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与目的:超声微泡造影剂是目前的研究热点,通过其可提高超声扫描对肿瘤血管的检出率,但缺乏组织特异性.本研究目的是探讨在制备靶向造影剂之前SonoVue微泡瞬时均一性对绒癌细胞(choriocarcinoma cell, JAR)靶向造影剂的体外结合特性、结合率及稳定性的影响,为临床研究肿瘤细胞抗原的超声靶向定位显像、提高肿瘤的早期诊断率奠定基础.方法:研究分为微泡不均匀组(n=10),微泡均匀组(n=10),小微泡组(n=10) 3组;主要检测花环形成率、流式细胞计数及花环结合形态等.用均一性不同的SonoVue微泡与兔抗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hin, HCG)抗体作用制成靶向造影剂,然后分别与绒癌细胞作用,比较各组的结合率及冲洗前后的结合率.结果:各组中不均一组的靶向造影剂微泡与绒癌细胞的结合率为(60.4±1.5)%,低于微泡均匀组及小微泡组[(84.3±5.5)%和(90.6±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冲洗前后比较,微泡均匀组靶向微泡与贴壁生长的绒癌细胞结合率变化小,冲洗后结合率为(82.4±3.7)%(P>0.05).流式细胞检测结果显示:微泡不均匀组、微泡均匀组、小微泡组悬液中结合了荧光标记的靶向造影剂微泡与绒癌细胞的结合率分别为72.9%、81.03%、88.5%,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体外制备靶向造影剂之前,SonoVu微泡瞬时均一性对绒癌细胞靶向造影剂微泡与绒癌细胞特异性结合能力有明显影响,而SonoVue微泡的均一性与适度振荡有关,SonoVue微泡瞬时不均一性直接影响靶向特异性结合率的数量.通过改善SonoVue微泡的均一性可望提高靶向造影剂结合率及靶向微泡稳定性,改善显影.
作者:周力学;丁红;贾彩霞;李艳;魏青 刊期: 2008年第07期
背景与目的:我们的研究发现BALB/c小鼠是SP2/0细胞移植瘤的敏感小鼠,而C57BL/6J小鼠则是抗性小鼠.本研究利用这两种近交系小鼠和它们杂交的F2代进行移植肿瘤重量遗传修饰位点的检测.方法:对208只BALB/cxC57BL/6J的F2代小鼠左后腿皮下注射5.0×106个SP2/0细胞,在注射后第17天处死小鼠,记录移植瘤的数量和重量.采用覆盖小鼠所有染色体的85个微卫星标记,对208只F2代小鼠进行全基因组扫描,并进行复合区间作图.结果:发现8个变异解释率>10%的位点与肿瘤生长有关(P<0.01),它们分别位于1号(DIMit113,55cM和D1Mit407,52 cM)、4号(D4Mit226,41cM)、9号(D9Mit302,55cM)、10号(D10Mit264,42cM)、11号(D11Mit115,35cM)、14号(D14Mit125,45cM)和18号染色体(D18Mit123,31cM)上.结论:个体对SP2/0细胞移植瘤的易感性受多位点变异控制,找到目标位点有助于基因单倍型确认和肿瘤易感性/抗性基因的精细研究.
作者:季俐俐;钱晓伟;谭湘陵 刊期: 2008年第07期
背景与目的:缺氧诱导因子-1α(1aypoxia-indueible factor-lα, HIF-1α)是细胞对缺氧应答的一个重要的转录因子,目前对缺氧条件下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尤其是白血病生物学改变的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探讨应用RNA干扰技术抑制HIF-1α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系K562中的表达后,细胞对化疗药物高三尖杉酯碱(homoharringtonine, HHT)敏感性的变化.方法:利用shRNA表达载pSilencer 2.1-U6 hygro构建RNA干扰载体,在K562细胞中抑制HIF-1α的表达,潮霉素筛选获得阳性克隆.应用实时定量RT-PCR技术研究缺氧(1% O2分压)条件下,抑制HIF-1α的表达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磷酸甘油酸激酶(phosphoglycerate kinase, PGK)、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cose transporter-1,Glut-1)和P-糖蛋白(P-glycoprotein, P-gp)表达的影响.应用MTT比色法观察抑制HIF-1α表达后,K562细胞对HHT敏感性的变化.结果:转染后HIF-1α在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均被抑制,缺氧条件下HIF-1α的靶基因VEGF、PGK、Glut-l、P-gp等表达明显下调.HIF-1α被干扰后的K562细胞对HHT的敏感性增加.结论:抑制K562细胞的HIF-1α表达可以抑制血管生成和糖代谢相关基因表达,并且增加对HHT的敏感性.
作者:李炳宗;庄文卓;陈萍;傅晋翔 刊期: 2008年第07期
背景与目的:近年来的研究显示核因子-KB(nuclear factor-kB, NF-kB)的活化能够调节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转移.本研究探讨抑制NF-kB的活性对A549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构建表达NF-kB抑制物a同分异构体(inhibitor of NF-kB, α isoform, IkBα)的真核表达重组质粒pcDNA3.1(+)/IkBα.体外培养A549细胞,分为未转染组(不转染质粒)、转染pcDNA3.1(+)组、转染pcDNA3.1(+)/IkBα组,分别转染相应的质粒.应用RT-PCR、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IkBα的表达情况,应用凝胶电泳迁移率改变实验(electrophoretic mobility shift assay, EMSA)检测各组细胞NF-kB的活性,应用Transwell侵袭小室检测各组细胞的侵袭能力,应用RT-PCR方法检测各组细胞MMP-2、MMP-9的mRNA水平,应用明胶酶谱法检测各组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 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 MMP-9)的活性.结果:酶切鉴定结果显示pcDNA3.1(+)/IkBα质粒构建成功.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表明构建的pcDNA3.1(+)/IkBα质粒能够在A549细胞中表达IkBα.转染pcDNA3.1(+)/IkBα组A549细胞NF-kB活性、侵袭细胞数目、MMP-2活性及MMP-9活性均低于未转染组和转染pcDNA3.1(+)组(P值均<0.05),而转染pcDNA3.1(+)组与未转染组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转染IkBα基因能够抑制A549细胞中NF-KB的活性.NF-kB的活性下降能够抑制A549细胞的侵袭能力,其机制可能与MMP-2、MMP-9表达下调有关.
作者:张建;徐永健;熊维宁;张珍祥;杜春玲;乔礼芬;倪望;陈士新 刊期: 2008年第07期
背景与目的:核基质蛋白的差异表达与细胞癌变和增殖分化调控关系密切.本研究观察了hnRNP A2/B1在诱导分化处理前后人成骨肉瘤MG-63细胞核基质巾的存在和分布,及其与Actin、Prohibitin的共定位关系.方法:选择性抽提经环六亚甲基双乙酰胺(hexamethylene bisacetamide, HMBA)诱导处理前后的MG-63细胞核基质,并运用双向电泳、质谱分析、蛋白质印记杂交、免疫荧光、激光共聚焦等技术检测hnRNP A2/B1在核基质中的表达与定位变化,及其与相关蛋白的共定位关系.结果:双向电泳及蛋白质印迹杂交结果证实hnRNP A2/B1存在于MG-63细胞核基质蛋白组分中,并在HMBA处理后细胞核基质中表达下调;免疫荧光显微镜观察显示hnRNP A2/B1定位在核基质上,经HMBA处理后hnRNP A2/B1 表达减弱.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hnRNP A2/B1与细胞核基质蛋白组分Actin、细胞增殖相关调控因子Prohibitin具有共定位关系,但在诱导处理后细胞内的共定位关系减弱.结论:hnRNP A2/B1 在MG-63细胞诱导分化过程中的表达分布,及其与Actin、Prohibitin的共定位关系的改变对MG-63细胞分化具有重要影响,值得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作者:赵春红;李祺福;陈兰英;唐剑;宋建晔;谢忠 刊期: 2008年第07期
背景与目的:本实验室已证明蛇毒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snake venom cystatin, sv-cystatin)具有抗肿瘤侵袭转移作用.为了进一步阐明其分子机制,本研究利用高通量的基因芯片技术探讨sv-cystatin基因转染对小鼠黑色素瘤细胞(B16F1)基因表达谱的影响.方法:分别将pcrDNA3.1/sv-cystatin及空载体pcDNA3.1转染B16Fl细胞,建立稳定转染的B16Fl/sv-cystatin及B16F1/pcDNA3.1细胞株,提取总mRNA.应用高通量的基因芯片技术检测差异表达基因,半定量RT-PCR法分别验证5个上调和5个下调的差异表达基因.结果:B16F1细胞经转染sv-cystatin后.共检测了1218个基因,其中有45个差异表达基因,21个基因表达上调(Ratio>3),24个基因表达下调(Ratio<0.5),这些基因的功能涉及细胞粘附迁移、细胞免疫调节、增殖分化与凋亡、基因转录和细胞内信号转导等方面.10个差异表达基因的RT-PCR验证结果与基因芯片分析结果相符.结论:Sv-cystatin不仅具有抑制细胞外基质的作用,而且还具有细胞免疫调节、增殖分化与凋亡、基因转录和细胞内信号转导等多种生物学功能.
作者:谢群;万榕;林旭;林建银 刊期: 2008年第07期
背景与目的:细胞因子信号抑制因子(suppressor of cytokine signaling1, SOCSI)在肿瘤免疫负反馈调节中起重要作用,下调其表达可以有效增强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反应.本研究应用 RNA 干(RNA interference, RNAi)技术下调SOCS1基因表达联合OK-432刺激成熟的树突细胞(dendritic cell, DC)体外诱导特异性抗肿瘤作用,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利用特异性小干扰RNA(siRNA)下调DC中SOCS的表达,同时用肝癌HepG2细胞裂解物负载DC,OK-432刺激 DC 成熟,观察 DC 的形态特征,流式细胞仪检测刺激前后DC的表型变化,奥马蓝(AlamarBlue)法检测成熟DC对自身淋巴细胞的激活和增殖作用,LDH法检测其对HepG2、EC109细胞和K562细胞的杀伤作用.结果:DC体外诱导培养成功.设计的siRNA片段能有效下调iDC 中SOCS1的表达,OK-432刺激DC成熟,CD80、CD83、CD86、HLA-DR 等DC表面抗原明显表达上调,而负载肝癌抗原对DC表型无明显影响: SOCS1的下调可以促进DC成熟,负载肝癌抗原的DC能有效刺激自体淋巴细胞增殖,T细胞增殖率为(110.7±22.2)%,同时产生针对 HepG2细胞的特异性杀伤作用,特异性细胞毒T淋巴细胞活性为(54.0±13.2)%.而针对EC109细胞和K562细胞的杀伤率仅为(10.0±30.7)%和 (14.5±15.5)%.结论: RNAi下调SOCS1表达,OK432刺激负载肝癌全细胞抗原的成熟:DC可以产生高效而特异性的抗肝癌的免疫应答.
作者:宋海峰;周军;潘科;王其京;王慧;黄丽惜;李永强;夏建川 刊期: 2008年第07期
背景与目的:全直肠系膜切除可能因为清除了直肠癌远端系膜内的转移灶而获得较低的局部复发率,但直肠癌的远端系膜扩散情况如何、应该切除多长系膜才足够等问题尚无定论.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直肠癌远端系膜内扩散的情况,为根治术提供更充分的临床病理证据.方法:应大切片连续切片、HE染色方法观察46例直肠癌根治术后标本中肿瘤远端扩散的方式和距离,并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远端肠壁内浸润的发生率为10.9%(5/46),远距离1.5cm;远端系膜内扩散发生率为21.7%(10/46),远距离为4cm;扩散的方式有淋巴结转移、孤立的癌结节、脉管和神经浸润.多因素分析显示TNM分期是远端扩散的唯-影响因素.结论:直肠癌远端系膜内扩散较常见,根治术时应切除不少于5 cm的远端直肠系膜.
作者:张伟健;陈金培 刊期: 2008年第07期
背景与目的:鼻咽坏死是鼻咽癌放疗后一种较为特殊的放疗后遗症,既往多采用保守治疗,疗效欠佳.本研究采用经鼻内镜鼻咽清创术治疗鼻咽坏死,旨在探讨对鼻咽坏死处理的新方法.方法:对2006年6月至2007年3月中山大学肿瘤医院收治的20例鼻咽癌放疗后鼻咽坏死患者在鼻内镜直视下进行局部清创治疗,并根据鼻咽坏死物的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总结其近期疗效.结果:20例患者中5例鼻咽坏死完全修复,12例临床症状如头痛、鼻臭及反复出血等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改善;3例鼻咽坏死严重患者经治疗后临床症状虽有缓解,但在出现鼻咽坏死后1年内因鼻咽大出血死亡.结论:经鼻内镜鼻咽清创术是治疗鼻咽癌放疗后鼻咽坏死的一种有效手段,但鼻咽坏死严重,累及大血管者预后较差.
作者:华贻军;陈明远;洪明晃;赵充;郭灵;韩非;罗伟;孙蕊;陈媛媛;刘慧 刊期: 2008年第07期
背景与目的: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根治术后常规病理学诊断无转移的区域淋巴结可通过免疫组织化学等方法检出微转移,其对预后可能产生影响.本研究检测NSCLC根治术后常规病理诊断无转移的区域淋巴结微转移,探讨微转移检出率与生存的关系.方法:收集我院1996年1月至2003年12月经根治术后常规病理证实为pT1~2NOMO的NSCLC 78例患者的肺门及纵隔淋巴结存检蜡块684份.选择广谱抗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 CK)抗体AEl/AE3,采用EnVision二步法检测CK的表达,结合临床资料分析其与预后的关系.结果:微转移检出率为26.9%(21/78),其中p- Ⅰ A、p- ⅠB期患者的检出率分别为5.9%(1/17)、32.8%(20/61).非微转移病例的1、3、5、8年生存率、中位生存期分别为90.80%、69.70%、55.76%、37.17%、87个月.微转移病例分别为60.00%、48.48%、29.09%、O.00%、23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Cox回归分析表明CK、KPS为影响NSCLC患者生存的独立因素(P=0.014,P=0.000).术后放化疗组对比单纯手术组,放化疗干预有利于延长生存时间,但无统计学意义(P=0.063).结论:NSCLC淋巴结微转移可能随病情进展检出率增加,淋巴结微转移与患者长期生存相关.
作者:欧阳伟炜;卢冰;付和谊;何常;龙义国;王平 刊期: 2008年第07期
背景与目的:影像学检查结果是鼻咽癌临床分期和确定治疗靶区的重要依据.本研究试图分析放疗前按CT或MRI检查分期与鼻咽癌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445例病理确诊的无转移初治鼻咽癌患者.根据治疗前影像学检查手段的不同,分为CT组230例,MRI组215例.全组患者均行常规放疗,局部晚期患者加用化疗.用Kaplan-Meier和Log-rank法计算和比较两组生存率,用Cox模型分析影响预后的凶素.结果:CT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96.9%,90.3%,85.3%,MRI组分别为98.6%,94.3%,92.3%,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x2=6.305,P=0.012).CT组与MRI组的l,2,3年无瘤生存率和无复发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MRI组优于CT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临床分期、N分期、分期方法和化疗是影响鼻咽癌预后的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临床分期和分期方法是影响鼻咽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鼻咽癌放疗前行MRI检查分期较CT检查分期来确定放疗靶区可提高鼻咽癌患者的生存率和局控率,临床分期和分期方法是影响鼻咽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
作者:胡丹;曹卡加;谢国丰;黄培钰;王成涛;张莹莹 刊期: 2008年第07期
背景与目的:肝移植逐渐成为治疗肝癌的一种有效措施,凝血功能改变是其同手术期管理的重要内容,本研究探讨局部晚期肝癌肝移植患者围手术期凝血功能改变,旨在为围手术期患者凝血功能的管珲提供依据.方法:同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9月至2007年1月行肝移植的局部晚期肝癌31例患者资料,比较患者肝移植术前、术中无肝期、术后l周内的血小板(platelet, PI.T)计数、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 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Fib)、血浆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 TT)和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 INR)等凝血指标的测定结果,分析围手术期凝血功能的变化,同时分别根据肝硬化程度和child-push评分进行分组分析.结果:凝血指标术前总体水平大致正常.术中无肝期及术后大部分天数中6项指标与术前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PT、APTT、TT 和INR的升高以及Fib和PLT的降低以无肝期为显著[PT(19.51±3.78) s vs (14.16±1.46) s;APTT (77.01±30.51) s vs (40.19±4.11) s;TT (27.50±15.10) s vs (19.46±3.05) s;INR (1.61±0.37) vs (1.11±0.16); Fib (1.73±0.70) g/L vs(3.38±1.00)g/L; PLT(108±60)×109/L vs (184±108)×109/L,所有指标P<0.01].在术后1周内,延长的PT,APTT、TT和升高INR逐渐回落.其中APTT低于术前观察值.且有显著统计学意义(32.05±6.50) s vs (40.19±4.11)s, P<0.01),这些指标的改变多发生在术后第1~2 d.降低的Fib和PLT恢复较慢,术后1周两者的观察值与术前相比仍有统计学差异[Fib (2.13±0.53)g/L vs(3.38±1.00)g/L.P<0.01:PLT(145±90)×109/L vs (184±108)×109/L,P<0.05], 但其值已处在正常的参考值范围内.在肝硬化和Child-Pugh评分分组分析中,肝硬化中重度组及child-push水平B组患者同手术期低凝状念更为明显,但多集中在术前到术后1~2 d.结论:局部晚期肝痛患者肝移植围手术期,其凝血功能存在着由低凝向高凝或正常凝血状态渐变的趋势,术中无肝期、术日及术后1~2 d要预防出血.而术后1周左右要重点预防血栓形成.肝硬化程度及child-push水平分级对于评价术后凝血功能紊乱有一定价值.
作者:王浩渊;赵擎宇;元云飞 刊期: 2008年第07期
背景与目的:肝切除术是治疗同时性结直肠癌肝转移获得长期生存的希望.但如何选择肝切除术的手术时机,存在较大的争议,本研究探讨同时性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手术治疗策略.方法:选择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和上海长海医院1995年1月至2005年12月收治的经手术治疗的83例同时性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其中37例行一期手术,46例行分期手术,比较两组手术并发症、死亡率、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生存率、中位生存期、无瘤生存期及肝转移癌复发率.结果:一期手术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24.3%,分期手术组为19.6%(P=0.601).两组均没有手术死亡.一期手术组术中平均失血量为462 mL,分期手术组为574mL(P=0-312).一期手术组平均住院时间为19 d,分期手术组为36 d(P=0.001).一期手术组l、3、5年生存率分别为86.5%、54.1%和27.0%,分期手术组分别为89.1%(P-0.713)、52.2%(P=0.865)和23.9%(P=0.746).一期手术组中位生存期为40个月,分期手术组为37个月(丹0.075).一期手术组中位无瘤生存期为12个月,分期手术组为11个月(P=0.532).一期手术组肝转移癌复发率为35.1%,分期手术组为30.4% (P=0.650).结论:同时性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有选择的一期手术切除原发病灶及肝转移病灶是合理的.
作者:王庆新;徐斌;晏建军;周飞国;严以群 刊期: 2008年第07期
背景与目的:局部复发鼻咽癌的治疗是一个临床难题.再程放疗可治愈部分患者,但会带来明显后遗症.本研究旨在评价内窥镜下微波固化术治疗鼻咽癌放疗后鼻咽腔内复发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1994年8月至2005年4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采用内镜下微波同化术治疗的局部复发(rT1)鼻咽癌病例55例,分析其无局部进展生存率及总生存率.结果:本组病例中位随访时间为102.1个月(22.4~153.9个月).放疗后局部复发的中位时间为22.1个月(6.5~125.6个月).微波固化术后鼻咽局部再复发5例.5年无局部进展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分别为90.7%和93.6%.55例患者均无术中并发症.1例患者术后出现鼻咽溃疡,1个月后愈合.结论:内窥镜下微波同化术治疗选择性的局部复发鼻咽癌(rT1)患者可取得较好的生存率及局控率且并发症少,是目前治疗局部复发鼻咽癌患者的一种操作简便易行、疗效较理想的救援性治疗方法.
作者:邓满泉;麦海强;麦伟源;莫浩元;黄晓明;郭翔;洪明晃 刊期: 2008年第07期
Wnt信号转导参与了人类结肠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 CRC)的发生.尽管Wnt信号转导活性与细胞增殖间的关系已经明了,但也有研究表明,高水平的Wnt活性与细胞凋亡间存在关系.我们分析了10种人类CRC细胞系,结果发现组蛋白去乙酰酶抑制剂(inhibitors of histone deacetylass, HDACis),例如丁酸盐,可通过过度诱导Wnt信号转导而促使CRC细胞凋亡;因此,通过HDACis过度活化Wnt信号转导可作为结肠直肠癌新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我们的研究结果可以解释膳食纤维及其产物丁酸盐对于CRC保护作用的研究结果和丁酸盐的抗肿瘤作用为何相互矛盾.我们认为,体外研究中观察到的Wnt活性水平和CRC细胞凋亡水平的变化表明体内存在CRC细胞亚型,它们对于丁酸盐的反应程度不同.Wnt活性与肠道干细胞的更新和CRC干细胞的转移潜能相关,本文在此基础上讨论HDACis介导的Wnt信号转导调节作为CRC干细胞治疗方法的可能性,认为对Wnt阳性的CRC干细胞进行靶向治疗可作为CRC的基因疗法.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端粒在基因组稳定、细胞核结构以及减数分裂中染色体配对中发挥关键作用.细胞每分裂一次,端粒会缩短,缩短的端粒可能再延长或不延长,这取决于细胞内是否存在一种专用酶-端粒酶.由于人体的多数体细胞并不表达端粒酶,因此发育和衰老过程中端粒必然缩短.在生理条件下,端粒缩短与延长的细胞增殖相矛盾,因此端粒长度决定了细胞的增殖潜能,并作为细胞无限生长的预防机制.相反,在细胞增殖检查点受破坏的细胞巾,缩短的端粒n『导致染色体融合并启动断裂-融合-桥周期,这极大地促发了基因组不稳定.在体外研究中,转化细胞中由于端粒严重缩短造成的基因组高度不稳定,在这种细胞种蓄积了有害的遗传改变,从而导致细胞终死亡(危象).同时,随机的遗传或拟遗传学改变可使细胞获得端粒维持机制(以及其它肿瘤表型),从而成为永生细胞.在体内研究中,尽管在早期肿瘤细胞中发现端粒缩短和其它形式的端粒功能障碍可能使基因组不稳定,但端粒功能障碍对于人类肿瘤表型的直接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由SUMO(small ubiquitin-related modifier protein)介导的蛋白质翻译后修饰是对其所修饰的蛋白质功能与定位的一个关键性调节机制.SUMO修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由SUMO特异的El、E2和E3酶来催化, 而可逆反应则是由SUMO特异的蛋白酶家族SENPs来完成.至今已鉴定了六个人SENPs家族成员, 每一个成员有不同的细胞中定位和底物特异性,但这些SENPs在其参与的细胞生物学过程中的确切作用并未十分明确.本文就SENP1和其已鉴定的靶蛋白的一些新进展, 以及它们在肿瘤形成中的潜在作用作一简单地介绍.
作者:程金科 刊期: 2008年第07期
背景与目的:调强放射治疗(intensity-modulated radiotherapy, IMRT)由于剂量分布较常规放疗更符合鼻咽癌病灶与临近解剖结构对剂量的复杂要求而逐渐被临床采用.但IMRT对摆位精确度及其验证的要求高.千伏级锥形束断层扫描(kilo-volt 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kV-CBCT)是新出现的实时图像引导技术,本研究旨在评价kV-CBCT图像引导技术在鼻咽癌调强放射治疗摆位修正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kV-CBCT于放疗实施前对22例鼻咽癌患者进行扫描,并在线将重建的容积图像与计划CT扫描图像匹配,调整床位后给予放疗.对患者数据离线后进行分析,计算摆位误差以及计划靶体积(planning target volume, PTV)边界.结果:22例患者共754次kV-CBCT扫描中,首次kV-CBCT(调整前)扫描共505次,其中摆位偏差在左右、头足和前后3个方向误差≤2 mm的检测次数分别为386(76.4%)、384(76.0%)和433(85.7%);调整床位后(调整后)扫描共106次,其中在3个方向摆位偏差≤2 mm的检测次数分别为:103 (97.2%)、103 (97.2%)和106 (100%);治疗后扫描共143次,3个方向误差≤2 mm的检测次数分别为125(87.4%)、124(86.7%)和129(90.0%).患者摆位的系统和随机误差调整前在X、Y、Z轴分别为(-0.7±1.6)mm、(-0.7+1.8)mm和(-0.3±1.7)mm,调整后分别为(-0.4±0.8)mm、(0.3±0.8)mm和(0.0±0.7)mm,治疗后分别为(0.2±1.2)mm、(0.3±1.3)mm和(0.1±1.1)mm.在调整前、后PTV大边界分别为4.0 mm和2.1 mm.结论:kV-CBCT图像引导放射治疗在鼻咽癌IMRT中可以提高等中心摆位精度,检测并调整摆位误差,有效减小照射野边界.
作者:王瑾;许峰;柏森;张洪;钟仁明;李燕;李小玉 刊期: 2008年第07期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07期
三种密切相关的Ras蛋白,即Kras、Hras和Nras构成了小分子GTP酶的Ras超家族成员,它们可以作为分子开关,传递细胞外信号从而引发一系列基本的细胞过程,包括增值、存活和分化[1,2].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07期
采用常规化疗药物治疗人类恶性肿瘤通常因为严重的副作用限制了其疗效的发挥,从而使得患者常常不能长期生存.因此,发现新的抗癌治疗策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