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肝脏病杂志

中华肝脏病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007-3418
  • 国内刊号:50-1113/R
  • 影响因子:1.62
  • 创刊:1993
  • 周期:月刊
  • 发行:重庆
  • 语言:中文
  • 邮发:78-56
  • 全年订价:46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CA 化学文摘(美)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消化系统疾病
中华肝脏病杂志   2009年8期文献
  • 肝衰竭患者应用血浆置换术治疗的成本-效果分析

    我们从药物经济学的角度探讨血浆置换术(PE)对不同时期肝衰竭治疗的临床价值,以期为临床入选PE治疗肝衰竭提供参考.

    作者:刘云华;彭丹;朱珊;李贞;吕泉;吴锡南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肝癌细胞Fas-670位点的基因多态性分析

    凋亡抑制是肿瘤细胞的基本特征之一.Fas作为重要的死亡受体,与配体FasL结合后,可激活细胞凋亡信号级联反应,在肿瘤免疫监视中起重要作用;Fas/FasL系统功能紊乱是肿瘤细胞逃避机体免疫防御反应的机制之一.

    作者:张娇;刘倩;毛海婷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分泌型血管内皮抑素重组腺病毒的构建及其在基因治疗载体肝干细胞中的表达

    肝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高度增殖和多向分化潜能,研究表明肝干细胞为良好的治疗载体细胞,广泛应用于生物型人工肝、肝细胞移植以及先天性代谢性肝病的基因治疗,而近年其在肝癌治疗中的潜力也备受关注.

    作者:钟晓刚;殷舞;黄顺荣;秦千子;麦威;刘斐;黄蕤;黎丹戎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内的淋巴瘤样病变及其意义

    HCV感染是导致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细胞肝癌的主要原因之一.据估计全球约1.7亿人感染HCV,约70%转为慢性,其中又有约20%~30%在10~30年发展为肝硬化,进而可导致肝细胞肝癌的发生.

    作者:樊和斌;朱幼芙;陈安慎;周木秀;吴爱华;严福明;马晓菊;周昊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中国延边地区朝鲜族和汉族男性肿瘤坏死因子α启动子区基因多态性与酒精性肝病的关系

    近年来我国酒精性肝病发生率不断增多,乙醇已成为继病毒性肝炎后导致肝损伤的第二大病因[1].本研究用PCR等热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延边地区朝鲜族和汉族健康对照组、乙醇依赖组和酒精性肝病组中三种基因型和两种等位基因频率进行分析,探讨中国延边地区朝鲜族和汉族男性肿瘤坏死因子α(TNF α)基因多态性与乙醇依赖和酒精性肝病的关系.

    作者:朴金花;金基德;朴熙绪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不同基因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相关肝癌分化程度的关系

    不同基因型HBV对疾病的严重性、病程、并发症、HBeAg血清学转换、治疗的反应及可能的抗病毒疫苗的影响不同[1].中国台湾北部地区,乙型肝炎无症状携带者中52%为B基因型HBV,而肝硬化患者中60%为C基因型HBV感染;肝癌患者中年龄<50岁的大多为B基因型HBV感染[2].

    作者:曾道炳;卢实春;赖威;戴军;武聚山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DNA拓扑异构酶Ⅱα在肝癌化疗天然与继发耐药中的作用

    DNA拓扑异构酶Ⅱα(DNA topoisomerase Ⅱ alpha,Topo Ⅱ-α)是一种核酶,耐药细胞株中表达水平下降,是继发耐药表型的蛋白之一,但其与肿瘤天然耐药表型的发生尚存在争议.

    作者:李倩玉;王一;殷正丰;吴孟超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新生期树鼩接种人乙型肝炎病毒的长期实验观察

    目的 观察新生期树鼩接种HBV后体内HBV感染标志物的长期动态.方法 6只树鼩于新生期接种人HBV DNA阳性血清,每4-6周抽血1次和每6~12周做肝活体组织检查1次,应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nPCR)、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Southern blot、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等方法动态观察血清和肝组织中HBV感染标志物的消长,用电镜寻找肝组织内的HBV颗粒和用光镜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结果 新生期树鼩接种后48周,3只动物(1、2和6号)血清和肝组织标本经多对引物进行的nPCR,均稳定显示HBV DNA阳性,肝组织HBVcccDNA阳性;FQ-PCR显示血清和肝组织HBV DNA的拷贝数分别为103-104/ml和每微克肝组织总DNA 107~108拷贝;Southern blot检测显示肝组织存在HBV复制中间体HBV cccDNA和HBV单链DN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显示血清HBsAg持续阳性;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可见数量逐步增多的HBsAg阳性肝细胞.其中的1号动物至接种后2年每微克肝组织总DNA仍可测得107~108拷贝的HBV DNA,电镜下可见疑似HBV颗粒.另3只动物除nPCR显示肝组织HBV DNA阳性条带和FQ-PCR显示低拷贝数(每微克肝组织总DNA103拷贝)HBV DNA外,其余的HBV感染标志物均为阴性或一过性阳性.结论 新生树鼩能够长期感染HBV,并且HBV能够在树鼩体内稳定复制和长期存在.

    作者:杨芳;曹骥;张晶晶;王琦;苏建家;杨春;欧超;史俊林;汪多平;李瑗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替比夫定和拉米夫定治疗e抗原阳性和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的药物经济学评价

    目的 对替比夫定和拉米夫定治疗e抗原阳性和阴性慢性乙型肝炎进行药物经济学评价.方法 基于医疗保险角度开展药物经济学评价研究.依据慢性乙型肝炎的疾病进展规律,构建Markov模型,以GLOBE 2年临床试验结果为主要资料来源.另收集不同乙型肝炎相关疾病状态下的年医疗费用和生活质量评分情况.以增量成本效果比作为评价指标,并对分析结果进行灵敏度分析.结果 与拉米夫定相比,替比夫定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每延长1个质量调整生命年(QALY)多需的医疗费用在北京和广州分别为5403元、4916元.治疗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增量成本效果比在两地分别为28 239元/QALY和29 618元/QALY.根据文献报道的全国乙型肝炎相关疾病经济负担,与拉米夫定相比,替比夫定治疗HBeAg阳性和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每延长1个质量调整生命年多需的医疗费用分别为1282元和31 565元.结论 按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标准,替比夫定较拉米夫定治疗HBeAg阳性和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更具成本效果.

    作者:陈文;侯金林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影响因素

    目的 探讨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影响因素,并初步评价基线特征、24周早期病毒学应答及治疗方案对疗效和病毒学突破(VB)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对接受拉米夫定治疗的233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其中90例治疗期间加用或换用阿德福韦酯)的专科门诊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法、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检测HBV DNA水平与HBsAg、抗-HBs,HBeAg,抗-HBe水平.用SPSS17.0统计软件通过Kaplan-Meier法描述生存时间分布,并分析基线HBV DNA水平,HBeAg状态、ALT水平和疗效的关系.计量资料用t检验分析,计数资料用x2检验.结果 HBeAg阳性与HBeAg阴性患者HBV DNA阴转率分别为63.4%和84.6%,ALT复常率分别为83.8%和81.3%,VB发生率分别为31.0%和14.3%;60.6%的HBeAg阳性患者出现HBeAg阴转,28.9%出现HBeAg/抗-HBe血清学转换.HBeAg阳性患者中,与基线ALT<2.5×正常值上限(ULN)者比较,≥2.5×ULN者HBV DNA阴转率无明显变化(P>0.05),而HBeAg阴转率(66.7%与45.0%)和HBeAg血清学转换率(33.3%与17.5%)明显升高(P值均<0.05),VB发生率则明显下降(34.3%与50.0%,P<0.05),基线HBV DNA<1×106拷贝/ml者VB发生率为23.4%,与HBV DNA≥1×106拷贝/ml者的46.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eAg阳性患者24周有初始病毒学应答(IVR)者的HBV DNA阴转率(76.3%与45.5%)、HBeAg阴转率(72.4%与43.9%)和HBeAg血清学转换率(40.8%与12.1%)均明显高于无IVR者(P值均<0.01),VB发生率较低(28.9%与45.5%,P<0.05).出现VB后,与单一拉米夫定组比较,加药或换药组中HBeAg阳性者HBV DNA阴转率(40.6%与16.7%)、HBeAg血清学转换率(21.9%与0)较高,HBeAg阴转率(37.5%与41.7%)较低,ALT复常率无差别(均为75%);而HBeAg阴性患者的HBV DNA阴转率、ALT复常率较高.结论 拉米夫定抗病毒疗效确切,基线ALT≥2.5×ULN和(或)HBV DNA水平<1×106拷贝/ml的患者疗效较好,VB发生率较低,24周IVR对拉米夫定疗效有预测价值;出现VB后,加用或者换用阿德福韦酯比继续单用拉米夫定治疗的效果好.

    作者:周华坚;李韶光;温帆渊;杨小云;吴静黎;谭斌;符娟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c/el表位处TC标签的基因标记对S和e抗原表达的影响

    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c/el表位处TC标签的基因标记对S和e抗原表达的影响,探索TC标签标记HBV病毒体的可行性.方法 以含有1.3倍HBV基因组的载体为模板,在HBV C基因中插入编码TC标签的碱基序列,得到重组的突变型HBV载体,其编码的核心蛋白的c/el表位处嵌入了TC标签.将野生型和突变型HBV载体分别瞬时转染HepG2细胞,Westernblot检测野生型和各种TC嵌合型核心蛋白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法分析病毒S和e抗原的表达.多组间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Western blot显示各种嵌合型核心蛋白在细胞内成功表达,并且同野生型蛋白的表达水平无显著差别,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表明各组细胞S和e抗原表达水平没有明显差别.结论 HBV核心蛋白c/el表位处TC标签的基因标记不会明显影响突变HBV载体表达病毒蛋白.

    作者:林园园;程晓明;宋宇虎;常莹;姚津剑;林菊生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浆样树突状细胞体外诱导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研究

    目的 观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乙型肝炎恢复者和健康人浆样树突状细胞(pDCs)体外诱导CD4+CD25+调节性T细胞(CD4+CD25+Treg)能力的差异,为阐明HBV感染慢性化的机制奠定基础.方法 采用免疫磁珠分离法体外分离4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0例乙型肝炎恢复者和25名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pDCs,并将其分别与健康人CD4+CD45RA+初始T细胞共培养.采用HBcAg或破伤风毒素对去除CD25+细胞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进行增殖刺激后,使用流式细胞仪及RT-PCR对pDCs-T共培养细胞中CD4+CD25+Treg的数量、表型及FOXP3基因表达情况进行测定;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共培养细胞上清液中的白细胞介素-10和转化生长因子β1进行了进一步检测.两组数据比较采用Mann Whitney U-test.结果 当细胞增殖刺激物为HBcAg时,细胞增殖幅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组为(7999.36±374.74)cpm,乙型肝炎恢复者组为(11 282.56±1174.46)cpm和健康人组为(12 304.58±1462.81)cpm,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组细胞增殖幅度明显小于乙型肝炎恢复者组和健康人组,U=0~22.0,P值均<0.05·乙型肝炎恢复者组和健康人组间增殖幅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当增殖刺激物为破伤风毒素时,细胞增殖幅度与阳性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D4+CD25+Treg比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组为5.99%±1.85%,乙型肝炎恢复者组为3.04%±0.79%,健康人组为3.01%±1.53%,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组中韵CD4+CD25+Treg比例明显高于乙型肝炎恢复者组和健康人组,U=6.0~71.5,P值均<0.05.3组人群pDCs-T共培养细胞的CD4+CD25+T细胞均检测到Fox p3 RNA,而在CD4+CD25 T细胞中,均未检测到Fox p3RNA.3组人群pDCs-T共培养细胞实验组上清液的白细胞介素-10和转化生长因子β1含量均明显高于阳性对照组.结论 pDCs以诱导CD4+CD25+Treg形式参与了乙型肝炎的慢性化.

    作者:洪俊;李艳;龚作炯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替比夫定对妊娠后期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的阻断作用

    目的 探讨妊娠后期替比夫定对HBV宫内感染的阻断作用.方法 妊娠后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61例,31例给予替比夫定600mg,口服,1次/d;30例为对照,不给予抗病毒药物.观察两组患者母体HBV DNA水平的变化情况和新生儿HBsAg的阳性率.对HBsAg阳性率的差异分析采用x2检验,对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分析.结果 替比夫定组母体HBV DNA水平较服药前明显下降(t=19.09,P<0.01),且分娩前HBV DNA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t=23.64,P<0.01).两组新生儿7月龄时HBV感染率分别为0和13.3%(4/30),x2=4.29,P<0.05.结论 妊娠后期应用替比夫定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替比夫定可显著抑制妊娠晚期孕妇血清HBV DNA水平,降低新生儿HBV感染率,可有效阻断HBV宫内感染.

    作者:张丽菊;王玲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超级白细胞介素-6重组慢病毒的构建及其对肝细胞的促增殖作用

    目的 观察超级白细胞介素-6重组慢病毒对人正常肝细胞L-02的促增殖作用.方法 利用慢病毒表达质粒及其包装系统构建超级白细胞介素-6重组慢病毒(FIV-Hyper-IL-6)、IL-6重组慢病毒(FIV-IL-6)和空慢病毒载体(FIV),用嘌呤霉素筛选的方法测定其病毒滴度.将人肝细胞L-02分为4组:FIV-Hyper-IL-6组、FIV-IL-6组、FIV组及未感染组,各组分别感染其相应的重组慢病毒,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法检测其对L-02细胞生长状态的影响;并用RT-PCR法检测重组慢病毒感染L-02细胞后产生的急性时相蛋白一结合珠蛋白mRNA表达量的变化.应用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构建出的各重组慢病毒能成功感染靶细胞,嘌呤霉素筛选法测得的各重组慢病毒的病毒滴度均为107pfu/ml.病毒颗粒感染L-02细胞后48h,细胞的促增殖作用(A值)FIV-Hyper-IL-6组为0.6267±0.0256,FIV-IL-6组、FIV组及未感染组分别为0.5563±0.0112、0.5040±0.0078、0.4790±0.0201,F=41.09,P值均<0.01,且随着时间的延长,对细胞的促增殖作用有所增加,并于感染后72h达到高,为0.8000±0.0166.FIV-Hyper-IL-6组细胞结合珠蛋白mRNA吸光度值为0.7030±0.0106,FIV-IL-6组、FIV组及未感染组分别为0.3355±0.0093、0.1143±0.0153、0.1145±0.0076,q=57.5007,P值均<0.01.结论 构建的Hyper-IL-6重组慢病毒能够显著刺激L-02细胞表达结合珠蛋白,对L-02细胞有较强的促增殖作用.

    作者:孙文静;秦波;黄涛;黄爱龙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所致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预后分析

    目的 对影响乙型慢加急性肝衰竭预后的单因素进行分析,探讨影响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 将我院2006年1月-2008年6月收治的480例乙型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好转治愈组和无效死亡组,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组间比较,将有意义的单因素进一步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33例治愈好转组及347例无效死亡组患者,年龄、基础疾病、肝衰竭分期、持续低钠血症、甲胎蛋白、凝血酶原活动度、总胆红素、肌酐、白蛋白、肝性脑病、腹水、消化道出血等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性别、家族史、是否首次发病、有无休克血压等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凝血酶原活动度、低钠血症,肝性脑病、基础疾病和消化道出血是乙型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x2值分别为10.570,15.181,37.041,11.886,4.853,P值均<0.05).结论 凝血酶原活动度、低钠血症、肝性脑病、基础疾病和消化道出血5个因素对慢加急性肝衰竭的预后有重要意义.

    作者:刘晓燕;胡瑾华;王慧芬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成人间活体肝移植受体术后肺部感染分析

    目的 探讨活体肝移植受体术后早期(≤30 d)肺部感染的发生率、主要病原菌,预后以及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肝移植中心2005年3月至2008年9月,术前无呼吸系统疾病的108例成人活体肝移植受体的临床资料,分析术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主要病原菌、患者的预后以及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对所有相关因素先用单因素分析(t检验,秩和检验及卡方检验)逐一筛选,然后将所有P<0.05的因素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肺部感染发生率为22.2%(24例),病原体包括细菌23例,其中4例患者为细菌与真菌混合感染,细菌中革兰阴性菌18例(78.3%),巨细胞病毒l例.24例中6例术后早期死亡,病死率为25.0%,84例未发生肺部感染者,有4例术后早期死亡,病死率为4.8%,X2=6.850,P=0.0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分析提示术后肺部感染与术中输全血/红细胞悬液量、术中输血浆量、术中输液总量、术后拔管时间、术后待重症监护室时间及急性排斥有关.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仅术后拔管时间及急性排斥与术后肺部感染相关.结论 肺部感染是活体肝移植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有较高病死率,革兰阴性细菌为主要的病原菌,其发生与术后拔管时间及急性排斥密切相关.

    作者:刘非;李波;冯曦;魏永刚;李亚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干细胞相关基因在肝癌细胞系中的表达

    目的 了解Oct4、Sox2、Nanog、SMO、β-Catenin、Wnt5b等干细胞相关基因在4株人肝癌细胞系SMMC-7721、Bel-7402、HepG2、MHCC-97和正常人肝脏细胞系L02中的表达情况,并比较不同细胞系中各基因量的差异和对全反式维甲酸(tRA)的反应.方法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测定4株人肝癌细胞系中Oct4、Sox2、Nanog、SMO、β-Catenin、Wnt5b mRNA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比较不同细胞中各基因量的差异以及对tRA的反应.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各基因在不同细胞系中的表达差异.结果 干细胞相关基因Oct4、Sox2、Nanog、SMO、β-Catenin和Wnt5b在4株人肝癌细胞系SMMC-7721、Bel-7402、HepG2、MHCC-97和正常人肝脏细胞系L02中有不同程度的表达(P<0.05);人肝癌细胞系HepG2和正常人肝脏细胞系L02对tRA的反应也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 干细胞相关基因在人肝癌细胞系中不同程度的表达,不同肝癌细胞系中这些基因表达有一定的差异,可能与其生物学特性不同有关,人肝癌细胞系HepG2中Oct4和Sox2的表达调控不同于胚胎干细胞.在肝癌细胞中可能存在着Oct4对于Wnt/β-catenin信号转导通路的调节作用.

    作者:邹灿;袁方均;周文波;黄玲;王菊;张有顺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重组腺病毒载体携带多药耐药基因1反义RNA靶向逆转肝癌细胞多药耐药

    目的 探讨携带多药耐药基因1(multidrug resistance gene 1,mdr1)反义RNA的重组腺病毒载体靶向逆转甲胎蛋白阳性(AFP+)的肝癌多药耐药细胞HepG2R的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 分别构建携带AFP启动子和mdr1基因反义核苷酸片段的重组腺病毒载体Adeno-asmdr及携带AFP启动子和增强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Adeno-EGFP,将Adeno-EGFP转染人正常肝细胞L02(AFP-),人官颈癌细胞HeLa(AFP-)及HepG2(AFP+)细胞,检测增强绿色荧光蛋白基因在各细胞的转录水平;将Adeno-asmdr转染HepG2R细胞,Western blot检测不同时间P-gp170的表达,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脱氧三磷酸尿苷缺口末端标记法检测HepG2R细胞凋亡,流式细胞术检测HepG2R细胞在不同药物作用下细胞周期、凋亡率.结果 增强绿色荧光蛋白基因在AFP阳性的HepG2细胞可得到显著转录,而在L02细胞和HeLa细胞,其转录减少,显示了该载体的良好转录活性以及靶向特异性.Adeno-asmdr转染HepG2R细胞后,HepG2R细胞P-gp170表达明显减弱,HepG2R细胞凋亡增加,HepG2R细胞对多种化疗药物的耐受能力明显下降,细胞出现显著的周期阻滞,大量细胞被阻滞于S期和G0/M期,凋亡细胞比例增加.结论 实验构建的Adneo-asmdr重组腺病毒载体可在AFP阳性HepG2R细胞内特异靶向性表达目的 基因,并可有效降低mdrl基因产物P-gp170的表达,从而达到对HepG2R细胞多药耐药的逆转作用.

    作者:梅英;石毓君;丁雄;简华刚;龚建平;刘长安;陈晓光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茎环结构的逆转录实时定量PCR对Huh7细胞microRNAs的检测

    目的 建立一种简便检测人肝癌细胞株Huh7细胞microRNAs的实时定量PCR方法,并探讨其敏感性和特异性.方法 提取Huh7细胞总RNA,通过microRNA芯片检测出3个分别代表高、中、低拷贝的microRNA 122、24、146a,并用Northern blot证实.然后分别采用poly(A)加尾和茎环结构的逆转录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上述3个microRNAs.用Quantity One软件和7500系统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Huh7细胞芯片microRNA 122、24、146a的信号强度分别为2201.49、410.20、4.70,Northern blot证实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0383、0.0249、0.0001.poly(A)加尾逆转录实时定量PCR方法只能检测出microRNA 122,而茎环结构的逆转录实时定量PCR方法对microRNA 122、24,146a均能检测出,其相对于U6平均dCt值分别为2.5、5.8、12.1,与MicroRNA芯片和Northern blot结果一致.结论 应用茎环结构的逆转录实时定量PCR方法能够特异、敏感地检测出Huh7细胞高、中、低拷贝的microRNAs.

    作者:龚邦东;谢青;王琳;项晓刚;林兰意;赵钢德;王晖;俞红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先天性肝纤维化伴Caroli病3例

    先天性肝纤维与先天性肝内胆管护张症(又称Caroli病)是一组临床少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以儿童、青少年多发,临床常易漏诊、误诊,其病变常累及整个肝脏,且多与先天性肾囊肿等伴发.

    作者:王亚东;邵文革;赵彩彦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血管紧张素Ⅱ相关新基因BC097361融合蛋白的表达、纯化及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目的 构建血管紧张素Ⅱ相关新基因BC097361的原核表达载体,诱导融合蛋白的表达,并对其进行纯化;制备兔抗BC097361蛋白多克隆抗体并进行鉴定.方法 应用RT-PCR技术,以LX02细胞总RNA为模板,扩增BC097361目的 基因片段,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32a(+)-BC097361.转化大肠埃希菌BL21(DE3),异丙基-β-半乳糖苷诱导并通过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Western blot分析证实融合蛋白表达的特异性.大量表达后利用Ni+亲和柱对表达蛋白进行纯化及柱上复性.纯化蛋白免疫新西兰兔,获得抗BC097361蛋白的多克隆抗体.以纯化的BC097361蛋白为抗原,分别以免疫前后的新西兰兔血清作为第一抗体,利用Western blot和酶联免疫吸附法对多克隆抗体进行特异性分析及效价检测.结果 扩增获得BC097361基因片段,成功表达了BC097361相关蛋白,经十二烷基硫酸钠一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Western blot分析得到证实.成功获得融合蛋白及兔抗BC097361多克隆抗体.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证实多克隆抗体效价>1:320 000,Western blot、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证明多克隆抗体的特异性良好.结论 利用大肠埃希菌BL21(DE3)能够成功表达BC097361蛋白,获得高特异性、高效价兔抗BC097361蛋白的多克隆抗体,为今后研究BC097361蛋白的生物学特性奠定了基础.

    作者:王琦;梁赟磊;魏红山;邢卉春;成军;兰孟东;张斌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第十四次全国病毒性肝炎及肝病学术会议纪要

    由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与肝病学分会联合主办的第十四次全国病毒性肝炎及肝病学术会议于2009年5月21-24日在广州召开,有1500余名代表参会.

    作者:朱红梅;张大志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乙型肝炎肝衰竭发生机制中的三重打击

    肝衰竭发生发展的机制十分复杂,因此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在肝衰竭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出现大量肝细胞死亡是核心的事件.然而,肝衰竭的肝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

    作者:叶一农;高志良 刊期: 2009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