性显著下降.进一步的分层分析显示,这一保护效应在年龄≤60岁者(校正OR=0.42,95%CI=0.23~0.79)和非饮酒者(校正OR=0.45,95%CI=0.27~0.74)中更为明显.结论:TGFB1和TGFBR2基因多态改变可能与中国华东宜兴地区汉族人群胃癌遗传易感性相关.
作者:周炎;靳光付;蒋国军;王洪敏;谈永飞;丁伟良;王莉娜;陈文森;柯巧;沈靖;徐耀初;沈洪兵 刊期: 2007年第06期
背景与目的:抑癌基因家族性腺瘤样结肠息肉病易感基因(adenomatous polyposis coli,APC)启动子区的高甲基化在很多肿瘤中被发现,与这些肿瘤的发生发展相关.本实验室在肺癌患者肿瘤组织中检测到APC甲基化率达47%,为了研究其在肺癌细胞株中的甲基化情况,并进一步了解甲基化对其转录的影响,本研究检测了3株肺癌细胞的抑癌基因APC启动子甲基化状态及其对该基因转录水平的影响.方法:提取3株肺癌细胞株(肺腺癌细胞株SPC-A1、小细胞肺癌细胞株NCI-H446、大细胞肺癌细胞株NCI-H460)的DNA,以经转甲基处理和未做处理的脐带血DNA为阳性、阴性对照,亚硫酸氢盐化学修饰后,用甲基化特异性基因扩增(methylation specific-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MSP)和甲基化基因芯片对APC基因启动子1A CpG岛甲基化进行研究,并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 time-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技术,以Sybr-GreenⅠ为荧光染料,β-actin基因为内参照,检测mRNA转录;对甲基化阳性的NCI-H460细胞,分别用1、5、10、15 μmol/L的5'-杂氮-2'-脱氧胞嘧啶(5-aza-2-deoxycytidine,5-aza-dC)试剂进行脱甲基化,提取RNA,荧光定量检测其转录变化.结果:SPC-A1和NCI-H446细胞APC甲基化阴性,NCI-H460细胞APC甲基化阳性;甲基化芯片检测NCI-H460细胞在APC启动子1A 5个CpG位点均存在甲基化(687、707、714、719、726),SPC-A1和NCI-H446甲基化阴性,荧光定量结果NCI-H460的APC转录较SPC-A1和NCI-H446有明显的下降,仅为二者平均的30.04%;经5-aza-dC脱甲基化作用后,NCI-H460细胞的APC表达增加了约5~10倍,其中10 μmol/L浓度作用下,APC表达增加多.结论:肺癌细胞株NCI-H460中存在APC基因高甲基化,5-aza-dC脱甲基化试剂可以激活其转录.
作者:张丽霞;潘世扬;陈丹;谢而付;高丽;束永前;陆祖宏;程璐;杨迪;张寄南 刊期: 2007年第06期
背景与目的: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uman telomerase reverse transcriptase, hTERT)是端粒酶激活的决定因子,与肿瘤的形成和恶性程度有关,其表达受多种因素的调控.本研究检测胶质瘤中hTERT、maspin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蛋白的表达,并分析它们的相关性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原位杂交法、免疫组织化学SP法分别检测128例胶质瘤和8例正常脑组织中hTERT及maspin、bFGF蛋白的表达;检测结果的半定量评定参照Gatalica的H-score(H=I×P)系统;两组间率的比较用x2检验;不同级别胶质瘤中hTERT、maspin和bFGF的表达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hTERT与maspin和bFGF表达之间的关系采用直线相关分析.结果:(1)胶质瘤中hTERT、maspin、bFGF阳性率分别为51.6%(66/128)、46.9%(60/128)、62.5%(80/128).8例正常脑组织均不表达hTERT、bFGF,7例表达maspin.Ⅱ、Ⅲ、Ⅳ级胶质瘤中,hTERT阳性率分别为32.6%(14/43)、54.5%(30/55)、73.3%(22/30);maspin阳性率分别为58.1%(25/43)、49.1%(27/55)、26.7%(8/30);bFGF阳性率分别为39.5%(17/43)、72.7%(40/55)、76.7%(23/30).hTERT、maspin和bFGF在正常脑组织和不同级别胶质瘤中的表达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hTERT和bFGF表达与病理分级呈正相关(ρ=0.515,P<0.01;ρ=0.611,P<0.01),maspin表达与病理分级呈负相关(ρ=-0.425,P<0.05).(2)hTERT表达与maspin蛋白表达呈负相关(r=-0.658,P<0.01),与bFGF蛋白表达呈正相关(r=0.627,P<0.01);maspin和bFGF蛋白表达呈负相关(r=-0.501,P<0.01).(3)hTERT表达与年龄、性别、肿瘤直径和细胞密度无关(P>0.05),与核分裂相、血管密度、坏死显著相关(P<0.05).结论:hTERT、maspin和bFGF三者问的表达有相关性,均与胶质瘤恶性程度有关.
作者:王东林;王艳芬;施公胜;黄华 刊期: 2007年第06期
背景与目的: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oly(adenosine 5'-diphosphate ribose)polymerase,PARP]抑制剂5-氨基异喹啉酮(5-aminoisoquinolinone,5-AIQ)在炎症中具重要作用,但在肿瘤中的作用尚不清楚.本研究初步探讨5-AIQ对大肠癌PARP活性抑制的生物学作用.方法:链霉生物素-过氧化物酶法(Streptavidin-Peroxidase,SP)免疫组化法和免疫荧光双标法用于检测人大肠癌组织聚(腺苷二磷酸核糖)[poly(adenosine 5'-diphosphate ribose),PAR],及其与P-选择素(P-selectin)、细胞间粘附分子(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的共表达,大肠癌切缘肠粘膜为对照.通过粘附实验观察5-AIQ对结肠癌HT-29细胞系与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粘附的影响;同时采用SP法观察5-AIQ对HT-29细胞PAR、P-selectin和ICAM-1表达的影响.结果:45例大肠癌组织中,PAR阳性率(77.8%,35/45)明显高于对照肠粘膜(10.0%,1/10)(P<0.05);其中伴转移者PAR阳性率(86.7%,26/30)高于不伴转移者(60.0%,9/15).PAR阳性与P-selectin和ICAM-1表达相关.结肠癌HT-29细胞与HUVEC粘附实验显示,5-AIQ浓度为100、300、500 μmol/L时,细胞粘附率分别为56.79%、46.31%和39.77%,明显低于对照组(未加5-AIQ者)(粘附率为100%).经5-AIQ处理的HT-29细胞PAR、P-selectin和ICAM-1表达HSCOR得分分别为1.41±0.12、1.57±0.13和1.23±0.13,明显低于未经5-AIQ处理的HT-29细胞(HSCOR得分分别为2.61±0.10、2.73±0.16和2.30±0.12)(P<0.05).结论:大肠癌组织内PARP活性增强.PARP抑制剂5-AIQ可抑制大肠癌HT-29细胞与HUVEC的粘附,并可抑制大肠癌HT-29细胞PAR、P-selectin和ICAM-1表达.
作者:郝兰香;王娅兰;蔡莉;李园园 刊期: 2007年第06期
背景与目的:云南锡矿工人肺癌发生率极高.已有研究表明,脆性组氨酸三联体基因(fragile histidine triad,FHIT)异常与肺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研究旨在探讨云锡矿工肺癌中FHIT外显子3、4、5、8缺失及其蛋白表达异常.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技术检测30例云锡矿工肺癌组织、云锡矿工肺癌细胞株YTMCC及22例其他地区非矿工肺癌组织中FHIT外显子3、4、5、8的缺失.用免疫组化法检测90例人肺癌组织FHIT蛋白表达,并对43例云锡矿粉诱发的不同阶段F344大鼠肺癌肺组织进行FHIT蛋白检测.结果:FHIT基因异常在YTMLC细胞表现为FHIT基因3和8两个外显子的缺失,而矿工和非矿工肺癌组织可出现3、4、5、8中1个或几个外显子的杂合性缺失,云锡矿工肺鳞癌中FHIT基因外显子缺失及蛋白失表达率分别为68.2%及70.6%,矿工肺鳞癌和腺癌、非矿工肺鳞癌和腺癌FHIT基因杂合性缺失与正常肺组织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矿粉诱发F344大鼠肺癌变早期即有FHIT的失表达,在8例鳞状上皮非典型增生、原位癌及早期肺鳞癌FHIT蛋白失表达率达100%.结论:在矿工及非矿工肺癌中,FHIT基因外显子缺失及其蛋白表达异常均常见.肺癌早期及癌前病变即有很高的FHIT失表达率,对FHIT检测分析有可能作为肺癌早期筛查的指标之一.
作者:阮永华;高倩;张林;华海蓉;程锦霖;金克炜 刊期: 2007年第06期
背景与目的:结肠腺瘤性息肉病基因(adenomatous polyposis coli,APC)蛋白表达产物是Wnt信号转导途径重要组成部分,该基因失活使β-catenin蛋白降解障碍,从而使Tcf/Lef激活,引起基因异常转录,终产生癌变.启动子区甲基化是导致抑癌基因转录失活的重要机制.本研究探讨乳腺癌APC基因启动子1A区甲基化状态与其蛋白表达的关系,并分析APC基因异常甲基化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甲基化特异性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76例乳腺癌及相应癌旁乳腺组织中APC基因启动子1A区甲基化状态以及蛋白表达.结果:癌旁乳腺组织中均未发现APC基因启动子1A区甲基化,乳腺癌组织中APC基因启动子1A区甲基化率为36.8%.癌旁乳腺组织中APC蛋白阳性率为100%,乳腺癌中APC蛋白阳性率为52.4%.乳腺癌组织中APG基因甲基化与APC蛋白表达呈负相关(r=-0.351,P<0.05),与TNM分期呈正相关(r=0.335,P<0.05).结论:乳腺癌发展过程中APC基因启动子1A区出现异常甲基化,是导致该蛋白表达缺失的主要原因,是导致该基因失活的重要机制之一.
作者:刘臻;杨蕾;崔东旭;刘宝林;张小薄;马文锋;张强 刊期: 2007年第06期
背景与目的:外阴鳞状细胞癌约占女性外阴恶性肿瘤的80%~90%.但有关其遗传学研究却不多,本研究采用比较基因组杂交(comparative genomichybridization,CGH)技术分析外阴鳞癌组织的遗传变异,了解其遗传改变的特征.以期发现外阴鳞癌相关基因.方法:应用CGH技术检测21例外阴鳞癌基因组的不平衡性即其DNA的扩增或丢失.结果:外阴鳞癌常见的扩增染色体是3q,8q,12q.常见的丢失染色体是4p和3p.结论:外阴鳞癌细胞中存在多条染色体拷贝数的改变,由此引起相应癌基因的扩增和抑癌基因的丢失可能参与了外阴鳞癌的发生、发展.
作者:欧阳玲;张淑兰;陈荣莉;李博;陈黎黎 刊期: 2007年第06期
背景与目的:肿瘤转移抑制基因KiSS-1与恶性肿瘤的转移具有一定关系,但它与肝细胞癌的转移特别是与门静脉癌栓形成的关系罕有报道.本实验探讨KiSS-1基因在门静脉癌栓形成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应用RT-PCR法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50例肝细胞癌组织及11例门静脉癌栓组织中KiSS-1基因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的表达.结果:门静脉癌栓组、伴癌栓肝细胞癌组、不伴癌栓肝细胞癌组中KiSS-1基因的mRNA阳性率分别为18.2%(2/11)、16.1%(5/31)、63.2%(12/19),蛋白阳性率分别为0%(0/11)、12.9%(4/31)、47.4%(9/19),癌栓组和伴癌栓肝细胞癌组的KiSS mRNA和蛋白阳性率均明显低于不伴癌栓肝细胞癌组(P<0.05),而癌栓组与伴癌栓肝细胞癌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中MMP-9 mRNA的阳性率分别为72.7%(8/11)、77.4%(24/31)、31.6%(6/19),MMP-9蛋白的阳性率分别为81.8%(9/11)、83.9%(26/31)、42.1%(8/19),癌栓组与伴癌栓肝细胞癌组的MMP-9 mRNA和蛋白阳性率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明显高于不伴癌栓的肝细胞癌组(P<0.05).KiSS-1基因与MMP-9的mRNA和蛋白阳性率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362、-0.473,P值均<0.05).结论:KiSS-1基因、MMP-9与门静脉癌栓的形成密切相关,KiSS-1基因可能通过抑制MMP-9表达而抑制门静脉癌栓的形成.
作者:侯元凯;王义;丛文铭;吴孟超 刊期: 2007年第06期
背景与目的:作为一类人工合成雌激素药物,二乙基已烯雌酚(diethyl-stilbestrol,DES)被广泛应用于治疗雌激素不足所致的更年期综合征及骨质疏松症等,但其对乳腺上皮细胞作用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探讨.本研究通过建立与人相似的Wistar大鼠乳腺癌发生的模型,并用DES进行干预,观察DES在Wistar大鼠乳腺癌发生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利用不同剂量的DES干预二甲基苯蒽[7,12-dimethylben(a)anthracene,DMBA]诱导Wistar大鼠乳腺癌模型,研究其对乳腺上皮细胞的作用.实验分为6个组:对照组、DES1组、DMBA组、DES1+DMBA组、DES2+DMBA组和DES3+DMBA组,其中DES1、DES2和DES3中DES剂量分别为:0.1 mg·kg-1·d-1、0.2 mg·kg-1·-1和0.4 mg·kg-1·d-1喂养大鼠,观察44周处死大鼠,取乳腺组织作常规病理分析以及核仁组成区相关嗜银蛋白(silver-bindingnucleolar organizer regions,AgNOR)计数、PCNA染色强度指数(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 staining intensity index,PCNA SⅡ)、Bcl-2和C-erbB-2蛋白表达测定.结果:DMBA组和DES1+DMBA组分别有13只和2只Wistar大鼠发生癌变;单纯DES1组大鼠乳腺上皮细胞AgNOR计数及PCNASⅡ水平上升,Bcl-2及C-erbB-2的表达提高,但未导致癌变;与其他组相比,DES2+DMBA组大鼠乳腺上皮细胞的AgNOR计数和PCNA SⅡ水平下降,Bcl-2及C-erbB-2的表达降低(P<0.05);DES3+DMBA组上述指标与DES1+DMB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纯小剂量DES可导致大鼠乳腺上皮细胞增生,但不导致乳腺组织癌变;在DMBA诱发大鼠乳腺上皮细胞癌变过程中,小剂量DES可以促使乳腺导管上皮细胞增生、乃至癌变;而中等剂量DES可以明显抑制大鼠乳腺上皮细胞增生,加大DES剂量,抑制作用不增强.
作者:陈虎;耿翠芝;邝钢;王桂兰;范忠林;吴祥德 刊期: 2007年第06期
背景与目的:表达在SiSo细胞上的受体结合肿瘤抗原(receptor-binding cancer antigen expressed on SiSo cells,RCAS1)在多种肿瘤组织中呈高表达,并与肿瘤逃避免疫监视有关.本研究检测RCAS1蛋白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HPV16感染的相关性,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streptavidin-peroxidase)法,分别检测71例宫颈癌、76例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及20例正常宫颈上皮组织中RCAS1蛋白与HPV16 E7蛋白的表达,并分析两者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宫颈癌组织中,RCAS1蛋白主要表达于癌细胞膜和/或细胞浆,HPV16 E7蛋白主要表达于癌细胞核.正常宫颈上皮组织不表达RCAS1蛋白,CIN与宫颈癌组织中RCAS1蛋白的表达率分别为39.47%和77.46%,HPV16 E7蛋白的表达率分别为0.05%、28.94%和61.97%,提示随着宫颈病变恶性程度的进展,RCAS1与HPV16 E7表达均逐渐增强(P<0.05).低分化宫颈癌组中RCAS1表达显著高于高、中分化宫颈癌组(P=0.002),但与患者年龄、临床分期及组织学分型无关(P>0.05);HPV16 E7在鳞癌组中的表达显著高于腺癌组(P=0.000),但与患者年龄、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无关(P>0.05).RCAS1的表达与HPV16感染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0.780,P=0.000).结论:RCAS1基因在宫颈癌组织中表达增强,RCAS1表达强度与宫颈癌恶性程度相关;RCAS1阳性的宫颈癌组织中存在HPV16感染.
作者:刘嵘;濮德敏;尹伶;程铭;李天 刊期: 2007年第06期
背景与目的:CT、纤维支气管镜等检查对某些纵隔疾病确诊仍十分困难;而准确地判定肺癌是否有纵隔淋巴结转移并对肺癌进行合理分期,对制定治疗方案和初步预测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旨在探讨纵隔镜检查在纵隔疾病诊断和合并纵隔淋巴结肿大的肺癌分期中的应用价值和经验.方法:对16例CT等影像学检查发现有纵隔疾病的患者和14例术前经CT或PET、纤维支气管镜等检查诊断肺癌合并纵隔淋巴结肿大的患者进行纵隔镜检查和活检,行病理诊断.根据病理结果对肺癌进行分期.结果:未能确诊的纵隔疾病16例,经纵隔镜检查活检后获得病理确诊,分别为结节病5例,纵隔淋巴结结核3例,纵隔淋巴结炎性改变2例,淋巴瘤2例,胃肠道外胃肠道型恶性间质瘤1例,胸腺瘤1例,转移性小细胞癌1例,转移性腺癌1例;术前诊断肺癌并有纵隔淋巴结肿大的14例患者,经纵隔镜淋巴结活检,发现6例有纵隔淋巴结转移,8例无转移,后者经开胸手术,病理确诊为肺癌无纵隔淋巴结转移.14例患者经纵隔镜淋巴结活检均获得准确的肺癌分期;手术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在纵隔疾病诊断和肺癌分期的应用方面纵隔镜检查是一种安全、准确的有效方法.
作者:陈椿;林培裘;林若柏;康明强;郑炜;陈道中 刊期: 2007年第06期
背景与目的:尽管病理分期是结直肠癌患者主要的预后指标,但目前的分期系统不足以预测Dukes' A、B期患者术后复发风险及指导辅助治疗.分子预后标志物有可能补充分期的不足,且能为基于肿瘤个体生物学特征的治疗决策提供依据.本研究旨在探讨Dukes' A、B期结直肠癌中c-erbB-2、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转化生长因子α(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α,TGF-α)表达与术后复发转移的关系.方法:收集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1989年~1999年间88例行根治性手术的结直肠腺癌病例,Dukes'A期26例,Dukes'B期62例,复发转移组和非复发转移组各44例.至少随访5年或随访至复发.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原发瘤组织中c-erbB-2、EGFR、TGF-α蛋白表达.结果:复发组c-erbB-2、EGFR、TGF-α过表达率分别为43.2%(19/44)、63.6%(28/44)、65.9%(29/44),非复发组阳性率分别为25.0%(11/44)、27.3%(12/44)、43.2%(19/44).x2检验提示复发组EGFR、TGF-α过表达率明显高于非复发组,但两组c-erbB-2过表达率无差异.复发组EGFR和TGF-α共同过表达率36.4%(16/44)显著高于非复发组11.4%(5/44)(x2=7.568,P=0.006).多因素分析显示EGFR表达与术后复发转移有关.结论:EGFR表达可能与Dukes'A、B期结直肠癌术后复发转移有关.
作者:梁君林;WAN De-Sen;万德森;潘志忠;周志伟 刊期: 2007年第06期
背景与目的: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VATS)肺叶切除治疗临床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的系统研究很少.本研究希望通过对比胸腔镜手术与小切口开胸(minimal incision thoracotomy,MIT)肺切除治疗临床早期NSCLC,比较两种术式术后患者生活质量,探讨胸腔镜肺切除术后患者生活质量变化的特点.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从2004年3月至2005年3月CT提示临床早期NSCLC,且肿块直径≤6 cm的患者32例,将其随机分为VATS组(n=17)和MIT组(n=15)两组分别进行手术,VATS组有2例患者因术中不能控制的出血和胸膜广泛粘连转为开胸手术而被剔除.利用肺癌症状量表(Lung Cancer Symptom Scale,LCSS)评估术前和术后第1、3、6个月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肿瘤病理分期、肿瘤直径和术后并发症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第1个月气促评分(VATS vs.MIT:10.9±7.4 vs.17.4±9.6),疼痛评分(VATS vs.MIT:13.7±9.5vs.23.0±12.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047、0.028);其余症状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切除术后VATS组患者症状变化为:第1个月5个主要临床症状(食欲、疲劳、咳嗽、气促和疼痛)均恶化,其中食欲、疲劳和咳嗽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个月症状逐渐恢复,除食欲外逐渐恢复至接近术前水平(P>0.05),术后第6个月均恢复至术前水平(P>0.05).结论:对比小切口肺切除,VATS肺切除术后患者具有更高的生活质量,其生活质量恢复的时间需要6个月.
作者:龙浩;林志潮;林勇斌;司徒冬荣;王永南;戎铁华 刊期: 2007年第06期
背景与目的:cT1-2N0舌鳞癌的治疗存在颇多争议,且术后复发率较高,挽救性治疗的成功率低.本研究旨在探讨cT1-2NO舌鳞癌治疗后复发的相关因素,及诸因素对生存率的影响,以指导临床选择更合理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1992年1月至2000年12月收治的125例cT1-2N0期舌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T1 58例和T2 67例),所有患者的治疗方式以手术为主,17例(13.6%)只行原发灶手术,53例(42.4%)行原发灶手术加选择性颈清扫,55例(44.0%)行综合治疗.x2检验和Cox模型分析性别、病程、生长方式、肿瘤部位、分化程度、TNM分期、隐匿性颈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颈部处理、治疗方案、手术方式与复发、预后的关系.结果:125例患者有41例复发,总复发率是32.8%.总的5年生存率为62.59%,复发组与未复发组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38.74%、74.69%,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log-rank=19.27,P<0.001).经统计学分析显示,cT1-2NO舌癌的复发与病程(x2检验,P=0.002)、生长方式(x2检验,P<0.001)、颈部处理(x2检验,P<0.001)、隐匿性颈淋巴结转移(x2检验,P=0.040)显著相关.舌癌的预后与浸润深度(Cox回归,P=0.005)和复发部位(Cox回归,P<0.001)有显著相关性.结论:病程、生长方式、颈部处理和隐匿性淋巴结转移是cT1-2NO舌癌复发的重要因素.浸润深度和复发部位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
作者:韩建民;伍国号;曾宗渊;陈福进;陈文宽;李浩;宋明;孙传政 刊期: 2007年第06期
背景与目的:外周型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rimitive neuroectodermal tumor,PNET)用组织学方法检查难以与其它的小圆形细胞肿瘤(如尤文氏肉瘤)区别.本研究目的在于分析和探讨外周型PNET的CT和MRI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病理证实的外周型PNET的CT和MRI表现.结果:7例PNET发病部位分别为左鼻翼、右下颌骨、左/右胸壁、左精索、胸椎旁及腰段椎管内.发生于软组织的PNET CT表现主要为边界不清的软组织肿块,密度不均匀伴坏死、囊变,无钙化,增强后明显不均匀强化.发生于骨的PNET CT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并伴巨大软组织肿块形成.发生于椎旁或椎管内的PNET MRI表现为与脊髓和马尾分界清的软组织肿块,在T1WI上呈稍低或等信号改变,在T2WI上呈稍高或等信号改变.结论:外周型PNET的CT和MRI表现缺乏特异性影像特征;CT和MRI检查可显示肿瘤的范围和发现远处转移,对确定手术的可切除性及评价治疗效果有重要参考价值.
作者:张卫东;谢传淼;莫运仙;李家尧 刊期: 2007年第06期
背景与目的: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肾癌患者接受腹腔镜手术的方法替代传统的开放手术,本研究介绍对后腹腔镜肾癌根治术的手术方法改良及疗效评价.方法:2003年11月至2006年8月使用免水囊扩张建立操作通道及Hem-o-lok结扎锁处理肾动静脉的方法行后腹腔镜肾癌根治术43例(简称腔镜组).同时期行开放性肾癌根治术患者34例(简称开放组),比较两组疗效.结果:腔镜组与开放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49 min vs.140 min,P=0.24),腔镜组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开放组(53 ml vs.199 ml,P<0.01),腔镜组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引流管留置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开放组(P<0.01),腔镜组术中、术后未发生明显并发症,开放组2例出现术后切口感染.随访1~32个月,腔镜组未出现复发或转移,开放组1例出现肺部转移.结论:后腹腔镜肾癌根治术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的优点,用免水囊扩张方法建立腹膜后操作通道安全可行,疗效可靠.用Hem-o-lok结扎锁处理肾动静脉安全可靠,经济实用.
作者:罗俊航;陈炜;陈凌武;孙祥宙;陈俊星;李晓飞;梅骅 刊期: 2007年第06期
背景与目的:18F-脱氧葡萄糖(fluorine-18 fluorodeoxyglucose,18F-FDG)PET/CT显像可明显提高肺癌、食管癌等多种肿瘤的诊断、分期与疗效监测的准确性,有助于更准确地制定治疗方案.本研究探讨全身18F-FDG PET/CT显像在鼻咽癌首次分期、再分期及疗效监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澳大利亚Peter MacCallum肿瘤中心2002年2月至2005年12月43例鼻咽癌患者的18F-FDG PET/CT全身扫描报告,根据临床资料、病理结果及临床随访结果,计算18F-FDG PET/CT与传统影像学检查CT、MRI的准确性、特异性、灵敏度、阳性预测值与阴性预测值,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18F-FDGPET/CT诊断鼻咽癌总的准确率、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与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5.3%、100.0%、85.7%、93.8%、100.0%,传统影像学检查CT、MRI分别为65.5%、79.4%、64.7%、81.8%、57.9%. 18F-FDG PET/CT诊断结果使2例首次分期、7例再分期患者治疗方案得到改变,并影响1例首次分期和3例再分期患者治疗方案的制定;在疗效监测组中,指导医生修改治疗方案共11例(其中5例为原则性的修改).18F-FDG PET/CT检测到2例第二原发肿瘤,1例是甲状腺癌,1例是低度恶性胃癌.结论:18F-FDG PET/CT全身显像对鼻咽癌N、M分期与疗效监测的临床作用可能优于CT、MR检查.
作者:王国慧;Eddie W.F.Lau;Ramdave Shakher;David S.Binns;Annette Hogg;Elizabeth Drummond;Rodney J. Hicks 刊期: 2007年第06期
背景与目的:骨髓新生血管形成在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的发生、发展和预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growth factor,VEGF)在此过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本研究旨在研究VEGF及其受体在MM中的表达,分析其与MM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RT-PCR的方法检测35例MM患者、16例非肿瘤患者(下称对照组)以及KM3细胞株中VEGF及其受体Flt-1和KDR的表达,并分析阳性率以及表达相对含量在MM患者和非肿瘤患者、MM不同分期间的差异.结果:VEGF和Flt-1基因在MM组的阳性率(62.9%和80.0%)显著高于对照组(18.8%和31.3%)(P<0.01),VEGF在两组中的表达水平为0.41±0.19 vs.0.06±0.01(P<0.05),Flt-1为0.60±0.33 vs.0.08±0.03(P<0.01);VEGF基因在初治组和复发/难治MM组的阳性率为66.7%vs.60.9%(P>0.05),Flt-1基因为83.3%vs.78.3%(P>0.05);VEGF在Ⅱ期和Ⅲ期MM的阳性率为50%vs.73.7%(P>0.05),Flt-1为81.3%vs.78.9%(P>0.05);复发/难治MM组的VEGF和Flt-1基因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初治组(0.49±0.20 vs.0.28±0.04,P<0.05;0.70±0.38 vs.0.41±0.06,P<0.05),Ⅲ期MM患者VEGF和Flt-1基因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Ⅱ期患者(0.48±0.19 vs.0.28±0.09,P<0.05;0.75±0.35 vs.0.41±0.21,P<0.05).KDR仅在3例MM患者中检出,对照组未检出.结论:VEGF和Flt-1在MM中高表达,并与疾病进展相关.
作者:刘俊茹;罗绍凯;李娟;苏畅 刊期: 2007年第06期
背景与目的:目前癌症患者生活质量的评价已经成为肿瘤临床研究的终点指标之一,其综合反映了癌症患者的生存、预后和生活状况.本研究试图通过了解上海市社区癌症患者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探索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评价医疗卫生服务效果.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从上海肿瘤病例数据库中选取社区中7 967例癌症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并填写FACT-G自评量表,共回收合格调查表6 694份.统计描述其生活质量的流行病学分布,使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数据,确定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结果:社区癌症患者中,平均生活质量评分为107.62±18.77(95%CI:107.17~108.07).患者生存期、诊断时期别、肿瘤有无转移、治疗状况、体能评分KPS和疼痛VAS评分是生活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早期诊断癌症、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提供社区康复指导与止痛服务对于提高社区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会有帮助.
作者:郑莹;王杰军;邹建军;吴春晓;鲍萍萍;卢伟 刊期: 2007年第06期
背景与目的:肝细胞肝癌(下称肝癌)合并重度肝硬化,由于肝储备功能差,手术风险明显增高.本研究探讨肝癌合并重度肝硬化的手术安全性、疗效和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8年至2003年经手术切除的67例肝癌合并重度肝硬化的患者资料,根据随访结果计算生存率并作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3例围手术期死亡.术后1、3、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62.6%、46.7%、19.9%.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预后影响因素为术前Child-Pugh分级、吲哚靛青绿15 min储备率(ICGR15)、血小板计数、肿瘤大小、肿瘤数目和是否根治性切除;多因素分析得出影响疗效的独立预后因素为术前Child-Pugh分级和是否根治性切除.结论:正确的术前肝储备功能评估,可增加手术切除的安全性,使部分合并重度肝硬化的肝癌患者获得手术根治的机会.术后辅助治疗有助提高患者生存率.
作者:洪健;元云飞;李斌奎;黄亮;李锦清;张亚奇;李国辉 刊期: 2007年第06期
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双向凝胶电泳和质谱的应用以及生物信息学的引入,蛋白质组学的研究获得了极大发展.肿瘤蛋白质组学从新的角度研究肿瘤,寻找肿瘤标志蛋白,进而阐明其表达水平的变化与肿瘤发生、发展的相互关系,对肿瘤的早期诊断、治疗、药物研发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蛋白质组学的相关技术、策略及其在肺癌研究中的应用作一简要综述.
作者:戴明;罗荣城 刊期: 2007年第06期
背景与目的:microRNA(miRNA)是一类非编码蛋白,并参与转录后调节的单链小分子RNA(约20~25个碱基),对基因表达具有重要调控作用,与肿瘤的发生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本研究拟克隆成骨肉瘤细胞系SOSP-9607中miRNA,并对部分功能性基因进行验证.方法:以SOSP-9607细胞作为实验对象,分离提取细胞内小片段RNA(≤200 nt),多聚腺苷酸化和5'连接子连接后,通过RT-PCR进行反转录和扩增,克隆到pCR 4-TOPO载体上得到大约109 bp DNA片段,测序后经过生物信息学分析确定miRNA的表达情况.根据当前miRNA的研究现状,在克隆到的miRNA中选取部分功能性miRNA和新发现miRNA,合成相应探针后与从SOSP-9607细胞、HeLa细胞和成骨肉瘤组织中分离出的小片段RNA进行Northern印迹验证.结果:克隆测序后得到182个克隆体,经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有47个miRNA(25种),其中含有23种已知的miRNA和2种Nature杂志上预测的miRNA(miR-165和miR-166).选取的三条实体瘤相关的miRNA(miR-21、miR-20a、miR-17-5p)以及两条预测的miRNA进行Northern印迹验证,miR-21、miR-20a、miR-17-5p在SOSP-9607细胞和成骨肉瘤组织中均表达,预测的miR-165和miR-166在SOSP-9607细胞和成骨肉瘤组织中亦均表达,但miR-166在HeLa细胞中没有表达.结论:克隆了SOSP-9607细胞中的miRNA,并验证了部分功能性miRNA的表达,提示miRNA与肿瘤发生可能有密切的关系.
作者:高杰;杨彤涛;裘秀春;鱼兵;韩建伟;范清宇;马保安 刊期: 2007年第06期
背景与目的:影像引导下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是微创治疗的一种新技术,作为恶性肿瘤综合治疗方法之一,它具有创伤小、定位准、疗效确切等特点,因此应用越来越广泛,而125I放射性粒子对患者及周围人群的辐射损害及其防护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本研究旨在探讨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后患者周围辐射剂量的监测.方法:随机抽取2004年10月至2005年12月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在CT引导下行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恶性肿瘤患者20例,用γ射线监测仪在术后即时及2、4、6个月后对125I放射性粒子辐射剂量进行监测,将监测结果与室内天然本底剂量进行比较.结果:随着与放射源距离的增大,辐射剂量迅速减少,在距离患者体表50 cm时,测得的剂量已接近室内天然本底辐射剂量;辐射剂量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递减,在6个月后体表测得的剂量已基本接近室内天然本底剂量.结论:在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前后对辐射的防护应积极采取隔离防护措施,并注意距离防护、时间防护.只要严格采取了必要的防护措施,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对于患者及周围人群是安全的.
作者:卓水清;陈林;张福君;赵明;张亮;刘健;李奎;吴沛宏;郑庆生;王琰 刊期: 2007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