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与目的: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COX-2)在结直肠癌中有较高的表达,长期使用COX-2抑制剂可有效降低结直肠癌等消化道肿瘤的发病危险性.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是细胞异常增殖的重要标志物.本研究检测了COX-2及PCNA蛋白在正常结直肠肠黏膜、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FAP)腺瘤和FAP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COX-2在FAP肿瘤发生过程中的意义,以及与细胞增殖的关系.方法:对2004年11月至2007年7月在北京军区总医院经肠镜跟踪检查的11个FAP家系中,收集腺瘤组织36例,癌组织32例,以健康查体者结肠镜活检的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34例作为对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别检测COX-2、PCNA的表达情况.结果:COX-2在正常结直肠黏膜、FAP腺瘤和癌组织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0/34)、80.6%(29/36)、93.8%(30/32),PCNA指数分别为17.79±7.49、34.47±10.57、71.75±9.22.与正常结直肠黏膜比较,FAP腺瘤和癌组织中COX-2、PCNA表达均升高(P<0.01).PCNA表达在FAP癌组织中显著高于FAP腺瘤(P<0.01).FAP腺瘤中PCNA表达在COX-2阳性者显著高于COX-2阴性者(P<0.01).结论:正常结直肠黏膜、FAP腺瘤、FAP癌组织中COX-2、PCNA表达呈逐步升高趋势,COX-2在FAP腺瘤的形成、结直肠癌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COX-2、PCNA的检测对研究结直肠肿瘤癌前病变及干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英辉;盛剑秋;耿洪刚;武子涛;李爱琴;李世荣 刊期: 2009年第11期
背景与目的: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s)在多种癌组织中表达升高.MMP-26在前列腺癌和乳腺癌组织中高表达,通过裂解纤维连接蛋白和Ⅳ型胶原蛋白,并激活酶原型MMP-9(一种强效明胶酶)来促进人前列腺癌细胞的转移.本研究旨在探索MMP-26在多种人类肿瘤组织中的表达谱.方法:以免疫组化法及多重组织芯片检测MMP-26的蛋白表达;以RT-PCR检测冠状动脉平滑肌细胞中的MMP-26 mRNA表达.结果:与相应正常组织相比,MMP-26在乳腺癌、结肠癌、肺癌、脑肿瘤、头颈部肿瘤、前列腺癌和黑色素瘤组织中的表达显著升高(P<0.05),但在肾癌、卵巢痛和非霍奇金瘤组织中未见明显升高(P>0.05).胃癌、直肠癌、甲状腺癌、气管癌和胰腺癌中也检出MMP-26表达.MMP-26表达于前列腺及相应血管的平滑肌细胞.冠状动脉平滑肌细胞中也检出MMP-26 mRNA表达.结论:MMP-26表达可能与多种人类肿瘤有关,可作为这些肿瘤早期诊断的分子指标.MMP-26也可能参与人前列腺和心血管系统的平滑肌功能.
作者:赵云阁;肖爱珍;Jian Ni;Yan-Gao Man;Qing-Xiang Amy Sang 刊期: 2009年第11期
背景与目的:DNA修复系统的变异与肿瘤发生密切相关.本研究拟探讨XPD多态性及单倍型与胃癌易感性的关联.方法:提取华北地区207例胃癌患者及212例健康献血者外周血基因组DNA,用扩增阻滞突变系统-聚合酶链反应(amplification refractory mutation system-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ARMS-PCR)和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法(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PCR-RFLP)检测codon 312和codon 751位点的基因型.结果:codon 312基因型GA、AA病例组分布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OR=3.41,95%CI:2.06~4.79;P<0.01,OR=3.47,95%CI:1.39~8.68).codon 751多态性在两组间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单倍型AA (codon 312A-codon 751A)的分析中,病例组中杂合型(-/AA)及纯合型(AA/AA)的分布频率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OR=2.81,95%CI:1.82~4.34;P=0.02,OR=3.92,95%CI:1.31~11.70).但其他三种单倍型在两组间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XPD基因codon 312位点多态性与胃癌易感性明显相关,而单倍型AA(codon 312A-codon 751A)也是胃癌发生的易感因素.
作者:张传臻;陈自平;徐昌青;宁涛;李丹萍;厚瑞萍 刊期: 2009年第11期
背景与目的:目前认为多药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MDR)是卵巢癌化疗失败和复发的主要原因.本研究探讨磁性纳米Fe_3O_4颗粒对卵巢癌细胞(SKOV3/DDP)耐药性的逆转作用及其与凋亡相关基因的关系.方法:将卵巢癌细胞的耐药株SKOV3/DDP分为对照组、顺铂组(DDP组)、磁性纳米Fe_3O_4颗粒组(Fe_3O_4-MNPs组)、DDP+磁性纳米Fe_3O_4颗粒组(DDP+Fe_3O_4-MNPs组)4个组,用MTT比色法检测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凋亡,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测细胞内顺铂的含量,RT-PCR检测凋亡相关基因Bcl-2和Survivin mRNA在SKOV3/DDP中的表达.结果:Fe_3O_4-MNPs组细胞耐药性的逆转倍数为2.259.DDP+Fe_3O_4-MNPs组细胞凋亡率[(42.1±5.6)%vs.(26.9±4.1)%]及细胞内铂含量[(0.074±0.006)μmol/L vs.(0.057±0.003)μmol/L]均高于DDP组(P<0.05),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DP+Fe_3O_4-MNPs组细胞bcl-2、survivin mRNA表达均低于DDP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性纳米Fe_3O_4颗粒可逆转卵巢癌细胞对顺铂的耐受性,作用机制可能与其降低抗凋亡基因bcl-2和survivin mRNA表达有关.
作者:姜智;陈宝安;吴强;夏国华;张宇;高峰;洪铁艳;徐翠荣;程坚;李国宏;陈文姬;刘莉洁;李小毛;王雪梅 刊期: 2009年第11期
背景与目的:腺病毒作为载体已被广泛用于肿瘤的基因治疗.ING4是生长抑制因子家族中的一个成员,是一种潜在的抑癌基因.本研究旨在探讨腺病毒介导的人ING4基因(Ad-ING4)对人前列腺癌细胞PC-3的体内外抑癌效应及其分子机制.方法:将扩增的Ad-ING4重组腺病毒感染PC-3细胞,用RT-PCR法检测ING4在PC-3细胞中的转录;MTT法检测ING4基因对PC-3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术和Hoechst33258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的变化;半定量RT-PCR法检测ING4基因的表达对PC-3细胞中的bcl-2、bax、p53和caspase-3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用Ad-ING4重组腺病毒在裸鼠PC-3移植瘤的瘤体内注射治疗,观察肿瘤生长变化,15 d后处死裸鼠,摘除瘤体,称瘤重: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瘤组织中Bcl-2、Bax、Caspase-3和CD34蛋白的表达.结果:腺病毒介导的人ING4基因在PC-3细胞中成功转录,明显抑制PC-3细胞增殖,上调p53、bax、caspase-3基因表达和下调bcl-2基因表达,并诱导细胞凋亡.Ad-ING4重组腺病毒能显著抑制裸鼠PC-3移植瘤的生长,瘤重的抑制率达37%,与空病毒载体Ad-GFP 组和细胞对照PBS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Ad-ING4重组腺病毒能明显上调Bax和Caspase-3蛋白的表达水平,下调Bcl-2和CD34蛋白的表达水平.结论:腺病毒介导的ING4基因在体内外均可明显抑制人前列腺癌细胞PC-3的生长,诱导其凋亡,其机制可能是上调P53、Bax、Caspase-3蛋白和下调Bcl-2蛋白表达水平.
作者:杨慧翠;盛伟华;谢宇锋;缪竞诚;魏文祥;杨吉成 刊期: 2009年第11期
背景与目的:E2F-1(E2F transcription factor 1)基因是细胞周期的重要转录因子,也参与了细胞凋亡的过程,但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通过观察E2F-1过表达对胃癌细胞MGC-803凋亡的影响及对下游基因的调控,初步探讨其参与凋亡的分子机理.方法: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稳定转染E2F-1的胃癌MGC-803/E2F-1细胞(实验组)、转染空载体的MGC-803/EV(阴性对照组)及未转染的MGC-803细胞的凋亡情况.再分别抽取MGC-803/E2F-1和MGC-803细胞的总RNA,采用逆转录的方法,制成cDNA,并以两种荧光Cy5和Cy3标记后作为探针(荧光交换芯片),与含有21 522条人类基因表达谱芯片进行杂交.采用LuxScan 10K/A双通道激光扫描仪扫描芯片上两种荧光信号,应用LuxScan3.0图像分析软件对芯片图像进行处理和分析与凋亡相关的基因的表达,再用RT-PCR针对性的对筛选得到的基因进行验证.结果:MGC-803/E2F-1组细胞的凋亡率明显高于MGC-803/EV组和MGC-803组,3组凋亡率分别为(8.40±0.91)%、(4.53±0.61)%、(4.97±0.47)%;基因芯片扫描筛选出与凋亡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15条,其中上调基因4条,下调基因11条;RT-PCR验证多条相关基因其上、下调趋势同基因芯片结果一致.结论:E2F-1基因过表达促进了胃癌MGC-803细胞的凋亡,其影响机制可能与这15条差异表达基因有关系.
作者:严林海;李雷;谢玉波;肖强;王长青 刊期: 2009年第11期
背景与目的: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NLR)作为炎症反应评价指标,已被认为是肝癌的预后因素.本研究探讨接受根治性手术的青年肝癌患者术前NLR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91例2000-2005年间诊断为原发性肝细胞肝癌,年龄小于35周岁,并接受根治性切除术的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前外周静脉血NLR大小分为低NLR组(NLR≤2)和高NLR组(NLR>2),分析两组患者NLR与各自的无瘤生存时间、总生存时间之间的关系.结果:低NLR组患者1年、3年无瘤生存率为85.3%和80.0%,总生存率为92.9%和85.6%;高NLR组患者1年、3年无瘤生存率为69.1%和43.5%,总生存率为89.8%和57.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ox回归模型提示术前NLR>2和肿瘤大小是青年肝癌患者无瘤生存和总生存的危险因素.结论:NLR>2是达到Ⅲ级根治切除标准青年肝癌患者的预后危险因素.
作者:郭智兴;李伟;钟崇;石明;陈敏山;郭荣平 刊期: 2009年第11期
背景与目的:研究发现survivin基因参与了包括膀胱癌在内的人类多种肿瘤的发生.近期研究表明survivin的异构体同样具有独特的亚分子定位和功能.本研究通过检测survivin及其异构体survivin-2B和survivin-△Ex3 mRNA在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这两个异构体潜在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手术切除的原发膀胱移行细胞癌(bladder transitional cell carcinoma,BTCC)新鲜标本60例,膀胱良性疾病患者病变膀胱组织标本12例作为对照.应用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survivin、survivin-2B和survivin-△Ex3 mRNA的表达量,分析其表达与不同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膀胱癌的关系.结果:Survivin、survivin-2B和survivin-△Ex3 mRNA在BTCC组织中均存在表达.表达量分别为0.333±0.163、0.056±0.017、0.124±0.096;对照组12例均表达survivin-2B mRNA,其中分别有3例和4例标本存在survivin和survivin-△Ex3 mRNA的微量表达.Survivin和survivin-△Ex3 mRNA的表达与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呈正相关(0<r'_s<1,P<0.05),survivin-2B呈负相关(-1<r'_s<0,P<0.05).3例复发患者原膀胱肿瘤组织中survivin mRNA的表达较相同病理级别者明显高,而survivin-2B却低.结论:检测survivin及其异构体survivin-2B和survivin-△Ex3 mRNA在BTCC组织中的表达,对判断膀胱肿瘤的恶性程度以及术后复发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何雪峰;温端改;侯建全;何军;岑建农 刊期: 2009年第11期
背景与目的:有关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与免疫抑制状态的研究引起人们的关注.调节T细胞(regulatory T cell,Treg)是免疫抑制细胞,Treg与淋巴瘤之间的关系存在争议.本研究检测初诊NHL患者及正常人外周血Treg水平,探讨外周血Treg与NHL的关系.方法:选取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2006年12月至2008年3月收治的99例初诊NHL患者及31例体检正常的健康成人的外周血标本,采用流式细胞仪联合标记CD4、CD25、CD127检测NHL患者及健康成人外周血CD4~+CD25~(high)CD127~(low)Treg水平并进行分析.结果:正常人外周血CD4~+CD25~(high)CD127~(low)Treg水平为8.07±1.90.初诊NHL患者外周血CD4~+CD25~(high)CD127~(low)Treg水平为11.20±4.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NHL患者外周血Treg水平在男性患者中比在女性患者中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0);在有吸烟和/或嗜酒组比在无吸烟和/或嗜酒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5);而NHL患者外周血Treg水平与年龄、分期、IPI评分、B症状、巨大包块、LDH水平、病理亚型、近期疗效、HBV感染等之间的相关检验无统计学意义.在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中分析结果亦相似.结论:初诊NHL患者体内存在免疫抑制,有吸烟和/或嗜酒等不良嗜好的NHL患者Treg水平较无不良嗜好者高,Treg水平与NHL的疾病状态无关.
作者:林慧;孙晓非;甄子俊;夏奕;凌家瑜;黄慧强;夏忠军;林桐榆 刊期: 2009年第11期
背景与目的:对某些实体瘤研究显示肿瘤高浸润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NK cell)与癌症患者良好的预后相关.本研究探讨NK细胞在肝癌组织中的浸润分布及对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生存和预后的影响.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肝癌切除组织中浸润的NK细胞的比例,并进一步应用免疫组化方法证实原位CD56~+细胞的分布特点,同时比较CD56~+细胞浸润密度与肝癌患者生存的关系.结果:肿瘤组织浸润淋巴细胞(tumor-infiltrating lymphocytes,TIL)中NK细胞的比例是(11.8±8.1)%,显著低于周围非肿瘤组织浸润淋巴细胞(nontumor-infiltrating lymphocytes,NIL)中的比例(18.0±7.9)%(P=0.002);组织原位观察癌巢CD56~+细胞为(2.3±2.6)细胞/视野,也是显著少于癌旁组织的(8.5±4.5)细胞/视野(P<0.001).癌巢NK细胞浸润密度低组患者患者的无瘤生存率(P=0.027)及总体生存率(P=0.005)明显低于浸润密度高组,而癌旁NK细胞浸润密度对二者无影响.多因素分析显示,癌巢NK细胞浸润密度是影响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HR=2.658,P=0.019).结论:HCC患者癌巢NK细胞浸润减少,其低密度浸润提示预后不良.
作者:朱玲燕;周嘉;刘彦章;潘卫东 刊期: 2009年第11期
背景与目的:盆腔淋巴囊肿是盆腔淋巴结切除术后的主要并发症之一,细针穿刺抽液、注射硬化剂、中医中药、手术治疗等均加重了患者的痛苦,对这部分患者而言预防更重要.本研究通过比较在盆腔淋巴结切除术中结扎和不结扎盆腔淋巴管断端术后盆腔淋巴囊肿形成的情况,以期寻找能更有效预防盆腔淋巴囊肿的手术方式.方法:选取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妇产科2006年7月至2007年1月接受盆腔淋巴结切除术的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前排除心、肺、肝、肾等器质性疾病以及低蛋白血症放疗史,随机分为结扎组(19例)与开放组(20例).结扎组用丝线结扎患者两侧腹股沟深淋巴管、闭孔近端淋巴管、闭孔远端淋巴管、髂总淋巴管、髂内外静脉交叉处淋巴管,开放组则对两侧淋巴管不做结扎处理.于术后第1、4、12、24周分别行盆腔B超检查了解淋巴囊肿形成的情况.结果:两组在病理类型的分布、年龄、身高、体重、体表面积、体重指数、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拔管时间和首次住院时间、术后总引流量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开放组术后第1周淋巴囊肿形成率高于结扎组(60.0%:26.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开放组术后第4周(55.0%:31.6%)、第12周(45.0%:16.7%)、第24周(27.8%:20.0%)淋巴囊肿形成率高于结扎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伤口感染、会阴水肿、下肢水肿、发热、肠梗阻、深静脉血栓形成、尿路梗阻等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盆腔淋巴结切除术中结扎腹股沟深淋巴管、闭孔近端淋巴管、闭孔远端淋巴管、髂总淋巴管、髂内外静脉交叉处淋巴管在近期能够较有效地防止术后盆腔淋巴囊肿的形成,且不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卢淮武;周晖;彭永排;张丙忠;陆晓楣;王丽娟;林仲秋 刊期: 2009年第11期
背景与目的:腺泡状软组织肉瘤颅内转移少见,容易与颅内其他原发性肿瘤混淆.本研究探讨4例颅内转移性腺泡状软组织肉瘤的临床病理特点、鉴别诊断以及预后情况.方法:复习4例颅内转移性腺泡状软组织肉瘤的病理切片及临床资料,并做免疫组化染色及PAS特殊染色,抗体包括Actin、Vimentin、Myosin、Myoglobin、S-100、Desmin、CgA、Syn、NSE、CK.结果:4例患者临床症状均主要表现为头痛及视物模糊等.颅内转移性病变均位于后颅窝,与脑膜关系密切.显微镜下肿瘤细胞胞浆透亮或嗜伊红,核仁明显,呈腺泡状排列,周围绕以血窦样结构.免疫组化染色2例表达Actin、Desmin和S-100,1例Vimentin和NSE弱表达.PAS染色4例均为阳性.1例术后1年内死亡,1例术后27个月死亡,1例30个月死亡,另1例术后已生存半年,目前无肿瘤复发.结论:颅内转移性腺泡状软组织肉瘤多数为转移性,需要与脑膜瘤、黑色素肿瘤、腺泡状横纹肌肉瘤以及副节瘤鉴别.患者预后差,术后5年生存率较低.
作者:王志蕙;石怀银;王湛博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经过20余年的发展,影像引导下局部消融已经成为治疗肝细胞性肝癌的重要手段之一,特别是经皮射频消融作为早期肝癌的一线治疗已经被广泛接受,一些随机对照研究显示了几种局部消融技术的差别.本文对近年来局部消融治疗的发展情况作一综述.
作者:郑映斌;郑云 刊期: 2009年第11期
1 病例报告患者,男性,47岁,因反复头晕、行走不稳15年于2008年3月11日入住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患者于1993年始出现头晕伴行走不稳.外院CT及MRI检查报告:鞍区、右桥小脑角区及双侧小脑增强病灶.院外诊断脑膜瘤,并三次行脑部病灶γ刀治疗,但术后上述症状仍反复出现.
作者:刘德云;李盛宽;黄伟华;张超元;米华;颜海标 刊期: 2009年第11期
背景与目的:晚期鼻咽癌诱导化疗后大体肿瘤体积(gross tumor volume,GTV)明显缩小.本研究探讨按化疗后肿瘤改变GTV勾画方式对靶区和正常组织剂量以及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从2008年1月至2009年4月收治24例局部晚期鼻咽癌初治患者,采用TPF诱导化疗加同期调强放化疗方案进行治疗.调强放疗原发灶GTV分为诱导化疗后可见的肿瘤和诱导化疗后肿瘤消退区域两部分.选取10例患者,比较按诱导化疗前后肿瘤勾画GTV所做计划的剂量分布,同时观察全组患者毒副反应和近期疗效.结果:诱导化疗后和前原发灶GTV平均体积分别为25.5 cm~3和51.1 cm~3(P=0.001);颈淋巴结GTV 9.1 cm~3和31.4 cm~3(P=0.035);原发灶+颈淋巴结GTV 33.2 cm~3和82.6 cm~3(P=0.004),诱导化疗使肿瘤总体积减少了61%,64.6 Gy等剂量线所包括的体积分别为422.9 cm~3和457.9 cm~3(P=0.003);68 Gy等剂量线所包括的体积274.2 cm~3和334.5 cm~3(P=0.041).诱导化疗后鼻咽病灶和颈部淋巴结完全缓解率达38%.同期放化疗结束后3个月鼻咽病灶和颈部淋巴结完全缓解率达100%.该模式同期放化疗毒性反应与单纯调强同期放化疗相似.经中位期9个月的随访,全组患者局部区域控制率为100%.仅1例患者在15个月出现多处远处转移.结论:鼻咽癌TPF方案诱导化疗后肿瘤体积明显缩小,按化疗后肿瘤勾画GTV的调强放疗能使高剂量区体积减少,同期放化疗毒性反应未见加重,并且具有较好的近期治疗效果.
作者:余湛;罗伟;周琦超;张钦华;康德华;刘孟忠 刊期: 2009年第11期
背景与目的:食管癌调强放射治疗临床研究国内外报道较为少见,其临床疗效如何,是否会引起较为严重的大范围低剂量照射肺损伤等问题亦无成熟经验.本研究旨在评价调强放疗技术对食管癌的初期疗效及治疗不良反应.方法:2006年6月至2008年3月,采用调强放疗技术治疗37例颈段、胸段食管癌,评价肿瘤反应率、肿瘤局部控制率、生存率和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结果:全组患者100%肿瘤区(gross tumor volume,GTV)、95%临床靶区(clinical target volume,CTV)和95%计划靶区(planning target volume,PTV)接受剂量分别为(6 456±172)cGy、(6 293±145)cGy和(5 988±53)cGy.接受≥5 Cy、≥10 Gy、≥20 Gy、≥30 Gy的肺组织占全肺体积的百分比和肺平均剂量分别为(59.6±12.8)%、(39.5±8.7)%、(22.0±5.4)%、(12.0±4.3)%和(1 178±248)cGy.肿瘤总反应率为97.3%(36/37).中位随访时间为13个月(8~29个月),3级及以上急性和晚期放射性食管损伤发生率分别为16.2%和7.2%;2级及以上急性和晚期放射性肺损伤发生率分别10.8%和8.1%.1、2年肿瘤局部控制率分别为72.9%、72.9%;1、2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0.9%、67.4%;1、2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73.5%、51.4%.局部未控和复发占总治疗失败的69.2%.结论:食管癌调强放射治疗初期疗效较好,急性和晚期放射性肺损伤发生率较低.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仍为肿瘤局部未控和复发.
作者:王军;韩春;李晓宁;高超;贾敬好;蔡博宁;张辛;肖爱勤 刊期: 2009年第11期
背景与目的:胸上段食管癌所处的解剖特点导致其放疗计划的制订难度很大,而调强放疗(intensity-modulated radiotherapy,IMRT)有可能克服上述难题.本研究比较分析IMRT和三维适形放疗(conformal radiotherapy,CRT)在胸上段食管癌的剂量学优劣,为IMRT在食管癌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选择胸上段食管癌11例进行研究.在实际治疗采用的CRT计划基础上,每一病例再设计一5野IMRT计划进行对比.对比内容包括相关靶区和危及器官的剂量体积直方图参数.结果:肿瘤及相邻组织的计划靶区可见IMRT和CRT计划之间的平均剂量、大剂量、包含99%和95%靶区的剂量均很接近(P>0.05),但IMRT较CRT的适形指数好(0.68±0.04 vs.0.46±0.11,P<0.01).IMRT对锁骨上区的剂量均匀性较CRT更好,二者的非均匀指数分别为1.17±0.05和1.33±0.15(P=0.01).IMRT计划中脊髓计划区的高受量明显较CRT的低(44.4 Gy vs.52.5 Gy,P<0.05);10 Gy以上的肺受照体积为(32±6)%,也明显较CRT计划的(35±9)%低(P<0.05).结论:对胸上段食管癌,调强放疗较适形放疗有更好的剂量适形性,可更有效保护脊髓,并显著降低肺10 Gy以上剂量的受照体积.
作者:张武哲;陈志坚;李德锐;林志雄;李东升;陈创珍 刊期: 2009年第11期
背景与目的:调强适形放疗在鼻咽癌治疗中的应用逐渐增多,取得了较好的局部控制率.本研究探讨与常规放疗比较,调强放疗能否提高鼻咽癌患者的生存率并减少放射性损伤.方法:选择2003年11月至2005年12月在福建省肿瘤医院行调强放疗的初治鼻咽癌患者190例为调强放疗组,并按1:1配对选择同期行常规放疗的190例初治鼻咽癌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共380例患者.随访两组的生存状况以及急性和慢性放射性损伤发生情况.对两组进行生存分析,并比较两组的疗效及放射性损伤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结果:调强放疗组4年无局部复发生存率和局部区域控制率均高于常规放疗组(89.8%vs.80.7%,P=0.029;90.4%vs.78.3%,P=0.0107);而两组的4年无远处转移生存率、无进展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88.6% vs.83.4%,79.4%vs.64.8%,88.9%vs.75.8%,P值均>0.05).调强放疗患者的急性口干、颈部纤维化、张口困难的严重程度以及放疗后6个月、1、2、3、4年的口干反应均明显轻于常规放疗(P值均<0.05);但两组的急性黏膜反应、骨髓抑制和慢性听力损伤、放射性颅神经损伤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调强放疗可提高初治鼻咽癌患者的无局部复发生存率及局部区域控制率,并能减轻患者的部分急慢性放射性损伤,但未能提高总生存率.
作者:张瑜;林志安;潘建基;郑茁;杨凌;林少俊;郑飞 刊期: 2009年第11期
背景与目的:螺旋断层放疗(helical tomotherapy,HT)在很多肿瘤治疗中体现了剂量学优势,但目前尚没有子宫内膜癌术后全盆腔HT的报道.本研究通过比较子宫内膜癌术后全盆腔HT与固定机架角静态调强放疗(step-and-shoot intensity-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SaS-IMRT)剂量学的差异,探讨子宫内膜癌术后全盆腔HT是否具有剂量学优势.方法:选择10例接受子宫内膜癌术后全盆腔放疗患者,对每例患者分别设计全盆腔SaS-IMRT和HT计划.比较两组计划的靶区、危及器官和正常组织剂量分布.结果:SaS-IMRT和HT计划的平均PTV_(100)是95.6%和95.8%(P=0.72).两组计划平均适形指数都是0.87,平均均匀性指数是1.10和1.07(P=0.00).与SaS-IMRT计划相比,HT计划直肠和膀胱平均剂量分别下降了1.3 Gy和3.0 Gy,小肠加结肠、盆腔骨接受中低剂量照射的体积增加,盆腔骨平均剂量增加1.1 Gy.HT计划正常组织V_5、V_(10)、V_(20)分别增加13.0%、18.0%和5.0%(P=0.00),平均剂量增加2.5 Gy(P=0.00).结论:与SaS-IMRT比较,HT靶区剂量更均匀,能够更好地保护膀胱和直肠.小肠和结肠、盆腔骨及正常组织接受中低剂量照射的体积增加,其临床意义尚需进一步研究.
作者:杨瑞杰;徐寿平;姜伟娟;王俊杰;解传滨 刊期: 2009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