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肝病的有效手段,但供体短缺严重制约了其临床开展,因此建立公平、合理、有效的患者评估标准指导器官分配已成为移植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对良性终末期肝病患者接受肝移植术后生存的预测,并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筛选出影响移植受体存活的危险因素,初步构建了基于我中心良性终末期肝病肝移植受体的术前评估预测模型.
作者:郑卫萍;沈中阳;朱志军;郑虹;邓永林;潘澄;刘懿禾;孙丽莹 刊期: 2008年第02期
肝细胞癌是常见的危害人类健康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生、发展过程受诸多因素的影响.近年研究发现,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STAT)具有强烈的抑制细胞凋亡,促进细胞增殖的作用,参与了人类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和演变,其中以STAT3尤为活跃.本研究利用RNA干扰(RNAi)技术,用短发夹样RNA(shRNA)设计并构建RNAi-DNA质粒,筛选稳定表达小干扰RNA(siRNA)的肝癌HepG2及SMMC-7721细胞株,体外研究siRNA稳定和特异性诱导肝癌STAT3基因转录后沉默并逆转其恶性表型的能力,从而探索肝癌治疗的新方法.
作者:郭金英;文阳安;姜习新;刘靳波;张艳亮;涂植光 刊期: 2008年第02期
原发性肝脏血管肉瘤是肝脏恶性间叶源性肿瘤中常见的类型,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缺乏特异性,术前常不能确诊.现对我院经病理证实的9例原发性肝脏血管肉瘤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旨在增加对该病的认识,提高对其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
作者:周梅玲;严福华;叶芳;熊壮;王建华;纪元 刊期: 2008年第02期
血红素氧合酶(HO)是血红素降解的起始酶和限速酶,能在体内分解血红素生成一氧化碳(CO)、胆绿素和游离铁.研究发现,HO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器官组织起保护作用[1].本研究旨在通过应用血红素氧合酶的诱导剂氯高铁血红素和抑制剂锌原卟啉(ZnPP)来研究HO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
作者:冯志杰;陈湘萍 刊期: 2008年第02期
我们已往的研究已经证实,RNA聚合酶Ⅲ启动子(pol Ⅲ)载体表达的针对TGF β1的核酶,在体外能有效逆转活化HSC的生物学活性[1].但TGF β1是广泛存在于各种细胞中,并发挥重要生物学效应的细胞因子,因此不具组织和细胞特异性的pol Ⅲ启动子核酶表达系统,在抑制HSC活化的同时会影响到正常肝细胞或其他细胞的功能,这使得基因治疗肝纤维化变得困难.
作者:常莹;姜华军;孙雪梅;艾莉;陈婷;袁顺玉;宋宇虎;林菊生 刊期: 2008年第02期
近年来,有研究表明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tromal cell-derived factor-1,SDF-1)和其受体CXCR4(SDF-1/CXCR4)轴在干细胞的增殖分化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1].本研究采用2-乙酰氨基芴联合部分肝脏切除术(AAF/PH)成功诱导肝卵圆细胞增殖,同时给AAF/PH模型大鼠注射CXCR4特异性抑制剂AMD3100,通过检测SDF 1和其受体CXCR4在卵圆细胞增殖过程中表达的变化情况,进一步研究SDF-1/CXCR4轴在肝卵圆细胞增殖过程中的作用.
作者:黄晓明;焦兴元;曾三平;杜军;胡以则;罗灿侨 刊期: 2008年第02期
T淋巴细胞亚群分析作为判断患者细胞免疫状态的重要指标,临床上得到广泛的应用和重视.肝硬化患者中,继发细菌感染者CD4+和CD8+ T淋巴细胞计数明显低于未发生感染者[1].重型肝炎患者中此两者之间的关系尚未有明确的研究结论.虽然对淋巴细胞亚群与重型肝炎预后之间的关系已有较多的研究[2,3],且一般认为死亡组CD4+和CD8+ T淋巴细胞均下降,但这些研究中均未对淋巴细胞亚群与预后的关系进行分层分析,对指导临床工作实用性不高.我们研究了CD4+和CD8+ T淋巴细胞与继发细菌感染及预后之间的关系,为临床上协助判断预后、早期防治感染并发症提供依据.
作者:孙庆丰;戴美勇;陈威;丁继光;倪武;徐道振 刊期: 2008年第02期
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SREBPs)是一类位于内质网上的膜连接蛋白,SREBP-1c是其中一个亚型,直接参与调控有关脂肪酸、甘油三酯(TG)合成和葡萄糖代谢相关酶基因的表达.研究发现SREBP-1c基因多态性与肥胖症、2型糖尿病及血脂异常有关.我们通过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及正常对照者的肝组织DNA进行检测,探讨SREBP-1c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与NAFLD的相关性.
作者:庄丽维;徐晖;刘颖 刊期: 2008年第02期
本研究拟建立一个判断肝硬化门静脉高压预后的新模型,探讨其预测价值.
作者:程元桥;吴福全;邝明子;刘军;莫新发;王文琦;宋家武;林菊生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我国HBV感染者中人类白细胞抗原(HLA)-A*0201限制性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表位HBcAg(18~27)V/I变异体的病毒学背景特点.方法 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GenBank中30条不同HBV基因型的病毒株HBcAg(18~27)区段的序列特点.设计错配引物,构建针对HBV B、C基因型HBcAg(18~27)V/I的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RFLP)筛选方法.以PCR-RFLP和测序方法检测来自我国8省区160份HBV基因型B、C标本的HBcAg(18~27)V/I基因特点.用表位预测网站分析不同HBcAg(18~27)特异性CTL表位基因变异体与HLA-A*0201分子结合力的差异.结果 成功构建了针对HBV基因B、C型HBcAg(18~27)V/I的PCR RFLP筛选方法;在调查的HBV B、C基因型血清中发现HBcAg(18~27)V的阳性率仅为1.88%(3/160);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HBcAg(18~27)I与HLA-A*0201分子的结合力明显低于HBcAg(18~27)V(HLA Ligand评分123与156,SYFPEITHI评分22与24).结论 我国流行的主要HBV流行株中HBcAg(18~27)的后一位氨基酸主要表现为异亮氨酸,而非缬氨酸;在进行细胞免疫学研究时,以HBcAg(18~27)V作为参照需要充分考虑这一病毒学背景.
作者:马世武;梁敏锋;于乐成;王战会;周彬;侯金林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含CpG寡核苷酸(CpG-ODN)联合重组HBsAg对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表型和功能及其对核因子-κB和激活蛋白-1活性的影响.方法 以重组细胞因子联合诱导扩增CHB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得到DC;以CpG-ODN和HBsAg及肿瘤坏死因子α刺激DC,评价其表型、功能和胞核核因子-κB、激活蛋白-1活性.结果 CpG-ODN联合HBsAg明显提高CHB患者DC表面分子人类白细胞抗原-DR表达、白细胞介素-12分泌以及刺激同种T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尤其能提高CD1a的表达.上述免疫佐剂能增强DC细胞核因子κB活性,同时抑制激活蛋白-1活性.结论 CpG-ODN与hTNF α一样能够促进CHB患者外周血DC成熟;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选择性激活或抑制DC胞内不同核因子活性.
作者:向晓星;周霞秋;谢青;俞红;周惠娟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应用原核表达系统表达HBV前S1蛋白反式调节基因2(PS1TP2),酵母双杂交技术筛选白细胞文库中与之结合的蛋白质,了解该基因产物在肝癌细胞系中的亚细胞定位.方法 应用生物信息学初步探讨PS1TP2结构及功能.PCR扩增PS1TP2基因,构建pET32a(+)-PS1TP2表达载体,在大肠埃希菌Rosettap中进行诱导表达.构建pGBKT7-PS1TP2重组载体,应用酵母双杂交技术,在营养缺陷型培养基上筛选白细胞cDNA文库中与之结合的蛋白质.构建pEGFP-C1-PS1TP2表达质粒,转染肝癌细胞株HepG2,利用荧光显微镜和共聚焦显微镜观察PS1TP2的亚细胞分布.结果 PS1TP2基因位于6q24.1,疏水指数较高.PS1TP2能在原核系统中表达,表达产物相对分子质量约4.1×104.酵母双杂交技术筛选出白细胞cDNA文库中与之结合的蛋白质26个.PS1TP2亚细胞定位于细胞质中.结论 在原核表达系统中成功表达了PS1TP2,为抗体的制备奠定了基础.PS1TP2可与白细胞表达的某些蛋白质相互作用,在肝癌细胞系中定位于细胞质,为进一步探究HBV感染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线索.
作者:王丹琼;郭江;成军;张健康;赵龙凤;洪源;张黎颖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HBV感染者HBV基因型分布状况,并建立一套适合HBV病毒株分型的简便可靠的分析方法.方法 通过对GenBank中全部S区基因序列(1000余条)进行比对,筛选A~H 8个基因型的型特异核苷酸.采用型特异引物PCR法分型,对23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所感染病毒中未能分型的病毒株再进行S区基因巢式PCR扩增、测序筛选出其特异性核苷酸从而判定其基因型.结果 238株HBV均得到分型.其中B型HBV感染者159例(男120例、女39例);C型69例(男52例、女17例);B+C混合型6例(男4例、女2例),B+D混合型4例(男3例、女1例).B型、C型、B+C和B+D昆合型检出率分别为66.8%、28.9%、2.5%和1.6%.未检出A、E、F、G、H基因型.结论 HBV感染以B、C基因型为主,B基因型高于C基因型.少数患者为B+C或B+D混合型感染.B、C基因型分布与性别无关(χ2=0.794,P>0.05).
作者:曾爱中;黄爱龙;郭进军;邓小燕;李青岭;黄文祥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建立和复制一种适合大鼠药物血清进行脂肪肝脂毒性药理研究的体外模型.方法 以大鼠血清替代胎牛血清培养HepG2细胞,添加长链游离脂肪酸(油酸1 mmol/L、棕榈酸0.5 mmol/L)刺激,观察上清液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含量、细胞内甘油三酯含量,细胞脂肪油红染色及电镜下观察超微结构变化;同时观察细胞TNF α蛋白及其基因表达,细胞组织蛋白酶B(ctsb)表达和分布的变化.结果 游离脂肪酸刺激24 h后,HepG2细胞内甘油三酯显著沉积,高达627.24 mg/g(t=23.6,P<0.01);上清液中TNF α含量显著升高,增至52.04 pg/mg(t=2.6,P<0.05);细胞ctsb、TNF α的蛋白表达及其mRNA表达均显著增强.结论 在大鼠血清培养环境下,游离脂肪酸可通过对ctsb作用显著诱导HepG2细胞脂肪变性和TNF α分泌,方法简易经济,可作为一种较理想的抗脂肪肝脂毒性药理研究模型.
作者:胡义扬;张慧;陈少东;冯琴;陆雄;谭英姿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H.pylori)经口接种长期感染后,是否可到达肝脏并作为独立的致病因素导致小鼠肝脏病变,甚至肝癌的发生.方法 H.pylori悉尼株(SS1)经口接种C57BL/6小鼠,24个月时处死.检测小鼠胃、肝组织内细菌定植情况与病理改变;提取肝组织内细菌DNA,巢式PCR扩增小鼠肝组织H.pylori 16S rRNA基因,PCR产物测序,并与胃黏膜分离的H.pylori、接种H.pylori SS1的16S rRNA PCR产物测序结果进行同源性比较.结果 接种组12只小鼠在胃黏膜检测到H.pylori,11只出现胃组织病理改变,其中1只发生胃淋巴瘤.接种组7只在肝脏检测到H.pylori,6只出现肝脏病理变化,其中1只轻微炎症;3只炎症伴纤维化病变;2只炎症伴纤维化及异型性增生.接种组肝脏H.pylori染色阳性且出现肝脏病理改变小鼠,胃H.pylori染色均呈阳性.接种组肝脏H.pylori染色阴性小鼠和(或)胃H.pylori染色阴性小鼠,以及正常对照组小鼠均未发现肝脏病理改变.肝组织中扩增的H.pylori 16S rRNA PCR产物测序结果经序列分析后显示:与胃黏膜分离培养细菌、接种细菌同源性为100%.结论 经口接种H.pylori 2年长期感染后,除导致小鼠胃组织病变外,部分小鼠胃组织感染细菌可到达肝脏,引起肝脏炎症,甚至肝硬化、癌前病变的发生.
作者:田雪飞;范学工;黄勋;付春燕;代洪;黄燕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热卡限制对高脂饲养大鼠肝脏Forkhead转录因子O1(FoxO1)、磷酸烯醇丙酮酸羧激酶(PEPCK)和葡萄糖6磷酸酶(G-6-P)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 24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7只)、高脂组(9只)和热卡限制组(8只),分别给予正常饮食、高脂饮食和60%热卡限制饮食,共饲养12周.实验终点时取空腹血测血糖、胰岛素、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称内脏脂肪重量及体重,计算内脏脂肪重量占体重百分比;逆转录聚合酶链法检测肝脏FoxO1、PEPCK和G-6-P mRNA表达变化;光镜观察肝脏组织学改变.结果 高脂饮食大鼠出现明显腹型肥胖,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均升高,FoxO1、PEPCK和G-6-P mRNA表达较正常组分别增加18.9%、33.8%和24.6%(P值均<0.01),且光镜下出现肝脏脂肪变性;热卡限制后大鼠体重、内脏脂肪含量显著下降,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均有所下降,FoxO1、PEPCK和G-6-P mRNA表达较正常组分别减少26.6%、35.0%和34.3%(P值均<0.01),同时镜下脂肪变性有所好转.结论 热卡限制能有效降低FoxO1、PEPCK和G-6-P基因表达,增强胰岛素信号传导,抑制肝脏糖异生,调节糖代谢.
作者:罗明娟;陈璐璐;郑涓;曾天舒;邓秀玲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对羟基喜树碱诱导人肝癌细胞SMMC-7721凋亡前后的线粒体进行定量蛋白质组学研究.方法 用羟基喜树碱诱导肝癌细胞SMMC-7721凋亡,提取线粒体并鉴定其纯度;用可裂解的同位素标记的亲和标签技术标记线粒体蛋白质,利用二维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分析鉴定蛋白质.结果 获得了羟基喜树碱诱导细胞凋亡前后的高纯度线粒体;分析鉴定了细胞凋亡前后,相对表达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蛋白质74种,其中42种线粒体蛋白质在细胞凋亡后的表达量下调,32种蛋白质的表达量在凋亡细胞中上调.这些差异蛋白的分子功能主要表现为能量代谢和核酸的翻译、转录、复制以及细胞骨架等.结论 获得了羟基喜树碱诱导肝癌细胞凋亡前后的线粒体差异蛋白信息,将促进对癌细胞凋亡机制及羟基喜树碱药理作用的深入理解,同时,实验所采用的整合技术平台将有助于亚细胞定量蛋白质组学研究.
作者:颜玉蓉;付玉荣;邱宗荫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建立Ⅰ-Sce I系统并应用该系统制备DNA双链断裂(DSB)的HepG2细胞模型,为进一步研究DSB与HBV DNA整合奠定基础.方法 通过分子克隆技术构建携带Ⅰ-Sce I内切酶识别序列的pEGFP2真核表达载体,并将其转染入肝癌细胞株HepG2,经G418筛选出稳定转染株,随后瞬时转染表达归位内切酶Ⅰ-Sce I的质粒pCMV-3NSL-Ⅰ-Sce I.24 h后采用免疫荧光法和Western blot检测DNA双链损伤效应分子γ-H2AX的表达,了解DSB情况.结果 酶切鉴定和测序证实pEGFP2构建成功;Ⅰ-Sce I系统引入后HepG2细胞中的γ-H2AX表达明显上调,提示DSB细胞模型构建成功.结论 Ⅰ-Sce I系统能够成功地诱导HepG2细胞株基因组发生DSB,该系统有望为进一步探讨DSB是否为HBV整合的潜在靶位提供有效的研究工具.
作者:任精华;何文山;林菊生;张强;何星星;陈琼;刘瑶;徐冬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华支睾吸虫病与原发性肝细胞癌的关系及其与HBV感染、饮酒的协同致病作用.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以444例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及同期住院500例非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两组间华支睾吸虫病合并状况,评价华支睾吸虫病发生原发性肝细胞癌的危险性以及与HBV感染、饮酒的协同致病作用.结果 病例组华支睾吸虫病合并率为16.44%,对照组合并率为2.40%,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58,P<0.01),有华支睾吸虫病者发生原发性肝细胞癌的OR值为8.00(95% CI:4.34~14.92),其中病程不足10年者并发原发性肝细胞癌的OR值为4.82(95% CI:2.32~10.26),10年及以上者OR值为17.54(95% CI:5.47~57.18).华支睾吸虫病与HBV感染和华支睾吸虫病与饮酒之间呈正相加交互作用,其交互作用超额相对危险度分别是110.43和18.23;交互作用归因比分别是0.80和0.63;交互作用指数分别是5.18和2.84.结论 华支睾吸虫病可能是原发性肝细胞癌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随着华支睾吸虫病病程的延长,华支睾吸虫病者并发原发性肝细胞癌危险性增加;华支睾吸虫病与HBV感染或饮酒在原发性肝细胞癌的发生中可能具有协同致病作用.
作者:谭盛葵;仇小强;余红平;曾小云;赵荫农;胡浪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VEGFR-1)在不同转移潜能肝癌细胞株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应用半定量RT-PCR、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或)Western blot检测4株不同转移潜能的肝癌细胞株及一株正常肝细胞中VEGFR-1、VEGF-A、VEGF-B及VEGFR-2的mRNA和(或)蛋白质表达.结果 MHCC97-H、MHCC97-L和SMMC-7721细胞均有VEGFR-1 mRNA和蛋白质表达,且VEGFR-1 mRNA和蛋白质在MHCC97-H中的表达高于MHCC97-L、SMMC-7721的表达,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配体VEG-A和VEGF-B在检测的4种肝癌细胞株和正常肝细胞株L-02中均有表达.同时在检测的四种肝癌细胞株和正常肝细胞株L-02中均能检测到VEGFR-2 mRNA和蛋白质表达,但各组间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具有转移潜能的肝癌细胞株有VEGFR-1表达,而且其表达强弱与肝癌细胞株的转移潜能呈正相关,VEGFR-1的表达可能促进了肝细胞癌的侵袭转移.
作者:艾军华;郑树国;曾永毅;熊燕;张雷达;董家鸿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原位肝移植术后高胆红素血症的原因和治疗手段.方法 对2004年1月-2005年1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施行的368例同种原位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68例肝移植患者中累计发生高胆红素血症396例次,其发生原因分别为术前高胆红素血症183例(46.2%,183/396),单纯供肝热、冷缺血再灌注损伤46例(11.6%,46/396),急性排斥反应36例次(9.1%,36/396),胆道并发症36例发生高胆红素血症78例次(19.7%,78/396),血管并发症24例(6.1%,24/396),原发病复发23例(5.8%,23/396)和药物毒性反应6例(1.5%,6/396);均予针对病因为主的综合治疗,并辅以护肝、退黄疸等对症治疗.结论 肝移植术后高胆红素血症的病因多样而复杂,临床上应首先明确其病因,及时作出正确诊断,并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才能使移植患者症状缓解、获得长期生存.
作者:马毅;何晓顺;朱晓峰;王国栋;王东平;鞠卫强;巫林伟;胡安斌;邰强 刊期: 2008年第02期
CD4+CD25+FoxP3+(forkhead box P3)调节性T淋巴细胞(Treg)是一群专职的主动抑制针对自身抗原或外来抗原免疫反应的细胞,在维持免疫平衡中发挥重要作用[1].肝脏疾病的发生伴随着Treg的异常改变:慢性肝炎(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的进展与Treg数量增加有关[2],自身免疫性肝病Treg功能与数量降低[3].另外,Treg也参与原发性肝癌的发生[4].现就Treg对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病及原发性肝癌等疾病发病机制及临床转归的影响等方面作一概述.
作者:邢少军;王福生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细胞免疫不足是HBV感染持续状态和慢性乙型肝炎(CHB)重要发病机制[1].探索CHB患者对HBV免疫耐受机制,重建其主动免疫,将为HBV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目前研究发现,吲哚胺2,3二氧化酶(indoleamine-2,3 dioxygenase,IDO)广泛表达于免疫系统,参与机体肿瘤免疫、感染免疫及妊娠免疫,是CHB免疫重建的重要靶点[2].
作者:陈永兵;李斯丹;龚建平 刊期: 2008年第02期
一、肝脏免疫细胞的组成和特点肝脏内的免疫系统包括天然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两个组成部分,其在HBV感染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中的作用正被逐渐认识.其中肝脏的组织结构、功能特点对肝脏的免疫功能具有重要意义.肝脏具有肝主动脉和门静脉双重血管供应.每分钟大约有人体血液总量的30%流经肝脏,每24 h就携带着108个外周血淋巴细胞通过小叶间动脉或门静脉终末支进入肝实质,然后穿过肝窦状隙,通过中央静脉离开肝脏实质.
作者:王福生;陈威巍 刊期: 2008年第02期
HBV感染的育龄妇女抗病毒问题一直困扰着临床医生.现根据近年来抗病毒药物在妊娠妇女中应用安全性的研究及临床经验,提出了HBV感染的育龄妇女不同时期抗病毒药物治疗的策略,供临床参考.
作者:蔡晧东;刘敏 刊期: 2008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