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孔素和颗粒酶是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和自然杀伤细胞(NK)的重要效应物质.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穿孔素/颗粒酶标记阳性淋巴细胞的检测,探讨穿孔素/颗粒酶的表达在乙型肝炎病理损伤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
作者:崔速南;汪明明;刘靓雯;王晓菊;于淑丽;李晓迎 刊期: 2008年第10期
诱捕受体3(decoy receptor 3,DcR3)又称为TR6,在多种恶性肿瘤存在着过度表达[2].该基因表达产物可与相关配体结合,从而阻断由这些配体介导的细胞凋亡,而且还能调控免疫细胞的活性与分化,下调机体免疫系统,与肿瘤免疫逃逸密切相关131.我们在前期研究中发现,在原发性肝细胞癌(HCC)组织及非癌肝组织中DcR3阳性者的凋亡率均低于DcR3阴性者,DcR3表达与凋亡率呈负相关[4].
作者:陈罡;党裔武;罗殿中 刊期: 2008年第10期
肝癌前变是指一种很易发生癌变的组织病理学异常[1].近5年来,我们对影像学诊断为再生或不良结节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进行复方叶下珠干预和临床观察,试图为肝癌前病变提供一种简易的诊断方法与疗效判断指标.
作者:童光东;张希;周大桥;贺劲松;肖春玲;刘心亮;郑颖俊;唐海鸿 刊期: 2008年第10期
大蒜素是大蒜中主要生物活性成分的总称,其抗癌、防癌作用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1].本研究通过体外实验系统地研究了大蒜素对肝癌细胞QGY-7701增殖和凋亡的影响,为大蒜素在人类癌症预防中更广泛地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邵淑丽;李凤英;张伟伟 刊期: 2008年第10期
肝细胞肝癌(HCC)是常见的并且危害严重的恶性肿瘤之一,转移复发性是延长肝癌患者生存时间的一个主要障碍[1].丛蛋白B1通过调节肌动蛋白和微管动力学控制细胞运动,同时通过R-Ras调节整合素,极有可能参与肝细胞肝癌的侵袭和转移.本研究观察了不同肝细胞系中丛蛋白B1的mRNA和蛋白质表达水平,并在人不同的肝组织中进行验证,以探讨丛蛋白B1在肝癌侵袭转移中的作用.
作者:李甲初;周林艳;刘康达;柯爱武;王志军 刊期: 2008年第10期
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HCV感染是有效的治疗手段,并可以延缓肝纤维化及肝硬化的发展[1].但临床上部分慢性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即使肝功能比较理想,但因脾功能亢进导致白细胞和血小板明显下降而不能进行抗病毒治疗,而且,终未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低,也不适合肝移植.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因脾功能亢进导致血小板减少的慢性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行脾切除术后,用十扰素和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
作者:梁明;李晶媛;赵勇华;康鹏;高杰;李树臣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HBeAg对外周血单核细胞表面Toll样受体2(TLR2)表达的影响.方法 对68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其中HBeAg与HBV DNA刚性37例,HBeAg阴性、HBVDNA阳性14例,HBeAg与HBV DNA阴性17例)和16名健康人的外周血肝素抗凝,加入Pam3CSK4在37℃、5%CO2条件下刺激3 h,用特异性TLR2单克隆抗体标记,经流式细胞仪检测CD14+细胞表面TLR2表达的百分率;比较刺激前后各组之间的差异.定量检测HBV DNA和血清HBV标志物,分析TLR2表达水平与HBeAg、HBV DNA的关系.用HBeAg与健康人及HBeAg阴性CHB患者的抗凝血在37℃、5%CO2条件下共培养6 h,用流式细胞仪定量分析HBeAg刺激后CD14+细胞表面TLR2的表达水平. 结果 HBeAg阳性CHB患者外周血CD14+细胞TLR2的表达率为47.57%±21.40%,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76.51%±7.46%)和HBeAg阴性组(HBV DNA阳性组为73.2%±14.2%、HBV DNA阴性组为75.2%±11.3%,P<0.05);TLR2的表达水平在HBeAg阴性的HBV DNA阳性或阴性CHB患者组与健康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BeAg阳性CHB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经Pam3CSK4刺激后,TLR2的表达率明显升高,大部分患者TLR2的表达水平能够达到健康人或HBeAg阴性患者未经配体刺激的水平.健康人或HBeAg阴性CHB患者的外周血与HBeAg共孵育6 h后,CD14+细胞表面TLR2表达水平较HBeAg刺激前明显下降(P<0.05).结论 HBeAg阳性的CHB患者外周血CD14+细胞TLR2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HBeAg阴性患者和健康人,HBeAg能够抑制CD14+细胞TLR2的表达,提示HBeAg能够引起CHB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表面TLR2表达的下调,这可能是HBV持续感染的重要因素之一;CHB患者HBVDNA水平可能不影响单核细胞表面TLR2的表达;Pam3CSK4可以明显提高HBeAg阳性CHB患者单核细胞表面TLR2的表达水平,TLR2配体有可能成为CHB免疫治疗的一个潜在靶位.
作者:韩亚萍;李军;万玉峰;孔练花;蔡洁;董莉;刘源;陈念;黄祖瑚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分析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逆转录酶基因与核苷(酸)类似物耐药相关的12个位点上的突变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提取血清HBV DNA,扩增HBV逆转录酶基因,对PCR产物进行DNA双向测序,对测序成功的样本进行基因型分析.检测逆转录酶基因12个位点上的碱基突变情况,分析不同核苷(酸).类似物使用情况、患者的耐药相关突变情况及不同核苛(酸)类似物耐药的突变形式. 结果 检出拉米夫定耐药突变63例,阿德福韦耐药突变10例,恩替卡韦耐药突变8例,替比夫定耐药突变1例.拉米夫定耐药突变中以M204V和M204I常见,前者通常伴随L180M突变,后者常单独出现,阿德福韦耐药中以N236T±A181位碱基替换为主;恩替卡韦耐药突变发生在拉米夫定耐药基础上,以T184位碱基替换为主;替比夫定的耐药突变为M204I.少数未接受过核苷(酸)类似物治疗的患者也可检出耐药相关突变.结论 检测HBV逆转录酶基因多位点耐药相关突变,有助于临床及时发现和确认乙型肝炎患者是否存在HBV耐药,合理进行抗病毒治疗.
作者:徐东平;刘妍;成军;李晓东;戴久增;李乐;梁兆玲;白丽;钟彦伟;许智慧;任晓强;张玲霞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应用正丁基-2-氰丙烯酸盐(NBCA)经门静脉硬化治疗胃底静脉曲张(GFV)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经胃镜确诊为GFV的21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接受了经门静脉硬化治疗,所有患者采取经皮经肝或经脾穿刺门静脉造影及供血静脉造影,然后用微导管插管到曲张静脉内,注入硬化剂NBCA和碘化油混合乳剂(NBCA LP).对8例伴有高流量胃肾分流者,治疗前经股静脉、左肾静脉放置阻塞球囊导管于分流道,治疗时扩张球囊阻塞分流道.随访评价包括血清肝功能指标变化、内镜复查及再出血情况. 结果 20例GFV成功进行硬化治疗(95.2%);未成功的1例,为高流量胃肾分流者,术中因未有阻塞球囊导管,未能进行治疗.5例少量NBCA-LP进入到肺动脉,2例出现一过性刺激性咳嗽,2例发生门静脉分支栓塞.术后6个月,血清ALT、白蛋白、凝血酶原时间明显改善,血清总胆红素变化不明显.15例患者3个月胃镜复查,GFV消失10例,好转4例,有效率93.3%(14/15),3例食管静脉曲张较术前加重(20.0%).平均随访(16.7±8.8)个月,再出血4例,1年累积再出血率为9.52%.结论 应用NBCA经门静脉硬化治疗是控制GFV破裂出血的安全有效方法,微导管技术、球囊逆行阻塞胃肾分流道技术是提高疗效、防止肺栓塞的关键.
作者:朱康顺;孟晓春;钱结胜;庞鹏飞;关守海;李征然;黄明声;姜在波;何可可;单鸿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急性肝衰竭(ALF)、亚急性肝衰竭(SALF)、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的病因. 方法回顾性总结1977例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病因、年龄、性别、转归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ALF的前三位病因是:HEV感染(33.96%)、HBV感染(13.21%)与药物性肝病(9.43%);SALF为药物性肝病(31.53%)、HEV感染(16.22%)、HBV感染(9.91%);ACLF为HBV感染(90.29%)、洒精性肝病(2.65%)、HBV与HEV重叠感染(2.26%).常见嗜肝病毒感染者占90.09%(1781例),其中单HBV感染占92.93%(1655例).在HBV感染者中(1655例),26~55岁患者占77.10%(1276例).2005-2007年酒精性肝衰竭患者39例,占酒精性病因患者的81.25%(48例);2006-2007年药物性肝衰竭共23例,占药物性病因的56.10%(41例).除药物性肝损伤外,其他病因均男性多于女性.三类肝衰竭总治愈,好转率为35.56%,HEV感染性肝衰竭的治愈,好转率高于药物性肝衰竭(x2=4.42,P<0.05),其他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不同类型肝衰竭主要病因不同;HBV感染居肝衰竭病因之首,酒精性、药物性肝衰竭呈上升趋势;HEV感染性肝衰竭治愈、好转率相对较高.
作者:刘晓燕;胡瑾华;王慧芬;陈菊梅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由于丙型肝炎病毒(HCV)的高度变异性以及缺乏高效率的细胞培养体系,人们对HCV生活史的认识、对相关疫苗和特异性抗病毒药物的研究进展缓慢.寻找高效率的HCV体外细胞培养体系一直是HCV研究的重点,现就近年来在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王盛;童贻刚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分析肝卵圆细胞恶性转化过程中基因表达谱的改变,探讨差异基因的意义.方法 经直接致癌剂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启动的大鼠肝卵圆细胞样WB-F344暴露于过氧化氢,每周1次,重复21次诱发其恶性转化.通过形态学、遗传学和软琼脂克隆形成等实验验证细胞的转化.并应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法检测转化细胞的增殖能力.采用大鼠癌通路发现者功能芯片比较恶性转化过程中正常对照(WB),WB-5(过氧化氢刺激5次),WB-21(过氧化氢刺激21次)3组细胞基因表达的差异. 结果 转化的细胞获得了异倍体核型,具有非停泊依赖生长特性.电镜下转化细胞的细胞器增多,出现缝隙连接和微绒毛等结构.基因表达谱分析显示共有21个基因差异表达,主要参与调节细胞增殖、凋亡、细胞黏附运动等,其中连续上调的有pten,连续下调的有cdknla,而先上调再下调的基因有myc、fos、casp-8等. 结论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异常在卵圆细胞恶性转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而cdknla、pten、myc、fos等基因可能是起关键作用的分子.
作者:李雪飞;李岩;高东梅;康晓楠;郭坤;王念;赵燕;孙璐;刘银坤 刊期: 2008年第10期
肝衰竭(ALF)是临床具有较高病死率的严重疾病之一,也是临床医生面临的具挑战性的问题.ALF是肝细胞死亡的发生和程度与肝细胞的再生不平衡所产生.肝细胞死亡有两种形式,凋亡和坏死,其中急性肝衰竭引起的细胞死亡是与线粒体损伤程度密切相关.后者足以使三磷酸腺苷的贮存耗尽而引起多器官衰竭.
作者:周霞秋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第10号染色体缺失的磷酸酶张力蛋白同源物基因(PTEN)在大鼠纤维化肝组织中的动态表达及其对在体肝星状细胞(HSC)活化、增殖的影响. 方法 采用胆总管结扎法建立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Western blot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大鼠肝组织中PTEN的表达;应用免疫荧光双标记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术测定大鼠肝组织中活化HSC的PTEN表达;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大鼠肝组织中α-平滑肌肌动蛋白的表达.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正常大鼠肝组织中PTEN有广泛表达,主要表达于细胞质,随着肝纤维化的发展,PTEN表达逐渐减少(P<0.01),而α-平滑肌肌动蛋白阳性细胞明显增多(P<0.01);造模1、2、3周及4周不同时间大鼠纤维化肝组织中PTEN的mRNA(分别为假手术组的0.66、0.53、0.44和0.37)及蛋白质表达(吸光度比值分别为1.20±0.13,1.07±0.16,0.88±0.08,0.73±0.07)均低于假手术组(P<0.01),并随着肝纤维化的进展逐渐降低(P<0.01);免疫荧光双标记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术显示PTEN在活化HSC广泛表达,主要表达于细胞质,随着肝纤维化的进展,表达PTEN的活化HSC占总的活化HSC的比例逐渐减少(P<0.01). 结论 大鼠纤维化肝组织中PTEN的mRNA及蛋白质表达均下调;在体HSC的PTEN表达亦降低;肝组织中PTEN的动态表达与HSC的活化、增殖呈显著负相关.
作者:郝礼森;张晓岚;李玉林;田晓鹏;安君艳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筛选转化生长因子β 1(TGF β 1)刺激大鼠肝星状细胞(Hsc)的差异表达基因,以揭示TGF β1介导肝纤维化的分子发病机制. 方法分别用Trizol法抽提TGF β1刺激的HSC及磷酸盐缓冲液刺激为对照的HSC总RNA,逆转录合成双链cDNA,制备掺入生物素标记的cDNA探针,与人基因表达谱芯片杂交,用Agilent扫描仪对芯片结果进行扫描,利用软件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 结果 从13824条目的 基因中筛选出177条差异表达基因,其中123条基因表达上调,其中包括: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微管蛋白ε 1,V型胶原α2,连环蛋白6 2,钙粘蛋白6,2型,Smad3,丝裂源活化蛋白激酶4,生长因子受体结合蛋白7,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相互作用/丝氨酸/苏氨酸激酶1等;54条基因表达下调,包括: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4,干扰素调节因子7,干扰素诱生蛋白p78,骨形态发生蛋白7,基质gLa蛋白,人类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进化支B成员8,干扰素刺激基因2.0×104,死亡相关蛋白6,金属硫蛋白1H,超氧化物歧化酶2等;同时筛选到8个未知功能蛋白. 结论 应用基因表达谱芯片技术成功筛选了TGF β 1刺激HSC的差异表达基因,初步揭示了TGF β1致肝纤维化的分子机制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为进一步寻找新的基因治疗靶点奠定了基础.
作者:肖琳;成军;郭江;洪源;张黎颖;张跃新;张建龙;李燕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黏着斑激酶相关非激酶(FRNK)对纤维连接蛋白刺激的肝星状细胞CFSC胶原代谢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 方法用体外细胞培养技术,脂质体介导法进行FRNK质粒瞬时转染;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测定FRNK蛋白表达,鉴定转染效果;用3H-Pro掺入技术测定CFSCI型胶原的合成;用RT-PCR方法测定FRNK转染前后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及其抑制因子(TIMP-2)基因在CFSC中表达的变化情况. 结果 FRNK质粒成功转染CFSC,Ⅰ型胶原合成下降;MMP-2基因表达上升,TIMP-2基因表达下降,MMP 2/TIMP-2比值明显上升.结论 外源性FRNK在CFSC内大量表达后,CFSC胶原表达减少;FRNK可能通过调节MMP-2/TIMP-2比值来促进CFSC的胶原降解.
作者:魏娟;张晓岚;姚冬梅;霍晓霞;申建刚;郭志娜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β榄香烯对血管紧张素(ANG)Ⅱ诱导的肝星状细胞(HSC)增殖迁移及RhoA信号的影响. 方法体外培养HSC,应用ANGⅡ诱导HSC增殖迁移,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法测定细胞增殖,Transwell小室检测细胞迁移,RT-PCR检测RhoA mRNA,Western blot检测RhoA蛋白.结果 1、2、4、8、10 μmol/L ANGⅡ组A490分别为0.129±0.004、0.143±0.016、0.166±0.012、0.183±0.004、0.283+0.014,与空白对照组(0.110+0.002)比较,ANGⅡ可显著促进HSC增殖,F=112.640,P<0.01;10、8、4 μmol/L的ANG Ⅱ可显著诱导HSC迁移,细胞迁移数分别为每高倍视野(17.40±2.07)、(12.60±1.14)、(9.00±1.58)个,与空白对照组[(1.60±0.55)个]比较,F=117.496,P<0.01.10、5、2.5mg/L的β榄香烯组A490分别为0.076±0.005、0.086±0.003、0.105±0.038,显著低于4μmol/L ANG Ⅱ组,F=95.706,P<0.01;10、5、2.5 mg/L的β-榄香烯组细胞迁移数分别为每高倍视野(1.33±0.58),(2.67±0.58)、(1.67±0.58)个,与4μmol/L ANGⅡ组比较,F=55.600,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 μmol/L ANGⅡ组可显著诱导RhoA蛋白(相对表达量0.975±0.001)及mRNA(相对表达量0.951±0.045)表达,经10、5、2.5 mg/L的β-榄香烯作用后RhoA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077±0.032、0.538 ± 0.026、0.701±0.078,RhoA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734±0.038、0.845±0.036、0.881±0.027,较4 μ mol/L ANG Ⅱ组显著下降,F值分别为217.119,18.010,P值均<0.01.结论 ANG Ⅱ可显著诱导HSC增殖、辽移,随剂量的增加诱导作用加强,β-榄香烯可有效抑制ANG Ⅱ诱导的HSC增殖迁移,并能抑制HSC表达RhoA.
作者:杨玲;朱清静;周雯;叶进;钱伟;朱锐;胡泰洪;侯晓华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核因子-κB p65反义寡核苷酸(NF-κB 065 ASODN)对大鼠肝星状细胞HSC炎症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 1(TGF β 1)及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表达的影响. 方法Ⅳ型胶原酶消化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培养大鼠HSC;人工合成NF-κB p65 ASODN并行全程硫代磷酸化修饰;观察脂质体介导的不同浓度的NF-κB p65 ASODN(0.001、0.010、0.100、1.000μmol/L)对肿瘤坏死因子(TNF)α刺激HSC产生TGF β1及ICAM-1 mRNA和蛋白质表达的影响,蛋白凝胶电脉迁移率变动分析法检测NF-κB p65 ASODN对TNF α刺激HSCNF-κB的活性影响.结果 TNF α刺激HSC后,NF-κB活性和TGF β1、ICAM-1的表达明显增强;应用NF-κB p65 ASODN(0.001~1.000 μmol/L)作用后,NF-κB活性明显减弱,且呈剂量依赖性,灰度值分别为16 070±223,15 715±199,14 999±224,14 447±228,各组比较,P值均<0.05.同时TGF β1、ICAM-1的mRNA及蛋白质表达明显减少,亦呈剂量依赖性,P值均<0.05.结论 NF-κB p65 ASODN可特异性降低HSC的NF-κB的活性,明显抑制TGF β1、ICAM-1的表达,为NF-κB p65 ASODN治疗肝纤维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作者:周宇;唐志凌;魏国丽;王皓;叶石才;陈科全;陈元鸿;刘荣火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第43届欧洲肝病年会2008年4月26日至30日在意大利召开.现就会议有关肝病方面的学术报告作一介绍.一、丙型肝炎美国Clark报告了1991-2007年505例丙型肝炎患者肝移植后,由于丙型肝炎复发导致移植后的肝硬化患者的自然史.
作者:张大志;范建高;王炳元 刊期: 2008年第10期
重型肝炎是一种以短期内肝功能急剧恶化、出现肝功能失代偿为主要表现的疾病[1].重型病毒性肝炎在我国较常见,可由多种病因引起,多见于HBV携带者或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短期内肝损害急剧加重出现肝功能失代偿.近十年来对重型肝炎的发病机制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治疗方法也有较大改进.肝移植挽救了部分患者的生命,成为目前治疗重型肝炎有效的方法,然而,因供体不足、价格高及术后长期免疫抑制等问题使肝移植在现阶段不可能成为我国治疗重型肝炎的常规治疗方法.
作者:林世德;李玮;龙骏;铃木一幸 刊期: 2008年第10期
近年来人工肝技术在临床上得到了快速发展,明显降低了肝衰竭的病死率[1,2].生物型人工肝(Bio-artificial liver,BAL)可以较好的替代肝脏解毒、生物合成和分泌代谢等功能,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肝细胞是生物型人工肝发展的关键因素,如何得到满意的生物人工肝用肝细胞、实现肝细胞的体外大规模培养和冻存,使其快速、稳定增殖,而且能在数天或数周内保持良好的分化状态,能在体外完成合成和解毒功能,近年来有较多研究.现就目前BAL用肝细胞培养和相关技术的研究现状作一介绍.
作者:黄建荣 刊期: 2008年第10期
重型肝炎及其引起的肝衰竭病死率极高,迄今仍缺乏特效的治疗方法.目前公认的有效的治疗方法是肝移植,但由于供肝短缺,远远不能满足临床需求.例如在美国,14%需要紧急肝移植的患者在等待供肝过程中死亡.如果在肝衰竭的严重阶段通过人工的或者辅助的手段代替肝脏的主要功能,则患者将有更多机会获得供肝或者避免肝移植.各种非生物型人工肝,如血液灌流、血浆置换等由于其不能代替肝脏的合成和代谢功能而疗效有限.
作者:张晶;段钟平 刊期: 2008年第10期
肝衰竭是临床上常见的严重肝病证候群,在我国尤其多见于重型肝炎,病死率极高.尽管国内外学者在对肝衰竭发病机制和诊治长期不懈的探索中取得了较大进步,但在肝衰竭的定义、分类及诊断方面尚未取得一致意见,尤其是此类患者的救治尚无突破性进展[1].
作者:王英杰 刊期: 2008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