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伤害医学(电子版)杂志

伤害医学(电子版)杂志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华预防医学会伤害预防与控制分会
  • 国际刊号:0754-88905604
  • 国内刊号:0754-88905605
  • 影响因子:0.14
  • 创刊:2012
  • 周期:
  • 发行:
  • 语言:中文
  • 邮发:
  • 全年订价: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医药卫生综合
伤害医学(电子版)杂志   2013年1期文献
  • 摩托车伤害导致的住院患者中司机与乘客伤亡情况分析

    目的 分析摩托车伤害致住院患者中司机与乘客的伤情特点及死亡情况,为院内摩托车创伤救治提供基础资料和参考意见.方法 对汕头市某综合医院2002年10月到2012年6月摩托车伤害住院患者中司机与乘客的病历资料进行整理、核实及分析.结果 共收集3 425名病例,其中摩托车司机2 856名(83.39%),乘客569名(16.61%),男性2 615名(76.35%),女性810名(23.65%),平均年龄为33.09±14.42岁.住院期间死亡人数为61人,其中司机51人(83.61%);在摩托车与重型运输车/公交车相撞事故中,摩托车司机与乘客死亡的相对危险是其余各类型事故死亡危险的3.75倍(95%CI:1.89~7.47).两者主要的伤情诊断依次是:颅内损伤(n=991,29.04%)、下肢骨折(n=599,17.55%)和头、颈挫裂伤(n=374,10.96%).相比与乘客,司机发生面部骨折、颅骨骨折、下肢骨折和骨盆骨折的RR值分别为1.82(95%CI:1.08~3.08)、1.64(95%CI:1.05~2.55),0.68(95%CI:0.57~0.80)和0.46(95%CI:0.25~0.85).结论 摩托车伤害致住院患者中司机与乘客的伤情严重程度相似,司机在摩托车与重型车辆碰撞事故中死亡的危险性较大,头部创伤是严重创伤和死亡的主要原因,摩托车司机较乘客容易发生头部伤害,乘客较司机容易发生下肢伤害.

    作者:熊黎黎;李丽萍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广东省连平县中小学教师溺水认知和学校干预调查分析

    目的 了解广东省农村中小学教师对学生溺水的认知和学校溺水预防干预状况,为开展学生溺水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纸币抽样法抽取广东省连平县8个镇中的17所中小学,对全体297名教师进行溺水知识认知和学校溺水干预措施的问卷调查,收集相同学校736名学生关于学校溺水预防干预措施的应答情况并与教师问卷作比较.结果 52.9%教师知道溺水是少年儿童伤害主要死因,47.1%教师知道池塘边有效防止意外溺水的栅栏高度,64.3%教师知道溺水如何急救.男教师的溺水相关知识认知平均得分低于女教师(t=-3.49,P<O.01).学校的溺水干预措施方面,78.5%和60.6%教师表示学校有开设游泳课及教授学生急救;74.1%教师和21.3%学生报告学校采用校园广播方式,73.7%教师和12.0%学生报告学校采用安全知识小册子方式.结论 中小学教师对学生溺水总体认知不足.学校溺水预防干预措施开展不到位,未能形成足够的干预效果,应加强对教师的健康宣教力度,同时采取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干预方式.

    作者:古羽舟;马文军;徐浩峰;宋秀玲;许燕君;吴为;陈思秇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部分卫生从业人员及大学生对“意外伤害”用语含义认知的调查

    目的 了解卫生从业人员和大学生对“unintentional injury”的常用译名“意外伤害”的感知.方法 采取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卫生从业人员、大学生进行调查.大学生、卫生从业人员对“意外伤害”一词表达的可预防性的看法.采用卡方检验比较两类人群对于“意外伤害”一词可预防性的认知差异,检验水准定为α=0.05.结果 本次调查共回收卫生从业人员有效问卷335份,男性占46.0%;大学生有效问卷684份,男性占46.5%.10%的卫生从业人员和19%的大学生认为“发生意外伤害是个人倒霉”,12%的卫生从业人员和19%的大学生不清楚意外伤害是否可以预防,两类人群对“意外伤害”可预防性的判断差别有统计学意义(x2=24.793,P<0.05).不同类别的卫生从业人员之间和不同专业大学生之间对“意外伤害”可预防性的判断均无统计学差别.结论 建议用“无意伤害”或“非故意性伤害”取代“意外伤害”这一不当译名.

    作者:高林;谭爱春;张晓涛;李黎;田丹平;黄渊秀;董晶;胡国清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宜兴市中小学生伤害调查及两种报告方式比较

    目的 了解宜兴市中小学生伤害发生情况,尝试建立伤害网络报告系统.方法 采取分层随机整群选取了宜兴市16所学校,所有在校学生作为日常伤害网络监测和本次回顾性调查对象.结果 2012年9-11月回顾性调查学生伤害发生率为2.89%(547/18 959),同时网络监测到56例报告;跌倒/坠落、锐器伤、动物致伤、交通事故分别列前四位类型;外地户籍学生伤害发生率明显高于本地,男生明显高于女生.结论 回顾性调查与日常网络监测报告可以互相结合,短期的回顾调查可以适当减小回忆偏倚.伤害监测报告工作作为基础工程,应加强多部门协作,探索高效快速之路.

    作者:杨亚明;高欣;崔梦晶;杨婕;陈玉明;陈凯;梁静;孙燕;朱骏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卫生从业人员及大学生对“伤害”用语的词性及所涉范畴认知的调查

    目的 了解长沙市卫生从业人员和大学生对“伤害”和“损伤”词性的看法和所涉范畴的认知情况.方法 对长沙市336名卫生从业人员和某综合性大学684名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两类人群将“伤害”判断为贬义词的比例分别为42.5%和61.2%,均高于将“损伤”判断为贬义词的比例(30.5%和35.7%);在对伤害所涉范畴的认知中,两类人群将“烧烫伤”和“摔伤”判断为损伤范畴的比例高于伤害范畴的比例,而将“感情受伤”、“自杀/自残”、“心理创伤”、“他杀/殴打”被判断伤害范畴的比例明显高于被判断为损伤范畴的比例.结论 相比“伤害”,“损伤”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更容易被管理人员和公众接受.

    作者:李黎;张晓涛;谭爱春;陈田木;田丹平;高林;黄渊秀;邓欣;胡国清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摩托车伤害发生特征及其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

    道路交通伤害已成为全球较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其中摩托车伤害尤为严重.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复习,对比了发达国家和低水平发展中国家摩托车伤害状况,描述了摩托车伤害患者受伤部位特征,列举了摩托车伤害在“人—车—环境”道路交通系统中的危险因素和事故类型特征,并重点诠释了与人相关的危险因素如头盔佩戴、酒后驾驶、超速驾驶等等.后根据干预理论提出了预防摩托车伤害发生的措施和建议.

    作者:熊黎黎;李丽萍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脑外伤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脑外伤是全球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其高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造成严重后果.本文评述了脑外伤的总体发生率、各年龄组发生率以及性别、种族差异,创伤原因、严重程度、死亡率,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趋势等.这些信息加深了我们对脑外伤的认识,有助于制定降低脑外伤发生率及减轻其严重程度的预防措施.

    作者:朱瑶;李丽萍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中小学校园暴力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校园暴力已成为一项不可忽视的公共卫生问题,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同时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目前,我国相关研究仍相对较少,且并未形成系统的干预模式.本文综述国内外校园暴力的研究现况,为制定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柳珍妮;李丽萍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加强校园安全教育,预防校园性虐待

    儿童虐待指对儿童有抚养、监管义务及有操纵权的人作出的足以对儿童的健康、生存、生长发育及尊严造成实际的或潜在的伤害行为,包括各种形式的躯体和(或)情感虐待、性虐待、忽视及对其进行经济性剥削[1].儿童虐待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的公共卫生问题,虐待现象通常伴随数种虐待类型共存,导致儿童青少年心身危害,如焦虑、抑郁、自卑、性格举止改变、躯体伤害,乃至少女怀孕,感染性病,自杀、严重的药物滥用、饮食异常[2];出现人际交往障碍,性行为异常、过早的性行为等等.其不良影响可持续到成年期,影响成年后的生活、正常人际关系,给婚姻带来不幸,甚至孩子抚养出问题[1].

    作者:石文惠;高欣;施小明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道路交通伤害的监测和防治

    1896年8月17日,一位44岁的英国女士BridgetDriscoll,在伦敦市某个广场内被机动车撞死,这是世界上首例被机动车撞死的报告.当时的验尸官曾说:“这样的悲剧不应该再发生了”[1].可是,事与愿违,在此后的一百多年,全球因车祸致死的人数竟超过了3 200万!20世纪前半叶,许多人认为车祸致死是不可避免的.1963年,国际交通医学学会在罗马召开成立大会,会议决定学会名称为“国际意外事故与交通医学学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Accident and Traffic Medicine,IAATM),把“意外事故”当成学会名称的一部分,暗指交通事故也是不可避免的.

    作者:王正国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青少年非自杀性自我伤害行为

    非自杀性自我伤害(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是指个体以不同的方式故意破坏自己的身体组织,但无明确自杀意图的自我伤害行为.非自杀性自我伤害与自杀有极强的相关性,且增加了自杀的风险.青春期是自我伤害行为的高发时期,自我伤害已成为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本文从故意自我伤害的概念和分类出发,简要阐述青少年非自杀性自我伤害的发生现状、基本特征及危险因素,对青少年自我伤害后的评估和治疗策略进行了归纳和综述,并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

    作者:陈辉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伤害

    伤害的传统定义是,由于运动、热量、电、化学、放射线等能量的急剧交换,超过了机体组织无法耐受的水平,或由于缺氧缺热量对人体所造成的损伤统称为伤害.这个定义已经扩大到包括心理损伤、发育不良.伤害通常按事故发生时的意图进行分类,非故意伤害包括道路交通事故、跌倒、溺水、烧伤、中毒引起的伤害;故意伤害包括由自残、人际暴力、战争和冲突引起的伤害.从大多医学院校的课程、甚至公共卫生学院缺少这门课程,以及医学期刊在此领域的报道有限可以看出,伤害这个主题在医学界相对缺乏关注.全球疾病负担研究已经把伤害提到全球卫生议程上,全世界的死亡和残疾原因主要分为三类,其中第三类就是伤害.随着伤害负担逐渐被广泛认识,有关伤害的预防和治疗应和其他疾病一样急需开展循证医学研究.

    作者:Robyn Norton;Olive Kobusingye;陈晓军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周围血管疾病性截肢附2例病例分析

    近年来,四肢周围血管病变导致的截肢患者人数逐年增多.在美国,因周围血管疾病引起肢体坏死而导致截肢的患者已占总截肢人数的50%以上.周围血管疾病包含了糖尿病血管病变、四肢血管发育异常、动脉硬化性闭塞症以及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周围血管疾病性截肢相对于创伤性截肢具有病变平面不确定性、病情易于反复、伤口易于感染、术后并发症多、多次截肢可能性大等特点.在为该类型患者行截肢术时,医生需要充分评估肢体血运情况,制定更加详细的术前检查,术中可根据病变情况特异地确定截肢平面.

    作者:孟庆娱;陈津川;王天兵 刊期: 2013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