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癌症杂志

癌症杂志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 国际刊号:1000-467X
  • 国内刊号:44-1195/R
  • 影响因子:0.76
  • 创刊:1982
  • 周期:
  • 发行:
  • 语言:中文
  • 邮发:46-21
  • 全年订价: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广东省优秀期刊鼓励奖,1991年
  • 肿瘤学
癌症杂志   2009年9期文献
  • 非小细胞肺癌中survivin亚细胞定位的相关研究

    背景与目的:存活蛋白(survivin)属于凋亡抑制蛋白(inhibitor of apoptosis of the protein,IAP)家族中一员,已证实表达于多种肿瘤组织中,已有报道认为在不同肿瘤亚细胞中survivin均有表达.本实验初步探索survivin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胞内不同定位所代表的临床意义.方法:运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51例NSCLC组织、21例癌旁组织中survivin的表达,并采用SPSS13.0软件将检测的各项指标与患者各项临床参数进行相关统计分析.结果:Survivin在胞浆和/或胞核均有表达,单纯胞浆阳性率为49.0%(25/51),胞浆阳性率为72.5%(37/51);单纯胞核阳性率为3.9%(2/51),胞核阳性率为27.5%(14/51);胞浆和胞核双阳性约占23.5%(12/51).肿瘤组阳性率(76.5%,39/51)显著高于癌旁组织(19.0%,4/21)(P=0.000).Survivin浆阳性状态与分化程度显著相关(P=0.002):核阳性及双阳性状态均与临床分期和N分期明确相关(P<0.05).Ⅲ+Ⅳ期与N1-2期患者阳性率明显高于Ⅰ+Ⅱ期和NO期患者(P<0.05).survivin核阳性组5年生存时间明显缩短(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提示临床分期和复发转移状态为影响生存的因素.结论:Survivin可能与NSCLC的发生发展相关.Survivin核阳性可能预示着肿瘤的浸润和进展,并可能代表着较差的预后.

    作者:何朗;侯梅;张杰;徐聂;陈萍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能量可控陡脉冲对肿瘤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及膜电位的影响

    背景与目的:前期研究表明,陡脉冲电场对肿瘤细胞具有明显的杀伤作用,但其确切机制尚不清楚.本文拟探讨不同剂量陡脉冲对细胞内游离Ca2+浓度([Ca2+]i)和细胞膜电位的影响.方法:将乳腺癌细胞MDA-MB-231分为对照组和5个不同剂量能量可控陡脉冲(energy controllable steep pulses,ECSP)处理组,分别用荧光探针Fho-3/AM标记Ca2+、DiBAC4(3)标记细胞膜电位,应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静态观察不同剂量ECSP处理后乳腺癌细胞内荧光探针的平均荧光强度,分析细胞内Ca2+浓度的变化以及细胞膜电位的改变.同时观察细胞胞外有或无钙离子时,ECSP对细胞内游离Ca2+浓度的影响.结果:静态观察发现在细胞受到能量较低电场刺激后,细胞外钙内流;当能量增大后,细胞内钙大量外流.实时动态观察发现在低能量的脉冲处理时,细胞内Ca2+的荧光强度和上升速率随脉冲电场强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当能量达到电压285 V、频率100 Hz时.荧光强度反而呈现明显的下降.在没有外Ca2+的情况下,细胞内Ca2+浓度的增加虽然与有外钙时相比显著下降,但在脉冲电场作用下在脉冲电场作用下仍缓慢上升.低剂量的ECSP可诱导细胞DiBAC4(3)的荧光强度增强,表明细胞发生去极化;但当剂量继续增加时,细胞DiBAC4(3)的荧光强度反而减弱,表明细胞发生超极化.结论:低能量陡脉冲可使细胞膜发生去极化,诱导细胞外钙离子内流:高能量陡脉冲可直接破坏细胞膜,使细胞膜发生超极化,诱导细胞内钙离子外流,导致肿瘤细胞发生坏死.

    作者:董晓静;胡丽娜;朱赟珊;洪川;李聪;罗小东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CT引导下经皮无水乙醇消融兔肾VX2肿瘤的实验研究

    背景与目的:CT引导下经皮无水乙醇消融(pereutaneous ethanol ablation,PEA)在肝癌、肺癌及肾上腺无功能腺瘤等实体肿瘤的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但目前有关经皮无水乙醇消融治疗肾脏实体肿瘤的实验及临床应用仍未见报道.本研究通过CT引导下经皮无水乙醇消融兔肾VX2肿瘤,探讨无水乙醇消融治疗肾脏肿瘤的有效性、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将25只已建立兔肾VX2肿瘤的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治疗组15只和对照组10只.治疗组行CT引导下经皮无水乙醇消融并测量碘油沉积区致密影大截面面积.对照组不接受治疗.1周后取出两组兔荷瘤肾脏,测量两组肿瘤大小及治疗组肿瘤凝固坏死区大截面面积.对比观察实验兔治疗后伤口有无感染及生活习性的改变.结果:25只兔共形成25个肾脏肿瘤,大截面积为1.38~2.25 cm2,平均(1.61~0.04)cm2,两组肿瘤大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经皮无水乙醇消融后,碘油沉积面积大小1.31~1.85 cm2,平均(1.56±0.05)cm2;PEA治疗1周后,治疗组肿瘤大小1.35~1.85 cm2,平均(1.58±0.03)cm2,对照组肿瘤大小1.67~2.17 cm2,平均(1.94±0.03)cm2,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肿瘤凝固坏死区面积大小1.27~1.78 cm2,平均(1.54±0.04)cm2,与碘油沉积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消融区肿瘤组织呈嗜酸性改变及不规则片状凝固性坏死.治疗组动物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结论:CT引导下经皮无水乙醇消融可有效灭活兔肾VX2肿瘤组织;CT引导下经皮无水乙醇消融兔肾VX2肿瘤无明显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安全可行.

    作者:李文全;黄金华;顾仰葵;高飞;鹿连伟;罗荣光;张岩;陈林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5-氮杂脱氧胞苷对肝癌细胞HepG2中抑癌基因FHIT表达的影响

    背景与目的:肝癌细胞中由于FHIT基因过度甲基化而导致其表达降低.本实验应用甲基化酶抑制剂5-氮杂脱氧胞苷(5-Aza-2'deoxycytidine,5-Aza-dC)作用肝癌细胞株HepG2,观察用药后肝癌细胞中FHIT mRNA和蛋白表达的变化,并观察5-Aza-dC对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以5-Aza-dC作用HepG2细胞,采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ethylation-specific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MSP)检测HepG2细胞中FHIT甲基化变化;采用RT-PCR检测FHIT mRNA的表达;采用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FHIT蛋白表达,MTT法检测HepG2细胞增殖情况.结果:5-Aza-dC处理前,HepG2细胞FHIT基凶呈甲基化状态,mRNA及蛋白表达缺失;经5-Aza-dC作用后,MSP显示HepG2细胞FHIT基因甲基化逆转;经1.0 μmol/L、2.0 μmol/L及4.0 μmol/L的5-Aza-dC作用48 h后,FHIT基因mRNA扩增出产物的吸光度值分别为0.80±0.32、1.41±0.54和1.51±0.61,Western blot检测产物积分灰度值分别为0.33±0.20、1.00±0.26和1.12±0.38:当药物浓度达到1.0μmol/L时出现了对HepG2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结论:5-Aza-dC能明显逆转HepG2细胞的FHIT基因异常甲基化,激活因高甲基化所致基因沉默的再转录,诱导该基因的表达;同时抑制细胞增殖.

    作者:李洪利;张伟栋;李文通;尹崇高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Cetuximab联合放疗或化疗治疗11例头颈恶性肿瘤近期疗效分析

    背景与目的:Cetuximab联合放疗或化疗治疗头颈恶性肿瘤的报道不多.本研究总结Cetuximab与放疗或化疗联合治疗头颈恶性肿瘤的近期疗效.方法:选取2005年10月1日至2008年9月30日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采用Cetuximab与放疗联合治疗(联合放疗组)的6例,及采用Cetuximab与化疗联合治疗(联合化疗组)的5例头颈恶性肿瘤患者,回顾性分析其近期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结果:共计完成82个Cetuximab治疗周期(中位周期数是7),没有因为Cetuximab毒性而停止治疗的患者,没有治疗相关死亡.联合放疗组中4例达到了完全缓解(complete remission,CR),2例部分缓解(partial remission,PR).4例CR者都有痤疮样皮疹,3例为Ⅲ度以上.而2例PR者有1例Ⅰ度皮疹.5例Cetuximab同期放化疗者都有放射野皮肤反应,4例为Ⅲ度以上.放疗组的血液学毒性除1例为Ⅳ度外,其他5例都比较轻.联合化疗组5例中PR、SD(疾病稳定,stable disease)和PD(疾病进展,progressed disease)分别有2例、2例和1例.联合化疗组的皮疹发生率不高,Ⅲ度以上骨髓抑制有3例.结论:Cetuximab与放疗联合效果较好.但放射野皮肤反应比较大;Cetuximab和化疗联合也是晚期头颈肿瘤的有效选择之一.Cetuximab在中国人头颈肿瘤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需要积累更多的资料.

    作者:夏良平;张蓓;刘茂珍;胡丕丽;陈徐贤;郭桂芳;丘惠娟;戎煜明;钱穗毅;周菲菲;黄圆圆;汪桃利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49例胃肠间质瘤多排螺旋CT表现与病理对照研究

    背景与目的: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消化系统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影像学检查在其术前诊断及术后疗效评价中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分析胃肠间质瘤的螺旋CT表现和病理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49例共53个经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的螺旋CT表现和病理学资料,将CT表现(包括大小、形态、生长方式、密度及强化方式)与生物学危险性进行对比研究.结果:53个GIST病灶的生物学危险性:极低度14个,低度11个,中度10个,高度18个.CT检查发现36个病灶(67.9%).大径≥150 mm者,CT表现为形态不规则,呈浸润性生长,可见囊变坏死,明显不均匀强化,多为高度危险性;大径<50mm者,大多形态规则,密度均匀,呈膨胀性生长,中度均匀强化,多为中度及以下危险性.发现血道转移5例,未见淋巴结转移.免疫组化结果仅有3个病灶S100阳性,CT均表现为沿胃壁或肠壁环形浸润.结论:CT检查有助于判断胃肠间质瘤的危险性,但对于微小病灶的检出有一定困难.神经方向分化(S100阳性)的间质瘤呈浸润性生长,其CT表现较难与胃癌鉴别.

    作者:尹韶晗;谢传淼;莫运仙;黄子林;吕衍春;刘学文;张赘;李建鹏;郑列;吴沛宏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18F-FDG PET/CT在随访血清鳞状细胞癌抗原升高的宫颈癌中的应用

    背景与目的:宫颈癌患者治疗后早期、正确诊断复发并积极治疗可改善预后.血清鳞状细胞癌抗原(squamous cell carcinoma antigen.SCCAg)是检测无症状复发性宫颈癌常用的肿瘤标志物.研究表明,宫颈癌随访期间血清SCCAg升高提示肿瘤复发.但并非所有随访SCCAg升高的宫颈癌患者经体格检查及传统影像均能探测到复发病灶.本研究探讨18F-FDG PET/CT在宫颈癌随访血清SCCAg升高中的应用,评估SCCAg升高在官颈癌随访中的价值.方法:对宫颈癌随访血清SCCAg升高并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行18F-FDG PET/CT显像检查的31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患者的病理类型、随访SCCAg升高水平、PET/CT显像结果、其他影像检查结果、病理及临床随访结果.结果:31例患者均为宫颈鳞癌.包括3例鳞腺癌.所有患者均经PET/CT探测到病灶,PET/CT诊断宫体或阴道局部复发3例,转移28例;终经病理或临床证实局部复发3例,转移27例,原发肺鳞癌1例;PET/CT探测恶性病变率为100%(31/31),诊断宫颈癌复发准确率为96.8%(30/31).随访血清SCCAg值为1.5~37.8 pg/L,SCCAg值与PET/CT病灶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无相关性.与其他影像检查相比,PET/CT明显提高探测效率,发现更多的病灶.结论:宫颈癌治疗后随访血清SCCAg升高提示肿瘤复发,PET/CT能有效探测病灶,并具有较高的准确率.

    作者:胡莹莹;孙新儒;林晓平;梁培炎;张旭;樊卫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基于4DCT的腹部器官呼吸运动分析

    背景与目的:个体化准确测量器官的呼吸移动度是确定腹部肿瘤体内边界(internal margin,IM)的前提.本研究应用4DCT(four-dimensional computed tomography)测量腹部器官在三维方向的呼吸移动度,并进一步分析膈肌与各器官移动度的关系.方法:选择13例肝癌患者行4DCT扫描,其中5例患者合并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在10个呼吸时相的CT图像中分别勾画不同的器官,包括肝脏、双肾、胰腺、脾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在4DCT中测量膈肌及腹部各器官在三维方向的呼吸移动度,并分析膈肌移动度与各器官移动度是否相关.结果:膈肌在头尾方向的移动度为(10.3±4.0)mm,个体差异明显.肝、左右肾脏、胰腺、脾、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在头尾方向的移动度分别为(10.1±3.9)mm、(9.3±2.9)mm、(9.6±4.1)mm、(7.6±3.0)mm、(10.6±3.3)mm、(5.7±1.8)mm.肝脏、右肾的移动度与膈肌移动度无明显差异,且呈高度线性正相关关系:左肾、胰腺、脾的移动度与膈肌动度无明显相关:双侧肾脏的移动度相仿,但一侧肾脏的运动度并不能预测对侧肾脏的运动度.结论:应用4DCT可准确测量腹部器官在三维各方向的呼吸运动度.膈肌移动度可以代表肝脏和右肾头尾方向的运动度,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的移动度相对较小.

    作者:习勉;刘孟忠;李巧巧;蔡玲;张黎;胡永红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纳米技术在癌症早期诊断和治疗中的研究与展望

    随着纳米技术快速向生物医学领域渗透,纳米生物医学已成为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癌症的早期诊断和治疗长期以来一直是医学领域试图攻克的难题,纳米技术的介入为其提供了一个集早期诊断、实时监测、定位诊断与个性化干预于一体的治疗系统.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纳米技术在癌症早期诊断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与应用前景.

    作者:胡德红;龚萍;马轶凡;蔡林涛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三维培养药敏实验测定的结直肠癌化疗敏感性与多药耐药基因蛋白表达的关系

    背景与目的:目前肿瘤化疗疗效尚不理想,通过预测个体肿瘤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来指导临床治疗,有可能提高化疗疗效.本研究通过三维培养药敏实验测定结直肠癌的药物敏感性,并分析与肿瘤组织多药耐药基因表达产物水平的关系.方法:应用三维培养体外药敏实验技术.检测表阿霉素、顺铂、草酸铂、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泰素帝、伊立替康6种单药和5-FU+表阿霉素+顺铂、5-FU+伊立替康、5-FU+草酸铂、5-FU+泰素帝+顺铂4组联合用药对22例结直肠癌组织的抑制率,抑制率大于30%定义为敏感,计算敏感率.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免疫组化法测定结直肠癌组织中MDR1、MRP1、ABCG2基因蛋白表达水平;用Spearman相关分析法分析肿瘤药物敏感性和多药耐药蛋白表达的相关性.结果:单药组抑制率高为草酸铂(17.5%),敏感率高为5-FU(36.4%);联合用药组抑制率高为5-FU+草酸铂(54.1%),敏感率高为5-Fu+表阿霉素+顺铂(71.4%)和5-FU+泰素帝+顺铂(71.4%);联合用药组抑制率和敏感率均高于单药组(P<0.05).MDR1、MRP1、ABCG2 mRNA的阳性率分别为88.9%、55.6%、55.6%;MDR1、MRP1、ABCG2蛋白的阳性率分别为55.6%、33.3%、50.O%;多药耐药基因MDR1、MRP1、ABCG2 mRNA和蛋白的表达无相关性(P>0.05).ABCG2蛋白高表达与结直肠癌对表阿霉素的耐药有相关性(P<0.05).结论:结直肠癌多药耐药蛋白表达与肿瘤药物敏感性有一定相关性:结合三维培养药敏实验和多药耐药基因表达产物水平检测,有可能对个体肿瘤的化疗敏感性进行预测,筛选化疗敏感药物.

    作者:袁庶强;周志伟;梁永钜;符立梧;陈功;邱海波;张丽仪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结直肠癌流行趋势及其对策

    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全球仍呈上升趋势.预测2007年新病例接近120万,死亡63万,分别比2000年增加27%和28%,平均年增加3.9%和4.0%.结直肠癌有明显的地域分布差异性,随时间推移,这种差异性又发生了变化.原来高发地区结直肠癌发病有3种趋向:继续逐渐上升,如英国;稳定无大变化,如新西兰;下降,如美国、西欧等.原来低发区近年结直肠癌发病率不断攀升,例如亚洲的日本、中国香港、新加坡,东欧的匈牙利、波兰、以色列,拉美国家如波多黎各,特别是日本发病率上升快.中国也不例外,结直肠癌发病率年增加4.2%(以上海为例),比全球平均递增速度还高;1991年以来结直肠癌死亡率年均增加4.7%.女性发病比例增加和发病部位右移也是近年结直肠癌流行的趋势.结直肠癌是由环境、饮食以及生活方式与遗传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通过防癌健康教育,使人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安排饮食、积极参与筛查和去除癌前病变,能有效地预防结直肠癌的发生.

    作者:万德森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体质指数与结肠癌的关系探讨

    背景与目的:肥胖被证实为增加结直肠癌的重要因素.有研究表明.无论对于男性还是女性,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都与结肠癌的发病率有密切关系.因此,本研究探讨BMI与我国结肠癌发病的关系.为结肠癌的预防提供参考.方法: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分析707例首次确诊的结肠癌患者和709名健康人的BMI情况,比较两组人群BMI的情况.结果:首次确诊的结肠癌患者平均BMI为(24.52±4.56)kg/m2,健康对照人群平均BMI为(23.75+3.14)kg/m2,结肠癌患者的BMI明显高于健康对照人群(t=3.72,P<0.001).根据性别和年龄的不同进行分组后,可以看出结肠癌患者的BMl比健康对照组高.logsitic回归分析,BMI的升高是结肠癌发生的危险因素,OR值为1.059(95%CI,1.029~1.090).结论:汉族人结肠癌的发生与BMI有关.

    作者:郑美春;孔令亨;卢震海;方洧靖;潘志忠;朱亚萍;温咏珊;万德森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直肠癌新辅助治疗后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分析

    背景与目的:新辅助治疗(放疗或放化疗)可使直肠癌的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状况都发生改变.而淋巴结转移情况对直肠癌的新辅助治疗方案的选择及后继治疗方案的选择有重要参考作用.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回顾性分析了解直肠癌新辅助治疗后影响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03年8月至2008年2月接受新辅助治疗及TME手术的中低位直肠癌病例93例,建立数据库.选择年龄、性别、肿瘤距肛缘距离、组织类型、新辅助治疗后T分期(ypT分期)、放疗前血清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水平和CA19-9水平、放疗后血清CEA水平和CA19-9水平、放射剂量、接受含奥沙利铂方案的同期化疗与否、放射治疗与手术的时间间距等12项临床病理指标及治疗参数,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的方法研究各因素对93例行新辅助治疗的直肠癌患者淋巴结转移情况的影响.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放疗后血清CEA水平、放射剂量、放射治疗与手术的时间间距、接受含奥沙利铂方案的同期化疗以及ypT分期是新辅助治疗后淋巴结转移情况(ypN分期)的相关因素.有序反应变量Logistic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接受同期含奥沙利铂-方案化疗及术后T分期是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相关系数分别为-0.481和0.503.结论:直肠癌新辅助治疗后ypT分期仍与ypN分期相关,ypT0-1患者淋巴结转移率低.含奥沙利铂的同期化疗可显著降低淋巴结转移的风险.有改善预后的潜在优势.

    作者:曾智帆;丁培荣;潘志忠;林俊忠;李力人;卢震海;伍小军;孔令亨;周仲国;万德森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影响直肠腺癌术前放疗后肿瘤病理完全缓解的多因素分析

    背景与目的:直肠癌患者接受术前放疗后肿瘤退缩效果个体差异大,病理完全缓解(pathological eomplate response,pCR)是为理想的病理退缩结果.寻找与放疗后肿瘤pCR相关的临床病理因素,对于提高术前放疗效果、指导直肠癌个体化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研究旨在探讨影响直肠腺癌术前放疗后肿瘤pCR的临床病理因素.方法:回顾分析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2002年1月至2008年6月期间接受术前放疗的132例直肠腺癌患者资料,评价其放疗后的病理退缩程度,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对影响放疗后肿瘤pCR的临床病理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共有18例患者经术前放疗后达到pCR,pCR率为13.6%.单因素分析表明,治疗前T分期、血清CEA水平、CA199水平以及是否同期化疗与直肠腺癌术前放疗后肿瘤pCR相关.进一步多因素分析结果证实.治疗前血清CEA水平以及是否同期化疗是影响放疗后肿瘤pCR的独立因素.结论:治疗前血清CEA水平较低、接受同期放化疗的直肠腺癌患者获得pCR的机会更大.

    作者:林俊忠;潘志忠;曾智帆;丁培荣;万德森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443例Ⅱ期结直肠癌患者预后分析及辅助化疗的必要性

    背景与目的:Ⅱ期结直肠癌患者的预后差异较大,且术后辅助化疗的必要性尚无定论.本研究旨在分析Ⅱ期结直肠癌患者术后的预后影响因素并探讨术后辅助化疗的必要性.方法:对2000年1月至2005年1月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行结直肠癌根治术的443例Ⅱ期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绘制生存曲线,对可能影响患者生存时间的凶素进行单因素和Cox多因素模型分析.对具有2008 NCCN指南所述的预后不良因素(肠梗阻或穿孔、组织学分化差、送检淋巴结少于9枚、T4分期)的结肠癌患者亚组,再按照有无术后辅助化疗(XELOX或FOLFOX方案)进行分类,同样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法进行计算和检验.结果:443例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59个月,总的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88.4%、82.5%.Cox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有无肠梗阻或穿孔、有无糖尿病、大体标本切缘与肿瘤的距离、送检淋巴结是否大于9枚是Ⅱ期结直肠癌重要的预后因素.术前有肠梗阻或穿孔、送检淋巴结少于9枚的Ⅱ期结癌患者经辅助化疗后,5年生存率(分别为80%、86%)高于未化疗组(分别为67%、64%).结论:术前伴有梗阻或穿孔、2型糖尿病、淋巴结检出数目少于9枚和切缘小于1 cm的Ⅱ期结直肠癌患者预后较差;具有肠梗阻或穿孔、淋巴结送检数目少于9枚的Ⅱ期结肠癌患者可能从辅助化疗中获益.

    作者:周仲国;潘志忠;万德森;李力人;伍小军;丁培荣;林俊忠;彭志恒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后直肠癌患者的预后分析

    背景与目的: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ME)能够显著降低直肠癌的局部复发率,改善患者预后.本研究回顾性分析1 056例行根治性TME术的直肠癌病例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1990-2003年接受根治性TIME术的1 056例直肠癌的病例资料,建立数据库.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的方法研究20项临床病理指标对接受根治性TME术的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本组总体的3年、5年及10年生存率分别为84.9%(95%CI,83.8%~86.0%)、73.8%(95%CI,72.4%~75.2%)及65.1%(95%CI,63.4%~66.8%).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血清CEA水平和CA19-9水平、术前合并肠梗阻或穿孔、肿瘤大体类型、肿瘤组织类型、病理分级、肠壁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情况以及初治时间是直肠癌患者TME术后预后的影响因子.Cox比例危险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情况、组织类型、手术方式以及浸润深度是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淋巴结转移情况、组织类型、手术方式以及肠壁浸润深度可作为判断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参考指标.

    作者:潘志忠;丁培荣;万德森;李力人;伍小军;卢震海;孔令亨;林俊忠;周仲国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FOLFIRI方案对草酸铂治疗失败的晚期结直肠癌的疗效分析

    背景与目的:依立替康(CPT-11)、草酸铂、氟尿嘧啶(5-FU)和卡培他滨是晚期结直肠癌的主要有效化疗药物.目前对于以5-FU或卡培他滨与草酸铂组成的联合化疗方案治疗失败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推荐使用FOLFIRI方案,但国内研究报道的例数较少.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价FOLFIRI方案治疗草酸铂化疗失败的结直肠癌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不同临床因素对疗效的影响.方法:FOLFOX6方案辅助化疗结束后12个月内进展或既往行FOLFOX6/CapeOX方案一线姑息化疗失败后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90例患者纳入研究,接受FORFIRI方案治疗.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90例患者中81例可评价疗效,其中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20例,稳定34例,总有效率27.2%,疾病控制率69.1%,中位疾病进展时间6.8个月(95%CI,4.9~8.8个月),中位生存时间18.8个月(95%CI,17.5~20.2个月).主要不良反应为恶心、呕吐、粒细胞下降、脱发、乏力、肝功能损害、口腔黏膜炎、腹泻等,Ⅲ度不良反应包括脱发15例(16.7%)、呕吐10例(11.1%)、恶心8例(8.9%)、粒细胞下降5例(5.6%)、肝功能损害2例(2.2%)和口腔黏膜炎2例(2.2%).患者可耐受或经积极对症支持治疗可恢复.结论:FOLFIRI方案治疗FOLFOX6或CapeOX治疗失败的晚期结直肠癌可获得较高的临床获益率,患者耐受性良好.是一安全有效、值得广泛应用的方案.

    作者:李宇红;王风华;张东生;王志强;冯芬;张力;徐瑞华;姜文奇;何友兼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Survivin和MMP-7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背景与目的:临床发现同一分期的结肠癌患者实行同一方案治疗预后不同.寻找能单独或结合临床病理分期更准确地判断患者预后的指标非常必要.本研究选择有争论的增殖转移相关蛋白生存素(survivin)、基质金属蛋白酶7(matrix metalloproteinase-7,MMP-7),研究它们与结肠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的关系,为结肠癌的分子病理分期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选取1995年1月至2003年5月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住院手术的620例有完整随访资料的结肠癌患者临床资料及病理蜡块,应用组织芯片及免疫组化技术检测survivin、MMP-7表达,研究其与结肠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的关系.结果:本组病例survivin表达正常肠黏膜阳性率为0,而癌组织阳性率为41.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MMP-7表达正常肠黏膜阳性率为40.9%.而癌组织阳性率为88.8%,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X2检验分析结果显示survivin的表达各TNM分期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期越晚阳性率越高.MMP-7的表达在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部位、肿瘤大径、肿瘤分化程度、肿瘤大体、组织类型、TNM分期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ox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MMF-7阳性、survivin阳性是结肠癌患者肿瘤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MMP-7、survivin均与结肠癌的发生相关,是影响结肠癌患者肿瘤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王国强;卢震海;方淯靖;陈功;周志伟;潘志忠;万德森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结直肠癌转移相关标志物过表达的临床意义

    背景与目的:当前除临床病理分期被广泛应用外,分子分期可以使结直肠癌的分期更准确.本研究旨在探讨单个或某一类转移相关标志物过表达对结直肠癌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1997~1998年95例结直肠癌的石蜡标本.用组织阵列仪制备组织芯片.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细胞黏附分子(Homing cell adhesion molecule variant-6,CD44v6)、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atalloproteinase-2,MMP-2)、COX-2(cyclooxygenase-2)、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gascular epidermal growth factor,VEGF)的表达情况.比较阳性组和阴性组之间复发转移率的差异和多个肿瘤标志物过表达对预后的影响.结果:Dukes'A、B期患者中.CD44v6、EGF和EGFR蛋白阳性组的复发转移率分别为30.9%、38.1%和27.5%.显著高于阴性组的复发转移率8.3%、8.8%和11.8%(P=0.045、0.022和0.047);Dukes'C期患者中,MMP-2、COX-2和VEGF蛋白阳性组的复发转移率为73.3%、69.2%和62.5%,显著高于阴性组的复发转移率37.5%、25.0%和25.0%(P=0.045、0.017和0.049).Dukes'A/B期中4~6个以上指标阳性组的复发转移率高于1-3指标阳性组,而5年生存率低于1-3指标阳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9和0.030):而Dukes'C期中两组患者的5年复发率和5年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D44v6、EGF和EGFR蛋白过表达与Dukes'A/B期患者高复发转移相关;MMP-2、COX-2和VEGF蛋白过表达与Dukes'C期患者高复发转移相关.对于Dukes A/B期患者,肿瘤转移标志物高表达越多,复发转移的概率越高,5年生存率越低.

    作者:万相斌;潘志忠;任莹坤;丁培荣;陈功;万德森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21世纪讲坛——新书速览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