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癌症杂志

癌症杂志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 国际刊号:1000-467X
  • 国内刊号:44-1195/R
  • 影响因子:0.76
  • 创刊:1982
  • 周期:
  • 发行:
  • 语言:中文
  • 邮发:46-21
  • 全年订价: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广东省优秀期刊鼓励奖,1991年
  • 肿瘤学
癌症杂志   2009年3期文献
  • 分泌性表达载体V-pLNCX-s-hri对小鼠B16黑色素瘤生长的抑制作用

    背景与目的:已有研究表明从人胎盘中提取纯化的人核糖核酸酶抑制因子(human ribonuclease inhibitor,hRI)对小鼠某些实体肿瘤的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本研究的目的是构建分泌性表达载体V-pLNCX-s-hri,并观察其对小鼠B16黑色素瘤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将合成的小鼠IgG信号肽碱基序列与hRl基因序列连接后,重组到逆转录病毒载体V-pLNCX 上构建分泌性表达载体V-pLNCX-s-hri.将PA137细胞用于病毒包装,NIH3T3细胞用于测定病毒滴度.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hRI基因的表达.构建小鼠荷B16黑色素瘤模型,注射V-pLNCX-s-hri,同时用生理盐水、V-pLNCX和V-pLNCX-hri作为对照.用肿瘤组织重和微血管密度来评价V-pLNCX-s-hri对小鼠B16黑素瘤生长的抑制作用.采用ELISA方法测定B16细胞培养上清和小鼠血清中RI含量.结果:V-pLNCX-s-hri对培养的B16细胞的感染效率为38.5%.在感染V-pLNCX-s-hri后的B16细胞中检测到RI mRNA和蛋白的表达.感染后的B16细胞的培养上清中hRl的含量为0.228μg/mL.V-pLNCX-s-hri组小鼠外周血中RI的含量为0.249 μg/mL.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V-pLNCX组和V-pLNCX-hri组的0.035 μg/mL、0.028 μg/mL和0.169 μg/mL(P值均<0.01).生理盐水组、V-pLNCX组和V-pLNCX-hri组小鼠的瘤组织重分别为(1.90±1.12)g、(1.77±0.21)g和(1.10±0.46)g,显微镜下每10个视野的微血管平均数分别为89±6、87±7和41±8;而V-pLNCX-s-hri组的瘤组织重为(0.82±0.34)g.血管平均数为34±4.V-pLNCX-s-hri组与各对照组相比,其瘤组织重和血管数量的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构建的分泌性表达载体V-pLNCX-s-hri能对B16细胞进行有效的感染,且在感染的B16细胞中分泌性高表达.V-pLNCX-s-hri对小鼠B16黑色素瘤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效果优于V-pLNCX-hri.

    作者:盛甫秀;樊建慧;王冬梅;赵宝昌;崔秀云;田余祥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牛磺酸对环磷酰胺增效减毒作用的研究

    背景与目的: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CTX)是临床常用的抗肿瘤药物,但是不良反应较大,因此,寻找实现增效减毒的辅助药物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探讨两种给药途径下牛磺酸(taurine,Tau)对CTX的增效减毒作用.方法:以S180荷瘤小鼠为模型,Tau采用灌胃和静脉注射两种给药途径与CTX联合用药.检测各组小鼠的抑瘤率、骨髓有核细胞数、外周血白细胞数、脾指数、胸腺指数、脾淋巴细胞增殖活性和腹腔巨噬细胞吞噬能力等指标,分析Tau对CTX的增效减毒作用.结果:Tau(40 mg·kg-1、80 mg·kg-1、160 mg·kg-1)静脉注射或Tau(160 mg·kg-1、320 mg·kg-1、640 mg·kg-1)灌胃联合应用CTX(20 mg·kg-1)腹腔注射对S180肉瘤的抑瘤率均比单一使用CTX高,CTX组抑瘤率为55.8%.而Tau(静脉注射)+CTX低、中、高各剂量组的抑瘤率分别是66.4%、74.5%和84.6%,Tau(灌胃)+CTX低、中、高各剂量组的抑瘤率分别是60.1%、69.7%和81.2%:与CTX组比较,Tau(静脉注射)+CTX各剂量组和Tau(灌胃)+CTX各剂量组外周血白细胞数、骨髓有核细胞数、胸腺指数、脾指数、脾淋巴细胞增殖活性和腹腔巨噬细胞吞噬能力均增高.结论:两种给药途径下Tau对CTX均具有增效减毒作用.

    作者:赵娜;王蕾;牟红元;梁梅;岳旺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腹水来源卵巢癌细胞系的建立及其生物学特性

    背景与目的:体外建立卵巢癌细胞系有利于深入了解卵巢癌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抗癌药物的筛选.本研究中我们以人卵巢癌患者腹水为材料建立卵巢癌细胞系,并进一步探讨其基本生物学特性.方法:体外分离卵巢癌患者腹水中的肿瘤细胞,纯化并传代培养,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绘制细胞生长曲线,计算细胞倍增时间,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收集体外培养上清,进行放射免疫法检测相关激素状况和肿瘤标志物表达.动物实验观察细胞成瘤性以及瘤体的病理形态.结果:该卵巢癌细胞系已在体外培养与传代传110余代,历时近2年,透射电镜下可观察到卵巢癌细胞有显著的异形核,体外生长的倍增时间为40.8 h,染色体核型分析为超二倍体,染色体数目分布为63~120条.第80代细胞培养上清中雌二醇为45.0 pg/mL、睾酮0.03 ng/mL、孕酮未测出,CA125为4.49 U/mL,CA19-9为4.09 U/mL.第51代细胞接种于裸鼠后有皮下成瘤性,为低分化腺癌.结论:腹水来源的卵巢癌细胞在体外培养已是永生化细胞系,并具有明显的恶性细胞的生物学特征.

    作者:程继文;蔡捷;邝晓聪;陈心秋;唐步坚;黄清华;刘燕;李力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三氧化二砷对淋巴瘤T2细胞株SHP-1基因的去甲基化作用

    背景与目的:去甲基化作用可能是三氧化二砷(arsenic trioxide,As2O3)对抗造血系统恶性肿瘤的另一种机制.本研究探讨As2O3对淋巴瘤细胞系T2细胞中抑癌基因酪氨酸磷酸酶(SH2-containinphosphatase-1,SHP-1)的去甲基化作用及对T2细胞生长增殖的生物学影响.方法:T2细胞以As2O3或5-氮杂胞苷(5-aza-2'-deoxyoytidine,5-AC)单独处理,或两药联合处理.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检测As2O3处理前后SHP-1基因启动子过甲基化及其mRNA和蛋白表达状况、c-kit蛋白表达变化.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结果:As2O3能逆转SHP-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使T2细胞SHP-1 mRNA和蛋白重新表达,同时c-kit蛋白表达呈下降趋势;As2O3明显抑制T2细胞的增殖,随浓度增加及作用时间延长,其增殖抑制效应增加(P<0.05);2.5μmol/L浓度的As2O3作用T2细胞t,2,3d细胞增殖抑制率(9.8%,20.3%,47.5%)明显低于联合作用组(11.0%,36.7%.61.0%).As2O3可使T2细胞凋亡率增加,且随作用时间延长和浓度增加,凋亡细胞逐渐增多(P<0.05),联合作用组细胞凋亡率(1 d:17.3%;2 d:37.9%;3 d:67.9%)明显高于2.5 μmol/L As2O3单独作用组(6.1%,26.5%,50.9%).结论:As2O3能去除T2细胞中SHP-1基因甲基化,使其重新表达,并可能通过抑制c-kit受体及其信号转导路径的活化而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并诱导细胞凋亡.

    作者:杨琳;罗建民;温树鹏;刘小军;杜行严;李燕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围手术期循环血中癌细胞的Pin1表达及意义

    背景与目的:Pin1(peptidy[prolyl cis/trans isomerase NIMA-interacting1)的催化反应是一条改变磷酸化蛋白功能的信号通道,在肿瘤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被称为肿瘤发生的催化分子.本研究目的为分析Pin1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围手术期循环血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接受根治性手术的原发性NSCLC患者26例,术前按预定的结扎血管顺序分为先结扎肺静脉组和先结扎肺动脉组,分别采集其术前(麻醉后)外周血标本、结扎肺静脉后近心端和远心端血标本及术后第七日外周血标本.选择10例需手术治疗的肺部良性疾病患者作为对照,以10例健康人作为阴性对照.采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定量检测患者循环血中的Pin1 mRNA表达,并分析其与NSCL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NSCLC患者循环血中Pin1 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肺部良性病变患者和健康人,NSCLC患者循环血中的Pin1 mRNA表达量是健康人中的1.69~34.78倍.Pin1mRNA表达量与和癌症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P=0.043,P=0.038).肺静脉远心端的表达量高于近心端的表达量(P=0.019),而先结扎肺静脉组和先结扎肺动脉组无显著性差异(P=0.082,P=0.106).手术后一周的Pin1 mRNA表达显著低于术前和术中(P=0.031).结论:Pin1在NSCLC患者血液循环中高表达.可能作为肺癌诊断治疗的肿瘤标志物.

    作者:艾正华;张位星;罗万俊;黄凌瑾;潘艺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活细胞内筛选地塞米松衍生物作用靶蛋白的研究

    背景与目的:地塞米松衍生物(9-氟-16α-甲基11β,17-二羟基-3-氧-1,4-雄二烯-17β-羧酸)具有优于地塞米松的抗肿瘤活性,为探讨其抗肿瘤机制,本研究利用酵母三杂交技术在活细胞内筛选与之相互作用的靶蛋白.方法:构建诱饵质粒pGBKT7-GRα-LBD,利用酵母三杂交技术从人K562细胞cDNA文库中筛选与地塞米松衍生物相互作用的靶蛋白.结果:诱饵质粒成功构建,经Westernblot分析可表达约31 ku的诱饵蛋白.且诱饵蛋白没有毒性、渗漏和自激活现象.利用酵母三杂交技术从人K562细胞cDNA文库中筛选到37个能与地塞米松衍生物相互作用的蛋白质,并经酵母回转实验验证,得到20个真阳性克隆.结论:通过酵母三杂交技术在活细胞内筛选到20个与地塞米松衍生物有相互作用的蛋白.

    作者:郝坡;王种;刘北忠;孟凡萍;王东生;王春光;刘畅;金丹婷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肺腺癌患者淋巴转移的分子指纹鉴定

    背景与目的:远处转移是肺癌患者的重要死因,癌转移可能与细胞内基因表达模式改变有关.急需运用新技术来筛选和分析这些基因,以便进一步阐明癌转移的机制并寻找新的治疗靶点.本研究旨在筛选肺腺癌患者淋巴转移差异表达基因.方法:原发癌组织及区域淋巴结取自22例接受根治性手术的肺腺癌患者.根据组织来源将标本分为三组:不伴淋巴转移的肺腺癌组织(TxN-,n=11)、伴有淋巴转移的肺腺癌组织(TxN+,n=11)及相应转移淋巴结中的肺腺癌细胞(N+,n=11).对各组进行激光显微切割以获得纯净癌细胞,TTRNA线性扩增获取足够量的RNA,实验通道和参照通道分别标记以后与含6000个已知人类基因或表达序列标签的cDNA基因芯片杂交,扫描荧光信号以后进行数据分析.结果:TxN+组与TxN-组共有17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12个基因表达上调,5个基因表达下调.有53个基因可将N+组与TxN+组区分开.其中在N+组高表达的基因有25个,在TxN+组高表达的有28个.结论:早期癌形成中的遗传学变化和后期癌进展中的获得性分子学变异共同决定肺腺癌的淋巴转移.

    作者:葛明建;王梅;吴庆琛;秦治明;陈力;李良彬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干扰人ATP1B1基因对胃腺癌SGC-7901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

    背景与目的:Na+-K+ATP酶B1亚基基因ATP1B1在高分化的肿瘤细胞中表达高,低分化的表达低,并且ATP1B1的表达与细胞紧密连接和上皮细胞的极性有关.因此.我们构建了特异性干扰ATP1B1 mRNA的短发夹RNA.以探讨干扰ATP1B1对人胃腺癌细胞株SGC-7901增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构建特异性干扰ATP1B1 mRNA的短发夹RNA质粒表达载体,转染SGC-7901细胞,G418筛选阳性克隆细胞,RT-PCR和real-timePCR法检测ATP1B1 mRNA的表达.通过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以及克隆形成实验、Transwell小室迁移实验等方法观察ATP1B1对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结果:瞬间转染后24 h,sh150,sh295,sh562.sh765干扰位点及shNC对SGC-7901细胞ATP1B1mRNA的抑制率分别为(60.87±4.38)%,(44.93±2.24)%,(49.28±2.02)%,(52.17±2.60)%,(3±0.15)%,4个位点对ATBiBl tuRNA均有抑制效应.150位点对ATBlBl基因的抑制效应强于其它3个位点,用作后续实验.G418筛选后.获得了具有稳定干扰ATP1B1 mRNA效应的细胞株shATP1B1-7901,RT-PCR初步分析,sh150位点对ATP1B1-7901细胞的ATP1B1 mRNA的抑制率为(85.72±5.22)%.与阴性对照组的(3.3±0.22)%相比,P<0.05;Real-time PCR检测结果显示,shATP1B1-7901细胞中ATP1β1 mRNA的抑制率为(87.53±3.23)%,高于阴性对照组shNC-7901的(4.17±0.33)%,P<0.05.MTT法细胞增殖实验中,第三天后,shATP1B1-7901细胞的增殖率大于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shATP1B1-7901的S期和G<,2>/M期细胞比例增加,大于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的周期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hATP1B1-7901稳定株细胞的克隆形成率为(68.50±2.65)%,大于阴性对照组的(50.00±2.53)%及空白对照组的(52.50±2.1 1)%,P<0.05.shATP1B1-7901稳定株细胞的迁移率(2.80±0.02)%,大于阴性对照组的(1.15±0.05)%和空白对照组的(1.25±0.02)%.P<0.05.结论:ATP1B1基因沉默后,人胃腺癌细胞SGC-7901增殖能力和迁移能力增强.

    作者:刘凯;张洁;任婧婧;王修杰;杨洪亮;林苹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血清CA19-9水平检测对吉西他滨方案化疗晚期胰腺癌患者预后的临床预测

    背景与目的:吉西他滨是晚期胰腺癌化疗有效的药物之一.CA19-9对胰腺癌诊断、判断手术疗效及检测术后复发等具有较为肯定的临床价值.本研究通过检测接受含吉西他滨方案化疗的晚期胰腺癌患者化疗前后血清CA19-9的动态水平,分析血清CA19-9水平与化疗疗效及生存的关系.方法:选取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收治的7l例经病理学证实的不能手术切除的局部晚期和(或)伴有远处转移的胰腺癌患者,KPS评分≥70,一线接受吉西他滨单药或以吉西他滨为基础的联合方案化疗.化疗前后进行血清CA19-9的动态测定.结果:71例患者中10例(14.1%)血清CA19-9基线水平在正常范围内,61例(85.9%)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两组患者的总生存时间分别为9.0个月和7.9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97).基线CA19-9升高的61例患者中位基线CA19-9水平为682 U/mL,基线CA19-9低于中位值的患者总生存时间显著长于高于中位值者(9.6个月和5.1个月,P=0.001);两组影像学客观有效率和临床获益率相比均未达到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CA19-9下降大于25%的患者总生存时间显著长于CA19-9无下降或下降小于25%的患者,分别为10.2个月和5.0个月.影像学客观有效率分别为47.8%和10.5%,临床获益率分别为69.2%和8.0%.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多因素分析显示,对于基线CA19-9高于正常的患者,化疗前基线CA19-9水平、化疗后CA19-9下降率及肿瘤细胞分化程度是预测接受含吉西他滨方案化疗的晚期胰腺癌患者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于基线血清CA19-9水平升高的晚期胰腺癌患者,接受含吉西他滨方案化疗时,化疗前CA19-9升高的水平和化疗后下降的比率可以预测晚期胰腺癌患者的预后.

    作者:安欣;李宇红;林旭滨;王风华;冯芬;徐瑞华;姜文奇;何友兼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221例晚期喉鳞癌患者术后的生存和预后分析

    背景与目的:目前晚期喉鳞癌患者的预后差,针对晚期喉癌预后的相关因素的研究结果差异较大.本研究旨在总结晚期喉癌的I临床特征和治疗方法,探讨影响晚期(Ⅲ~Ⅳ期)喉鳞状细胞癌患者术后生存和预后的临床病理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年1月至2003年12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221例晚期喉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应用Kaplan-Meier法分析生存结果,通过Cox回归模型确立影响患者生存预后的独立因素.并建立晚期喉鳞癌的预后模型.结果:本组221例晚期喉鳞癌患者术后的中位生存时间为96个月,2年和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60.0%和43.0%:2年和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76.9%和51.1%.Ⅲ期喉癌的无瘤和累积生存率均高于Ⅳ期;术后放疗可以提高切缘阳性患者的生存率:行部分喉切除术的患者的生存率与全喉切除术者相近.年龄、解剖分型、病理分期、手术切缘和放射治疗为影响患者无瘤生存的独立因素;而年龄、病理分期和手术切缘是影响患者累积生存率的独立因素.结论:晚期喉鳞癌患者预后差,影响患者术后累积生存率的儿立因素为年龄、病理分期和手术切缘.

    作者:刘天润;杨安奎;陈福进;曾木圣;宋明;郭朱明;陈文宽;欧阳电;李秋梨;陈艳峰;张诠;曾宗渊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53例嗅神经母细胞瘤的临床分析

    背景与目的:嗅神经母细胞瘤患者预后不良,如何提高治疗效果、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是临床研究中亟需解决的问题.本研究探讨影响嗅神经母细胞瘤预后的因素及合理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80~2003年间我院收治的53例嗅神经母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嗅神经母细胞瘤的临床特征、治疗方式与预后的关系,并比较不同治疗方式的疗效.结果:本组患者总5年生存率为41%.单纯手术组、单纯放疗组、单纯化疗组、手术联合放化疗组和放疗联合化疗组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42%、38%、0%、56%、0%,采用不同治疗方式患者的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adish临床分期A期、B期、C期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37%、31%,不同临床分期患者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率51%,复发组、无复发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42%、48%.结论:嗅神经母细胞瘤复发率高,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案是较优的治疗模式.预后与临床分期、治疗方式有关.

    作者:陈艳峰;杨安奎;张诠;欧阳电;陈文宽;陈福进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TP方案诱导化疗后同期TP与DDP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的对照研究

    背景与目的:以往多西紫杉醇(docetaxel)联合顺铂(cisplatin,DDP)(TP方案)治疗鼻咽癌的临床试验的样本量小,得出的结果不一.本研究比较TP方案诱导化疗后TP与DDP同期放化疗在局部晚期鼻咽癌治疗中的近期疗效、不良反应.方法:57例初治鼻咽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同期TP方案放化疗组(TP组)30例;同期DDP放化疗组(DDP组)27例.两组诱导化疗采用TP方案(Docetaxel 70 mg/m2第11天,DDP 80mg/m2 d1),每3周1次,共2周期.同期化疗(每3周1次,共2周期):TP组采用TP方案(Docetaxel 60mg/m2 d1,DDP 80 mg/m2 d2);DDP组采用DDP 80 mg/m2d1.照射野采用CT-Sim设计,常规分割放疗.结果:57例患者完成诱导化疗111周期;53例患者完成同期化疗103周期.诱导化疗终止4例,同期化疗终止3例.所有入组患者都完成放疗.诱导化疗不良反应主要为血液毒性,同期放化疗不良反应主要为血液毒性和口腔粘膜反应.TP组3~4度白细胞减少、3~4度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率明显高于DD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同期放化疗中,TP组患者100%使用G-CSF,明显高于DDP组(72.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0.005).同期放化疗后鼻咽部病灶完全缓解率:TP组93.3%,DDP组96.3%;区域淋巴结完全缓解率:TP组92.9%,DDP组91.3%.两组肿瘤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TP方案诱导化疗后,TP同期放化疗的肿瘤缓解率与DDP同期放化疗相似.TP同期放化疗的不良反应发生比DDP同期放化疗高,但在G-CSF支持下,患者能耐受.TP方案的远期疗效值得进一步临床探讨.

    作者:谢方云;邹国荣;胡伟汉;亓姝楠;彭苗;李济时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18F-FDG PET/CT在寻找颈淋巴结转移瘤原发灶中的应用价值

    背景与目的:颈部淋巴结转移瘤在颈部恶性肿瘤中常见,原发灶检出与否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存期和生活质量.本研究旨在评估18F-FDG PET/CT在寻找颈淋巴结转移瘤原发灶中的应用价值;另外,设定不同的PET/CT原发灶诊断标准,分别评价其阳性预测价值.方法:对93例病理学诊断为颈淋巴结转移瘤的患者行18F-FDG PET/CT显像,根据不同的PET/CT原发灶诊断标准寻找原发灶,即明确诊断、可疑诊断及未见原发灶征象;所有PET/CT诊断均与病理或其它影像检查相对照.结果:PET/CT明确诊断原发灶40例,均经病理或临床证实,阳性预测值100%;PET/CT可疑诊断28例,经病理证实为原发灶16例.其阳性预测值57.1%;2例患者经PET/CT提示为纵隔淋巴结转移但未见原发灶征象.终临床诊断为原发纵隔型肺癌;2例患者PET/CT未见原发征象,经内窥镜检出原发灶;PET/CT原发灶检出率为60.2%(56/93).结论:18F-FDG PET/CT在寻找颈淋巴结转移瘤原发灶中有较大的临床价值.

    作者:胡莹莹;梁培炎;林晓平;张旭;张伟光;樊卫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在晚期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的浸润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背景与目的: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TAM)浸润与肿瘤进展有关.本研究探讨TAM在卵巢癌组织中的浸润及对卵巢癌患者生存和预后的影响.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卵巢癌及卵巢良性病变组织中TAM的特异性标志物CD68,了解TAM在卵巢癌组织中和卵巢良性病变中的浸润密度,并比较TAM高密度组与低密度组卵巢癌患者的生存差异,对影响预后的多个临床病理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67例卵巢癌组织标本中TAM平均密度为57.7/HP,22例卵巢良性病变组织标本中TAM平均密度为25.3/HP.在卵巢癌组织中TAM浸润密度较良性病变组织中明显为高(P<0.01).卵巢癌患者中TAM低密度组的中位生存时间为(129.2±12.3)个月,5年累积生存率为73.3%;TAM高密度组的中位生存时间为(69.1±11.6)个月,5年累积生存率为41.2%.TAM低密度浸润卵巢癌患者5年生存率较TAM高密度患者为高(P=0.01).在卵巢癌患者中,浆液性癌、中低分化癌及年龄大于40岁患者的癌组织中,TAM浸润较明显.多因素分析显示:组织学分级及TAM浸润的密度是影响晚期上皮性卵巢癌生存的独立的预后因子.结论:晚期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有明显的TAM浸润,TAM高密度浸润状态提示预后不良.

    作者:万挺;刘继红;郑利民;蔡木炎;丁童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151例食管小细胞癌的治疗与预后分析

    背景与目的:原发性食管小细胞癌是一种少见的食管恶性肿瘤,有关其治疗及预后的文献报道不多.本研究旨在分析原发食管小细胞癌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982年4月至2007年7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收治的151例食管小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VALSG标准分期,其中局限期138例,广泛期13例.数据分析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生存分析应用Kaplan-Meier法,生存率比较采用log-rank方法检验.结果:151例患者的6、12、24、36和60个月生存率分别为86.6%、56.7%、24.8%、17.4%和12.0%.多因素分析显示临床分期和脉管瘤栓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局限期患者中接受以化疗为基础的综合治疗者中位生存期12.3个月,与局部治疗者的7.7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食管小细胞癌易早期转移,预后不佳,以化疗为基础的综合治疗有助于延长其短期生存期.

    作者:宋岩;王绿化;赫捷;王金万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分子分期的对照研究

    背景与目的:影响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生存时间的主要因素是其临床病理分期.令人费解的是目前肿瘤复发在Ⅰ期肺癌中并不少见.本研究旨在探讨部分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常规病理分期是否存在偏低现象.方法:术中采集25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淋巴结共195枚,每枚淋巴结平均分成两半.一半淋巴结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另一半淋巴结按区域混合,用于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结果:195枚淋巴结作了苏木精伊红染色病理检查,其中30枚淋巴结发现有显性转移:无一枚淋巴结检出微转移.135枚苏木精伊红染色阴性的淋巴结作了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其中31枚淋巴结中检出微小转移的肿瘤细胞;无一枚淋巴结检出显性转移.39组苏木精伊红染色阴性的区域淋巴结混合组织中,11组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呈阳性.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肺癌淋巴结微转移的结果存在一致性(U=7.682,P<0.001).结论:苏木精伊红染色能准确地检测出肺癌患者淋巴结中的显性转移灶,而不易发现隐匿性微转移灶.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能够提高肺癌患者淋巴结微转移的检出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在检测肺癌淋巴结微转移方面,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价值相当.

    作者:王云喜;孙玉鹗;李向红;王湛博;童新元;刘元林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以手术为主治疗108例ⅢA期肝细胞癌的疗效分析

    背景与目的:目前ⅢA期肝癌的治疗选择尚未统一.本研究分析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方法治疗108例ⅢA期肝癌的疗效.方法:从2002年1月到2003年12月,108例ⅢA期肝癌患者在我院接受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人组患者随机分成单纯手术组和综合治疗组.单纯手术组仅行肝切除术,综合治疗组行肝切除术联合肝动脉栓寒化疗(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以无瘤生存率和生存率作为评价指标分析疗效.结果:全组患者中位无瘤生存期5.0(2.0~69.0)个月,1、3、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25.0%、8.3%和6.5%;中位生存期21.0(4.0~69.0)个月,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2.2%、25.9%和19.4%.其中综合治疗组的中位无瘤生存期7.0个月,1、3、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40.0%、16.0%和12.0%,单纯手术组中位无瘤生存期4.0个月,1、3、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15.5%、1.7%和1.7%(1og-rank 16.01,P<0.01).综合治疗组中位生存期24.5个月,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6.0%、36.0%和24.0%;单纯手术组中位生存期15.5个月,1、3、5年生存率分别为60.3%、17.2%和13.8%(log-rank 6.17,P=0.013).结论:手术并术后辅助性肝动脉栓塞化疗治疗ⅢA期肝癌的疗效确切,可提高ⅢA期肝癌的治疗效果.

    作者:钟崇;郭荣平;陈敏山;韦玮;陈智远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新辅助化疗FEC方案和TEC方案对乳腺癌患者的疗效

    背景与目的:乳腺癌新辅助化疗能使肿瘤缩小,降低临床分期,提高综合治疗疗效.本研究目的在于探讨新辅助化疗FEC方案和TEC方案对乳腺癌患者的疗效.方法:自1998年4月至2006年4月,112例乳腺癌患者接受了新辅助化疗(新辅助化疗组),其中77例采用了FEc方案化疗,35例采用了TEC方案化疗,21 d为一周期,共2~3个周期.同期105例直接接受手术治疗的乳腺癌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均接受了术后化疗.结果:随访时间10~107个月,全部患者接受随访,中位随访时间61.4个月.新辅助化疗后临床完全缓解31例(27.7%),总有效率79.5%.新辅助化疗组与直接手术组比较,术后5年无瘤生存率(67.2%vs.49.4%,x2=4.092,P=0.043)及5年总生存率(84.7%vs.69.1%,x2=4.034,P=0.045)均有提高.结论:采用FEC方案和TEC方案对可手术的乳腺癌患者进行新辅助化疗可取得较高的缓解率,有助于提高5年无瘤生存率和总生存率.

    作者:王蓓;傅健飞;洪中武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直线加速器小照野物理数据的测量和比较

    背景与目的:对于精确的肿瘤放射治疗特别是立体定向和调强放射治疗,为了建立可靠的治疗计划系统剂量计算模型,提供准确的小照射物理数据尤其重要.本研究通过测量不同能量下小照野的物理数据,分析和比较不同方法和不同电离室之间相应的测量误差.方法:在直线加速器4、6、8 MV光子线下,采用0.65、0.13、0.01 cm3的三种指形电离室,在30cm×30cm×30 cm的固体水体模中测量了1cm×1 cm~10cm×10 cm照射野的总散射因子(totalscatter factor,Scp)、准直器散射因子(collimator scatter factor,Sc)和组织大剂量比(tissue-maximum ratio,TMR)等物理数据.对相应的测量结果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结果:照射野>3cm×3 cm时,不同电离室的Scp和Sc测量结果偏差在0.8%以内:3cm×3 cm以下的照射野的测量结果差别较大(大64%);在4、6、8 MV光子线1cm×1cm和2cm×2 cm照射野的Sc测量中.0.13 cm3电离室拉长源皮距(>150 cm)比标准源皮距处(100 cm)的测量结果分别大25.4%、6.9%、24.6%和1.4%、1.4%、2.2%;两种电离室0.01 cm3和0.13 cm3拉长距离测量的sc对≥2cm×2 cm照射野没有明显的偏差.对1cm×1 cm照射野0.13 cm比0.01cm3测量值小0.2%、8.5%、3.4%.在1cm×1 cm照射野的TMR测量中,0.01 cm3和0.13 cm3电离室在15 cm以下区域的测量偏差较大,约为4%左右.对于2cm×2 cm及以上照射野TMR的测量结果偏差较小(<1%).>3cm×3 cm的照射野中,TMR测量的结果与百分深度剂量(percentage depth dose,PDD)转换得到的TMR数据在深度15 cm之前一致性较好,15 cm深度之后有明显的偏差(>2%).结论:测量小照射野物理数据时,由于侧向电子散射不够,需要谨慎选择测量探头.不同的测量探头对小照野物理数据的准确性可能存在较大的影响.当侧向电子平衡不能建立时,测量照射野的中心轴剂量的探头大小应该比照射野的半径小.

    作者:陈利;陈立新;孙洪强;黄劭敏;孙文钊;高兴旺;邓小武 刊期: 2009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