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氧合酶-2(COX-2)的过度表达与许多炎症性疾病有关,然而对它在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中的表达和作用机制知之甚少.Celecoxib是特异性的COX-2抑制剂[1].我们通过建立大鼠NAFLD动物模型,同时在模型组中给予celecoxib进行干预治疗,研究COX-2在NAFLD中的作用,以便进一步探讨其在NAFLD中的致病机制.
作者:曹名波;董蕾;鲁晓岚;罗金燕 刊期: 2008年第04期
肝星状细胞(HSC)是肝纤维化发展动态变化网络的核心,抑制活化HSC增殖和诱导其凋亡是治疗肝纤维化的重要策略[1].目前尚缺乏确切有效的抗肝纤维化药物.近年研究发现,中药对肝纤维化的防治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2].莪术(curcumae)是一种传统的活血化瘀中药,药理作用较广,具有抗肿瘤、抗纤维组织增生等作用,对肝纤维化的作用报道较少.本实验研究了莪术油注射液对体外培养HSC增殖、凋亡及分泌细胞外基质的影响,探讨莪术抗肝纤维化作用及其机制.
作者:国艳;彭安邦;廖爱军;石巍;胡光胜;张丽旻 刊期: 2008年第04期
CD151是早发现与肿瘤转移呈正相关的四跨膜蛋白,是四跨膜网络形成为关键的分子之一[1].迄今已在胃癌、前列腺癌、肺癌的研究中均发现其过表达与肿瘤的转移与复发有关[2-5],但在肝癌中的表达情况鲜见报道.我们通过检测原发性肝细胞癌、癌旁与正常肝脏组织中CD151蛋白及mRNA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肝癌临床病理学因素间的关系,对CD151在原发性肝细胞癌的侵袭与转移中的作用作进行了初步探讨.
作者:柯爱武;王志军;李甲初;黄幼生;胡美玉;武金才;柏斗胜;刘康达 刊期: 2008年第04期
肿瘤转移前存在微环境变化,炎症因子起着重要作用[1].白细胞介素-1(IL-1)在影响肿瘤微环境、促进残癌侵袭性中起重要作用[2].本研究对肝细胞癌(简称肝癌)能否分泌IL-1β以及IL-1β对肝癌侵袭性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进行了探讨.
作者:黄修燕;王鲁;刘彬彬;邱双健;樊嘉;叶胜龙;汤钊猷 刊期: 2008年第04期
聚乙二醇化干扰素(PEG-IFN)α联合利巴韦林治疗转氨酶升高的慢性丙型肝炎(CHC)效果佳,但对于转氨酶持续正常的CHC,疗效如何尚需积累进一步的临床研究作为循证依据.我们同期对比观察了ALT和AST均正常和均升高的两组CHC患者接受PEG-IFN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24周和48周,并随访24周的临床疗效.
作者:姜天俊;范荣;谢阳新;赵鹏;张昕;赵敏;周志平;赫兢 刊期: 2008年第04期
HBV与肝硬化、肝细胞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1],通过其表达的病毒蛋白与肝细胞蛋白相互作用导致疾病进展.本研究中,我们对全S基因编码产物功能进行了探讨,并以其为靶蛋白,利用酵母双杂交技术寻找其与肝细胞相互作用的蛋白质,以进一步探讨HBV致病机制.
作者:周飞;任建林;卢雅丕;陈美娅;陈建民;刘明;张波;董菁 刊期: 2008年第04期
随着对肿瘤研究的不断深入及对干细胞了解的日益加深,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一些肿瘤组织中存在肿瘤干细胞.由于没有特异性的表面标记分子,迄今为止尚无成熟的肝癌干细胞的分离与鉴定技术,从而导致对肝癌干细胞的研究举步维艰.侧群(SP)细胞有着和组织特异的肿瘤干细胞几乎相同的功能和分子特点,快速的Hoechst 33342染料排斥特性可以应用到多种肿瘤干细胞的分离和纯化中,为肿瘤干细胞研究提供了更为便利的途径.本研究采用Hoechst 33342染色法从肝癌患者的肝癌组织中分离、培养肝癌SP细胞,并对其进行初步分析,为进一步研究其生物学特性奠定基础.
作者:蒋业贵;毛青 刊期: 2008年第04期
本研究通过高脂饮食喂养大鼠,观察大鼠肝内脂肪沉积情况,同时检测肝细胞解偶联蛋白2(UCP-2)和胰岛素信号分子胰岛素受体底物2(IRS-2)mRNA的表达,以探讨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发病中胰岛素抵抗与肝细胞U CP2表达的关联及其作用机制.
作者:陈媛媛;袁莉;祝炼;陈樱花;张贝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微生态制剂对重型肝炎患者临床症状、血清生物化学指标和细胞因子的影响. 方法 112例重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8例和对照组54例,治疗组在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肠球菌三联活菌胶囊和乳果糖口服4周,对照组单用内科综合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肝功能改善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治疗前后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2、-6、-10的水平.结果 治疗组临床症状和肝功能改善均优于对照组,血清TNFα、IL-6水平治疗组分别为(109.4±14.7)pg/ml和(84.3±20.1)pg/ml,对照组分别为(128.7±18.8)pg/ml和(109.1±18.7)pg/ml,治疗组比对照组明显降低,t值分别为2.924、2.996,P值均<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L-2、-10治疗组分别为(59.8±12.2)pg/ml和(30.6±6.6)pg/ml,对照组分别为(47.1±6.7)pg/ml和(22.5±6.1)pg/ml,治疗组比对照组明显升高,t值分别为2.979、3.055,P值均<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微生态制剂能降低TNFα、IL-6含量,升高IL-10、-2水平,抑制炎性介质的产生和减轻免疫反应对肝细胞的损伤,从而改善临床症状和肝功能.
作者:卢明芹;郑宇;陈永平;李骥;叶好好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聚乙二醇化干扰素(PEG-IFN)α-2a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的疗效及影响抗病毒疗效的因素. 方法 将102例ALT>2×正常值上限(ULN)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成HBeAg阳性和HBeAg阴性两组,用PEG-IFN α-2a 180μg皮下注射,每周1次治疗,患者基本疗程12个月,6个月无治疗应答者停药.观察治疗结束时及治疗结束后6、12、18、24、30个月应答情况.观察ALT水平,HBV DNA载量及肝组织炎症和纤维化程度对治疗应答的影响.结果 (1)HBeAg阳性组患者治疗结束时的完全应答率及停药后6、12、18、24、30个月的完全应答率与HBeAg阴性组患者相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HBeAg阳性组患者治疗前ALT>3×ULN者治疗结束时的完全应答率为78.8%,2×ULN<ALT≤3 ×ULN患者完全应答率为5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 2=4.40,P<0.05),而HBeAg阴性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治疗前HBV DNA载量水平(低、中、高3个组),HBeAg阳性和HBeAg阴性组患者治疗结束时的完全应答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4)HBeAg阳性组患者治疗前肝组织炎症G3、G4组完全应答率为85.7%,G1、G2组患者完全应答率为5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19,P<0.05),而HBeAg阴性组患者分别为81.8%和79.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BeAg阳性和HBeAg阴性组患者肝纤维化程度S1、S2组与S3、S4组的治疗完全应答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PEG-IFN α-2a对HBeAg阳性和HBeAg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均有较好的治疗应答.对肝组织炎症活动度高(G3、G4)和血清ALT高水平(>3×ULN)的患者,PEG-IFNα-2a治疗的疗效好.
作者:钟锐兴;赖春颜;梁东;龙辉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筛选并克隆HCV非结构基因NS5A反式激活基因4剪切体NS5ATP4A的结合蛋白基因,为研究NS5ATP4A的生物学功能提供线索. 方法 构建HCV NS5ATP4A蛋白诱饵酵母质粒,转化酵母AH109后与含文库质粒的酵母Y187进行配合,在营养缺陷培养基上进行双杂交筛选.选择既能在4重营养缺陷培养基(SD/-Trp/-Leu/-Ade/-His)上生长,又能在涂有X-α-半乳糖的四缺培养平皿上生长的蓝色菌落,提取此酵母克隆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后进行测序,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筛选出7个基因,其中已知功能基因6个,未知功能基因1个,这些基因与RNA合成、蛋白质翻译、细胞周期及肿瘤免疫有关. 结论 HCV NS5ATP4A结合蛋白基因的成功筛选,提示了HCV NS5ATP4A新的信号转导途径,为HCV致病机制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依据.
作者:张连峰;成军;李继昌;陈立冬;刘蔚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体外观察熊果酸对肝星状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探讨熊果酸诱导肝星状细胞凋亡的可能作用机制. 方法 将不同浓度熊果酸作用于肝星状细胞HSC-T6及肝细胞L02,分别在药物作用24、48、72 h后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法检测熊果酸对HSC-T6及L02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熊果酸对HSC-T6凋亡的影响;光学显微镜观察熊果酸作用后细胞形态学变化情况;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HSC-T6中Bcl-2、Bax和Caspase-3蛋白的表达情况. 结果 各种浓度的熊果酸均可抑制HSC-T6细胞的增殖,且呈剂量-时间依赖性;当熊果酸浓度为25、50、75μmol/L时可促进L02细胞增殖,浓度>75μmol/L则表现为抑制L02细胞增殖.在病理形态学方面,熊果酸作用HSC-T6细胞48 h后,光学显微镜下可见细胞缩小变圆、核浓缩等.25、50、75 μmol/L熊果酸作用HSC-T6细胞48 h后,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0.30%±3.85%、21.87%±4.46%、31.33%±6.18%,比对照组(2.93%±1.60%)明显升高(P<0.01).免疫细胞化学显示Bax及Caspase-3蛋白表达较对照组升高(P<0.05),且呈剂量依赖性,而Bcl-2蛋白表达水平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在体外熊果酸可较明显地抑制HSC-T6细胞增殖,诱导其凋亡;对L02细胞的生长具有双向调节作用.熊果酸诱导HSC-T6细胞凋亡可能与降低Bcl-2/Bax比值、激活Caspase-3蛋白有关.
作者:申月明;朱萱;张昆和;谢勇;陈江;戴颖;欧阳灿辉;李弼民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评价三维肝脏快速容积采集(3D-LAVA)整合阵列空间敏感编码技术(ASSET)在肝脏动态增强扫描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对147例患者行磁共振常规平扫,并对其中90例行3D-LAVA增强扫描(其中72例整合ASSET),57例行二维陕速扰相梯度回波(2D-FSPGR)增强扫描(其中20例行肝门静脉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比较3D-LAVA和2D-FSPGR对不同病灶的显示能力,以及3D-LAVA整合ASSET前后的采集时间.将60例3D-LAVA采集的原始图像进行大密度投影处理后,与20例肝门静脉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进行对比,分析其对肝门静脉血管解剖的显示.结果 3D-LAVA对转移性肝癌敏感性高于2D-FSPGR(P<0.05).3D-LAVA整合ASSET后,34例实现动脉早期、动脉期采集,23例实现动脉早期、动脉期和动脉晚期采集.60例门静脉期原始图像经大密度投影处理后,与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对肝内门静脉分支显示基本一致(P>0.05).结论 3DLAVA整合ASSET在肝脏动态扫描中,在较短时间内可获得高质量的多期增强图像并可同时提供血管解剖信息,具有很高应用价值.
作者:吴伟;赵建农;郭大静;谢微波;钟维佳;罗银灯;陈维娟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复制缺损型腺病毒载体(Ad)介导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hKDR)诱导抗小鼠肝癌血管免疫、打破免疫耐受的效果. 方法 用RT-PCR方法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和小鼠胚胎细胞中分别克隆hKDR和小鼠KDR(mKDR),构建Ad hKDR和Ad mKDR.用Ad hKDR和Ad mKDR分别皮内免疫C57BL/6小鼠,7 d后取脾细胞作为效应细胞,Hepa 1-6/mKDR作为靶细胞,行乳酸脱氢酶释放试验,检测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杀伤率;免疫小鼠接种Hepa 1-6肝癌细胞,观察荷瘤小鼠成活情况. 结果 Ad hKDR和Ad mKDR分别免疫小鼠1周后,在效应细胞:靶细胞为100:1、50:1和25:1时,Ad hKDR诱导的6 h CTL杀伤率分别为84.3%±6.7%、71.5%±5.2%和44.6%±4.7%;Ad mKDR诱导的6 h CTL杀伤率分别为65.2%±6.1%、46.7%±5.0%和22.6%±3.7%.Ad hKDR免疫小鼠后l周接种5×106个Hepal-6肝癌细胞,2个月后仍然有60%的小鼠无瘤生长;而接种2×106个Hepa 1-6细胞至Ad mKDR免疫小鼠,2个月后小鼠成活率为40%.上述CTL效应和肿瘤保护作用在清除CD8+和CD4+T淋巴细胞后消失. 结论 Ad介导异种KDR能有效地打破肿瘤的免疫耐受,诱发强烈的抗原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这种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是CD8+和CD4+T淋巴细胞依赖性的.
作者:谭晓华;吴彬;刘兵;刘秀丽;王友臣 刊期: 2008年第04期
亚太肝病学会近日在韩国首尔(Seoul)举行的第18届亚太肝病学术会议上公布了2008年新版的亚太肝病学会慢性乙型肝炎管理指南(简称新指南,原文见:http://www.apasl.info/guidelinesHBV.html).该指南是继国际几个著名权威指南,包括美国肝病学会<2007年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1]、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2007年慢性乙型肝炎管理专家共识>[2]、Keeffe教授等一组国际专家所作<慢性乙型肝炎治疗路线图>[3]等发表后的又一新国际权威指南.
作者:任红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评估亲体肝移植手术治疗儿童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疗效.方法 3例因反复上消化道大出血、顽固性腹水和脾功能亢进患儿,经门静脉显影、螺旋CT扫描及门静脉三维影像重建技术确诊为门静脉海绵样变性,伴有严重的门静脉高压症患儿,分别于2006年7月、11月和2007年1月施行亲体肝移植术治疗.术后从临床表现、血液学指标和影像学资料等方面对手术疗效进行评价.结果 术后3例患儿中有2例消化道出血停止、腹水消失、门静脉高压症状消失,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血小板水平和血浆白蛋白等均恢复正常,随访至今无复发;另1例术后3 d因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死亡. 结论 亲体肝移植可能是治疗儿童门静脉海绵样变性伴严重门静脉高压的有效方法,但门静脉重建是此类疾病进行亲体肝移植手术的难点.
作者:张明满;金先庆;严律南;康权;郭春宝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病肝移植受体术后对乙型肝炎疫苗免疫的反应,初步探讨影响疫苗接种成功的相关因素,为提高疫苗接种成功率寻求进一步的解决方案. 方法 前瞻性观察了13例乙型肝炎相关肝病肝移植术后患者,术后应用拉米夫定和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联合方案预防乙型肝炎复发平均达38个月(27~77个月),接种方案为分别在第0、1、2、6个月肌内注射接种乙型肝炎基因重组疫苗,每次40μg,分别在接种1、2、3、6、7个月时检测血清抗-HBs的滴度水平.结果 13例患者均按计划完成4次乙型肝炎疫苗接种,有7例(53.8%)出现抗体阳性反应,抗-HBs滴度有2例(15.4%)增幅>100 U/L,4例(30.8%)超过基础值1倍以上;第四次疫苗接种后随访8个月,有6例抗-HBs滴度水平仍高于接种前10 U/L以上,仅有1例下降到接种前水平.结论 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病肝移植受体术后接种乙型肝炎疫苗重建针对乙型肝炎的主动免疫是可行的,但如何提高疫苗的免疫反应率和反应水平值得我们更进一步研究.
作者:金圣杰;卢实春;赖威;戴军;赵冀;李幼平;严律南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磁共振氢质子波谱(1H-MRS)评价大鼠原位肝移植(OLT)热缺血模型肝细胞再生能力的意义,以及热缺血对于移植肝再生能力的影响. 方法 以实验组热缺血10min的大鼠肝移植模型和对照组无热缺血大鼠肝移植模型各30只为研究对象,移植术后分6个时间点(6 h、1 d、3 d、7 d、14 d、30 d)对每只大鼠行肝脏常规T1WI、T2WI成像及氢质子波谱扫描.扫描后取肝脏,测定肝细胞的细胞增殖核抗原(PCNA)表达,同时检测肝酶代谢水平. 结果 术后5个时间点实验组的肝细胞PCNA阳性率、胆碱峰与水峰的峰高比值均高于对照组,实验组和对照组胆碱峰/水峰峰高比值均与相应PCNA的阳性率呈显著正相关(r实验=0.819,P<0.01;r对照=0.543,P<0.01).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血清ALT、AST术后明显升高,尤以术后6 h~3 d为显著,实验组的ALT、AST明显高于对照组. 结论 热缺血再灌注损伤对于移植后肝细胞的再生能力有明显的影响,1H-MRS的胆碱峰可以无创伤地评价移植肝的肝细胞再生能力.
作者:张亚琴;单鸿;孔庆聪;王劲;孟晓春;孙强;杨扬;陈规划;邢海芳 刊期: 2008年第04期
一、自体肝移植概述肝脏发生占位性病变,常规方法切除困难,需在半离体或离体状况下,在低温灌注技术条件下切除占位性病灶,然后修复保留的肝脏并植入体内,该方法即自体肝移植.自体肝移植技术是目前肝脏外科尖端、难度系数大的、复杂的、需多学科共同协作的一种外科技术.
作者:叶启发;明英姿;任祖海;余兴国;成柯;牛英;陈晚平;李柯;李远明 刊期: 2008年第04期
随着肝移植病例数的增多,我国器官移植供体日益紧张,因此如何把握肝移植的适应证和手术时机显得极为重要.国内外一直不断探索合适的评分系统,以期获得优化的供体分配方案和掌握恰当的治疗时机.所用评分系统包括Child-Pugh分级、联合器官共享网络(UNOS)分级和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其中,Child-Pugh分级和UNOS分级系统已被淘汰.
作者:陈规划;蔡常洁 刊期: 2008年第04期
近年来肝移植技术日趋完善,但胆道并发症仍很常见.常见胆道并发症包括胆道狭窄、胆漏、胆管炎、胆道结石等,发生率为10%~15%[1],在有些移植中心甚至更高,严重影响肝移植的整体疗效.虽然胆道并发症一般并不影响患者生命,但约1%~3%的胆道并发症终导致移植物功能的丧失[2].有效的预防,及时正确的诊断及处理,可以有效降低胆道并发症的发生率,并大限度减少对移植物功能的影响.
作者:史颖弘;樊嘉 刊期: 2008年第04期
器官移植患者移植后几乎要终身服药,主要包括免疫抑制剂,还有预防性的抗菌素、抗高血压药物、抗糖尿病药物等.移植受者通过定期的随访来监测是否存在移植物免疫损伤、原发疾病的复发以及药物的不良反应.实施器官移植后为防止急、慢性排斥反应所造成的移植物丢失,移植受者必须长期服用免疫抑制药物.然而长期的免疫抑制治疗除增加感染及肿瘤发生的风险外,其本身也有不良反应,如各种疼痛、呕吐、腹泻及外观的改变等(表1).
作者:彭承宏;陈皓 刊期: 2008年第04期
丙型肝炎一旦出现失代偿期肝硬化就有肝移植的指征,然而肝移植术后丙型肝炎复发一直是难以解决的问题,且复发率较高.
作者:孙丽莹;沈中阳 刊期: 2008年第04期
肝移植已经成为终末期肝病的主要治疗方法,但不同疾病肝移植后的结局有所不同,移植前的一些因素可影响移植后的结局,对移植前相关因素的研究有助于对移植患者的选择和评价,并可能通过干预措施改善临床结局,获得移植的更大效益.现简要综述常见肝脏疾病肝移植的预后及相关影响因素,由于大多研究缺乏前瞻性,也难以进行随机对照,所以,研究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受研究队列和研究所选择病例的影响.
作者:魏来 刊期: 2008年第04期
活体供肝是解决世界性供肝短缺问题的重要手段,儿童活体肝移植于1988年开始应用于临床,成人间活体右半肝肝移植则于1996年由香港范上达教授首次应用于临床,由于供体的安全性问题,直到2000年以后,成人间活体肝移植(A-ALDLT)才在全世界广泛开展.由于A-ALDLT仅有10余年历史,加上手术难度及风险极大,且涉及供、受体两个人的安全,因而在外科临床上仍有很多疑难问题尚未解决,拟从以下几方面简述近年的一些技术创新及存在的问题.
作者:严律南 刊期: 2008年第04期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04期
HBV慢性感染是诱发肝细胞癌(HCC)的首要因素之一,在HBV DNA的开放读码区S、C、P、X中,HBx基因及其所编码蛋白与HCC的关系为密切[1],但它在转录活化中的具体机制和对病毒生命周期的影响的确切机制仍未明了,有待更深入的研究.而Raf-1作为原癌基因,对肿瘤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在促进肿瘤细胞增殖的同时,作为抗凋亡基因,阻止细胞凋亡的发生[2].本研究试图探讨HBx诱导Raf-1线粒体转位的现象及其机制.
作者:陈军;Aleem Siddiqui 刊期: 2008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