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链远侧上游因子结合蛋白1 (FUBP1)是新近发现的转录因子,又名FUSE结合蛋白、DNA解螺旋酶V,在体内外均能与单链DNA上的远侧上游元件结合,促进含FUSE的各种基因(尤其是c-myc基因)的转录[1]。国外研究结果表明FUBP1在包括肝细胞癌(HCC)在内的多种恶性肿瘤细胞中表达,且表达水平升高[2-4]。我们用免疫组织化学及荧光定量RT-PCR检测FUBP1、c-myc在HCC中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以探讨FUBP1在HCC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作者:吕宏娜;张福成;王要军 刊期: 2011年第09期
2010年版慢性乙型肝炎(CHB)防治指南中指出:“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主要包括抗病毒、免疫调节、抗炎和抗氧化、抗纤维化和对症治疗,其中抗病毒治疗是关键,只要有适应证,且条件允许,就应进行规范的抗病毒治疗”[91]。但由于各种原因,有些CHB患者没有进行抗病毒治疗。我们对ALT升高的单用“抗炎保肝”治疗CHB患者252例,进行长期临床随访,评估其预后,现报道如下。
作者:童光东;陈思暖;魏春山;邢宇锋;唐海鸿;贺劲松;郑颖俊;周小舟;吴其恺;周大桥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研究显示,小鼠肝纤维化模型中给予一定数量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能减轻肝纤维化程度,但也有研究持否定观点。本研究通过研究BMSC尾静脉移植后在纤维化肝脏的定位、分化来说明BMSC在肝纤维化大鼠的影响及其机制。
作者:周伟;陈鹏飞;吴小翎;姜蓉;徐艳华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前所检测到的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MC)异构体将近80种[1]。其中,微囊藻毒素LR (MCLR)因其毒性大、分布广,已成为目前研究热点,但对其致毒机制,尤其致肝肿瘤机制尚不清楚。我们根据二阶段致癌理论建立MCLR中期动物模型,并分析与细胞周期密切相关的基因p53、p21waf1基因在MCLR促肝癌过程的变化,为更深入了解MCLR的促癌机制提供帮助。
作者:胡志坚;陈华;薛金发;张小阳;庞春艳;彭仙娥;吕鹏;孙元设 刊期: 2011年第09期
肝癌是全世界范围的高发恶性肿瘤,在亚洲的发病率、病死率都很高。肝癌的分子学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包括基因结构和功能的缺陷、癌基因的激活、抑癌基因的失活、细胞周期紊乱、染色体的非整倍体出现以及细胞凋亡途径受阻等。垂体瘤转化基因(PTTG)1是细胞周期调节蛋白,能抑制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导致染色体不稳定,形成非整倍体。在成人大多数正常组织中PTTG1表达较弱,甚至检测不到,而在垂体肿瘤等多种肿瘤细胞中表达明显升高,PTTG1基因可能是一种潜在的抗癌基因治疗靶点[1]。本研究用小干扰RNA (siRNA)降低肝癌细胞株HepG2、SMMC-7721细胞中PTTG1的表达,检测PTTG1表达下调对肝癌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探讨PTTG1对肝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以及作为肝癌治疗靶基因的可能性。
作者:梁明;李晶媛;黄海英;于建武;王晓燕;李晓光;高杰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研究昆明地区HCV感染者的病毒基因型分布,观察干扰素和利巴韦林联合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疗效。 方法 采集60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血液样品,采用特异性探针杂交法进行HCV基因分型,根据基因分型结果将患者分为HCV 1b型感染的长效干扰素治疗组(皮下注射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180μg,1次/周)和非1b型感染的普通干扰素治疗组(皮下注射普通干扰素α-1b50μg,隔日1次),两组患者均口服利巴韦林,剂量为900 ~ 1200 mg/d。治疗前后和随访中检测患者血浆HCV RNA和ALT水平作为疗效评价的指标。用x2检验比较治疗结束后HCV 1b基因型与HCV非1b基因型感染患者肝功能异常率的差异。结果 60例患者的血液样本中,HCV 1b基因型感染患者13例(21.7%),HCV 2a基因型3例(5.0%),HCV 3a基因型10例(16.7%),HCV 3b基因型29例(48.3%),HCV 6a基因型5例(8.3%);60例患者均完成治疗48周,长效干扰素治疗组和普通干扰素治疗组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率分别为46.1%、74.5%;获得早期病毒学应答的患者全部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长效干扰素治疗组和普通干扰素治疗组在治疗后肝功能仍异常的患者分别占15.4%、14.9%,两组比较,x2=0.01,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1)昆明地区HCV感染基因型以3b和1b为主;(2)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HCV 1b型感染患者的疗效不理想;(3)早期病毒学应答是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的重要预测因素。
作者:陶剑;刘俊;普冬;雷华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 α-2a个体化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9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给予Peg-IFN α-2a 180μg每周1次皮下注射。将12周HBV DNA仍为阳性的患者分为延长疗程(72周)组、联合核苷(酸)类似物(恩替卡韦或阿德福韦酯)组及常规治疗(48周)组。在治疗前、个体化治疗后12、24、36周以及停药后随访24周分别检测HBV基因型(PCR微板核酸杂交酶联免疫法)、HBV DNA载量(实时荧光定量PCR法)、HBsAg定量(ElecsysⅡ检测系统),观察并比较各组患者病毒学应答及HBsAg水平下降情况,并分析影响疗效的因素。各组数据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X2检验,影响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结果 延长疗程组的持久病毒学应答(SVR)率(78.3%,18/23)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38.1%,8/21),x 2=7.33,P<0.05 ;随访24周时的HBsAg水平平均下降幅度[(0.7±0.6)log10 IU/ml]也高于常规治疗组[(0.4±0.3) log10 IU/ml,t=2.11,P<0.05]。联合恩替卡韦及阿德福韦酯组随访至24周时HBV DNA水平平均下降幅度分别达到(3.9±1.1)log10拷贝/ml及(3.7±1.3) log10拷贝/ml,明显大于常规治疗组(t值分别为8.45和6.31,P值均<0.05),且该两组SVR率分别达到83.3%(15/18)及85.7%(12/14),也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X2值分别为8.20和7.78,P值均<0.05);HBsAg水平平均下降幅度分别为(0.8±0.5) log10IU/ml和(0.9±0.3) log10 IU/ml,均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0.4±0.3) log10 IU/ml,t值分别为3.05和4.58,P值均<0.05]。Logitic回归分析显示HBV DNA载量和C基因型是影响病毒学应答的主要因素。结论 Peg-IFNα-2a抗病毒治疗早期应答不佳的患者可通过延长疗程至72周或联合恩替卡韦、阿德福韦酯等核苷(酸)类似物进行个体化治疗,可明显提高SVR率并降低HBsAg水平。
作者:徐严;斯庆图娜拉;张曼华;焦健;张永贵;季尚玮;赵平;郭宏华;李岩;周长玉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研究慢性HBV感染者程序性死亡因子1(PD-1)基因的拷贝数和mRNA表达水平,以及在不同临床表现患者间的差异。 方法 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健康对照者27例(对照组)、慢性HBV携带者31例(携带组)、慢性重型肝炎患者19例(重肝组)、乙型肝炎相关性原发性肝癌患者29例(肝癌组)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D-1基因拷贝数及其mRNA的表达水平,分析各组间PD-1基因拷贝数及其mRNA水平表达的差异,以及PD-1基因拷贝数与其mRNA表达水平的关系。两组间率比较用Chi-square检验,多个样本间比较用秩和检验,多个样本间PD-1 mRNA表达水平的两两比较用秩变换分析。 结果 106份样本中,PD-1基因拷贝数变异范围为0~3拷贝,单拷贝率在对照组、携带组、重肝组和肝癌组分别为37.0%、35.5%、26.3%和6.9%;2拷贝率分别为55.6%、58.0%、63.2%和82.8%; 3拷贝率分别3.7%、6.5%、10.5%、10.3%。将2~3拷贝合并’称为多倍体,多倍体率在对照组、携带组、重肝组和肝癌组分别为59.3%、64.5%、73.7%、93.1%,4组间PD-1基因多倍体率比较,x2=9.583,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肝癌组比较,对照组和携带组多倍体率更低,x2值分别为8.985、7.215,P值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携带组、重肝组、肝癌组PD-1平均基因拷贝数分别为1.59±0.63、1.70±0.52、1.84±0.60、2.00±0.37。对照组、携带组、重肝组、肝癌组PD-1 mRNA表达水平中位数分别为0.002 54、0.002 72、0.002 55、0.001 33。携带组、重肝组、肝癌组PD-1基因拷贝均数呈逐步上升趋势,而PD-1mRNA表达则呈下降趋势。3组慢性HBV感染者中,肝癌组、重肝组、携带组2个拷贝数个体的PD-1 mRNA表达所对应的平均秩分别为19.59、32.57、33.22,肝癌组平均秩低于重肝组和携带组,F=5.395,P值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1)慢性HBV感染者PD-1基因拷贝数及其mRNA表达在不同临床表现的人群中的分布存在差异;(2) PD-1基因多拷贝的慢性HBV携带者值得长期随访。
作者:杨湛;吴令杰;范慧敏;胡凤玉;关玉娟;杨可立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前S1抗原(PreS1Ag)与前S1抗体(抗-PreS1)在慢性HBV感染者中的检出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慢性HBV感染者428例,检测HBV血清学标志物、HBV DNA及PreS1Ag、抗-PreS1,分析PreS1Ag、抗-PreS1在慢性HBV感染不同转归人群[即e抗原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组、e抗原阴性CHB组、非活动性HBsAg携带组、HBsAg血清学转换组]的检出情况及临床意义;同时分析PreS1Ag、抗-PreS1与HBV标志物、HBV DNA的关系。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四格表或配对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秩和检验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PreS1Ag阳性率e抗原阳性CHB组为95.7%(67/70)、e抗原阴性CHB组为82.8% (24/29)、非活动性HBsAg携带组为13.2%(7/53)、HBsAg转换组为2.2% (1/46),四组人群PreS1Ag阳性率依次下降,x2=141.7,P<0.05,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见PreS1Ag阳性率随病毒复制活跃程度下降而降低。抗-PreS1在四组间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将HBsAg阳性的前三组(即e抗原阳性CHB组、e抗原阴性CHB组、非活动性HBsAg携带组)合并为一组,再与HBsAg血清学转换组比较,抗-PreS1阳性率分别为0.9%(14/152)和23.9%0 (14/46),x2 =6.919,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reSl Ag的吸光度值的平均秩次在高复制组为179.30,低复制组为133.80,高复制组明显高于低复制组,Z=-3.86,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虽两组抗-PreS1的吸光度值平均秩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低复制组(23.86)较高复制组(21.08)有升高趋势。通过配对计数X2检验分析抗-HBs与抗-PreS1的吻合性,x2=0.262,P>0.05,两者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清PreS1Ag、HBeAg、肝组织内HBcAg与HBV DNA有关联性,x2值分别为33.840、24.159、4.854,P值均<0.05。血清PreS1Ag与HBV DNA的关联程度(r=0.628)高于HBeAg(r=0.563)。 结论PreS1Ag较HBeAg更敏感的反映了HBV复制的情况,抗-PreS1可能参与了HBV的清除,预示着慢性乙型肝炎的恢复。
作者:张小丹;任姗;于海滨;柳雅立;金怡;黄雁翔;陈俊梅;陈新月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在永生化的小鼠肝干(祖)细胞(HP)模型上筛选并优化高效的肝细胞定向分化诱导方法,探讨HP向肝细胞定向分化过程及分子机制。 方法分别采用含人白血病抑制因子(LIF)、骨形态发生蛋白(BMP)2和BMP9基因的重组腺病毒感染HP,在病毒感染后第4天、第7天和第10天用糖原染色和吲哚花青绿(ICG)摄取实验观察HP的分化成熟度,并在第4、7、10、14天通过检测白蛋白启动子调控的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活性,观察细胞合成白蛋白情况。计量资料比较用t检验。结果 BMP2和BMP9对HP的诱导作用强,荧光素酶活性、PAS染色和ICG摄取细胞阳性率随诱导时间的延长明显上升,在诱导后第7天高,HP对BMP9的诱导应答强,与对照组相比,酶活性增加了近9倍(t=17.30,P<0.01),BMP2处理组增加了5倍(t=16.41,P<0.01),LIF处理组增加了3倍(t=6.04,P<0.01)。诱导第7天时,PAS染色细胞阳性率在BMP2和BMP9组分别为30%和45%; ICG细胞阳性率在BMP2和BMP9组分别为40%和30%。LIF诱导后,PAS染色、ICG摄取细胞阳性率以及荧光素酶活性有一定增加。结论 BMP2、BMP9和LIF能够诱导HP向发育晚期肝细胞分化,并初步具备成熟肝细胞的一些功能。
作者:高亚丽;蔡雪飞;刘娇;单晓亮;陈庆美;周帆;唐霓 刊期: 2011年第09期
肝肾综合征(hepatorenal syndrome,HRS)是发生在肝硬化腹水患者中一种潜在的可逆性并发症,也可发生在急性肝功能衰竭或酒精性肝炎患者中。主要特征为肾功能受损,血流动力学明显改变,交感神经和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过度活化。临床上分为两型:Ⅰ型HRS和Ⅱ型HRS。Ⅰ型为快速进行性肾功能下降,定义为初2周内血清肌酐倍增到221 μ mol/L以上或初24h肌酐清除率下降50%到<0.33 ml/s,平均生存期仅14d,常见于急性肝功能衰竭或酒精性肝炎患者及肝硬化基础上发生急性失代偿患者;Ⅱ型进展相对缓慢,未达到Ⅰ型HRS的诊断标准,平均生存期6个月,病死率较Ⅰ型低,多发生在肝硬化难治性腹水患者[1]。虽然肝移植是治疗HRS的惟一确定有效的方法,但由于Ⅰ型HRS患者生存期短、费用高及肝源缺乏等原因,在临床实际应用中受限。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学者对HRS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在内科治疗上取得了一定进展,尤其是血管收缩药治疗成为肝移植前的有效过度治疗。
作者:郑颖颖;徐小元 刊期: 2011年第09期
脂肪性肝病是一种常见病,根据有无大量饮酒史可分为酒精性脂肪性肝病(alcoholic fatty liver,AFL)与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前者是酒精性肝病(ALD)的一个类型。ALD是世界范围内发病率和病死率高的疾病之一,其发生肝硬化和肝癌的机会要远超过NAFLD[1]。在临床工作中,两种疾病因无特异的临床表现,鉴别主要依赖于饮酒史,但一些患者的饮酒量介于两者诊断(指南)标准之间,此外回忆和估计的饮酒史并不可靠,而作为两种不同原因诱导的疾病,还可能存在重叠的情况。现就近年来流行病学、自然转归、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研究结果对两者进行比较鉴别。
作者:郑娉娉;王炳元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5-氟尿嘧啶(5-FU)对肝癌细胞系BEL-7402细胞的作用,并对免于5-FU杀伤的存活细胞进行干细胞表面标志物的检测和“肝癌干细胞”的细胞生物学鉴定。方法 检测5-FU作用前后BEL-7402细胞增殖能力、细胞周期和细胞表面标志物CD56、CD54、上皮细胞黏附分子(EpCAM)和CD133表达率的变化;通过集落形成实验检测CD56、CD54、EpCAM、CD133阳性细胞和阴性细胞的克隆形成能力并对其进行比较。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两组数据间构成比比较采用x 2检验。 结果 5-FU对BEL-7402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10 μ g/ml5-FU作用48 h后,Go/G1期细胞比例由对照组的57.50%±0.98%升高至实验组的68.70%±3.41%(P<0.05); S期细胞比例由对照组的40.26%±4.12%下降至实验组的31.80%±4.15%(P< 0.01);实验组G2/M期细胞消失,对照组该期细胞比例为5.80%±1.87%(P<0.01)。细胞周期分布变化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FU处理使BEL-7402细胞中CD56、CD54、EpCAM和CD133阳性细胞比例分别由0.57%±0.12%,8.10%±6.79%,0.3%±0.01%,3.20%±0.99%升高至4.13%±0.06%,50.08%±1.69%,0.55%±0.07%,10.51%±1.1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软琼脂集落形成实验中,CD56、CD54、EpCAM、CD133阴性细胞与阳性细胞的成集落比例分别为2.11%±0.21%,3.32%±0.31%; 0.86%±0.101%,2.40±0.52%;7.19%±0.56%,7.73±0.71%; 2.70%±0.26%,5.75%±0.81%。各组阳性细胞集落形成率与阴性细胞比较,均有明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一定剂量的5-FU能够富集肝癌细胞系BEL-7402中的肿瘤干细胞;同EpCAM和CD133一样,CD56和CD54单阳性细胞比其各自单阴性细胞具有更强的克隆形成能力,这提示CD56和CD54可能成为肝癌干细胞的分子标志物。
作者:杨玥;李德龙;朱雯静;刘菲;康梦田;赵森;郝溥辰;韩旭;陈培琼;吕福东;冯骥良 刊期: 2011年第09期
肝结节性再生性增生(Noducar regenerative hyperplasia of liver,NRHL)是一种临床少见的肝脏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非肝硬化性肝源性门静脉高压症,因对其临床病理特征缺乏认识,易引起漏诊或误诊,我院收治1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林芳;陈碧芬;郑瑞丹;卢燕辉;郎振为 刊期: 2011年第09期
脂代谢紊乱是引起心脑血管疾病和肝脏损害的重要原因,目前我国约有3亿脂代谢紊乱患者,高甘油三酯血症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其两大表型,两者相互影响并常合并存在,共同促进肝硬化、2型糖尿病和动脉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以NAFLD为中心的脂代谢紊乱性疾病是目前我国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1-3]。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城市化的进程以及妊娠期和哺乳期营养过度,脂代谢紊乱性疾病正呈低龄化和大众化流行趋势,严重威胁国民健康和社会的发展及稳定。深入研究高脂血症NAFLD发病及转归机制以及寻找早期诊断和有效干预的靶点是我国人口与健康领域的重大科学问题。
作者:范建高;管又飞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由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与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联合主办,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和上海交通大学新华医院共同承办的“第四届全国脂肪性肝病学术会议”于2011年7月21-24日在重庆举行。大会主席庄辉院士和范建高教授,执行主席陈东风教授。来自中国香港、中国台北、新加坡以及中国内地20余个省市的500余名代表参会。全会包括1个主题演讲(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10周年回顾)、5个继续教育讲座、20个专题报告、52篇论文书面交流、10篇口头发言(王万东、徐承富和潘勤博士获优秀论文奖),1场疑难病例讨论、两场卫星会议,以及全国18家脂肪肝诊治中心专家交流会和中国脂肪性肝病诊疗协作组会议。曾民德、唐朝枢、李伟道等资深教授分别在会上作重要讲话或点评。现将此次会议的主要内容概括如下。
作者:段晓燕;范建高;陈东风;庄辉 刊期: 2011年第09期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指无过量饮酒史、以甘油三酯在肝内过度沉积为基础的慢性肝脏疾病,可进一步发展为肝硬化、肝衰竭甚至肝癌等终末期肝病。迄今,对NAFLD的发生机制尚未阐明。了解内质网与线粒体的相互对话(cross-talk)对进一步理解NAFLD的发病机制及寻求有效的治疗方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孙文静;熊吉;陈东风 刊期: 2011年第09期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一种与全身糖脂代谢紊乱、心脑血管疾病、肝脏纤维化进展甚至肝脏肿瘤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的系统性疾病[1-3]。在其发病过程中,糖脂代谢产物、细胞的氧化应激、非感染性免疫反应以及细胞的质膜系统稳态失衡起到重要作用[4]。现有的假说在理解肝脏发生脂肪变之后的损伤过程方面已经有了比较深入的认识,但在针对胰岛素抵抗发生过程中β细胞功能由过度代偿到衰竭为何伴有单纯性的肝脏脂质沉积这一现象尚缺乏合理的解释。通过重新审视脂肪肝这个累及多脏器的脂代谢稳态失衡综合征的病理生理过程,结合近年来逐渐被认识的器官间对话共同参与肝脏糖脂代谢稳态调节的理论,研究肝脏和胰腺两个组织间可能存在的交互调节,可能对阐明NAFLD发生、发展的机制及其伴随的胰岛功能改变有重要帮助。
作者:李晶;管又飞 刊期: 2011年第09期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造成慢性肝功能异常的重要原因[1]。随着病程进展出现多水平的代谢异常,常常伴有其他重要脏器损伤,为NAFLD的诊治带来巨大的困难[2]。现有的临床试验初步证明改善肠黏膜屏障功能的治疗有可能为肝脏疾病带来了更好的治疗和预后。现就肠道在NAFLD发病中的病理生理作用作一综述。
作者:刘玉兰;李晶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前,在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发病机制和治疗的对策研究中,更多的是关注饮食控制,改善胰岛素抵抗,加强肝脏对游离脂肪酸的氧化等方面,而对脂质从外周组织向肝脏异常转运的研究不多。由于对肝脏脂肪酸、胆固醇摄取的机制认识不清,目前还没有有效抑制肝脏对脂质摄取的治疗方法。因此,深入探脂质的转运机制对于了解NAFLD的发病机制以及发现新的治疗靶点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者:陈压西;阮雄中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Fas基因突变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选用健康雄性野生型及Fas基因突变C57BL/6J小鼠,以高脂、胆碱-蛋氨酸缺乏饮食喂养3周建立小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模型,分别作为野生型小鼠模型组和Fas基因突变小鼠模型组,以胆碱-蛋氨酸充足饮食喂养两种小鼠分别设立野生型小鼠对照组和Fas基因突变小鼠对照组。检测血清ALT、AST、甘油三酯、总胆固醇水平;观察肝组织脂肪变、炎症活动及纤维化程度;用实时定量RT-PCR检测肝组织增殖细胞核抗原和转化生长因子β 1 mRNA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肝组织增殖细胞核抗原和转化生长因子β 1蛋白质表达情况。多组样本均数间差异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比较用LSD-t检验。结果 野生型小鼠模型组及Fas基因突变小鼠模型组血清ALT水平均较其对照组明显升高,分别为(126.33±10.50) U/L比(25.00±10.14) U/L、(160.33±48.29) U/L比(18.33±9.08) U/L,组间比较,t值分别为12.02、5.08,P值均<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种模型组小鼠ALT水平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组小鼠AST、甘油三酯、总胆固醇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野生型小鼠模型组出现大泡性肝细胞脂肪变性,伴有点状和灶状肝细胞坏死、炎性细胞浸润、轻度汇管区纤维组织增生及窦周纤维化,肝组织增殖细胞核抗原、转化生长因子β 1 mRNA表达较对照组显著增强,相对表达量分别为2.84±0.73、2.77±0.54比1.31±0.18、0.89±0.18,组间比较,t值分别为4.99、8.08,P值均<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as基因突变小鼠模型组肝脂肪变及炎症、纤维化程度均较Fas基因突变小鼠对照组及野生型小鼠模型组明显加重,肝组织增殖细胞核抗原、转化生长因子p 1 mRNA表达较其对照组及野生型模型组显著增强,相对表达量分别为5.57±1.13比1.04±0.16、2.84±0.73和5.73±0.89比0.85±0.11、2.77±0.54,t值分别为10.15、5.33和13.19、6.91,P值均<0.01 ;蛋白质表达变化趋势与mRNA变化一致。结论 Fas基因突变可诱导或加剧肝细胞损伤,促进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发生及进展。
作者:苏珊珊;韩芳;王荣琦;任伟光;吴文娟;孔令波;赵素贤;南月敏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研究L02肝细胞脂肪变模型中内质网应激状态下,干扰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SREBP) -1c表达后肝细胞脂质代谢及肝细胞系统性炎症的变化情况及其意义。 方法 用油酸诱导L02肝细胞脂肪变,选用pSilencer 1.0-U6-4476质粒干扰SREBP-1c的表达,分为空白对照组、空质粒转染模型组及干扰质粒转染模型组。分别于0、24、48、72 h检测细胞炎症趋化因子配体(CCL)2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 21的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组间比较用t检验,多个组间正态资料的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 干扰SREBP-1c后,干扰质粒转染模型组较空质粒转染模型组细胞内脂肪滴数量明显减少,提示肝细胞脂肪变显著减轻。干扰质粒转染模型组CCL2基因在0、24、48、72h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03±0.11、1.11±0.21、0.88±0.16、1.05±0.1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值均>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组内各时相点比较,P值均>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对应的蛋白质表达量0、24、48、72h分别为1.19±0.15、1.07±0.18、0.48±0.14、0.05±0.24,低于空白对照组的4.15±0.18、4.09±0.21、3.91±0.13、4.06±0.12,两组比较,t值分别为2.78、3.67、4.10、4.89,P值均<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干扰质粒转染模型组组内各时相点比较,t值分别为1.11、2.25、3.17、1.01、3.27、3.51,P值均<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干扰质粒转染模型组FGF21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在0、24、48、72 h分别为1.01±0.08、0.91±0.22、0.98±0.20、1.02±0.12,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值均>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干扰质粒转染模型组组内各时相点之间比较,t值分别为0.28、0.28、0.17、0.19、0.24、0.16,P值均>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对应的蛋白质表达量下调趋势非常明显,0、24、48、72 h分别为0.81±0.05、0.66±0.12、0.58±0.08、0.19±0.13,与空白对照组的3.95±0.07、4.01±0.14、3.89±0.19、4.08±0.15比较,t值分别为3.21、3.78、4.54、5.17,P值均<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干扰质粒转染模型组组内各时相点比较,t值分别为1.08、1.76、3.54、1.24、4.21、3.79,P值均<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SREBP-1c下调表达后能减轻内质网应激的后续效应,改善肝细胞脂质代谢,还可能通过CCL2通路减轻肝细胞内质网应激所致的炎症效应。
作者:王万东;王军;樊丽琳;熊吉;孙文静;胡辂;杨丽;陈东风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采用高脂饮食喂饲HBV转基因小鼠,建立慢性HBV感染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动物模型。 方法 将携带HBV全基因组的小鼠随机分为雄性对照组、雄性模型组、雌性对照组、雌性模型组。各模型组给予高脂饮食(含胆固醇2%、猪油l0%、基础饲料88%),对照组则喂饲基础饲料。分批于第8、16、24周末处死小鼠,检测体质学指标、肝肾功能、糖脂代谢等NAFLD相关指标;血清HBV分型、HBeAg、HBV DNA,以及肝组织HBsAg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等病毒学指标;并通过HE、Mason及油红O染色评价肝脏组织的病理学改变。组间均数的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不同造模时间的雌性和雄性模型组小鼠体质量、肝脏质量、肝指数均明显升高;ALT、AST、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移酶、总胆红素、胆汁酸等肝功能指标受损;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空腹血糖等糖脂代谢指标也有不同程度升高。然而,各组间血清HBV DNA、HBeAg水平和肝细胞HBsAg阳性率无明显差异。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提示,造模第8周时,雌、雄模型组小鼠均可见不同程度的肝细胞脂肪变,伴小叶内散在的点状坏死及炎症细胞浸润;第24周时肝脏脂肪变及炎症虽未明显加重,但有窦周纤维化和中央静脉周围纤维化。结论 成功建立慢性HBV感染合并NAFLD动物模型,为进一步研究慢性乙型肝炎合并NAFLD发病机制、药物筛选及疗效评价等提供了可靠的实验平台。
作者:张诤;潘勤;段晓燕;施军平;范建高 刊期: 2011年第09期
我国著名的心血管病及老年医学专家,北京医院名誉院长,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杰出的总编辑钱贻简教授,因病于2011年7月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7月12日清晨,全国各界的代表和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的编辑们前往北京医院送别钱老,在告别室中摆放着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以及众多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送来的花圈。
作者:游苏宁 刊期: 2011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