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氧诱导因子-1(HIF-1)是机体细胞适应缺氧应激产生的转录因子,在特异性缺氧状态下发挥生物学活性,广泛存在于肿瘤组织中.HIF-1是由HIF-1 α和HIF-1β组成的异二聚体,HIF-1α是氧调节亚单位,决定HIF-1的活性.HIF-1通过与靶基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等特定序列DNA结合而调控它们的转录.本研究应用HIF-1α抑制剂3-(5'-羟甲基-2'-呋喃基)-1苯甲基引唑(YC-1)作用于肝癌细胞,检测药物干预前后肝癌细胞株HIF-1、VEGF在mRNA和蛋白质水平表达的变化,明确YC-1对人肝癌细胞HIF-1α及VEGF表达的影响.
作者:王顺祥;裴志忠;吴晓慧;李建坤;杨永江 刊期: 2009年第04期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导致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是晚期肝硬化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仍缺乏简便易行的检测门静脉压力的方法和手段.本研究拟通过对89例肝病患者进行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了解门静脉系统血管直径和血流速度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相关性,为临床门静脉高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陆海英;田秀兰;张晨霞;徐小元 刊期: 2009年第04期
本研究采用整合有HBV DNA而HBsAg表达阴性的人肝癌细胞株MHCC97-H,应用免疫荧光法初步研究HBx表达,并从基因组中克隆HBx基因,采用RNA干扰(RNAi)技术,构建靶向该HBx基因的短发夹RNA(shRNA)真核表达载体,通过转染和筛选,研究shRNA载体在MHCC97-H细胞中稳定表达对HBx基因表达的影响,终构建稳定表达靶向整合HBx基因的shRNA载体的人肝癌细胞模型,为进一步研究构建平台.
作者:贺兴鄂;孙会卿;杨旭;雷建华;童明;王文龙 刊期: 2009年第04期
我们以2-乙酰氨基芴(2-FAA)诱发鼠肝癌发生,同时给予沙利度胺干预,观察核因子-κB(NF-κB)表达的动态变化及其对肝细胞癌变的影响.
作者:姚登福;于洪波;沈俊俊;王以浪;吴信华;邱历伟;吴玮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分析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2周内自发性HBV DNA水平下降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2005年未接受抗病毒药物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2周内自发性HBV DNA水平下降情况,并根据患者基线ALT、总胆红素(TBil)水平进行分组,分析基线ALT、TBil对自发性HBVDNA水平下降的影响.两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或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多组数据均值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组间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共收集213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男性174例,女性39例,年龄18~65(33.0±10.0)岁.其中慢性乙型肝炎轻~中度124例,慢性乙型肝炎重度89例;12周时失访19例(8.92%).所有患者HBV DNA基线均值为(6.66±1.03)log10拷贝/ml,12周时为(5.98±1.53)log10拷贝/ml(P<0.01).慢性乙型肝炎重度患者基线时HBVDNA水平均值低于慢性乙型肝炎轻~中度患者,分别为(6.45±0.99)log10拷贝/ml与(6.81±1.04)log10拷贝/ml(P<0.05);但两组12周时HBV DNA水平均值及HBV DNA水平下降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2周时HBV DNA≤3 log10拷贝/ml患者的基线ALT及TBil值高于HBVDNA>3 log10拷贝/ml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2周时HBV DNA水平下降值≥2 log10拷贝/ml与<2 log10拷贝/ml两组患者的基线ALT、TBil水平相近(P>0.05).基线ALT水平≤5倍正常值上限(ULN)与>5×ULN两组患者12周时HBV DNA水平均值及HBV DNA水平下降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12周时HBV DNA≤3 log10拷贝/ml、HBV DNA水平下降值≥2 log10拷贝/ml的比例,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线时ALT≤5 × ULN及TBil≤5×ULN组HBV DNA水平均值高于其他3组(P<0.05),但12周时各组HBV DNA水平均值、HBV DNA下降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2周内存在一定程度的自发性HBV DNA水平下降,但肝脏炎症损伤程度与患者12周内自发性HBV DNA水平下降程度无明显的相关性.
作者:何华;徐中南;蔡大川;赖宁;凌宁;曾维群;石小枫;赵有蓉;周智;张大志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茶多酚对酒精性肝病肝脏核因子-κB(NF-κB)活性调节作用.方法 将22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6只,普通饲料喂养;模型组7只,每天给予大鼠体积分数56%白酒8 ml/kg灌胃,每周递增2ml/kg直至总剂量达每天16ml/kg造模;茶多酚组9只,在模型组的基础上给予茶多酚0.25 g/kg加入白酒中灌胃,7周后处死大鼠.同时培养人正常肝细胞株L02,分为5组:对照组常规培养;模型组:加入0.6%乙醇;预防组:先加入200μg/ml茶多酚培养3 d后再加入0.6%乙醇培养;干预组:同时加入0.6%乙醇和200 μg/ml茶多酚培养;治疗组:先加入0.6%乙醇培养3 d后再加入200μg/ml茶多酚培养.各组细胞均以7d为周期传代,处理4周.实验重复3次.光镜观察肝细胞改变,分光光度计测各组大鼠血清丙二醛及L02细胞活性氧含量,RT-PCR测各组NF-κB和NF-κB抑制因子(I κB)表达;凝胶迁移电泳测各组NF-κB活性变化.结果 NF-κB mRNA表达:对照组为0.53±0.01、模型组为1.15±0.03、茶多酚组为0.58±0.16,模型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和茶多酚组,F=2431.117,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大鼠肝组织NF-κB活性:模型组DNA染色:1410.78±22.19,蛋白染色:1426.08±33.15,对照组DNA染色:419.84±8.32,蛋白染色:419.99±7.06,模型组NF-κB活性比对照组强,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茶多酚DNA染色:669.85±41.34,蛋白染色:675.35±18.27,较模型组减弱,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02细胞NF-κB mRNA表达,对照组、模型组、预防组、干预组、治疗组分别0.56±0.01、0.76±0.03,0.60±0.03、0.59±0.01、0.59±0.01,预防组、干预组、治疗组比模型组降低,F=46.353,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02细胞NF-κB活性对照组、模型组、预防组,干预组、治疗组DNA染色分别为:344.42±11.37、849.94±12.45、713.07±11.91,710.79±14.99和693.45±71.69;蛋白染色分别为371.20±13.51、925.96±5.78、758.88±34.65,753.07±76.78和725.77±36.09,预防组、干预组、治疗组比模型组减弱,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茶多酚对预防、干预和治疗酒精性肝病均有一定的作用,其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NF-κB的活化实现.
作者:唐袁婷;管小琴;刘莉;刘琳;王立娟 刊期: 2009年第04期
13C呼气试验用于肝病诊断和预后评估在短时间内就得到很高的接受度,这种成功不仅是因为肝功能呼气试验的非侵害性,更依赖于它的高灵敏度、高特异度以及独特的实时动态检测特性.虽然在世界范围内无统一诊断标准、试验费用和操作时间等因素一直限制着13C呼气试验在临床的广泛推广,但是该试验作为一种新型准确的非侵害性定量肝功能诊断方法,展示了其自身广阔的发展前景.
作者:曲新华;黄晓璐;蔡铭慈;陈志威;陆伦根;严惟力;黄钢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HBV是否通过调控组蛋白甲基化酶SMYD3的表达参与肝癌细胞的恶性生物学行为.方法 通过向肝癌细胞HepG2转染HBx筛选出表达HBx蛋白的细胞株HepG2-HBx.用激光共聚焦定位细胞内HBx蛋白和SMYD3蛋白的表达;实时逆转录PCR、Western blot检测转染HBx前后HepG2细胞中SMYD3 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转染HBx前后HepG2细胞增殖、凋亡的变化情况.对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 HBx转染后HepG2细胞中SMYD3 mRNA和蛋白质表达水平明显上调(SMYD3 mRNA:0.18±0.05与0.98±0.15,F=37.240,P<0.05;SMYD3蛋白:0.28±0.03与0.58±0.06,F=21.042,P<0.05).转染HBx后HepG2细胞凋亡率下降(7.90%±0.42%与2.23%±0.14%,P<0.01),细胞增殖能力增强(28.46%±4.33%与36.46%±0.17%,P<0.01).结论 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能够上调HepG2细胞中SMYD3 mRNA和蛋白质表达水平;HBx可能通过SMYD3-组蛋白甲基化途径抑制HepG2细胞凋亡、促进细胞增殖.
作者:杨炼;任俭;何军;陈立波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缺氧对人肝癌细胞SMMC-7721黏着斑激酶(FAK)表达的影响以及FAK表达对SMMC-7721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 通过1%体积分数O2的低氧培养建立人肝癌细胞SMMC-7721物理缺氧模型,Western blot检测FAK的表达.构建针对FAK mRNA的干扰质粒pshRNA-FAK及阴性对照质粒pGensil-2,并将其转染至SMMC-7721细胞,G418筛选稳定转染细胞株.Western blot检测FAK蛋白表达的变化,细胞迁移和侵袭实验检测缺氧条件下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改变.在正常条件下将FAK真核表达质粒pcDNA3-FAK转染至SMMC-7721细胞,观测其侵袭能力的改变.根据数所资料的不同分别采用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LSD法及Dunnett法进行统计学处理. 结果低氧培养的SMMC-7721细胞FAK蛋白表达水平逐渐升高,24 h后较0 h时明显升高(P<0.01).SMMC-7721细胞稳定转染pshRNA-FAK后,FAK蛋白表达显著下降,抑制率达74.6%±5.1%,在正常及缺氧条件下都对FAK表达有显著抑制作用.细胞迁移实验结果显示,缺氧显著促进SMMC-7721细胞迁移能力(t=18.66,P<0.01),侵袭实验结果与迁移实验结果一致.转染pshRNA-FAK对促进SMMC-7721细胞在缺氧环境中的迁移能力有显著抑制作用,透膜细胞数(353±36)个较对照组(392±31)个明显降低(F=173.983,P<0.05);细胞侵袭实验显示,转染pshRNA-FAK对促进SMMC-7721细胞侵袭能力有显著抑制作用,透膜细胞数(160±12)个较对照组(194±13)个明显降低(F=59.674,P<0.05).同时转染真核表达质粒pcDNA3-FAK显著促进SMMC-7721细胞侵袭能力.结论 缺氧促进SMMC-7721细胞侵袭可能与FAK表达水平升高相关,FAK表达的上调可能是缺氧促进肝癌细胞侵袭转移的机制之一.
作者:晏维;田德安;付妤;廖家智;夏丽敏;罗敏;朱倩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运用双向电泳及生物信息学技术,对小鼠肝癌细胞H22与正常肝细胞的膜蛋白进行比较和鉴定,以期为探索膜蛋白在肝癌发生,发展及侵袭转移过程中的作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运用顺序抽提法结合与双向电泳兼容的膜蛋白抽提试剂盒提取小鼠肝癌细胞H22和正常小鼠肝细胞膜蛋白,用考马斯亮蓝法定量,经双向凝胶电泳分离、银染,Image Master 2D Platinum软件分析,切取差异蛋白点,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附飞行时间质谱技术检测,Aldente软件检索Swiss-Prot数据库进行匹配鉴定. 结果与正常小鼠肝细胞膜蛋白双向电泳图谱对比分析鉴定了8个在小鼠肝癌细胞H22中表达明显增强的膜蛋白,分别为硫酸酯酶修饰因子2,蛋白激酶C和肌酸激酶Ⅱ底物蛋白3,序列装配结构组件50同系物,巨噬细胞清道夫受体Ⅰ/Ⅱ,非特异蛋白C9或f135同系物,紧密结合蛋白ZO-2,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空泡蛋白序列相关蛋白52同系物.结论 已鉴定的8个膜蛋白的生理功能涉及细胞代谢、细胞增殖、细胞信号转导、细胞骨架等,且在肝癌细胞H22中表达明显增强,提示小鼠肝癌细胞H22发生发展及侵袭转移可能涉及相关膜蛋白生理功能的改变.
作者:刘秋均;李洪;严冬梅;刘友平;杨烨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血清Ⅱ型高尔基体膜蛋白(Golph2)在肝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从人肝癌细胞株WBF44钓取Golph2基因序列,聚合酶链反应回复突变制备全长完整基因(1206 bp),将其插入原核表达载体pET-21、转化大肠杆菌DH5α,应用异丙基硫代β-D-半乳糖苷诱导其表达,镍柱亲和层析纯化,并经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鉴定.用纯化的蛋白质免疫家兔,制备多克隆抗血清.建立Westem blot鉴定重组蛋白和抗血清特异性,建立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150例肝癌、120例其他肝病、200名健康体检者血清Golph2水平.均值比较采用ONO-WAY ANOVA法. 结果从肝癌细胞中调取的基因,出现2个基因置换突变和1个碱基缺失突变,经回复突变,获得与NM 177937完全一致的序列.经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Westem blot证实,重组Golph2与预期结果一致.抗血清能够特异地识别相对分子质量为5.2×104的重组蛋白质和7.3×104的血清蛋白质,与预期结果一致.建立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检测肝癌、其他肝病患者、对照组血清Golph2,其吸光度值均数相差显著.以吸光度值≥0.40为阈值,其敏感度和特异性分别为44.5%和82.0%.结论 Golph2在各组人群中均有表达,在肝癌组高,在肝癌诊断中有一定价值,但特异性和敏感度不高.
作者:谭龙益;陈洁;王皓;叶寒清;厉倩;顾继安;韩莉琴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明确乙型肝炎X基因(HBx)对c-met基因启动子区的调控及其在肝细胞癌侵袭和转移中的机制.方法 将HBx表达质粒转染HepG2细胞,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比较转染前后HBx对原癌蛋白质c-met(c-met)表达的影响,进一步将c-met基因启动子区分成5个(包括全部序列)不同长度的片段,然后与PGL3-Basic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连接构建成重组质粒,将上述质粒与HBx表达质粒共转染于HepG2细胞中,通过荧光素酶测定、启动子区突变分析及侵袭试验比较转染前后HBx对c-met表达调控的影响.荧光素酶活性值采用ANOVA单因素方差分析,侵袭细胞数统计采用t检验.结果 HBx能够增强c-met的表达;通过对c-met基因启动子区缺失分析,确定了c-met基因启动子区(-183 bp~-100 bp)是HBx作用的调控区域,进一步对该区域可能的转录因子结合位点(SP1-1、SP1-2、AP-2)进行突变分析,发现这3个结合位点均参与了HBx对c-met基因启动子区的调控.测定全部缺失构建体荧光素酶活性结果显示,-184上游部分序列缺失后对HBx的反应有轻微的降低,当-183 bp/-122 bp、-121 bp/-100 bp两个片段缺失后,启动子对HBx的反应均有明显降低,F=40.37,P<0.01;c-met启动子突变分析显示,HBx诱导的荧光素酶活性在SP-1-1、SP-1-2,AP-2突变体组中明显下降,F=235.3,P<0.01.Matrigel侵袭试验检测结果显示,转染pCEP4-X-FLAG表达质粒的HepG2细胞侵袭性增加,穿膜细胞数为(74.33±6.24)个,而未转染组穿膜细胞数为(28.24±3.05)个,t=9.68,P<0.01.结论 HBx引起肝细胞癌的侵袭转移可能是通过对c-met基因启动子区(-183 bp~-100 bp)转录因子SP-1、AP-2结合位点的调控来实现的,但是该过程中所涉及的信号通路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谢斌;唐春;陈平;苟元斌;肖静;杜虎 刊期: 2009年第04期
1.病例资料:患者男性,31岁,有HBV感染史7年,因乏力、纳差、皮肤巩膜黄染15 d入院.2008年4月2日,无诱因下出现乏力、皮肤巩膜黄染在广东东华医院住院,诊为慢性乙型肝炎重型.经保肝治疗症状无改善,逐渐出现发热腹痛,凝血酶原时间(PT)32 s,戊型肝炎抗体阴性,予头孢他定无缓解,于4月6日转往中山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三医院,诊为慢性乙型肝炎重型,胆道感染,自发性腹膜炎,复查戊型肝炎抗体阴性,胸片未见异常.给予腺苷蛋氨酸、还原型谷胱甘肽、甘草酸二铵、血浆、美罗培南、替硝唑等治疗,体温正常,腹痛减轻但黄疸仍加深,PT延长,于4月12日转广西中医学院瑞康医院肝胆内科住院治疗.
作者:陈黎;何志义;何善明;张玲;黄彬;涂燕云;张红星;蒋阳昆;李益忠 刊期: 2009年第04期
肝硬化是肝脏在慢性肝损伤后形成的弥漫性纤维化和再生结节,是各种慢性肝病的终末期病理阶段.早期可无明显临床表现,后期则出现不同程度的肝功能障碍和(或)门静脉高压征象.近年来,国内外有关肝硬化的诊断及治疗取得了重要进展,现简要介绍如下.
作者:陈晶;贾继东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门静脉高压各并发症在失代偿肝硬化患者的发生情况和各并发症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登记和随访,根据随访结果,分析患者门静脉高压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利用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公式,计算出MELD值并进行分级,同时计算Child-Turcotte-Pugh(CTP)分级,分别分析CTP分级和MELD分级中门静脉高压并发症发生情况和患者生存状况.利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方法分析门静脉高压并发症对肝硬化患者生存率的影响.利用x2检验和时序性检验比较生存率差别,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各个并发症对患者生存影响作用的大小.结果 在符合条件的322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中,发生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肝性脑病、大量腹水、自发性腹膜炎、肝肾综合征Ⅰ型和Ⅱ型的患者病死率分别是45.9%、79.4%、66.7%、100%、100%和84.6%.各并发症的发生基本按CTP分级和MELD值的增加而逐渐升高.经过Kaplan-Meier生存分析,除少量和中量腹水外,各并发症对患者生存率的影响,P值均<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由Cox回归过程分析出肝性脑病、自发性腹膜炎、肝肾综合征Ⅰ型和Ⅱ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和腹水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973、0.928、0.935、0.866、0.464和0.369. 结论 门静脉高压并发症均能对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预后造成明显影响,其中影响程度大的是肝性脑病.
作者:张俊勇;蒯景华;贾继东;王宝恩;秦成勇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缺血性肝炎的发生率、临床特点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264例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资料,其中缺血性肝炎患者11例,分层随机抽样法选择同期无缺血性肝炎患者30例为对照,分析缺血性肝炎的临床特点.各种构成比及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或直接概率法;出血前后各指标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 结果缺血性肝炎的发生率为4.17%,平均年龄为(43.1±5.7)岁,较对照组[(52.3±11.1)岁]年轻(P<0.05).ALT、AST快速升高超过正常值上限20倍,10 d内迅速恢复,伴有总胆红素、乳酸脱氢酶、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肽酶的明显升高,胆碱酯酶下降,尿素氮、肌酐及白细胞数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性肝炎组病死率为54.5%(6/1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6.7%(5/30),P<0.05;感染、肝肾综合征,肝性脑病是其主要的死亡原因.缺血性肝炎组患者失血量200~3600 ml不等,休克患者占63.6%(7/11),出血量与缺血性肝炎无明显的相关性.结论 年龄小、失血性休克、肝脏储备功能差是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缺血性肝炎的危险因素.肝硬化消化道出血并发缺血性肝炎患者,及时应用抗菌素防治感染,减少内毒素血症对于改善预后很重要.
作者:范春蕾;段瑾;董培玲;欧阳颖;张斌;平春霞;丁惠国 刊期: 2009年第04期
近年肝硬化腹水、肝肾综合征(HRS)文章较多,对其发病机制是否有指导意义提出了异议,出现了限钠与不限钠(或补钠)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对以下问题应予以关注.
作者:刘建军 刊期: 2009年第04期
肝硬化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慢性、进行性、弥漫性肝脏病变,目前认为是一种持续进展的不可逆的肝脏疾病.日益加重的门静脉高压症会导致腹水、消化道出血和肝性脑病等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终导致肝功能衰竭[1].目前的内科治疗仅能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逐渐加重的肝硬化将导致不可逆的肝功能减退.目前原位肝移植被认为是治疗肝硬化的惟一有效手段,但由于供肝严重缺乏、术后免疫抑制剂长期使用、围手术期风险以及术后移植肝肝炎,并发肿瘤、高额费用等问题,限制了原位肝移植的广泛应用.近年来,随着干细胞领域研究的巨大进展,骨髓干细胞治疗可望成为治疗肝硬化的有效手段.
作者:韩英;吴开春;樊代明 刊期: 2009年第04期
食管胃静脉曲张是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重要并发症,一旦破裂可引起大出血,严重者可导致死亡,因此其预防及治疗一直是临床医师关注的重点.下面就我国<肝硬化门静脉高压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防治共识>[1](简称<共识>)的有关内容进行解读.
作者:徐小元;李璐 刊期: 2009年第04期
一、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自然史门静脉高压症是指各种原因引起门静脉系统血流受阻和(或)血流量增加,导致门静脉及其属支血管内压力升高,伴侧支循环形成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包括腹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EVB)、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肝肺综合征、门静脉高压性胃病等[1].
作者:丁惠国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是一项专门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介入治疗新技术.该技术于1969年首先报道,经过30多年的探索与发展,已日臻成熟,现已被广泛用于伴有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顽固性腹水、Budd-Chiari综合征(BCS)等的门静脉高压症的治疗,并取得了显著疗效.
作者:房殿春;陈磊 刊期: 2009年第04期
肝硬化患者肺血管异常越来越受到重视,因为这是影响肝移植患者生存率的重要临床因素.当肺内血管扩张影响到动脉氧合时就可认为存在肝肺综合征(HPS),它可发生在任何年龄阶段的肝病患者中[1].HPS由三部分组成:肝病、肺血管扩张、动脉氧合缺陷.
作者:张大志 刊期: 2009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