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和糖脂代谢紊乱是诊断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重要临床线索,但有约16.4% ~ 29.0%的NAFLD患者体质量、血脂和血糖正常[1];目前对这类患者关注不够.为此,我们以同期收治的成人NAFLD肥胖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中73例经肝脏组织学诊断的非肥胖NAFLD患者进行了分析,以明确这一特殊人群的临床和病理学特征.
作者:蒋艳明;娄国强;荀运浩;刘红;卞冬雪;刘静;钱建成;陆璐;施军平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Peg-IFN α-2a)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应答情况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 Galectin-3表达的关系,探讨Galectin-3对Peg-IFN α-2a抗病毒疗效的影响.方法 治疗组CHB患者接受Peg-IFNα-2a治疗48周,随访24周,根据血清学以及病毒学检测结果,分为治疗24周有效组、治疗48周有效组及治疗无效组.PCR和Westernblot方法检测治疗前、治疗24周时及治疗48周时患者PBMC Galectin-3基因和蛋白质表达情况.根据数据类型分别采用t检验或x2检验进行数据比较.结果 Peg-IFN α-2a治疗有效组患者PBMCGalectin-3的基因及蛋白质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治疗无效组(P值均<0.05);治疗24周有效组Galectin-3的基因及蛋白质相对表达量在24周和48周时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值均<0.05).治疗48周有效组在48周时的Galctin-3基因和蛋白质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治疗24周时(P<0.05).结论 Peg-IFN α-2a可能通过上调人体外周血单核细胞Galectin-3表达发挥抗病毒作用.
作者:李宜;余龙;吴晓玲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PNPLA3基因rs738409 (C→G)多态性与青岛地区汉族人群慢性乙型肝炎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185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和164名正常人的血液标本,采用多聚酶链反应及DNA测序法分析PNPLA3基因型.计数资料比较进行x2检验,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计算比值比(OR)及其95%可信区间(CI).结果 CHB组rs738409 G等位基因占31.9%,正常对照组为21.9%,两组等位基因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等位基因携带者患CHB的风险是C等位基因的1.67倍(OR=1.67,95%CI为1.18 ~ 2.34,P=0.003).经混杂因素校正后,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与CC纯合子携带者相比,携带危险等位基因G的GG+ AG基因型增加CHB的发生风险,OR=1.76,95% CI为1.14 ~ 2.71.结论 在青岛地区汉族人群中,PNPLA3基因rs738409 G等位基因者患CHB的风险性增加.
作者:姜曼;辛永宁;王卫滨;林中华;张丁丁;李长严;姜相君;宣世英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个体化的营养管理对妊娠合并HBV携带者孕妇围生期结局及肝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1年1月至2013年7月在我院规范产前检查且确定为HBV携带者孕妇210例,按照孕妇意愿进行营养管理的87例为观察组,按常规孕期保健但未进行营养管理的123例为对照组;观察组给予个体化的营养治疗和妊娠管理,观察组1例孕妇发生流产而中止研究,比较两组孕妇妊娠并发症及肝功能情况和围生期结局,样本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计数资料应用x2检验,相关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观察组孕妇妊娠并发症:妊娠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贫血、胎儿生长受限的发生率分别为4.7%(4/86)、5.8%(5/86)、7.0%(6/86)、1.2%(1/86),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妊娠并发症的13.8%(17/123)、14.6%(18/123)、21.1%(26/123)、10.6%(13/1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分别为3.749、3.170、6.774、5.739,P值均<0.05);且观察组孕妇发生早产、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分别为4.7%(4/86)、3.5%(3/86)、2.3%(2/86)低于对照组的18.7%(23/123)、11.4%(14/123)、10.6%(13/1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分别为7.674、3.230、4.000,P< 0.05).观察组肝功能生物化学检测提示转氨酶异常者为24例,占27.9% (24/87);对照组转氨酶异常者为58例,占47.2% (58/123),出现转氨酶明显异常(高于正常值上限10倍以上)需立即终止妊娠者比例为4.1%(5/123),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 2=7.078,P<0.05).观察组发生低蛋白血症的比例为9.3%(8/87),而对照组发生低蛋白血症的比例为36.6% (45/1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8.488,P<0.05);进一步行相关性分析发现新生儿出生体质量随着孕妇热能及蛋白质的摄入量增加而增加,孕妇热能及蛋白质摄入量低,新生儿出生体质量亦低.结论 个体化的孕期营养管理能改善妊娠合并HBV携带者孕妇的围生期结局,减少妊娠并发症的发生,个体化均衡的营养、饮食管理不会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
作者:罗小东;董晓静;胥敏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间歇性低氧对肝细胞脂质代谢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利用三气培养箱(O2、CO2、N2体积分数分别为2%、5%、93%)8 h/d间歇性低氧处理L02和HepG2细胞1、2、3、4、5d,建立间歇性低氧细胞模型,油红O染色及甘油三酯(TG)测定检测肝细胞内的脂滴含量,流式细胞仪及荧光显微镜观察间歇性低氧对肝细胞内活性氧(ROS)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ROS对低氧诱导因子(HIF)-1α和HIF-2 α蛋白表达的调节,Western blot检测HIF-1α下游与脂质代谢相关的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c (SREBP-1c)、脂肪酸合成蛋白(FAS)、脂肪分化相关蛋白(ADFP)的表达.各组TG含量测定行2×5的析因方差分析,两个样本均数比较用t检验,多个样本均数的比较用单因素多样本方差分析,多个样本间的两两比较用q检验.结果 实验组L02和HepG2细胞内油红O染色可见橘红色脂滴增多并出现融合现象,TG含量随着间歇性低氧天数的增加逐渐增多(Fl02=61.83,FHepG2=104.19,P值均<0.01),氧浓度与时间有交互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L02=39.60,FHepG2=76.39,P值均<0.01).ROS在对照组荧光显微镜下可见有基础表达,与对照组比较,间歇性低氧处理第2天,肝细胞内ROS荧光指数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703±0.129与3.31±0.198,t02=22.0637;0.617±0.156与2.33±0.42,tHepG2=7.2003,P值均<0.05),随着间歇性低氧处理时间延长,L02和HepG2细胞内ROS的含量增多(FL02=1021.84,FepG2=49.89,P值均<0.01).Wesem blot结果显示,实验组HIF-1 α、SREBP-1c、FAS和ADFP蛋白相对表达量较对照组增加,并且随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02细胞:FHIF-1α=371.19,FSREBP-1c=204.49,FFAS=38.2,FADFP=154.31,P值均<0.05;HepG2细胞:FHIF-1α=150.84,FSREBP-1c=107.35,FFAS=279.71,FADFP=352.06,P值均<0.01),HIF-2α蛋白相对表达量在实验组第1d较对照组增多(tL02=20.76,tHepG2=3.82,P值均<0.05),此后逐渐降低至第4d低于对照组(tL02=3.18,tHepG2=2.54,P值均<0.05).结论 间歇性低氧诱导产生的ROS可能调节低氧诱导因子和脂肪分化相关蛋白的表达,通过HIF-1 α-SREBP-1 c-FAS和ADFP途径导致肝细胞脂代谢异常.
作者:孙中新;沈薇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内质网应激在D-氨基半乳糖/脂多糖联合注射诱导小鼠急性肝衰竭致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以C57BL/6小鼠为研究对象,腹腔注射D-氨基半乳糖/脂多糖建立小鼠急性肝衰竭模型.动物分为对照组、急性肝衰竭模型组、4-丁酸苯酯干预组(建模前6h腹腔注射).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肝组织内质网应激标志物蛋白表达水平,检测血清ALT、AST水平评价肝脏功能,观察肝脏组织病理学变化评价肝脏损伤情况,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肝细胞炎症因子如肿瘤坏歹因子(TNF) α、白细胞介素(IL)-6和IL-1 β基因表达情况,凋亡细胞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试验法检测肝细胞凋亡情况.多组间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样本均数比较采用成组设计t检验;对于小鼠的生存分析,应用两两比较的Logrank检验.结果 Western blot方法结果显示,内质网应激蛋白标志物葡萄糖调节蛋白78和葡萄糖调节蛋白94随着急性肝衰竭的进展表达水平逐渐升高;非折叠蛋白反应蛋白l型内质网跨膜蛋白激酶1α、X盒结合蛋白1、活化转录因子6在急性肝衰竭早期被激活,而内质网应激诱导的凋亡蛋白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同源蛋白和caspase12在急性肝衰竭晚期表达升高.4-丁酸苯酯抑制内质网应激可显著改善肝炎症[ALT:(1227.7±301.1)U/L与(727.5±412.5)U/L,P<0.05;AST:(1682.9±580.2) U/L与(744.9±267.5) U/L,P< 0.05],并且抑制炎症因子的表达(TNFⅨ:1.55±0.47与0.63±0.20,P<0.05; IL-1 β:7.39±2.03与4.51±1.44,P<0.05 ; IL-6:0.43±0.14与0.18±0.03,P<0.05);凋亡细胞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试验和Western blot方法研究结果表明,4-丁酸苯酯干预内质网应激可显著抑制肝细胞凋亡,并降低了剪切型caspase3表达.结论 内质网应激在D-氨基半乳糖/脂多糖诱导小鼠急性肝衰竭过程中承担着关键作用,抑制内质网应激通过降低炎症反应和肝细胞凋亡从而改善肝损伤.
作者:任锋;杨丙章;张向颖;温韬;王欣欣;殷继明;朴正福;郑素军;张晶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载脂蛋白(APO) C3基因启动子区两位点多态性T-455C、C-482T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遗传易感性的相关性.方法 对287例NAFLD患者和310名正常对照采用多聚酶链反应(PCR)及基因型检测方法对两变异位点进行基因型检测.随机选取180人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APOC3的含量.并比较各组基因型频率、等位基因频率及临床资料.根据数据资料的不同,分别行Pearson x2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t检验、x 2检验或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455、-482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在NAFLD组与对照组中的分布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对于野生型-455TT或-482CC,含突变位点基因型未增加NAFLD的发病风险,经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校正混杂因素后,含等位基因-455C、-482T的基因型携带者发生NAFLD的比值比(OR及95%CI)分别为1.25 (0.79~ 1.96)及1.20 (0.76 ~ 1.89),P>0.05.临床资料及各生物化学指标在野生型组及含突变位点组中均未见明显差异(P> 0.05).结论 在汉族人群中,APOC3基因启动子区两位点多态性与NAFLD的发生无明显相关性.
作者:牛同红;姜曼;刘昊刚;姜相君;林中华;张梅;王健;耿宁;辛永宁 刊期: 2014年第05期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能力的多能干细胞,研究发现其具有多种表面抗原,但无特异性,一般认为表达CD73、CD90、CD105等,不表达CD11b、CD14、CD34、CD45、CD79a、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R等[1-2].大量研究表明MSCs在一定条件下,可被诱导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心肌细胞、神经细胞、骨骼肌细胞等[3-6].目前已从骨髓、脐带、脂肪、皮肤、胰腺等多种组织中分离出MSCs,其来源丰富,是一种理想的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终末期肝病(end-stage liver disease,ESLD)是一类由病毒、药物、酒精、遗传代谢等因素导致肝脏严重损害的一种病理状态,对人类健康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作者:何宏亮;高志良 刊期: 2014年第05期
干扰素(interferon,IFN)α在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抗病毒治疗中的优势为有限疗程和相对较高的HBeAg和HBsAg的血清学转换率,但是其疗效尚不尽人意[1].在造成IFN应答不佳的众多影响因素中,IFN抗病毒作用信号通路尤其是对IFN刺激基因(interferon stimulated gene,ISG)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其中ISG15和泛素特异性蛋白酶18 (ubiquitin-specific protease 18,USP18)在HBV逃避天然免疫和IFN抵抗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新近研究结果显示USP18对[FN α在CHB抗病毒疗效方面可能具有预测作用.
作者:周俊英;杨柳 刊期: 2014年第05期
准种(quasispecies)这一概念早由Eigen[1]在研究RNA分子复制机制时提出.目前,病毒学家公认的准种概念是指:受到遗传变异、竞争和选择等一系列过程影响的高度相关的但不完全相同的变异株和重组基因组组成的动态种群[2].1993年,Blum首先提出乙型肝炎病毒(HBV)存在准种的假说[3].HBV复制过程中的高复制率和高出错率,导致大量变异株的产生,这些变异株组成了HBV准种.
作者:王铭杰;龚玲;张欣欣 刊期: 2014年第05期
随着对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亚群的认识以及肿瘤疫苗的研究逐渐深入,临床试验显示单克隆抗体联合吉西他滨治疗,可使19% (4/21)的晚期胰腺癌患者获得部分应答,52.3%(11/21)的患者获得疾病稳定[1].同时,自然杀伤(nature killer,NK)细胞和树突状细胞(DC)介导的主动免疫治疗也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为既往束手无策的晚期胰腺癌治疗带来了新希望.这使人们不禁要问,对于肝细胞癌(HCC)的免疫治疗探索何时才能用于患者呢?本文将试图从HCC激发的免疫反应、免疫逃逸以及如何增强免疫应答等方面回答这一问题.
作者:丁佳;王虹;吴健 刊期: 2014年第05期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指除乙醇和其他明确的肝损伤因素所致、以弥漫性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1].NAFLD包括单纯性脂肪变、脂肪性肝炎、肝硬化,是常见的慢性肝病,严重危害着人们的健康[2].
作者:陈祎;厉有名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 应用凝集素亲和技术寻找肝癌高危人群进展为肝癌过程中的特征性血清糖蛋白凝集素亲和谱,并探讨其生物学意义.方法 对广西肝癌高发区肝癌高危队列定期进行复查随访,将队列中陆续新发的肝癌、肝硬化、肝炎患者分别组成肝癌组、肝硬化组、肝炎组,并匹配正常对照组;应用凝集素芯片技术,比较肝癌组、肝硬化组、肝炎组及正常对照组的血清糖蛋白凝集素亲和谱,并用Western blot方法对有意义的差异性糖蛋白进行验证.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组间亲和信号强度进行比较.结果 在肝癌的发生过程中,血清糖蛋白表现出对橙黄网胞盘菌凝集素、尾穗苋凝集素(ACL)、伴刀豆凝集素(ConA)、小扁豆凝集素(LCA)、桑橙凝集素、槲寄生凝集素、红腰果E型凝集素(PHA-E)、红腰果L型凝集素(PHA-L)、豌豆凝集素(PSA)、蓖麻凝集素(RCA-I)、西泽接骨木凝集素(SNA)、马铃薯凝集素(STL)、槲寄生凝集素(VAL)和麦胚凝集素(WGA)14种凝集素的亲和信号增强(P< 0.05),提示在肝癌的发生过程中,患者血清里可能存在增多的岩藻糖、N-乙酰葡糖胺、N-乙酰半乳糖胺、甘露糖、平分型GlcNAc、末端β 1-4链接半乳糖等结构.将肝癌组的亲和信号增强与其他各组比较,除SNA在肝癌组与肝炎组的亲和信号强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他凝集素的肝癌组与其他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广西肝癌高危人群从HBsAg阳性、肝炎、肝硬化,直至进展为肝癌的过程中,血清糖蛋白聚糖的变化具有特征性的差异,提示其与肝癌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为寻找肝癌早期诊断相关的糖标志物提供了重要参考.
作者:景瑞;胡衡;孙淳;黄天壬;邓伟;利基林;余家华;刘银坤;张春燕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小干扰RNA (siRNA)干扰Notch2对HepG2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 用siRNA干扰HepG2细胞中Notch2基因,用RT-PCR检测siRNA干扰后Notch2 mRNA与下游靶基因Hes1 mRNA的表达水平,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Notch2蛋白的改变情况,然后用CCK8法测定HepG2细胞增殖情况,用析因设计的方差分析和组间t检验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 肝细胞癌HepG2细胞中Notch2 mRNA高表达,Notch2-siRNA干扰抑制后,HepG2细胞的Notch2 mRNA和蛋白水平下调,下游Hes1的mRNA表达水平降低.HepG2细胞在Notch2-siRNA处理组12、24、48、72h和96h的增殖抑制率分别为2.64±16.20%、38.34%±8.80%、70.05%±7.80%、70.78%±10.00%和74.22%±4.80%,对照组siRNA处理的细胞增殖抑制率分别为-0.21%±3.65%、11.61%±10.66%、22.11%±7.93%、7.64%±10.00%和4.18%±7.64%,两组比较,F=5.48,P< 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相比,24h后增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405、7.473、7.749和13.460,P值均<0.05).结论 Notch2在体外培养的肝细胞癌HepG2细胞中高表达,下调Notch2可以减缓HepG2细胞的增殖,为Notch2的靶向干预作为肝细胞癌的治疗提供了有价值的实验依据.
作者:李建芳;丁世雄;应丽萍;胡爱荣;胡耀仁;梁晓岳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 对高剂量与低剂量特利加压素治疗肝硬化合并1型肝肾综合征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和对比研究.方法 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2010年3月至2012年10月武汉市医疗救治中心和台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肝硬化合并1型肝肾综合征共56例患者资料,按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特利加压素高剂量组与低剂量组:高剂量组27例患者接受高剂量(6 ~8 h 1 mg)特利加压素治疗方案,低剂量组29例患者接受低剂量(12 h 1 mg)特利加压素治疗方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第3、7和14d 24小时尿量、血清尿素氮和肌酐水平、治疗14 d疗效和结局以及不良反应.各组治疗前后的比较采用自身配对设计资料的t检验,两组之间的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特利加压素治疗后第3天和第7天,高剂量组患者24小时尿量分别增至(1112±262) ml和(1938±312)ml,显著优于低剂量组的(986±162) ml和(1760±300) ml,两组比较,t值分别为1.500、1.830,P值均<0.05.高剂量组血清尿素氮值分别降至(35.1±8.6) mmol/和(30.2±6.3) mmol/L,显著优于低剂量组的(43.2±10.9) mmol/L和(35.1±7.6) mmol/L,两组比较,t值分别为3.200、5.901,P值均<0.05;高剂量组血清肌酐分别降至(219.0±35.1)μmol/L和(128.2±41.6)μmol/L,优于低剂量组的(230.3±82.1)μmoL/L和(151.5±38.7)μmol/L,两组比较,t值分别为2.997、5.765,P值均<0.05.但是,治疗后第14天,高剂量组患者24小时尿量降至(720±136) ml.高剂量组血清尿素氮值增高至(54.4±15.0) mmol/L,与低剂量组的(57.7±17.3) mmol/L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66,P<0.05);同时,高剂量组患者血清肌酐增高至(397.8±127.4)μmol/L,与低剂量组的(480.3±179.8) μmol/L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38,P<0.05).两组患者显效率、有效率和2周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 2=5.793,P=0.016).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心前区疼痛、心肌梗死、肠坏死等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高和低剂量特利加压素治疗肝硬化合并1型肝肾综合征第3天和第7天疗效显著,且高剂量组显著优于低剂量组,而第14天疗效差.而且,(6 ~8h 1mg)与(12h 1mg)的剂量差异并不影响显效率、有效率和2周生存率.
作者:万十千;万学发;朱清静;彭建新 刊期: 2014年第05期
一、背景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肝硬化的重要原因.研究显示,有效抑制HBV复制可改善肝纤维化[1-2],延缓或阻止代偿期肝硬化向失代偿期的进展,减少失代偿期患者病情进一步恶化,减少门静脉高压及相关并发症发生,延长生存期[3-6].因此,有效的抗病毒治疗对改善疾病临床结局具有重要意义,也是目前HBV相关肝硬化整体治疗策略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7].近年来,我国,亚太、欧洲和美国肝病学会更新的慢性乙型肝炎诊治指南或共识,都明确指出应该给予HBV相关肝硬化患者积极、有效的抗病毒治疗.然而目前各国指南或共识中提出的抗病毒治疗意见比较简单,难以完全满足临床实践的需求.为此,我们组织国内有关专家,系统总结国内外研究进展,按照循证医学原则,制订本共识,旨在帮助临床医生对HBV相关肝硬化进行规范化的临床诊断、评估和抗病毒治疗,使更多患者获益.
作者:科技部十二五重大专项联合课题组 刊期: 2014年第05期
一、前言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在肝细胞癌(HCC)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我国近年发布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版)》和《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1版)》都强调了肝癌患者抗病毒治疗的重要性,《丙型肝炎防治指南(2004版)》也注意到抗病毒治疗可延缓HCC的发生.目前国内外对肝癌抗病毒治疗的具体实施和评价尚无统一认识.
作者:肝细胞癌抗病毒治疗专家组 刊期: 2014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