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氧诱导因子(HIF)-1α在大多数正常组织中检测不到,在缺氧、癌基因激活、抑癌基因失活、生长因子等因素的刺激下,HIF-1 α与另一亚单位HIF-1 β结合,作用于结构基因的调控序列,促进下游基因转录,使组织细胞对缺氧产生适应性调节.
作者:刘秀峰;施瑞华;张国新;朱宏;郜恒骏;秦叔逵 刊期: 2008年第07期
HBV现已鉴定出A~H 8种基因型[1],其分布有较明显的地域性[2].HBV基因型与抗病毒疗效密切相关[3-4],但是HBV基因型与抗病毒疗效的确切关系需要大样本、多中心、不同地域独立人群的验证.
作者:谭文婷;邓国宏;王宇明;但芸婕;况雪梅 刊期: 2008年第07期
转化生长因子(TGF)β1是目前已知强的促肝纤维化细胞因子,而且是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重要的始动刺激因子之一[1].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是TGF β1致纤维化作用的直接下游效应介质[2];在许多纤维化疾病中CTGF与TGFβ1的表达同步增高,TGF β1主要在组织纤维化病变的早期表达,而CTGF持续表达被认为是纤维化病变缓慢进展的重要因素,CTGF表达增加可能是器官纤维化发生发展的中心环节[3].
作者:主余华;张春清;任万华;石军 刊期: 2008年第07期
一片段PCR法扩增HBV全基因组的克隆技术[1]仅适用于HBV DNA滴度较高的样本,HBV DNA滴度较低的样本仍需采用两片段PCR法,因此在研究HBV全基因组时,应根据HBV DNA滴度的高低选择合适的HBV全基因扩增克隆技术,本研究对两种克隆技术作了比较分析.
作者:卢建溪;项风梅;李莉;朱明芬;陈伟;李刚 刊期: 2008年第07期
胆汁酸在脂肪和维生素消化吸收中发挥重要作用,当被排入小肠后约95%通过顶端钠依赖胆汁酸转运蛋白(ABST)被重吸收,其中的80%可通过牛磺胆汁酸钠共转运多肽(NTCP)被摄入肝细胞内并再次被分泌到胆汁中形成胆汁酸的肠肝循环[1].
作者:卢世建;白雪源;徐世平 刊期: 2008年第07期
肝癌(HCC)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癌变是一个多步骤的渐进过程.脱嘌呤/脱嘧啶核酸内切酶(APE)1,可修复损伤的DNA.APE1又名氧化还原因子1(Ref-1),可调节许多转录因子的DNA结合活性.我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及原位杂交方法检测APE1在HCC中的表达情况,旨在探讨APE1基因表达在HCC的发生及恶性转化中的作用与地位.
作者:黄爱民;郑智华;刘景丰;臧盛兵;高凌云;陈水平 刊期: 2008年第07期
增殖诱导配体(a proliferation-inducing ligand,APRIL),是近发现的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新成员 [1],在许多肿瘤细胞及组织旱高效表达,表达程度与肿瘤的增殖能力密切相关.
作者:郭云蔚;尉秀清;郑丰平;李永伟;杨绍基 刊期: 2008年第07期
肝癌(HCC)伴有门静脉主干癌栓(MPVTT)预后极差.由被阻塞门静脉供血的正常肝组织缺血,从而损害肝功能并限制了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在治疗HCC中的应用.经皮穿刺肝脏门静脉支架植入(PTPVS)可姑息性解除门静脉阻塞.
作者:张学彬;王建华;颜志平;钱晟;龚高全;刘嵘;刘清欣;罗剑均;陈颐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 进一步了解HBV P基因结构与拉米夫定的疗效关系.方法 一步法扩增HBVP基因后进行测序,对比拉米夫定治疗应答,无应答和突破患者治疗前后血清HBV P基因结构的变化.结果 在无应答和突破患者中,2例B基因型和1例C基因型转变为B、C混合型HBV感染;1例患者血清HBV发生B→C基因型转换.3组中部分患者治疗前血清中检出YMDD变异株HBV,所有8例治疗无应答和突破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出现YMDD变异.所有无应答患者治疗前后和突破患者突破时的血清HBV均出现rtL164V变异,而在应答者中未见.突破和无应答患者逆转录酶(rt)保守区还出现rt191L、rtK168R、rtH2ML、rtS256C 4个氨基酸替代.结论 YMDD基因序列变异不是产生拉米夫定临床耐药的惟一原因,rtL164V变异可能是一个新的与拉米夫定耐药相关的突变.
作者:王宇平;严延生;江家骥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 研究中国汉族人群载脂蛋白B mRNA编辑酶催化多肽3G(APOBEC3G)基因多态性与慢性乙型肝炎和肝硬化的关系.方法 应用焦磷酸测序,检测202例HBV感染自然痊愈者(对照组)、217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216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APOBEC3G基因rs8177832位点多态性,确定其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同时通过建立DNA池技术初步对APOBEC3G基因的另外4个标签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tagSNP)rs17000736、rs17496046,rs9622924和rs2899313进行疾病相关性的初步筛选;HBV DNA检测采用实时定量PCR.结果 rs8177832在中国汉族人群中以A/A为主要存在形式,其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在对照组、慢性乙型肝炎组和乙型肝炎肝硬化组中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慢性乙型肝炎组中携带G等位基因的患者HBV DNA水平为6.25 log10拷贝/ml,携带A等位基因的患者为5.54 log10拷贝/ml,t=2.111,P=0.036.rs17000736和rs9622924两位点在中国汉族人群中分别只有G/G和C/C一种单一基因型存在,rs17496046和rs2899313两位点分别以G等位基因和A等位基因为主,这4个tagSNP(rs17000736、rs17496046、rs9622924和rs2899313)在对照组、慢性乙型肝炎组和乙型肝炎肝硬化组中等位基因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汉族人群APOBEC3G基因中rs8177832位点的多态性可能与HBV的复制有关,但这5个tagSNP可能与HBV感染后疾病的进展无关.
作者:田地;曾争;田国保;崔建军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 动态检测乙型肝炎患者HBV逆转录酶基因和前C及基本核心启动子(BCP)区基因突变,分析基因突变与核苷(酸)类似物耐药、HBeAg阴转的关系.方法 收集1例在我院14次住院治疗患者血清18份,提取DNA,采用巢式PCR法扩增HBV靶基因片段,对PCR产物进行DNA双向测序,NTI软件对比分析结果,分析逆转录酶基因12个耐药位点和前C/BCP区6个位点上的突变情况,结合临床资料解析突变意义.结果 先后检测到了引起拉米夫定耐药的M204I/V共生突变、L180M+M204V突变,引起恩替卡韦耐药的S202G突变,以及引起HBeAg阴转的G1896A突变,检测结果与临床病情发展情况符合.结论 采用DNA序列测定方法可以全面了解HBV基因突变,有助于临床监测病情发展,合理进行抗病毒治疗.
作者:李晓东;王琳;李梵;貌盼勇;王慧芬;徐东平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N-乙酰半胱氨酸(NAC)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重度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75例慢性乙型肝炎重度患者随机分为NAC组(50例)和GSH组(25例),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分别静脉滴注NAC注射液8g或GSH 1.2g,1次/d,用药28 d.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血清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活动度等,并以血清总胆红素和凝血酶原活动度两个指标的改善来评价综合疗效.观察两组患者用药后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NAC与GSH均有保肝、降胆红素的作用,总有效率分别为84%和72%,并且NAC降低胆红素的速度更快(P<0.05),在治疗的14d和21 d,总胆红素下降率分别为20.89%±12.36%和31.76%±17.41%.NAC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皮疹等,发生率为13%,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NAC与GSH均能降低患者血清总胆红素,提升凝血酶原活动度.NAC在降低胆红素速度上优于GSH,用药过程中患者耐受性好,无严重的不良反应.
作者:王娜;石小枫;郭树华;张大志;任红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 建立HBV携带者是否需要抗病毒治疗的无创性预测指标.方法 对139例入院临床诊断为HBV携带者的患者进行肝活组织检查,按病理学诊断G≥2或S≥3者17例(12.2%),视为需要抗病毒治疗组,122例为G<2且S<3者,视为不需要抗病毒治疗组.按以上分组标准把可能与其有关的因素如年龄、性别、病程、是否有乙型肝炎家族史、HBeAg是否阳性、HBeAg定量、层黏连蛋白、Ⅲ型前胶原、透明质酸、Ⅳ型胶原蛋白,γ球蛋白、白细胞低于正常下限、脾脏面积和HBV DNA载量代入Logistic回归方程(后退法,极大似然法)进行分析,对筛选出来的影响因素采用ROC曲线方法确定诊断临界值.结果 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仅Ⅲ型前胶原与HBV携带者是否需要抗病毒治疗密切相关,其OR值为1.122,其他指标均与慢性HBV感染者是否需要抗病毒治疗无关.Ⅲ型前胶原诊断界值为85.02、100.79、105.50 ng/ml时,其灵敏度分别为80.0%、67.3%、54.8%,特异度分别为52.0%、70.6%、84.2%;曲线下面积为70.8%.结论 Ⅲ型前胶原可作为HBV携带者的患者是否需要抗病毒治疗的参考指标,但肝活组织检查仍是不可替代的标准.
作者:杨方;魏倪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 应用磁共振氢谱(1HMRS)技术和CT定量诊断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方法 按中华医学会NAFLD诊断标准诊断, NAFLD患者22例(NAFLD组),并以20名健康人为对照组.两组均进行常规体检、肝脏1HMRS扫描和CT平扫,计算肝内脂质含量(IHCL)和CT检测的肝/脾比值,应用SPSS软件包进行多因素相关性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NAFLD组体重指数、腰臀比,ALT、甘油三酯、尿酸和IHCL较正常组明显升高,分别为(28.4±2.4)kg/m2、0.91±0.04、(71.5±24.8)U/L、(2.48±1.46)mmol/L、(420.7±57.5)μmol/L,27.49%±12.27%对比(21.7±2.2)kg/m2、0.83±0.04、(20.4±10.1)U/L、(372.1±50.6)μmol/L、1.34%±0.79%,P值分别<0.01或<0.05;肝/脾比值较正常组明显下降(0.69±0.24对比1.21±0.14,P<0.01).但IHCL、肝/脾比值和上述指标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IHCL和肝/脾比值呈负相关.结论 肝脏1HMRS扫描可对肝脏内脂质含量进行准确定量,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定量诊断上优于CT平扫.
作者:王南;饶晶晶;董慧;漆剑频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 了解肝细胞脂肪变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中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方法 对2005年1月-2007年6月经肝活组织检查证实的CHB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剔除合并HCV和HW等病毒感染及其他慢性肝病.调查肝细胞脂肪变在CHB患者中的发生率及其变化趋势,分析肝脂肪变与相关的人口学特征、病毒学指标和生物化学指标、以及肝组织学改变之间的关系.结果 在1915例CHB患者中,男1497例,女418例,平均年龄(30.7±9.5)岁.肝组织病理显示肝细胞脂肪变发生率为13.6%(260/1915),并呈逐年增高趋势(2005-2007年分别为11.2%、14.30、17.9%).肝细胞脂肪变程度<30%(FI)的患者占90.4%;男性肝脂肪变(15.2%,228/1497)明显高于女性(7.7%,32/418).有肝脂肪变的CHB患者,其体重指数、年龄、空腹血糖和尿酸明显高于无肝脂肪变患者,t值分别为6.01,3.60,4.72,9.55,P值均<0.01.超重、肥胖、糖尿病,血脂异常和高尿酸血症患病率也明显高于无肝脂肪变患者,x2值分别为17.00,169.45,6.12,116.67,76.34,P值均<0.05.轻度CHB患者肝脂肪变发生率(17.8%)显著高于慢性HBsAg携带者(8.6%)以及CHB中度(9.4%)和重度(7.7%)患者;同样,炎症活动度G1患者肝脂肪变发生率(19.8%)和纤维化程度S1患者肝脂肪变发生率(19.1%)分别显著高于G0、G2、G3和G4(分别为10.3%、11.5%、9.3%和7.3%)和S0、S2、S3和S4(分别为10.8%、13.3%、7.1%、7.4%)患者;肝脂肪变发生率与HBeAg状态及HBV DNA水平无相关关系.多元回归分析显示:体重指数、甘油三酯、载脂蛋白B、尿酸和空腹血糖与CHB患者肝脂肪变的发生密切相关.结论 肝细胞脂肪变在CHB患者中并不少见,其发生主要由患者的代谢因素所致,而与HBV本身无关,肝细胞脂肪变发生与肝脏组织病理损伤程度之间也无明显相关.
作者:施军平;范建高;武瑞;高晓倩;张莉;王浩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 了解N-乙酰半胱氨酸(NAC)对内质网氧化应激介导的肝细胞凋亡的阻抑作用,探讨其治疗肝细胞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 用过氧化氢(H2O2)诱导HepG2细胞,建立内质网氧化应激凋亡模型,用NAC进行干预.通过四甲基偶氮唑盐、DNA梯度分析,Western blot、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及活性氧(ROS)的产生等方法,了解NAC对H2O2诱导HepG2细胞的凋亡率、凋亡信号蛋白的表达以及ROS产生的影响.结果 用不同浓度H2O2(0、1、3,5 mmol/L)诱导HepG2细胞6 h后,发现随着H2O2浓度增加,细胞活力下降,凋亡率增加,分别为0.7%±0.5%、26.4%±1.8%、29.7%±1.2%、51.2%±9.4%;细胞凋亡信号蛋白表达增加,ROS产生增多,分别为14.0%±0.5%、95.2%±0.1%、97.5%±0.25%、98.3%±0.2%;在3 mmol/L时出现典型内质网氧化应激凋亡形态学改变.用NAC(10、20 mmol/L)干预后发现,NAC可明显提高细胞活力、细胞凋亡率由29.7%±1.2%降至23.3%±4.7%和14.3%±1.2%,细胞凋亡过程中凋亡信号蛋白的表达减少、细胞内ROS的产生率由97.5%±0.2%降至52.2%±0.8%和51.2%±2.9%.结论 NAC能对氧自由基反应有直接抑制作用,阻断内质网氧化应激介导的肝细胞凋亡,减轻肝细胞损伤.
作者:刘芸野;谢青;王晖;林兰意;姜山;周霞秋;俞红;郭清 刊期: 2008年第07期
微小RNA(MicroRNAs,miRNAs)是一类长20~25个核苷酸,能负调控基因表达的非编码RNA,在生物体内的表达具有保守性、时序性和组织特异性.1993年,Lee等在线虫体内发现了一个控制细胞发育时序的小分子非编码单链RNA--lin-4,但当时未被重视.
作者:汪保灿;李定国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去唾液酸糖蛋白(AF)-pGL3-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胸苷激酶(TK)对肝癌细胞株HepG2细胞生长及凋亡的影响.方法 培养细胞并构建pGL3-hTERT-TK质粒、AF脂质体复合物后,转染HepG2细胞和L02细胞,通过单光子液闪计数仪,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和流式细胞仪观察自杀基因对肝癌细胞生长和凋亡的影响,以及其对自杀基因的旁观者效应.结果 在肝癌细胞HepG2中,TK基因可以被hTERT启动子驱动高效的表达,而不影响正常肝细胞L02的生长,AF通过识别去唾液酸糖蛋白受体结合到HepG2细胞表面,其携带的TK基因更易进入肝癌细胞,同时增强自杀基因TK的高效表达,在旁观者效应机制的参与下,肝癌细胞总的凋亡率达85%±3%,而正常肝细胞则仅为16%±2%.结论 AF-pGL3-hTERT-TK可以靶向攻击肝癌细胞,对正常肝细胞几乎无影响,其基因传递系统具备靶向治疗肝癌的潜力.
作者:杨长青;邓志华;刘燕;刘京龙;曹燕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 从大容量人源Fab抗体库中筛选全人源抗c-Met抗体,并对抗体与肝癌细胞的结合活性进行初步鉴定.方法 利用Met-Fc融合蛋白对大容量人源Fab抗体库进行固相筛选,经过5轮固相筛选,随机挑选30个克隆经酶联免疫吸附法差减鉴定,阳性克隆进行可溶性表达,用c-Met表达阳性的人肝癌细胞株鉴定抗c-Met抗体Fab的结合活性.结果 Western blot、免疫荧光结果显示,c-Met分子表达于SMMC721、BEL7402人肝癌细胞膜上;从大容量人源Fab抗体库中筛选出1株抗c-Met抗体Fab(AM2-26),经免疫共沉淀、荧光激活细胞分类术、免疫荧光分析,结果显示AM2-26与人肝癌细胞表面c-Met分子有较好的结合活性.结论 从人源Fab抗体库中筛选的AM2-26能够与肝癌细胞表面c-Met分子特异性结合,为研制用于肝癌生物治疗的靶向药物,提供了候选分子.
作者:孙慧;万佳艺;朱晓娟;焦永军;朱进;冯振卿;刘政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负载肝癌细胞裂解物的树突状细胞(DC)Transgelin表达与其表型和功能的关系.方法 正常人来源的DC分成3组,分别为负载高转移潜能肝癌细胞MHCC97H、低转移潜能肝癌细胞MHCC97L的裂解物组和无负载DC(对照)组.用共聚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DC形态;流式细胞仪检测DC表型,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及其上清液中白细胞介素(IL)-12含量测定以反映DC功能;Western blot测定DC中Transgelin的表达.结果 3组DC的形态未有明显不同,负载低转移潜能肝细胞癌组DC的CD80、CD83、CD86、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和IL-12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负载高转移潜能肝细胞癌组DC的CD80、CD86、Transgelin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负载高转移潜能肝细胞癌组DC的CD80、CD83、CD86和IL-12含量明显低于低转移组(P<0.05),而Transgelin表达则高于低转移组.结论 负载肝细胞癌裂解物的DC中Transgelin表达与其表型和功能有关.
作者:翁永强;袁祖荣;张益军;邱继刚;邱双健;汤钊猷 刊期: 2008年第07期
脑桥中央髓鞘溶解症(central pontine myelinolysis,CPM)是一少见而又致命的、以脑桥髓鞘溶解为特征的病变,是一种渗透失常导致脑桥基底部对称性脱髓鞘为病理特征的疾病.主要表现为四肢瘫痪、假性球麻痹和特殊的意识状态[1].
作者:史冬梅;谢敬东;张青;周霞秋;谢青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 评价磁共振扩散成像在诊断家兔肝纤维化中的作用.方法 选用普通级家兔58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腹腔注射四氯化碳建立家兔肝纤维化模型,然后行磁共振扩散成像.磁共振扩散成像采用自旋-回波平面成像序列,分别取扩散敏感梯度(b值)为300、500进行扫描,通过软件处理获得表观扩散系数(ADC)值以及指数表观扩散系数(EADC)值,磁共振检查后取家兔肝脏行病理检查,并按病理学分期分组,用SPSS 11.0统计软件分析.结果 在磁共振扩散成像结果中,b值为300时,对照组(SO)ADC值为(2.460±0.424)×10-3,实验组(S1~S4)ADC值分别为(2.170±0.311)×10-3,(1.950±0.248)×10-3,(1.635±0.296)×10-3,(1.566±0.353)×10-3,对照组EADC值为0.102±0.044,实验组(S1-S4)EADC值分别为0.167±0.047,0.183±0.042,0.216±0.054,0.219±0.048.对照组和实验组ADC值以及E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13,P=0.0006;F=10.06,P=0.004).b值为500时,对照组ADC值为(2.044±0.215)×10-3,实验组(S1~S4)ADC值分别为(1.907±0.223)×10-3,(1.785±0.232)×10-3(1.542±0.268)×103(1.312±0.212)×10-3.对照组EADC值为0.1106±0.069,实验组(S1~S4)EADC值分别为0.1764±0.073,0.1889±0.056,0.2421±0.079,0.2657±0.037.对照组和实验组ADC值以及E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4.57,P=0.0002;F=10.42,P=0.003).同时,b值为300、500时,实验组中S1组与S4组ADC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3,P=0.044),其余实验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DC值以及EADC值可能是肝纤维化诊断和量化的一个潜在标准.
作者:胡晓峰;刘斌;钱银锋;张诚;余永强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由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中华肝脏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主办的第六届全国肝脏疾病临床学术大会暨第二届中国-印度尼西亚肝病峰会于2008年5月6-11日在重庆国际会展中心召开,共有来自中国(包括香港、台湾)、印度尼西亚、美国、荷兰、澳大利亚的1630名代表参加会议.
作者:袁平戈;朱红梅;张大志 刊期: 2008年第07期
随着肝纤维化研究的快速进展,国内外已有更多的专家投入肝纤维化研究的热潮中,诸多的肝病杂志,每年均有数十篇论文、综述和述评介绍肝纤维化的研究进展.认识肝纤维化与疾病的关系也仅有百余年历史.
作者:蔡卫民 刊期: 2008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