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肝脏病杂志

中华肝脏病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007-3418
  • 国内刊号:50-1113/R
  • 影响因子:1.62
  • 创刊:1993
  • 周期:月刊
  • 发行:重庆
  • 语言:中文
  • 邮发:78-56
  • 全年订价:46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CA 化学文摘(美)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消化系统疾病
中华肝脏病杂志   2016年1期文献
  • 基于PCR测序技术的HBV感染者耐药突变临床分析

    目的 用PCR测序技术分析HBV感染者接受核苷(酸)类似物治疗过程中出现的耐药突变以及HBV基因型.方法 收集2013年6月至2014年5月入院治疗的317例慢性HBV感染者,所有患者均使用核苷(酸)类似物进行抗病毒治疗至少3个月.采用PCR直接测序法检测耐药突变位点.组间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x2检验或者U检验. 结果 317例HBV感染者中,119例发生了耐药突变,每种核苷(酸)类似物都有主要的耐药突变类型:拉米夫定的主要耐药突变类型是rtM204I+rtL 180M±rtL80I(30.9%);阿德福韦的主要耐药突变类型是rtA181T/N(21.3%)、rtS213T/N(21.3%)和rtV214A (21.3%);恩替卡韦的主要耐药突变类型是rtL180M(48%);rtM204I是替比夫定的主要耐药突变类型;rtA194T是替诺福韦的主要耐药突变类型.不同HBV基因型耐药突变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11,P>0.05).2例替诺福韦预存耐药突变rtA 194T被检出.结论 本研究基于PCR测序技术成功分析HBV感染者核苷(酸)类似物耐药突变情况以及HBV基因型的分布,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了参考.

    作者:蒋贝;戴晨阳;李秀梅;苏瑞;徐健;曹宇;侯伟;陆伟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氧化苦参碱抑制体外细胞培养模型HCV感染靶细胞研究

    目的 通过构建HCV体外细胞培养模型(HCVcc)系统,验证氧化苦参碱抗HCV的作用. 方法 通过构建HCVcc系统,检测氧化苦参碱对感染HCV靶细胞24、48 h和72 h细胞增殖的影响和氧化苦参碱组和对照组中感染HCV靶细胞中HCV mRNA的表达水平变化,免疫荧光观察氧化苦参碱对Huh7.5.1细胞HCV蛋白荧光表达情况,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单样本t检验判定统计学意义. 结果 2、4、8和12 g/L氧化苦参碱分别作用于感染J6cc的Huh7.5.1细胞24、48、72 h后,即呈明显的时间-剂量依赖性(P<0.05);氧化苦参碱处理组中感染J6cc的Huh7.5.1细胞中HCV mRNA相对表达量为0.59±0.12,与正常对照组基数1相比,HCV mRNA表达水平明显下降(t=8.909,P<0.05);随着氧化苦参碱药物浓度2~ 12 g/L逐渐增大,HCV蛋白荧光表达量逐渐减弱.结论 成功构建J6cc HCV系统,初步验证了氧化苦参碱的抗丙型肝炎病毒作用.

    作者:陈娜;刘叶红;刘小静;陈云茹;郭永红;刘敏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对Polo样激酶1表达的调控作用

    目的 探索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HBx)对Polo样激酶1(Plk1)的表达调控作用.方法 pCMV-HA-HBx表达质粒瞬时或稳定转染HepG2细胞,Western blot检测HBx对Plk1蛋白水平的影响;采用荧光素酶活性实验检测HBx对Plk1基因启动子活性的影响,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HBx对Plk1 mRNA水平的影响;采用Cycloheximide阻断新蛋白合成后检测HBx对Plk1蛋白半衰期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HBx对细胞周期的影响.组间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 结果 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瞬时和稳定表达外源HBx蛋白都能显著上调S期HepG2细胞的Plk1蛋白相对水平(1.242±0.133与2.683±0.396,P<0.05;1.340±0.128与3.683±0.349,P<0.01).荧光素酶活性和实时荧光定量PCR实验证实,HBx对Plk1基因的转录水平无影响,而Western blot实验证实HBx能抑制S期Plk1蛋白的泛素化降解,使Plk1蛋白半衰期由30 min延长至90 min.与对照组相比,HBx过表达能促进S期和G2/M期细胞比例的增加(分别为31.65%与24.56%,9.43%与4.47%),G0/G1期细胞比例的减少(58.92%与70.97%).结论 HBx能通过抑制S期Plk1蛋白的降解进而上调Plk1蛋白的水平.

    作者:屠静;张婷;程锦;曾浈浈;鲁凤民;陈香梅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TJP2基因缺陷所致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的研究进展

    婴儿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PFIC)是引起婴儿黄疸、肝功能异常的常见疾病,其病因学和发病机制的研究有新进展.2014年日本学者提出TJP2基因突变引起PFIC4型,对其发病机制的了解为国内诊断婴儿PFIC提供新思路.

    作者:张婧;俞蕙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超声引导下肝恶性肿瘤射频消融治疗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

    目的 评估超声引导下肝恶性肿瘤射频消融治疗的效果和影响因素.方法 以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来我院行RFA治疗的肝恶性肿瘤患者360例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术后至少3个月随访影像学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分析患者RFA后病灶完全消融率、残留率、复发率和进展率,探讨肝恶性肿瘤RFA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结果 360例患者行肝RFA治疗的次数总共为392次,消融病灶数为412个,病灶直径为(2.51±1.10) cm.术后3个月肿瘤完全消融率为86.11% (310/360),复发率为7.78% (28/360),进展率为6.11% (22/360).肿瘤残留率受肿瘤位置(位于大血管旁)、病灶大小(≥3cm)和病灶数目(≥3个)的影响(x2值分别为4.431,10.889,8.000;P值均<0.05).肿瘤复发率和进展率受病灶数目(≥3个)影响(x2值分别为29.032,22.092,P< 0.05).结论 RFA术对控制肝脏恶性肿瘤局部进展具有良好的效果,肿瘤的完全消融率受位于大血管旁、病灶的大小和数目的影响,肿瘤的复发率和进展率受病灶数目的影响.

    作者:郑孝文;赵永福;唐哲;吴阳;张水军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抗核孔膜蛋白和抗核体蛋白抗体对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诊断价值的meta分析

    目的 系统评价抗核孔膜蛋白(GP210)抗体和抗核体蛋白(SP100)抗体对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的诊断价值.方法 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MEDLINE、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万方).按文内所述纳入标准收集抗GP210抗体和抗SP100抗体诊断PBC的研究,采用QUADAS量表进行质量评价,利用Meta-disc1.4及RevMan5.2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绘制SCRO曲线. 结果 共纳入25项抗GP210抗体和21项抗SP100抗体的研究.抗GP210抗体对PBC的诊断优势比(DOR)、汇总灵敏度和汇总特异度分别是24.854 (95% CI,11.957 ~ 51.660)、0.272 (95% CI,0.257 ~ 0.288)和0.985 (95% CI,0.982~0.988),抗SP100抗体DOR、汇总灵敏度和汇总特异度分别是9.133 (95% CI,4.739 ~ 17.600)、0.231 (95%CI,0.213 ~ 0.249)和0.977 (95% CI,0.973 ~ 0.981). 结论 抗GP210抗体和抗SP100抗体对于PBC诊断特异度高,但灵敏度较低.

    作者:邓红梅;胡世玲;陈维贤;黄英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失代偿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的安全性与疗效

    目的 回顾性研究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硬化失代偿期(HBV-D-LC)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入组HBV-D-LC患者60例,给予综合治疗联合静脉输注UC-MSC,UC-MSC细胞剂量为(0.5~ 1.0) ×106个/kg,每月1次,共输注3次;按照1∶2原则匹配120例HBV-D-LC患者作为对照组,给予综合治疗,匹配因素包括年龄、性别、诊断和随访时间.收集并记录观察组输注UC-MSC前后及对照组随访期间的血清生物化学指标、血常规、腹部B型超声、CT和(或)MRI检查、Child-Pugh评分及不良反应等数据.计量资料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在回输UC-MSC后12周以及24周胆碱酯酶和白细胞水平显著升高(P< 0.05);12周、24周和96周球蛋白水平明显升高(P< 0.05);l2周、24周和48周的碱性磷酸酶水平有明显升高(P<0.05);Child-Pugh评分在12周开始降低(P<0.05).但两组间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白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肾脏功能指标和凝血酶原活动度等指标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 人UC-MSC治疗可有效改善HBV-D-LC患者的胆碱酯酶和白细胞水平,降低Child-Pugh评分,且安全性良好,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于双杰;陈黎明;吕飒;李元元;杨斌;耿华;林沪;王嗣予;徐若男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肝脾硬度联合门静脉宽度评估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风险

    目的 使用瞬时弹性成像技术测量肝脾脏硬度,联合门静脉宽度评估肝硬化患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风险. 方法 纳入2014年4月至2015年3月就诊的肝硬化患者73例,行肝功能ChildPugh分级,超声测量门静脉宽度,Fibro Touch测量肝脾硬度,以及电子胃镜、上腹部CT和血清学相关检查,并计算血清学肝纤维化指标谷草转氨酶/血小板比率指数与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比率值.根据胃镜检查结果,将研究对象分为A、B两组,A组为重度食管胃底静脉曲张(EV)者,具有高度出血风险,B组为无或轻中度EV者,具有低度出血风险.首先通过计量资料t检验及计数资料x2检验筛选出组间有差异的变量,分析其与重度EV相关性,并计算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然后通过二分类变量Logigic回归对组间有差异的变量进行联合,评估多变量联合后对重度EV的诊断效力,从而评估其对出血风险的预测价值.结果 仅肝脏硬度(LSM)、脾脏硬度(SSM)与门静脉宽度(PVW)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SM、SSM、PVW与EV之间均存在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267,0.499和0.369(P<0.05).LSM、SSM、PVW诊断重度EV的界值分别为23.4kPa,40.3 kPa和11.5mm,其ROC曲线下面积(AUROC)分别为0.655、0.788、0.709;LSM联合PVW的AUROC为0.773;SSM联合PVW的AUROC为0.840.结论 脾脏硬度联合门静脉宽度评估重度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具有较高的诊断效力,优于肝脏硬度、脾脏硬度、门静脉宽度、肝脏硬度联合门静脉宽度,对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作者:郭芸蕾;鲁晓岚;程妍;史海涛;谢丹红;李红;董蕾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自身免疫性肝病的诊治:从共识到指南

    自身免疫性肝病是一组由异常自身免疫介导的肝胆炎症性损伤,早期诊断和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预后及其生活质量.本次由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消化病学分会和感染病学分会联合推出的自身免疫性肝病4部共识意见,是我国肝病学界里程碑事件之一,必将对规范和提高我国自身免疫性肝病的诊治产生深远的影响.我们亟需开展多中心的合作研究特别是随机对照的前瞻性研究,以阐明我国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优化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法,为终提出我国自身免疫性肝病诊治指南提供循证医学依据.

    作者:马雄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美国肝病研究学会首次联合会会议纪要

    由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主办的“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美国肝病研究学会首次联合会议”分别于2015年7月18日在北京、2015年7月19日在上海召开.美国肝病研究学会(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Liver Disease,AASLD)候任主席(2017年)、美国密歇根大学骆淑芳(Anna Suk-Fong Lok)教授、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Chinese Society of Hepatology,CSH)主任委员魏来教授、CSH副主任委员陆伦根教授共同担任本次会议主席.

    作者:黄睿;饶慧瑛;陈红松;陆伦根;魏来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2015)

    一、概述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rimary sclerosing cholangitis,PSC)是一种以特发性肝内外胆管炎症和纤维化导致多灶性胆管狭窄为特征、慢性胆汁淤积病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自身免疫性肝病.上述胆道的改变用目前可查的任何继发因素都无法予以解释,故需与继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相鉴别.PSC发病隐匿,患者早期常无典型症状,病情进行性加重可导致反复胆道梗阻和胆管炎症,终可发展为肝硬化和肝功能衰竭,故早期的诊断及处理对于患者的预后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自身免疫性肝炎诊断和治疗共识(2015)

    一、概述自身免疫性肝炎(autoimmune hepatitis,AIH)是一种由针对肝细胞的自身免疫反应所介导的肝脏实质炎症,以血清自身抗体阳性、高免疫球蛋白G和(或)γ-球蛋白血症、肝组织学上存在界面性肝炎为特点,如不治疗常可导致肝硬化、肝功能衰竭[1].AIH的临床表现多样,一般表现为慢性、隐匿起病,但也可表现为急性发作,甚至引起急性肝功能衰竭.

    作者: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又名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诊断和治疗共识(2015)

    一、概述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PBC)是一种慢性肝内胆汁淤积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遗传背景及环境等因相互作用所导致的异常自身免疫反应有关.PBC多见于中老年女性,常见的临床表现为乏力和皮肤瘙痒;其病理特点为进行性、非化脓性、破坏性肝内小胆管炎,终可发展至肝硬化;血清抗线粒体抗体(antimitochondrial antibody,AMA)阳性,特别是AMA-M2亚型阳性对本病诊断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作者: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 刊期: 2016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