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了解儿童暴力伤害的主要流行特征,为开展针对性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0-2014年浙江省医院伤害监测系统收集的0~17岁儿童暴力伤害病例的主要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2010-2014年共收集0~17岁儿童暴力伤害病例1 292例,占全部儿童伤害病例的2.10%,随时间的推移,儿童暴力伤害占比呈下降趋势.儿童暴力伤害病例中,男女性别比为4.79∶1,伤害原因以钝器伤(83.13%)和锐器伤(7.89%)为主,学校(53.10%)和街道/城区(26.24%)为主要伤害发生地点,严重程度以轻度(50.15%)和中度(46.28%)为主,91.25%病例的伤害性质为软组织伤,主要受伤部位为头部(66.92%).93.34%的儿童暴力伤害均由吵架、打架所引起,受伤者与施暴者关系主要为伙伴(63.54%)和陌生人(25.93%),通常以手或脚等身体的一部分作为直接施暴工具(72.50%).结论 需关注儿童暴力问题,利用监测系统和专题调查掌握儿童暴力的主要流行特征,并据此开展针对性干预.
作者:赵鸣;俞敏;王浩;潘劲;郭丽花;钟节鸣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影响,并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否存在性别差异.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以武汉市两所综合性大学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了解父母教养方式和过去一年内自杀意念的发生情况,共获得有效问卷1 677份.结果 大学生过去一年内自杀意念发生率为13.9%,其中女生自杀意念发生率为15.2%,男生自杀意念发生率为12.7%,女生高于男生,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X2=2.131,P=0.144).父母对子女的忽视(OR=4.534,95%CI:1.383~14.861)、父母关系疏远(OR=2.396,95%CI:1.389~4.132)均增加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发生风险,而父母对子女的管制程度则与自杀意念无统计学关联.分性别来看,父母对子女的忽视(OR=6.364,95%CI:1.459~27.766)、父母关系疏远(OR=2.557,95%CI:1.253~5.219)会增大女生自杀意念的发生风险,但对男生自杀意念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父母教养方式影响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发生,女生较男生对父母教养方式更加敏感.父母关系恶劣以及对孩子的忽视是大学女生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
作者:尹丹丹;邹凯;赵若兰;陈辉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分析某医院因跌落伤住院儿童现状并探究高危人群特征,为高危人群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回顾性调查,以某医院2011-2013年间所有因跌落伤住院的0~14岁儿童共753人次作为调查对象.结果 因跌落伤住院儿童753人次中,男女比为1.77:1;城乡比为0.74:1;随着年龄的增加呈下降趋势;2011-2013年平均发展速度为113.3%,平均增长速度为13.3%;因跌落伤住院儿童以8-10月份居多(29.0%);以头颈部损伤为主(83.8%);大多数儿童未接受手术治疗(86.1%);中位住院天数为6.0 d,中位住院费用为6 389.2元;以治愈为主为(56.6%).结论 男童、低龄儿童、乡村儿童为跌落伤高危人群,跌落伤给儿童自身、家庭带来沉重负担,相关部门应制定相应措施来降低儿童跌落伤的发生.
作者:胡瑞杰;石倩;郝志红;唐颖;王祝欣;王莉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建立适合贵阳市市级医院院前创伤急救的规范流程,提升严重创伤/交通伤的救治效率和质量.方法 组织专家团队,根据贵阳市创伤院前急救需求、现况与资源等,制定市级医院“创伤院前急救流程和操作规范”,并通过反复模拟推演,完善流程和技术规范.采集和比较规范实施前后的严重创伤急救效率和结局指标.结果 本规范实施后,我院严重创伤急救的院前急救派出时间较实施前缩短41.36%[(2.24±0.84) min VS (3.82±1.02)min,P< 0.001],急诊通过时间缩短50.16%[(20.57±7.96) min VS(41.27±11.02)min,P< 0.001],第一次确定专科治疗时间缩短37.59%[(49.59±18.19) min VS(79.46±25.57) min,P< 0.001],院内死亡人数从实施前的2人降为实施后的0人(P<0.001);院前急救到达时间和送达时间从无到有,院前与院内信息联动达100%.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市级医院院前急救流程规范,为医院院内救治赢得时间,对降低严重创伤的死亡率和致残率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作者:梁旭光;周继红;葛兵;肖代莉;王和伟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脑卒中患者的平衡能力,并通过比较不同健康状况脑卒中患者的平衡能力,为给卒中患者提供更有效的康复和更针对性的跌倒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择居住在上海市长宁区的脑卒中患者,应用老人跌倒相关平衡能力测试量,表现场测试调查对象的平衡能力,并应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对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入户调查.结果 卒中患者平衡能力得分均数为(9.1±7.7),平衡能力良好、较好、差、很差等级的比例分别为17.1%(256人)、19.9%(298人)、40.6%(607人)和22.3%(334人).不同卒中类型、不同累及部位和是否伴有后遗症的卒中患者间其平衡能力等级分布不同(P<0.05).脑卒中主要的后遗症除是否伴有疼痛症状外,其余均显著降低患者的平衡能力.结论 脑卒中患者平衡能力较差,后遗症对平衡能力的影响较大,增加了跌倒风险.因此有后遗症的卒中患者应该作为跌倒干预的优先人群.老年跌倒相关平衡能力测试可作为筛查卒中患者中跌倒高危人群的有效手段.
作者:周鹏;姜玉;钱蕾;孙源樵;夏庆华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上海市松江区642例老年跌倒骨折住院患者的临床特点,为制定伤害干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应用医院信息系统2014年1月-2014年12月在松江区三家二级医院治疗的642例老年跌倒骨折患者(男性227例,女415例,年龄60~95岁)纳入本研究.分析患者性别、年龄、骨折类型、受伤时间、住院费用、住院时间等情况.结果 老年女性跌倒骨折病例数为男性的1.83倍,60~70岁女性较易发生桡骨骨折,70岁以上较易发生髋部骨折,就诊的住院病例出院时,13.6%被治愈,77.3%有好转,6.7%未愈,0.5%死亡,住院伤害病例住院时间中位数为l0d,住院费用中位数为25 164元.结论 老年人跌倒骨折病例后果较为严重,是了解伤害情况的重要信息源.
作者:马慧芬;朱美英;黄丽妹;关颖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健康教育和交警强化执法活动对预防道路交通伤害尤其是危险因素“超速行驶”的干预效果,为开展预防和控制交通伤害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在大连市7个区县开展宣传教育和强化执法活动,并在干预前后进行机动车速度观测;对驾驶员道路交通伤害的知识、态度和行为进行现场调查,比较干预前后的差异.结果 干预后9个月机动车超速率显著降低(P<0.01);干预前驾驶员对调查路段道路的限速值知晓率为55.99名,遵从交通信号的驾驶员比例为56.98%;干预后分别为61.65%和64.96%,均有显著升高(P<0.05).在过去的一年中,曾遭遇超速引起的事故的比例为:干预前7.2%,干预后为4.6%,干预后事故的比例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驾驶员进行道路安全知识、行为健康教育结合强化执法,有利于提高驾驶员交通安全知识的知晓率,驾驶员安全驾驶行为改善有显著效果,有利于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作者:梅丹;邹积丰;王林 刊期: 2017年第02期
近年来校园欺凌问题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全球各地关于校园欺凌的研究显示,其普遍存在于各个国家和地区.影响校园欺凌的因素复杂,包括学生的性别、年龄、人格特质、不良嗜好以及家庭和学校环境.校园欺凌导致的后果严重,除可能导致受害者身体损伤、成绩低下以外,也可能使受害者产生焦虑或者抑郁,甚至增加其自杀风险.
作者:王文靖;张志华;李一峰;赵凤;吴晓爽;孙业桓 刊期: 2017年第02期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网络技术、移动通讯技术等新技术为代表的新媒体已经渗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对青少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给他们的成长带来便利的同时,青少年对网络、手机和娱乐节目的过度依赖,也带来他们了许多负面的影响.
作者:田甜;林岳新 刊期: 2017年第02期
通过查阅文献和检索国内外购书商城伤害流行病学教材,了解国内外伤害流行病学教材和教学进展,为我国医学院校伤害流行病学课程内容和教材建设提出建议.根据伤害流行病学的专业和学科特点,建议教学应采用案例教学的方式,以提高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并建议需加强“伤害流行病学”的专门教材建设,建议多学科专家参加该教材的编写及后续更新、将该教材设置为动态电子教材,在提高师资的专业能力的基础上,在教材及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新媒体对知识的传播优势.
作者:安琪;高然;李丽萍 刊期: 2017年第02期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儿童玩具产品的种类、品牌日益丰富,但随之而来的安全问题也较为突出.近年来儿童玩具致死致伤的案例大量涌现,各国政府对儿童玩具安全问题都非常重视,采取了很多措施加以干预,尽管玩具安全状况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但是挑战依然存在,管理方面尚存在漏洞,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亟待相关部门制定并实施有效可行的措施与策略.
作者:蔡若夫 刊期: 2017年第02期
儿童约束系统(Child restraint system),也称作儿童安全座椅(Child safety seats)是一种被动保护装置.这种装置设计的基本目的是当汽车发生碰撞时,预防或减少汽车乘客的受伤[1].儿童约束系统针对不同年龄、体重和身高的儿童设计了不同的儿童安全座椅.
作者:崔民彦 刊期: 2017年第02期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近年来我国在经济、科技等方面都有着长足的进步.但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粗犷而又迅速发展的工业生产也带来了诸多职业病问题.根据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以下简称“卫生计生委”)2001-2014年发布的《职业病防治工作情况的通报》数据表明,我国职业性化学中毒(以下简称“职业中毒”)已成为仅次于职业性尘肺病的第二大类职业病,严重影响了劳动者的身心健康和社会的和谐稳定[1].
作者:樊晶光;王海椒;李晗 刊期: 2017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