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肝脏病杂志

中华肝脏病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007-3418
  • 国内刊号:50-1113/R
  • 影响因子:1.62
  • 创刊:1993
  • 周期:月刊
  • 发行:重庆
  • 语言:中文
  • 邮发:78-56
  • 全年订价:46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CA 化学文摘(美)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消化系统疾病
中华肝脏病杂志   2005年12期文献
  • 肝细胞生长因子基因修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四氯化碳所致慢性肝损伤的治疗作用

    本研究基于肝细胞生长因子(HGF)能够促进肝脏细胞再生,抗纤维化及促进干细胞向肝脏细胞分化[1];骨髓干细胞具有向肝脏细胞分化或与肝脏细胞融合的特性[2],在肝脏细胞再生和修复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将肝细胞生长因子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结合起来,即对间充质干细胞进行肝细胞生长因子的基因修饰,然后观察基因修饰后的间充质干细胞对四氯化碳(CCl4)慢性肝损伤的治疗作用,希望能为慢性肝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方法和途径.

    作者:王莉莎;段海峰;扈江伟;张群伟;王华;鲁茁壮;吴祖泽;王立生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内镜结扎-脾栓塞联合疗法治疗门静脉高压症

    我院自1999年10月至2003年7月对49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行食管曲张静脉内镜结扎术(EVL)联合部分脾栓塞术(PSE)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疗效较好.

    作者:黎红光;汪望月;朱雅碧;姚红响;陈根生;陈光兰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对乙型肝炎患者Th1/Th2平衡的影响

    前期研究通过动物实验证实肠源性内毒素血症(IETM)在实验性肝损伤中可以引起Th1/Th2失衡[1],为此,我们通过检测Th1/Th2比值与肝病时持续存在的IETM的关系,探讨肝炎慢性化的机制.

    作者:李红;韩德五;张素美;赵龙凤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复方861对鼠肝星状细胞钙离子浓度及L-电压依赖性钙离子通道蛋白表达的影响

    活化的肝星状细胞(HSC)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病理生理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1,2].

    作者:丁惠国;王宝恩;赵春惠;贾继东;徐燕琳;唐素珍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B7/CD28分子的表达及意义

    为了解慢重型肝炎肝损伤中B7/CD28共刺激途径的作用,我们应用流式细胞技术(FCM),检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CSHB)及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上表达B7/CD28共刺激分子的情况,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作者:刘翠雪;陈群伟;赵国根;章松平;娄国强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人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慢性肝功能衰竭的研究

    研究应用患者自体骨髓干细胞作为供体,在体外分离纯化后移植至患者体内,使干细胞在肝脏中生长分化为具有功能的肝细胞,使损伤的肝功能得以恢复和重构,为干细胞的进一步治疗研究打下基础.

    作者:姚鹏;胡大荣;王帅;闻炜;周一鸣;龚丽娟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乙型肝炎病毒在患者卵巢中的表达

    近年研究证实乙型肝炎病毒(HBV)可通过胎盘而发生孕期母婴传播[1,2],并制定了相应的阻断措施,但仍有约10%的患者不能通过孕期应用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而得到保护,且出生后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因免疫无反应而失败.也有研究证实HBV可以在孕早期发生母婴传播,但机制尚不清楚.还有学者推测HBV感染生殖细胞,特别是卵细胞可能是其中的重要原因,结合HBV作为一种泛嗜病毒,可以感染多种组织如肾脏、胰腺及胎盘等[3,4].本研究旨在研究HBV是否感染卵巢及卵细胞.

    作者:叶峰;李淑红;陈天燕;岳亚飞;张树林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丙型肝炎病毒5'非翻译区DNA序列在HepG2细胞中的启动子活性

    目的研究丙型肝炎病毒(HCV)基因组5'非翻译区(5'UTR)DNA序列在HepG2细胞中的启动子活性,以了解HCV的复制调控机制.方法分别构建HCV基因组5'UTR DNA正反向序列驱动虫荧光素酶基因表达的质粒5'UTR- Luc(+)/(-)和5'UTR DNA序列驱动绿色荧光蛋白基因表达的质粒5'UTR -EGFP(+)/(-),分别转染HepG2细胞,用双荧光素酶检测系统检测虫荧光素酶的表达水平,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虫荧光素酶基因m R N A水平,荧光显微镜观察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表达水平,并与相应对照作比较,来证实H CV基因组5'UTR DNA序列的启动子活性.结果 5'UTR- LUc(+)有明显的虫荧光素酶表达,但比pGL3 control表达水平低(Luc/R为0.690 ± 0.086,Luc/RL为4.210±0.340),而5'UTR-Luc(-)和pGL3 enhancer无明显虫荧光素酶表达(Luc/RL分别为0.095±0.008和0.044±0.00 5);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结果与之相符,5'UTR- Luc(+)检测到虫荧光素酶基因mRNA,而5'UTRLuc(-)则未检测到.5'UTR- EGFP(+)观察到较强绿色荧光,而5'UTR -EGFP(-)无荧光表达.结论 HCV基因组5'UTR DNA序列具有明显的启动子活性,能启动下游基因的表达,在HCV基因组复制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作者:陈维贤;张娟;黄英;张君;唐霓;黄爱龙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特异性脱氧核酶对丙型肝炎病毒的体外消化作用

    目的研究特异性脱氧核酶对丙型肝炎病毒(HCV)的体外消化作用.方法设计3个分别作用于HCV RNA 5'-非编码区(5′NCR)上157、168、173位点的脱氧核酶(DRz),分别命名为DRzl,DRz2,DRz3,均以5′-GGCTAGCTACAACGA-3′为脱氧核酶的催化活性中心.用内切酶Xba Ⅰ将含有HCV病毒序列的质粒pCMV/T7-NCRC-△Luc消化成线性,以此为模板体外转录出用[α-32P]UTP进行标记的靶HCV RNA.在37℃、pH 7.5、Mg2+ 10 mmol/L等条件下,将HCV RNA(10 nmol/L)与3个脱氧核酶(1 μmol/L)分别混合进行切割反应,并进一步比较不同Mg2+浓度下DRz3的切割反应效率,反应产物在8%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上电泳分离并行放射自显影,应用凝胶成像分析仪评价脱氧核酶的切割效率.结果在设定反应条件下,3个脱氧核酶对HCV病毒均有切割活性.随着Mg2+浓度的增加,DRz3的切割活性增强.结论特异性的脱氧核酶可有效切割HCV RNA 5′-NCR的RNA,且切割效率与Mg2+浓度呈正相关.

    作者:温晓玉;鲍万国;杨秀云;田梅梅;王峰;牛俊奇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干扰素α抗病毒活性的实验研究

    目的比较不同亚型干扰素α(IFN α2b、IFN α2a,IFN α1b)对JAK-信号转导活化转录因子(STAT)通道中重要信号传导分子STAT1、STAT2、干扰素α受体(IFNAR)、蛋白激酶(PKR)、核糖核酸酶L(RNase L)表达的影响,研究其抗病毒活性的差别,并评价IFN α抗病毒活性的关键性信号传导分子.方法 1000 U/ml的不同亚型IFN α分别作用于HepG2细胞后,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HepG2细胞内STAT1、STAT2、IFNAR、PKR、RNase L mRNA表达水平.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细胞内STAT1及IFNAR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RT-PCR的实验结果:(1)IFN α1b处理组IFNAR、STAT1、STAT2 mRNA的表达水平较IFN α2b组高,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FN α1b、IFN α2b处理组IFNAR、STAT1、STAT2 mRNA水平明显较IFN α2a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5.26、15.6、4.67,P值均<0.05.(2)IFN α1b、IFN αx2b、IFN α2a处理后的PKR表达水平相似,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RNase L表达量极少,无法比较不同处理组间RNase L mRNA表达水平的差异性.Westernblot实验结果:(1)IFN α1b处理组IFNAR、STAT1蛋白水平较IFN α2b处理组高,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FN α1b、IFN α2b处理组IFNAR、STAT1蛋白水平较IFN α2a处理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7.7、20.1,P值均<0.05.结论 IFN α2b、IFN α2a、IFN α1b均可促进JAK-STAT信号通道中STAT1、STAT2、IFNAR mRNA及蛋白表达,IFN α1b和IFN α2b作用较强,IFN α2a作用较弱.初步表明,IFN α1b、IFN α2b的抗病毒活性较IFN α2a强,IFNAR、STAT1、STAT2可作为评价IFN α抗病毒活性的关键性指标,而PKR、RNase L能否作为评价指标有待进一步的实验证实.

    作者:卢年芳;黄爱龙;唐霓;郑瑞强;林华;朱亚彬;吴莹;陶鹏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二甲双胍对胰岛素抵抗大鼠脂肪肝的影响

    目的探讨二甲双胍对胰岛素抵抗大鼠脂肪肝的影响.方法雄性Wistar大鼠31只,随机分为正常组(n=8)和实验组(n=23).正常组普通饮食,实验组高脂饮食,8周末从实验组中随机抽取7只证实造模成功.实验组再分为二甲双胍组(n=8)和模型对照组(n=8),6周后,胰岛素敏感性用正常血糖高胰岛素钳夹技术稳态时的葡萄糖输注率来评价;氨基转移酶、甘油三酯(TG)、游离脂肪酸(FFA)等以生物化学方法测定;胰岛素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分别用放射免疫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肝细胞脂肪变性和肝脏的炎症程度在光学显微镜下评估. 结果与模型对照组相比,二甲双胍组大鼠胰岛素抵抗明显改善,肝指数、附睾脂肪比重、体重明显下降,氨基转移酶、TG、FFA、TNFα明显降低,肝细胞脂肪变性和肝脏炎症情况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结论二甲双胍能够明显改善高脂饲养诱发脂肪肝大鼠的胰岛素抵抗和肝脏组织学,它可能成为治疗脂肪肝的新药物.

    作者:陈世清;刘杞;孙航;唐琳;邓建川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抗可溶性肝抗原/肝胰抗原抗体阳性的肝病患者临床与实验室特征

    目的研究肝功能异常伴抗可溶性肝抗原/肝胰抗原(SLA/LP)抗体阳性患者临床与实验室特点.方法收集肝功能异常患者血清5 500例,分别完成相关自身抗体的检测.结果 8例(0.15%)患者检测出SLA/LP抗体阳性,女性6例,以中老年女性为主,男性2例,年龄分别为27岁和33岁,8例中6例无甲、乙、丙、丁、戊型等病毒性肝炎现症感染证据,2例分别伴乙、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无现症感染证据.8例中7例已发展至肝硬化,除SLA/LP抗体阳性外,抗核抗体均为阳性,部分患者伴抗平滑肌抗体,抗线粒体抗体,抗线粒体抗体亚型丙酮酸脱氢酶复合物阳性.结论 SLA/LP抗体在所检测患者中阳性率较低,以女性患者为主,多数临床与实验室特点符合自身免疫性肝炎特征,女性患者慢性肝病原因未名者应检测此抗体.

    作者:刘燕敏;闫惠平;檀玉芬;刘妍;冯霞;孔淑玲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抗小鼠Caspase-12小干扰RNA对肝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

    目的观察抗小鼠Caspase-12小干扰RNA(siRNA)对小鼠原代肝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方法原位二步灌流法分离并培养Balb/c小鼠原代肝细胞,化学合成制备三种抗Caspase-12不同位点(130,214,521)的siRNA,脂质体包裹转染小鼠原代肝细胞.毒胡萝卜素4μmol/L诱导肝细胞凋亡.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western blot检测抑制效果;四甲基偶氮唑盐法检测对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在浓度为100nmol/L时,siRNA(130)对小鼠原代肝细胞Caspase-12 mRNA的抑制率为0,siRNA(214)为52.08%,siRNA(521)为30.73%(t=4.30,P<0.05);在浓度为200 nmol/L时,三种siRNA的抑制率分别为88.07%、86.22%、89.41%.200 nmol/L的siRNA(214)对凋亡细胞procaspase-12的抑制率为51.43%(t=4.30,P<0.01);MTT比色实验发现,凋亡细胞活力增高48.76%(t=2.23,P<0.01).结论抗Caspase-12siRNA对小鼠原代肝细胞凋亡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作者:刘海防;谢青;姜山;李光明;周霞秋;史毅;俞红;金由辛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肝损害为主的肝豆状核变性临床及超微结构特点

    目的探讨超微结构特点用作临床肝豆状核变性早期诊断指标的可行性.方法对15例以肝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肝豆状核变性病例进行临床、组织学、超微结构观察与X线能谱分析.结果在同一标本中可以见肝细胞不同阶段的病变,分别为:早期的脂肪变性、线粒体病变、毛细胆管内胆汁淤积;中期的细胞核损伤、细胞内浆网损伤、溶酶体和残余小体出现;晚期的细胞完全破坏、高电子密度的残余体、胶原纤维增生;炎症细胞极少.X线能谱分析表现为铜离子沉积. 结论细胞内大块高电子密度的残余体、胶原纤维增生和炎症细胞极少是该病的超微结构和组织学特征,具有诊断意义;X线能谱分析显示铜离子含量增多具有确诊意义.

    作者:蔡莉静;李丽;曹兴国;殷国庆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艾滋病患者的肝脏病理学研究

    目的观察艾滋病(AIDS)患者肝组织的病理改变.方法对11例无症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和3例AIDS患者肝活体组织检查(肝活检)以及12例尸体解剖肝脏进行组织学观察,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对肝活检组织及尸体解剖肝组织中的HIV-1外膜蛋白gp120和衣壳蛋白p24抗原进行检测.结果 14例肝活检组织中检测出巨细胞病毒感染1例,11例肝脏库普弗细胞和部分淋巴细胞中有HIV-1外膜蛋白gp120或(和)衣壳蛋白p24抗原表达,肝细胞呈阴性.尸体解剖肝组织中检出巨细胞病毒感染5例,分枝杆菌及弓形虫感染各3例,HIV-1衣壳蛋白p24抗原阳性5例.结论 AIDS患者肝组织中存在HIV-1感染,活检肝组织病例中机会性感染的几率较低.在尸体解剖肝组织中,机会性感染较为多见,并常为全身机会性感染的局部表现.

    作者:郎振为;刀文彬;张福杰;石晓虹;马志春;马佩卿;沈冰;吕红波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肝卵圆细胞分化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

    卵圆细胞是肝脏的干细胞,具备多向分化潜能,体内外实验证实其可以分化为肝细胞、胆管细胞、胰腺及肠型上皮细胞.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肝脏干细胞以肝细胞的形式存在,而在成年哺乳动物的肝组织中则以卵圆细胞的形式存在.对卵圆细胞分化调控机制的研究在基础理论和临床应用等方面均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卵圆细胞可能参与肝脏损伤的修复与重建,研究其分化机制有助于阐明肝脏的发育机制;另一方面,卵圆细胞可分化为具有功能的成熟肝细胞,将为肝细胞移植和生物型人工肝提供重要的细胞来源,可能缓解供体肝脏严重缺乏的矛盾.但卵圆细胞的分化过程和机制非常复杂,分化异常可能导致肝细胞癌的发生.

    作者:刘君;薛玲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与乙型肝炎病毒混合感染的研究进展

    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HAART)使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机会性感染发生率明显下降,因而原有的一些慢性疾病如慢性肝炎对HIV感染者的病死率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美国的一些医院HIV感染者死亡原因中,慢性病毒性肝炎可占45%.在我国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者约占总人口的10%,而HIV感染者也在不断增加,HIV/HBV混合感染者必将逐渐增多.

    作者:马士恒;左群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粘病毒抵抗蛋白A与干扰素治疗病毒性肝炎的研究进展

    1964年发现A2G小鼠能耐受对其它小鼠致死剂量的流感病毒感染,这种特性是从小鼠16号染色体上单一显性等位基因遗传获得的,因能抵抗副粘病毒(流感)而将其命名为Mx基因.

    作者:都特;刘英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慢性肝病患者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与肝组织纤维化分期的量化关系

    目的研究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与慢性肝病患者肝穿刺活体组织学检查纤维化分期的量化关系.方法用放射免疫法检测118例肝病患者血清层黏连蛋白(LN)、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蛋白(PCⅢ)、Ⅳ型胶原蛋白(CⅣ)的水平,并与患者的肝组织病理学检查作对比.通过SPSS11.0软件包分析LN、HA、PCⅢ、CⅣ与肝组织纤维化分期及炎症分级的量化关系.结果 LN、HA、PCⅢ、CⅣ与肝组织学炎症分级有相关性(r分别为0.394、0.449、0.443、0.351,P值均<0.01);与肝组织纤维化分期也有相关性(r值分别为0.456、0.564、0.476、0.421,P值均<0.01).LN、HA、PCⅢ、CⅣ对S2以上肝纤维化诊断界值分别为110、110、100、70 ng/ml,其诊断灵敏度分别为70%、79%、79%、74%,特异度分别为68%、72%、64%、73%.对S4(早期肝硬化)的诊断界值分别为130、140、120、70 ng/ml,其诊断灵敏度分别为79%、93%、79%、86%,特异度分别为66%、82%、72%、61%.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在这些患者中判断有无肝硬化存在,HA比其它指标更有价值;HA测定值大于190 ng/ml时,其诊断早期肝硬化的准确度为93%.结论慢性肝病患者,血清HA、LN、PCⅢ、CⅣ水平与肝纤维化分期有一定量化关系,其中HA诊断早期肝硬化有重要意义.

    作者:丁贤君;李世波;李绍佐;刘华生;刘波;徐方明;顾若薇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核因子κB和转化生长因子β1在银杏叶提取物抗肝纤维化中的作用

    目的观察银杏叶提取物(EGB)对大鼠肝纤维化的防治效果,探讨EGB抗肝纤维化的机制.方法采用四氯化碳诱导大鼠肝纤维化.EGB各组四氯化碳处理同模型组,另分别给予0.25、0.5、1.0 g/kg EGB灌胃.8周末检测其肝功能以及血清透明质酸和层黏连蛋白.取肝组织进行氧化应激测定,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核因子-κB(NF-κB)P65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的表达,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转化生长因子β 1(TGF β 1)和Ⅰ型胶原mRNA的表达,凝胶电泳迁移率分析检测NF-κB的活性,并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 EGB组肝纤维化分级评分、肝功能以及血清透明质酸和层黏连蛋白较模型组明显改善; EGB能抑制氧化应激、肝星状细胞的活化、NF-κB P65的表达以及NF-κB活性.此外,EGB还可减低TGFβ1和Ⅰ型胶原mRNA的表达.结论 EGB可能通过抑制氧化应激和TGF β 1的表达,减弱NF-κB诱导的肝星状细胞活化,从而阻止四氯化碳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

    作者:刘诗权;于皆平;贺磊;于红刚;罗和生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肝硬化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MTHFR基因C667T多态性的关系

    目的研究肝硬化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及其与N5,N10-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采用柱前衍生化-HPLC方法检测112例健康对照者、87例肝硬化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的水平,用多聚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片断长度多态性技术(PCR-RFLP)检测其MTHFR基因C667T多态性.结果健康对照组平均血浆HCY浓度为(8.34±3.59)μmol/L,肝硬化组平均血浆HCY浓度为(21.71±4.85)μmol/L.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肝硬化组血浆HCY水平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CR-RFLP检测结果发现MTHFR基因型有3种,即纯合子突变TT(+/+)型,杂合子突变TC(+/)型,正常CC(-/-)型.肝硬化组中+/+型、+/型和/-型频率分别为29.9%、52.9%、17.2%;健康对照组分别为19.6%、33.9%、46.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肝硬化组MTHFR基因突变无论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突变基因型,其血浆HCY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基因型.结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可能是肝硬化的一个危险因素,血浆HCY水平可作为肝硬化的一个辅助诊断指标,MTHFR基因C667T多态性可能是肝硬化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易感基因之一.

    作者:周秀敏;林菊生;孙雪梅;唐望先;张文英;袁顺玉;艾莉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第二届全国人工肝及血液净化学术年会会议纪要

    由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重肝与人工肝学组、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人工肝及血液净化科技攻关基金委员会、全国人工肝及血液净化攻关协作组联合主办、大连市第六人民医院协办的第二届全国人工肝及血液净化学术年会于2005年9月1日至4日在辽宁大连举行.会议共收录论文228篇,来自中国、美国、德国、日本的700余名代表参加本次会议.卫生部、科技部、中华医学会、中华医院管理学会、大连市的有关领导出席了会议.国内外肝病内外科、传染病、消化、血液净化、肾病、生物医学工程等领域的多位知名专家主持会议并做了专题发言.大会开设的自由论坛还使每位代表都有机会发言、交流,会场气氛热烈.会议就重型肝炎肝衰竭的机制、诊断、内科药物治疗、人工肝、血液净化、肝移植、细胞移植等方面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与交流.会议期间还举行了<实用人工肝及血液净化操作手册>发行仪式,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人工肝及血液净化科技攻关基金共资助7项2006 2007年度人工肝及血液净化科研课题.与会专家介绍了有关重型肝炎、人工肝及血液净化技术的多项新进展.

    作者:陈煜;段钟平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拉米夫定联合中药复方胶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及其对乙型肝炎病毒YMDD变异的影响

    拉米夫定在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HBV)治疗上的广泛应用,是近年来乙型肝炎治疗上的重大进展,已成为慢性乙型肝炎的基础用药,但每年约有20%的患者出现HBV P基因YMDD变异.而中药通过调整机体免疫功能来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在临床上有一定的疗效.本研究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通过观察拉米夫定联合中药复方胶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及对YMDD变异的影响.

    作者:涂燕云;丘海先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

    慢性乙型肝炎是我国常见的慢性传染病之一,严重危害人民健康.为进一步规范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诊断和治疗,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在参考国内外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按照循证医学的原则,制订了<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其中推荐的意见所依据的证据共分为3个级别5个等次[1],文中以括号内斜体罗马数字表示.

    作者: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感染病学分会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全球多中心研究发现特必夫定在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中疗效优于拉米夫定

    在一个来自20个国家的共1367名患者参加乙型肝炎(乙肝)抗病毒治疗的Ⅲ期临床全球多中心研究中,使用特必夫定(telbivudine,LDT600)治疗慢性乙肝患者一年后,通过使用所有可评估的病毒学指标衡量,患者的应答程度优于使用拉米夫定.该研究结果于2005年11月14日在旧金山召开的美国肝病研究学会(AASLD)年度会议上公布.

    作者:金生 刊期: 2005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