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了解汕头市农村地区中学生体能活动伤害(Physical activity related injury,PARI)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今后开展干预研究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选取汕头市农村地区三所中学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自填式问卷调查中学生在过去12个月内参与体能活动情况、PARI情况及一般社会人口学资料.结果 本次调查的参与率为99.3%,共有1449名学生的问卷有效并纳入分析.汕头市中学生PARI发生率为50.7%,男生、女生PARI发生率分别为55.2%、47.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中生、高中生PARI发生率分别为56.0%、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ARI主要发生在7月(13.3%),主要发生地点是校外其他活动场所(37.8%);造成PARI的首位原因是跌倒(36.1%);导致PARI多的体能活动种类是跑步,占24.98%.男生容易发生伤害的体能活动依次为篮球、跑步、足球,女生为跑步、羽毛球、跳绳;PARI部位主要是膝盖/小腿(30.4%);主要造成碰伤、刮伤、擦伤或挫伤(33.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初中男生、母亲职业为工人(OR=1.767,95%CI:1.054~2.961)、 光线不足时进行体能活动、炎热天气下进行体能活动是中学生发生PARI的危险因素.结论 汕头市农村地区中学生PARI发生率较高,PARI的发生与中学生年龄、性别及其母亲职业、体能活动行为习惯有关,因此需针对这些危险因素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和策略.
作者:程福源;杨文达;黄泽鹏;刘翔翔;高杨;李丽萍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邹城市20042014年居民自杀死亡流行趋势及人群分布,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运用描述流行病学研究,对邹城市2004—2014年居民自杀死亡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2004—2014年自杀粗死亡率26.36/10万,标化死亡率为20.65/100000,男性(26.73/100000)高于女性(25.96/100000).65岁以上年龄组自杀死亡率高.2004—2014年自杀标化死亡率整体呈下降趋势.结论 邹城市的居民自杀死亡发生率呈逐年下降趋势,65岁及以上人群是干预的重点对象.
作者:齐振标;李凤文;程学志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因中毒住院儿童的临床特征和疾病负担,为儿童中毒的预防和控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2008—2013年在山西省儿童医院住院诊治的307例中毒儿童进行回顾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307例因中毒住院儿童中,0~4岁组所占构成比高(66.1%),乡村(59.3%)高于城市(39.4%);因中毒住院儿童平均住院时间为(3.0±1.0)d,平均住院费用为(2705.88±3454.39)元;出院时以痊愈和好转为主(98.3%);儿童中毒的原因的构成比以药物、药剂和生物制品中毒为主(63.2%);住院费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入院月份、住院天数、入院危急程度、手术与否是其影响因素.结论 儿童中毒虽然预后较好,但也会给儿童的健康造成损害,给家庭和社会带来经济和心理负担,因此需要采取综合的干预措施以期减少儿童中毒事件的发生.
作者:唐颖;王刚;郝志红;胡瑞杰;邢玉梅;王莉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养老院的老年人群跌倒影响因素,为干预提供措施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呼和浩特市市区的4家养老院,对满足纳入排除标准的90位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与体格检查.采用t检验或卡方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人跌倒的影响因素.结果 呼和浩特市养老院老年人跌倒发生率为30.0%.女性较男性发生跌倒风险高(OR=4.407,95%CI:1.250~15.540)、高血压患者发生跌倒风险高(OR=7.987,95%CI:1.916~33.297).有提示语、照明良好的养老院中老年人发生跌倒风险低(OR=0.089,95%CI:0.018~0.434)、(OR=0.124,95%CI:0.018~0.834).结论 养老院的老年人跌倒发生率较高,患有高血压的女性是高危人群.养老院可通过完善周围环境设施,改善照明条件、张贴提示语、及时清除障碍物,预防老年人跌倒.
作者:梁丹艳;段生云;李婷;赵静;亢伟;王学梅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伤害致残人群需求满足度的现状及关联因素.方法 基于2006年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通过卡方检验、多元线性回归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伤害致残人群服务需求满足得分、健康服务需求(Ⅰ类)、基本生存服务需求(Ⅱ类)、自我提升及发展服务需求(Ⅲ类)和环境支持性服务需求(Ⅳ类)满足与否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结果22999名伤害致残人群的第Ⅰ、Ⅱ、Ⅲ、Ⅳ类服务需求满足度分别为38.1%,12.2%,0.8%和3.2%.影响其需求满足得分显著的三项因素为居住地(Beta=0.09)、年龄15~59(Beta=0.07)和年龄60及以上(Beta=0.05).女性(OR=0.93)和少数民族(OR=0.84)是Ⅰ类需求满足的危险因素;女性(OR=0.84)、残疾等级(OR一级=0.84;OR二级=0.80;OR三级=0.59)、居住在城市(OR=0.87)、少数民族(OR=0.82)和较高家庭人均年收入(OR=0.47)是Ⅱ类需求的满足的危险因素;年龄(OR15-59=0.14;OR60+=0.01)和少数民族(OR=0.54)是Ⅲ类需求满足的危险因素;残疾等级(OR三级=0.70;OR四级=0.62)和少数民族(OR=0.70)是Ⅳ类需求满足的危险因素.结论 伤害致残人群需求满足程度总体偏低,应针对性的关注儿童、女性、居住在农村地区和少数民族伤害致残人群各项服务需求的满足.
作者:张蕾;郑晓瑛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急诊室不同家庭类型自杀未遂者的临床特征,为制定自杀未遂再自杀者的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对象与方法 采用综合量表及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FACESⅡ-CV)评估186例年龄≥15岁的自杀未遂者的家庭功能.结果 亲密度差的大家庭型自杀未遂者的特征:15~29岁;未婚;多因恋爱问题;以威胁报复他人或与现实抗争等为自杀目的;有自杀意念;无绝望感;多选择00:00—8:00及16:00—20:00时段自杀.适应性差的大家庭型自杀未遂者的特征:以家庭纠纷为主要原因;30.77%想死程度为中度(50~80分);64.10%自杀后接受事实不后悔.适应性差的夫妻型自杀未遂者的特征:想死的程度高(>80分);以解脱痛苦为目的;伴绝望感.亲密度差的夫妻型成员多选择20:00—24:00自杀.夫妻型成员亲密度和适应性均差者有以下特点:60.87%有绝望感;46.38%为解脱痛苦;49.28%无冲动性.结论 本研究结果揭示了自杀未遂与家庭功能间存在着复杂关系,不同家庭类型的自杀未遂者自杀特征各异.针对不同自杀未遂者的家庭类型给予针对性干预,将有助于预防自杀未遂再自杀的发生.
作者:李海燕;侯璟琳;陈伟;谭善勇;贾晓菊;魏胜男;秦晓霞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本地区初中生目睹暴力事件的发生状况,探究目睹暴力事件的影响因素及其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为青少年提供安全的生活环境,为制定具有针对性的防暴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采用自拟问卷及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量表(MHS-CA)对哈尔滨某区城乡4所初中的2094名学生进行调查,获得有效问卷1991份.结果 本调查中初中生有1229人曾经目睹过暴力事件,占61.7%(1229/1991),且农村为65.4%(710/1086)高于城市57.3%(519/905)(x2=13.472,P<0.05),其中学生目睹暴力事件主要发生在家里、学校和上/放学路上,实施人分别为父母、同学和陌生人.目睹暴力事件的严重程度,男生高于女生,农村高于城市(t性别=2.488,t城乡=-3.121,均P<0.05),且目睹过暴力的学生心理健康各维度得分均低于没有目睹过暴力的学生(P<0.05).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父亲文化程度高是目睹暴力事件的保护因素(OR=0.762).目睹暴力事件与心理健康各维度均呈负相关(r认知维度=-0.118,r思维维度=-0.106,r意志行为维度=-0.103,r情绪维度=-0.125,r个性特征维度=-0.090,均P<0.05).结论 初中生目睹过暴力事件的现象比较普遍,且与学生心理健康相关联,今后应关注暴力环境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及行为的长期影响.
作者:张曙光;王瑞凤;张世成;张鑫;关云琦;代倩倩;崔岳崇;庄婧誉;周勇;陈素芬;王佳;张慧颖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深圳市中小学生骨折的认知和高危行为情况,为制定针对中小学生骨折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深圳市中小学生5116名为调查对象,分析不同人群骨折的认知和危险行为特征.结果 13.1%的中小学生能正确判断是否骨折;多数认知方面男生的认知程度高于女生,不同年级学生骨折相关知识的正确回答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危险行为方面男生高于女生,不同年级,学生的骨折相关的危险行为相差很大(P<0.05).结论 中小学生对骨折伤害的总体认知水平很低;存在相关的危险行为,以健康教育为主导的干预行为中,应根据不同的人群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预防骨折相关知识和现场急救等技能的健康教育.
作者:熊华威;杨昆鹏;李丽萍;周丽 刊期: 2017年第01期
每年,伤害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占据了较大的医疗资源.仅用传统统计方法分析时很难直观揭示伤害在不同地域的差别,而空间统计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将伤害数据、社会经济情况、土地使用等信息与调查区的数字地图相结合,让研究者更直观地发现高危地带,从而可更有效地制定干预方法.本文综述了空间统计的常用方法及其在国内外伤害防治研究中应用情况,为研究者在研究我国伤害问题时能更直观地发现伤害相关影响因素提供参考方法.
作者:王晓霞;武越;程勋杰;胡建安;胡国清 刊期: 2017年第01期
动物致伤是全世界造成发病和死亡的重要原因,其中以儿童和青少年为高危人群.为总结国外研究经验,制定和开展适合我国儿童动物致伤的防控策略,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动物致伤的流行特征、影响因素与干预策略研究.动物伤害以犬、猫致伤为主,多来自于自家喂养的宠物,家庭和生活环境等因素对儿童预防动物致伤至关重要,目前我国有必要加强该类伤害的研究与干预工作.
作者:陈盈;李丽萍 刊期: 2017年第01期
伤害已成为全球儿童青少年的第一位死亡原因,严重威胁着儿童的健康和生命.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生理和心理均处于变化形成时期,发生伤害的类型、特点和原因在不同年龄间也有较大差别.各种伤害给儿童的躯体健康和精神心理已带来严重危害,因此成为对个体、家庭和社会影响极大的公共卫生问题.预防及控制儿童伤害是保护儿童安全、保障儿童健康基本权益的新课题.
作者:张佩斌 刊期: 2017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