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肝脏病杂志

中华肝脏病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007-3418
  • 国内刊号:50-1113/R
  • 影响因子:1.62
  • 创刊:1993
  • 周期:月刊
  • 发行:重庆
  • 语言:中文
  • 邮发:78-56
  • 全年订价:46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CA 化学文摘(美)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消化系统疾病
中华肝脏病杂志   2016年7期文献
  • 23例维吾尔族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分析

    肝豆状核变性(又称为Wilson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性疾病,1912年由Wilson医生首次报道而得名;其发病机制为体内大量堆积的铜沉积在基底节、角膜、肝脏及肾脏等组织引起相应的症状[1].根据受累器官的不同分为神经型、肝型、肾型及混合型等,然而其临床表型及出现顺序在不同人群中存在差异[2].据报道,美洲巴西人群首发表现以肝害多见[3],而欧洲患者则以神经型为主;在我国汉族患者中早期以肝型起病的多见,晚发型多以神经系统损害为主[4-6].

    作者:艾山江·玉苏甫江;沙晶;党辉;玛依努尔·买买提;段凤梅;朱沂;李红燕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肝癌相关脑出血的临床特点分析

    脑出血是癌症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1-2].躯体的癌症可以导致患者发生脑出血风险升高,提示癌症本身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导致患者脑出血的发生,即癌症相关脑出血(cancer-related cerebral hemorrhage) [3-4].新近的研究发现,癌症相关脑出血,与脑内原发肿瘤以及躯体癌症脑内转移瘤的瘤体内出血、凝血功能障碍、静脉血栓致脑出血等因素有关[4-7].然而,由于癌症的细胞类型、所在部位、所处生长阶段及颅内转移与否等情况复杂多样,可能导致癌症相关脑出血临床特点的多样性.因此,选择一种特定的癌症进行精准的研究,将更有利于癌症相关脑出血临床特点及其机制的阐明.

    作者:卢秋红;黄戈伦;梁志坚;秦超;程道宾;陈莉;虞丽霞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合并黄疸的临床分析:附6例典型病例报告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以下简称“甲亢”)合并黄疸为甲亢性肝损害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具体患者的具体临床表现却是具有多样性的.甲亢患者中肝功异常的发生率为46% ~ 88%.在未接受治疗的甲亢患者中,发病率可达45% ~ 90%[1].甲亢性肝损害的发生率与年龄、病程及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而其临床表现相对轻微且缺乏特征性,常以肝酶轻度升高为主,黄疸则非常少见.甲亢并黄疸的主要原因有:(1)甲亢本身引起;(2)合并药物性肝损害:包括抗甲状腺药物及其他药物;(3)合并其他肝脏疾病:包括病毒性肝炎及自身免疫性肝病[2]由于甲亢一旦合并重度黄疸常提示病情危重,而针对引起黄疸的主要原因,治疗上的侧重点不一.我们就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2012年1月至2013年8月6例典型病例,报道如下.

    作者:刘思齐;詹俊;陈慧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螺内酯透皮贴剂对CCl4诱导的小鼠肝硬化腹水的消退作用

    腹水是失代偿期肝硬化常见的临床症状[1].螺内酯为治疗肝硬化腹水常用的利尿剂之一.当前,临床应用的螺内酯多为口服制剂.然而,肝硬化腹水患者应严格限制水的摄入量.由于存在不同程度的消化道淤血,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消化、吸收能力减弱.同时,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常伴有严重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口服药物易刺激发生上消化道出血,危及患者生命.透皮贴剂具有使用安全方便、药效稳定持久、无首过消除等特点,可适用于肝硬化腹水患者.既往研究显示,螺内酯具有独特的分子特性,易透过皮肤角质层,适于做成透皮吸收制剂[2].本研究旨在制备螺内酯透皮贴剂,并研究其对CC14诱导的小鼠肝硬化腹水的消退作用.

    作者:高帅;范玉琛;赵静;田明明;李海铭;李风;王凯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病肝移植术后乙型肝炎复发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影响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病患者肝移植术后乙型肝炎复发的危险因素,为采取有效预防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4月至2013年12月907例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病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乙型肝炎复发的单因素分析采用x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分析.结果 907例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性肝病患者肝移植术后随访1~144个月,中位随访时间50.9个月,56例患者乙型肝炎复发,复发率为6.1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HBeAg阳性、术前HBV DNA阳性、供肝抗-HBc阳性、术后肝癌(HCC)复发及术后预防乙型肝炎复发方案均与肝移植术后乙型肝炎复发明显相关(P< 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HBeAg阳性[P< 0.05,OR=1.891,95%可信区间(CI):1.064 ~ 3.360]、供肝抗-HBc阳性(P<0.01,OR=3.128,95% CI:1.591 ~ 6.151)与术后HCC复发(P<0.01,OR=4.365,95% CI:2.152 ~ 8.857)均是乙型肝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术前HBeAg阳性、术后HCC复发及供肝抗-HBc阳性均是肝移植术后乙型肝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拟接受肝移植患者,术前给予抗病毒治疗,降低HBV载量,以及术后采取有效预防措施是预防和减少术后乙型肝炎复发的关键.

    作者:章拔翠;陈虹;王旭;范铁艳;李俊;张庆;陈新国;徐光勋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及其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形成(PVT)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诊治的肝硬化合并PVT患者65例(PVT组),选取同阶段肝硬化无PVT患者70例作为对照(无PVT组).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影像学检查结果、临床表现及并发症等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并筛选出相关危险因素.计量资料两组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出相应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PVT组与无PVT组患者相比,年龄、性别、民族、病因、白细胞、血小板、国际标准化比值、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血清肌酐、总胆红素、脾静脉内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 0.05),而D-二聚体[(1.87±1.45) mg/ml与(0.55±0.58) mg/ml]、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18.57±19.46)μg/ml与(5.45±6.00)μg/ml]、血红蛋白[(99.32±26.73)g/L与(112.64±25.03) g/L]、白蛋白[(28.51±5.19) g/L与(33.07±7.94) g/L]、门静脉内径[(12.53±2.70) mm与(11.17±1.79) mm]、脾脏厚度[(5.12±0.95) cm与(4.56±0.83) cm]、脾脏长度[(15.35±3.21)cm与(13.86±2.82)cm]、Child-Pugh评分[(7.66±2.06)分与(6.93±1.8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0.05).腹泻、肠梗阻、肝肾综合征、肝性脑病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而腹痛(18例与7例)、发热(17例与4例)、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22例与9例)、自发性腹膜炎(24例与12例)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D-二聚体(OR=4.290,P<0.01)、门静脉内径(OR=1.294,P<0.05)是肝硬化合并P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肝硬化程度重、D-二聚体和FDP水平高、门静脉内径宽的肝硬化患者PVT发病率高.PVT可使肝硬化患者临床症状加重和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增加.D-二聚体水平增高、门静脉增宽是肝硬化合并P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林国帅;徐琴;赵淑一;张跃新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不同浓度氯化铵诱导张氏细胞的缺氧诱导因子-1α基因表达通路的研究

    目的 探索不同浓度氯化铵(NH4C1)处理对Changliver细胞缺氧诱导因子(HIF)-1α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 方法 培养人正常Changliver 肝细胞,用不同浓度NH4Cl(1.25 mmol/L、2.5 mmol/L和5 mmol/L)持续处理,以正常培养的Changliver细胞作为对照组,分别在传至5代、10代及15代时提取RNA及蛋白质,应用荧光定量PCR、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蛋白免疫印迹技术检测HIF-1α和VEGF基因的表达.结果 qPCR结果:与对照组相比,NH4Cl处理组细胞HIF-1αmRNA表达量明显增加(5代、10代和15代组内比较F值分别为:90 976.659,1 300.218,1 896.800,P值均<0.05),VEGF mRNA表达量明显增加(5代、10代和15代组内比较F值分别为:3 554.143,2 381.321,2 591.954,P值均<0.05);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与对照组相比,NH4C1处理组细胞HIF-1α蛋白表达量明显增加(5代、10代和15代组内比较F值分别为:376.709,1 615.358,1 350.120,P<值均0.05),VEGF蛋白表达量明显增加(5代、10代和15代组内比较F值分别为:904.789,5 105.186,8 644.498,P值均<0.05);蛋白免疫印迹检测结果:与对照组相比,NH4C1处理组细胞HIF-1α蛋白表达量明显增加(5代、10代和15代组内比较F值分别为:228.499,6 051.974,183.219,P值均<0.05),VEGF蛋白表达量明显增加(5代、10代和15代组内比较F值分别为:5 549.429,40 187.665,120 982.183,P值均< 0.05).结论 氨可使Changliver细胞HIF-1α及其下游基因VEGF在细胞中的表达增加,引起假性低氧现象.

    作者:谷红丽;杨荟玉;李晶晶;李越;赵雪萌;周永健;陈晓龙;阚全程;余祖江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基于角蛋白18的回归模型对乙型肝炎肝衰竭预后的意义

    目的 研究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血清角蛋白18 (K18)水平及其与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 方法 选取2012年12月至2014年3月于福州市传染病医院肝内科就诊并被确诊为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120例,随访3个月,分成死亡组和生存组,检测其血清K18 (M30、M65)片段含量,并收集相关实验室资料,分析不同组间M30、M65、M30/M65及其他实验室指标的差异.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死亡独立危险因素,构建相应logistic回归模型(LRM).再选取2014年4月至2014年10月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51例,测定其M30、M65值,并收集相关临床资料,计算LRM值,验证LRM模型诊断价值.结果 对120例肝衰竭患者随访3个月,死亡40例,病死率33.3%.死亡组年龄、血氨、国际标准化比值、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M65值高于存活组,凝血酶原活动度、甲胎蛋白水平低于存活组;糖尿病、肝硬化、肝性脑病、肺部感染、上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征等基础病及并发症在死亡组中的发生率高于存活组.年龄、肝性脑病(HE)、上消化道出血、直接胆红素、M30/M65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所构建的模型LRM=0.061×年龄+0.69 ×HE+ 4.11 ×上消化道出血+ 3.201 ×ln(直接胆红素)-3.875×ln (M30/M65)-24.248.计算51例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LRM值和MELD评分,并随访3个月,LRM模型AUC 0.889,MELD评分AUC0.858,两者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Z=0.417,P>0.5).结论 M30/M65比值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构建的包含M30/M65的LRM模型对预测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短期预后有较高价值.

    作者:甘巧蓉;江晓燕;张鑫;陈明胜;潘晨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环境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免疫与遗传因素发挥着重要作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也不例外.PBC是以肝内小胆管损伤为特征的自身免疫介导的胆汁淤积性肝病,多伴有线粒体抗体出现.在目前已知的诸多发病危险因素中,基因易感性仍占主导地位,但这无法解释PBC不同的地理分布及同卵双胞胎的不完全一致问题,而这些问题都反映了PBC与特定环境因素存在关联.但是,PBC与环境因素之间清晰合理的关系仍未被彻底阐明.对PBC的环境危险诱因的理解仅限于大量与其发病相关因素的怀疑,如外源性物质、亲电子药物、感染以及其他物理、化学、生物因素等.尽管导致自身免疫耐受打破的因素仍不清楚,但相关地理流行病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环境的影响,这也是改善包括PBC在内的自身免疫性疾病防治和管理的关键.

    作者:陈丽萍;赵红;吕蓓;程计林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端粒酶逆转录酶组分与肝癌研究

    端粒是真核细胞染色体末端的DNA串联重复序列,在维持染色体的稳定性和完整性方面起重要作用.随着细胞的增殖,端粒逐渐缩短,当缩短至一定程度,细胞便出现衰老和凋亡,但少数细胞能通过端粒长度维持机制(激活端粒酶或其他机制)使端粒延长并恢复功能,部分细胞出现永生化,因此端粒及端粒酶被认为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密切联系.已证实端粒酶激活是原发性肝癌发生的早期事件,尤其是端粒酶的重要组分TERT具有重要作用.现就近年端粒酶功能及其调节机制,以及TERT在原发性肝癌,主要是肝细胞癌(简称为肝癌)的发生、发展与治疗中的作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干预肝癌的发生与靶向治疗提供分子遗传学基础.

    作者:蔡嘉镜;郭晓兰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逆转评估方法的探讨

    抗病毒治疗可以逆转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和早期肝硬化,但对纤维化逆转的评估目前仍存在争议.肝穿刺活组织检查方面,作为“金标准”仍存在局限性.无创诊断方面,瞬时弹性成像干扰因素较多,血清学指标目前临床研究证据较少,因此,用于评估纤维化逆转仍需要更多临床研究证据支持.

    作者:孙亚朦;吴晓宁;周家玲;尤红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后肝性脑病诊治进展

    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TIPS)已成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并发症治疗的一项重要微创介入技术,该技术目前多应用于肝硬化伴有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VB)、顽固性腹水、肝性胸水和Budd-Chiari综合征等病症.TIPS一方面能有效降低门静脉压力,减少EVB、顽固性腹水的危险,但同时导致肝灌注血流减少,加重肝功能的损害和导致门体分流性脑病.为预防TIPS术后肝性脑病的发生,需全面评估其相关影响因素.TIPS术后肝性脑病的诊治仍是目前面临的一大挑战,现主要从其诊治方面作一综述,以提高人们对该病的认识.

    作者:杨金凤;张秉强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迦俐生聚乙烯醇栓塞微球的研制

    为了提高经导管动脉化学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设计、制造和验证了用于栓塞肝癌血管的迦俐生微球.文章简要介绍了该微球的结构、性状和使用方法.

    作者:官泳松;贺庆;靳勇;姚飞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低氧诱导因子-2α—酰基辅酶A去饱和酶-1通路对低氧诱导的肝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目的 探讨低氧环境下低氧诱导因子-2α(HIF-2α)是否通过调控酰基辅酶A去饱和酶-1 (SCD1)影响肝癌细胞的生物学行为. 方法 用1% O2诱导HepG2和SMMC-7721细胞建立低氧模型,低氧刺激肝癌细胞0h、3h、6h、12h、24h后,荧光定量PCR及Western blot分别检测HIF-2α、SCD1 mRNA和蛋白表达时间谱.使用HIF-2α干扰质粒和SCD1抑制剂CAY10566,分为空白组(常氧)、低氧组(1%O212 h)、低氧阴性对照组(HIF-2α阴性质粒+1% O2 12h)、低氧干扰组(HIF-2 α干扰质粒+1% O2 12 h)、低氧CAY组(CAY10566 10 μmol+1% O2 12h)、低氧干扰+ CAY组(HIF-2α干扰质粒+CAY10566 10 μmol +1% O2 12h).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各组肝癌细胞HIF-2α、SCD1蛋白表达,CCK8检测各组肝癌细胞增殖能力,Annexin-V/PE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肝癌细胞凋亡情况,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各组肝癌细胞侵袭能力.多个样本均数比较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 两种肝癌细胞株HIF-2α和SCD1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随低氧诱导时间延长而表达增加.低氧环境下干扰下调HIF-2α表达后,肝癌细胞表达SCD1蛋白水平明显降低;抑制SCD1表达,对肝癌细胞HIF 2α蛋白表达无明显影响;干扰HIF-2α同时抑制SCD1表达,HepG2及SMMC-7721细胞表达SCD1蛋白水平(0.53±0.04及0.44+±0.10)降低程度较单独抑制HIF-2α或SCD1(1.12±0.04或1.12±0.04及0.90±0.10或0.99±0.13)更为明显(HIF-2α:FepG2=1 026.89,PhepG2=0.00,FSMMC-7721=2186.22,PSMMC-7721=0.00;SCD1:FhepG2=1 347.93,PhepG2 =0.00,FSMMC-7721=46.43,PSMMC 7721=0.00).分别抑制HIF-2 α或SCD1表达,可降低HepG2和SMMC-7721细胞增殖率及侵袭能力,促进凋亡(P<0.05);干扰下调HIF-2α基础上联合CAY10566抑制SCD1表达,肝癌细胞增殖率、侵袭能力降低和凋亡率增加的水平较单独抑制HIF-2α或SCD1更显著(P<0.05). 结论 HIF-2α-SCD1途径可能是低氧调控肝癌细胞能量代谢、进而影响其生物学行为的重要机制之一.

    作者:余小庆;蔡璨;杜轩;沈薇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特异miRNA抑制核因子-κB基因转录对肝癌多药耐药的逆转作用

    目的 探讨特异性miRNA抑制核因子-κB (NF-κB)转录对肝癌多药耐药(MDR)的逆转效果. 方法 分析肝癌细胞及其耐药株(HepG2/ADM)和肝细胞(L02)中P-糖蛋白(P-gp)、NF-κB的表达;构建与筛选特异性NF-κ B miRNA质粒,并转染肝癌细胞HepG2和HepG2/ADM,以Western blot测定P-gp及NF-κB浓度,以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其基因表达;以细胞计数试剂盒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及药物对细胞增殖的影响;以流式细胞术、Annexin-V-PE/7-ADD双染法观察细胞周期与凋亡情况.两组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均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 结果 肝癌细胞经阿霉素处理后P-gp表达及NF-κ B磷酸化水平增高.在24、48 h和72 h时,HepG2/ADM细胞耐药指数(IC50=4.166,1.522,1.380,单位μ mol/L),分别是HepG2细胞(IC50=0.489,0.221,0.224,单位μ mol/L)的8.519,6.874和6.166倍.HepG2/ADM细胞mdr1 mRNA和NF-κ B 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ct值)为3.310±0.154和2.580±0.040,明显高于HepG2细胞的0.084±0.038和0.607±0.032(P值均<0.01).特异性miRNA1转染HepG2/ADM细胞后,mdr1 mRNA(2-△△cl)为0.326±0.011,显著低于阴性组的0.804±0.057(t=14.262,P<0.01),伴胞内总NF-κB 1p65、胞核NF-κB磷酸化p65和P-gp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1),癌细胞增殖抑制、G1期阻滞,凋亡增加. 结论 MDR1/P-gp异常表达与MDR密切相关,以特异miRNA干预NF-κB活化,可明显抑制MDR1/P-gp基因转录,对肝癌MDR具有逆转作用.

    作者:王理;蔡胤;时运;姚敏;潘刘翃;顾娟娟;杨绪莉;吴玮;姚登福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婆罗双树样基因4在原发性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上皮间质转化的关系

    目的 探讨婆罗双树样基因4 (SALL4)在原发性肝细胞癌(HC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上皮间质转化(EMT)和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联系. 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核酸分子原位杂交技术检测SALL4、上皮钙黏蛋白(E-cadherin)、波形蛋白(vimentin)和Snail mRNA在72例HCC、2例胚胎肝、2例正常成人肝组织中的表达. 结果 胚胎肝组织肝母细胞SALL4强阳性,原始造血细胞阴性,正常成人肝组织肝细胞和胆管上皮SALL4阴性,HCC中SALL4阳性率为47.2% (34/72),呈局灶性核阳性,有镜下微血管癌栓和门静脉癌栓、血清甲胎蛋白≥350 ng/ml、UICC分期Ⅲ+Ⅳ期、<46岁的HCC组SALL4阳性强度均高于无镜下微血管癌栓和门静脉癌栓、血清甲胎蛋白< 350 ng/ml、UICC分期I+Ⅱ期、≥46岁组,SALL4阳性HCC患者术后无瘤生存率、总体生存率均低于SALL4阴性者(P<0.05),60% (21/35)的HCC组织微血管癌栓SALL4呈阳性表达.SALL4的阳性率与E-cadherin呈负相关(r=-0.434,P<0.01),与Vimentin和Snail正相关(Vimentin:r=0.516,P<0.01;Snail:r=0.571,P<0.01).结论 原发性HCC中SALL4蛋白的表达对上皮间质转化有重要影响,可为肝癌的侵袭、转移研究和患者的预后判断提供帮助.

    作者:徐军;王健;胡勇;王星星;程兰兰;余宏宇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丙型肝炎病毒相关的混合性冷球蛋白血症性血管炎1例

    冷球蛋白血症性血管炎(CV)是一种以血液中出现低温下(4℃)可逆凝固的免疫球蛋白(Ig)为特征的循环免疫复合物介导的系统性血管炎,主要累及中小血管.通常分为三型:Ⅰ型由单一的单克隆Ig组成,可为IgM、IgG、IgA或本周蛋白,病因常为血液系统疾病,Ⅱ型由单克隆Ig和多克隆Ig(主要是IgG)混合组成,多与丙型肝炎病毒(HCV)或结缔组织病相关;Ⅲ型为多株多克隆的Ig组成复合物,均具有类风湿因子(RF)活性,多见于结缔组织病.

    作者:吴朝;霍娜;李俊;王艳;万华;蔺小红;赵鸿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套扎后早期再出血相关危险因素的多中心研究

    目的 通过多中心回顾性研究分析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后早期再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共17所二级甲等及其以上级别医院中,于1999年1月至2015年5月收住院并行食管静脉曲张套扎(EVL)的患者,共3 289例,按照剔除标准,终筛选出2 531例,通过回顾病例搜集临床资料如年龄,性别,内镜资料,各项检验结果(肝功能,生物化学,血常规,凝血功能)等,整理出相关数据,根据EVL术后1个月内有无再出血分为有出血组和无出血组,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独立y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等数据分析,P< 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2 531例患者实施EVL术后早期再出血率为6.6%,病死率为12.0%.终得出性别(P=0.014),静脉曲张条数(P=0.203),凝血酶原时间(P=0.001),凝血酶原活动度(P=0.014),白蛋白(P=0),总胆红素(P=0.011),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P=0.004),白细胞(P=0.342),肝性脑病(P=0.021),腹水(P=0.027),Child-Pugh分级(P=0),Child-Pugh评分(P=0),胃底静脉曲张黏合剂注射(P=0.521),胃底静脉曲张(P=0.32),分流(P=0.174),套扎点数(P=0.001),第几次套扎(P=0.024),治疗前呕血次数(P=0),黑便次数(P=0.008),治疗前呕血量(P=0)为EVL术后早期再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经过回归分析,得出男性,Child-Pugh评分>7.2,治疗前呕血量为EVL术后早期再出血独立危险因素;而白蛋白浓度> 31.5 g/L为保护因素. 结论 EVL对于食管静脉曲张再出血有较好疗效.在所有分析的因素中,男性、Child-Pugh评分、治疗前呕血量为EVL术后早期再出血危险因素,白蛋白浓度> 31.5 g/L为保护因素.

    作者:周嘉宁;魏志;孙自勤 刊期: 2016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