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671-8925
  • 国内刊号:11-5354/R
  • 影响因子:1.52
  • 创刊:2002
  • 周期:月刊
  • 发行:广东
  • 语言:中文
  • 邮发:46-251
  • 全年订价:28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CA 化学文摘(美), 万方收录(中),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知网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国家图书馆馆藏
  •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 神经病学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09年11期文献
  • 吉兰-巴雷综合征的MRI诊断

    目的 分析吉兰-巴雷综合征(OBS)患者的MRI扫描特征和限度. 方法对15例GBS患者(急性14例、慢性1例)行MRI平扫和增强后脂肪抑制TIWI扫描,观察椎管内周围神经的MRI表现及其与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 MRI平扫显示8例急性患者马尾神经不同程度的增粗,T1WI为中等信号,T2W1为等或略高信号,1例慢性患者全脊椎的脊神经和马尾神经增粗.增强扫描显示14例急性患者T<,8>以下出现部分脊神经和马尾神经不同程度的增粗、强化,其中2例伴有部分颈脊神经增粗、强化,2例伴有部分颅神经增粗、强化.1例慢性患者全脊椎的脊神经、马尾神经和部分颅神经增粗、强化;全部患者出现双下肢乏力,其中双下肢瘫痪9例,MRI增强扫描均显示马尾神经明显强化(100%);双上肢乏力7例,MRI阳性3例(43%);颅神经功能障碍6例,MRI阳性3例(50%).结论 MRI可以敏感检测GBS患者的马尾神经病变,但颈神经和颅神经受累易漏诊.

    作者:侯仲军;于晓君;江慧敏;利晞;曹兵艺;陈耀棠;陈姣;刘铃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技术在外伤性视神经病中应用研究

    目的 探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技术在评价外伤性视神经病中的作用. 方法选择6例单侧外伤性视神经病患者,采用磁共振扩散张蛩成像技术检测双侧视神经.应用DTV2和Volume One 1.44软件测量视神经的部分各向异性值、平均表观扩散系数,并进行损伤眼和正常眼的自身对比;应用神经白质纤维柬追踪技术显示视神经的空间完整性和连续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眶内段视神经显示良好,2例患者双侧管内段显示欠佳.6例患者损伤眼眶内段视神经部分各向异性平均值较正常眼明显下降,分别为0.244±0.067和0.452±0.0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平均表观扩散系数平均值较正常眼明显上升,分别为(1.417±0.121)×10<'-3>mm<'2>/s和(1.087±0.118)×10<'-3>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4例患者可以获得用于评估双侧视神经空间连接情况的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图,损伤眼和正常眼之间存在明显差异.结论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技术能够为评估外伤性视神经病的视神经纤维病理情况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作者:杨钦泰;邹艳;孟晓春;胡冰;刘贤;张革化;李源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高血压脑出血CT特征及预后回顾性分析

    目的 探讨高血压脑出血CT表现与预后的关系. 方法收集南方医院425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CT资料,对其在不同出血部位、年龄、病程、性别与预后间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425例患者中男性269例(63.29%),女性156例(36.71%).男女比为1.72:1.本组以幕上脑实质出血为主(87.53%),平均出血量(30.042±7.905)mL,死亡39例(10.5%);幕下脑出血者平均出血量(7.838±5.761)mL,死亡2例(5.3%).各部位出血中,以基底节多,多部位脑出血少,不同年龄组出血部位构成比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2.080,p=0.001).结论患病人数随年龄增长呈逐渐增多趋势,出血量多是死亡重要危险因素之一;老年人椎动脉迂曲扩张是高血压脑出血的一种保护机制;早期CT检查可确定诊断、明确治疗方法、初步预测预后情况.

    作者:陈现红;邹立;黄小让;陆兵勋;张雪林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交通伤所致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临床影响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自1998年2月至2008年2月收治的652例交通伤所致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伤后3个月根据患者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比较患者性别、年龄、入院时间、瞳孔、血氧饱和度、收缩压、血糖、损伤严重度评分(ISS)、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及脑损伤类型等10项指标在2组间的差异.结果 与预后良好组相比,预后不良组患者入院时间长、血糖和ISS评分较高,而瞳孔评分、血氧饱和度、收缩压、GCS分值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挫裂伤、颅内多发血肿和颅内血肿患者预后较差;血糖、血氧、GCS评分和ISS评分为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血糖、血氧、GCS评分和ISS评分可有效判断交通伤所致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

    作者:徐如祥;张鹏;姜晓丹;罗成义;柯以铨;张世忠;段传志;王向宇;王清华;薛杉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一家系(SPG4)的临床与遗传学特点

    目的 探讨遗传性痉挛性截瘫(HSP)4型患者的临床特点和基因突变. 方法观察HSP4型患者1个家系4例患者的临床特点,抽取家系5个成员的外周血,选择与已知HSP致病基因位点在物理距离上紧密连锁的微卫星分子STR进行标记.连锁分析并构建其单体型后进行突变筛选.结果 基因分型结果显示了D2S2351与D2S2255与致病基因不排除连锁.其他位点LOD值为负值排除连锁,因此初步定位于HSP致病基因(SPG)4,所对应的候选基因是spastin基因.突变筛查发现患者spastin基因第8外显子1168位置碱基A/G杂合突变.结论该HSP家系患者具有典型临床表现,为spastin基因第8外显子1168核苷酸的位置上A/G杂合突变所致.

    作者:车峰远;孙志清;张冬梅;刘举祥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垂体腺瘤术后中枢性尿崩的随访研究

    目的 探讨垂体腺瘤患者术后中枢性尿崩发生的相关因素及演变.方法对青岛市立医院自2000年1月至2007年10月收治的96例垂体腺瘤手术后有完整随访资料的病例进行分析,对垂体腺瘤的手术方式、尿量及尿崩持续时间等进行比较.结果 96例患者中术后发生尿崩的有71例(74.0%),其中尿崩持续时间<3周的为42例(43.7%),持续在3周~3月的为19例(19.8%),永久性尿崩的10例(10.4%).两组术后尿崩时间持续3月以上的例数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颅手术入路患者发生持续性尿崩例数明显多于经蝶窦入路患者.结论垂体腺瘤手术后中枢性尿崩的发生是该手术常见的并发症,经颅手术更易导致永久性尿崩.

    作者:刘伟;张继方;刘显明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血清自身抗Aβ抗体亲和力的测定及意义

    目的 探讨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自身抗Aβ抗体亲和力情况.方法 选择AD患者、正常中年人和正常老年人各20例,通过间接ELISA法结合硫氰酸盐洗脱检测各组血清抗Aβ抗体相对亲和力.结果 AD组血清抗Aβ抗体亲和力值为1.6(四分位数范围1.15~2.05),明显低于正常老年组[2.45(四分位数范围1.75~3.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0);正常中年组[2.35(四分位数范围1.35~3.05)]和正常老年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0).根据对硫氰酸盐洗脱耐受情况将抗Aβ多克隆抗体组成分为低、中、高亲和力亚群,AD组低亲和力抗体为13%(四分位数范围5%~18%),明显高于正常老年组[5%(四分位数范围3%~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而AD组高亲和力抗体为15%(四分位数范围5%~24%),明显低于正常老年组[35%(四分位数范围26%~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结论 AD患者血清自身抗Aβ抗体亲和力低于正常,抗Aβ多克隆抗体组成成份发生变化,低亲和力抗体亚群比例明显升高,推测可能是B细胞不完全免疫耐受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作者:吕建平;曹志恺;全伟;邹俊涛;姚志彬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后颅窝骨瓣开颅、深部肌群分层缝合技术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枕下乙状窦后人路骨瓣开颅和复位,后颅窝深部肌群分层切开、缝合术的手术方法及临床应用. 方法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03年5月至2005年5月应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骨瓣开颅、深部肌群分层切开缝合术治疗40例桥脑小脑角区肿瘤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同顾性分析.结果 骨瓣开颅均顺利完成,手术视野良好,平均用时40~70min;2例患者术后出现皮下积液,无脑脊液漏发生,多数患者数后第6天头部即可自由活动.结论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骨瓣开颅、深部肌群分层缝合技术安全、快捷,可降低术后脑脊液漏、假性脑膨出的发生,并可使头部早期恢复自由活动.

    作者:陈先震;楼美清;卢亦成;丁学华;候立军;韩唏;胡国汉;骆纯;白如林;赵耀东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缺血性卒中病变血管和侧支循环代偿的研究

    目的 观察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责任病变血管及其侧支循环代偿方式,探讨脑动脉闭塞或严重狭窄时侧支循环的代偿作用与牛津郡社区卒中项目(OCSP)临床症状分型之间的关系.方法对211例缺血性卒中患者采用OCSP分型(完全型前循环梗死36例,部分前循环梗死94例,后循环梗死31例,腔隙性梗死50例),进行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检查,判定梗死的责任血管、侧支循环是否建立及代偿方式.结果 检出有病变血管的患者198例,共累及病变血管206支,责任血管为颈内动脉98条、大脑中动脉54条、椎动脉27条、颈总动脉6条、基底动脉5条、锁骨下动脉4条、大脑前动脉及大脑后动脉各2条;经Willis环代偿98例,软脑膜支吻合115例,颅外代偿46例.结论脑动脉病变多位于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其次位于椎动脉,前循环病变较后循环病变具有更高的梗死发生率;侧支循环代偿以Willis环充分,软脑膜支吻合常见;脑梗死的临床分型受病变血管与侧支循环代偿的综合影响.

    作者:经屏;张临洪;徐武平;张新华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婴儿维生素K缺乏致颅内出血36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婴儿维生素K缺乏致颅内出血的l临床特点、远期预后随访和预防. 方法收集新华医院小儿神经外科自2000年11月至2007年9月收治的36例维生素K缺乏致颅内出血患儿的病史资料,对其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诊断、治疗、预后及预防进行分析,其中13例患儿采用外科手术治疗,23例患儿采用内科药物治疗.结果 住院治疗期间有1例患儿死亡,其余35例存在不同程度的改善.出院后经过半个月~7年的随访,手术治疗的患儿中1例死亡,1例留有后遗症;保守治疗的息儿中1例死亡,4例留有后遗症.结论及时诊断、尽早积极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可提高此病的抢救成功率,降低病死率及致残率.进行大规模科普宣传,提高人们对此病的重视程度,加强各种预防措施,对降低该病的发病率十分重要.

    作者:赵阳;金惠明;孙莲萍;江峰;马杰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单相抑郁与双相障碍住院患者地塞米松抑制试验的对照研究

    目的 通过地塞米松抑制试验(DST)了解单相抑郁和双相障碍患者在不同情绪状态下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改变情况. 方法对38例单相抑郁住院患者和63例双相障碍住院患者(双相障碍Ⅰ型19例,双相障碍Ⅱ型44例;双相障碍抑郁发作者33例,双相障碍躁狂发作者18例,双相障碍混合发作者12例)进行DST,其中17例单相抑郁、35例双相障碍患者在治疗4周后再次行DST,比较各组DST脱抑制率差异.结果 治疗前,单相抑郁的DST脱抑制率(36.8%)与双相障碍(14.3%)、双相障碍Ⅰ型(10.5%)、双相障碍Ⅱ型(15.9%)以及双相障碍抑郁发作(15.2%)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相障碍Ⅰ型(10.5%)与双相障碍Ⅱ型(15.9%)之间,双相障碍抑郁发作(15.2%)、双相障碍混合发作(16.7%)和双相障碍躁狂发作(11.1%)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DST脱抑制率在上述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单相抑郁的DST脱抑制率随着病情改善而降低,但较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相障碍的DST脱抑制率在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疾病期,单相抑郁的DST脱抑制率高于双相障碍;双相障碍的DST脱抑制率与临床分型、发作类型、病情无关.

    作者:甘照宇;关念红;陶炯;钟智勇;吴小立;张晋碚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的侧支循环与神经功能的单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侧支循环的代偿作用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关系. 方法对52例连续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所致的脑梗死患者入院时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利用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技术(DSA)评估颅内动脉的侧支循环代偿情况.应用统计学方法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 DSA发现52例患者18例出现颈内动脉闭塞,单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28例,6例双侧重度狭窄.52例患者中出现前交通动脉代偿18例,后交通动脉代偿8例,前后交通动脉同时代偿12例,14例患者未出现Willis环血管的代偿.无Willis环代偿组与Willis环代偿组NIHSS评分平均秩次分别为35.75和23.0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交通代偿组与后交通代偿组NIHSS评分平均秩次分别为12.42和15.94,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时可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有效的代偿.NIHSS评分与血管代偿及阻塞位置显著有关.DSA对侧支循环的判定在治疗干预中显得尤为重要.

    作者:王建红;郭富强;吴文斌;张天;余能伟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无镁诱导惊厥后发育中皮层神经元γ-氨基丁酸A受体α1亚单位的变化

    目的 研究无镁诱导对惊厥后发育中皮层神经元表达γ-氨基丁酸A受体(GABAAR)α1亚单位的影响.方法 以原代培养的大鼠大脑皮层神经元无镁诱导的反复惊厥样放电为模型,根据对培养6 d皮层神经元的不同处理分为正常细胞外液组和无镁细胞外液组.神经元在上述2种液体中孵育3 h,然后恢复正常DMEM培养液继续培养,1、7及12 d后应用流式细胞技术、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2组大鼠皮层神经元GABAAR α1亚单位表达的变化.结果 应用流式细胞技术发现无镁损伤后12 d时无镁组GABAAR α1阳性细胞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发现无镁损伤后7d、12 d时实验组GABAAR α1蛋白表达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发现无镁损伤后1 d时,无镁组GABAAR α1 mRNA表达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无镁细胞外液处理可以诱导发育中大鼠皮层神经元GABAAR α1表达的改变.

    作者:里健;毛定安;薄涛;李杏芳;易璐;易著文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脑动脉瘤模型制作及高血压对其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 建立脑动脉瘤动物模型并初步探讨高血压对脑动脉瘤的影响.方法 45只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高血压组、正常血压组和正常对照组.高血压组行脑动脉瘤模型制作+双侧肾动脉狭窄术:正常血压组只建立脑动脉瘤模型:正常对照组不予任何处理.各组在术前,术后6周、12周三个时间点分别测量各组大鼠动脉收缩压.术后12周测量脑动脉瘤大小,并灌注固定,取脑动脉瘤部位血管组织,应用HE染色、Van Geson染色和Verhoeff染色进行病理检查.结果 高血压组在处死前血压明显升高[(197.48±15.44)mm Hg],与手术前的血压[(104.40±14.70)mm Hg]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处死前脑动脉瘤的长度[(2.38±0.31)mm]和宽度[(1.89±0.35)mm]与脑动脉瘤制作完成时的长度[(1.62±0.18)mm]和宽度[(1.36±0.09)mm]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血压组和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变化.病理检查显示高血压组血管内膜消失,弹力层完全断裂;正常血压组尚存部分弹性纤维;正常对照组血管组织无改变.结论本实验采用的脑动脉瘤模型稳定性好,制作方便,具有与人类脑动脉瘤相似的形态和病理结构.高血压对脑动脉瘤的弹力蛋白和胶原蛋白有明显影响,是影响脑动脉瘤增大的重要因素之一.

    作者:姬斌;姜晓丹;段传志;王双全;杜谋选;汪求精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绞股蓝皂苷对原代培养胚鼠中脑多巴胺能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

    目的 探讨绞股蓝皂苷(GPs)对原代培养的胚鼠中脑多巴胺(DA)能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 方法原代培养胎鼠中脑腹侧神经细胞,分别应用100、200、400、800μg/mL GPs作用6 h、12 h、24 h、48 h、72 h、96 h,同时设空白对照组和阳性对照(NGF)组,应用MTT比色试验检测GPs对细胞活性的影响,筛选GPs的佳作用浓度和时间.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抗酪氨酸羟化酶(TH)的表达;应用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诱导细胞损伤,同时设空白对照组和GPs预处理组,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和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表达和细胞凋亡.结果 MTT检测结果显示400μg/mL GPs作用48h后细胞活性高,与NGF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H免疫染色显示400μg/mL GPs组和NGF组TH阳性细胞数均高于空白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NOS免疫染色和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400 μg/mL GPs预处理组iNOS阳性细胞数和细胞凋亡率高于空白对照组,但仍低于MPT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400μg/mL GPs作用48 h对MPTP诱导的DA能神经细胞的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熊东;李维新;王鹏;贾栋;杨浩;高国栋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4-羟基他莫昔芬对泌乳素腺瘤GH3细胞PTTG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雌激素受体拮抗剂4-羟基他莫昔芬(OHTam)对泌乳素腺瘤GH3细胞中垂体瘤转化基因(PTTG)表达的影响. 方法采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式反应(RT-PCR)和Westernblot法,测定GH3细胞中PTTG mRNA和PTTG蛋白表达.在去激素培养条件下观察不同浓度的4-羟基他莫昔芬(OHTam)和雌二醇(E2)对细胞生长速度、PTTG mRNA和PTTG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 GH3细胞在去激素环境下细胞生长明显减慢,低浓度E2(1×10<'-8>mol/L)可促进其生长,OHTam(1×10<'-6>mol/L)可抑制E2(1×10<'-8>mol/L)的生长刺激作用;GH3细胞中存在PTTGmRNA和PTTG蛋白的表达,且OHTam(1×10<'-6>mol/L)可抑制它们的表达水平.结论泌乳素腺瘤GH3细胞的生长具有雌激素依赖性,应用雌激素受体拮抗剂OHTam能抑制GH3细胞生长和PTTG原癌基因的表达水平.

    作者:崔友强;汪建军;滕良珠;孔建新;李猛;郭建;孙金龙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高免疫原性胶质瘤细胞疫苗体外诱导Th-1漂移研究

    目的 观察高免疫原性即膜型热休克蛋白70(HSP70)及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复合体Ⅰ类分子(MHC-Ⅰ)双高表达人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U251(GBM U251)细胞疫苗在体外诱导Th-1漂移现象.方法 GBM U251分别以500 U/mL IFN-γ诱导48 h、43℃热休克2 h、500 U/mLIFN-γ诱导48 h+43℃热休克2 h诱导其MHC-Ⅰ类分子、膜型HSP70高表达,随后经丝裂霉素(MMC)灭活制成细胞疫苗.体外刺激健康捐献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作为效应细胞,进行肿瘤特异性杀伤试验;FCM检测疫苗刺激前后PBMCs CD4<'+>、CD8<'+>T淋巴细胞比例变化;ELISA法检测效应细胞攻击靶细胞后的IFN-γ、IL-2的分泌情况.结果 体外刺激后,HSP70和MHC-Ⅰ类分子双高表达的U251细胞疫苗CD4<'+>、CD8<'+>比例相对于MHC-Ⅰ类分子单高表达或HSP70分子单高表达细胞疫苗组明显增加,体外IFN-γ和IL-2分泌量亦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免疫原性即HSP70和MHC-Ⅰ类分子双高表达U251细胞疫苗体外诱导产生Th-1漂移现象,推测是其体外抗瘤作用的重要机制之一.

    作者:林章雅;康德智;郑树法;林元相;连葆强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Lactacystin诱导PC12细胞胞内嗜酸性包涵体动态变化的研究

    目的 研究蛋白酶体抑制剂lactacystin诱导PC12细胞胞浆内嗜酸性包涵体的动态变化过程.方法 PC12细胞中加入不同浓度lactacystin(0、5、10、20μmol/L),孵育24 h后行HE染色及α-synuclein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光镜观察包涵体变化;其中10 μmol/L lactacystin组分别于加入lactacystin后24、36、48、72、96和120 h行上述染色法,光镜观察包涵体变化.结果 lacatacystin作用于PC12细胞24 h后,HE染色显示随着浓度增加.胞浆中嗜伊红包涵体数量逐渐增多.0 μmol/L组胞浆中未看到包涵体,5 μmol/L组胞浆中有少量包涵体出现(3.33%±1.15%),10μmol/L组多数细胞胞浆出现典型球状包涵体(71.33%±4.16%),20μmol/L组几乎每个细胞胞浆中均出现嗜伊红包涵体(90.33%±3.21%),个别包涵体游离于细胞外;10 μmol/L组随着时间延长,包涵体逐渐从胞浆中游离至细胞外,其后胞浆逐渐缺失,在96 h和120 h时仅剩余胞核和球状包涵体.免疫组化染色显示:lactacystin作用24 h时,胞浆中α-synuclein免疫反应阳性物质逐渐由散在颗粒逐渐聚集成球状包涵体;随着浓度的增加和时间延长,α-synuclein染色阳性的球状包涵体游走于细胞外,胞浆逐渐缺失,至96 h和120 h时仅剩余胞核和包涵体.结论 lactacystin作用于PC12细胞后,早期在胞浆中出现散在的嗜酸性和α-synuclein免疫反应阳性的颗粒,随着浓度增加和时间延长,颗粒状物质在核旁聚集,终形成固缩的包涵体,细胞外包涵体可独立存在.这种包涵体的动态变化过程与以人类帕金森病为代表的神经变性疾病中的包涵体非常相似,可以作为研究包涵体相关问题的有力工具.

    作者:张海娜;胡馨予;胡国华;陈秋惠;韩艳秋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小干扰RNA沉默RHBDF1基因抑制胶质瘤细胞生长和诱导细胞凋亡的初步研究

    目的 检测RHBDF1基因在正常胶质细胞和胶质瘤细胞内的表达,以及小干扰RNA沉默C6胶质瘤细胞内RHBDF1基因后是否诱导C6细胞凋亡和抑制细胞生长,为基因治疗胶质瘤寻找新的靶基因. 方法采用Western blot检测RHBDF1基因在正常胶质细胞和胶质瘤细胞(包括C6、U251和MGR2)的表达情况:用脂质体转染法分别将RHBDF1 siRNA或对照siRNA转染入C6细胞内,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siRNA转染后对C6细胞内RHBDF1基因和蛋白的影响;Tune1法检测RHBDF1基因沉默后对细胞凋亡的诱导情况,Ki-67免疫荧光染色观察RHBDF1基因沉默后对细胞生长抑制的影响.结果 与正常胶质细胞比较,胶质瘤细胞内RHBDF1基因存在着过度表达.siRNA转染入C6细胞后.对照siRNA组凋亡率为2.96%±1.25%,而RHBDF1siRNA1组和RHBDF1 siRNA2的凋亡率分别为36.35%±4.85%和33.58%±4.08%:对照siRNA组细胞增殖率为95.96%±3.25%,而RHBDF1 siRNA1组和RHBDF1 siRNA2组的细胞增殖率分别为24.57%±5.53%和25.68%±4.08%;组间细胞凋亡率和增殖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HBDF1基因在胶质瘤细胞内存在过度表达,沉默该基因后可以诱导细胞凋亡和抑制细胞生长,RHBDF1基因可能成为基因治疗胶质瘤的一个新的靶基因.

    作者:闫振文;陈江瑛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人14-3-3β蛋白的原核表达、抗血清制备及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目的 纯化原核表达的14-3-3β(YWHAB)重组蛋白并制备多抗血清,构建适用于哺乳动物细胞的真核表达载体.方法 将重组蛋白表达载体pET30a(+)/YWHAB转化大肠杆菌表达菌株BL21(DE3)感受态细胞,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重组蛋白表达,镍-四齿螯合剂(Ni-NTA)亲和层析柱纯化重组蛋白;以纯化的重组蛋白为抗原免疫BALB/c小鼠,应用ELISA和Western blot方法分别检测抗血清的效价和特异性;应用PCR扩增添加BamH Ⅰ和EcoR Ⅰ酶切位点把YWHAB的ORF亚克隆至真核表达载体pEGFP-N1,添加BamH Ⅰ和Hind Ⅲ酶切位点把YWHAB的开放阅读框(ORF)亚克隆至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对重组载体进行酶切和PCR鉴定.结果 YwHAB重组蛋白以可溶性形式表达,分子量为32 000,与预期分子量一致;纯化后的重组蛋白纯度达90%以上,ELISA结果显示其抗血清的效价为1:50 000,Western blot结果表明抗血清的特异性较好;酶切和PCR鉴定结果表明真核表达载体pEGFP-N1/YWHAB和pCDNA3.1(+)YWHAB构建成功.结论 通过亲和层析纯化获得人14-3-3β重组蛋白,进而免疫BALB/c小鼠制备多抗血清,为进一步研究人14-3-3β的功能成功构建了其真核表达载体.

    作者:杨学习;孙敏英;马瑞娟;徐伟文;李明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低氧预适应小鼠脑匀浆液提取液对大鼠鼠胚海马神经元缺氧复氧后神经细胞的影响

    目的 探讨低氧预适应小鼠脑匀浆液提取液对大鼠鼠胚海马神经元缺氧复氧后神经细胞活性和凋亡的影响. 方法在96孔培养板中将大鼠鼠胚海马神经细胞原代培养至8 d,将培养细胞按照处理的不同分为以下5组:(1)正常对照组(仅加入PBS)、(2)H<,4>R<,48>组(缺氧4 h/复氧48h后加PBS)、(3)H0组(缺氧4 h/复氧48 h前加正常小鼠脑匀浆提取液)、(4)H1组(缺氧4h/复氧48h前加急性低氧对照小鼠脑匀浆提取液)、(5)H4组(缺氧4 h/复氧48 h前加低氧预适应小鼠脑匀浆提取液),分别用酶标仪和流式细胞仪测定神经细胞活性和凋亡情况.结果 正常对照组细胞活性明显高于H<,4>R<,48>组,H0、H1和H4组分别与H<,4>R<,48>组相比,细胞活性明显增加,且H4组细胞活性又明显高于H0、H1组;正常对照组仅有极少量的凋亡细胞,而H<,4>R<,48>组凋亡细胞显著增多,H0、H1和H4组分别与H<,4>R<,48>组相比凋亡细胞明显减少,且H4组又分别明显少于H0、H1组.结论低氧预适应小鼠脑匀浆液提取液可能通过增加大鼠鼠胚海马神经元缺氧复氧后神经细胞活性和减少神经细胞凋亡起到抗缺氧性损伤作用.

    作者:杨明峰;张颜波;孙保亮;牛敬忠;吕国蔚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中枢神经系统冲击波损伤及救治原则

    由于炮弹、航弹、导弹、地雷等爆炸性武器在现代战争中广泛使用,爆炸伤的发生率居于所有战伤伤类的首位,高达60%~90%[1-3].平时爆炸伤多见于易爆物在制造、储存、运输过程中发生的意外爆炸、煤矿、锅炉事故、恐怖分子袭击等.爆炸是固、液体快速发生物理、化学反应转化为气体时能量释放.

    作者:高洁;康健毅;赖西南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基质金属蛋白酶-9在脑卒中的两面性

    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s)是一组锌离子依赖的蛋白酶家族,是维持组织变构的重要酶类.

    作者:项丽娜;谢聃;张拥波;王得新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缺血缺氧性脑损伤中有关缺氧诱导因子-1的研究进展

    缺氧诱导因子-1(hypoxia-inducible factor 1,HIF-1)由Semenza于1992年发现,为连接在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基因低氧反应元件上的一个核因子[1].HIF-1在缺氧条件下被激活并获得转录活性,它能与靶基因相结合,通过转录及转录后的调控,使机体对缺氧缺血产生适应反应.

    作者:林洁;余勤;刘丽珍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Micro-RNA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研究进展

    Micro-RNA(miRNA)是一类长约22个核苷酸的小分子非编码RNA,以往研究表明miRNA在高等生物正常发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作者:张波;李刚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白细胞介素-10在脊髓损伤中的研究进展

    一、白细胞介素-10(IL-10)概述IL-10是一种免疫调节因子,人类内源IL-10产生的主要细胞是巨噬细胞和单核细胞.

    作者:王法臣;袁绍纪;吕学明;熊晖;江慧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多胺类似物抑制肿瘤细胞的机制研究进展

    迄今为止,关于多胺的功能尚无定论,但有研究表明它参与稳定DNA构象、染色质浓缩、DNA转录以及细胞生长和发育过程,可特异性地修饰某些RNA分子,稳定或激活RNA酶,参与mRNA的翻译以及影响蛋白质合成等.多胺是真核细胞生存所必需的小分子物质.

    作者:王彬;江荣才;张建宁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硬脊膜外炎症性肌纤维母细胞瘤误诊一例

    患者,男性,39岁,因双下肢无力伴胸部以下感觉减退3个月,加重1个月入院,双下肢无力以长时间行走后为著,患者无大小便障碍,无外伤及感染病史.

    作者:杨云娜;顾征;李荧;李彤;徐爱民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完全神经内镜下高血压脑出血的微创治疗:一种可以通过1 cm小骨孔在直视下清除脑内血肿的手术技术

    高血压脑出血是一种常见的、危害极大的疾病.作为脑卒中高发国家,我国高血压脑出血年发病率高达50.6/10万~80.7/10万,位居我国老年人三大死亡原因之首[1].

    作者:陈祎招;徐如祥;何雷;赛力克;王向宇;柯以铨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三叉神经痛合并舌咽神经痛的神经外科治疗(附三例报道)

    三叉神经痛是面部神经痛中常见的一种,其特征为局限于三叉神经一支或多支面部分布区的短暂性发作性的尖锐撕裂样剧痛,缓解期如常人,常有扳机点,病程一般较长,无神经系统阳性体征.

    作者:姜晓峰;傅先明;牛朝诗;汪业汉;计颖;凌士营;丁宛海;李光群;付古月 刊期: 2009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