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肝脏病杂志

中华肝脏病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007-3418
  • 国内刊号:50-1113/R
  • 影响因子:1.62
  • 创刊:1993
  • 周期:月刊
  • 发行:重庆
  • 语言:中文
  • 邮发:78-56
  • 全年订价:46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CA 化学文摘(美)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消化系统疾病
中华肝脏病杂志   2017年10期文献
  • 类鼻疽肝脓肿的临床特点分析

    类鼻疽流行区主要在南北纬20°之间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以东南亚和澳大利亚北部为主要传染病区[1];随着旅游业的发展,类鼻疽病已成为全球问题[2].海南岛为亚热带地区,同时又是“国际旅游岛”,这可能为类鼻疽病的传播创造了条件.细菌性肝脓肿是一种潜在的危及生命的疾病,类鼻疽肝脓肿虽少见,但易耐药,如采用细菌性肝脓肿治疗经验应用抗生素治疗且在得不到敏感抗生素治疗的情况下,患者病死率会增高,因此,早期、准确诊断尤为重要.微生物培养是诊断类鼻疽的金标准,影像学检查是评价、诊断类鼻疽肝脓肿的重要方法,CT是目前被认为无创评估肝脏疾病较敏感、实用的方法,肝穿刺诊断细菌性肝脓肿易引起脓毒血症;治疗方面也根据药物敏感性用药,由于病例少见,故尚无统一的治疗方案.因此,本研究从临床、影像、实验室检查及治疗等方面探讨类鼻疽肝脓肿的临床特点,以加深认识,便于早诊断、准确治疗.

    作者:吴烨华;战跃福;俞安乐;李群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p16和survivin在肝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研究

    我们利用连续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同步检测p16蛋白和survivin蛋白在肝细胞癌(HCC)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并用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TUNEL)法检测HCC组织中的凋亡指数,旨在探讨p16和survivin表达与HCC发生和发展的关系及二者之间的相关性.一、资料与方法1.标本来源:收集河南省人民医院肝胆外科2012年12月至2016年12月手术切除肝癌患者的标本,经病理学检查证实为HCC,所有病例术前均未接受放射治疗、化学治疗及手术治疗.所有组织标本均经4%甲醛固定,常规脱水并石蜡包埋,切片厚度为4μm,分别作HE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门静脉是否有癌栓、有无肝内转移、甲胎蛋白值及肿瘤数目见表1.

    作者:蔡建平;王亚东;张晓;薛焕洲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经颈静脉肝穿刺活组织检查在疑难重症肝病诊治中的可行性及意义:单中心5例患者分析

    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查是肝病病因诊断和选择治疗方案、疗效判断的重要工具,常用获得肝活组织的检查方法包括经皮肝穿刺活组织检查(percutaneous liver biopsy,PLB)、经颈静脉肝穿刺活组织检查(transjugular liver biopsy,TJLB)和腹腔镜下肝脏活组织检查3种.PLB在临床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但对于有PLB禁忌证却需要进行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查的患者来说,TJLB是一种理想的替代方法,在国外已经常规应用.但在我国,由于器械未正式进入国内市场,相关临床应用的报道非常少[1].我中心近期已成功对5例患者行TJLB并随访,本研究拟通过对这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TJLB的可行性及意义.

    作者:吕飒;游绍莉;余强;王华明;刘福全;朱冰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丙型肝炎病毒抗体阳性孕妇的临床流行病学特点

    丙型肝炎是一种由丙型肝炎病毒(HCV)引起的,经血液、性、母婴等途径传播的感染病,暴露后缺乏有效的预防措施,感染后转化为慢性肝炎的比例高达75% ~ 85%,可进展为肝硬化和肝细胞癌.HCV感染也是影响女性妊娠及造成新生儿感染的重要原因,出现胎膜早破、早产、妊娠期糖尿病等的几率均明显增高[1];但是,孕期尚缺乏特效药物治疗及疫苗预防HCV母婴传播.因此,了解孕妇HCV感染的流行病学、为疾病早期控制已成为一个新的焦点.目前大量文献报道多以一般人群HCV感染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关于孕妇HCV流行病学研究较少.现对2008-2015年我院共收治的294例HCV感染孕妇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为制定有效的防治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岳欣;韩国荣;和沁园;王艳;李倩睿;丁祎;蔡敏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IL28B基因多态性与个体化聚乙二醇干扰素α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疗效的相关性

    干扰素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的疗效尚未定论,需要更多病例及多中心研究以完善循证医学证据.为了进一步研究IL28B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干扰素应答疗效的关系,我们参照2010年我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诊断标准[1],选择初次接受抗病毒治疗的HBeAg阳性的CHB患者,采用个体化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α治疗方案,取得较好的抗病毒疗效.在依据临床基线水平基础上,结合IL28B的SNP预测个体化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应答疗效.以期为临床治疗选择提供参考.

    作者:黄利坚;杨嘉恩;徐振兴;王国亮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转化生长因子β1对脂变HepG2.2.15细胞HBV复制及抗原合成的影响

    目的 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 (TGFβ1)对脂变HepG2.2.15细胞HBV复制及蛋白表达的影响,以及HepG2/HepG2.2.15脂变过程中TGF β1与细胞因子信号抑制物-3(SOCS-3) mRNA、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c (SREBP-1c) mRNA的关系.方法 细胞分为HepG2/HepG2.2.15细胞对照组(C1/C2组)和脂变组(F1/F2组),并在这两组细胞体系内加入5 ng/ml TGF β 1干预,形成TGF β1作用组(T1/T2)和脂变+TGF β 1组(TF1/TF2),采用时间分辨荧光分析仪检测HBsAg、HBeAg,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 DNA、SOCS-3 mRNA及SREBP-1c mRNA.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以及析因分析进行统计.结果 TGF β 1能显著降低C2组中HBeAg水平(P=0.034),及显著降低F2组中HBsAg(P<0.001)以及HBeAg(P=0.004)水平.脂变与TGF β 1对下调HBsAg有交互作用.此外,TGF β1能显著降低C1、F1、C2及F2组中SOCS-3mRNA表达(P<0.05),同时显著升高C1、F1、C2及F2组中SREBP-1c mRNA的表达(P<0.05),脂变与TGF β 1对抑制SOCS-3 mRNA以及促进SREBP-1c mRNA的表达有交互作用.结论 TGFβ1不影响HepG2.2.15细胞中HBV复制,可抑制HBsAg和HBeAg的表达;TGFβ1可抑制SOCS-3 mRNA的表达,及促进SREBP-1c mRNA的表达.

    作者:王艳;赵龙凤;王荣荣;智陞雯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在预测乙型肝炎相关肝衰竭中的作用

    目的 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在预测乙型肝炎相关肝衰竭中的作用.方法 共收集349例研究对象的资料,其中包括体检中心的健康人60名(A组)、慢性乙型肝炎重度111例(B组)、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92例(C组)、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 86例(D组).收集患者的血常规、肝功能与凝血功能指标的检测结果,计算其NLR.根据病情进展情况将B组分为B1组(16例,进展为ACLF)和B2组(95例,未进展为ACLF).分析各组间NLR值的差异,并进行预后的预测分析.对计量资料组间数据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LSD-t检验或秩和检验,对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疾病进展的因素.结果 A、B、C、D组NLR值分别为2.22 (1.76 ~ 3.05)、2.54 (1.78 ~ 3.49)、3.07 (1.95 ~ 5.04)、3.41 (2.01 ~ 5.15),随着病情的加重,NLR值逐渐增加.对B1组(进展为ACLF)和B2组(仍为慢性乙型肝炎重度)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得出,NLR和凝血酶原活动度是疾病进展的预后因素.比较B1组和B2组患者入组时的NL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87±1.54与2.71±1.54,P=0.004).16例慢性乙型肝炎重度患者进展为ACLF时,其对应的NLR明显增加(P=0.042).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慢性乙型肝炎重度进展为ACLF的NLR临界值为2.79(曲线下面积为0.739,P=0.002).NLR可以作为判断患者为终末期肝病的参考指标,其临界值为3.94(曲线下面积为0.612,P=0.001).结论 外周血NLR可以反映病情进展情况,并可预测肝衰竭的发生.

    作者:范玥;李欣;周晓芳;张大志;石小枫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恩替卡韦和替诺福韦酯治疗高病毒载量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对比分析

    目的 比较恩替卡韦(ETV)和替诺福韦酯(TDF)初始治疗高病毒载量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52例初始接受ETV和TDF治疗的高病毒载量(HBV DNA定量≥106 IU/ml)且HBeAg阳性CHB患者资料,每组患者分别为76例.治疗基线时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T)、HBV DNA、HBeAg、抗-HBe、血清肌酐及肌酸激酶水平,并在治疗第4、12、24、36、48、72、84、96周进行随访评估.采用Kaplan-Meimer 生存曲线分析累积的完全性病毒学应答、HBeAg血清学转换以及ALT复常率.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病毒学应答的影响因素.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ETV组患者在4、12、24、48、72、96周的ALT复常率分别为18.1%、55.6%、83.3%、90.3%、93.1%和97.2%,与TDF组患者的ALT复常率16.0%、53.6%、75.4%、94.2%、100%和100%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尸值均>0.05).ETV组在治疗48、96周的病毒学应答率分别为89.5%、97.3%,与TDF组的93.4%、98.7%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 0.05).多因素回归分析各基线参数均不能作为病毒学应答的预测因素.TDF组患者治疗48周比ETV组有更高的HBeAg血清学转换(14.5%对比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8);96周时两组HBeAg血清学转换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5.8%对比7.9%,P=0.132).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两组累积ALT复常率、累积HBV DNA不可检测率和累积HBeAg血清学转换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仅有1例ETV治疗的患者在72周期间发生病毒学突破,均无严重不良事件.结论 TDF和ETV初始治疗高病毒载量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抑制HBV病毒的疗效、HBeAg血清学转换率和安全性无差异.

    作者:时红;李向永;朱建芸;林潮双;张英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自身免疫性肝炎治疗应答不良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 探讨自身免疫性肝炎初始治疗应答不良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61例AIH患者经过正规标准治疗之后,49例(80.33%)获得完全应答,为应答良好组,12例(19.67%)应答不完全,为应答不良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腹部B超、肝穿刺活检病理学表现及治疗应答反应.文中所有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或百分比表示,采用x2检验;影响因素分析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应答不良组与应答良好组均以女性为主,性别比例、平均发病年龄及伴发肝外自身免疫性疾病等一般状况无明显差异.应答不良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ALP)、总胆红素、免疫球蛋白(Ig)G与IgM均高于应答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应答良好组相比,应答不良组合并除抗核抗体(ANA)、抗平滑肌抗体(SMA)、抗中性粒细胞抗体(AMA)及其M2型抗体之外的自身免疫性抗体阳性率更高(75.0%对比16.3%,尸<0.001),其中,抗gp210抗体在两组的阳性率分别为25%和0,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1).应答不良组和应答良好组肝硬化的比例分别为50%和16.3%,脾大的比例分别为58.3%和22.4%,两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可以得出高ALP (P=0.034,OR 1.017,95%CI1.001 ~ 1.033)、合并除ANA、SMA、AMA/M2抗体之外的自身免疫性抗体阳性(P=0.017,OR 70.842,95%CI2.132 ~2 354.371)、肝硬化(尸=0.049,OR 28.777,95% CI 1.015 ~ 815.854)为影响初始治疗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高ALP、合并除ANA、SMA、AMA/M2抗体之外自身免疫抗体阳性及肝硬化均与应答不良密切相关.

    作者:张洪文;刘会敏;林睿;周璐;张洁;刘文天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河北省居民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认知调查与分析

    目的 通过对河北省医务人员及普通人群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认知调查,了解河北省居民对NAFLD的认知度,规范医务人员对于NAFLD的诊治,提升普通人群对NAFLD的正确认知,以促使其建立合理的生活方式,继而科学、有效地控制NAFLD的发病率及病死率.方法 随机选取河北省30家医院及其周边学校和社区作为调查现场,以问卷方式对1 300名医务人员及2 000名普通人群进行NAFLD相关知识的调查.调查数据采用EpiData3.1软件进行录入,应用SPSS21.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率的差异比较用x2检验.结果 (1)医务人员调查结果:39.0%受访者能正确认知肝活组织检查(肝活检)是诊断NAFLD的金标准.受访者认为对肝纤维化的诊断具参考价值的检查依次为肝活检(63.7%)、肝脏超声(61.0%)及肝脏CT(48.1%);认为改善胰岛素抵抗是NAFLD治疗首选的医务人员比例仅为1.2%;在486名曾诊治过NAFLD的医务人员中,仅1.2%认为NAFLD患者依从性良好.(2)普通人群调查结果:15.2%的受访者认为NAFLD具有传染性;58.6%的受访者认为NAFLD会进展为肝硬化或肝癌;17.8%体质指数(BMI)≥28 kg/m2的受访者对自身患肥胖并不知情,在过去1年中未控制体质量的肥胖受访者比例达55.8%;NAFLD患者合并高脂血症、糖尿病、高血压病等伴发病的比例依次为50.5%、18.5%、29.5%;43.0%的NAFLD患者未曾接受过规范治疗,其余57.0%接受治疗的受访者,79.0%采用合理饮食及体育锻炼等非药物治疗方法;治疗无好转的NAFLD患者,其主要失败原因是未能坚持良好的生活习惯;电视、网络、报纸为NAFLD患者愿意获取疾病相关健康知识的途径.结论 医务人员对于NAFLD的认知不足,部分医务人员未能结合临床指南对NAFLD进行规范诊治;应加强对医务人员NAFLD相关知识的再教育,指导其对NAFLD患者做出准确的筛查、诊断、评估和治疗;普通人群对NAFLD的认知低,以及NAFLD患者治疗依从性不佳,是NAFLD的发病率升高及疾病进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应加强对普通人群NAFLD相关知识的宣教,促使其建立合理的生活方式.

    作者:梁乾飞;王亚东;赵彩彦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肠道菌群失衡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之间的关系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发病率逐渐上升,普通人群发病率为15% ~ 30%,肥胖患者发病率达50% ~ 90%.关于NAFLD的致病机制,“二次打击”学说已得到广泛认可.随着研究深入,人们发现肠道菌群失调可通过增加机体能量吸收、破坏肠黏膜屏障、产生大量毒性代谢产物等方式促进NAFLD的进展.这为揭示NAFLD的发病机制、探索有效治疗方法提供了新切入点.据此,就肠道菌群失调在NAFLD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做一简要概述.

    作者:马明剑;吴健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Hippo信号通路在肝癌形成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Hippo信号通路在哺乳动物中由Mst1/2,WW45,Mob1a/1b和Lats1/2共4个核心组件组成,可以经过一系列酶联反应阻碍转录辅激活因子Yap进入细胞核,从而实现维持细胞增殖与凋亡平衡,控制器官大小及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作用.如果Hippo信号通路组件因为基因突变或表观遗传学特征改变等原因失活,Yap会在细胞核内过度表达及活化,导致细胞过度增殖,抑制细胞凋亡,这一过程已证实与包括肝癌在内的多种肿瘤的形成密切相关.对Hippo信号通路的研究可以为我们探索肝脏肿瘤的发病机制及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开拓新的方向.

    作者:原琳;李智伟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间充质干细胞及其外泌体治疗肝病的研究进展

    目前,对急性肝功能衰竭、晚期肝硬化有效的治疗仍是肝移植,但是由于器官供体不足、财政考虑和对终身免疫抑制的要求,其使用及推广受到限制.近年来,绕过使用整个肝脏的替代方法,如干细胞移植,已被建议作为肝脏疾病的有效替代疗法.间充质干细胞,也称为多潜能间质基质细胞,是可以在几乎所有出生后的器官和组织,包括肝脏中发现的自我更新细胞,其分化为肝细胞的潜力以及它们的免疫调节特性为其在急、慢性肝病的治疗打开了思路.现对近年来间充质干细胞的特性以及治疗急、慢性肝病的机制情况进行综述,并对相关风险进行了探讨.

    作者:牛文惠;张金卷;朱争艳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戊型肝炎病毒感染慢性化的研究进展

    戊型肝炎病毒(HEV)感染通常引起急性肝炎,疾病呈自限性发展过程,一般在6个月内临床康复,预后良好.近年来的研究发现,HEV感染在特殊情况下也可呈现出感染慢性化,表现为HEV急性感染后至少6个月仍存在肝功能的持续异常,且血清、粪便和(或)肝组织仍可检出病毒核酸.HEV感染慢性化主要发生于免疫功能不全者,临床不多见,但危害大.了解HEV感染慢性化的发生机制、临床表现、治疗及预防措施,有助于临床医师制定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案,改善患者预后.现就相关问题进行介绍,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水平.

    作者:马元吉;唐红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超选择性肝动脉化学治疗栓塞治疗13例尾状叶肝癌的疗效评价

    目的 评价超选择性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尾状叶肝癌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13例孤立性尾状叶肝癌患者,用2.6F的微导管行超选择性肝动脉化学治疗栓塞治疗,栓塞材料为超液化碘化油.术后评估肿瘤供血动脉数量、超选技术成功率以及近期疗效和远期生存状态.13例患者的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结果 肿瘤单支动脉供血者61.5% (8/13),多支动脉供血者38.5%(5/13),超选技术成功率为84.6%(11/13);行超选择性肝动脉化学治疗栓塞患者术后1个月完全缓解率63.6% (7/11);截尾随访期内,行超选择性肝动脉化学治疗栓塞的11例患者生存10例,未成功行超选择性肝动脉化学治疗栓塞的2例患者生存1例.结论 超选择性TACE治疗尾状叶肝癌的可行性及安全性值得肯定,且具有良好的疗效,对尾状叶肝癌的预后有重要临床意义.

    作者:袁宏军;刘凤永;李鑫;管阳;左太阳;王茂强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miR-146a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肝细胞癌遗传易感性的meta分析

    目的 综合评估miR-146a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肝细胞癌(HCC)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万方医学数据库以及谷歌学术等.查找有关miR-146a单核苷酸多态性与HCC遗传易感性的病例对照研究,检索截止日期为2016年10月以电子论文形式发表的中文和英文文献.对文献异质性评价采用Q统计量法.结果 终纳入文献18篇,共有病例5 610例和对照7 531例用于meta分析.miR-146a单核苷酸多态性与HCC易感性之间无明显关联.5个遗传模型的结果如下:等位基因模型C与G[OR(比值比)=0.96,95% CI(可信区间)为0.88~ 1.06,P=0.440];杂合子模型CG与GG (OR=0.99,95% CI为0.90 ~ 1.10,尸=0.898);纯合子模型CC与GG (OR=0.91,95%CI为0.75 ~ 1.10,P=0.314);显性模型CC+CG与GG (OR=0.97,95% CI为0.79 ~ 1.19,P=0.759);隐性模型CG+GG与CC(OR=1.05,95% CI为0.94 ~ 1.18,P=0.405).对种族、对照人群来源以及哈迪-温伯格平衡分别在5种遗传模型中进行亚组分析,只在隐性模型CG+GG与CC对照人群来源为基于群体的研究亚组中发现miR-146a单核苷酸多态性增加HCC易感性(OR=1.20,95% CI为1.02 ~ 1.40,P=0.024),其余模型的各亚组分析未显示miR-146a rs2910164多态性与HCC易感性有关联.对HBV感染进行分层分析,结果显示miR-146a rs2910164多态性增加了HBV阳性HCC发生的风险(OR=1.26,95% CI为1.10 ~ 1.49,P=0.001).结论 miR-146a的rs2910164多态性与HCC发生风险之间无明显关联,但可能增加HBV阳性HCC发生的风险.

    作者:张立洪;张传永;戴新征;张杰;张峰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替诺福韦酯治疗肾移植术前抗-HBs阳性术后乙型肝炎复发1例报道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后的临床转归,主要与感染者的年龄以及免疫状态有关,不到5%成年人发展为慢性HBV感染,其余表现为急性感染,HBV自发清除,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消失,产生抗-HBs和(或)抗-HBc,此类患者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或化疗时,仍有乙型肝炎复发风险,乙型肝炎复发后多采用核昔(酸)类似物治疗.目前,有关肾移植术后乙型肝炎复发在抗病毒治疗后引起病毒耐药,再采用替诺福韦酯(TDF)挽救治疗的报道较少.本科收治1例肾移植术前抗-HBs阳性患者,术后抗排异治疗引起乙型肝炎复发,初治服用拉米夫定(LAM),耐药后序贯恩替卡韦(ETV),效果不佳后换用TDF挽救治疗,现报道如下.

    作者:朱冬梅;钱梅云;柳龙根;叶春艳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西藏地区Caroli病1例报道

    一、病例资料患者女,52岁,藏族,主诉:右侧上腹部间断疼痛1年加重伴恶心1周.现病史:患者于1年前开始右侧上腹部疼痛,疼痛可以放射到右侧肩部,偶发腹胀伴恶心.曾在多家医院就诊,诊断不确切,给予对症治疗包括藏药治疗,症状未见好转,本次就诊前1周腹疼伴尿黄、恶心,情况加重再次就诊.追踪既往的病史,曾经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CHB)服用过抗病毒的药物.

    作者:旺加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肝硬化患者Th1/Th22失衡特点及其与病程进展的关系

    目的 研究各类肝硬化患者Th1/Th22失衡的特点及其与病程进展的关系,探索靶向治疗肝硬化的免疫治疗策略.方法 体外离心法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收集细胞进行CD3-BV500及CD8-PerCP-Cy5.5染色,再加入干扰素γ(IFNv)-PE-Cy7、白细胞介素(IL)-17a-APC和IL-22-PE或者相应的同型对照,破膜洗液洗涤1次后加1%多聚甲醛固定.使用Flowjo分析软件进行T淋巴细胞亚群及细胞因子分析.定义Th1 (CD4+IFNγ+),Th 17(C D4+IL-17a+),Th22(CD4+IL-22+)以及Tc1 (CD8+IFNγ+),Tc17(CD8+IL-17a+),Tc22 (CD8+IL-22+),调查上述6个亚群分泌IFN γ、IL-17a、IL-22的情况.LX-2细胞无血清培养,添加不同浓度(25、50、100 ng/ml)的重组人IL-22重组蛋白;24h后用活化指标α-平滑肌肌动蛋白检测LX-2活化情况,体积分数10%胎牛血清作为阳性对照.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化学发光法)检测上清液中透明质酸、Ⅲ型胶原前体、Ⅳ型胶原浓度.据资料不同分别采用one-way ANOVA、Mann-Whitney非参数U检验或Kruskalwallis H非参数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各类病因引起的肝硬化患者外周血Tc1、Th17和Th22细胞均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增加.所有肝硬化患者Th17细胞频率(4.25%±2.45%)较对照组(2.59%±1.36%)增加了0.64倍,而肝硬化患者Th22细胞平均频率(4.17%±2.55%)较对照组(1.31%±0.64%)增加了2.18倍;尤其是酒精性肝硬化患者,其外周Th17(5.89%±3.44%)和Th22亚群(5.32%±3.67%)较对照组分别增加了1.27倍和3.06倍,P<0.05.特别是酒精性肝硬化患者,其Th22细胞显著增加.抗纤维化和促纤维化因子(Th1/Th22)比值在各类肝硬化患者均显著降低,并与肝硬化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是各类病因引起的肝硬化共同变化的免疫学特征.进一步证实,IL-22能激活肝星状细胞并促其产生胶原.结论 抗纤维化和促纤维化因子(Th1/Th22)失衡是各种病因相关肝纤维化进展的共同特征,也是调节肝脏纤维化进展的主要原因.

    作者:吴海沁;赵娟娟;李捍卫;张政 刊期: 2017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