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调查高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颈脊髓机能状态,并结合磁共振影像学(MRI)及X线放射学探讨其病理生理形成机制.方法对23例MRI显示为多椎间脊髓压迫的高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经颅电刺激-脊髓硬膜外记录、经脊髓硬膜外刺激-脊髓硬膜外记录、经正中神经刺激-脊髓硬膜外记录的三种脊髓诱发电位进行颈脊髓机能测定.结果17例患者(73.9%)显示为颈脊髓单一椎间的障碍,其中10例位于C3-4、5例位于C4-5、2例位于C5-6.另外6例患者(26.1%)的正中神经刺激-脊髓硬膜外记录结果表现为多个或两个椎间的障碍.结论在MRI影像学上显示为多椎间脊髓压迫的高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其多数在脊髓电生理上:表现为单一颈椎椎间的脊髓白质损伤,特征是不仅脊髓后索的感觉传导束,而且侧索的皮质脊髓束也受到损伤.结合X线放射学结果分析,C3-4或C4-5颈椎椎间的过大活动度或不稳是导致高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脊髓传导束损伤的一个重要原因.
作者:李郑林;金子和生;张卫红;孙景波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治疗大面积脑梗塞的手术适应证、手术方法及影响预后的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了 1999年5月~2005年5月间收治的31例因大面积脑梗塞而行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治疗的患者疗效,以GOS评分评定其临床效果.脑梗塞发病距手术时间平均为38 h(24 h~5 d).结果所有病人均经随访,术后死亡6例(19.4%),其中年龄大于55岁者20例,死亡5例(25%);年龄小于55岁者11例,死亡1例(9%).以GOS评价治疗效果,出院时死亡6例(19.4%),植物生存5例(16.1%),重残10例(32.2%),中残6例(19.4%),良好4例(12.9%);术后6个月死亡6例(19.4%),植物生存4例(12.9%),重残7例(22.6%),中残8例(25.8%),良好6例(19.4%).结论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能极大提高大面积脑梗塞病人的生存率及生存质量,是传统保守治疗失败后的一极为有效疗法,其中手术技巧及手术时机的选择非常重要,年龄大于55岁及快速恶化者疗效较差.
作者:王洪正;戴黎萌;许燕球;赵万巨;陈建良;吴耀晨;徐如祥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通过同顾性比较枕大孔区减压硬膜成形术及枕大孔区减压环枕筋膜松解术对Chiari Ⅰ畸形合并脊髓空洞的治疗,明确两种不同术式治疗ChiariⅠ畸形合并脊髓空洞的疗效. 方法2002年1月至2004年4月对收治的62例ChiariⅠ畸形合并空洞患者行枕大孔区减压,其中46例患者剪开硬脑膜行硬膜成形术(硬膜成形组),16例患者未剪开硬膜仅做环枕筋膜松解(筋膜松解组).结果两组患者无一例死亡,硬膜成形组患者术后1年临床改善39例(84.78%),脊髓空洞缩小30例,筋膜松解组临床改善9例(56.25%),x2=5.528,P=0.019,脊髓空洞缩小7例. 结论枕大孔区减压硬膜成形术是治疗ChiariⅠ畸形合并脊髓空洞症较为合理的术式,疗效优于枕大孔区减压环枕筋膜松解术.
作者:刘彬;王振宇;李振东;马长城;陈晓东;孙建军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了解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恢复期使用神经营养药对患儿智能及运动发育的影响. 方法将100例3个月内的HIE患儿随机分为药物组和对照组.药物组在1岁内进行神经发育训练及定时应用神经营养药,对照组进行神经发育训练.1岁时应用CDCC方法对患儿进行发育评估,对比两组疗效.缩果药物组患儿1岁时量表分智能发育指数为98.95±10.49,对照组为93.06±11.71,P<0.05,差异有显著性;药物组患儿1岁时运动发育指数为94.51±8.93,对照组为97.66±10.69,P>0.05,差异没有显著性. 结论对HIE恢复期患儿,在坚持神经发育训练和家庭康复的基础上,早期联合应用神经营养药物,有利于患儿智能发育水平的提高,对运动发育水平改善不明显.
作者:李宏;封志纯;周细中;方素珍;赵倩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无框架MRI导航系统和内窥镜结合在经鼻蝶切除大型复发垂体腺瘤手术中的作用.方法对28例大型复发垂体腺瘤病人在无框架MRI导航引导下内镜辅助经鼻蝶切除肿瘤.结果所有病人手术入路准确无误,导航误差平均1.2mm,重要结构和病变定位满意,全部切除肿瘤25例(89%),近全切除3例(11%).所有病人术后症状均有减轻,术后发生一过性尿崩5例(18%),脑脊液漏1例(3.6%).随诊9个月至4年,2例(7.1%)肿瘤复发再次手术,其余无复发.结论无框架MRI导航系统和内窥镜结合使经鼻蝶切除大型复发垂体腺瘤手术定位准确,手术安全性及肿瘤全切率提高,二者结合在手术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马林;张建宁;张大健;杨树源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颅咽管瘤显微手术切除的方法和入路.方法116例经显微手术切除的颅咽管瘤中,有囊性变者64例,有钙化者58例,实质性52例,肿瘤直径2 cm以下者14例,2.1~4 cm61例,4.1~6 cm 31例,>6 cm者10例.99例经右翼点入路,7例经胼胝体前入路,10例经翼点-胼胝体联合入路切除肿瘤.结果经术中观察和影像学资料证实,全切除106例,次全切除6例,大部切除4例.术后随访1月~7年,能参加工作或学习者100例,需生活照顾者14例,死亡2例.结论颅咽管瘤早期诊断,显微手术全切除,效果理想.巨大、实质性肿瘤且伴有糖尿病者手术危险性较大,翼点入路是鞍区颅咽管瘤显微手术切除的佳入路.
作者:秦尚振;袁先厚;龚杰;徐国政;杨铭;李俊;胡军民;姚国杰;潘力;张新元;李爱冰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鞍区病变相关解剖结构的形态变化规律.方法运用高场强的MR扫描机,连续观测41例鞍区病变的解剖结构改变,包括14例垂体微腺瘤、13例大型和巨型腺瘤、1例生殖细胞瘤、1例Rathke囊肿、1例颅咽管瘤和11例空蝶鞍.结果垂体柄的形态变异大,既可以偏斜,也可以折曲.垂体腺瘤、Rathke囊肿和颅咽管瘤大致呈膨胀性生长,推压周围结构;而生殖细胞瘤呈浸润性生长,周围结构很早即可出现信号改变.空蝶鞍可以发生在鞍膈下,也可以出现在鞍膈上,可分别称为Ⅰ型和Ⅱ型.结论垂体微腺瘤的诊断不能依赖于垂体柄的偏斜及垂体腺的局部高起与否.多数垂体大腺瘤周围可以识别垂体腺组织,一般呈薄片状位于肿瘤的上面、后面和两侧.Ⅱ型空蝶鞍的鞍膈薄弱,其病因与Ⅰ型不同.
作者:王守森;魏梁锋;荆俊杰;郑兆聪;王如密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颅内出血病人超早期应用重组活化Ⅶ因子(rFⅦa)的疗效,及其术中应用对开颅术后颅内再出血的预防.方法回顾我院从2003年10月到2005年9月的肝移植病例,颅内出血超早期给予rFⅦa50~60μg/kg,并在开颅术中给予rFⅦa50~60μg/kg.结果503例肝移植中10例颅内出血,其中3例超早期应用rFⅦa结合手术治疗,2例治愈,1例因多脏器衰竭死亡;超早期应用rFⅦa结合保守治疗1例,因多脏器衰竭死亡;3例开颅术中应用rFⅦa,均未出现术后再出血,治愈.结论rFⅦa可作为肝移植术后急性颅内出血早期止血治疗的选择之一.建议采用超早期和开颅术中应用rFⅦa结合神经外科手术的治疗措施.
作者:许赤;杨扬;郭英;陆敏强;蔡常洁;李华;易述红;汪根树;陈规划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影响手术治疗难治性颞叶癫痫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以手术方法治疗难治性颞叶癫痫患者42例,经至少1年随访,以术后癫痫发作频率系统对疗效进行评分,分析术前发作频率,婴儿期热性惊厥、脑炎、围产期脑损伤、颅内肿瘤、颅脑外伤等可能病因,可能病因发生年龄,发病年龄,手术年龄,病程和手术疗效的关系.结果发作频率≥1次/周者较<1次/周者疗效差,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有婴儿期热性惊厥患者与无婴儿期热性惊厥患者的疗效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前者优于后者.脑炎,围产期脑损伤,颅内肿瘤,颅脑外伤等可能病因,可能病因发生年龄,发病年龄,手术年龄,病程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但经多重回归分析发现发作频率高是影响手术疗效的唯一危险因素.结论发作频率高是影响手术治疗难治性颞叶癫痫预后的唯一危险因素.
作者:谭伟棠;周铨;周列民;朱丹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对比分析早发性儿童良性枕叶癫痫(EBOS)和晚发性儿童良性枕叶癫痫(LOS)的临床特点、EEG改变、治疗及预后,帮助临床诊治.方法30例患者,经临床和EEG诊断为枕部放电的儿童良性癫痫(BCEOP),再按2001年国际抗癫痫联盟建议,区分为EBOS组12例和LOS组18例,对比分析两组发病年龄、既往史、家族史、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及时间分布、临床特征、EEG改变及对药物治疗的反应.结果EBOS组平均发病年龄(5.6±2.4)岁,发作频率少而持续时间长,有夜间发作倾向;LOS组平均发病年龄(12.1±2.7)岁,发作频率高而持续时间短,视觉症状常见,可出现视幻觉,易继发全身强直-阵挛发作,白天发作为主.两组患者头眼偏转发作、跌倒发作及发作后头痛、呕吐症状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发作间期EEG大部分示枕叶为主的棘、尖慢波,但EBOS组较局限且波形典型;LOS组易于泛化.EBOS对多种抗癫痫药物(AED)反应好,单药治疗均可控制发作;LOS对AED治疗反应差,5例(27.8%)无效.结论EBOS和LOS在发病年龄、发作频率及持续时间、发作时间分布、视觉症状、EEG放电特点、对AED治疗的反应等方面均有差别,综合分析上述特征可从临床上作鉴别诊断.
作者:杨少青;廖卫平;王延平;黎冰梅;刘晓蓉;方敏华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评价海洛因中毒所致的海绵状白质脑病的CT、MRI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搜集6例海洛因海绵状白质脑病的CT及MRI资料,全部患者均进行MRI检查,检查序列包括T1WI、T2WI、FLAIR序列,其中2例同时行颅脑CT扫描. 结果全部患者MRI显示对称性双侧小脑半球、大脑半球后部、内囊后肢、胼胝体压部、脑干等皮质下白质为主的多发性大片状长T1、长T2信号,加强后病灶无强化;2例行头颅CT检查显示两大脑半球皮质下白质、基底节及两侧小脑呈对称性广泛低密度灶,无占位效应.结论海洛因中毒所致的海绵状白质脑病具有特征性的MRI表现,MRI对本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谢惠芳;刘振华;徐如祥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了解青年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特征.方法选择43例年青脑血管病患者,并选年龄、性别相匹配的正常人作为对照,对两组人的血压、糖尿病、心脏病、高血脂、吸烟、饮酒、肥胖、脑血管畸形、颈动脉硬化等因素进行问卷调查和对照分析.结果高血压、心脏疾病、颈动脉硬化、糖尿病、吸烟、肥胖、高血脂、脑血管畸形和家族史是青年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只有脑血管畸形和家族史是年青脑血管患者相对特殊的危险因素.结论高血压、心脏疾病、颈动脉硬化、糖尿病、吸烟、肥胖、高血脂等是该组青年脑血管病患者的常见危险因素,应积极干预以预防脑血管病.
作者:彭凯润;杨红军;刘雁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脑特异基因SEZ-6与原发性癫痫的发病关系.方法运用PCR扩增、基因片段测序的方法检测了128例研究对象的SEZ-6基因的17个外显子的突变情况,其中遗传性癫痫患者27例,散发的原发性癫痫患者46例,遗传性癫痫患者的无症状一级亲属40例,健康正常者15例.结果原发性癫痫患者与遗传性癫痫患者的无症状一级亲属均存在一定比例的突变,前者的突变几率为52.05%(38/73),后者的突变率为37.5%(15/40),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突变形式以杂合突变占绝大多数.结论人SEZ-6基因可能是一个重要的新的癫痫侯选基因.
作者:余志良;蒋建明;谢惠君;牛芳;黄兴华;朱海兵;彭红军;张社卿;韩燕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MMP-2和TIMP-2与胶质瘤侵袭性及恶性表型之间的关系及其意义.方法采用Elivision二步免疫组织化学法染色观察MMP-2和TIMP-2在46例不同恶性度胶质瘤及10例正常脑组织中的表达并用德国LeicaQ550cw图像分析系统测其灰度值作为表达强度的量化指标.结果在对照组、低度及高度恶性胶质瘤中,MMP-2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63.6%和95.8%;在对照组、低度及高度恶性胶质瘤中,TIMP-2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36.3%和37.5%.MMP-2在Ⅰ、Ⅱ级和Ⅲ、Ⅳ级胶质瘤中平均灰度值分别为173.27±13.26和98.63±18.20;TIMP-2在Ⅰ、Ⅱ级和Ⅲ、Ⅳ级胶质瘤中平均灰度值分别为210.44±12.95和205.65±9.75.结论MMP-2表达随胶质瘤恶性程度增加而增强,可作为胶质瘤恶性表型及侵袭性指标之一.TIMP-2表达在正常脑组织及不同级别胶质瘤中无明显差异.MMP-2/TIMP-2的比值与胶质瘤侵袭性密切相关.
作者:伊志强;侯瑞光;王拓;王茂德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观察甲基强的松龙对大鼠颅脑损伤后脑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TNF)含量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75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采用骨窗形成后硬膜外打击法造成鼠脑挫裂伤模型.手术对照组麻醉后只行开颅手术,不作头颅打击;药物治疗组致伤后立即腹腔内注射30mg/kg甲基强的松龙;治疗对照组则立即腹腔内注射30mg/kg生理盐水.三组大鼠分别在伤后6 h、24 h、48 h、72 h、96 h时间点断头取脑,对大鼠脑外伤后脑组织中TNF含量和大鼠TNF-α免疫组化反应阳性细胞表达进行检测.结果大鼠脑皮质中的TNF水平在伤后6 h后较手术对照组升高显著(P<0.05),48 h达高峰,96 h降至基础水平.甲基强的松龙药物治疗组在伤后6~48 h TNF活性较治疗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颅脑损伤后,受损脑组织中TNF表达升高.甲基强的松龙可通过抑制损伤后TNF表达,起到保护创伤神经元的作用.
作者:陈晞;毛之奇;朱世强;陈盛强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人类重组肝细胞生长因子(rhHGF)在丝裂霉素C(MMC)诱导人胶质瘤U251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倒置相差显微镜和透射电镜观察细胞凋亡变化,MTT法检测细胞生长抑制率,TUNEL法和流式细胞术(FCM)研究U251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变化,分析不同浓度的rhHGF对低剂量MMC诱导U251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MMC组U251细胞出现细胞凋亡特有的形态学特征,其抑制率和凋亡指数(AI)分别为(43.7±3.2)%和(63.2±3.4)%,较不同浓度的rhHGF加MMC组和空白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随着rhHGF浓度的增加,细胞生长抑制率和凋亡指数呈递减趋势.FCM检测结果表明,MMC主要诱导G0/G1期细胞凋亡而出现凋亡峰,凋亡率25.86%;10和20μg/L rhHGF能特异性抑制MMC诱导U251细胞凋亡,凋亡率分别为15.14%和11.12%. 结论rhHGF能抑制MMC诱导的U251细胞凋亡,可能与胶质瘤的复发、耐药等临床特性有关.
作者:楚胜华;袁先厚;江普查;李志强;张捷;文志华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脑牵拉压(BRP)的测量方法及脑牵拉压引起神经元细胞凋亡的规律和机制.方法利用电阻应变计制作脑牵拉力的测量装置,对其定标.选用新西兰大白兔30只,分为30、40、50 g组,牵拉完毕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脑牵拉压区神经细胞凋亡的百分率和细胞线粒体的活性变化.结果30 g的BRP牵拉30 min引起较低的细胞凋亡率,几乎不影响细胞线粒体的膜电位;40 g的BRP牵拉30 min引起较高的细胞凋亡率.细胞线粒体的膜电位明显降低;50 g的BRP牵拉15 min引起更高的细胞凋亡率,细胞线粒体的膜电位显著降低.结论该装置可作为脑牵拉压的测量工具,脑牵拉可引起神经元细胞凋亡以及细胞线粒体膜电位降低.实验性脑牵拉时,好将BRP控制在40 g以下.
作者:王诚;刘胜;李志强;郝建忠;郭强;尹卫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研究Tob基因在胶质瘤细胞系SHG-44中的功能,为下一步进行试验性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按照Tob基因的GenBank登录号D38305,构建带有绿色荧光蛋白(GFP)和新型抗生素Zeocin抗性基因的pTracer-EF/V5-His A表达载体.利用脂质体将上述表达质粒转入SHG44胶质瘤细胞.在各个不同的培养时段选择2、4、8、16、24、36、48 h分别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后在48 h时取未转染和转染的细胞大约105个作细胞涂片,进行荧光显微镜摄影和GFAP免疫组化染色分析.同时作体外生长曲线和细胞周期的流式细胞术分析.结果酶切鉴定和序列分析均证实Tob基因被成功克隆,将此基因成功转染到SHG-44细胞后,荧光显微镜观察可见用4μg脂质体和2μg DNA,后用10μg/mLZeocin筛选可以达到90%的阳性细胞数.在转染Tob基因成功的细胞中GFAP染色的阳性率也同样升高.细胞在转染了Tob基因以后生长速度明显变慢,几乎处于停滞状态.流式细胞术分析显示在体外培养24 h后转染阳性细胞G2/M期比例明显减少,而凋亡细胞比例也出现明显的升高.结论Tob基因转染后的胶质瘤细胞生长受到明显抑制,出现向正常胶质细胞的分化和凋亡现象,提示Tob基因确实是一胶质瘤细胞增殖抑制基因,值得进一步做功能研究和实验性基因治疗研究.
作者:孙继勇;王爱东;黄强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不同血清型对成熟肌纤维的转导效率.方法我们用不同的血清型AAV(rAAV-1,rAAV-2,rAAV-3和rAAV-5)表达LacZ和GDNF基因研究在小鼠骨骼肌转导效率,转基因表达用组化方法或ELISA来评定. 结果在3周龄的小鼠中,LacZ组化染色显示rAAV5在慢和快的肌纤维中都有效的转导,而rAAV2和rAAV3优先在慢纤维中转导.在8周龄的小鼠(成年鼠)中,rAAV3和rAAV5在慢纤维和快纤维中都有效的转导.用rAAV3-LacZ或rAAV5-LacZ优先转导的慢纤维与rAAV2相比没有显著性差异.用8周龄的小鼠肌肉注射不同血清型的rAAV-GDNF后,结果显示rAAVl-GDNF表达高;rAAV2、rAAV3和rAAV5在骨骼肌的表达也有效.结论在肌肉基因转导中,rAAV3和rAAV5介导的载体都是有效的,能克服rAAV2所受到的限制.
作者:李小刚;樊东升;村松慎一;小泽敬也;中野今治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内皮素(ET)在脑心综合征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利用组织原位杂交技术检测实验性脑出血大鼠的中枢心血管特定调节区域及心肌ETmRNA表达的动态变化,并对阳性反应物进行图像定量分析.结果实验性脑出血可迅速诱导ET基因在脑出血周围区、下丘脑、脑干、海马、心肌的异常表达.脑出血6 h即可见ET mRNA表达上调,到24 h达高峰,72 h时段虽略有减少,但仍高于正常水平.同时心肌的ET表达增多.结论脑出血周围区及中枢心血管调节区域的ET过多释放,这可能是脑心综合征的病理基础之一.
作者:傅立新;赵建国;赵成彬 刊期: 2005年第11期
肿瘤光动力治疗(photodynamic therapy,PDT)是20世纪80年代初兴起并在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治疗肿瘤的方法,即利用肿瘤组织对特定化学物质的选择性摄入,这些特定的化学物质在一定波长的光作用下产生光动力效应而达到破坏肿瘤组织的目的[1-10].
作者:丁涟沭;徐如祥;杨志林 刊期: 2005年第11期
慢性扩展性脑内血肿(chronic expanding intracerebral hematoma,CEICH)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脑内血肿,具有慢性进展性发展的特性,临床上多数以进行性颅内压增高为主要表现.本文复习文献对CEICH的相关问题综述如下.
作者:梁玉敏;包映晖;江基尧 刊期: 2005年第11期
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自1987年被发现开始,在许多疾病中起了很大作用,包括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NO对MS有促进和抑制的双重作用.本文对NO促进MS病情发展和缓解的作用及机制作一综述.
作者:李世举;吴钢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颞叶脑挫裂伤的CT影像特点、手术指征及手术方法,提高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5例颞叶脑挫裂伤的CT影像特点、手术指征及手术方法.结果8例保守治疗成功.6例发生脑疝后开颅,1例术中脑膨出,术后3例合并大面积脑梗死致死亡,余3例存活.11例因神志下降,侧裂池消失,环池受压或伴中线移位而早期手术,均存活.结论颞叶脑挫裂伤后早期应严密观察,适当放宽手术指征.早期CT结果示脑挫裂伤灶+血肿体积≥20mL以上,侧裂池消失,环池受压和(或)伴中线移位,患者烦躁明显加重或已昏迷即有手术指征,尽量在脑疝发生前采取手术减压挽救生命.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减压充分,有利于改善预后.
作者:聂郁林;赵万;曹乐胜;苗雨露;余少雄;傅红金;黄志斌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分析109例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疗效,探讨有效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109例高血压脑出血病例的临床资料,分析不同手术时机,手术适应证的选择,手术方案以及治疗效果.结果术前、术后两周GCS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同时对病人进行术后3月随访,疗效满意.结论早期手术有利于术后功能改善,应当根据不同病情选择适当的手术方案.
作者:高建兵;陈来照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介绍并探讨支架治疗颈动脉病变的程序及有效性、安全性.方法2004年1月至2005年6月颈动脉狭窄大于或等于70%(NASCET标准)的患者9例行11枚自膨胀支架置入治疗,皆应用保护伞,于围手术期进行抗血小板治疗,并行全脑血管造影及颈部超声检查,临床随访5.5月(1~12月).结果9例手术操作完全成功,术后残余狭窄小于20%,无死亡病例;无症状脑梗死1例;2例术后出现低血压,心动过缓,静脉持续给药24 h后恢复正常.结论应用支架内置入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一种可行、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姜桂生;曲怀谦;贾秀华;梁建华;许建新;王兴臣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自体输血在颅脑肿瘤外科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自2003年5月到2005年5月收治的25例颅脑肿瘤患者,15例择期手术患者行术前采血,术中输自体血,10例拒绝采集自体血和急症手术者输库存异体血.结果25例均可顺利完成手术.自体输血组平均采集量为(450±50)mL,平均输入量为(475±83)mL,2例自体输血者因失血过多需同时输入库存异体血,库存异体血平均输入量为(500±45)mL,与前者相比输入量差异不具有显著性,但两组术前、术后红细胞数、血红蛋白及红细胞比容变化值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体输血在颅脑肿瘤外科手术治疗中是一种安全、有效、便捷的输血方式.
作者:柯惠珍;陈光忠;柯以铨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提高三叉神经痛显微外科手术疗效的方法.方法对51例三叉神经痛患者手术治疗过程和出现的神经并发症作了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7例患者出现面部麻木;2例患者出现听力下降;1例患者出现复视,同侧外展受限.手术直接损伤、手术牵拉伤等是可能的致病因素.结论缓慢释放脑脊液,避免直接损伤神经,手术中避免牵拉神经,术中脑干诱发电位监测可减少并发症.
作者:葛培林;刘仁忠;陈谦学;叶应湖;陈坚;王国安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微创手术治疗婴儿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致颅内出血的疗效. 方法总结分析微创手术治疗25例婴儿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致颅内出血的临床资料. 结果25例患儿均治愈,死亡率为0%,21例获得3月~9年随访,其中17例无任何神经系统后遗症,3例智力发育落后,1例癫痫.结论对婴儿维生素K缺乏致颅内血肿采取微创手术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治疗手段.
作者:康全利;张继芳;金永建;蔡三川;马庚平;杨晓明;王陆;李伟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评价致痫灶切除+多处软脑膜下横纤维切断术(MST)联合使用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取稍大于致痫灶的头皮骨瓣开颅,脑皮层电极(ECoG)标出范围,手术切除致痫灶(非功能区)+MST(功能区).结果术后随访5个月~8年,控制癫痫发作总有效率为88%,其中优(Ⅰ级)47%,良(Ⅱ级)29%,可(Ⅲ级)12%,差(Ⅳ级)6%,无效(Ⅴ级)6%;无手术死亡及严重并发症.结论联合手术治疗顽固性癫痫,安全可靠,疗效肯定.
作者:王铁军;刘光礼;张文伟;江向明;吴展飞;刘广慧;马劲光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CT、MRI影像特点,以便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有效减少误诊误治. 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脑静脉窦血栓患者的影像特征及相关文献. 结果5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头痛、烦躁、神经系统定位体征,MRI表现为一侧或双侧顶叶近大脑镰处梗塞或夹杂有出血性改变. 结论头痛、烦躁、神经系统定位体征是脑静脉窦血栓的常见症状和体征.MRI的特征性表现为脑肿胀,顶叶的局部性梗死,多数伴有出血.
作者:谷有全;石向群;杨金升;张晓燕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舌咽神经痛方法的改进措施和提高治疗效果的临床经验.方法自1984年12月至2004年6月采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1950例颅神经血管压迫综合征病例,其中三叉神经痛1 515例,面肌痉挛400例,舌咽神经痛35例.结果全部病例术中均发现有明确的压迫血管,总有效1 886例,有效率为96.7%,无死亡病例.由于显微外科技术的应用及手术技巧的提高,并发症发生率由8年前的10.55%下降到近8年的2.88%.结论显微血管减压术是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和舌咽神经痛有效的治疗方法.术中颅神经根部的显露、责任血管的识别及减压材料的放置等是影响手术效果的关键.提高微血管减压术的治愈率、减少并发症及复发率有多方面因素值得考虑.
作者:邵彤;刘学宽;种衍军;聂振明;陈德勤;任宪军;程启龙;李元洋;赵长地;王翀;张浩 刊期: 2005年第11期
COBB综合征是脊髓血管畸形中的一个特殊类型,又称为皮肤脊椎脊髓血管畸形(cutaneous vertebral medullary angiomatosis),是同一椎体节段先天性外胚层、中胚层和神经组织的血管发育畸形.以同一椎体节段的皮肤、骨骼、脊髓的血管畸形为特点.临床非常罕见,迄今国内外文献报告的COBB综合征只有30余例.华山医院自建院以来,共收治了3例COBB综合征,但只有一例资料完整,经过合理的综合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因其诊断的特殊性,治疗的复杂性,特报道如下.
作者:高亮;吴雪海;鲍伟民;冷冰;宋冬雷;周良辅;朱剑虹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神经源性肺水肿(neurogenic pulmonary edema,NPE)是重型颅脑外伤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发病急,病死率高,且易漏诊和延误治疗.我科1996~2004年共收治重型颅脑损伤(GCS<8分)的病人412例,其中确诊并发有神经源性肺水肿者共12例,占2.9%.现就其诊治情况结合文献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高嵘;刘惠祥;张光霁 刊期: 2005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