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肝脏病杂志

中华肝脏病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007-3418
  • 国内刊号:50-1113/R
  • 影响因子:1.62
  • 创刊:1993
  • 周期:月刊
  • 发行:重庆
  • 语言:中文
  • 邮发:78-56
  • 全年订价:46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CA 化学文摘(美)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消化系统疾病
中华肝脏病杂志   2016年2期文献
  • 红细胞分布宽度对丙型肝炎相关肝病进展评估的价值

    既往研究认为,红细胞分布宽度(red bloo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RDW)是反映外周血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一个定量指标.近年来,不断有学者报道RDW在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塞、炎症性肠病、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疾病的鉴别诊断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而究其机制,可能与RDW能反映体内炎症的严重程度相关,其与高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一样,是机体炎症激活的反映[1].近期亦出现不少关于RDW与慢性肝病这种慢性炎症性疾病之间相关性的报道,但主要是针对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者及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

    作者:金蕾;李旭;叶珺;郜玉峰;杨凯;魏艳艳;夏国美;李芳;邹桂舟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ANI鉴别酒精性肝病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价值

    脂肪性肝病(FLD)是一种常见病,按病因可分为酒精性脂肪性肝病(AFLD)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前者为酒精性肝病(ALD)的一个类型.ALD和NAFLD在全球范围内已成为严重的健康问题[1].在我国,ALD与NAFLD的发生率分别约4.5%、 15%[2].在临床工作中,两种疾病的鉴别诊断非常重要,因其关系到治疗方案的选择以及器官移植的优先权和器官分配等问题[3-4].肝活组织学检查是确立诊断的“金标准”,但由于其为有创性操作且存在一定风险[5],因此其应用受到一定限制.

    作者:王俊岭;李萍;江智龙;杨秋辉;刘勇钢;石瑞芳;宓余强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经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射频消融治疗第二肝门区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观察

    第二肝门区肿瘤由于解剖结构复杂,使肝切除难度大、手术风险加大,术后复发率高、预后欠佳,不少学者视之为手术治疗禁区2].有报道认为对于邻近肝门区、胆管、腹腔内重要脏器的肿瘤,射频消融(RFA)治疗时容易损伤上述器官[3].但也有作者持不同观点,夏念信等[4]报道RFA治疗第二肝门区肝癌取得较好疗效,并发症并无明显增加.本研究采用全麻CT引导下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RFA治疗第二肝门区恶性肿瘤取得较好疗效且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作者:胡鸿涛;黎海亮;郭晨阳;姚全军;程洪涛;肖金成;耿翔;马俊丽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麻黄对半乳糖胺/脂多糖诱导的大鼠急性肝衰竭的保护作用

    麻黄碱/伪麻黄碱在D-半乳糖胺/脂多糖(D-GalN/LPS)诱导的大鼠急性肝衰竭中有非常好的保护作用,它们主要是抑制这种模型中的肿瘤坏死因子(TNF)α大量表达[1].麻黄在中医药里较有特色,古籍记载它可以治疗黄疸,而国外文献中报道它有肝毒性作用[2-3].因此,有必要作进一步研究.一、材料与方法1.主要试剂与药物:D-GalN购自江苏南通Panya公司,LPS (O55:B5)购自美国Sigma公司,TNFα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试剂盒购自奥地利Bender公司.

    作者:韩燕;祝峻峰;吴中平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FibroScan(R)实施受控衰减参数诊断脂肪肝的价值

    目的 探讨FibroScan(R)实施受控衰减参数(CAP)在慢性肝病(CLD)患者中诊断脂肪肝的价值. 方法 前瞻性研究2013年2月至2014年5月于天津市第二人民医院行肝组织病理检查并在1周内行CAP检测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慢性丙型肝炎(CHC).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依据指南将肝脂肪变分为S0<5%,S1:5% ~ 33%,S2:34% ~ 66%,S3:≥67%.以阳性为诊断标准绘制ROC曲线,Youden index大时选取佳cut-off值.采用一元线性相关回归与多元逐步回归分析CAP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纳入427例患者,NAFLD 19例(4.4%),CHB 383例(89.7%),CHC 25例(5.9%).CAP诊断肝脂肪变≥5%,≥34%和≥67%的佳cut-off值分别为230 (dB/m),252 (dB/m)及283 (dB/m)(AUROC值分别为0.803,0.942,0.938,Z值分别为14.194,28.385,16.486,P值均<0.01).CAP能区分S0与S1,S1与S2,S0与S2,S0与S3,S1与S3(Z值分别为10.109,10.224,47.81,29.917,10.999,P值均<0.01),但不能区分S2与S3(Z=0.656,P=0.5116).一元线性相关回归分析及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提示仅人体质量指数(BMI) (B=4.001,P< 0.01)及肝脂肪变性(B=33.015,P<0.01)与CAP有相关性.CAP与肝组织病理诊断的符合率:与S0为77.4%,与S3为81.0%,与≥S2为96.2%. 结论 CAP对CLD患者脂肪肝的诊断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能很好区分除S2与S3之外的任何脂肪肝分级;但受BMI影响,未发现与肝纤维化、炎症、肝脏硬度值(LSM)及病因等因素有关.

    作者:徐亮;李萍;陆伟;史琦玉;石瑞芳;张孝盈;刘勇钢;王秋静;范建高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血清骨保护素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无创性诊断的价值

    目的 探究骨保护素(OPG)与NAFLD进展的相关性,无创性预测诊断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 方法 筛选136例配套肝穿刺活组织标本及其肝穿刺1周血清标本的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83例经B型超声检查无脂肪肝症状的正常健康人群作为对照.测量身高、体质量、腰围等生理指标,计算体质量指数;检测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AST/ALT、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移酶、总胆固醇、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生物化学指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双抗夹心法测定血清中OPG浓度水平.据资料不同采用秩和检验、x2检验、t检验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Spearman相关分析、LSD检验或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血清OPG与AST及TG具有相关性(P<0.05),与肝细胞脂肪变性、气球样变、小叶内炎症、汇管区炎症及纤维化程度呈高度相关(P< 0.01);随NAS评分增高其浓度降低,呈高度负相关(r=-0.928,P<0.01);NASH患者血清中OPG明显低于无NASH患者,经ROC曲线分析,曲线下面积AUROC=0.963,利用Youden指数确定佳敏感性为96.1%,特异性为97.4%,佳截断值为242.96 ng/L,具有较高的诊断能力.结论 NASH患者血清OPG水平显著降低,血清OPG可作为评价NASH及其严重程度的独立预测因子,可以作为一个无创性诊断指标对NASH进行诊断.

    作者:杨美;刘义思;周光德;郭晓东;邹赛英;刘树红;蒋丽娜;刘元;朱莉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六味五灵片保护小鼠急性肝损伤与抑制肝细胞高迁移率族蛋白B-1的胞质移位有关

    目的 六味五灵片对D-氨基半乳糖和脂多糖(D-GaIN/LPS)急性肝损伤高迁移率族蛋白β-1 (HMGB1)肝细胞胞质移位和释放的影响.方法 D-氨基半乳糖(400 mg/kg)和脂多糖(5μg/kg)腹腔注射建立Balb/c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24只健康小鼠随机均分为急性肝损伤对照组和六味五灵片治疗组.检测1周内不同时间点各实验组ALT和AST水平,36h取肝脏进行病理检测,检测血清HMGB1、肿瘤坏死因子Gα(TNFα)、白细胞介素(IL)1 β、IL 6、补体3a (C3a)和C5a水平,免疫组织化学分析HMGB1的肝细胞表达和胞质移位.结果 六味五灵片治疗组6、12和24h的ALT水平分别为(225.33±181.64)U/L、(1 509.53±182.51) U/L和(162.89±86.51)U/L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71.17±174.72) U/L、(7 149.52±734.25) U/L和(1 318.16±557.71) U/L,t值分别为3.38、25.82、7.09,P值均<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ST水平(179.22±94.57) U/L、(590.92±190.92) U/L和(231.24±87.7) U/L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61.91±209.6) U/L、(2266.48±705.64) U/L和(444.32±117.01) U/L,两两比较,t值分别为5.76、7.94和5.05,P值均< 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六味五灵片治疗组6和12h的HMGB1水平(54.21±11.89)ng/ml和(49.23±5.97) ng/ml显著低于对照组的(72.07±13.65) ng/ml和(68.71±13.07) ng/ml,t值分别为3.41、4.70,P值均<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2h的TNF α、IL-1 β、IL-6水平分别为(163.62±9.12) pg/ml、(15.66±13.13) pg/ml和(7.10±3.06) pg/ml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37.09±51.47) pg/ml、(37.43±18.68) pg/ml和(21.42±8.23) pg/ml,t值分别为4.86、3.30、5.65,P值均< 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12h的C3a和C5a水平分别为(9.83±2.96) ng/ml和(7.23±1.55) ng/ml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52±1.27) pg/ml和(2.16±1.03) ng/ml,t值分别为7.86、9.67,P值均<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六味五灵片治疗组肝脏炎症坏死较对照明显减轻,肝细胞HMGB1的胞质移位率8.15%±2.11%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8.76%±7.37%,P<0.01.结论 六味五灵片降低急性肝损伤肝细胞HMGB1胞质移位,减轻肝脏炎症反应.

    作者:雷延昌;李雯;罗盼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红细胞计数与肝功能状态的关联性分析

    目的 比较不同肝病患者的红细胞计数的变化,探讨红细胞计数与肝损害程度的关系.方法 收集1 427例原发性肝癌患者,172例肝硬化患者和185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进行Child-Pugh分级.回顾性分析不同肝病患者红细胞计数的差异,探讨红细胞计数与肝功能状态的关联.据资料不同分别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Kruskal Wallis H检验、秩和检验、Spearman秩和相关检验、x2检验.结果 慢性肝炎患者、肝癌患者和肝硬化患者的红细胞计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慢性肝炎>肝癌>肝硬化(P< 0.05).肝硬化患者中,红细胞计数在Child-Pugh分级较高的患者中倾向于降低(P<0.05). 结论 红细胞计数可反映肝硬化患者的肝损害程度,或可为完善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预测模型提供依据.

    作者:谢宵梦;王雷婕;姚明解;文夏杰;陈香梅;尤红;贾继东;赵景民;鲁凤民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甘油三酯在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减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目的 研究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 (FGF-21)减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体内外模型中甘油三酯(TG)的作用及其机制. 方法 (1)用混合游离脂肪酸(FFA)构建L02细胞脂肪变模型,分别给予不同浓度FGF-21或非诺贝特处理细胞,24 h后进行油红O染色观察细胞脂肪变程度,同时测定细胞内TG含量.用RT-PCR及Western blot分别检测各组细胞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SREBP)-1c mRNA及蛋白的表达情况.(2)用高脂饮食构建小鼠脂肪变模型,分别腹腔注射FGF-21和非诺贝特,8周后取小鼠全血及肝脏标本,进行HE染色观察肝脏脂肪变情况,并测定血清中TG、ALT和AST的水平及肝脏中TG含量.多组间数据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用LSD-t法进行两两比较. 结果 (1)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细胞发生明显脂肪变性,细胞内脂滴数量和TG含量均升高(t口=-20.57,P<0.01).FGF-21可降低细胞内脂滴数量及TG含量(F=98.16,P<0.01),且呈浓度依赖关系.此外,模型组SREBP 1c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较对照组均升高(tmRNA=-10.73,P<0.01;t蛋白=-0.1006,P<0.01).FGF-21可抑制其升高(F=161.35,P< 0.01;F=36.72,P<0.01).(2)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肝脏发生明显脂肪变性,血清及肝脏中TG含量均显著增高(t血清=-18.84,P<0.01;t肝脏=15.71,P<0.01).FGF-21可改善小鼠肝脏脂肪变性,降低血清及肝脏中TG水平(t血清=18.11,P<0.01;t肝肿=9.46,P< 0.01).此外,FGF-21还可降低NAFLD小鼠血清ALT和AST含量(tALT=25.93,P<0.01;tAST=12.50,P<0.01).结论 FGF-21可能通过抑制SREBP-1c基因的表达进而抑制TG的合成,进一步证实了FGF-21对NAFLD的潜在治疗作用,从而为NAFLD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作者:陈立震;姜曼;辛永宁;王健;刘洋;姜相君;宣世英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乙型肝炎病毒促进肝细胞性肝癌发生的机制

    肝细胞性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大部分发生在发展中国家.HBV感染是HCC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HBV可通过多种机制引起和促进HCC发生:HBV感染引起免疫反应导致反复肝脏炎症、损伤、再生和疤痕修复反应,形成炎症、纤维化、免疫缺陷微环境;HBV可整合入宿主肝细胞基因组引起遗传学改变和HCC相关基因表达的变化;HBV表达多种活性蛋白,特别是HBx及S蛋白,可通过反式激活和与细胞内特定蛋白相互作用、活化多种信号途径、诱导异常的表观遗传改变促进HCC发生;此外,HBV突变也影响HBV相关HCC的发生.

    作者:张原青;郭津生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乙型肝炎疫苗阻断母婴传播的新挑战:隐匿性感染

    部分HBsAg阳性母亲所生婴儿免疫阻断后虽然HBsAg阴性且抗-HBs阳性,即符合目前HBV母婴阻断成功的标准,但其血清HBV DNA检测阳性,提示这些婴儿免疫阻断后存在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OBI).免疫阻断后婴儿OBI的潜在临床意义及其对HBV母婴阻断策略的挑战应引起重视.现对HBsAg阳性母亲所生婴儿免疫预防后OBI的流行病学、血清学特点以及相关因素等方面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刘亚琳;卢颖;李杰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肝移植后新发自身免疫性肝炎

    肝移植患者移植后可出现新发自身免疫性肝炎(de novo autoimmune hepatitis,de novo AIH),该病在肝移植人群中发病率为1.7% ~ 6.6%,多见于有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胆道闭锁、胆汁淤积性肝病等肝脏基础疾病的患者,移植与发病间隔在3个月至16年间,多数为移植后1年以上发病,可见于任何年龄段,儿童移植患者中女性多于男性,成人无明显性别差异,主要表现为以转氨酶升高为主、伴或不伴黄疸的肝脏生物化学指标异常、免疫球蛋白IgG升高、多种自身抗体阳性,组织学特点为淋巴浆细胞浸润、界面性肝炎、肝细胞坏死、纤维化等,对激素和硫唑嘌呤敏感,可反复发作.

    作者:罗碧芬;魏来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声脉冲辐射力技术鉴别诊断肝脏局灶性病变

    目的 探讨声脉冲辐射力(ARFI)技术在肝脏局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ARFI技术对163例肝脏局灶性病变患者169个病灶及15名正常志愿者进行检测,获取并比较各组病变的声触诊组织成像(VTI)图和剪切波速(SWV)测值.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其中两两比较采用SNK法检验. 结果 肝脏良性病灶硬度可较周围肝实质硬、软或等同,内部质地常较均匀,弹性图与二维图径线比接近1.血管瘤病灶典型VTI弹性图可出现“蜂窝样”改变.肝脏恶性病灶硬度多较周围肝实质硬,弹性图与二维图径线比>1.转移癌病灶典型VTI弹性图可出现“牛眼症”改变.以SWV测值≥2.08 m/s作为肝脏恶性病变的诊断阈值,其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约为90.3%、76.9%、84.2%.低分化肝细胞癌硬度较中、高分化肝细胞肝癌显著增大(t=5.319,P<0.05;t=6.372,P<0.05).结论 ARFI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可客观反映肝脏局灶性病变的质地硬度改变,有利于肝脏良恶性局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

    作者:包中涛;古立娟;刘景丰;魏凌淋;叶真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抗磷脂综合征继发布加综合征1例

    1.病历资料:患者女性,38岁,主因“双下肢水肿1月余,发现腹腔积液8天”于201501-08收入我科.患者1月余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水肿,伴间断右上腹隐痛、乏力、纳差、恶心.于外院查血常规无异常,生物化学检测结果显示:丙氨酸转氨酶(ALT)正常,天冬氨酸转氨酶(AST) 53.3 U/L,碱性磷酸酶(ALP) 513.2 U/L,γ-谷氨酰转移酶(GGT)251.7 U/L,总胆红素(TBil) 59.8 μmol/L,直接胆红素(DBil)34.5μmol/L,游离胆红素(IBil)25.3μmol/L,腹部超声提示:腹、盆腔游离积液.

    作者:赵小洁;刘揆亮;吴静;刘红;林香春;刘勇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老年人非酒精性脂肪肝

    随着年龄增长,肝脏的疾病谱也在发生着很大的变化,老年人发生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不仅导致肝脏功能低下,而且还是肝外疾病(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的主要原因.本文详细讨论了老化肝脏的形态结构和功能,老年人体弱、营养不良和运动受限的特点,以及老年人多重疾病和多重用药的现状,提出了国内外认为比较合理的老年人NAFLD诊断和治疗方案供临床参考.

    作者:王炳元;刘露露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与高尿酸血症相互关系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尿酸是机体嘌呤代谢的终末产物,尿酸水平升高显著增加痛风、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等疾病发病风险.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高尿酸血症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关系密切.本文结合笔者所在课题组近年来研究结果,就高尿酸血症与NAFLD相互关系及其机制研究进展作一概述.

    作者:厉有名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断方面新进展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是常见的慢性肝脏疾病,它的疾病谱涵盖单纯性肝脏脂肪变、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纤维化和肝硬化.目前关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病理学诊断仍然是金标准,可以判断肝脏脂肪变程度、炎症分级和纤维化分期,但其有创性及很难动态观察限制了临床使用.新兴的诊断的标志物不断被发现,新的无创性诊断组合也被新近报道,而影像学中核磁共振成像的发展、瞬时弹性超声和受控衰减指数不断发展都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非创伤性诊断提供了新方法.

    作者:曲颖;陆伦根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肥胖症、糖尿病、代谢综合征患者为常见的肝脏疾病.代谢综合征是NAFLD的严重类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重要预测指标,而糖尿病是NASH患者并发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的危险因素.随着肥胖症和糖尿病全球化的流行趋势,NAFLD已成为世界性的公共卫生问题.NAFLD不仅是肝病残疾和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还与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高发有关.NAFLD的有效防治可望显著减少肝病和心血管疾病负担.为此,本文介绍NAFLD诊断和防治方面的新进展.

    作者:朱婵艳;周达;范建高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核苷(酸)类抗病毒药物用于乙型肝炎母婴阻断-国际相关指南解读

    孕妇血清HBV DNA高载量是影响HBV母婴阻断的关键因素.对血清HBV DNA水平较高(106~107 IU/ml)孕妇在妊娠中后期应用抗病毒药物,可使孕妇产前血清中HBV DNA水平降低,从而可显著提高新生儿的母婴阻断成功率.本文对亚太肝病学会、欧洲肝病学会、英国国立优质卫生和保健研究所、韩国肝病学会及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相关指南中涉及以阻断HBV母婴传播为目的对HBV携带孕妇进行抗病毒治疗相关内容进行解读.

    作者:李杰 刊期: 2016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