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研究50 Hz 0.6 mT低频脉冲电磁场(pulsed electromagnetic fields,PEMFs)是否通过cAMP/PKA信号通路促进成骨细胞分化.方法 体外培养大鼠颅骨成骨细胞(rat calvarial osteoblasts,ROBs),传代融合后采用50 Hz 0.6 mT低频脉冲电磁场处理不同时间后检测细胞内cAMP浓度及PKA磷酸化水平的变化.使用2',3'-双脱氧腺苷(DDA)抑制细胞内腺苷酸环化酶(AC)活性,检测经低频脉冲电磁场刺激后细胞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及成骨性基因转录的变化;使用KT5720抑制PKA的磷酸化,检测经低频脉冲电磁场刺激后细胞成骨性基因转录及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 采用50 Hz 0.6 mT低频脉冲电磁场处理20min后,ROBs内cAMP浓度显著升高,持续至40 min后迅速下降,至2h时再次升高,p-PKA亦表现出同样的变化趋势,说明低频脉冲电磁场激活了cAMP/PKA信号通路;使用DDA抑制腺苷酸环化酶活性后,由低频脉冲电磁场引起的ALP活性及成骨性基因转录升高显著下降,同样使用KT5720抑制PKA磷酸化后,由低频脉冲电磁场引起的成骨性基因转录及蛋白表达亦下降,说明cAMP/PKA信号通路参与低频脉冲电磁场促进ROBs分化的过程.结论 50 Hz 0.6 mT低频脉冲电磁场通过cAMP/PKA信号通路促进ROBs分化.
作者:方清清;李志忠;周建;石文贵;闫娟丽;谢艳芳;陈克明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 构建含靶向囊泡谷氨转运体3(Vglut 3)的特异性RNA干扰序列的l型单纯疱疹病毒载体,并观察其经坐骨神经接种后缓解小鼠触诱发痛的作用.方法 首先构建携带Vglut3特异性短发卡RNA(shRNA)的重组1型单纯疱疹病毒载体.将重组载体通过坐骨神经接种,检测其在小鼠触诱发痛模型中的镇痛效果.分别用von Frey丝和Hargreaves'实验测试小鼠的机械性触诱发痛和热痛敏,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印迹法评估背根神经节中VGLUT3的表达.结果 成功构建了重组l型单纯疱疹病毒载体HSV-1-shvglut3.经坐骨神经接种后,该载体可将Vglut3特异性shRNA逆行运输至背根神经节.触诱发性疼痛模型小鼠接种HSV-1-shvglut3载体2周后,背根神经节中VGLUT3表达下调,小鼠的机械性缩爪阈值回升至大致基础水平.这种镇痛效应持续超过两个星期,未出现明显的系统副作用,且小鼠热痛阈没有明显变化.结论 表达于背根神经节中的Vglut3是一个针对触诱发痛极具前景的干扰靶点.我们构建的HSV-1-shvglut3载体通过外周接种,对触诱发痛有特异、安全、高效、持久的镇痛作用.
作者:刘洁琼;李臣鸿;罗琼;尹平平;雷涛;罗放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胆碱和帕瑞昔布钠在镇痛中的相互作用并对其机制进行初步研究.方法 醋酸扭体模型:将150只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4组:(1)对照组(S)(n=10):尾静脉注射0.9%的生理盐水0.2mL/20 g;(2)胆碱组(C)(n=50):50只小鼠设立5个剂量即3、6、12、24、48mg/kg;(3)特耐组(P)(n=50):50只小鼠设立5个剂量即1.5、3、6、12、24mg/kg;(4)联合用药组(C+P)(n=40):40只小鼠设立4个剂量,分别为两药ED50的1/2、1/4、1/8、1/16,进而可求出两药合用时的ED50.所有药物均在造模前经尾静脉给予.胆碱给药时间为造模前2h,帕瑞昔布钠为30 min.研究生理盐水对照组(S)、ED50胆碱组(C)、ED5.帕瑞昔布钠组(P)、以及1/2ED50胆碱和帕瑞昔布钠组[1/2(C+P)]对醋酸扭体模型小鼠血中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的影响.药物预处理时间同上,在腹腔给予醋酸后10min立即实施摘眼球采血.所采血液采用ELISA试剂盒检测IL-1、TNF-α、PGE2、NF-κB、I-κB的含量.结果 (1)醋酸扭体模型中,胆碱和帕瑞昔布钠单独经尾静脉给药后所得的ED50,胆碱8.64 mg/kg,帕瑞昔布钠6.33 mg/kg;二者联合用药时胆碱为2.13 mg/kg,帕瑞昔布钠为1.56mg/kg;(2)在等辐射图见胆碱与帕瑞昔布钠合用时的ED50实测值落在理论值的下方,两点作t检验的P<0.05.联合用药指数CI<0.9;(3)与S组比较,C组、P组、1/2(C+P)组中IL-1、TNF-α的含量均降低(P<0.05),且1/2(C+P)组比C组及P组分别单独使用降低更加明显(P<0.05);P组以及1/2(C+P)组中PGE2含量较对照组均有降低(P<0.05),l/2(C+P)组与C组相比PGE2含量下降更多(P<0.05);与S组相比,NF-κB的含量在C组、P组、1/2(C+P)组中均降低(P<0.05),I-κB的含量在1/2(C+P)组及C组中出现有统计学意义的降低,NF-κB、I-κB在1/2(C+P)组中较P组有更明显降低(P<0.05).结论 胆碱与帕瑞昔布钠具有协同镇痛作用,二者的相互作用可能与体内NF-κB的表达有关.
作者:张娜;冯泽国;王汝欢;张卫东;余军;杜春彦;汪海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逆转录病毒介导的短发夹RNA(shRNA)干扰迁移诱导基因7(Mig-7)对肝细胞癌(HCC)细胞血管生成拟态(VM)形成及体外侵袭转移能力的影响.方法 设计2条Mig-7 mRNA寡核苷酸序列(Mig-7 shRNA-1,Mig-7 shRNA-2)和1条作为负对照的无关序列(Mig-7 shRNA-N).构建Mig-7shRNA逆转录病毒表达载体质粒,并将要接受转染的人肝癌细胞MHCC-97H分为6组:转染Mig-7 shRNA-1组;转染Mig-7 shRNA-2组;转染Mig-7 shRNA-N组;转染空载质粒组(Vector);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ES,商品名:恩度)组;MHCC-97H细胞对照组(Control).半定量PCR、Western blot检测其对Mig-7表达的影响;三维细胞培养观察其对VM形成的影响;细胞间粘附实验、Transwell侵袭实验及迁移实验观察其对细胞粘附、侵袭及迁移能力的影响.结果 转染后,Mig-7 shRNA-1组与Mig-7 shRNA-2组中Mig-7 mRNA与蛋白的表达、MHCC-97H细胞形成VM能力、细胞侵袭、迁移能力明显减低(P<0.05),细胞间粘附能力明显增加(P<0.05);Mig-7 shRNA-N组、Vector组、ES组中MHCC-97H细胞Mig-7的表达、VM形成、细胞间粘附、迁移、侵袭能力较MHCC-97H细胞组均无明显变化.结论 逆转录病毒介导的shRNA能够有效下调Mig-7的表达并明显抑制HCC细胞VM形成能力及侵袭转移能力,增加细胞间的粘附作用;ES对HCC细胞的Mig-7表达、VM形成、侵袭转移及粘附能力无明显影响.
作者:屈波;盛冠男;余飞;陈冠男;吕琪;毛中鹏;郭龙;吕毅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中RIP140的表达对肝癌细胞侵袭、增殖的影响.方法 慢病毒介导小鼠腹腔巨噬细胞(PMs) RIP140的过表达,Western blot和Real-time PCR(qRT-PCR)分别检测PMs中RIP140蛋白以及核酸表达水平,流式细胞仪分析慢病毒转染率;Western blot、细胞免疫荧光和qRT-PCR检测肝癌条件培养基(HCM)刺激PMs后TAMs中RIP140的表达变化;HCM刺激PMs以及HCM刺激过表达RIP140的PMs,qRT-PCR检测TAMs极化指标以及NF-κB和IL-6的表达;Transwell实验和细胞流式凋亡实验检测肝癌细胞的侵袭和凋亡;肝癌细胞和PMs以4:1比例注射于BALB/c裸鼠皮下,建立裸鼠皮下肝癌模型,成瘤癌组织HE染色和免疫组化评定肝癌组织大体生长情况和肝癌细胞增殖能力.结果 慢病毒介导PMs RIP140的过表达,病毒转染效率高,RIP140过表达明显;HCM刺激PMs后,TAMs中RIP140呈低表达;HCM诱导TAMs呈M2型极化,并且与肿瘤生长密切相关的NF-κB-IL-6轴处于活化状态;TAMs可促进肝癌细胞侵袭和增殖,抑制肝癌细胞凋亡.TAMs过表达RIP140可抑制HCM介导的TAMs M2型极化并抑制NF-κB/IL-6通路的激活,减少IL-6的释放;除此之外,TAMs过表达RIP140可抑制肝癌细胞的侵袭和增殖,促进肝癌细胞的凋亡.结论 过表达RIP140的TAMs可抑制肝癌细胞的侵袭和增殖.其机制可能与TAMs过表达RIP140后抑制TAMs M2型极化有关.
作者:易竹君;周赟;张文锋;陈浩;赵伟;刘作金;龚建平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钩藤碱对甲基苯丙胺诱导斑马鱼条件性位置偏爱的影响,并探讨其相关机制.方法 实验分空白对照组、甲基苯丙胺模型组、模型+钩藤碱低剂量组(50mg/kg)、模型+钩藤碱高剂量组(100 mg/kg)和模型+氯胺酮组(150mg/kg).条件性位置偏爱训练方法建立甲基苯丙胺诱导的斑马鱼CPP模型.Noldus Ethovision XT system测试斑马鱼在非位置偏爱箱(伴药箱)的停留时间以及在CPP箱的运动路线图.利用western blotting的方法检测斑马鱼脑中NR2B、TH和GLUR2三种蛋白表达.结果 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斑马鱼训练前后在伴药箱停留的时间变化以及运动距离有显著性差异(P<0.05),NR2B、TH和GLUR2三种蛋白表达的OD值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模型组相比,高剂量钩藤碱组斑马鱼在伴药箱停留的时间变化以及运动距离均具显著性差异(P.<0.05),NR2B、TH和GLUR2三种蛋白表达的OD值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钩藤碱对斑马鱼的甲基苯丙胺依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机制与干预脑内TH、NR2B、GLUR2蛋白表达有关.
作者:陈毅飞;彭菊;房淼;刘怡;聂玲辉;莫志贤;朱玲玲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pannexin1通道在顺铂诱导睾丸癌I-10细胞凋亡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AnnexinV/PI双染法和Hoechst 33258染色法分别检测细胞早期和晚期凋亡;化学发光法检测细胞外ATP浓度;ELISA法检测细胞内IP3含量.结果 MTT法显示pannexin1通道抑制剂CBX与顺铂合用组的细胞存活率高于单用顺铂组(P<0.01);Annexin V/PI双染法显示CBX与顺铂合用组的细胞早期凋亡率低于单用顺铂组(P<0.001);Hoechst 33258染色法显示CBX与顺铂合用组的细胞晚期凋亡率低于单用顺铂组(P<0.01);化学发光法表明CBX与顺铂合用组的细胞外ATP浓度低于单用顺铂组(P<0.05);ELISA法表明CBX与顺铂合用组的细胞内IP3浓度低于单用顺铂组(P<0.05).结论 Pannexin1通道参与顺铂诱导睾丸癌I-10细胞的凋亡,其机制可能与介导ATP/IP3信号通路有关.
作者:巫剑峰;董淑英;武丹丹;陈银玲;童旭辉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 研究钙调神经磷酸酶(CaN)及其下游活化T细胞核因子(NFATc3)在球囊扩张术后再狭窄中的作用,为防治血管再狭窄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方法 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12)、球囊组(n=12)、环孢菌素(CsA)组(n=12).球囊组大鼠用球囊扩张术损伤腹主动脉;CsA组大鼠从手术前3d至实验结束,每天灌喂CsA12.5 mg/(kg.d)-1.球囊损伤术后30 d取材,血管组织作苏木素—伊红(HE)染色、免疫组化检测CaN在血管壁中的水平,光学显微镜观察病理学改变;Real time PCR技术检测血管壁组织中CaN、NFATc3的mRNA表达;Elisa法测定血清MCP-1水平.结果 球囊损伤后血管壁出现新生内膜,且厚度不均;CsA组与球囊损伤组相比较内膜增生、内膜冲膜厚度明显减轻(P<0.05).与假手术组相比,球囊损伤组血管壁组织CaN蛋白及mRNA表达均明显升高、NFATc3的mRNA表达显著增加,血浆炎症因子MCP-1水平也升高(P<0.05).CsA组上述各项指标均显著低于球囊损伤组(P<0.05).结论 CaN-NFATc3途径参与大鼠球囊损伤术后再狭窄的发生;CsA通过抑制该通路减轻再狭窄的形成.
作者:李晓云;熊龙根;黎德恩;赵路宁;董颀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尿肝型脂肪酸结合蛋白(L-FABP)在早期判断颅脑外伤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急性肾损伤(AKI)发生的价值,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不同严重程度的颅脑外伤患者65例,按GCS评分高低分4组,分别于伤后2、6、12、24、48和72 h留取血和尿标本,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肌酐(SCr)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尿L-FABP水平,15例健康成人作为对照.分析血SCr及尿L-FABP水平与患者入院时GCS评分、AKI发生的相关性.结果 实验B、C、D组血SCr与尿L-FABP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随着GCS评分的降低(严重程度增高),血SCr与尿L-FABP水平逐渐升高,呈现负相关性(P<0.05),尿L-FABP升高较血SCr升高更加明显;AKI发生率约21.54%,AKI患者的尿L-FABP升高高峰期在伤后6h,SCr升高高峰期在伤后24~48 h,尿L-FABP较SCr升高时间点明显提前.结论 尿L-FABP测定可作为早期预判颅脑外伤病情及预测AKI发生的重要新型标志物,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吴光勇;庄恺;刘宇;王知非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 采用Meta分析方法评价药涂球囊(DCB)对比非药涂球囊(UCB)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国内外数据库中关于DCB和UCB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相关随机对照试验,按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再狭窄率、晚期管径丢失、术后1年靶病变血运重建率、术后1年通畅率、术后1年的死亡率及截肢率.结果 共纳入11个试验,1853名患者共有2150处动脉病变,其中DCB组有1110名患者,1288处动脉病变;UCB组有743名患者,862处动脉病变.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UCB组相比,DCB成形术明显降低了术后6个月的再狭窄率(15.2% vs 39.0%;OR:0.28;95 %CI:0.17~0.48;P<0.000 01)、晚期管径丢失(-0.05~0.56 vs 0.54~1.7;WMD:-0.57;95%CI:-0.93~-0.21)和术后1年靶病变血运重建率(13.0% vs 28.1%;OR:0.39;95%CI:0.23~0.64;P=0.0002),提高了术后1年的通畅率(71.8%vs52.9%;OR:2.32;95%CI:1.21~4.43;P=0.001),而两组的死亡率(4.8%vs5.0%;OR:1.00;95%CI:0.62~1.63;P=0.99)及截肢率(3.4%vs2.9%;OR:1.41;95%CI:0.74~2.70;P=0.30)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与UCB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相比,DCB成形术是一种疗效更显著,安全性无明显差异的腔内治疗方法.
作者:冉坤;王超;赵渝;向志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健身气功·五禽戏干预轻度抑郁症的效果及其对前额叶和海马氢质子磁共振波谱的影响.方法 大学生志愿者58人,其中轻度抑郁症患者30人为抑郁组,健康者28人为对照组,上述两组内随机均分为干预组和非干预组,干预组进行健身气功·五禽戏训练12周,非干预组不训练;各组干预前后,用BECK抑郁自评问卷(BDI)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得分评价,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检测前额叶、海马代谢指标NAA/Cr、Cho/Cr等,将抑郁量表得分与1H-MRS检测数据进行皮尔逊相关分析.结果 干预前,抑郁组BDI、HAMD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干预后,抑郁组中干预组BDI、HAMD得分均显著低于干预前(P<0.01).1H-MRS检测显示,干预前,与对照组相比,抑郁组左侧前额叶、双侧海马NAA/Cr值和左侧前额叶、左侧海马Cho/Cr值等均显著增高(P<0.05),双侧前额叶NAA/Cho值和右侧海马Cho/NAA值等均显著降低(P<0.05).干预后,抑郁组中干预组双侧海马NAA/Cr值和右侧海马NAA/Cho值均显著低于干预前(P<0.05),右侧前额叶NAA/Cho值、右侧海马Cho/NAA值均显著高于干预前(P<0.05).经皮尔逊相关分析,干预前,BDI、HAMD得分与额叶Cho/Cr值和海马NAA/Cr值呈正相关(P<0.01),与额叶NAA/Cho值、海马Cho/NAA值呈负相关(P<0.05);干预后,BDI、HAMD得分与海马NAA/Cr值和左侧海马Cho/Cr值呈正相关(P<0.05).结论 健身气功·五禽戏锻炼降低轻度抑郁症患者抑郁量表得分,对前额叶和海马代谢指标NAA/Cr、Cho/Cr等有一定改善作用.
作者:程香;王冬梅;陈欣;王我;刘川;何涛;何玲;秦启忠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 检测Ras和Sos1蛋白在上皮性卵巢恶性肿瘤中的表达,分析两种蛋白表达水平与上皮性卵巢恶性肿瘤临床病理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利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62例上皮性卵巢恶性肿瘤组织、5例交界性上皮性卵巢肿瘤、15例卵巢上皮性囊腺瘤、18例正常卵巢组织中Ras与Sos1蛋白的表达情况,统计学分析两种蛋白表达水平与肿瘤恶性程度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1)Ras和Sos1在上皮性卵巢恶性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显著(P<0.05)高于在其它组织中的表达;(2)两种蛋白在上皮性卵巢恶性肿瘤细胞中的表达部位均以细胞膜和细胞浆同时表达为主;(3)Ras的表达程度(光密度值)与病理分型有相关性(P<0.05):其在浆液性卵巢癌的表达比在其他病理类型的表达更为显著,而Sos1蛋白表达与这些病理参数无相关性;(4)两种蛋白表达程度高的患者无瘤生存时间短,但不具有显著性.结论 Ras、Sos1这两种蛋白与上皮性卵巢恶性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可能存在内在联系;Ras蛋白的表达存在组织类型的差异,可用来支持卵巢浆液性腺癌的特异性诊断;统计学分析显示,两种蛋白表达程度高的患者,无瘤生存时间较低表达患者更短,但可能由于病例数较少有关,该结果不具备显著性,这需要扩大样本量进一步研究.
作者:肖正华;令狐华;刘倩芬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 介绍PEG6000富集精液来源外泌体的提取和鉴定方法,为精液外泌体相关研究奠定基础.方法 选自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检验中心6名正常志愿者精液,经8% PEG6000富集并多步离心结合超速离心方法获取提取物,然后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其形态,纳米颗粒跟踪分析仪分析其大小,蛋白印迹法检测其蛋白组成成分.结果 提取物呈类圆形、椭圆形囊泡,质膜完整,大小约为30~150 nm,内部含有低电子密度物质,均阳性表达CD63、ALIX、TSG101蛋白,且不含精子细胞内质网Calnexin蛋白.结论 经过对提取物的形态、大小以及其蛋白成分分析证实所提取到的物质为精液来源的外泌体,为后续开展精液外泌体临床及基础研究提供了方法学基础.
作者:杨诚;郭文彬;张万松;卞军;杨建昆;亓涛;王春艳;刘存东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同型半胱氨酸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相关性及药物干预后的变化.方法 2型糖尿病患者200例,根据患者微血管并发症情况分为无微血管病变组和合并微血管病变组,所有患者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进行血脂、血糖、肾功能及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测定.另外按年龄和性别匹配的原则选择同期进行体检的健康受试者10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 (1)无血管病变组和合并微血管病变组患者常规测量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甘油三酯(TG)、血脂测定包括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血糖测定包括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 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肾功能测定包括血清尿素氮(SUN)、血清肌酐(Scr)和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HDL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l);(2)合并微血管病变组患者的SBP、DBP、SUN、SCr和HCY水平显著高于无血管病变组(P<0.01);(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舒张压、尿素氮、血清肌酐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是糖尿病患者发生微血管并发症的危险因素;(4)治疗后无微血管病变组和合并微血管病变组组患者HCY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结论 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是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高危因素,经治疗后可降低患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
作者:谢芳;吕冬;陈伟斌;林艳足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 分析2型糖尿病骨质疏松患者腰椎骨密度(BMD)与年龄、性别、体质量、病程、空腹血糖等因素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临床资料完整的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患者40例为A组,使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确定年龄性别匹配的同期健康体检者40例为B组,两组病例均测定腰椎(L1~L4)及左侧股骨BMD,并记录性别、年龄、病程、体质量指数、空腹血糖及血钙、血磷、尿钙、尿磷等临床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A组L1.腰椎BMD明显低于B组(P<0.05);2型糖尿病骨质疏松患者腰椎BMD与性别相关,并与病程呈负相关,而与体质量指数(BMI)、空腹血糖、尿钙、尿磷呈正相关,但与年龄、血钙、血磷无明显相关关系.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降低与性别、BMI、病程延长、血糖控制不佳等因素有关.
作者:张玉娴;闵少雄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合并带状疱疹(HZ)病毒感染的临床免疫特点及物理治疗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合并HZ感染的SLE患者,与同期住院的无感染的SLE患者30例比较,观察两组的一般资料,发病前、发病时、治愈后的实验室指标及T淋巴细胞亚群计数.结果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差异;常规实验室检查指标比较:SLE合并HZ组发病前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升高、白细胞计数升高,发病时淋巴细胞百分比下降、C反应蛋白升高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淋巴细胞亚群检查指标比较:SLE合并HZ组发病前CD3+百分率升高、CD16+CD5C百分率下降、4/8Ratio计数异常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D8+百分率升高、CD8+计数升高、CD16+CD56+计数下降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时CD3+百分率升高、CD8+百分率升高、CD4+百分率下降、4/8Ratio计数异常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16+CD56+百分率下降、CD8+计数升高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愈后CD16+CD56+百分率下降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Z感染的治疗时间5±1.3 d,治愈率100%,无后遗神经痛发生.结论 SLE合并HZ感染存在免疫抑制状态.提示我们在SLE治疗过程中应加强T淋巴细胞亚群的监测.抗病毒药物和物理治疗对SLE合并HZ感染的治疗安全、有效.
作者:欧阳辉;何雪常;周毅;李朝霞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孕妇运动行为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分别对妊娠早、中、晚期各650、650、750名孕妇展开运动行为调查研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SEM)进行影响因素分析,模型中主要设置了四个潜变量,包括孕妇对运动行为的态度、运动行为的主观规范、运动行为意向以及运动行为,并分别针对4个潜变量设置了相应的观测变量.结果 孕妇年龄集中在18~35岁;孕妇及其丈夫的文化程度均较高;孕妇的母亲和婆婆的文化程度均偏低;孕期的主要照顾者是其母亲,其次是丈夫.在出行方式上,妊娠早、中、晚期妇女分别以步行、坐公交车、专人接送为主;妊娠各期的主要运动方式均为散步;妊娠各期妇女均倾向于从事静息型体力活动,运动强度越大,运动时间越少.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妊娠期妇女的运动行为受行为意向的影响(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372);行为态度和主观规范通过影响行为意向而终影响运动行为(标准化回归系数分别为0.140及0.669).结论 妊娠各期孕妇的运动行为均不合理,运动形式单一,运动时间和强度不足.主观行为规范通过对行为态度及行为意向的影响而间接影响孕妇的运动行为,提示应加强对孕妇主要照顾者的健康教育.
作者:刘怡;罗碧如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经辅助生殖技术(ART)治疗后单卵双胎(MZT)的发生、处理及妊娠结局.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5年6月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生殖医学中心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单精子卵胞浆内显微注射-胚胎移植(ICSI-ET)治疗后临床妊娠患者的基本资料,统计MZT的发生情况,按单纯性MZT、伴MZT多胎妊娠及异位妊娠分类分析94例MZT的处理及妊娠结局,同时分别对比单纯MZT与同期非MZT双胎妊娠、伴MZT三胎妊娠减灭单胎和减灭双胎后、以及伴MZT三胎妊娠与非MZT三胎妊娠减为双胎后的流产率、活产率、早产率和足月产率等指标.结果 获得临床妊娠的6257个胚胎移植周期中,94例为MZT妊娠(1.5%,94/6257),其发生率在IVF(1.8%,47/2649)与ICSI(1.2%,10/822)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272);在新鲜胚胎移植周期(1.6%,57/3471)与冻融胚胎移植周期(1.3%,37/2786)间比较也无统计学差异(P=0.310).94例MZT中,45例为单纯MZT,43例为伴MZT的三胎妊娠,3例为伴MZT的四胎妊娠,3例为异位妊娠(含复合妊娠).与同期非MZT双胎妊娠相比,单纯MZT妊娠的足月产率、活产率较低,流产率及新生儿畸形发生率较前者高,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减灭单胎和减灭双胎的伴MZT三胎妊娠,减灭双胎妊娠组的足月产率、活产率均高于减灭单胎妊娠组,且流产率和早产率也低于后者,但经统计学处理,显示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同期减为双胎的非MZT三胎妊娠者相比,伴MZT三胎妊娠减为双胎后的足月产率、早产率、活产率均低于前者,流产率较前者高,但均无统计学意义(P帕.05).结论 经ART治疗后MZT妊娠的发生率显著高于自然妊娠;单纯MZT的妊娠结局较异卵双胎差;对于伴MZT的多胎妊娠,减灭MZT孕囊者可能获得较好的妊娠结局.
作者:冯淑娴;李雪兰;周星宇;刘玉东;郭萍萍;叶德盛;陈薪;陈士岭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 评价桂附地黄丸干预阳虚体质的临床疗效和探讨桂附地黄丸干预阳虚体质的疗效机制.方法 纳入健康和亚健康人群阳虚体质62例,以排除疾病对体质的影响,将阳虚体质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1例,对照组给予生活方式指导,试验组在生活方式指导的基础上给予桂附地黄丸干预1个月,评价研究对象的阳虚体质评分;应用核磁共振(NMR)技术方法对阳虚体质干预前后血浆进行代谢组学分析,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寻找阳虚体质干预前后血浆内源性差异代谢产物.结果 试验组干预1个月后阳虚体质转化分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代谢组学结果表明生活方式干预后可提高阳虚体质血液中乳酸、缬氨酸、脯氨酸、3+羟基丁酸、精氨酸的含量.在生活方式指导的基础上给予桂附地黄丸干预除了提高阳虚体质血液中乳酸、缬氨酸、脯氨酸、3-羟基丁酸、精氨酸含量外,还可提高丙氨酸、谷氨酰胺、洳葡萄糖、异亮氨酸、甜菜碱和丙二醇的含量.结论 桂附地黄丸改善阳虚体质状态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提高丙氨酸、谷氨酰胺、α-葡萄糖、异亮氨酸、甜菜碱和丙二醇的含量,改善能量代谢紊乱,增加机体产能有关.
作者:肖雅;经媛;陈洁瑜;李斐;程静茹;毕建璐;罗仁;赵晓山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 通过对开放性手术与腹腔镜手术在治疗肾上腺肿瘤效果的系统评价,比较两种方法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CNKI,PUBMED,SmoMed,EBSCO,Springerlink,万方医学网,维普数据库等相关数据库,全面收集1999年~2016年发表的相关文献,对文章进行筛选、评价以及提取相关资料,运用RevMan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纳入的25篇文章,共有2340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OR=-0.96,95%CI(-1.22,-0.70)P<0.00 001],住院时间[OR=-3.48,95%CI(-4.13,-2.78) P<0.00 001],术后并发症[OR=0.22,95%CI(0.14,0.35) P<0.00 001],术中出血量(OR=-104.77,95%CI(-138.95,-70.60)P<0.00 001)方面腹腔镜手术优于开放性手术;在手术时间、手术费用的比较中,两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腹腔镜手术在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和术中出血上优于开放性手术,但在手术时间、手术花费方面差异不明显.
作者:林茂虎;朱晓应;苗芮;何蕾;贾宁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健康成年人血肌酐(Scr)参考值与地理因素之间的关系,为制定不同地域的Scr参考值标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搜集23个省、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的347所医疗机构测定的29697例健康成年人Scr参考值,选取23项地理数据与Scr参考值进行相关分析,确定与Scr参考值显著相关的地理因素,通过主成分分析和岭回归分析分别建模,并对比实测值与预测值的拟合度并选取优预测模型,后利用克里金插值法构建中国健康成年人Scr参考值空间分布图.结果 健康成年人Scr参考值与纬度、年日照时数、年平均气温、年平均相对湿度、年降水量、气温年较差、表土(粉土)阳离子交换量等7项地理因素指标存在显著关系,参考值的分布趋势为南部较高,北部较低,随纬度呈较有规律的变化.结论 若得知某一地区的地理因素数据便可以进行健康成年人Scr参考值的预测,将地理因素纳入医学分析有助于因地制宜确定不同地区的医学参考值、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性.
作者:韦德智;葛淼;王聪霞;林倩怡;李孟姣;李鹏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CCND1基因G870A多态性与消化系统肿瘤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我院2010年8月~2014年8月的164例消化系统肿瘤患者作为病例组(分为胃癌组、结直肠癌组各82例),选取同期健康体检的82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并采用聚合酶链反应一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对3组研究对象的CCND1基因G870A基因分布频率分析,并与消化系统肿瘤发病的分期、分级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胃癌组、结直肠癌组的CCND1基因G870A位点中的GG、GA和AA的分布频率与对照组存在明显差异(P<0.05);CCND1基因G870A位点多态性与消化系统肿瘤发病的危险升高具有良好的相关性(P<0.05);GA和AA基因型发生消化系统肿瘤发病危险明显高于GG基因型,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高分化和高分期患者的基因型分布率高于低分化和低分期的患者,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CND1基因G870A多态性与消化系统肿瘤发病危险有关,而且含有A基因型更容易发生消化系统肿瘤,与消化系统肿瘤分化和分期相关.
作者:杨淑敏;师雅琳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 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的23例大脑前动脉近端(A1段)动脉瘤患者的病例资料,探讨手术治疗的技巧和方法.方法 2004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共手术治疗1437例颅内动脉瘤,选择其中A1段动脉瘤23例(1.6%),所有患者术前均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或CT血管造影(CTA)明确诊断,并行手术夹闭治疗颅内A1段动脉瘤,术后行“3H”疗法预防血管痉挛,于术后第6、12、48、60个月门诊随访,行CT血管造影(CTA)复查,并使用Glasgow预后分级(GOS)评价术后疗效.结果 所有A1动脉瘤均采取翼点入路开颅手术完全夹闭;有7名(30.43%)患者为多发动脉瘤;术后平均随访时间38.52(6~60)个月,平均Glasgow预后分级为4.83分(Ⅲ~V级).结论 术前仔细分析影像资料对于其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手术治疗的关键是保护穿支动脉不受损伤,术中充分打开侧裂并进行载瘤动脉临时阻断可使手术安全、有效.
作者:王华伟;薛哲;马玉栋;王文鑫;武琛;孙正辉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 建立嗜水气单胞菌gyrB和16SrRNA基因PCR毛细管电泳检测方法,探讨它们在淡水溺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提取人、18种浮游生物(白色念珠菌、嗜水气单胞菌及16种藻类),以及经微波消解-真空抽滤-电镜扫描法检测过的30例尸体(其中生前淡水溺死28例,陆地自然死亡2例)的组织样本的DNA(肺、肝、肾各1份例),分别使用引物AH(gyrB基因)及引物Ah(16SrRNA基因)进行扩增,扩增产物用毛细管电泳法检测.结果 人、白色念珠菌、16种藻类DNA扩增后毛细管电泳检测结果均为阴性,而嗜水气单胞菌结果均为阳性,其产物大小分别为195 bp,350bp.分别利用引物AH和Ah对28例淡水溺死尸体样本肺、肝、肾进行PCR毛细管法进行检测,嗜水气单胞菌的检出率:AH分别为96.4%,71.4%,60.7%;Ah分别为75.0%,42.9%,32.1%,计算得到溺死者的体循环脏器中嗜水气单胞菌检验的总阳性率分别为82.1%,53.6%,2例陆地自然死亡案件尸体样本检测结果均为阴性.两对引物AH与Ah对嗜水气单胞菌检出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PCR毛细管电泳法检测嗜水气单胞菌gyrB基因用于诊断淡水溺死灵敏度较高,可作为诊断的辅助性方法;联用16SrRNA基因可提高该菌的检出率,增强MD-VF-Auto SEM法诊断淡水溺死的证据力.
作者:麦柏盛;徐曲毅;刘超;赵建;韩雅莉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 比较Anglo探针和TaqMan探针荧光定量RT-PCR检测SIV的灵敏度下限和重复性.方法 把SIV标准品进行梯度稀释成6个浓度,每个浓度同时提取12个标本进行批内差异分析,每个标本提取12次进行批间差异分析之后进行逆转录并用TaqMan探针和Anglo探针进行定量PCR检测.批内差异分析者每个标本同时进行逆转录和上机检测,批间差异分析者分12次进行逆转录和检测,对这两种探针的PCR结果利用ABI7300定量PCR仪所携带的软件和相关的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TaqMan探针和Anglo探针法检测SIV标准品的灵敏度下限均为50 copies/mL.重复性结果显示:批内结果差异分析显示Anglo探针法大变异系数为0.63%,小变异系数为0.33%,TaqMan探针法大变异系数为1.33%,小变异系数为0.2%;批间结果差异分析显示Allglo探针法大变异系数为1.77%,小变异系数为0.95%,TaqMan探针法大变异系数为1.86%,小变异系数为1.03%.结论 在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猴免疫缺陷病毒中,Anglo探针法可能优于TaqMan探针法.
作者:吴胜男;谢延峥;刘翠华;何金洋 刊期: 2016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