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癌症杂志

癌症杂志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 国际刊号:1000-467X
  • 国内刊号:44-1195/R
  • 影响因子:0.76
  • 创刊:1982
  • 周期:
  • 发行:
  • 语言:中文
  • 邮发:46-21
  • 全年订价: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广东省优秀期刊鼓励奖,1991年
  • 肿瘤学
癌症杂志   2008年6期文献
  • 子宫内膜样腺癌APC基因表达和甲基化的初步研究

    背景与目的:子宫内膜癌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近年来其发病率亦显著上升.APC基因是一种抑癌基因,在很多组织中都有表达,其表达与卵巢癌有一定的关系.本实验探讨APC基因的甲基化和表达与子宫内膜样腺癌的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运用甲基化特异性PCR、BT-PCR、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了30例正常的增生期子宫内膜组织、30例不典型增生的子宫内膜组织、60例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APC基因的甲基化情况以及m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APC基因的甲基化率(65.0%)、mRNA表达率(33.3%)及APC蛋白表达率(30.0%)与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组织(33.3%、63.3%、50.0%)及正常子宫内膜(23.3%、73.3%、66.7%)相比,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而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组织和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APC的甲基化率、mRNA表达率及APC蛋白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这3种组织中,APC基因的甲基化和mRNA的失表达呈正相关关系.结论:APC的甲基化和表达与子宫内膜样腺癌的发生发展相关.

    作者:钱冰;柯佩琪;王莉;刘文姬;李美香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RNA干扰HIF-1α降低宫颈癌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2的表达

    背景与目的: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lalpha,HIF-1α)是普遍存在于实体瘤组织中的缺氧应答调控因子,在维持细胞能量代谢、肿瘤血管生成及转移、细胞增殖与凋亡等诸多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探讨RNA干扰HIF-1α对基质金属蛋白酶-2(marx metalloproteinase-2,MMP-2)在宫颈癌HeLa细胞中表达的影响,初步探讨其机理.方法:①将15只裸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用HeLa细胞、pGenesil-1-HeLa细胞和HIF-1α-HeLa细胞接种.②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移植瘤组织中HIF-1α、上皮细胞钙粘蛋白(E-cadherin)、钙紧张素(β-catenin)和MMP-2的表达.③将HeLa细胞、pGenesil-1-HeLa细胞,HIF-1α-HeLa细胞分别在乏氧(1%O2)及常氧条件下培养48 h,用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中HIF-1α、E-cadherin、β-catenin和MMP-2的表达.结果:①免疫组化法检测结果显示,接种HeLa细胞、pGenesil-1-HeLa细胞和HIF-la-HeLa细胞的裸鼠移植瘤组织中HIF-1a的表达分别为(69.0±12.1)%、(62.8±12.3)%、(17.4±8.8)%,E-cadherin的表达分别为1.00±0.07、1.00±0.10、3.21±0.25,β-catenin的表达分别为4.21±0.92、4-3l±O.87、1.29±0.72,MMP-2的表达分别为484±0.67、4.50±0.71、1.00±0.83.②HIF-1a和MMP-2的表达呈正相关(r=O.521,P=0.035).③Westem blot分析结果显示,在抑制HIF-1a表达的HIF-1a-HeLa细胞中,乏氧与常氧条件下HIF-1a、β-catenin和MMP-2蛋白低表达,E-cadherin蛋白高表达:而在HeLa细胞和pGenesil-1-HeLa细胞中得到相反的结果.结论:在人宫颈癌HeLa细胞中干扰HIF-la后MMP-2的表达下降.

    作者:谢涛;袁响林;于世英;杨彬;董兰兰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乳腺癌肿瘤干细胞标记物CD44+ESA+CD24-Λlow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背景与目的:人体各种组织都存在干细胞,肿瘤组织也存在肿瘤干细胞(tumor stem cell,TSC).乳腺癌TSC已经被分离出来,其标记物也已被确定,但肺癌的TSC仍未被分离出来.本研究旨在探讨乳腺癌肿瘤干细胞标记物(CD44+ESA+CD24/low)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77例NSCLC组织中CD44、ESA与CD24的表达.分析其与患者吸烟、肿瘤的大小、癌的组织学类型、组织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和预后的关系.结果:77例NSCLC组织中CD44、ESA与CD24的阳性率分别为63.6%、66.2%和7.8%.低分化及未分化组CD44的阳性率明显高于高分化组,高分化组ESA的阳性率明显高于中度分化组和低分化及未分化组;腺癌组ESA的阳性率明显高于鳞癌组(p<0.05).(CD44+ESA+CD24/low标记的阳性率为36.4%,与患者吸烟、肿瘤的大小、癌的组织学类型、组织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和预后无关(P>0.05).结论:乳腺癌肿瘤干细胞标记物((CD44+ESA+CD24/low)表达与NSCLC肿瘤的大小、癌的组织学类型、组织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和预后等临床病理学指标无关.

    作者:吕志强;李海刚;张惠忠;范苗静;沈溪明;何欣欣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胡椒碱诱导人红白血病细胞株K562的分化

    背景与目的:白血病是一种血液系统的恶性肿瘤,诱导分化是治疗白血病非常有效的方法之一.胡椒碱(piperine)是一种从胡椒属植物中提取的生物碱,具有镇静、抗炎、抗肿瘤等多种药理活性.本研究旨在探讨胡椒碱对K562细胞的增殖抑制和诱导分化作用.方法:采用台盼蓝染色计数法绘制生长曲线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及细胞凋亡.观察胡椒碱对K562细胞增殖的影响;通过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检测硝基蓝四氮唑(nitroblue tetrazolium,NBT)还原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标志CD33和CD14的变化,探讨胡椒碱对K562细胞的诱导分化作用.结果:20μmol/L和40μmol/L胡椒碱可诱导K562细胞向巨噬细胞和单核系细胞分化.40 μmol/L胡椒碱作用3 d,K562细胞的NBT还原阳性率由(8.5±1.9)%上升到(76.7±5.3)%;20 μmol/L胡椒碱作用3 d,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细胞表面分化抗原CD33的平均荧光强度(mean fluorescence intensity,MFI)下降42.05%(P<0.01),而CD14的MFI则升高了1倍(P<0.01);20 μmol/L以上浓度的胡椒碱对K562细胞的增殖具有抑制作用,其抑制作用随时间的延长或剂量的增加有增强的趋势.结论:胡椒碱可诱导K562细胞向巨噬和单核系细胞分化.

    作者:宋其芳;瞿燕春;郑红波;张高华;林鸿刚;杨金亮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仙人掌果多糖对S180荷瘤小鼠抑瘤作用的实验研究

    背景与目的:研究表明,一些中草药的多糖成分具有良好的抑制肿瘤生长和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国外新研究资料表明,仙人掌果实的提取物能抑制宫颈癌、卵巢癌和膀胱癌细胞的增殖.并且能抑制患有卵巢癌大鼠的肿瘤生长.本研究旨在探讨仙人掌果多糖对S180荷瘤小鼠的抗肿瘤作用.方法:建立S180荷瘤小鼠移植瘤模型.检测分析仙人掌果多糖对各组(仙人掌果多糖低、中、高剂量及环磷酰胺、生理盐水)荷瘤小鼠的抑瘤率、胸腺指数、脾脏指数、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以及肿瘤组织超微结构变化的影响.结果:仙人掌果多糖低、中、高剂量组及环磷酰胺(CTX)组的抑瘤率分别是:7.78%、31.13%、49.70%、61.07%.仙人掌果多糖中、高剂量组胸腺指数分别为(2.61±0.43)mg·g-1、(2.65±0.73)mg·g-1,较生理盐水组[(2.22±0.24)mg·g-1有所提高(P<0.05).仙人掌果多糖高剂量组脾脏指数(6.45±O.97)mg·g-1,较生理盐水组[(5.42±1.13)mg·g-1]有所提高(P<0.05).仙人掌果多糖中、高剂量组SOD数值分别为:(303.12±13.03)U/mL、(310.03±18.02)U/mL,较生理盐水组[(280.12±10.01)U/mL]有所提高(P<0.05).仙人掌果多糖低、中、高剂量组MDA数值分别为(6.56±0.75)nmol/mL、(6.24±1.03)nmol/mL、(5.78±0.90)nmol/mL,较生理盐水组[(7.39±0.51)nmol/mL]有所降低(P<0.05).仙人掌果多糖低、中、高剂量组NO数值分别为(56.12±8.60)μmol/L、(50.12±10.05)μmol/L、(48.06±8.45)μmol/L,较生理盐水组[(64.14±1.25)μmol/L]也有所降低(P

    作者:梁蓓蓓;刘华钢;曹俊涛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姜黄素阻断NF-κB信号通路促进食管鳞癌细胞凋亡的体外研究

    背景与目的:活化的核转录因子-kappa B(nuclear factor-kappa B,NF-κB)信号通路参与调控多种与炎症、抗凋亡、肿瘤形成和转化有关的基因表达.但在食管鳞癌中的作用尚不清楚.姜黄素具有抗感染、抗氧化等多种药理作用.本研究将探讨姜黄素是否能够通过阻断NF-κB信号通路对食管鳞癌细胞增殖、抗凋亡产生影响.方法:Western blot法检测EC9706和Eca109细胞中加入姜黄素(50μmol/L)培养不同时间后.pIκBα和抗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情况.在EC9706和Eca109细胞中加入姜黄素培养72 h,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细胞情况.MTT法检测姜黄素单独或与5-Fu联合对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Western blot的结果显示,在姜黄素作用下EC9706和Eca109细胞中pIκBα和Bcl-2蛋白的表达水平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下降.在单独使用姜黄素后,就可促进EC9706和Eca109细胞的凋亡(P<0.05);当与5-FU联合使用时,可明显提高EC9706和Eca109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凋亡细胞显著增加(P<0.05).姜黄素与5-FU联合应用48 h和72 h,可明显抑制EC9706和gca109细胞的增殖.与单独使用姜黄素或5-FU组相比,细胞存活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姜黄素可以通过抑制IκBα的磷酸化阻断NF-κB信号通路.促进细胞凋亡,抑制细胞增殖,增加细胞对5-FU的敏感性.

    作者:田芳;宋敏;许培荣;刘红涛;薛乐勋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微管相关蛋白LC3和自噬基因Beclin1在上皮性卵巢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背景与目的:有研究表明自噬活性的改变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关.诱导自噬性细胞死亡已经成为杀死肿瘤细胞的新策略.本研究检测微管相关蛋白LC3和自噬基因Beclin1在不同卵巢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与上皮性卵巢癌发生、发展的相关性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法检测25例良性卵巢肿瘤、25例交界性卵巢肿瘤及75例上皮性卵巢癌组织的LC3和Beclin1表达.并结合临床病理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良性肿瘤组LC3和Beclin1的阳性率(100%、100%)和交界性卵巢肿瘤组LC3和Beclin1的阳性率(96%、84%)都明显高于上皮性卵巢癌组(57%、57%),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LC3在上皮性卵巢癌中的表达与FIGO分期和肿瘤分化程度相关(P=0.017;0.001).Beclin1表达与上皮性卵巢癌患者FIGO分期相关(P=0.04).LC3和Beclin1在卵巢上皮癌中的表达无相关性(P=0.875).结论:LC3和Beclin1在上皮性卵巢癌中的表达下调.自噬活性的改变可能与上皮性卵巢癌的发生、发展相关.

    作者:沈扬;梁立治;洪明晃;熊樱;魏梅;朱孝峰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在人垂体腺瘤中的表达及其与垂体腺瘤侵袭性的关系

    背景与目的: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γ,PPARγ)是一种细胞核转录因子,其配体具有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和促进肿瘤细胞分化的作用.对肿瘤细胞的转移、侵袭等生物学行为也有影响.本研究检测PPARγ在人各类型垂体腺瘤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与垂体腺瘤侵袭性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染色(immunohistochemistry,IHC)检测78例垂体腺瘤(侵袭性47例,非侵袭性31例)中PPARγ蛋白的表达情况;另外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方法检测33例垂体腺瘤(侵袭性16例,非侵袭性17例)和3例正常垂体组织中PPARγ mRNA的表达情况.分别采用四格表X2检验和t检验分析侵袭性和非侵袭性垂体腺瘤中PPARγ表达的差异.结果:PPARγ蛋白在侵袭性垂体腺瘤中阳性率为68.09%(32/47).在非侵袭性垂体腺瘤的阳性率为38.71%(12/31),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PARγ mRNA在垂体腺瘤中的表达水平为2.99±0.18,在正常垂体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为1.55±0.25,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侵袭性垂体腺瘤中的表达水平为3.95±0.43,在非侵袭性垂体腺瘤中表达水平为2.40±0.24.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PPARγ在垂体腺瘤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垂体组织,在侵袭性垂体腺瘤中的表达明显高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提示它有可能作为垂体腺瘤治疗的一个新靶点.

    作者:黄垂学;侯永宏;赵建农;王宇田;李俊驹;文立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24例头颈部横纹肌肉瘤的临床分析

    背景与目的:横纹肌肉瘤为临床少见的恶性肿瘤,本研究旨在对头颈部横纹肌肉瘤进行临床分析.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989年至2005年收治的24例头颈部横纹肌肉瘤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年龄≤25岁15例(62.5%);其中原发于鼻腔鼻窦12例(50%).临床表现:局部肿块24例(100%);就诊时14例(58.3%)肿物14 cm,cN+13例(54.2%),其中pN+12例(50.0%,12/24);远处转移2例(8.3%);临床分期:Ⅰ期3例、Ⅱ期3例、Ⅲ期16例、Ⅳ期2例;CT提示局部骨侵犯16例(66.7%).组织病理学检查24例均为横纹肌肉瘤,其中14例行免疫组化HHF-35,Desmin,Myolobin,Vemintin标记检查,各项标记物阳性分别为10例(71.4%),6例(42.8%),9例(64.3%),9例(64.3%).综合治疗占65.0%(13/20),治疗中含化疗的3年生存率42.8%(6/14).结论:该瘤好发于青少年,主要表现为局部肿块,易淋巴道和远处转移,建议采用以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

    作者:林佳伟;伍国号;曾宗渊;陈文宽;郭朱明;张诠;李浩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40例原发性胃肠道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特征、细胞来源与预后分析

    背景与目的:原发性胃肠道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rimary gastrointestinal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PGI-DLBCL)的发病部位及其临床表现与胃肠道其它肿瘤性疾病难以鉴别,误诊率较高,且其标准治疗的方法仍未确定.本研究旨在分析PGI-DLBCL的临床特征、肿瘤细胞来源及预后,并探讨有效的联合治疗方法.方法:分析我院1998~2007年诊治的40例PGI-DLBCL,应用Kaplan-Meier法、log-rank检验和Cox回归模型对其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生存分析及单因素和多因素预后分析.通过免疫组化染色分析34例患者的肿瘤细胞来源.治疗方法包括联合化疗、手术+联合化疗及放疗、单纯手术等,联合化疗方案为CHOP及CHOP样方案.结果:40例PGI-DLBCL患者中,年龄10~89岁中位年龄56.5岁.男女比例1.86:1,胃与肠道的发病比率为1.05:1.预后分析可追访病例38例中,死亡12例(31.6%),3年和5年生存率均为64.7%.9例多部位发病的患者中,8例(88.9%)在3年内死亡.9例(26.5%)肿瘤细胞来源于生发中心(germinal center,GC),25例(73.5%)来源于非生发中心(non-germinal center,non-GC).单因素预后分析发现肿瘤细胞来源、国际预后指数(international prognosis index,IPI)、B症状对生存率的影响有显著性(P

    作者:杨艳丽;王晶;赵灵芝;高子芬;景红梅;克晓燕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8例外周性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的病理、CT、MRI表现并文献复习

    背景与目的:外周性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rimitive neuroectodermal tumor,pPNET)罕见.本研究目的是分析外周性PNET的影像学及病理学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有完整影像学资料及经病理证实的8例PNET.结果:1例病灶位于上颌窦,1例位于鼻旁,1例位于肩颈部,2例位于胸腔,2例位于纵隔,1例位于骶尾部臀大肌.本组病例均表现为软组织肿块.CT显示病灶范围大、边界不清,密度不均匀且伴坏死囊变,部分病灶内有沙砾样钙化,增强后呈不均匀强化.软组织肿块侵蚀临近骨质时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在MRI SE T1WI上表现为等或低信号,T2WI上表现为不均匀高信号,部分病例可见假包膜或分隔样改变.病理形态上Homer-Wright菊形团为其特异性表现.免疫组织化学结果,肿瘤均表达CD99,3例检测NSE和VIM者结果均呈阳性.5例检测CK者结果均呈阴性,并且不表达白细胞共同抗原(LCA)等.结论:pPNETs的病理及免疫组化可提供诊断依据.pPNETs的cT与MRI缺乏特征性表现,但能较好的显示肿瘤的内部结构、明确肿瘤的范围,有助于指导制定治疗方案和评价治疗效果.

    作者:罗伟;肖恩华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甘氨双唑钠(CM-Na)联合同期放化疗治疗中晚期食管癌的Ⅱ期临床研究

    背景与目的:同期放化疗是中晚期食管癌的标准治疗方案,但局部控制率及总生存率仍亟待提高.本研究旨在进一步观察乏氧细胞增敏剂甘氨双唑钠(sodium glyci-didazole.CM-Na)联合同期放化疗治疗中晚期食管癌的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并评价生存情况.方法:37例中晚期食管癌患者接受同期放化疗及CM-Na增敏治疗.采用常规分割连续照射,总剂量54~64 Gy;同期化疗予顺铂20mg·(m2·d)-1加氟尿嘧啶500 mg·(m2·d)-1,连续静脉滴注5天,分别于放疗第1、4周实行.根据Ⅰ期临床研究推荐剂量,采用CM-Na 700 mg·(m2·d)-1,每周一、三、五于放(化)疗前1 h内给药.结果:治疗结束后3个月复查时,CR 16例(43.2%),PR 17例(46.0%),总有效率为89.2%.随访结果显示,本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23.2个月.1年、2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8.6%与48.7%.Ⅲ度不良反应发生率21.6%,以血液系统为主,经临床干预不影响治疗进程;未发现神经系统毒性.结论:在Ⅰ期临床研究推荐剂量下,CM-Na联合同期放化疗对提高中晚期食管癌临床缓解率及生存率有一定意义.

    作者:杨捷;刘孟忠;蔡玲;胡永红;刘慧;李巧巧;崔念基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鼻咽癌HSP70表达与血清EB病毒IgA/VCA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背景与目的:热休克蛋白(HSP)70在许多恶性肿瘤中均有表达,但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与血清IgA/VCA滴度及预后的关系尚不清楚.本研究旨在检测鼻咽癌组织中HSP70的表达和含量水平,探讨HSP70表达与鼻咽癌患者血清EB病毒IgA/VCA滴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38例鼻咽癌组织中HSPTO表达,ELISA法检测38例鼻咽癌组织中HSP70含量,免疫酶标法检测38例鼻咽癌患者血清IrA/VCA滴度.结果:HSP70在38例鼻咽癌组织中表达率为60.5%.在不同性别、年龄、T分期、N分期和临床分期鼻咽癌组织中HSP70表达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HSP70表达和含量与血清EB病毒抗体IgA/VCA滴度呈正相关(P=0.001).HsP70阳性组和阴性组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65.2%和80.0%,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40.0%和78.6%(P=0.04).结论:HSP70在临床Ⅱ、Ⅲ期鼻咽癌患者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患者的IgA/VCA滴度正相关,HSP70阳性患者常规治疗后预后较差.

    作者:陈凯;王洪琦;张正;吕新志;欧阳电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肝静脉闭塞病的防治效果分析

    背景与目的:肝静脉闭塞病(veno-occlusive disease of the liver,VOD)是造血干细胞移植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重型VOD的病死率几乎达100%,目前VOD的预防和治疗仍较困难.本研究总结具有发生VOD高危因素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VOD预防和治疗方案.探讨更好的防治方法.方法:1999~2005年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用马利兰和环磷酰胺预处理的18例异基因造血千细胞移植患者,在移植前给予前列腺素E1、还原型谷胱甘肽、门冬氨酸鸟氨酸预防VOD,移植后发生VOD的患者予前列腺素E1、低分子肝素、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issueplasminogen activator.tPA)治疗.结果:18例患者中有11例移植后出现谷丙转氨酶水平升高,经治疗后降至正常;仅有1例发生VOD,为重型,经前列腺素E1和低分子肝素治疗效果不佳,予tPA治疗后完全缓解,副作用为皮肤粘膜出血.结论:针对VOD发病机制的多个方面,联合应用前列腺素E1、还原型谷胱甘肽、门冬氨酸鸟氨酸预防VOD.可能起到较好的预防作用,使用安全方便,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在目前条件下对重型VOD,在严密观察下使用tPA可作为一个治疗选择.

    作者:董敏;林曲;吴祥元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ATT循环方案治疗复发及难治性非霍奇金恶性淋巴瘤

    背景与目的:复发性和难治性非霍奇金恶性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的治疗一直是临床的难题之一.三联循环方案(alternating triple therapy,ATT)是ASHAP、m-BACOD、MINE 3种方案每3周交替使用.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ATT治疗复发及难治性NHL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用ATT方案治疗的38例复发及难治性NHL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复发性NHL 28例.难治性NHL 10例.结果:10例(26.3%)患者达到完全缓解,12例(31.6%)达到部分缓解,总有效率为63.2%.B细胞性淋巴瘤总有效率为60.0%(12/20),而T细胞性淋巴瘤总有效率为55.6%(10/18).≤60岁年龄组总有效率为65.4%(17/26),60岁组总有效率为41.7%(5/12).全组中位随访时间11个月,1年总生存率42.1%(16/38),2年总生存率为13.2%(5/38).毒副作用以骨髓抑制为主.结论:ATT循环方案对于复发及难治性NHL有较好的疗效,毒副反应患者可以耐受,值得在更多病例中进一步研究.

    作者:田红;陈捷;吴颖;李莉莉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结直肠癌组织中PDGFRα和PDGFRβ的表达及意义

    背景与目的: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α(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receptor-alpha,PDGFRα)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β(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receptor-beta,PDGFRβ)在肿瘤浸润、转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但其与结直肠癌的关系研究甚少.本研究检测结直肠癌组织中PDGFRα和PDGFRβ的表达,并对其与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进行探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122例结直肠癌组织与17例正常结直肠组织中PDGFRα和PDGFRβ的表达,并分析二者表达与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结直肠癌组织中PDGFRα高表达率为68.8%,PDGFRβ高表达率为65.6%.正常结直肠组织中均无高表达.结直肠癌组织中PDGFRα与PDGFRβ表达呈正相关(r=0.416,P>0.001);PDGFRα的表达与原发灶分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及Dukes'分期正相关.PDGFRβ高表达率在Dukes'C和Dukes'D中较Dukes'A和Dukes'B为高(73.8%vs.56.1%,P=0.040).PDGFRα高表达患者3年总生存率及3年无进展生存率显著低于低表达者(61.5%vs.72.1%,43.2%vs.72.8%,P>0.05);PDGFRα阳性表达者3年无进展生存率也显著低于阴性表达者(47.3%vs.72.1%,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PDGFRα和PDGFRβ的表达不是独立的预后因素.结论:结直肠癌组织中存在PDGFRα和PDGFRβ高表达,PDGFRα和PDGFRβ表达与结直肠癌进展相关.PDGFRα和PDGFRβ的表达不是独立的预后因素.

    作者:朱浩图;韩军;马琳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cNO舌鳞癌颈淋巴结微转移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背景与目的:常规病理检查颈淋巴结阴性舌鳞状细胞癌(简称舌癌)术后出现颈部复发可能与微转移有关.本研究探讨I临床颈部阴性(cNO)舌癌患者淋巴结微转移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49例患者523枚颈淋巴结同时行常规HE染色和CK19免疫组化(IHC)染色,所有病例随访9~83(平均56)月.结果:HE染色检出5例患者7枚(1.3%)淋巴结转移;IHC染色检出19例34枚(6.5%)淋巴结转移,两种检测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4例患者27枚(5.2%)淋巴结存在微转移.HE染色将3例cNO舌癌分期上升至pN1期,2例cNO上升至pN2b期;IHC染色将3例cNO舌癌分期上升至pN1期,16例cNO上升至pN2b期.淋巴结微转移与性别、年龄、T分期、分化程度和浸润深度无相关性(P>0.05).有、无微转移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78.5%和86.7%,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免疫组化染色可提高舌癌颈淋巴结转移的检出率和病理分期的准确性.本实验未能证明微转移与预后的关系,该问题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张冬坤;郭朱明;张诠;陈文宽;李浩;王顺兰;张晶;张芹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癌胚抗原半衰期在术前癌胚抗原升高的结直肠癌患者中判断预后的作用

    背景与目的: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监测在指导恶性肿瘤特别是结直肠癌的治疗中起重要作用.CEA半衰期作为一个较新的指标,也被应用于恶性肿瘤的监测.本研究通过检测结直肠患者术前和术后短期内的CEA水平,并计算CEA半衰期,以判断将它作为预后因素的可能性.方法:回顾性选取98例术前CEA水平升高(≥5 μg/L)并有常规的术后早期CEA监测的结直肠癌根治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计算术后CEA半衰期.并分析它与预后的关系.结果:98例患者中.21例发生复发或远处转移,77例无复发转移.复发组术前CEA中位值(23.9μg/L)显著高于未复发组(12.3 μg/L)(P=0.010);复发组术后CEA半衰期中位值为6.2天,显著长于未复发组(4.7天)(P=0.042);疾病分期越晚,预后越差(P<0.001).术后CEA半衰期较短的患者与半衰期较长的患者相比,3年无病生存率(87%vs.66%,P=0.017)和3年总生存率(90%vs.80%.P=0.032)都较高;TNM分期较早的患者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均较高,Ⅰ、Ⅱ、Ⅲ期患者的3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100%、93%和55%(P<0.001),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100%、98%和77%(P=0.192).Cox回归分析表明.TNM分期和术后CEA半衰期是术前CEA水平升高的结直肠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除TNM分期外.CEA半衰期也可作为术前CEA水平升高的结直肠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根治术后CEA半衰期延长的患者预后较差.

    作者:袁庶强;周志伟;万德森;陈功;卢震海;王国强;潘志忠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三维适形与常规二维放射治疗初治鼻咽癌的配对设计队列研究

    背景与目的:与常规二维放射治疗相比,鼻咽癌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能更精确的界定靶区和显示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从而有利于准确照射肿瘤和保护周同正常组织.本研究旨在探讨三维适形放射治疗是否能提高鼻咽癌的局部区域控制率和降低放射后遗症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方法:回顾性分析95例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的初治鼻咽癌患者临床资料.并以'92福州分期、T分期、N分期及性别、年龄为指标,采用逐一配对的方法在二维常规放疗的患者中选取95例作为对照.比较两组的近、远期疗效和晚期放射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三维组和二维组的5年局部区域控制率(89.7%和90.6%,P=0.783)、局部控制率(91.8%和92.8%,P=0.758)、区域控制率(95.6%和97.8%,P=0.427)和无远处转移生存率(93.1%和86.4%,P=0.15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三维组5年总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率较二维组似有提高的趋势,分别为91.9%、85.7%和82.0%、71.O%(P值分别为0.072和0.087).对81例三维组和70例二维组无进展生存的患者进行了晚期放射并发症的随访,三维组口干和张口困难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要低于二维组:而听力下降、记忆力下降和颅神经损伤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初治鼻咽癌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能够有效减少唾液腺和颞颌关节晚期放射并发症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并有提高总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率的趋势.

    作者:刘晓清;罗伟;汤轶强;何智纯;孙颖;马骏;卢泰祥;刘孟忠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晚期结直肠癌化疗的研究进展

    随着细胞毒药物和分子靶点药物的发展,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姑息化疗的有效率以及生存期取得了瞩目的成效,患者中位生存期可超过2年.本文通过比较单药化疗与联合化疗以及不同联合化疗方案的优劣.分析卡培他滨能否替代5.Fu的作用;阐述打打停停(stop-and-go)的化疗观念,介绍贝伐单抗和西妥昔单抗这两种分子靶点药物在晚期结直肠癌患者中的疗效.旨在对这些问题的综述来阐明奥沙利铂或伊立替康联合5-FU/LV优于5-FU/LV单药;FOLFOX或FOLFIRI联合方案均可作为晚期结直肠癌可耐受化疗患者的一线化疗方案.疾病进展后可互换作为二线方案:卡培他滨可代替5-FU/LV与奥沙利铂联合作为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的一线化疗方案.但卡培他滨与伊立替康联合不是一个理想的方案;在转移性结直肠癌的化疗中不建议完全停止化疗,可考虑使用5-FU/LV单药维持;贝伐单抗和西妥昔单抗这两种分子靶点药物联合化疗均可有效的提高生存期.从而概述晚期结直肠癌化疗的一些新进展.

    作者:徐瑞华;邱妙珍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促红细胞生成素及其受体在恶性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功能的研究进展

    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早被发现在红系细胞增殖、分化中发挥主要调节作用.研究发现在多种不同非造血器官及组织中有EPO及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erythropoietin receptor,EPO-R)的表达,并发挥促血管形成及组织保护效应.近的多项研究发现,EPO及EPO-R广泛表达于多种恶性肿瘤细胞,EPO/EPO-R的自分泌/旁分泌通路与肿瘤微血管形成、刺激肿瘤细胞增殖、抑制凋亡及对放化疗的敏感性有关.确切机制需进一步研究.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ecombinant human erythropoietin,rh-EPO)在临床上已广泛用于治疗肿瘤相关贫血.研究证实其能增加血红蛋白水平,减少红细胞输注,同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但亦有随机试验报道了rh-EPO治疗的患者相对安慰剂组患者无进展生存期下降.我们对EPO及其受体在非造血组织尤其是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功能及相关机制的研究进展作简要概述.

    作者:李梅;吕跃;陈晓勤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305例三阴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因素分析

    背景与目的:三阴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指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和HER2/neu均无表达的乳腺癌,被认为是一种独立的临床病理类型,以侵袭性强、预后较差为主要特征的乳腺癌.本研究目的在于分析三阴乳腺癌的临床特征和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收集2000年1月至2004年12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收治的经病理组织学证实、有完整随访资料的1 280例可手术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经病理学检查证实ER、PR和HER2/neu均为阴性的三阴乳腺癌305例(23.8%).回顾性分析三阴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特征、复发及生存情况.结果:本组乳腺癌患者中有23.8%(305/1280)是三阴乳腺癌,多见于年轻患者,诊断时肿块较大、局部淋巴结阳性者较多,有乳腺癌家族史的患者较多.截止至2007年6月,三阴乳腺癌组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52个月(28~89个月),有234例患者出现复发及转移,94例已死亡.三阴乳腺癌组局部复发率与非三阴乳腺癌患者相比无显著性差异;但三阴乳腺癌患者远处转移发生率显著增高,主要表现肺转移(HR=4.41,P<0.001)和肝转移(HR=2.13,P=0.006)发生率高.生存分析显示,三阴乳腺癌患者的5年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分别为73.7%和88.5%.均显著低于非三阴乳腺癌患者(80.8%和92.8%,P=0.025,P=0.010).多因素分析显示,肿块大小和淋巴结状况是影响三阴乳腺癌预后的两个主要因素.结论:三阴乳腺癌在乳腺癌中占有约1/4的比例.这些患者往往年轻、有乳腺癌家族史、肿块较大、淋巴结阳性多.三阴乳腺癌容易出现肺转移和肝转移,这可能是导致三阴乳腺癌预后较差的重要原因.

    作者:袁中玉;王树森;高岩;苏争艳;罗文标;管忠震 刊期: 2008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