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观测小鼠脑梗塞周围扩散性去极化(PIDs)的内源光信号变化特征,探索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波形蛋白(Vim)基因敲除对PIDs的影响。方法以GFAP和Vim基因敲除(GFAP-/-Vim-/-)小鼠及其野生型(GFAP+/+Vim+/+)小鼠为研究对象,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梗塞(MCAO)模型,应用四波长内源光信号(OIS)成像技术监测两组动物4 h内PIDs的发作情况。结果 OIS成像显示PIDs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连续的、红蓝相间的弧形波,由发源处向四周缓慢播散;PIDs存在5种不同空间播散类型:喙-尾播散类型、侧方-内侧播散类型、尾-喙播散类型、对侧播散类型和内侧-侧方播散类型。GFAP-/-Vim-/-小鼠和GFAP+/+Vim+/+小鼠PIDs的发作次数、播散类型、速度及时程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四波长OIS成像技术可获得PIDs的高分辨率彩色影像,为更深入研究PIDs的时空特性创造了条件;GFAP和Vim基因敲除对MCAO模型制备后4 h内PIDs的发作无显著影响。
作者:吕建平;曹志恺;Lee Jin-Moo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热休克蛋白90(Hsp90)抑制剂槚如酸对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增殖、侵袭、迁移的影响。方法采用体外malachite green-molybdate显色反应和ATP-琼脂糖凝胶结合实验检测槚如酸对Hsp90抑制活性;MTT法检测药物对MDA-MB-231增殖抑制效应;Transwell小室法检测药物对细胞侵袭和迁移影响;免疫印迹法检测药物对相关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TIMP-1)、Hsp90、热休克蛋白70(Hsp70)表达的影响。结果槚如酸为特异性的Hsp90抑制剂,其抑制IC50值为82.5μmol/L。MTT结果显示,槚如酸具有明显抑制细胞增殖的作用,且呈现浓度依赖关系,其IC50值为29.3μmol/L。不同浓度的槚如酸(12.5,25.0,50.0μmol/L)处理36 h后,与对照组相比,药物对细胞侵袭抑制率分别为:23.6%、56.6%、67.0%,P<0.05。槚如酸(12.5,25.0,50.0μmol/L)处理24 h后,与对照组相比,药物对细胞迁移抑制率分别为:30.0%、45.5%、77.5%,P<0.05。免疫印迹法结果显示,槚如酸随着浓度的增加,诱导MMP-9降解越明显,而对Hsp90和Hsp70蛋白表达均没有影响。结论槚如酸能明显抑制乳腺癌细胞增殖、侵袭、迁移能力,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Hsp90 ATPase活性以及导致下游的顾客蛋白的MMP-9表达下调有关。
作者:李红梅;聂丽娟;霍强;赵素容;马涛;吴成柱;刘浩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小鼠子宫中胚胎着床部位与非着床部位巨噬细胞(Macrophage, Mφ)的分布差异,探讨其在胚胎着床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取真孕(n=30)和假孕小鼠(n=30)子宫组织,选择30只妊娠小鼠模型作为实验组,同时选择30只假孕小鼠模型作为对照组,在围着床期取两组小鼠子宫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子宫组织中Mφ、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白血病抑制因子(LIF)的分布,分析比较子宫组织中胚胎着床部位和非着床部位Mφ、iNOS和LIF的分布差异及相关性。结果在小鼠子宫组织中,观察到实验组Mφ在D4.5(雌鼠交配后次日晨阴道见栓为D0.5)前主要分布子宫内膜,D4.5后主要分布于子宫外膜,对照组Mφ主要分布于子宫内膜;实验组iNOS在D4.5前主要分布子宫内膜,D4.5后主要见于子宫肌膜和外膜,对照组iNOS主要位于子宫内膜,且实验组Mφ和iNOS分布呈正相关。此外,实验组LIF显著表达于子宫内膜,对照组几乎不表达,二者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着床部位Mφ、iNOS和LIF明显高于非着床部位,其中Mφ、LIF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围着床期小鼠子宫组织中Mφ主要分布在子宫内膜及胚胎着床点,并伴有iNOS和LIF的表达,提示Mφ在胚胎着床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高瑞花;陈雷宁;谭雯雅;谭洪川;欧湘红;李红;全松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miR-223在肾透明细胞癌中的表达与功能。方法用real-time RT-PCR法检测miR-223在肾透明细胞癌组织和瘤旁组织中的表达以及细胞系中miR-223的表达量。用transwell迁移实验和划痕实验测转染miR-223模拟物的786-O细胞的迁徙能力,MTS法测其增殖情况,流失细胞仪分析其细胞周期。并用SPSS统计软件分析其临床数据与miR-223表达量的关系。结果 miR-223在肾透明细胞癌组织和细胞系中的表达量高于瘤旁组织和正常肾小管上皮细胞(P=0.0003),其miR-223的表达量与肿瘤的大小有关,肿瘤直径大于4 cm的肿瘤miR-223表达量升高(P=0,0028)。转染miR-223模拟物的786-O细胞transwell细胞迁移数比对照组多(P<0.0001),划痕实验显示实验组愈合能力比对照组快,增殖实验表明实验组增殖速度快于对照组(P=0.006),细胞周期显示实验组细胞G1期减少,S期细胞增加,提示处于增殖的细胞数多(P<0.05)。结论 miR-223可能起着促进肾透明细胞癌发生发展的作用,可能是抗肾透明细胞癌治疗的新的抗癌靶标。
作者:牛少曦;马鑫;张瑜;巩会杰;高宇;李新涛;沈东来;王雷;姚远新;张旭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RNA干扰沉默IgG表达对人前列腺癌PC3细胞株放射敏感性的影响。方法将IgG FC段受体RNA质粒(FCGR1AshRNA)和阴性对照质粒(NCshRNA)转染人前列腺癌PC3细胞,Q-PCR和Western-blot检测IgG表达。以60Coγ射线0、2、4、6、8、10 Gy分别照射空白对照组、NCshRNA组、FCGR1AshRNA组细胞;照射48 h后,MTS法检测细胞增殖状态;照射12、24、48 h后,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重点探讨6Gy射线照射后不同时间的敏感性、增值率、抑制率与凋亡率。结果质粒转染前列腺癌PC3细胞后,FCGR1AshRNA与NCshRNA组和空白对照组相比,IgG表达水平明显下降,细胞增殖受抑制(P<0.05)。不同放射剂量下48 h后及6Gy射线照射后的不同时间段,FCGR1AshRNA组的增值率减低,凋亡率升高(P<0.05)。结论 RNA干扰抑制IgG表达能提高PC3细胞对放射线的敏感性,IgG基因可能是联合放疗治疗前列腺癌的理想靶点。
作者:徐亚文;陈玢屾;许凯;李炳坤;温勇;赵朋朋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研究α1-PDX对宫颈癌细胞株HeLa细胞生长、转移及成瘤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α1-PDX转染HeLa细胞,通过MTT细胞增殖实验,Boyden细胞迁移和侵袭实验观察HeLa细胞的生长,迁移和侵袭能力。采用蛋白印迹法检测细胞Furin及产物膜性Ⅰ型金属蛋白酶(MT1-MMP)蛋白量的变化,荧光酶底物实验检测Furin活性。制作HeLa细胞致瘤裸鼠模型研究肿瘤体内生长。结果细胞增殖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24 hα1-PDX组HeLa细胞体外生长抑制1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细胞迁移和侵袭实验结果显示,α1-PDX处理组穿过滤膜和基质胶的HeLa细胞数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HeLa/PDX可显著降低Furin的活性和MTI-MMP的蛋白水平。HeLa/PDX致瘤裸鼠的成瘤机率及皮下肿瘤体积明显小于对照组。结论α1-PDX可有效抑制人宫颈癌HeLa细胞的生长、转移及成瘤能力,机制可能与降低Furin活性及产物MTI-MMP的表达有关。
作者:石冲;张国彬;韩宝生;杨俊红;刘恒;习瑾昆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检测结肠癌细胞系中miR-200a对高转移细胞系Lovo的影响。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6种结肠癌细胞系HCT116、HT29, LS174T、SW480、SW620和Lovo中miR-200a的表达水平,在高转移细胞系Lovo中瞬时转染miR-200a mimics使其高表达miR-200a,检测高表达miR-200a后Lovo细胞增殖、迁移、细胞同质黏附能力和凋亡等情况的变化。结果 miR-200a在6种细胞系中存在差异性表达,其中具有高转移潜能的Lovo中表达低,成瘤但不转移的细胞系HCT116表达高。在Lovo细胞高表达miR-200a后,Lovo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能力明显减弱、细胞同质黏附能力增强且凋亡增加。结论 miR-200a在结肠癌细胞系中表达失常,其作用可能与结肠癌细胞的侵袭和转移有关,高表达miR-200a能抑制Lovo细胞增殖和迁移、增强细胞间黏附能力、促进凋亡,其分子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吴共发;赵海燕;何楠;韩慧霞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研究两种不同的Huber正则化阈值自适应选取方法及其在低剂量CT迭代重建中的应用。方法针对低剂量CT重建采用基于Huber正则化的迭代重建技术,Huber正则化阈值的选取分别基于全局和局部边缘保持算子。结果仿真数据的实验结果表明,两类Huber正则化阈值自适应选取方法均能较好地抑制重建图像中的噪声和伪影。结论两类Huber正则化阈值自适应选择方法均可实现低剂量CT优质重建。
作者:张善立;张华;胡德斌;曾栋;边兆英;路利军;马建华;黄静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苍术提取物(Rhizome Atractylodes extract, ERA)保护胃粘膜的作用及对脾虚模型大鼠胃肠免疫功能的影响,阐明ERA干预脾虚证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喂饲小承气汤煎剂加饥饱失常建立大鼠脾虚证模型,模型复制成功后动物随机分为脾虚模型组,ERA高、中、低剂量组,多潘立酮组。连续灌胃给药10 d。采用肠道灌流法检测大鼠肠道灌流液IgA含量,腹主动脉采血法检测大鼠血清IgG含量,并测定大鼠胸腺、脾脏指数,HE染色行大鼠胃黏膜病理学观察,激光多普勒微循环血流计行大鼠胃黏膜血流量的测定,免疫组化法测定大鼠胃黏膜组织中TFF1及结肠TLR4的表达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胃黏膜形态学、胃黏膜血流量、相关免疫学指标显著改变;与模型组比较,ERA各剂量组大鼠胃黏膜形态学、胃黏膜血流量、胃黏膜组织中三叶因子1(TFF1)的表达量,肠道灌流液IgA、血清IgG含量、胸腺、脾脏指数及结肠TLR4的表达量不同程度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ERA可抑制脾虚证大鼠胃粘膜损害,保护和修复损伤的粘膜组织,并改善脾虚证大鼠的免疫功能。
作者:刘芬;刘艳菊;田春漫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7, BMP-7)是一种促进骨和软骨再生的关键性生长因子,旨在筛选高效能BMP-7siRNA序列,为后续探讨BMP-7的生物学作用机制的基础和临床应用研究提供实验研究技术手段。方法本实验针对BMP-7基因,构建出相应4条siRNA序列,分别将其转染至大鼠脐静脉内皮细胞,转染72 h后用Wb和RT-PCR方法检测BMP-7蛋白和BMP-7 mRNA表达水平,筛选出高效的BMP-7siRNA序列。结果人工合成的4条BMP-7siRNA序列都能有效抑制大鼠脐静脉内皮细胞的BMP-7表达,其中BMP-7-3siRNA序列抑制效果为明显,抑制率大于90%,被确认为体外抑制BMP-7表达为有效的干扰序列。结论 BMP-7-3 siRNA序列能够在体外高效能抑制BMP-7表达,故可作为一种实验研究技术手段,用于探讨BMP-7的生物学作用机制的基础和临床应用研究。
作者:李彩霞;白鹏;赵娴;董苑;代晓明;李逸松;刘流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检测临床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病人组织中TRIM25、PKM2蛋白的表达情况,探讨它们的关联性及意义。方法应用组织免疫荧光法,检测TRIM25、PKM2蛋白在60例NSCLC组织和20例癌旁边正常肺组织(>5 cm)表达情况,同时运用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TRIM25、PKM2在10例新鲜NSCLC组织中表达情况,并结合标本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TRIM25在60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45%,而20例癌旁正常肺组织中仅为10%(P=0.005)。TRIM25在腺癌中阳性表达率为28.6%,而在鳞癌中为59.4%(P=0.017)。TRIM25被发现与TNM分期、淋巴结转移之间呈正相关性(P<0.05)。PKM2在60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表达率为73.3%,而在20例癌旁正常肺组织中为30%(P=0.001)。PKM2在腺癌的表达为57.1%,而在鳞癌中为87.5%(P=0.008)。通过关联性分析TRIM25和PKM2存在相关性(P=0.026)。Western blot结果表明当TRIM25表达升高时PKM2表达增长放缓。结论 TRIM25、PKM2蛋白可能同时参与到NSCLC发生发展过程中,存在负相关性。
作者:敬怀志;邱峰;陈世知;粟林;屈灿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明确TOLL样受体2(TLR2)与microRNA144(miR-144)作用之间的关系。方法利用不同浓度的miR-144的模拟物(mimics)和抑制剂(inhibitor)瞬时转染大鼠巨噬细胞系NR8383细胞,RT-qPCR检测miR-144和TLR2及其下游分子TNF-α的表达。利用大鼠肝脏cDNA为模板,PCR获取目的片段(即含miR-144野生及突变结合位点的TLR2 mRNA的3'UTR区);用SacⅠ、XbaⅠ双酶切pmirGLO报告基因载体和含miR-144野生及突变结合位点的TLR2 mRNA的3'UTR区,构建携带上述片段的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并通过PCR、双酶切、DNA测序鉴定构建的重组质粒,即pmir-TLR2-3'UTR及pmir-mutant-TLR2-3'UTR;并用miR-144的mimics与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共转染明确miR-144与TLR2 mRNA的3'UTR区的靶向关系。结果瞬时转染100 nmol/L miR-144 mimics后,NR8383细胞中miR-144表达显著升高,而TLR2及其下游分子TNF-α表达显著下降;而100 nmol/L miR-144 inhibitor作用则相反。PCR和双酶切DNA测序结果证实pmir-TLR2-3'UTR及pmir-mutant-TLR2-3'UTR重组载体构建成功;用100 nmol/L miR-144 mimics与空载体及上述两个构建体分别共转染HEK 293T细胞后,pmir-TLR2-3'UTR转染组相对荧光素酶活性显著降低。结论 miR-144通过靶向结合TLR2 mRNA的3'UTR区负性调节TLR2及其下游促炎因子的表达。
作者:王璇;蓝茜;刘莉;伊静;李靖;李玥;王美晨;李嘉熙;宋刘梅;李冬民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观察急性切口痛对大鼠脊髓背角缝隙连接蛋白Connexin43(Cx43)表达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8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急性切口痛模型组,切口痛模型组所有大鼠于左后爪作一纵形切口制备切口痛模型,于术前和术后1、2、4、6、24 h时采用von frey细丝法测定大鼠左后足机械回缩阈值的改变。于术前和术后2、4 h取大鼠左侧脊髓背角组织,分别采用Western blot法和免疫荧光标记法检测脊髓背角Cx43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急性切口痛组大鼠50%机械性回缩阈值在术后24 h内显著降低,并于2,4 h为显著,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急性切口痛组脊髓背角Cx43的表达于术后2和4 h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免疫荧光结果显示,急性切口痛组脊髓背角Cx43的免疫荧光强度于术后2、4、24 h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急性切口痛能够引起脊髓背角缝隙连接蛋白Cx43的表达明显升高,缝隙连接蛋白Cx43可能参与急性切口痛的产生。
作者:汪灵芝;黄焕森;伍志坤;夏正远;廖敏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人α干扰素(IFN-α)基因转化双歧杆菌口服后对小鼠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方法构建含人IFN-α基因的大肠杆菌-双歧杆菌穿梭表达载体pBADX-hIFNα2b,电转化获得IFN-α基因转化双歧杆菌,收集L-阿拉伯糖诱导hIFN-α2b表达后的菌体制备成活菌悬液,灌胃Balb/C小鼠。实验组(IFN)小鼠用0.2%L-阿拉伯糖诱导表达后的hIFN-α2b转化双歧杆菌处理,每只按0.1 ml 1010/ml活菌灌胃;阴性对照组(NC)用等量等体积空载体pBADX转化双歧杆菌活菌灌胃;空白对照组(BC)用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隔天灌胃1次,连续处理2周。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胸腺、脾脏和血液中淋巴细胞亚群和比例,流式试剂盒检测IFN-γ、IL-4等免疫因子的含量。结果与NS组和BC组相比,IFN组小鼠胸腺CD3+CD8+、CD4+CD8+细胞的比例显著升高(P<0.01);脾脏CD3+CD4+、CD3+CD8+和CD4+CD8+细胞的比例均显著升高(P<0.01);血液中只有CD3+CD8+细胞的比例显著升高(P<0.01)。血液中IFN组IFN-γ的含量比BC组和NS组显著升高(P<0.01);此外,NS组IFN-γ的含量比BC组显著升高(P<0.05);3组小鼠中血液hIFN-α2b和IL-4的浓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口服hIFN-α转化的双歧杆菌促进小鼠胸腺和脾脏淋巴细胞增殖和成熟,增高血液Th1类细胞因子水平。
作者:曾位森;张书献;邵聪文;黄源坚;梁文颖;郑明月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构建人VHL重组慢病毒表达载体及干扰载体,建立稳定转染细胞株,观察VHL对肾癌细胞株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构建pZsGreen1-VHL及pLL3.7-shVHL重组慢病毒载体,与3质粒包装系统用脂质体法共同转染293T细胞,包装成病毒颗粒,分别感染A498、Caki-1细胞,并进行RT-PCR和Western blot检验细胞中VHL的表达。用MTS法和流式细胞仪检测VHL对肾癌细胞增殖和凋亡效应的影响。结果重组慢病毒载体及稳定转染细胞株构建成功,转染后VHL在细胞中表达明显变化;VHL过表达细胞的增殖速度明显低于各对照组,而凋亡率明显高于各对照组;VHL干扰细胞的增殖速度明显高于各对照组,而凋亡率明显低于各对照组(P<0.05)。结论 VHL对肾癌细胞具有抑制增殖和诱导凋亡的作用。
作者:沈东来;马鑫;张瑜;高宇;李新涛;顾良友;巩会杰;牛少曦;张旭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在真核细胞中表达人Wnt7b基因并且观察对大鼠原代软骨细胞的退变作用。方法取出生24 h SD大鼠关节处软骨,Ⅱ型胶原酶多次消化后获得原代软骨细胞,取P1代细胞进行实验。扩增人Wnt7b基因及克隆至PCDH-GFP上,转染PCDH-GFP和PCDH-Wnt7b至293ft细胞中,48 h后收集细胞上清及转染细胞,Western blot鉴定Wnt7b在293ft细胞中的表达。收集的上清分别稀释10倍和50倍培养大鼠软骨细胞,24 h后观察细胞形态并收集细胞蛋白和抽提RNA,Western blot和定量PCR检测软骨退变指标MMP13、MMP3、Ⅱ型胶原、A-can、ADAMTS5、ColⅩ和SOX9的表达。结果成功克隆人Wnt7b基因至PCDH-GFP载体上且在293ft细胞中得到有效表达。含Wnt7b培养基干预软骨细胞24 h后,软骨细胞形态由原来的多角形变成长梭形,Wnt7b处理组软骨细胞MMP13和MMP3表达显著上调,Ⅱ型胶原的表达下调。PCR结果表明A-can和Sox9表达下降,ColⅩ和ADAMTS5表达增强。结论有效在真核细胞中表达Wnt7b基因并且促进大鼠软骨细胞退变,建立软骨细胞退变的体外模型。
作者:王小军;张浩;郑杰;庞坚;曹月龙;詹红生;丁道芳;DING Daofang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以胃癌SGC7901细胞原位移裸鼠模型为对象,通过荧光双向差异凝胶电泳(2D-DIGE)结合液质联用(LC-MS)质谱分析技术鉴定ZNF139调控的胃癌转移相关蛋白质。方法合成针对ZNF139的小干扰RNA(ZNF139-siRNA),以ZNF139-siRNA转染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G418筛选。以ZNF139-siRNA质粒转染的胃癌细胞、阴性质粒转染的胃癌细胞及普通胃癌细胞分别进行裸鼠胃癌原位移植。造模成功后取出原位移植瘤及腹腔转移淋巴结。荧光双向差异凝胶电泳(2D-DIGE)技术分别分离ZNF139-siRNA各组原位移植瘤及腹腔转移淋巴结蛋白质;选定差异点,胶内酶解后,液质联用(LC-MS)质谱分析技术鉴定蛋白质。蛋白印迹(Western blot)技术验证差异蛋白质的表达。结果转染ZNF139-siRNA质粒后SGC7901细胞中ZNF139的表达受到有效抑制。与阴性质粒组及空白组比较,阳性质粒组原位移植瘤生长更慢(P<0.05),且腹腔淋巴结转移率更低(P<0.05)。蛋白质组学结果发现在阳性质粒组原发灶中Fascin、hnRNPA2/B1表达下调,ANXA1表达上调;阳性质粒组转移淋巴结中ANXA5表达下调(P<0.05)。Western blot验证结果与蛋白质组学结果相符。结论 ZNF139可能通过调节Fascin、hnRNPA2/B1、ANXA1、ANXA5促进胃癌淋巴结转移。
作者:李勇;王力利;康爱文;范立侨;赵群;檀碧波;郝英杰;刘庆伟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研究采用不同的颈椎手术方式进行颈椎减压术后颈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率。方法回顾分析375名仅进行相连多节段颈椎减压手术的患者。研究对象为进行颈椎多节段减压的患者。手术方式包括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颈椎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及后路椎板成形植骨融合术。对于没有定期随访、由于脊髓损伤造成术前及术后无法查体对比、手术范围不包括颈5椎体的患者均被剔除研究组。观察颈5神经根麻痹是否与患者的年龄、性别、术前是否接受过颈椎手术、术前身体状况、糖尿病、吸烟、减压范围及术前是否有上肢疾病等多因素比较是否具有统计学差异。结果在375名患者中,60名患者被剔除,315名患者纳入研究,包括146名女性患者和169名男性患者,平均年龄57.7岁(39~72岁)。本研究中颈5神经根麻痹的总发生率为6.03%(19/315),在各手术组别中,颈椎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组发生率高,为8.62%;其次为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组,为7.79%;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组为4.68%;后路椎板成形植骨融合组为3.85%,各组别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男性患者较女性更易出现颈5神经根麻痹(8.28%vs 3.42%,P<0.05)。结论颈椎减压术后颈5神经根麻痹的总发生率为6.03%,与之前报道结果接近。在各种颈椎减压手术方式之间颈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但颈椎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组中颈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率高。
作者:孟海亮;方向义;郝定均;王卫东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合成高特异性靶向NF-κB基因的shRNA腺病毒载体,观察其对体外培养的食蟹猴子宫内膜细胞的增殖活动是否具有直接的抑制效应。方法设计携带有NF-κB-p65基因及空载基因的shRNA腺病毒载体,体外培养食蟹猴子宫内膜细胞,分成实验组及对照组,实验组转染携带NF-κB-p65 shRNA的腺病毒,对照组转染携带空载基因的腺病毒,共培养后观察有关细胞增殖活性如凋亡蛋白及细胞周期的改变情况。结果腺病毒载体PCR和测序结果与预期结果一致,经包装产生的病毒滴度为1.58×101 U/ml。NF-κB-p65-shRNA腺病毒感染食蟹猴子宫内膜细胞后,实验组子宫内膜细胞凋亡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P<0.05);实验组凋亡细胞较对照组明显增多,进入细胞分裂期细胞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携带NF-κB基因的腺病毒体外感染食蟹猴子宫内膜细胞后可加速子宫内膜细胞的凋亡,并抑制子宫内膜细胞的增殖,为后期该基因在食蟹猴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上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作者:朱峰城;刘木彪;潘颖;王雪峰;陈燕英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研究超声监测SD大鼠诱导肝癌过程中肝脏门静脉血流量(Qpv)、肝静脉血流量(Qhv)及两者比值(Qpv/Qhv)变化的可行性及可靠性,并初步研究Qpv/Qhv值的变化与肝硬化及肝癌病变进程的相关性。方法在SD大鼠被诱导至肝癌的过程中,定期对大鼠进行肝脏的超声检查包括彩色血流成像,脉冲多普勒成像,测量门静脉主干(PV)、肝静脉(HV)血流参数,并计算门静脉血流量与肝静脉血流量比值(Qpv/Qhv),直至大鼠被诱导至肝癌。结果随着肝硬化程度的加深,门静脉主干内径测值逐渐增大(P<0.05)。肝癌期及肝硬化期的门静脉主干平均流速均低于正常期(P<0.05),而门静脉血流量均大于正常期。正常期肝静脉血流量明显大于肝硬化期及肝癌期。正常期门静脉血流量与肝静脉血流量比值(Qpv/Qhv)明显小于肝硬化期及肝癌期,但肝硬化期与肝癌期的Qpv/Qhv值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无创性超声检测血流可作为监测肝硬化及肝癌SD大鼠模型肝脏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可靠方法,Qpv/Qhv值的变化与肝硬化及肝癌的病变进程有一定相关性。
作者:危安;陈红天;刘亮;王柯懿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分析超声引导经皮微波消融脾肿瘤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7例患者共8个病灶行微波消融治疗,病理诊断分别为卵巢转移癌2个,肺、胃、肝、直肠转移癌各1个,血管瘤1个,炎性假瘤1个,肿瘤大直径1.3~6.2(3.1±1.9)cm。水冷微波天线在超声引导下经皮植入肿瘤内,消融中一根20 G热敏电偶测温针植入瘤周5 mm处实时监测热场温度。微波辐射功率设置50~60 W。治疗后1、3、6月以及之后每隔6个月行增强影像(超声造影、CT/MRI)检查评判疗效。结果所有肿瘤均经1次微波消融治疗达到完全坏死。在中位随访13(4~92)月内无肿瘤局部进展发生。影像检查消融区边界清晰且随时间延长逐渐缩小。1例卵巢癌脾转移患者消融后11月脾脏新生另一病灶,再次行微波消融后完全坏死。转移癌患者消融后中位生存期13.0(4.0~92.0)月。除发热和腹痛外无治疗相关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微波消融治疗适合的脾脏肿瘤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介入技术。
作者:于杰;梁萍;于晓玲;程志刚;韩治宇;穆梦娟;刘艳梅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apelin水平变化的意义与一年预后的关系。方法测定93位接受直接PCI的STEMI患者、30位接受择期PCI的STEMI患者、30位接受择期PCI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及10位健康志愿者不同时段外周血apelin水平,同时收集相应的临床资料。行冠脉造影术后予以Gensini评分。在患者入院时及随访一年(或终点事件)时评估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 STEMI患者外周血apelin水平降低,直接PCI后apelin水平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择期PCI的STEMI患者PCI术后apelin水平无显著变化,且低于接受直接PCI的患者;apelin水平与糖化血红蛋白负相关;一年随访表明, apelin水平降低与低LVEF相关,但难以预测一年终点事件。结论外周血apelin可能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即时及预后的参考指标。
作者:申健;张旭;李志明;谢桂庭;农盛雄;申源生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B淋巴细胞活化因子(BAFF)在视神经脊髓炎(NMO)患者血清及脑脊液中的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44例NMO患者及38例多发性硬化(MS)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为急性复发期。30例健康人和15例非炎性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分别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方法检测血清及脑脊液中BAFF水平。结果 NMO组、MS组和对照组血清中BAFF水平分别为250.2±126.9、249.6±130.7和222.9±126.1 pg/ml,3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MO组、MS组和对照组脑脊液中BAFF水平分别为525.8±230.0、298.4±141.9和141.4±76.2 pg/ml,3组间两两比较,NMO组和MS组脑脊液中BAFF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增高,NMO组脑脊液中BAFF水平较MS组明显增高(P<0.05)。且NMO组、MS组脑脊液中BAFF水平与EDSS评分存在相关性,EDSS评分越高,其脑脊液中BAFF水平越高。但是NMO组脑脊液中BAFF水平与AQP4抗体滴度之间不具有相关性。结论脑脊液中BAFF水平可能是NMO和MS鉴别诊断的生物标记物,并在判定疾病严重程度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杨芬;黄德晖;吴卫平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和肽素(copeptin)与缺血修饰白蛋白(ischemia modified albumin, IMA)联合测定对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AOPP)心肌损伤早期诊断及预后判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AOPP患者126例为病例组。健康体检者50例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在入院1 h内抽取静脉血3 ml,检测心肌损伤标记物、Copeptin、IMA水平。结果病例组与对照组比较,Copeptin、IMA水平均升高且有显著差异。重度与轻中度患者比较,IMA、Copeptin水平升高明显,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opeptin、IMA水平、重度AOPP并发症的患者出现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性增加。结论早期测定Copeptin、IMA水平在AOPP中毒心肌损伤患者的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其浓度高低与病情轻重呈相关性,即病情越重,其含量越高。对评估预后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作者:李敬;张建军;李娜;李佳;刘娟;刘倩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尽管胃黏膜下肿瘤大多数是良性的,但是一些仍然有潜在的恶变可能,切除肿瘤不但可以通过病理诊断确诊,而且可以完全治愈病变。本研究是通过双孔道双弯曲内镜经胃黏膜下隧道,切除黏膜下肿瘤后完全封闭切口,从而观察该方法是否为一种新颖的安全、有效及实用的技术,并分析术中双孔道双弯曲内镜的优缺点。方法2012年1月~2013年8月在本内镜中心通过内镜及超声内镜检查考虑为胃黏膜下肿瘤共50例。术中应用CO2气体,在病变一侧行弧形切开黏膜1/3~2/3周,内镜分离黏膜下层建立隧道,暴露病变后完整切除,利用内镜双孔道边钳拉胃黏膜边夹闭对位的弧形切口,直至创面完整闭合。观察术中、术后穿孔、出血的发生率,临床转归以及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等指标。结果切除的黏膜下肿瘤标本直径1.1±0.6 cm(范围0.5~2.5 cm),28例位于胃底,17例位于胃窦,5例位于胃体。所有病例均成功完整切除。手术时间35.3±16.2 min(范围23~76 min)。5例出现穿孔(10%),在切除病变完毕以钛夹完全夹闭弧形切口后成功封闭穿孔,经内科保守治疗后出院。16例出现术中出血,均内镜下成功止血,无内镜无法控制的大出血。无术后迟发性出血及穿孔病例。48例术后1年随访均无复发,2例失访。结论本研究显示该技术是一种比较安全、有效的切除胃黏膜下肿物的内镜治疗方法。
作者:熊英;胡海清;王爱民;令狐恩强;李元平;张志伟;耿焱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吉非替尼与厄洛替尼在EGFR基因敏感突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一线治疗中疗效差异。方法按照入组标准选择既往未接受过治疗的EGFR基因敏感突变晚期NSCLCL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接受吉非替尼250 mg/d治疗,一组接受厄洛替尼150 mg/d治疗,主要观察指标为无进展生存时间(PFS),次要观察指标为总有效率(ORR)和疾病控制率(DCR)。结果共入组50例患者,其中吉非替尼组27例,厄洛替尼组23例,吉非替尼和厄洛替组的中位PFS分别为8.0个月和10.0个月,疗效无统计学差异(P=0.293),但厄洛替尼组略显优势。ORR分别为55.6%和60.9%(P=0.711);DCR分别为85.2%和87.0%(P=0.861)。无论19号外显子的缺失突变还是21号外显子的L858R错义突变均可以从EGFR-TKI治疗中获益,且突变位点的不同不能导致EGFR-TKI疗效的差异(P=0.072)。结论吉非替尼和厄洛替尼均是EGFR基因敏感突变晚期NSCLCL患者有效的一线治疗方案,疗效无统计学差异,但厄洛替尼略显优势。无论19号外显子的缺失突变还是21号外显子的L858R错义突变均可以从EGFR-TKI治疗中获益。
作者:谢亚琳;梁继珍;苏宁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双能CT(DECT)检查在痛风性关节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61例痛风性关节炎患者、30例强直性脊柱炎(AS)及30例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行第2代DECT对痛部位包括手腕关节或肘关节或膝关节或足踝关节及腰椎、骨盆和骶髂关节进行扫描。用DE Image view处理软件独立分析、评价,以检查部位有绿色伪彩结晶沉积作为诊断依据。记录患者人口统计学资料、血尿酸水平。3例痛风患者穿刺活检检查尿酸盐结晶,与DECT结果进行比对。10例入组时DECT显示有尿酸盐结晶沉积的慢性痛风患者服用降尿酸药物6月后复查相同关节部位DECT,比较治疗前后尿酸盐沉积情况。结果痛风性关节炎组、AS组、RA组DECT(+)分别为98.4%(60/61),13.3%(4/30)、6.7%(2/30)(χ2=95.522,P<0.05)。21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中DECT(+)为95.2%(20/21),40例慢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中DECT(+)为100%(40/40)。3组高尿酸血症患者比例分别为60.7%(37/61),30%(9/30),23.3%(7/30)。3组高尿酸血症的患者中DECT(+)分别为97.3%(36/37),44.4%(4/9),28.6%(2/7)(χ2=24.197,P<0.05)。痛风组共发现344处尿酸盐结晶,常出现结晶沉积的部位依次为第一跖趾关节(22.1%)、第一趾中远端(19.8%)、跟骨(17.4%)、胫骨下端(13.4%),AS组共发现17处尿酸盐结晶,RA组共发现5处尿酸盐结晶。3例穿刺活检发现尿酸盐结晶的痛风患者, DECT在活检部位均检测到绿色标记的尿酸盐沉积。10例DECT显示有尿酸盐结晶沉积的慢性痛风患者服用降尿酸药物6月后复查相同关节DECT,发现局部尿酸盐结晶减少。结论 DECT可以清晰显示尿酸盐结晶,有助于痛风与其他关节炎的鉴别诊断及随防。
作者:任洁;周毅;吴会霞;朱丽花;蔡香然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对比分析99Tcm-MIBI SPECT与定位CT融合显像和18F-FDG-PET/CT融合显像对孤立性肺结节(SPN)的鉴别诊断效率,为中小城市医疗机构寻找一种较为廉价的鉴别SPN诊断方法。方法对39例SPN患者行99Tcm-MIBI-SPECT与定位CT融合显像,46例SPN患者行18F-FDG-PET/CT融合显像。对两种显像结果进行定性及半定量分析。并根据终诊断结果,对比分析两种显像方法对SPN的鉴别诊断效率。结果39例SPN患者行99Tcm-MIBI-SPECT与定位CT融合显像,13例为恶性SPN,26例良性SPN。99Tcm-MIBI-SPECT与定位CT融合显像定性分析对SPN良恶性鉴别诊断灵敏度92.31%(12/13)、特异性88.46%(23/26)、准确性89.74%(35/39)、阳性预测值80%(12/15)、阴性预测值95.83%(23/24)。46例SPN患者行18F-FDG-PET/CT融合显像,29例为恶性SPN,17例良性SPN。18F-FDG-PET/CT融合显像对SPN良恶性鉴别诊断灵敏度96.55%(28/29)、特异性76.47%(13/17)、准确性89.13%(41/46)、阳性预测值87.50%(28/32)、阴性预测值92.86%(13/14)。99Tcm-MIBI-SPECT与定位CT融合显像和18F-FDG-PET/CT融合显像鉴别SPN的灵敏度(χ2=0.356, P=0.55)、特异性(χ2=1.084, P=0.298)、准确性(χ2=0.008, P=0.927)、阳性预测值(χ2=0.453, P=0.501)和阴性预测值(χ2=0.157, P=0.692)均无统计学差异。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显示:以99Tcm-MIBI早期摄取比值(EUR)≥1.474为鉴别SPN良恶性界值,灵敏度100%,特异性76.90%;以99Tcm-MIBI延迟摄取比值(DUR)≥1.38为鉴别SPN良恶性界值,灵敏度100%,特异性76.90%;以18F-FDG大标准摄取比值(SUVmax)≥2.40为鉴别SPN良恶性界值,灵敏度96.60%,特异性76.50%。EUR、DUR与SUVmax的ROC界值诊断灵敏度(Fisher精确检验P值分别为1.0和1.0)、特异性(Fisher精确检验P值分别为1.0和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99Tcm-MIBI-SPECT与定位CT融合显像和18F-FDG-PET/CT融合显像对SPN的鉴别诊断效率相似,99Tcm-MIBI-SPECT与定位CT融合显像可作为中小城市中低收入SPN患者较为实用的早期鉴别诊断方法。
作者:邓智勇;李高峰;向旭东;贾莉;刘超;陈婷;刘长江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比容(PC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大血小板比率(P-LCR)五项参数与肾移植术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AR)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167例肾移植受者术后2个月内血小板五项参数的动态变化。以同期发生AR的35例受者为观察组,移植肾功能恢复良好的132例受者为对照组,检测术前及术后1~10、15、30、45、60 d血小板五项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R组与对照组比较:术前PLT、PCT、MPV、P-LCR两组均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AR组术前PDW数值明显高于对照组(t=2.18, P=0.035)。术后第1~5天两组血小板5项参数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术后第6~15天AR组中MPV、PDW、P-LCR三项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并且,AR组受者术后第6~9天MPV、PDW、P-LCR三项指标数值基本呈平稳趋势,而对照组则呈下降趋势,两组变化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肾移植受者术前PDW数值可能与术后AR的发生呈正相关;术后监测MPV、PDW、P-LCR三项指标的变化趋势,可作为诊断AR发生的一种辅助方法。
作者:付绍杰;梁永杰;于立新;罗敏;王亦斌;杜传福;叶俊生;肖露露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比较强酸消解-离心富集-光镜检验法(方法A)、微波消解-滤膜富集-扫描电镜联用法(方法B)和微波消解-滤膜富集-光镜检验法(方法C)在硅藻检验中的效果,为法医学实验室选择硅藻检验方法提供参考。方法60份样本,随机分为3组,分别采用A、B、C三种方法处理,比较3种方法处理样本所需时间、消化程度和硅藻回收率。结果样本处理时间C法短,其次是B法,A法耗时长(P<0.05)。B法和C法对组织的消化程度比A法更彻底。硅藻总回收率B法高,C法其次,A法低(P<0.05)。硅藻种类回收率B法高,C法其次,A法低(P<0.05)。结论强酸消解-离心富集-光镜检验法的硅藻回收率低,易漏检长度小于40μm、含量低于1/5的硅藻;微波消解-滤膜富集-扫描电镜联用法硅藻回收率高、定性定量准确,适用于疑难案例的硅藻检验;微波消解-滤膜富集-光镜检验法处理样本时间短、硅藻回收率高、种类检出全,设备经济、操作简单、易于推广。
作者:王玉仲;赵建;李鹏;胡孙林;王会品;王慧君;刘超 刊期: 2015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