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与目的 随着受体蛋白研究的不断深入,迄今为止发现的大的、多样化的细胞膜受体超家族G-蛋白偶联受体(G-protein couple receptor,GPCRs),已成为近年研究的热点和重点.钙敏感受体(Calcium-sensing receptor,CaSR),作为GPCRs中的一员,在人体各个组织和器官中均有表达,其表达水平的异常与多种疾病包括某些肿瘤密切相关.然而,由于CaSR的作用依肿瘤类型的不同而异,CaSR在前列腺癌、卵巢癌、乳腺癌等癌症中呈高表达,促进某些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以及参与肿瘤细胞增生、血管形成和肿瘤细胞转移等致癌过程;与此相反,在甲状旁腺、胃及结肠等肿瘤中,CaSR的表达发挥抑癌作用.本文将对CaSR在不同肿瘤中的表达及其作用进行简要概述.
作者:黄麓颖;张健;卢奕 刊期: 2018年第02期
背景与目的 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有较高比例的淋巴结转移,淋巴结阳性的治疗指南已经制定.但对于不符合放射标准的淋巴结阳性直径大于10 mm的颈部淋巴结肿大(enlarged neck lymph nodes,ENLNs)患者,还没有给出放射治疗指南.本研究旨在探讨调强放疗(intensity-modulated radiotherapy,IMRT)治疗N0期ENLNs的NPC患者的预后疗效和放射剂量.方法 回顾251例接受IMRT治疗的非转移性N0期NPC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计算预测失败的ENLN直径临界值,计算ENLNs的生物等效剂量(biological equivalent dose,BED).比较小型和大型ENLN组患者的生存率.应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确定独立的预后因素.结果 ENLNs≥5.5 mm组患者4年区域无复发生存率高于ENLNs<5.5 mm组患者(100%vs.98.8%,P=0.049),而两组的无病生存率、总体生存率和无远处转移生存率无显著性差异.经调整多种因素后,ENLN直径不是独立的预后因素(所有生存率P>0.05).在亚组分析中,无论是小型ENLN组还是大型ENLN组,接受BED≥72Gy的患者与接受BED<72 Gy的患者的预后无显著性差异.多因素分析也证实BED≥72Gy对N0期NPC患者的预后无明显改善作用.结论 对ENLNs给予72 Gy的BED足以使N0期NPC患者得到临床获益.还有必要进行前瞻性研究来验证本研究中的发现.
作者:Hao Peng;Lei Chen;Rui Guo;Yuan Zhang;Wen-Fei Li;Yan-Ping Mao;Ying Sun;Fan Zhang;Li-Zhi Liu;Li Tian;Jun Ma 刊期: 2018年第02期
背景与目的 化疗毒性是一个令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深受困扰的严重问题.在NSCLC患者中,错配修复(mismatch repair,MMR)系统与铂类化疗药物的毒性相关.本研究旨在探讨NSCLC患者MMR通路的基因多态性与铂类化疗药物毒性的关系.方法 本研究共纳入220例中国肺癌患者,他们曾接受过至少两个周期的铂类化疗药物治疗.两个化疗周期后,对每个患者的毒性反应进行评价.我们选择了44个单核苷酸多态性研究它们与铂类化疗药物毒性的关系.结果 在显性模型中,人类错配修复基因2(MutS homolog 2,MSH2)rs6544991[优势比(OR)=2.98,95%置信区间(CI):1.20–7.40,P=0.019]与胃肠道毒性有关;MSH3 rs6151627(OR=2.38,95%CI:1.23–4.60,P=0.010)、rs6151670(OR=2.05,95%CI:1.07–3.93,P=0.031)和rs7709909(OR=2.38,95%CI:1.23–4.64,P=0.010)与血液学毒性有关.此外,MSH5 rs805304与整体毒性显著相关(OR=2.21,95%CI:1.19–4.09,P=0.012),MSH5 rs707939与整体毒性(OR=0.42,95%CI:0.23–0.76,P=0.004)和胃肠道毒性(OR=0.44,95%CI:0.20–0.96,P=0.038)均显著相关.结论 MMR通路的基因多态性是潜在的预测NSCLC患者化疗毒性的临床标志物.
作者:Jun-Yan Liu;Chen-Yue Qian;Yuan-Feng Gao;Juan Chen;Hong-Hao Zhou;Ji-Ye Yin 刊期: 2018年第02期
背景与目的 已有大量研究证实了紫杉烷与蒽环类联合化疗治疗乳腺癌的疗效.然而,很少有研究评价每周一次紫杉烷–蒽环类治疗方案对局部晚期乳腺癌的疗效.本研究旨在比较每周一次紫杉烷–蒽环类治疗方案和3周一次以蒽环类为基础的治疗方案在治疗局部晚期乳腺癌上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随机分组,接受4–6周期的3周一次的5-氟尿嘧啶–表柔比星–环磷酰胺(5-fluorouracil–epirubicin–cyclophosphamide,FEC)或每周一次的紫杉醇–表柔比星(paclitaxel–epirubicin,PE)的新辅助化疗方案.主要终点是病理完全缓解(pathologic complete response,pCR)率.其他终点包括临床肿瘤反应、保乳手术率和不良事件.结果 从2010年3月至2013年9月,293例患者被随机分为FEC(n=151)组和PE(n=142)组.PE组的总临床反应率显著高于FEC组(76.06%vs.59.95%,P=0.001).一致的是,PE组化疗后病理性T和N分期显著低于FEC组(P<0.001).但两组的pCR率是相似的(10.61%vs.12.31%,P=0.665).总体而言,FEC组36例(27.27%)和PE组6例(35.28%)适合进行保乳手术.两个治疗组中患者的大多数不良事件相似,其中PE组患者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比FEC组更严重(11.97%vs.5.96%,P=0.031).结论:在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中,每周一次PE方案在pCR方面并不优于每3周一次FEC方案.然而,每周一次PE方案具有较高的应答率和较好的肿瘤降级效果.因此,PE方案可能为治疗局部晚期乳腺癌的可选方案.还需要长期随访数据来证实这种方案对治疗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的疗效.
作者:Qiu-Wen Tan;Ting Luo;Hong Zheng;Ting-Lun Tian;Ping He;Jie Chen;He-Lin Zeng;Qing Lv 刊期: 2018年第02期
背景与目的 胆道癌(biliary tract cancer,BTC)根治性切除术后的佳治疗方案仍存有争议.本研究旨在评价以氟嘧啶为基础的辅助化疗对显微镜下切缘阴性(R0)切除BTC患者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行根治性R0切除的BTC患者的临床资料.将R0切除术后接受以氟嘧啶为基础的辅助化疗或单纯R0切除的患者纳入本研究.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153例患者.对于全体患者,接受以氟嘧啶为基础的辅助化疗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的5年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率(48.4%vs.39.6%,P=0.439)和3年无复发生存(recurrence-free survival,RFS)率(49.1%vs.39.5%,P=0.299)无显著差异.而对于Ⅱ、Ⅲ期BTC患者,化疗组比对照组的5年OS率(52.4%vs.35.6%,P=0.002)和3年RFS率(55.5%vs.39.1%,P=0.021)有显著提高.结论 以氟嘧啶为基础的辅助化疗可延长Ⅱ、Ⅲ期BTC患者R0切除术后的生存.
作者:Young Saing Kim;Chi-Young Jeong;Haa-Na Song;Tae Hyo Kim;Hong Jun Kim;Young-Joon Lee;Soon Chan Hong 刊期: 2018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