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发感染是重型肝炎的主要并发症之一,随着免疫抑制剂、广谱抗生素及各种侵袭性操作等诊疗措施的应用,重型肝炎并发院内真菌感染的发生率明显增加,导致治疗难度增大,疗程延长,病死率增高.因此,重视真菌感染已成为进一步提高重型肝炎患者生存率的重要目标和突破口.为此,我们对收治的118例重型肝炎患者进行观察,对继发院内真菌感染者的相关因素进行了分析.
作者:马英杰;陈焕永;张新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具有促进粒系母细胞增殖和分化的作用,新近的动物实验证实G-CSF有促进肝细胞再生,改善肝组织病变,提高试验动物存活率的作用.有研究初步证实G-CSF对酒精性因素为主的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具有提高生存率、改善肝脏功能的作用[1].但上述研究未做长期随访,且我国HBV感染为肝衰竭主要诱因,因此对G-CSF治疗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LCF)患者安全性研究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对皮下注射G-CSF治疗HBV-ACLF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进行分析,以探讨其安全性.
作者:杨昊臻;段学章;刘晓燕;陈靖;童晶晶;荣易辉;肖珑;辛绍杰 刊期: 2015年第05期
国产化学发光分析仪IS1200型是以磁酶免化学发光免疫技术为原理的全自动免疫分析仪,能实现反应杯装载、加样、试剂加注、孵育、清洗、分析等反应过程自动化.由于在不同的实验环境中.仪器的各种性能指标可能出现差异.作者按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 EP系列文件[1-3]的要求,对该仪器的HBV血清标志物HBsAg、抗-HBs进行性能验证,并探讨相同及不同方法学不同仪器间检测结果的一致性.
作者:胥国强;康清秀;蒲泽宴;刘红萍 刊期: 2015年第05期
营养状况与肝病患者预后密切相关,但目前国内外文献报道大多局限于肝硬化患者的营养状况,对包括急性肝炎在内的不同肝病住院患者的营养风险、营养不良状况及其与预后的关系,迄今缺少大宗病例报道.我们对天津地区各种原因所致肝病住院患者335例进行营养风险、营养不足及其与预后关系进行了调查研究.
作者:刘洁;李嘉;赵晶晶;高敏;周莉;郭洁 刊期: 2015年第05期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引起的食道胃底静脉曲张,常可引起上消化道出血,严重的大出血常危及患者生命,患者体质差、活动性出血、失血性休克限制了急诊外科手术、经颈静脉门体分流术(TIPS)及胃镜下止血的实施[1].我科采用急诊经皮经肝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栓塞术(PTVE)序贯部分脾栓塞术(PSE) (PTVE-PSE)治疗门静脉高压症导致的急性消化道大出血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段旭华;韩新巍;任建庄;徐苗;黄郭灏;张凯;张萌帆;陈鹏飞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分析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经规范核苷(酸)类似物治疗获得完全病毒学应答但生物化学应答不佳的原因,并在原有治疗基础上对合并脂肪肝患者在改变生活方式的基础上加用双环醇片,观察其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收集40例规范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2年以上(>24 ~ <61个月),病毒学完全应答但生物化学应答不佳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肝组织病理学检查,分析产生原因,对其中27例合并脂肪肝的患者在抗病毒和改变生活方式基础上加用双环醇治疗48周,观察治疗前后生物化学各项指标和肝纤维化指标的变化.患者纤维化分期危险因素的分析用二分类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肝功能生物化学指标资料的比较采用单组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不同时间点均值的两两比较采用多重比较配对的t检验进行分析. 结果 肝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40例患者中有不同程度肝细胞脂肪变者27例(69.23%),发现组织中脂肪变和炎症与肝纤维化严重程度相关(x 2=4.746,P=0.029;x 2=5.072,P=0.024),血清和组织中HBsAg水平与肝纤维化程度无相关性(x2=0.273,P=0.601;x2=0.020,P=0.887).改善生活方式并加用双环醇治疗的患者,生物化学应答率显著提高,ALT水平明显下降(F=58.045,P=0.000),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水平明显上升(t=15.109,P=0.000),丙二醛水平明显下降(t=-10.786,P=0.000);肝脏弹性测定硬度值下降(t=3.873,P=0.001;治疗前<15 kPa者,t=2.255,P=0.036;治疗前>15 kPa者,t=5.376,P=0.002).结论 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经规范核苷(酸)类似物长期治疗后生物化学应答不佳的患者,应尽早考虑其他致病因素以便指导治疗.在改变生活方式的基础上加用双环醇对于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脂肪肝导致的生物化学应答不佳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有一定的疗效.
作者:刘淑娥;郝美娜;任亚楠;韩麦;司佳;马安林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Src家族相关激酶(Fgr、Hck、Lyn) /SSeCKS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中的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体外实验中对枯否细胞用含0.5% CCl4完全培养液刺激,正常组常规培养,培养2h后用PT-PCR检测SSeCKS和Hck、Fgr、Lyn的mRNA表达水平.体内实验中选用SD雄性大鼠,采用高脂饮食饲养法制备NASH大鼠模型,设模型组、正常组.实验结束后处死各组大鼠,检测肝脏脂肪变及炎症程度,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SSeCKS和Hck、Fgr、Lyn的蛋白表达水平.计量资料两组均数比较用t检验,多组均数比较用方差分析;变量间相互关系采用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结果 体外实验结果显示SSeCKS、Lyn、Hck、Fgr的mRNA在枯否细胞中均有表达;体内实验结果提示Lyn、Hck在正常肝组织枯否细胞低表达,炎症刺激时高表达,与炎症程度呈正相关(P< 0.01);SSeCKS则在正常肝组织枯否细胞低表达,炎症刺激时表达减少,与炎症程度呈负相关(P< 0.01);Fgr在正常肝脏组织Kupffer细胞极低表达,炎症刺激后几乎不表达;且Lyn、Hck与SSeCKS的表达呈负相关(P< 0.01),其中与Hck呈中度负相关(r=-0.508,P<0.01),与Lyn呈低度负相关(r=-0.398,P<0.01),Hck与Lyn的表达呈极高正相关(r=0.942,P< 0.01). 结论 Src家族相关激酶(Lyn、Hck、Fgr)/SSeCKS参与了NASH的发生和发展,且相互间有一定联系,可作为NASH炎症反应的一个潜在调控靶点.
作者:张玲燕;邵建国;肖锋;陈琳;何红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肝衰竭病理过程中血氨的代谢特点及其血氨通过氨基甲酰磷酸合酶Ⅱ(CPS-Ⅱ)途径的基本机制,探索血氨升高对肝细胞损伤的基本规律,为高血氨在肝衰竭发生中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提供理论基础. 方法 体外构建Changliver细胞高血氨模型,设定不同梯度浓度的氯化铵(NH4Cl)干预Changliver细胞,显微镜观察肝细胞形态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RT-PCR检测CPS-Ⅱ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Western blot检测CPS-Ⅱ蛋白表达.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随着氨浓度的升高,凋亡的Changliver细胞明显增多.流式细胞仪检测对照组Changliver细胞的凋亡率为4.3%,与1 mmol/L组的6.1%比较,x 2=2.931,P=0.086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5 mmol/L组的18.3%和10mmol/L的24.7%比较,x2值分别为96.382、166.2,P值均<0.000 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RT-PCR检测1 mmol/L组、5 mmol/L组和10 mmol/L组CPS-ⅡmRN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641±0.123、2.285±0.167、3.347±0.124,与对照组的1.040±0.045比较,F=191.881,P< 0.000 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estern blot检测1 mmol/L组、5 mmol/L组和10 mmol/L组CPS-Ⅱ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143±0.025、0.161±0.036和0.223±0.042,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0.099±0.0130,t值分别为3.492、3.622、6.307,P值均<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随着Changliver细胞外氨浓度升高,在损伤肝细胞中CPS-Ⅱ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增加,表明在高氨状态下除鸟氨酸循环外,CPS-Ⅱ在氨代谢中可能发挥着重要作用.
作者:郭春丽;余祖江;韩超;王琼叶;周玉冰;阚全程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门静脉高压患者肝静脉压力梯度与门静脉压的相关性及其临床价值. 方法 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TIPS)用球囊导管、压力传感器及测压仪测定46例患者的肝静脉楔压、自由压,及穿刺门静脉成功后分流道建立前、后门静脉压.Spearman's rank test分析肝静脉压力梯度与门静脉压的相关性. 结果 46例患者中,5例患者肝静脉压力梯度与门静脉压无相关性,门静脉造影检查显示其中3例患者肝内有明显的交通支直接分流道至肝段下腔静脉(即第三肝门静脉形成),另外2例患者明显脐静脉开放.41位患者纳入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肝静脉压力梯度与门静脉压呈正相关(r=0.57,P<0.001).急诊TIPS组的肝静脉压力梯度及门静脉压分别为(24.1±3.1) mmHg、(28.7±3.1) mmHg,与非急诊TIPS组的(23.5±4.1) mmHg和(31.4±4.9) mmHg比较,P值均>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IPS分流后,门静脉压为(17.1±4.7) mmHg,与分流前的(30.7±4.5)mmHg比较,显著降低,P< 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绝大多数门静脉高压患者肝静脉压力梯度与门静脉压呈正相关,临床上可用肝静脉压力梯度反映门静脉压.
作者:汤善宏;秦建平;蒋明德;何乾文;姚欣;曾维政;顾明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21)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发生和发展的关系. 方法 通过对352例参与者进行5年的随访,记录参与者一般临床资料,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基线及随访5年后血清FGF-21浓度水平,对比分析NAFLD组与非NAFLD组间FGF-21浓度水平差异.组间比较根据方差齐性采用x2检验或非参数检验,NAFLD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NAFLD组基线血清FGF-21浓度水平明显高于非NAFL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18.34 (169.64,520.77) pg/ml对比197.22 (121.57,318.76)pg/ml,P<0.05];随访5年后,NAFLD组血清FGF-21浓度水平明显高于基线血清FGF-21浓度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99.4 (253.9,754.2) pg/ml对比318.34 (169.64,520.77) pg/ml,P<0.05];非NAFLD组血清FGF-21浓度水平与基线血清FGF-21浓度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人体质量指数、总胆固醇、胰岛素抵抗指数、FGF-21是影响NAFL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血清FGF-21浓度水平高是NAFL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未来有可能成为干预NAFLD有效的分子靶点.
作者:詹磊磊;周红梅;陈荣国 刊期: 2015年第05期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e,OSAHS)是一种常见的睡眠调节障碍性疾病,具有患病率高,多系统损伤,危害性大的特点.研究结果显示OSAHS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密切相关,然而OSAHS引起NAFLD的确切机制尚不十分清楚.现就OSAHS与NAFLD相关性及可能的机制作一综述.
作者:陈理达;林其昌 刊期: 2015年第05期
代谢性疾病是近年来国内外关注的热点,其主要特征为多重心血管代谢危险因素的聚集,包括向心性肥胖、胰岛素抵抗、糖尿病、高血压及高脂血症[1].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显示肝脏在机体代谢中占有重要地位,不但是三大代谢完成的主要场所,还通过分泌各种蛋白对机体代谢产生广泛的影响.
作者:詹会霞;荣向路;郭姣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PNPLA3基因I148M多态性对人肝癌细胞株Huh-7细胞周期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 方法 利用构建成功的稳定表达PNPLA3基因野生型和PNPLA3基因I148M突变型的Huh-7细胞株,以空载体细胞为对照,流式细胞术检测转染的Huh-7细胞周期,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细胞周期调节因子Cyclin D1、p53的蛋白表达情况.荧光定量PCR检测Cyclin D1、p53的mRNA表达情况.两组间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 结果 三组间各细胞周期细胞所占比例的两两比较显示野生型组细胞周期G1期(58.53%±0.35%),G2/M期(24.87%±0.60%),S期(16.60%±0.26%)参数与对照组对应各期(G1期59.27%±0.15%;G2/M期24.23%±0.31%;S期16.50%±0.26%)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突变型组与野生型组相比,G1期细胞比例减少(突变型G1期38.37%±0.21%,P<0.05),S期与G2/M期细胞比例相应增加(突变型S期27.47%±0.35%,G2/M期34.17%±0.15%,P<0.05).与对照组相比,突变型组的p53 mRNA相对表达量明显上调(对照组1.06±0.41,突变型组6.54±0.34;P<0.05);野生型组p53 mRNA相对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66±0.30,P>0.05).Cyclin D1 mRNA各组中的相对表达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1.00±0.10,野生型组1.06±0.03,突变型1.11±0.04;P>0.05).结论 PNPLA3基因I148M多态性通过上调p53的表达引起Huh-7细胞周期紊乱.
作者:耿宁;姜曼;张丁丁;王健;辛永宁;宣世英 刊期: 2015年第05期
Rosai-Dorfman病(Rosai-Dorfman disease,RDD) 是一种罕见的疾病,主要发生于淋巴结内,又称窦组织细胞增生症伴巨淋巴结病[1].鲜见发生于淋巴结外者,而见于肝脏与胆囊之间软组织者,目前国内外尚罕见报道.RDD一般呈良性病程,但容易局部复发、恶变,甚至发生转移[2].肝细胞腺瘤亦称肝腺瘤,是来源于肝细胞少见的肝脏良性肿瘤,单发多见,偶有多发,临床上易与原发性肝癌、肝血管瘤、肝错构瘤等混淆,存在自发性出血倾向及恶变的可能.我们在2013年临床工作中收治1例发生于肝脏与胆囊之间软组织的RDD合并肝细胞腺瘤病例,结合文献分析其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作者:舒德军;彭慈军;朱洪江;梅永;李伟男;李雄雄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抗线粒体抗体M2亚型(AMA-M2)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及非PBC患者中的特点. 方法 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及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肝功能异常患者血清中的抗核抗体(ANA)、AMA及AMA-M2,对检测结果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计数资料以例和百分比描述,采用x2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5315例肝功能异常患者中,AMA-M2阳性占15.3% (811/5 315).AMA-M2阳性患者中78.4% (636/811)的患者确诊为PBC,4.4%(36/811)的患者确诊为PBC/自身免疫性肝炎(AIH)重叠综合征,4.4%(36/811)的患者确诊为药物性肝损伤,6.5%(53/811)的患者确诊为慢性乙型肝炎(CHB),3.3%(27/811)患者确诊为慢性丙型肝炎(CHC),0.6%(5/811)的患者确诊为戊型肝炎,0.9%(7/811)的患者确诊为酒精性肝病,0.5%(4/811)的患者确诊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0.8%(6/811)的患者确诊为原发性肝癌,0.1%(1/811)的患者确诊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AMA-M2水平在PBC组与PBC/AIH重叠综合征组比较,P> 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值均<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811例AMA-M2阳性患者中,AMA阳性占88.5% (718/811),ANA阳性占91.1% (739/811).PBC组的ALT、AST水平分别为(96.02±115.56)U/L和(94.82±83.32) U/L,显著低于药物性肝损伤组的(527.74±684.65) U/L、(490.60±716.89) U/L和戊型肝炎组的(1015.94±165.55) U/L、(665.4±297.14) U/L,F值分别为8.041、8.066,P值均<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BC组的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移酶水平分别为(265.16±179.08) U/L、(332.02±279.29) U/L,明显高于CHB组的(135.35±123.17)U/L、(140.27±229.24)U/L和CHC组的(85.65±27.77) U/L、(92.70±125.72)U/L,F值分别为3.911、4.081,P值均<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BC组IgM水平为(4.60±2.67) g/L,显著高于药物性肝损伤组的(1.76±1.15) g/L、CHB组的(2.02±1.41)g/L、CHC组的(1.48±0.92) g/L、戊型肝炎组的(1.40±0.68) g/L、酒精性肝病组的(1.57±1.07)g/L、非酒精性脂肪肝组的(1.05±0.72) g/L和原发性肝癌组的(2.64±2.26) g/L,F=16.83,P值<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AMA-M2检测对PBC诊断有重要的意义,且AMA-M2在药物性肝损伤、CHB、CHC、戊型肝炎,酒精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原发性肝癌等非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中仍然有较高阳性率,对上述患者需进一步排除是否合并PBC,对于AMA-M2阳性未诊断为PBC患者要长期密切随访观察,避免错过佳治疗时期.
作者:孙丽梅;王一鹏;刘燕敏;赵艳;张欣;王熠;赵丹彤;张海萍;马胤雪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分析预测肝炎肝硬化患者食管静脉曲张的无创指标,并建立模型预测食管静脉曲张程度. 方法 根据胃镜检查结果将294例肝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按食管静脉曲张程度分为两组,即无或轻度曲张组、中重度曲张组.对肝脏硬度值、血小板计数、脾脏厚度、血小板计数/脾脏厚度比值、门静脉直径、门静脉血流速度、Child-Pugh评分进行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可以有效预测食管静脉曲张及其程度的无创指标,并在此基础上构建预测模型.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应用x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方法评价模型的诊断价值并确定界值.结果 建立的无创预测模型受试者运行曲线显示,ROC曲线下面积为0.990,以积分0.898为界值,诊断的敏感性为96.5%,特异性为99.2%. 结论 由肝脏硬度、脾脏厚度、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计数/脾脏厚度、Child-Pugh评分五个无创指标建立的预测模型预测食管静脉曲张准确、敏感,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李勤涛;蒋力;张珂;黄容海;鲁岩;郭立民;赫嵘;贾哲;李宝亮 刊期: 2015年第05期
观察性研究(observational studies)是一种在实际临床环境中描述药物效果的研究手段[1-3],旨在一个没有人为干预因素影响下的自然医疗环境中观察药物的实际疗效.观察性研究又可称为非干预性研究(non-interventional research,或NIR).相对而言,随机双盲对照研究(randomized Double Blind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s或interventional studies)是在理想的条件下(即对研究对象进行严格筛选)对药物或某种治疗方法的有效性进行研究.
作者:李洪;魏来;贾继东;牛俊奇;饶慧瑛;郑志杰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中华肝脏病杂志》2006年至2014年的学术水平、学科地位、影响力、交流范围、被读者、作者使用情况和重视程度等,探讨本刊引文指标发展规律. 方法 通过万方数据库检索对2006年至2014年《中华肝脏病杂志》文献计量学指标进行统计与分析,统计分析指标包括载文量、引文量、作者统计、论文内容、期刊影响力、刊出时滞等,并作出分析,在引文指标方面与10年前相比较.结果 2006年至2014年《中华肝脏病杂志》刊出文章2 536篇,年载文量略有下降,文章篇幅增加.期刊引用指标中,影响因子保持学科领先,总被引频次、引用期刊数、他引率、即年指标、被引半衰期、基金论文比等指标均有较大幅度上升.作者单位分布广泛,其中院校及其附属医院与科研机构为肝病研究核心单位,作者合作度高,并在撰写文章方面紧跟学科前沿动态.结论 《中华肝脏病杂志》有能力对国内肝病领域的学术研究成果及时有效地报道,并为读者提供及时实用的信息获取渠道,受到国内肝病领域读者、作者的重视,对学科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作者:孙宇航;袁平戈;张大志;钟晓妮 刊期: 2015年第05期
一、前言我国是世界上肝癌高发国家之一,手术切除是肝癌的首选治疗方法,而病理学则是肝脏外科主要的支撑学科之一.为此,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中国抗癌协会临床肿瘤学协作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肝癌学组和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全国肝胆肿瘤及移植病理协作组于2010年制订了《原发性肝癌规范化病理诊断方案专家共识(2010年版)》(简称《共识》)[1];对推进我国肝癌病理诊断规范化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作者: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肝癌学组;中国抗癌协会病理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消化病学组;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肝脏外科学组;中国抗癌协会临床肿瘤学协作专业委员会;全国肝胆肿瘤及移植病理协作组 刊期: 2015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