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肝脏病杂志

中华肝脏病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007-3418
  • 国内刊号:50-1113/R
  • 影响因子:1.62
  • 创刊:1993
  • 周期:月刊
  • 发行:重庆
  • 语言:中文
  • 邮发:78-56
  • 全年订价:46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CA 化学文摘(美)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消化系统疾病
中华肝脏病杂志   2009年5期文献
  • 干扰素中和抗体对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效果的影响

    在慢性病毒性肝炎治疗中,正广泛应用干扰素,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但仍有相当部分患者无应答,影响干扰素抗病毒疗效的因素很多,干扰素抗体的作用也是因素之一.在干扰素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的过程中,干扰素能刺激机体产生干扰素中和抗体,为了探讨中和抗体的产生率及其临床意义,我们采用中和生物法检测了接受干扰素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干扰素中和抗体,探讨了干扰素中和抗体对干扰素疗效的影响.

    作者:陈宪锐;王会亮;玄梅香;毛新刚;孙建国;万宝美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异甘草酸镁对刀豆蛋白A诱导的小鼠免疫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异甘草酸镁是第四代甘草酸制剂,其有效成分是一种高纯度单-18-α异构体甘草酸,临床主要用于治疗肝炎.通过抗炎、保护肝细胞膜及改善肝功能的药理作用,对四氯化碳、D-氨基半乳糖等引起的化学性肝损伤模型发挥保护效应[1-2].但目的鲜见对免疫性肝损伤作用的报道,因此,本实验通过建立刀豆蛋白A(ConA)诱导的小鼠免疫性肝损伤模型,进一步探讨异甘草酸镁的疗效及部分作用机制.

    作者:金娟;许建明;刘晓昌;梅俏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瘦素对HSC-T6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2基因表达、蛋白分泌及酶活性的影响

    本实验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及酶谱法分别测定瘦素对肝星状细胞(HSC)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mRNA表达、蛋白分泌及酶活性的影响,以进一步了解瘦素致纤维化的机制.

    作者:岳兰萍;马红;冯业霜;贾继东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加用阿德福韦酯治疗拉米夫定耐药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我们采用阿德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对29例拉米夫定耐药患者进行48周抗病毒治疗,现报道如下.

    作者:丁继光;孙庆丰;付荣泉;吴杨荷;洪亮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核苷(酸)类耐药患者中乙型肝炎病毒逆转录酶区基因变异类型及其特点

    目的 了解核苷(酸)类药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过程中HBV耐药变异模式特点以及是否有新的变异位点产生. 方法对2005年9月-2007年6月送检的227份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标本,应用Trugene试剂盒抽提、扩增HBV基因组聚合酶逆转录酶区,PCR产物经过CLIP反应后加到MicroCel 500电泳胶板中电泳,应用GeneObjects软件获得样本的序列,分析其突变,并应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在227份标本中有111份(48.9%)发现已知耐药位点(M204V/I,L180M,V173L,V207I,N236T,A18lV/T等)变异,其中有明确用药史的共75例.在拉米夫定和阿德福韦序贯治疗的患者中出现多重耐药变异的概率较高,为25.0%(4/16),而在先用拉米夫定后联合阿德福韦治疗的16例患者中未发现后续阿德福韦耐药变异.在其他位点的变异中,以A222T、L229V和S256C频率较高.数据采用SPSS15.0软件分析,组间比较用Kruskal-Wallis和SNK方法检验. 结论在核苷(酸)类药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过程中,出现的变异模式复杂,对拉米夫定耐药的患者,换用阿德福韦可导致多重耐药变异.

    作者:邓俊;张东华;于德敏;陈立;张欣欣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白细胞介素-6/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3通路的活化在大鼠胆管上皮细胞增殖中的意义

    目的 探讨脂多糖(LPS)是否通过白细胞介素-6(IL-6)/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STAT3)通路,促进大鼠胆管上皮细胞(BEC)增殖.方法 大鼠随机分为3组,LPS组:尾静脉注射LPS 2.5 mg/kg;抗白细胞介素-6(抗IL-6)组:注射LPS后1 h,静脉注射抗IL-6单克隆抗体0.5 mg/kg及对照组.注射LPS后6、12、24,48、72 h,采用动态比浊法鲎试验测定血浆LPS浓度;酶联免疫吸附法或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测定肝组织匀浆和BEC中IL-6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BEC内STAT3的活化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BEC增殖情况.多组均数间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血浆LPS水平在注射后6h,LPS组为(0.318±0.015)EU/ml,对照组为(0.011±0.002)EU/ml,F=523.7,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此后随观察时间的推移逐渐降低,LPS组48 h含量接近对照组水平.肝脏匀浆及BEC中IL-6表达在注射后6 h,分别为(358.5±22.1)ng/g和(0.62±0.04)m/g,与对照组相比明显上调.BEC内磷酸化-STAT3蛋白表达为0.72±0.07,细胞增殖率为4.8%±0.5%,亦明显高于对照组水平;抗IL-6组,上述效应明显受抑制.结论 LPS通过激活BEC内IL-6/STAT3信号通路,从而促进BEC增殖.

    作者:陈莉萍;钱叶勇;李州利;柏宏伟;蔡明;石炳毅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大黄素对实验性淤胆型肝炎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

    目的 探讨大黄素对淤胆型肝炎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S D大鼠分为5组:大黄素组,熊去氧胆酸组、地塞米松组、模型组、正常对照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4组均给予α-异硫氰酸萘酯50 mg/kg一次灌胃大鼠建立淤胆型肝炎动物模型,并给予相应的药物干预,造模后24、48、72 h分别处死大鼠.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肝组织中核因子κB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肝组织中早期生长反应因子1、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1,巨噬细胞炎症蛋白-2 mRNA表达,Westernblot检测肝组织中细胞间黏附分子1蛋白表达.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肝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含量,硫代巴比妥酸比色法、黄嘌呤氧化酶法及比色法分别检测肝组织中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髓过氧化物酶含量.结果 (1)造模后24、48,72 h,大黄素组血清总胆红素分别为(32.8±3.7)umol/L、(61.0±16.4)μmol/L和(10.8±4.5) μmol/L,直接胆红素分别为(26.0±3.1)lamol/L、(49.4±18.2)μmol/L和(8.0±3.0)μmol/L;ALT分别为(313.7±49.8)U/L、(664.3±96.5)U/L和(200.3±60.3)U/L,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值均<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造模后24、48 h,大黄素组的核因子κ B p65核表达阳性细胞百分率分别为24.1%和9.8%,模型组分别为48.3%和26.5%,P值均<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造模后24、48 h,大黄素组的细胞因子诱导的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1、巨噬细胞炎症蛋白-2mRNA表达、细胞间黏附分子1蛋白表达、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含量均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值均<0.01).结论 大黄素可显著改善实验性淤胆型肝炎大鼠的肝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NF-κB信号通路有关.

    作者:丁艳;赵雷;梅红;彭罕鸣;高源;黄志华;康世秀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3-磷酸甘油酸脱氢酶及其抗体对自身免疫性肝炎的诊断意义

    目的 克隆D-3-磷酸甘油酸脱氢酶(Phgdh)的cDNA,构建重组表达质粒,纯化重组蛋白,初步探讨Phgdh抗体在自身免疫性肝炎诊断中的意义. 方法血清蛋白质组学方法鉴定差异蛋白,构建重组表达载体,在大肠杆菌中表达,融合蛋白经Ni-NTA树脂柱亲和层析纯化,通过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及Western blot法进行免疫鉴定;应用表达蛋白建立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60名健康体检者、65例自身免疫性肝炎(AIH)、122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56例慢性乙型肝炎,117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抗Phgdh抗体.组间率的比较用χ2检验.结果 经重组质粒测序和酶切鉴定结果证实,Phgdh目的 基因已正确插入原核表达载体中,基因序列正确,符合表达框架.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表达产物在相对分子质量约6.0×104附近有一明显的蛋白表达带,Western blot分析结果显示重组蛋白具有Phgdh抗原反应性.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标本结果显示,AIH、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慢性乙型肝炎、慢性丙型肝炎及正常人抗Phgdh抗体阳性检出率分别为66.15%、21.42%、12.50%、6.83%和3.30%.AIH组Phgdh自身抗体阳性率与疾病对照组及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本研究成功克隆了Phgdh的cDNA,并将其在大肠杆菌中成功表达.该抗体主要在AIH患者中检出,此抗体的检测有助于提高AIH的临床诊断水平.

    作者:向代军;闫惠平;夏晴;卢锋;冯霞;赵艳;刘妍;杨建轩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构建永生化人源肝细胞的研究

    近年来,人源肝细胞的需求日益增多.新药的开发与应用、病毒性肝炎的实验研究、肝细胞移植及生物人工肝的研究应用等等均需要大量的人源肝细胞.但人肝细胞来源困难,细胞分离、培养及储存的技术尚不完善,体外培养存活时间短,其供给无法满足日益增多的需求.近几年永生化的人肝细胞技术进展较快,尤其是构建成功的可逆性永生化人肝细胞,有望从根本上解决人肝细胞来源困难的难题.

    作者:孟凡迎;周平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血管生成素-2构成和表达与肝癌抗血管生成靶向治疗

    肝细胞癌(HCC)是常见的恶性肿瘤,具有难发现、难诊断、难治疗、发展快及预后差等特点.手术切除仍是HCC治疗的丰要手段,术后的高转移率和高复发率是影响其预后的主要因素[1].HCC为富含血管的肿瘤,其发生和发展与新血管生成关系密切,从分子水平上探讨肝癌血管形成机制,有助于肝癌防治[2].近年,对血管生成(angiopoietin,Ang)家族主要成员的研究证实Ang-1为血管稳定因子,可延长内皮细胞生存时间,抑制细胞凋亡,维持内皮细胞完整性;Ang-2是血管新生启动及加强子,过度表达与肝癌血管增生有关,有望成为肝癌诊治的评估指标[3].

    作者:顾文静;姚登福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肝内转移和多中心发生的多结节肝癌蛋白质表达谱的差异分析

    目的 比较分析多结节肝癌的肝内转移癌灶和多中心发生癌灶的蛋白质表达谱,为更加准确的分子分型方法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对5例肝内转移(IM)和6例多中心发生(MO)的多结节肝癌按照结节大小分为IM1、IM2、MO1、MO2四组,联合双向凝胶电泳与质谱技术分析多结节肝癌的蛋白质表达谱;并用Westem blot验证质谱结果.结果 双向凝胶电泳联合质谱技术鉴定IM1、IM2、MO1、MO2四组共30个差异蛋白质点,确认为25种差异表达的蛋白质;Gene Ontology 分类显示其与细胞运动、信号转导、氧化还原、脂类代谢、氨基酸代谢等有关. 结论多结节肝癌肝内转移和多中心发生的蛋白质表达不同;双向凝胶电泳联合质谱技术可作为二者分子分型的方法,有利于临床医师对肝癌患者实施治疗和判断预后.

    作者:李梅;郭坤;康晓楠;孙璐;舒宏;李若林;徐明辉;刘银坤;秦雪;李山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乙型肝炎病毒P22e蛋白经核因子-κB抑制HepG2细胞凋亡

    目的 探讨核因子-κB(NF-κB)在乙型肝炎病毒P22e蛋白抑制HepG2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 用含HBV P22e基因的重组pEGFP-C2HBVP22e质粒的肝癌细胞HepG2,以放线菌素-D(Act-D)、肿瘤坏死因子(TNF)α诱导该细胞凋亡,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核蛋白电泳迁移率等技术,观察在HBV P22e抑制TNFα诱导HepG2EGFP-C2HBVP22e细胞的凋亡过程中NF-κB的核转移、活化等情况.用NF-κB抑制剂ALLN抑制其信号通路,检测以Act-D、TNFα诱导的HepG2、HepG2EGFP-C2HBVP22e细胞凋亡率的变化.对实验结果的数据分析用秩和检验和t检验. 结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及电泳迁移率实验观察到HepG2EGFP-C2HBVP22e细胞在发生凋亡前后,有明显的NF-κB向核内迁移活化现象.NF-κB抑制剂ALLN可使以Act-D、TNF α诱导HepG2EGFP-C2HBVP22e细胞的凋亡率明显升高(6.19%±1.58%与39.99%±7.620/0,t=7.515,P<0.01).结论 在HBV P22e蛋白抑制肝癌细胞凋亡过程中,NF-κB信号途径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刁志宏;张明霞;朱幼芙;石玉玲;侯金林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色素上皮衍生因子抑制人肝癌裸鼠移植瘤生长

    目的 观察人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对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探讨PEDF在肝癌基因治疗中的应用前景. 方法构建色素上皮衍生因子慢病毒表达质粒pLenti-PEDF,经293T细胞包装,收集病毒上清液,感染肝癌细胞株HepG2.收集各组细胞的条件培养基,通过Westernblot分析各组细胞PEDF的表达情况,并通过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及迁移试验研究其体外生物学活性.人肝癌细胞HepG2移植到裸鼠皮下,研究Lenti-PEDF病毒对肝癌移植瘤生长的抑制作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肿瘤组织中PEDF mRNA表达.多组间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法.结果 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分析和测序结果均表明成功构建了PEDF慢病毒表达载体,以293T细胞包装的重组慢病毒能够高效感染肝癌细胞,肝痛细胞感染重组慢病毒后可高效表达PEDF并分泌到培养上清液中.体外研究结果表明,重组PEDF可明显抑制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及迁移,抑制率分别达29%和48%,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Lenti-PEDF病毒能明显抑制人肝癌裸鼠皮下移植瘤的生长(P<0.01).瘤内注射Lenti-PEDF病毒21 d后,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在肿瘤组织检测到PEDF mRNA的过表达.结论 本研究初步提示PEDF能有效遏制肿瘤的血管生成和肿瘤生长,为肝癌的基因治疗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作者:高云;张伟;赵亮;王学浩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介入治疗活体肝移植术后急性流出道阻塞2例

    活体肝移植具有供肝来源广、质量高、排异轻和预后较好等优点,是治疗肝脏终末期疾病及缓解供肝来源匮乏的有效方法.由于肝移植技术复杂,仍具有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其中血管并发症是严重的并发症之一[1-3].我们用血管内介入技术治疗活体肝移植术后发生急性流出道阻塞患者2例,获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樊庆胜;王茂强;刘凤永;段峰;王志军;宋鹏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加强肝衰竭发病机制和人工肝治疗的研究

    重型病毒性肝炎(肝衰竭)严重危害我国人民的健康和生命,由于肝脏组织发生大块或亚大块坏死,乙型重型肝炎患者病情危笃,进展迅速,预后极差,病死率高达70%,是导致乙型肝炎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重型肝炎发病机制不明,缺乏敏感、可靠的临床评估体系和特异、有效的治疗药物,是难以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和难以治愈的根本原因.

    作者:李兰娟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家兔肝纤维化模型的建立及三维全肝动态磁共振灌注成像对纤维化分期的量化价值

    目的 探索家兔肝纤维化模型的建立方法,评价三维全肝动态磁共振灌注成像对肝纤维化分期量化研究的可行性及价值. 方法分别用5%CCl4油溶液和纯CCl4,按0.1 ml/kg剂量每周1次腹腔注射,并于6、8、10、12周分组行磁共振灌注成像检查,量化分析门静脉和肝实质的峰值时刻、达峰时间、信号上升大斜率和大相对信号增加率的变化规律并与病理结果对照.不同浓度CCl4造模对比采用卡方检验;实验组灌注参数的多组问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小显著差法. 结果 5%CCl4h浓度组和纯CCl4组成模率分别为40%和75%,两组家兔死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13,P<0.05).31只家兔均顺利完成磁共振灌注成像检查,肝脏灌注的基线平稳,均得到了较满意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随着肝纤维化程度的加重,门静脉和肝实质的峰值时刻南SO期的(22.62±1.80)s和(29.04±0.60)s上升至S4期的(39.84±0.44)s和(45.44±1.95)s;达峰时间由(11.06±0.92)S和(13.19±1.06)S上升至(25.57±0.36)S和(28.81±2.92)s;信号上升大斜率由(322.49±88.13)/s和(191.79±60.00)/s下降至(147.97±40.83)/s和(70.20±10.59)/s;大相对信号增加率由4.47%±0.63%和2.69%±0.36%下降至2.54%±0.30%0和1.20%0±0.16%,S0~S2期与S3、S4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 按0.1 ml/kg剂量纯CCl4每周1次腹腔注射,家兔肝纤维化成模率高.高质量的三维全肝动态磁共振灌注成像,能够对肝纤维化程度进行量化评估.

    作者:曾燕;赵建农;吴伟;陈维娟;马英;冷志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选择性环氧合酶-2抑制剂对HSC-T6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目的 观察选择性环氧合酶-2抑制剂NS-398对肝星状细胞系HSC-T6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 方法采用不同浓度的NS-398作用于HSC-T6,四甲基偶氮唑盐法检测HSC-T6细胞增殖情况,乳酸脱氢酶法检测NS-398对HSC-T6细胞的毒性作用、流式细胞仪检测HSC-T6细胞周期的改变,以EliVisionTMplus细胞免疫化学法检测HSC-T6中COX-2、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蛋白表达的变化.多组数据间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结果在20~160μamol/L浓度范围内,NS-398以剂量和时间依赖性地抑制HSC-T6增殖(P<0.01).90、120、150 μmol/L的NS-398作用HSC-T6 48 h后,细胞周期分析结果显示S期细胞稍增多,G2/M期细胞显著增加,各组之间细胞周期构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2.35,P<0.05).以120 μmol/L NS-398作用HSC-T6 48 h后,PCNA阳性细胞百分比为28.91%±0.11%,与对照组(85.99%±0.13%)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COX-2的阳性细胞百分比为13.80%±0.43%,与对照组(14.07%±0.5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S-398可以显著抑制HSC-T6增殖,使其发生G2/M期阻滞,其作用具有剂量与时间依赖性,NS-398可能通过抑制HSC中PCNA的表达而抑制其增殖,但小影响COX-2的表达.

    作者:何雅军;潘洁;舒建昌;沈雁;吕霞;方力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合并肾功能衰竭的肝移植患者接受肾脏替代治疗的价值

    目的 回顾性分析合并急性肾功能衰竭的肝移植受体移植术前的危险因素,并探讨肾脏替代治疗(RRT)作为其移植前过渡治疗措施的价值. 方法收集2001年1月-2008年1月在卫生部移植医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由于急性肾功能衰竭而接受RRT的肝移植受体患者,依据不同预后对肝移植受体的临床特征进行分组对比分析;按接受不同RRT种类对肝移植受体的临床特征进行分组对比分析.用逻辑回归法分析能预测合并肾功能衰竭肝移植受体病死率的指标.对数据进行f检验、χ2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在接受RRT的患者中,有31.25%的患者因为肝移植而生存或者出院,68.75%的患者在等待移植期间死亡.死亡组患者与移植组相比,有更高的多器官功能障碍评分(4.98±2.32与4.45±2.02,P=0.008)、更低的平均动脉压[(56.5±7.1)mm Hg与(65.4±12.9)mm HgP=0.040;1 mm Hg=0.133 kPa].RRT的平均治疗天数在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组和间歇血液透析组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与间歇血液透析组相比,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组有更高的多器官功能障碍评分(4.82±2.12与3.45±1.91,P=0.040)、更低的平均动脉压[(56.0±14.2)mm Hg与(68.5±15.3)mm Hg,P=0.002]、更低的血清肌酐浓度[(320.12±185.15)μmol/L与(420.55±158.32)μmol/L,JP=0.008].肾功能衰竭受体术前平均动脉压越低,则死亡风险越高. 结论对患有急性肾功能衰竭的肝移植受体应用RRT是可取的.尽管病死率仍高,但可使部分患者得以肝移植而生存.

    作者:袁金忠;叶启发;张浩;明英姿;桂明;季迎;孙剑;王建文;任祖海;成柯;赵于军;孙培龙;伍锟;季龙振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重型肝炎及肝衰竭的人工肝个体化治疗

    人工肝是重型肝炎肝衰竭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1].目前临床上应用的人工肝有多种,每一种的原理不尽相同,适应证也有很大差异,同时患者的病情也千差万别.因此,当为患者确定人工肝治疗方案时,应综合考虑人工肝方法和患者病情两个方面的因素,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和主观愿望,明确治疗目的,并结合每一种人工肝的原理和特点,为特定的患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以取得好的疗效,并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在进行人工肝治疗时,也要根据患者病情特点和人工肝的原理制定个体化的操作方案,确保治疗安全有效.此外,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人工肝治疗不是孤立的,必须与内、外科治疗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更好的疗效.

    作者:段钟平;张晶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解决生物人工肝细胞源匮乏的可能途径——干细胞

    以培养肝细胞为材料、生物反应器为核心的生物人工肝,不仅能为肝衰竭患者等待肝移植争取时间,而且可为肝再生恢复创造条件.然而,由于人肝细胞来源的困难、哺乳动物肝细胞传播动物源性传染病的可能性、永生化肝细胞株的功能差异以及远期致瘤危险等,使细胞源成为生物人工肝进一步临床研究与应用的瓶颈.自1998年Thomson等报道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ESc)建株以来,干细胞(stem cells)的研究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干细胞的可塑性使其有可能成为解决生物人工肝细胞源匮乏的途径.

    作者:王英杰;刘涛;张世昌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生物人工肝临床应用的疗效与难点

    各种原因导致的肝衰竭病死率高,人工肝不仅为肝衰竭患者等待肝移植提供过渡,还为部分患者延长生存时间、争取肝脏再生、避免肝移植提供可能.肝脏具有复杂的代谢、合成、转化等功能,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引入肝细胞,从而部分替代肝脏的解毒与生物合成的功能.随着肝细胞及其体外分离、培养,纯化技术的深入研究,国内外许多类型的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进入临床研究[1 2].

    作者:辛绍杰;刘鸿凌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应对血浆和白蛋白来源困难的策略

    近年来人工肝技术尤其是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在临床上逐渐普及,明显降低了肝衰竭患者的病死率[1-2].但由于我国血浆、白蛋白供给日益紧张,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临床上人工肝治疗的开展.现针对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中如何应对血浆、白蛋白等来源困难的策略进行探讨.应对目前血浆、白蛋白等来源困难可以从两大方面努力,其一是大力宣传、推广义务献血及加快人造血制品的研究,以增加临床上血浆和白蛋白供应量,其二是改进临床上人工肝治疗方法、治疗技术,以节约血浆和白蛋白应用量,现主要讲述第二方面内容.

    作者:黄建荣;袁雯霞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组合式人工肝治疗的原则与应用

    急性肝衰竭(ALF)常伴有多脏器功能不全(multipleorgans dysfuction sydrome,MODS),危重肝衰竭患者MODS发生率接近60%.因此,ALF患者的人工肝治疗除了需要替代复杂的肝脏代谢功能之外,尚需要逆转导致患者死亡的MODS.

    作者:郭利民 刊期: 2009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