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肝脏病杂志

中华肝脏病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007-3418
  • 国内刊号:50-1113/R
  • 影响因子:1.62
  • 创刊:1993
  • 周期:月刊
  • 发行:重庆
  • 语言:中文
  • 邮发:78-56
  • 全年订价:46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CA 化学文摘(美)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消化系统疾病
中华肝脏病杂志   2003年1期文献
  • 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膜γ干扰素受体1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不同临床类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膜v干扰素受体1(IFN-γ R1)反应的差异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技术及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53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细胞膜IFN-vR1表达及血清IFN-γ水平变化,并与血生物化学指标、肝组织病理变化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慢性重型肝炎淋巴细胞膜IFN-γR1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28.89%±11.77%)与(9.23%±1.30%)],两者差异有显著性(Z=3.988,P<0.05).各组间单核细胞膜IFN-v R1表达水平变化差异无显著性.肝硬化、重型肝炎两者血清IFN-γ水平较正常对照,差异有显著性升高,肝硬化、重型肝炎IFN-γ水平组内差异较大,组间无差异.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淋巴细胞膜IFN-γR1与总胆红素显著相关(r=0.575,P<0.01),与肝组织炎症活动度显著相关(r=0.621,P<0.01).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淋巴细胞通过上调膜IFN-γ R1参与免疫病理.

    作者:陈公英;陈智;李敏伟;刘惠敏;胡中荣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反式激活基因克隆化的研究

    目的应用抑制性消减杂交(SSH)技术构建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HBX)反式激活基因差异表达的cDNA消减文库,克隆HBX反式激活相关基因.方法以HBX表达质粒pcDNA3.1(-)-X转染HepG2细胞,以空载体pcDNA3.1(-)转染的HepG2细胞为对照;制备转染后的细胞裂解液,提取mRNA并逆转录为cDNA,经Rsa Ⅰ酶切后,将实验组cDNA分成两组,分别与两种不同的接头衔接,再与对照组cDNA进行两次消减杂交及两次抑制聚合酶链反应(PCR),将产物与T/A载体连接,构建cDNA消减文库,并转染大肠杆菌进行文库扩增,随机挑选克隆PCR扩增后进行测序及同源性分析.结果成功构建人HBX反式激活基因差异表达的cDNA消减文库.文库扩增后得到85个白色克隆,进行菌落PCR分析,均得到200~l 000 bp插入片段.挑取含有插入片段的65个克隆进行测序,并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获得19种已知基因序列,和15个未知基因.结论应用SSH技术成功构建了HBX反式激活基因差异表达的cDNA消减文库.该文库的建立为进一步阐明HBX反式调节的靶基因及致肝细胞癌发生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刘妍;成军;陆荫英;王刚;牟劲松;李莉;张玲霞;陈菊梅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乙型肝炎病毒前S2蛋白结合蛋白基因的筛选

    目的筛选并克隆人肝细胞中与乙型肝炎病毒前S2蛋白(HBV PreS2)相互作用的蛋白质基因.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扩增HBV PreS2基因,连接入酵母表达载体pGBKT-7中构建诱饵质粒,转化酵母细胞AH109并在其内表达,然后与转化了人肝cDNA文库质粒的酵母细胞Y187进行配合,在营养缺陷型培养基上进行双重筛选阳性菌落,PCR从中扩增出目的片段并测序,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成功克隆出HBVPreS2基因并在酵母细胞中表达,配合后选出既能在4缺(SD/-Trp-Leu-Ade-His)培养基又能在铺有X-α-半乳糖(X-α-gal)的4缺培养基上生长并变成蓝色的真阳性菌落26个,其中含金属硫蛋白A2基因的菌落有12个,细胞色素C氧化酶Ⅱ有1个,细胞色素P450 IVF亚基2个,细胞色素C氧化酶Ⅳ亚基同功酶1有2个,人血白蛋白3个,Na+-K+ATP酶β 1亚基1个,前清蛋白2个,植物血凝素半乳糖苷结合亚基1个,未知基因2个.结论成功克隆出HBV PreS2蛋白的结合蛋白,为进一步研究HBV PreS2的作用提供了新线索.

    作者:陆荫英;李克;王琳;刘妍;王业东;成军;张玲霞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与病情轻重的关系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与肝脏损伤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87例慢性无症状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者(ASC)、157例慢性乙型肝炎(CHB)、22例肝硬化(LC)和18例肝细胞癌(HCC)患者外周血测定HBv S基因序列以明确其基因型.结果基因型以B型和C型为主,分别为26.1%和73.2%.在B型与C型中,ASC、CHB、LC和HCC的构成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χ2=15.09,P<0.001),C型与B型相比,C型发展致CHB和HCC所占百分比显著高于B型,分别为59.6%比43.2%,x2=10.87,P<0.001;和7.7%比1.4%,χ2=7.41,P<0.001.而LC所占百分比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基因型C型与B型相比,C型HBV感染易引起较重肝脏损伤.

    作者:许军;王齐欣;蒋栋;杨柳明;赵延龙;陈红松;魏来;王宇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瘦素与肝纤维化

    Zhang等[1]应用定向克隆法从肥胖与糖耐量异常的动物ob/ob小鼠中首次成功克隆出肥胖基因(obese gene,ob基因)及人类的同源序列,由于该基因编码蛋白的基本作用是使动物体重降低而变瘦,故Halaas等[2]将其命名为瘦素(leptin).

    作者:阴赪宏;王宝恩;马红;贾继东;申凤俊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家族与肝脏疾病

    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CCAAT enhancer-bindingproteins,CCAAT/EBPs)家族初由McKnight及其同事在大鼠肝脏中发现,因其能与启动子的CCAAT区及多种病毒增强子相结合得名,属于碱性区亮氨酸拉链(basic region/leucine zipper,bZIP)蛋白家族,他们结合并转录激活特定基因DNA增强子5′-RTTGCGYAAY-3′(R=A或G,Y=C或T)重复序列或其变异体[1,2],故可以对基因的转录进行正、负调控[3],在能量代谢、细胞生长、分化、肿瘤发生、血液生成及机体的免疫反应等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4].

    作者:黄光存;张锦生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病毒载量动态检测在乙型肝炎治疗和研究中的意义

    目前对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与人体基因作用动态过程的具体细节还不清楚.但随着核酸定量技术的发展,已经有可能同时监测病毒在体内复制、表达的过程和人体基因表达谱的变化[1].

    作者:洪卫国;王福生;陈菊梅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肝癌患者外周血甲胎蛋白异质体和转录物含量的相关分析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CC)患者血清甲胎蛋白(AFP)异质体含量与肝癌细胞血行播散的关系.方法 应用凝集素亲和免疫电泳自显影法和巢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分别检测AFP阳性HCC患者手术前外周血AFP异质体含量和AFP mRNA,分析血清AFP异质体含量和肝癌细胞血液播散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在46例HCC患者中,37例手术前血清AFP异质体≥20%,阳性率为80.4%;24例手术前外周血可检出AFP mRNA,检出率为52.2%.在37例AFP异质体≥20%的HCC患者中,22例外周血AFP mRNA阳性,阳性率为59.5%;而在9例AFP异质体含量<20%的HCC患者中,仅2例外周血AFP mRNA阳性,阳性率为22.2%.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x 2=4.02,P<0.05).结论肝癌患者血清AFP异质体含量升高与外周血循环中存在肝癌细胞有关.

    作者:康晓燕;殷正丰;钱海华;吴宗娣;虞紫茜;吴孟超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N-乙酰基转移酶基因多态性与肝癌易感性的关系

    目的探讨N-乙酰基转移酶(NAT2)基因多态性与肝癌易感性的关系.方法应用自动实时荧光Light-Cycler技术,分析78例肝癌患者和112例健康志愿者NAT2 4个位点的基因多态性,比较肝癌患者与对照组间频率差异.结果肝癌吸烟组NAT2慢乙酰化基因型频率(37.5%)与对照吸烟组(17.9%)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4.67,P<0.05),并使患肝癌的危险度提高了2.76倍;肝癌非吸烟组NAT2慢乙酰化基因型频率(26.3%)与对照非吸烟组(16.1%)比较差异无显著性(χ2=1.47,P>0.05).结论携带NAT2慢乙酰化基因型的吸烟者可能是肝癌的高危人群.

    作者:高建平;黄跃东;林经安;朱青川;梁建平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大黄酸对大鼠肝纤维化形成的影响

    目的观察大黄酸对肝纤维化形成的影响.方法采用体积分数60%的CCl4及5%的乙醇制备肝纤维化动物模型,分别用小剂量、大剂量大黄酸干预,测定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及肝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抗转化生长因子β1(TGF p1)、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情况,并观察肝组织胶原面积及病理变化.结果 (1)血清ALT(U/L)、HA(μg/L)、PCⅢ(μg/L)水平及肝组织中MDA(nmol/mg)含量,大黄酸大剂量组分别为78±18、217±75、16±6和1.88±0.34,模型对照组分别为150±16、321±97、31±14和3.67±0.68,两组比较t值分别为7.831、2.977、3.249和6.751,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肝组织中SOD活性(NU/mg蛋白)大黄酸大剂量组为91.26±14.04,模型对照组为62.45±8.74(t=4.453,P<0.01).(2)肝组织中TGF β1、α-SMA的表达显著减少(P<0.05或P<0.01).(3)肝组织胶原面积明显减少,纤维化程度明显改善(P<0.05或P<0.01).结论大黄酸具有保肝作用和抗肝纤维化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抗炎、抗氧化作用及抑制TGFβ1的活性、抑制肝星状细胞活化有关.

    作者:郭美姿;李孝生;沈鼎明;管小琴;徐海荣;高健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血清纤维化指标的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恢复期患者血清纤维化4项指标[血清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CⅣ)和层黏连蛋白(LN)]的影响因素及意义.方法用放射免疫法检测14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A、PCⅢ、LN、CⅣ,并将他们分为不一致组和一致组.肝活检标本行常规病理检查,自动生物化学分析仪检测肝功能,B超检查肝门静脉主干内径、脾门部脾静脉内径及腋中线处脾脏厚度.结果血清纤维化指标与肝纤维化程度不一致患者16例(14.16%),血清纤维化指标不一致的产生与肝纤维化程度分期无关,与肝脏炎症活动度有关(χ2=12.07,P<0.05).不一致组患者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γ-谷氨酰基转移酶、球蛋白水平明显下降,分别从89.28±64.25、66.10±42.30、86.26±70.36、32.13±5.18下降至49.31±26.75(t=2.45,P<0.05)、40.83±22.40(t=2.33,P<0.05)、48.99±29.96(t=2.08,P<0.05)、28.05±3.47(t=3.03,P<0.01).白蛋白和白蛋白/球蛋白比值则明显升高,分别从42.34±4.81、1.35±0.28上升至46.19±3.61(t=3.06,P<0.01)、1.63±0.26(t=3.70,P<0.01).血清碱性磷酸酶、总胆红素、总蛋白无明显改变,肝门静脉主干内径、脾门部脾静脉内径及腋中线处脾脏厚度也无明显改变.结论在评价某些患者血清纤维化指标的意义时,应考虑肝脏炎症活动度、肝功能等因素的影响,综合分析诊断肝纤维化.

    作者:蔡卫民;陶君;翁红雷;刘荣华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慢性乙型肝炎肝组织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的表达及意义

    研究表明,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PDGF-BB)促使肝星状细胞(HSC)增殖的作用强[1].

    作者:楼颂梅;王开明;蔡卫民;厉有名;翁红雷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实验性急性肝损伤时血清白细胞介素-18与一氧化氮的检测及意义

    该研究以昆明种小鼠为实验对象,成功复制ConA性肝损伤动物模型,检测白细胞介素-18(IL-18)及一氧化氮(NO)的血清浓度变化,探讨两者在肝损伤中的意义及作用.

    作者:陈会松;黄华;杨晋辉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HBX-GFP基因工程DN突变体瞬时表达及乙型肝炎病毒复制的实验研究

    寻找有效的乙型肝炎病毒(HBV)的基因治疗方法,成为当前抗HBV感染的研究热点.新近出现的DN突变体技术(Dominant negative mutant)[1,2],显示出了良好的抗HBV作用苗头.

    作者:宋家武;林菊生;梁扩襄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4,5,6-三羟基异黄酮对大鼠肝星状细胞细胞周期的影响

    4,5,6-三羟基异黄酮(genistein)是一种特异性的酪氨酸蛋白激酶(tyrosine protein kinase,TPK)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TKI),现以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作为刺激因素观察genistein对肝星状细胞(HSC)增殖的抑制作用,以探讨其抗纤维化的细胞学机制.

    作者:王琼;王一平;刘小菁;黄明惠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乙型肝炎病毒耐药寡核苷酸基因芯片的制备及特性分析

    在构建了乙型肝炎病毒(H BV)拉米夫定抗药性相关HBV多聚酶基因突变体基础上,设计制备了HBV耐药寡核苷酸基因芯片,并对其特性进行了分析,为建立合理高效的HBV治疗方案,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快速检测手段.

    作者:陈忠斌;高玮;管伟;王升启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三七皂甙对肝纤维化大鼠分泌型磷脂酶A2和肿瘤坏死因子表达的影响

    用四氯化碳复制大鼠肝纤维化模型,探讨三七皂甙对细胞因子的影响,研究三七皂甙单体Rg1、Rb1抗纤维化的作用机制.

    作者:武凡;张树三;康格非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新基因JST的克隆和表达及其与肝癌的关系

    该研究利用同源筛选的方法,克隆了一个在癌旁组织中高表达,癌组织中低表达或不表达的基因片段,并研究了其与肝癌临床病理学特征间的关系,现报道如下.

    作者:陆东东;张锡然;曹祥荣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苦参素注射液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组织病理学分析

    1.资料与方法:21例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为2000年6月~2001年6月该院住院患者.诊断参照2000年9月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病毒性肝炎及肝病学术会议(西安)修订的诊断标准[1].

    作者:张玲;马韵;黄绍标;张联庆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血液净化技术在人工肝支持治疗中的应用

    非生物型人工肝系利用有效的血液净化手段,清除肝功能衰竭后体内蓄积的相关毒素,以暂时替代肝脏功能.肝脏有强大的再生能力,人工肝治疗则为肝细胞再生赢得时间.

    作者:郭利民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的并发症及防治

    人工肝支持系统作为一种创伤性的治疗手段,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出血、凝血、低血压、继发感染、失衡综合征、溶血、空气栓塞、过敏反应等并发症.

    作者:李兰娟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中间型人工肝--血浆置换

    血浆置换是一种以正常人新鲜血浆或血浆替代物取代患者体内成份异常的血浆,去除体内毒素、净化血液的方法.在肝病治疗领域,由于血浆置换既可机械性被动去除ALF患者体内毒素,又能人为补充白蛋白、凝血因子等生物活性物质,因此,是介于物理和生物人工肝之间的人工肝支持方法,被列为中间型人工肝.

    作者:王英杰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人胚胎干细胞研究展望

    一、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ES细胞)的获取途径及其特征Thomson实验室利用合法获得的14个体外受精形成的囊胚中的内细胞群,以抗BeWO细胞的单克隆抗体作免疫标记,用免疫切除法去除滋养层,以γ射线照射的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作饲养层,进行体外培养,共获得5株人胚胎干细胞系,其中3株为XY核型和2株为XX核型.

    作者:李兰娟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激光微切和巢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联合检测单个肝细胞的基因表达

    目的探讨检测单个肝细胞基因表达的方法.方法应用激光微切的方法从冰冻切片上将单个肝细胞切下,提取总RNA,将RNA逆转录成cDNA,采用巢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mRNA的表达.结果在显微镜下用紫外激光微切机,将单个肝细胞成功切下,提取RNA后,逆转录成cDNA,巢式RT-PCR的扩增产物在琼脂糖凝胶上清晰可见,其表达与细胞数量成正比.结论联合应用激光微切和巢式RT-PCR可以检测单个肝细胞的基因表达.

    作者:石欣;高乃荣;霍明东;胡浩霖;Friess Helmut;Buchler Markus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细胞生长因子体外对大鼠肝干细胞的影响

    目的研究大鼠肝干细胞系WB-F344细胞在体外的生长分化与多种细胞因子的关系.方法用3H掺入法检测细胞因子对WB-F344细胞生长增殖作用.用western blot检测WB-F344细胞因子受体的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结果发现肝细胞生长因子(HGF)80ng/ml cpm值为982.95、表皮生长因子(EGF)80 ng/ml cpm值为906.32、胰岛素80 ng/ml cpm值为968.67、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α)80 ng/ml cpm值为863.98,促进WBF344细胞的增殖;白细胞介素-6(IL-6)80 ng/ml cpm值为368.67、肿瘤坏死因子α 80 ng/ml cpm值为372.90对WB-F344细胞的生长无明显影响;而转化生长因子(TGF β)能够诱导WB-F344细胞凋亡(80 ng/ml凋亡率为26.89%)并抑制其生长;western blot检测发现WB-F344细胞表面存在HGF、EGF、FGF α、TGF β等细胞因子受体.提示细胞因子可能通过与其受体结合方式调控WB-F344细胞的生长分化.进一步用HGF、EGF、胰岛素等细胞因子组成并添加地塞米松的分化培养体系,在体外对WB-F344细胞进行定向诱导分化.发现WB-F344细胞在体外能够向肝实质细胞分化.此外HGF还具有刺激肝干细胞离散作用.结论肝干细胞的生长分化受多种细胞因子的调控,细胞生长因子可能在严重肝损伤后肝干细胞的动员、增殖及分化调控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姚鹏;詹轶群;许望翔;李长燕;杨晓明;胡大荣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梅毒并发严重肝损害1例

    患者,女,40岁,因阴道流血1月,乏力、纳差、尿黄10 d,于2001年11月6日入院.入院查体:皮肤、黏膜明显黄染,无肝掌及蜘蛛痣,心、肺未见异常,肝脾肋下未扪及,腹水征阴性.

    作者:朱建华;陈志辉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糖皮质激素阻断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发生的临床对照观察

    目的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重度试图阻断重型肝炎的发生.方法 120例慢性乙型肝炎重度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58例)和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组(62例).结果在激素治疗组,只有22%(14/62)的患者发展至慢性重型肝炎,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的48%(28/58,χ2=7.60,P<0.01).在常规治疗组53.6%(15/28)的慢性重型肝炎患者死亡,而在激素治疗组,仅28.6%(4/14)的患者死亡(x2=0.02,P>0.05).除在激素治疗组出现了一些能控制的特殊感染外,两组的出血、感染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在基础治疗的支持下,及时应用皮质激素能阻断部分慢性乙型肝炎重度患者发展到重型肝炎.激素治疗的成败取决于强有力的支持疗法、科学的给药方法和严格的管理.

    作者:陈从新;郭顺明;刘波;杨家宏;徐宁;刘克万 刊期: 2003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