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肝脏病杂志

中华肝脏病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007-3418
  • 国内刊号:50-1113/R
  • 影响因子:1.62
  • 创刊:1993
  • 周期:月刊
  • 发行:重庆
  • 语言:中文
  • 邮发:78-56
  • 全年订价:46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CA 化学文摘(美)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消化系统疾病
中华肝脏病杂志   2015年2期文献
  • 荔枝核总黄酮治疗胆汁淤积性肝纤维化大鼠的实验研究

    核因子κB(NF-κB)是一个多功能核转录因子[1].近研究结果表明,NF-κ B在肝纤维化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课题组前期研究结果显示,荔枝核总黄酮(TFL)对胆汁淤积性肝纤维化大鼠有较好的抗纤维化作用.本研究采用胆总管结扎术制备继发性胆汁淤积性肝纤维化大鼠模型,观察不同剂量的TFL对肝脏NF-κB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其治疗胆汁淤积性肝纤维化大鼠的分子靶向机制.

    作者:赵永忠;成秋宸;卢青;肖绪华;黄大健;刘瑞彪;李胜联;董勇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昆明地区丙型肝炎患者病毒基因型、病毒载量和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相关性的分析

    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CHC)是由HCV感染引起的慢性传染性疾病.据估计我国至少有5 000万HCV感染者或丙型肝炎患者[1].本研究通过对昆明市及周边地区CHC患者HCV基因型分布、HCV RNA载量、肝功能酶学变化和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绝对值之间的关系分析,旨在为CHC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李娅琳;毕胜;高玉红;李峥;朱红艳;夏雪山;冯悦;徐永敏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改良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与经皮门静脉穿刺介入治疗门静脉系统血栓的临床疗效分析

    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病因很复杂,主要有炎症性、肿瘤性、凝血功能障碍性、腹腔手术后,外伤性及原因不明性等[1].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transjugular intrahepatic ponosystemic shunt,TIPS)作为治疗门静脉高压及其并发症的重要方法已在临床广泛应用,且疗效确切[2-4].然而,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如严重肝硬化导致肝脏明显变形、各种原因导致门静脉血栓形成闭塞、门静脉海绵样变等,经颈静脉入路的常规TIPS在穿刺门静脉时难度大、风险高,甚至无法完成.对此类患者建立肝内门体静脉分流道需要对常规TIPS术进行改良[5].

    作者:蔡越飞;马燕华;谭小明;钟胜;王有枝;冼重杨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疏肝健脾方对四氯化碳诱导肝纤维化大鼠血清代谢组学的影响

    本实验旨在通过gas chromatograph system coupled with a Pegasus 4D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er (GC-TOF/MS)技术研究四氯化碳(carbon tetrachloride,CCl4)诱导的肝纤维化大鼠血清代谢谱变化,并对其代谢通路进行分析,探索疏肝健脾方抗肝纤维化的可能机制.一、材料与方法1.动物与材料:SD大鼠,体质量(200±20)g,雄性,由安徽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提供,无特定病原级.疏肝健脾方为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制剂,批号:20121109;CCl4购自天津市富宇精田化工有限公司,批号:12020;L-2-氯苯丙氨酸购自上海恒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批号:103616-89-3;吡啶购自上海恒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作者:姜辉;吴芙蓉;高家荣;陈金锋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肝脂肪变对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的影响

    目的 探讨肝脂肪变对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应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PEG-IFNα-2a)抗病毒疗效的影响.方法 对2005年至2009年经肝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的应用PEG-IFNα-2a抗病毒治疗且资料齐全的50例CHB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病理学检测结果将其分为无脂变组(28例)、脂变组(轻度脂肪变21例、中度脂肪变1例).检测血常规、肝肾功能、空腹血糖、血脂,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 DNA载量(下限为500拷贝/rnl),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HBV标志物(HBsAg、抗-HBs、HBeAg、抗-HBe)及甲状腺功能;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治疗48周时的抗病毒疗效、不良反应情况.对数据中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无脂变组HBV DNA阴转率(<500拷贝/ml)为42.9%,HBeAg/抗-HBe血清学转换率为31.6%,完全应答率39.3%;脂变组HBV DNA阴转率为40.9%,HBeAg/抗-HBe血清学转换率为33.3%,完全应答率40.9%,经x2检验(x2值分别为0.012,0.019,0.014,P值分别为0.600,0.560,0.568),未发现两组患者抗病毒治疗48周时的疗效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抗病毒治疗后甘油三酯均较治疗前升高(无脂变组t=-2.164,P<0.05;脂变组t=-2.863,P<0.05);治疗后两组甘油三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12,P<0.05). 结论 本研究未发现轻度肝脂肪变对CHB患者应用PEG-IFNα-2a抗病毒治疗48周时的疗效有明显影响.

    作者:徐亮;李萍;史琦玉;宓余强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γδT淋巴细胞及其Vδ2亚群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肝损伤和纤化程度的关系

    目的 探讨γδT淋巴细胞及其Vδ2亚群在慢性乙型肝炎免疫耐受期(IT)及免疫活化期(IA)患者中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流式细胞仪检测8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内yδT淋巴细胞及其Vδ2亚群的频率,其中包括20例IT期患者和60例IA期患者.另取22例IA期患者、5例IT期患者以及5例健康对照(HC)肝组织标本用于肝内yδT淋巴细胞亚群分析的流式检测.多组之间使用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比较.相关性分析用Pearson相关分析. 结果 患者外周血频率检测结果显示:IA期患者yδT淋巴细胞比例为6.493%±1.268%,均较HC组的9.870%±1.384%和IT组的8.640%±1.164%明显减低,P值均<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A期患者Vδ2 T淋巴细胞频率为5.584%±1.336%均较HC组的8.172%±1.549%,和IT组的6.92%±0.883%显著减低,P值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细胞计数结果显示:IA期患者yδT淋巴细胞数为(9.277±2.013)×107个/L,均较HC组的(19.354土2.117)×107个/L和IT组的(15.917±2.076)×107个/L明显减低,P值均< 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A期患者V δ 2T淋巴细胞数为(8.311±1.817)×10 7个/L,与HC组的(14.420±2.239)×107个/L和IT组的(11.577±1.523)×107个/L比较,明显降低,P值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相关性分析显示,IA组患者肝脏和外周Vδ2T淋巴细胞的频率与ALT水平呈负相关.结论 IA患者Y δ T淋巴细胞及其Vδ2亚群可能负向调节肝脏炎症.

    作者:李元元;武晓丽;陈黎明;吕飒;张纪元;王福生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肝门部恶性胆道梗阻单、双侧引流的荟萃分析

    目的 评价肝门部恶性胆道梗阻单、双侧引流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方法 联合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检索年限均从1975年至2013年8月,纳入单、双侧引流的随机对照和非随机对照试验.用RevMan5.0软件进行荟萃分析,用相对危险度(RR)值及95%可信区间(CI)对单、双侧引流进行比较.在荟萃分析中用RR及其95%CI比较两组差异.混合性的数据资料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当研究间出现显著异质性时,荟萃分析采用随机效应模型.研究之间的异质性检验采用卡方检验(P< 0.10为异质性有统计学意义)和I2分析(I2> 50%为异质性有统计学意义).对于异质性的来源采用亚组分析和敏感性分析,潜在的发表偏倚采用漏斗图分析. 结果 经过筛选共纳入3个随机对照试验和7个观察性研究,合计894例患者.荟萃分析结果显示主要观察重点:单、双侧引流的支架通畅率优于单侧(RR=2.03,95%CI:1.16 ~ 3.56,P=0.01);而引流的有效性(RR=1.07,95%CI:0.97~1.18,P=0.20)和患者的生存率(RR=-0.16,95%CI:-0.40 ~ 0.08,P=0.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次要观察重点:单双侧引流的技术成功率(RR=1.05,95%CI:0.98 ~ 1.17,P=0.34)、早期并发症(RR=1.15,95%CI:0.75 ~ 1.76,P=0.52)、晚期并发症(RR=1.09,95%CI:0.75 ~ 1.60,P=0.65)、30 d病死率(RR=0.68,95%CI:0.38 ~ 1.23,P=0.20)同样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虽然双侧引流支架通畅率较单侧好,现存循证医学证据还不足够支持双侧引流,期待更多严格设计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出现来验证.

    作者:李明武;武文彬;殷占新;韩国宏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活对肝星状细胞p38MAPK信号通路的影响

    目的 探讨肝星状细胞(HSC)上胰高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活对胞内p38MAPK信号通路的影响. 方法 体外培养人HSC并进行形态学鉴定,随机选取样本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其GLP-1受体蛋白的表达情况;设立对照组和实验组HSC进行体外培养,实验组予以GLP-1受体激动剂-利拉鲁肽,对照组予以等量等渗盐水,细胞培养120 h后用RT-PCR检测各样本的p38MAPK mRNA表达水平,用Western blot检测各样本磷酸化p38MAPK蛋白表达水平.对数据进行两独立样本均数t检验分析. 结果 人HSC上存在GLP-1受体蛋白的表达.实验组和对照组相比,磷酸化p38MAPK蛋白相对表达水平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8.0±2.8与21.2±2.5,t=3.814,P<0.01);p38MAPK mRNA相对表达水平亦下降,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37.9±2.4与43.3±4.7,t=4.478,P<0.01). 结论 HSC上GLP-1受体激活后能够下调HSC内p38MAPK mRNA的表达,也能够降低胞内磷酸化的p38MAPK蛋白水平,起到抑制p38MAPK信号通路的作用.

    作者:吴凌康;厉有名;刘英超;唐翠兰;吴峰;史亮亮;鲁科达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芹菜素对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肝组织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芹菜素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大鼠肝组织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s)表达的影响. 方法 采用高脂饲料喂养的方法复制大鼠NASH模型,成模后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多烯磷脂酰胆碱组,芹菜素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实验结束后,进行胰岛素敏感性测定;腹腔静脉取血测定生物化学指标ALT、AST、总胆固醇(TC)、总甘油三酯(TG)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空腹血糖(FBG)和空腹胰岛素(FINS);计算肝指数和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提取肝组织,运用免疫组织化学和RT-PCR测定各组大鼠肝组织PPAR α 、PPAR γ蛋白和mRNA表达情况.多组间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胰岛素敏感性的变化:各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两比较结果显示,正常组明显高于其他组,而芹菜素组高于模型组,尤其是高剂量组;生物化学指标检测结果显示:与模型组ALT[(163.1±15.5) U/L、AST (284.6±23.5) U/L]活性和TC[(2.23±0.76)mmol/L]、TG[(1.94±0.33) mmol/L]、LDL-C[(2.63±0.18) mmol/L]、HDL-C[(0.77±0.51)mmol/L]、FBG[(8.64±1.02) mmol/L]和FINS[(3.48±1.41) U/L]含量相比,芹菜素组尤其是高剂量组能减少ALT [(95.4±7.3)U/L]、AST [(183.7±14.3)U/L]活性和TC [(1.61±0.25)mmol/L]、TG[(1.23土0.21) mmol/L、LDL-C[(1.86±0.13) mmol/L、FBG[(5.29±1.45)mmol/L和FINS[(0.76±0.86) U/L]的含量,升高HDL-C[(1.04±0.17) mmol/L]的含量;与模型组大鼠肝指数(3.75±0.25)和HOMA-IR (1.34±0.06)相比,芹菜素组尤其是高剂量组能够显著减低肝指数(2.90±0.17)和HOMA-IR(0.18土0.04,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RT-PCR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芹菜素组PPAR α 、PPARγ蛋白和mRNA表达增加,尤其是高剂量组,PPAR α 蛋白和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8.27±4.05和0.63±0.02,PPAR γ蛋白和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8.48±5.05和0.39±0.02,P<0.05. 结论 芹菜素能改善胰岛素抵抗和糖脂代谢,减轻肝脏脂肪变性和炎症坏死,降低血清TC、TG、LDL-C、FBG、FINS和HOMA-IR水平,提高HDL-C水平,推测其可能对大鼠NASH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史婷婷;庄让笑;周红萍;王福根;邵益丹;蔡兆斌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发生肝癌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PBC)是一种自身免疫介导的慢性炎性、胆汁淤积性肝脏疾病.该病主要发生于中年女性(40 ~ 60岁),以乏力、瘙痒、黄疸和右上腹不适为主要临床症状,特有的病理学表现为进行性肝内中、小胆管的非化脓性、破坏性胆管炎.该病的发病率地区差异大,以欧洲、美洲国家为主,发病率为(1.91 ~ 40.2)/10万[1],而且无症状患者的比例逐年增加[2].在我国,既往PBC被认为是一种少见疾病,但随着临床医师对PBC认识的提高和抗线粒体抗体(AMA)检测的开展,PBC的确诊病例逐年增多,成为威胁我国人民健康的又一肝脏疾病.与其他慢性肝病的病程相似,PBC患者同样会发展为肝硬化、肝衰竭、甚至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3].

    作者:张学秀;王立峰;金磊;王福生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C臂CT在肝恶性肿瘤诊断和微创治疗中的应用与进展

    C臂CT (C-arm computed tomography)技术以锥形束CT为基本原理,利用平板探测器旋转采集数据并生成类CT样图像及三维容积图像.国内外学者描述该技术涉及诸多同义词,如C臂CT (C-arm CT,CACT)、锥形束CT (cone beam CT,CBCT)、锥形束容积CT (conebeam volume CT,CBVCT)、容积CT (volume CT)、血管造影CT(angiographic CT)和平板探测器CT (fiat panel detector CT,FPD-CT)等,目前尚无统一命名.此项技术的突出优势是,在诊疗过程中不须移动患者,于手术室内即刻获得所需图像,以作出合理、及时的判断.而且,术者的临床经验和创新思维对该技术在多领域应用潜力的发挥尤为重要[1].

    作者:梁维仁;闵捷;李斌;张广强;晁明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肝癌血清蛋白质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原发性肝癌是世界范围内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2008年世界卫生组织资料表明在所有肿瘤中,肝癌发病率位于第5位,病死率位于第3位,并有逐年上升趋势.在约74.83万新发病例和69.59万死亡病例中,约有一半出现在中国[1].以肝细胞癌(HCC)为常见,约占原发性肝癌的70% ~ 85%,5年生存率仅3% ~ 5%.HCC早期临床症状不明显,多数患者就诊时已属中晚期,失去了佳治疗时机.

    作者:张涛;秦晓峰;程根宏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声脉冲辐射力成像对肝纤维化无创诊断的研究进展

    肝纤维化是各种肝脏疾病进展为肝硬化的中间阶段,准确评估肝纤维化的程度,早期诊断及治疗有助于延缓疾病进展,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目前肝纤维化诊断的“金标准”为肝组织病理学检查,但由于肝组织穿刺的有创性及局限性,近年来肝纤维化的无创诊断方法得到关注,包括血清学无创诊断模型,如APRI,FibroTest等,和影像学诊断方法,如声脉冲辐射力成像(acoustic radiation force impulse,ARFI)、肝脏瞬时弹性成像技术(FibroScan、FibroTouch)等,现就ARFI在肝纤维化诊断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作者:杨霄霄;马红;王宇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缺氧诱导因子-2α促进高强度聚焦超声消融后残留肝癌血管生成作用的研究

    目的 研究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治疗肝癌后残癌血管生成变化规律,探讨缺氧诱导因子-2α (HIF-2α)在不同时间段对残余癌血管生成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方法 应用人肝癌细胞株H印G2种植于裸鼠皮下,接种大约30 d后均经HIFU治疗,按治疗不同时间点(1、3、5、7、14、21 d和28 d)随机分为7组,对照组为未经HIFU治疗组.在不同时间段取残余肝癌组织,检测HIF-2 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基因及蛋白表达,并检测CD31表达,计数微血管密度.多组间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差异进一步比较采用SNK-q检验. 结果 HIF-2 αmRNA在治疗ld组、3d组表达较低,与对照组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在治疗14d组表达高,组间比较,P< 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5d组、7d组、21 d组和治疗28 d组HIF-2 αmRN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均比对照组增高,明显低于14 d组.VEGF-A mRNA水平在治疗1~7d内表达明显降低,与对照组相比,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VEGF-A mRNA水平治疗14 d组对照组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estern blot检测各组蛋白表达:HIFU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HIF-2 α蛋白表达在治疗5d组开始升高,14d组升高为显著,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在21 d和28 d组缓慢降低.与对照组比较,VEGF-A蛋白表达在治疗后7d内明显降低,P< 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治疗14 d、21 d、28 d组VEGF-A蛋白表达又明显增加,与治疗7d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HIF-2 α基因和蛋白水平在治疗14 d组表达高,在治疗21 d组和治疗28 d组表达降低(F=7.641,P< 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VEGF-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且一直持续较低水平至治疗7d,而在治疗14、28 d时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F=34.057,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微血管密度变化趋势与VEGF-A表达水平一致.结论 肝癌经HIFU治疗后,短期内(1~ 7d)抑制残癌组织血管生成;但治疗14 ~ 28d后,残余瘤组织血管生成增加,其机制可能通过HIF-2 α/VEGF-A途径.

    作者:武伦;周文波;周世骥;刘长安;李生伟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恶性肌纤维母细胞肉瘤浸润肝脏致肝功能损伤1例

    一、病例资料患者女性,38岁,3月前因“腰痛”在本院外科诊断为“腹膜后占位”病变,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学检查显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MT),属中间型(相当于交界性肿瘤)”,术后诊断:腹膜后IMT.术前查肝功能正常,术后外科随访未发现肿瘤复发.术后1个月查肝功能:总胆红素13.8μmol/L,ALT 78 U/L,AST 105 U/L,碱性磷酸酶(ALP)458 U/L,Y-谷氨酰转移酶(GGT) 225 U/L.无发热、眼黄、尿黄、乏力、呕吐、食欲下降等不适.经“保肝”治疗后肝功能好转不明显.

    作者:欧宏杰;潘业;吴晓鹭;刘家俊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实验性肝纤维化血管新生评价方法的比较

    目的 探索实验性肝纤维化血管新生的评价方法. 方法 将C57BL/6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和模型组,每组6只,以体积分数10% CCl4橄榄油溶液腹腔注射4周制作肝纤维化模型.分别以MRI、CT、同步辐射X线二维成像及vWF免疫荧光染色方法在不同层面观察肝脏血管;HE及天狼猩红染色观察肝组织炎症及纤维化程度.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MRI信号强度、CT值、微血管相对长度与微血管密度(MVD)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 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肝组织炎症和纤维化明显;MR示T2WI上两组增强前后信号强度均减低,且增强后两组之间信号强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86.67±69.04对比492.67±112.50,t=-2.456,P=0.026);CT示模型组增强后肝脏CT值及增强前后差值均较正常组显著降低;同步辐射X线二维成像后,模型组纤维化肝脏血管纹理增多、紊乱,可见小血管数量较多;MR在T2W增强的信号值(439.67±104.80,Pearson相关系数为0.714,P=0.009)、微血管相对长度(676.53±122.75,Pearson相关系数为0.791,P=0.002)与vWF标记MVD (14.50±5.95)呈正相关,CT增强前后的差值(132.60±57.02,Pearson相关系数为-0.612,P=0.034)与MVD呈负相关.结论 采用纳米对比剂的MR、CT检测及同步辐射X线二维成像可用于纤维化血管新生的评价,与传统的MVD法具有相关性;其中同步辐射X线二维成像更直观、清晰,是评价肝血管新生的良好方法.

    作者:赵志敏;郭涛;杨烁慧;潘凯;谭烨;陈高峰;刘成海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FibroTouch与FibroScan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评估中的比较

    目的 评估FibroTouch与FibroScan两种瞬时弹性测定仪检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脏硬度值的相关性,比较两种仪器检测的成功率.方法 收集2013年6月至11月就诊的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患者资料,分别用FibroScan(A组)、FibroTouch超声定位点(B组)和FibroScan相同定位点(C组)两种仪器检测肝纤维化程度,比较两种仪器检测结果的一致性;并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两组患者的硬度值比较.结果 A组、B组、C组对211例患者肝纤维化程度检测值分别为5.30(4.30,8.65)和6.10 (4.70,8.90)、5.70 (4.50,8.00),将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Person相关分析,相关系数均为>0.8(P<0.05),两种仪器检测结果相关性良好.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两组硬度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FibroTouch与FibroScan两种瞬时弹性测定仪成功率为100%和97%.结论 FibroTouch与FibroScan两种瞬时弹性测定仪检测肝脏纤维化程度一致性较好.FibroTouch仪器检测成功率高于FibroScan.

    作者:欧晓娟;王晓明;吴晓宁;孔媛媛;段维佳;周家玲;孙冬阳;王宇;尤红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2014年丙型肝炎领域的研究进展

    2014年丙型肝炎的进展可以概括为,抗病毒治疗药物进入全新的口服时代,世界卫生组织(WHO)首次发布丙型肝炎指南,HCV感染筛查需要大幅度提高.一、WHO首次发布丙型肝炎指南,美国肝病学会和欧洲肝病学会更新丙型肝炎指南2014年似乎是“丙型肝炎指南年”,2014年WHO首次颁布全球《丙型肝炎筛查、关怀和治疗指南》.欧洲肝病学会(EASL)和美国肝病学会(AASLD)也更新了丙型肝炎指南.

    作者:黄睿;魏来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2014年肝细胞癌研究进展回顾

    原发性肝癌是全球高发的恶性肿瘤,每年新增病例超过70万.该领域特别是肝细胞癌(HCC)的研究不断深入,本文择要回顾2014年HCC的研究进展.一、分子分型和风险分层近年来,对于肝癌发生、发展分子事件的研究正在深入进行.癌症分子起源的研究有助于确定肿瘤的致癌途径,将患者进行风险的分子分层,进行针对性的个体化治疗.HCC的分子分型涉及众多分子信息,包括转录组、miRNA表达谱、长非编码RNA测定、拷贝数差异、深外显子组测序、半合子和纯合子缺失的定量及启动子甲基化等.

    作者:叶胜龙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2014年非传染性肝脏疾病诊治进展

    随着乙型肝炎可治疗、丙型肝炎可治愈目标的初步实现,非传染性肝脏疾病日益受到关注.本文对2014年在酒精性及非酒精性脂肪肝、药物性肝损害及自身免疫性肝脏疾病领域里的主要的诊疗进展介绍如下.一、酒精性肝病(alcoholic liver disease,ALD)乙醇摄入量是决定ALD发生和发展的主要因素,但仅一部分ALD患者进展为晚期肝病,提示尚有其他因素(如男性、中年、未婚、低教育水平、低收入、肠道微生态)影响ALD的进展.

    作者:郝瑞瑞;贾继东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第四次全国肝纤维化、肝硬化学术会议会议纪要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于2014年10月17日至20日在长春市召开了第四次全国肝纤维化、肝硬化学术会议,400余人参加了会议.任红教授指出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联合乙型肝炎疫苗阻断母婴传播成功率>90%,高病毒载量的孕妇在妊娠末期口服替比夫定、替诺福韦或拉米夫定抗病毒药物能够降低传播的风险;代偿期肝硬化孕妇只要DNA阳性就应及早抗病毒治疗;HBV阳性孕妇规范联合免疫阻断后,可母乳喂养.侯金林教授指出胶原面积百分比测定和全定量分析可能是未来评估肝纤维化更为有效的方法.张欣欣教授阐述了高通量测序技术,指出多位点、快速、简便、高灵敏的方法是今后发展的方向.

    作者:马红;徐小元 刊期: 2015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