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癌症杂志

癌症杂志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 国际刊号:1000-467X
  • 国内刊号:44-1195/R
  • 影响因子:0.76
  • 创刊:1982
  • 周期:
  • 发行:
  • 语言:中文
  • 邮发:46-21
  • 全年订价: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广东省优秀期刊鼓励奖,1991年
  • 肿瘤学
癌症杂志   2008年3期文献
  • 宫颈癌患者血清蛋白指纹图谱的检测及其意义

    背景与目的:目前针对官颈癌没有特异性的肿瘤标志物.表面增强激光解吸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surface-enhanc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 time 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SELDI-TOF-MS)是新应用的一项检测肿瘤标志物的技术.本研究应用SELDI-TOF-MS检测宫颈癌患者血清蛋白指纹图谱,筛选候选肿瘤标志物并建立诊断模型,初步探讨其在宫颈癌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取91例早期宫颈鳞癌患者和15例宫颈上皮内瘤变Ⅲ级(cervical intmepithelial neoplasia,GINⅢ)患者的血清标本进行实验,同时用55名健康人血清作为对照.用弱阳离子交换芯片(weak cation exchange,WCX2)检测各血清标本获得血清蛋白指纹图谱.用Biomarker Patterns软件分析宫颈癌差异蛋白并建立诊断模型.通过盲法分析进一步验证诊断模型的可靠性,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分子量1.5~20 ku范围内,共检测到122个蛋白峰,其中19个差异峰有统计学意义(P<0.001).建立了由分子量为3 977和5 807的两个差异蛋白组成的宫颈癌诊断模型,其敏感性为97.29%(36/37),特异性为83.78%(31/37).扩大样本盲法验证结果,其敏感性为94.44%(51/54),特异性为94.44%(17/18).结论:由3 977和5 807两个差异蛋白组成的宫颈癌诊断模型有助于区分宫颈癌和健康人群.

    作者:夏婷;郑智国;高赟;牟瀚舟;许沈华;张平;朱笕青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Survivin启动子区域-31G/C多态性与胃癌发生的关系

    背景与目的:survivin是一种凋亡抑制基因,在肿瘤发生和转归中起重要作用.本研究探讨survivin基因启动子区域-31G/C多态性与胃癌及survivin mRNA表达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技术(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PCR-RFLP)检测96例胃癌患者癌组织和67例正常人外周血中的survivin基因多态性,同时用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Q-RT-PCR)对肿瘤组织的survivin mRNA进行了定量检测.结果: 胃癌患者survivin-31位GG、GC和CC基因型频率为20.84%、39.58%和39.58%,而正常对照组则分别为46.26%、41.80%和11.94%.胃癌患者-31C等位基因和C/C基因型频率分别为59.37%和39.5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2.84%和11.94%[x2=22.26,P<0.005,OR=2.98,95%CI=1.96~4.51;x2=14.88,P<0.005,OR=4.83,95%CI=2.91~8.03].胃癌组织高表达survivin mRNA,但其表达强度在各基因型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survivin基因启动子-31C/C基因型和C等位基因与胃癌有关,可能是肿瘤发生的易感因素之一.

    作者:程正江;胡丽华;黄少军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V-val突变型EB病毒核抗原1的功能研究

    背景与目的:EB病毒核抗原1(Epstein-Barr viral nuclear antigen 1,EBNA1)对于维持EB病毒的潜伏感染有重要作用.V-val变异型的EBNAl与鼻咽癌有密切的相关性.本研究旨在比较原型和V-val变异型的EBNAl基因在上皮细胞中的功能的差异.方法:用PCR方法扩增出原型和V-val变异型EBNA1基因的全长并克隆到pGFP载体上,转染HEK293细胞,检测两种亚型的EBNA1蛋白的表达对细胞生物学性状的影响.以含有EB病毒增强子FR序列的荧光素酶载体作为报告基因.比较两种亚型的EBNA1基因对质粒的转录激活能力.结果:原型和V-val变异型EBNA1基因的表达对HEK293细胞的生长速度没有明显影响,但表达原型EBNA1的细胞的克隆形成能力明显低于V-val亚型.在裸鼠致瘤实验中,接种表达原型和V-val变异型EBNA1细胞的实验组均未见肿瘤形成.但是在瞬时转染实验中,表达V-val变异型EBNA1基因的HEK293细胞的荧光素酶活性明显高于原型EBNA1基因.结论:原型和变异型EBNA1均未发现有明显的转化细胞的能力,但是V-val变异型EBNA1蛋白与原型相比,其转录激活的功能明显增强.

    作者:买世娟;李大疆;周昕熙;陈丽珍;冯启胜;张如华;余杏娟;曾益新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放射性粒子125Ⅰ对兔股动脉放射性损伤的实验研究

    背景与目的:放射性粒子植入对机体正常组织有何影响一直是临床关注的问题之一.本实验旨在分析放射性粒子125Ⅰ植入在不同时间对正常家兔股动脉组织的影响.方法:选健康新西兰家兔30只,按每组10只分为三组,随机选取家兔一侧后腿股鞘切开直视下按术前TPS计划设计植入0.79~0.85 mCi125Ⅰ粒子10粒,在对照侧植入无放射活性空粒子10粒,分别在术后2周、2月及4月处死家兔,取出距离粒子植入部位近的股动脉,分别进行大体观察、普通光镜观察以及电镜的超微结构观察.结果:三组实验兔大体观察放射性粒子植入侧血管无明显异常;普通光镜下可见少量内皮脱落;电镜下血管壁的改变主要为内皮细胞脱落,内皮细胞及平滑肌细胞变性,这种变性在所有内皮细胞中的比例,2周组为60%~70%,2月组约为50%左右,4月组在30%左右;变性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在所有平滑肌细胞中的比例,2周组为50%,2月组为30%,4月组为10%.结论:该实验剂量下放射性粒子125Ⅰ对于正常动脉血管的影响以超微病理改变为主,而且这种损伤是可逆的.

    作者:吴月霞;张福君;卢鸣剑;焦德超;吴沛宏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鼻咽癌患者外周血血浆可的松水平和全血还原型谷胱甘肽含量的昼夜节律

    背景与目的:谷胱甘肽与细胞对抗癌药物的解毒作用以及对放射性损伤的保护机制密切相关.本文通过对鼻咽癌患者和健康志愿者外周血血浆可的松水平和全血还原型谷胱甘肽含量的昼夜节律进行研究,从而为鼻咽癌患者进行肿瘤的时间治疗提供参考资料.方法:13名鼻咽癌患者(实验组)和14名健康志愿者(正常对照组)参加本项研究.每位受试者均从中午12点开始抽取外周静脉血4.5 mL,每隔4 h抽血一次,在24h内共抽血6次.血浆可的松水平的检测采用放射免疫法,全血还原型谷胱甘肽含量则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检测.结果:鼻咽癌患者组和正常对照组的血浆可的松水平均呈现出明显的昼夜节律的特征,且节律特性相似.两组的血浆可的松水平的峰值均出现在早晨,而谷值均出现在午夜.不同时间点时,两组的全血还原型谷胱甘肽含量不同,且均具有显著性差异(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F=5.18,P=0.02).余弦分析表明,鼻咽癌患者组呈现出昼夜节律变化趋势(P=0.06),峰值出现在早晨(05:02),正常对照组也呈现出明显的昼夜节律的特征,峰值出现在早晨(07:44.±01:56)(P<0.01).鼻咽癌患者组外周全血中还原型谷胱甘肽的节律调整均值为(19.60±1.11)nmol/mg protein,正常对照组为(8.95±0.46)nmol/nag protein.结论:包括晚期患者在内的鼻咽癌患者仍然具有正常的生物节律.鼻咽癌患者全血中还原型谷胱甘肽水平呈现出昼夜节律变化的趋势,与正常对照组节律特性相似.这为临床上选择恰当的时间对患者进行化疗和放疗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作者:吴明玮;曾昭蕾;李苏;郭灵;张晋昕;邱枋;冼励坚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蛋白质芯片筛选香港非吸烟女性肺腺癌组织的肿瘤标志物

    背景与目的:吸烟虽为肺癌的重要病因,但香港女性肺腺癌患者中逾半数是从不吸烟.本研究应用高通量蛋白质芯片技术,以冀筛选其相关特异性标志蛋白分子作为临床诊断指标.方法:采用表面增强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仪对29例肺癌组织及其配对的癌旁正常组织进行蛋白质指纹图谱检测.结果:针对非吸烟女性肺腺癌与其配对之癌旁正常组织进行检测分析,筛选出52个有明显表达差异的标志蛋白,其中差异性大的10个标志蛋白之差异率为60%~213%.而非吸烟患者之肺癌亦与吸烟患者之肺癌作蛋白质指纹图谱检测,发现有84个明显表达差异的标志蛋白,其中差异性大的10个标志蛋白之应用受试者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2~0.89,把女性肺癌组织与男性肺癌组织蛋白质指纹图谱作比较,则发现有69个明显表达差异的标志蛋白,其中差异性大的10个标志蛋白之应用受试者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1~0.86.结论:本研究成功利用蛋白质芯片技术筛选香港非吸烟女性肺腺癌组织中的标志蛋白,更通过与吸烟及性别相关之标志分子的比较,找到非吸烟女性肺腺癌的特异性肿瘤标志物.

    作者:区兆基;曹志成;叶大同;罗振基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Survivin小分子干扰RNA对膀胱癌T24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背景与目的:膀胱癌是泌尿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通常与体内某些基因突变导致细胞周期改变和抗凋亡机制有关.凋亡抑制蛋白家族(LAPs)的新成员Survivin,通过诱导细胞增殖和抑制细胞凋亡参与了人类多种肿瘤的发生,其中包括膀胱癌.本研究探讨转染靶向survivin的小分子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对膀胱癌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设计、合成一对survivin编码基因序列特异的siRNA,用脂质体包裹转染T24膀胱癌细胞,分成不同的浓度组(50~200 nmol/L);鼠异位膀胱肿瘤模型中瘤内注射不同剂量的siRNA(5μg和50μg).分别于体外和体内观察siRNA对膀胱癌生物学行为的影响.结果:survivin编码基因序列特异性siRNA能有效下调survivin基因表达水平,大效应浓度为100 nmol/L,此时survivin表达水平下调了75.91%,并显著的抑制了细胞增殖,抑制率达55.29%,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细胞凋亡率亦由2.8%增加至45.70%,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裸鼠移植瘤内重复多次注射50μgsurvivin-siRNA能够明显抑制肿瘤生长,与对照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survivin-siRNA能显著下调膀胱癌细胞survivin基因表达水平,促进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细胞增殖.

    作者:王小林;侯建全;温端改;何军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NKG2D配体在13种肿瘤细胞系中的表达及意义

    背景与目的:NKG2D及其配体的相互作用在肿瘤免疫监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探讨NKG2D配体在13种肿瘤细胞系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半定量RT-PCR法检测肿瘤细胞系中NKG2D配体的mRNA表达.应用MTT法检测人NK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活性,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和Western blot法检测肿瘤细胞中MHC I类相关蛋白A(MHC class Ⅰ chain-related A)蛋白表达情况.结果:13种肿瘤细胞系表达不同水平的NKG2D配体mRNA.其中Hep2细胞中MICA强阳性表达,HeLa、HepG2、MDA231、HT29、SGC7901、M21、K562、Jurkat细胞MICA表达阳性,而Caski、PG、HL-60和Raji细胞中MICA mRNA阴性.MICA和MICB的表达水平与NK细胞杀伤活性具有高度相关性(r=0.851,P<0.001;r=0.652,P<0.05).除ULBP3外,其余ULBP成员的表达水平与NK细胞杀伤均无相关性.结论:在6种人NKG2D配体中,MICA的表达水平与肿瘤细胞对NK细胞杀伤的敏感性关系为密切,肿瘤细胞MICA的表达水平可能决定着机体NK细胞抗肿瘤免疫应答的强弱.

    作者:王义平;张彩;牛家峰;张建华;许晓群;王郡甫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2,3-吲哚醌诱导人神经母细胞瘤SH-SY5Y细胞凋亡及周期阻滞

    背景与目的:2,3-吲哚醌(isatin,ISA)是存在于哺乳动物体液及组织中的一种天然物质,已发现其对肿瘤细胞的生长有抑制作用,但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明.本研究以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SH-SY5Y为靶细胞,观察ISA对SH-SY5Y细胞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荧光染色、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及Western blot等方法检测不同浓度ISA(0、100、200、400 μmol/L)诱导SH-SY5Y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阻滞的作用机制.结果:400 μmol/L ISA作用48 h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SH-SY5Y细胞出现核固缩、DNA断裂等典型的凋亡形态学改变.Western blot结果显示,随ISA浓度的增加,Bcl-2蛋白表达下降、Bax蛋白表达无明显改变,Bcl-2/Bax下降.100、200、400 μmol/L ISA处理SH-SY5Y细胞48h,活化Caspase-3的表达率分别为19.28%、25.88%、33.43%,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Western blot进一步检测到其下游底物Caspase激活的脱氧核糖核酸酶抑制剂(inhibitor of caspase.activated DNase,ICAD)被降解.细胞周期分析表明,经100、200、400 μmol/L ISA处理48 h后,G1期SH-SY5Y细胞数明显增加,呈明显的G1期阻滞;磷酸化的ERK蛋白及Cyelin D1(CDK1)蛋白表达显著减少(P<0.05).结论:ISA能明显诱导SH-SY5Y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G1期阻滞,该作用可能与Bcl-2/Bax降低、Caspase-3激活,以及下调磷酸化ERK和细胞周期因子CDK1表达有关.

    作者:宋金莲;岳旺;侯琳;葛银林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116例牙龈癌的治疗与预后分析

    背景与目的:牙龈癌是口腔常见的恶性肿瘤,但有关其治疗及预后的文献报道不多.本研究旨在分析影响牙龈癌预后的因素,并探讨合适的治疗方法.方法:选择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1992~2003年住院治疗的初诊牙龈癌患者116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对接受了包括手术治疗、放射治疗以及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的患者进行生存分析.所有患者随访3年以上.结果:100例患者接受根治性治疗,总的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52.7%、41.8%.单纯手术治疗组与综合治疗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50.3%、49.0%,两组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放疗组5年生存率低.仅为20.0%.中晚期患者的复发率综合治疗组明显低于单纯手术治疗组(P<0.05).多因素分析提示手术切缘状况及分期是影响预后的因素.结论:早期牙龈癌患者适合单纯手术治疗,而中晚期患者主张以手术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临床分期及切缘状况影响牙龈癌患者的预后.

    作者:郭朱明;王顺兰;张诠;魏茂文;陈文宽;曾宗渊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T1-3NO分化型甲状腺癌的外科治疗及其疗效分析

    背景与目的:分化型甲状腺癌原发灶的手术方式一直存在争议,主要是对局限于一侧腺叶的病变选择甲状腺全切除还是采用单叶切除.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T1-3NO分化型甲状腺癌外科治疗的方式及其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85年至2000年在我院首治、术后病理分期为T1-3NO的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153例,探讨其原发灶的多中心性、手术治疗方式及预后情况.结果:153例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中21例有多中心癌灶,其中12例为单叶多中心癌灶,9例为双侧腺叶多中心癌灶.92例患者行癌侧腺叶+峡部切除术,44例行癌侧腺叶次全+峡部切除术:9例有双侧叶多发癌灶的患者中7例行一侧腺叶+峡部+对侧腺叶次全切除术,2例行双侧腺叶次全切除术;8例原发灶位于峡部的患者行峡部+双侧叶部分切除术.手术后出现区域淋巴结转移7例,其中6例为颈部淋巴结转移,1例为上纵隔淋巴结转移;出现远处转移5例.本组患者的5、10和15年生存率分别为98.7%、96.1%和86.9%.单因素分析显示影响患者生存的因素包括年龄、病理类型、肿瘤大小和远处转移(P<0.05);年龄<45岁、肿瘤大小≤4 cm、病理为乳头状癌或混合型癌和无远处转移者预后较好.Cox分析显示年龄和远处转移是影响患者生存的独立因素.结论:对T1-3NO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的手术治疗可采用癌侧腺叶+峡部切除或癌侧腺叶次全+峡部切除术.T1-3NO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的远期疗效较好,影响其生存的因素包括年龄、病理类型、肿瘤大小和远处转移.

    作者:李秋梨;陈福进;曾宗渊;郭朱明;宋明;杨安奎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EMS1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背景与目的:研究表明EMS1(chromosome eleven,band q13,manunary tumour and squamous cell carcinoma-associated gene 1)与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及转移相关.本研究旨在探讨EMS1蛋白在胃癌、胃上皮内瘤变和正常胃粘膜组织中的表达.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分别检测20例正常胃粘膜、38例胃上皮内瘤变和146例胃癌组织中EMSl蛋白的表达.结果:EMS1蛋白表达定位于细胞浆;正常胃粘膜EMSI蛋白阳性率20.0%(4/0),胃上皮内瘤变中阳性率68.4%(26/8),胃癌中阳性率89.7%(131/46);EMS1蛋白在胃癌中的表达高于胃上皮内瘤变及正常胃粘膜(P<0.001),胃上皮内瘤变与正常胃粘膜差异亦具有显著性(P<0.001).早期胃癌阳性率为60.9%(14/3),低于进展期胃癌的95.1%(117/1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伴淋巴结转移组EMS1蛋白阳性率为96.8%(91/4),与无淋巴结转移组的77.0%(40/2)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01);而与患者性别、年龄以及肿瘤大小、分化无关.结论:EMS1蛋白高表达与胃癌发生、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有关.

    作者:李晓杰;林敏;刘重元;谢海龙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局灶性Castleman病17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背景与目的:Castleman病(Castleman's disease,CD)又称血管滤泡性淋巴组织增生或巨大淋巴结增生,是一种少见的原因未明的反应性淋巴结病.本研究报告17例局灶性Castleman病(local Castleman's disease,LCD)的临床特点和疗效,结合复习相关文献,以提高对LCD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从1995年8月至2006年7月收治的17例lED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无临床症状患者14例.有临床症状者3例,淋巴结呈单个或多个聚集,淋巴结大径1.2~10.4 cm,其中11例位于颈部,3例位于纵隔,位于肺部、肠系膜、肾上腺区各1例.其中透明血管型15例,浆细胞型1例,混合型1例,均经术后病理确诊.1例透明血管型CD出现脾大、白蛋白降低(25.6 g/)、球蛋白升高(80.g/)、大便潜血(+);1例浆细胞型CD出现中度贫血(95.0 g/)、尿蛋白(+)、大便潜血(+);余15例患者实验室检查结果均在正常范围内.17例患者均行肿物切除术,术后失访2例,余15例随访1~129个月,中位随访时间25个月,现均生存,无肿瘤复发.结论:LCD主要表现为单一部位的淋巴结肿大,以透明血管型为主,多无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异常结果.CT检查对诊断有一定帮助.但确诊仍靠病理.手术切除疗效好,术后可长期生存.

    作者:陈晓峰;韩辉;李永红;张玉;秦自科;刘卓炜;余绍龙;侯国良;周芳坚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NO期鼻咽癌上半颈预防照射的长期随访结果

    背景与目的:对NO期鼻咽癌患者的颈部预防照射,照射范围必须包括全颈还是上半颈,目前还存在争议.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回顾性分析评价NO期鼻咽癌半颈照射的合理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32例NO期鼻咽癌患者半颈预防照射颈部长期控制结果及相关因素.全部患者均接受根治性放疗,鼻咽中位剂量DT 70 Gy;颈部治疗范围只包括双侧上半颈,治疗中位剂量DT 50 Gy.Kaplan Meier法计算相关生存率、颈部复发率,log-rank检验对颈部复发率差异进行分析,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共有17例患者治疗后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颈部5年控制率96.06%;其中6例患者同时合并鼻咽部复发,11例单纯颈部复发.单纯野内和野外复发率分别为0.93%(4/32)和1.62%(7/32),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37).63例患者有鼻咽复发,有鼻咽复发者的颈部复发率为9.52%(6/3),明显高于无鼻咽复发者的2.98%(11/71),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多因素分析显示鼻咽复发是影响颈部控制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NO期鼻咽癌患者放射治疗后颈部复发率很低,颈部预防照射范围仅包括双上颈是合理的.

    作者:陈创珍;李德锐;陈志坚;李东升;郭隆佳;郭竑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313例老年鼻咽癌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回顾性研究

    背景与目的:鼻咽癌大样本、前瞻性的随机临床研究及回顾性临床分析很多,但绝大多数研究中老年患者被排除在外.本文通过回顾性研究老年鼻咽癌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因素,探讨其临床特点并提高对老年鼻咽癌的认识.方法:收集313例1998年1月1日~2001年12月31日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鼻咽癌科初次住院、年龄≥60岁的老年鼻咽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其中男性265例,女性48例.放疗295例,其中91例加化疗,无治疗和单纯化疗共18例.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log-rank检验各组生存率.采用Cox回归模型进行预后多因素分析.结果:接受放疗的295例老年鼻咽癌患者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7%、58%、48%,1、3、5年肿瘤相关生存率分别为78%、60%、53%.单因素分析显示'92分期、T分期、N分期、颅底骨受侵、颅神经损伤、原发灶剂量、照射野、放疗天数对预后有影响(P<0.05).Cox回归模型显示仅'92分期是独立的预后影响因素(B=0.509,P<0.01),而化疗不是对老年鼻咽癌患者预后有利的影响因素(B=0.649,P=0.42).结论:放疗是老年鼻咽癌患者治疗的主要手段,化疗未能明显改善老年鼻咽癌患者的预后:'92分期能够较好地预测老年鼻咽癌的预后:老年鼻咽癌患者的预后比非老年患者差.

    作者:曾奇;郭翔;李宁炜;向燕群;曹素梅;洪明晃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原发性肝癌肺转移患者行肺转移灶切除的疗效探讨

    背景与目的:肺转移灶切除被认为是发生肺转移的恶性肿瘤患者的一种积极的治疗方法.本文探讨原发性肝癌(下称肝癌)肺转移患者行转移灶切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肝癌肺转移行转移灶切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疗效.结果:12例患者中,9例肺转移灶数目为1~2个,其中1例在首次肺转移灶切除后再次出现肺转移.3例肺转移灶数目为3个或3个以上,在首次肺转移灶切除后均再次出现肺转移.全组患者首次肝切除后中位生存时间为52个月.首次肺切除后中位生存时间为24个月.全组患者首次肝切除后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100.0%、75.0%、47.3%,首次肺切除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3.3%、46.7%、21.0%.结论:在肝内复发肝癌病灶能够得到有效控制的前提下,肺转移灶数目为1个或2个的患者可从肺转移灶切除中获益,并有可能获得长期生存.

    作者:梁文昌;郭荣平;陈敏山;龙浩;石明;韦玮;张亚奇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儿童甲状腺癌22例临床分析

    背景与目的:儿童甲状腺癌较少见,其临床病理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与成年人甲状腺癌均有所不同,且治疗方面也存在不少争议.本研究旨在探讨儿童甲状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80年1月至2000年12月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收治的14岁以下22例儿童甲状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本组22例患者中,男性10例,女性12例;根据UICC(2002)病理分期标准:Ⅰ期19例(T1-4N0MO 2例,T1-4N1MO 17例),Ⅱ期3例(T1-4N0-1M1).乳头状腺癌8例(36.4%),滤泡状腺癌8例(36.4%),乳头状腺癌合并滤泡状腺癌5例(22.7%),髓样癌1例(4.5%).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术后均口服甲状腺素片.单侧颈清扫术12例,双侧颈清扫术7例,颈淋巴结转移者19例(86.4%).中位随访时间14年10个月(6~26年).5年总生存率为100%,10年生存率为95.5%.结论:儿童甲状腺癌多为分化型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率高.选择合理治疗方案可取得较满意疗效,并可减少并发症.

    作者:杨传盛;张诠;郭朱明;曾宗渊;赖非云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颈中央区域淋巴结清扫在临床颈淋巴结阴性甲状腺乳头状癌手术治疗中的应用

    背景与目的:对临床已证实颈部淋巴结阳性(cN+)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行联合根治术已无异议,但对临床颈淋巴结阴性(cNO)患者是否实行选择性颈淋巴结清扫,以及清扫范围、清扫时机等国内外均存在争议.本研究探讨oNO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手术颈部淋巴结处理的恰当方案.方法:2005年至2006年84例经术前常规B超、选择性颈部MRI检查确定为oNO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各42例.A组行原发灶根治+常规同侧中央区域淋巴结清扫术;B组仅行原发灶根治术.术后均服甲状腺素内分泌治疗.结果:A组淋巴结检出率平均3枚/例,淋巴结转移率47.62%.两组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灶根治+同侧中央区域淋巴结清扫是治疗cNO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一种值得推荐的术式,在不造成额外损伤的基础上超越了单纯原发灶的治疗,具有前哨淋巴结活检的意义.还可避免再次颈淋巴结清扫时对喉返神经的损伤.

    作者:胡薇;施俊义;盛湲;李莉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PI3K-Akt信号通路与肿瘤细胞凋亡关系的研究进展

    PI3K-Akt信号通路作为细胞内重要信号转导通路之一,通过影响下游多种效应分子的活化状态,在细胞内发挥着抑制凋亡、促进增殖的关键作用,它与人类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文综述了PI3K-Akt信号通路的组成与功能、调节以及其抗肿瘤细胞凋亡作用机理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就其抗细胞凋亡作用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作了评述,期待为以PI3K-Akt信号通路中关键分子为靶点的肿瘤治疗研究提供参考.

    作者:黄秀兰;崔国辉;周克元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广州市2000~2002年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分析

    背景与目的:广州市1998年以前从未开展过以全人口为基础的肿瘤登记工作,1999年开展广州市的肿瘤登记工作.本研究分析广州市2000~2002年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为广州市的肿瘤防治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广州市肿瘤登记处2000~2002年恶性肿瘤的发病资料和死亡资料,统计和分析恶性肿瘤的发病数和死亡病例数、粗发病率和死亡率、中国标化发病率和死亡率、世界标化发病率和死亡率等指标.结果:广州市2000~2002年恶性肿瘤的粗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227.7/10万(其中男性257.0/10万,女性196.5/10万)和147.9/10万(其中男性183.6/10万,女性109.7/10万).男性发病率前5位的恶性肿瘤依次为肺癌、肝癌、鼻咽癌、胃癌和结肠癌,女性依次为乳腺癌、肺癌、肝癌、结肠癌和鼻咽癌.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上升.结论:广州市有较高的恶性肿瘤发病率,应该加强肿瘤的防治研究.

    作者:曹卡加;范乔阳;刘奕龙;黄荣;尹传忠;马国胜;刘子群;万德森;曾益新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鼻咽癌调强放射治疗摆位不确定度对危及器官计划体积(PRV)影响的研究

    背景与目的:在进行调强放射治疗(intensity 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IMRT)计划设计时,危及器官的计划体积(planning risk volumes,PRVs)的定义对计划优化设计的结果影响很大.而PRV的设定与执行调强放射治疗时体位固定的不确定度有密切关系.本研究探讨鼻咽癌IMRT时需要设定的危及器官安全边界的大小.方法:选取首次做适形调强放疗的早期鼻咽癌患者19例.每周进行一次CT重复扫描,方法与做治疗计划时完全相同.共获取85次扫描参数.通过读图软件Osiris对每周扫描的CT图像与计划设计的CT图像进行比较,求出每次摆位与首次定位时感兴趣的解剖骨性标志点(这些骨性标志点代表视神经、脑垂体、脊髓、腮腺)在三维方向上的差异.结果:19例患者的85次CT扫描参数与计划CT扫描参数进行比较.视神经、脑垂体在X、Y、X三个轴向的绝对位移值分别为(0.86±0.53)mm、(O.84±0.68)mm、(0.93±1.02)mm,轴向矢量位移的∑(系统误差的标准差)分别为0.83 mm、1.08 mm、1.21 mm,8(随机误差的标准差)分别为0.85 mm、0.83 mm、1.14 mm.脊髓、腮腺在X、Y、Z三个轴向的绝对位移值分别为(0.98±0.74)mm、(1.25±0.88)mm、(1.43±1.02)mm,轴向矢量位移的∑分别为0.98 mm、1.35 mm、1.87 mm,8分别为1.02 mm、1.46 mm、1.54mm.结论:使用连续CT多次重复扫描的方法来研究鼻咽癌放射治疗时危及器官安全边界值的大小是可行的.

    作者:林承光;李国文;刘晓臻;林刘文;赵充;刘少鹏;林览峰;萧丽苹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第五届中澳纽肿瘤外科学术会议暨食管癌诊疗进展学术研讨会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