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肝脏病杂志

中华肝脏病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007-3418
  • 国内刊号:50-1113/R
  • 影响因子:1.62
  • 创刊:1993
  • 周期:月刊
  • 发行:重庆
  • 语言:中文
  • 邮发:78-56
  • 全年订价:46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CA 化学文摘(美)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消化系统疾病
中华肝脏病杂志   2017年2期文献
  •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肝脏相关性死亡的影响因素研究

    我们用解放军第三○二医院和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住院患者数据库设计了一个回顾性的队列研究,用于分析一些可能促进或延缓疾病进展的因素与慢性丙型肝炎(chronic hepltitis C,CHC)肝脏相关性死亡之间的关系,以利于临床实践中对患者进行评估.一、资料与方法1.资料来源:检索解放军第三○二医院和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2年至2013年住院慢性HCV感染者资料.具体包括CHC、代偿期肝硬化(liver cirrhosis,LC)、失代偿期LC以及CHC相关性死亡的患者.

    作者:曾庆磊;李冰;付艳玲;张学秀;金磊;张纪元;杨斌;王立峰;张政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FibroTouch和FibroScan检测肝脏硬度与肝组织学Ishak纤维化评分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评价慢性乙型肝炎患者FibroTouch(FT)、FibroScan (FS)检测肝脏硬度与肝组织学Ishak纤维化评分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14年11月至2016年5月就诊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肝硬化科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313例,所有患者均行肝组织病理活检,FT与FS分别测定肝脏硬度值(LSM),检测血清生物化学指标并计算多参数肝纤维化模型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小板比值指数(APRI)和基于4因子的纤维化指数(FIB-4),并比较4种非创检查结果与纤维化病理Ishak评分的一致性.由FT与FS测定的LSM比较采用t检验,两组LSM值间的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AST水平和肝组织Knodell评分与FT及FS测定的LSM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2种仪器LSM与肝纤维化病理分期的相关性采用经过肝组织炎症活动度Knodell评分校正的偏相关分析,APRI、FIB-4与肝纤维化病理分期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以肝纤维化病理作为标准,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4种非创方法诊断肝纤维化的价值.结果 313例患者FT与FS检测LSM分别为(15.75±9.42) kPa和(15.42±10.52) kPa,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earson相关分析,相关系数为0.858(P<0.01),提示两种检测结果呈显著正相关;血清ALT、AST、肝组织炎症活动度与两种仪器LSM值呈低水平相关.两种仪器FvT和FS的LSM测定值与肝纤维化病理分期的r值分别为0.501、0.526,P值均<0.001,均呈显著正相关;APRI和FIB-4与肝纤维化病理分期的r值分别为0.236、0.218,P值均<0.001,与肝纤维化病理分期均呈低度正相关.以肝组织病理Ishak评分为依据,四种方法诊断纤维化分期F3、F4、F5及F6的ROC曲线下面积,FT为:0.915、0.856、0.839、0.816;FS为:0.933、0.883、0.849、0.856;APRI为:0.618、0.630、0.608、0.638;FIB-4为:0.614、0.624、0.595、0.649,FT和FS的曲线下面积均明显大于APRI和FIB-4. 结论 FT与FS测定LSM与肝组织纤维化病理具有良好的相关性,明显优于APRI和FIB-4,可较好用于肝纤维化临床判断.

    作者:陈高峰;平键;顾宏图;赵志敏;周扬;邢枫;陶艳艳;慕永平;刘平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相关肝癌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临床上常见的慢性肝脏疾病之一,可从单纯性脂肪肝进展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终可发展为肝细胞肝癌(HCC).尽管研究表明,许多细胞信号通路、基因及细胞因子等参与NAFLD相关的HCC的发生发展,但是其发病的具体分子机制尚不清楚.现结合国内外近年的文献报道,对NAFLD相关的HCC的流行病学及发病机制做一综述.

    作者:黄伟;张欣欣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2016年肝衰竭诊治进展

    肝衰竭的临床类型多样、发病机制复杂,病情进展快,病死率高.我国仍以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的肝衰竭为常见,其他原因也逐渐增多,该病病情危重、并发症多,病死率可高达40% ~ 90%.肝衰竭继发侵袭性真菌病将严重影响其预后,病死率增加.现对乙型肝炎相关肝衰竭、人工肝、肝衰竭继发侵袭性真菌病在2016年的研究进展进行介绍.

    作者:杨方集;彭亮;刘月英;高志良;韩涛;黄建荣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2016年肝癌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

    肝细胞癌(HCC)仍是全球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及病死率持续增长.其早期诊断及有效治疗仍是医学难题.HCC的早期特异诊断与有效治疗技术研发仍是重点.现介绍肝癌特异诊断和靶向治疗分子标志物、主要治疗方案及新兴的机器人辅助肝脏切除术、No-touch射频消融术在HCC治疗中的应用等2016年的新进展.

    作者:董志珍;朱小东;李照;毛雨鸽;柴跃龙;姚登福;孙惠川;朱继业;马宽生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自身免疫性肝病2016年研究进展

    自身免疫性肝病是一组由异常自身免疫介导的肝胆炎症性损伤,主要包括自身免疫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及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等.作为非病毒性肝病的重要成员,自身免疫性肝病的诊断与治疗日益成为肝病领域的突出问题之一.2016年,自身免疫性肝病在临床和基础研究方面又有了许多新进展,包括奥贝胆酸的临床Ⅲ期试验,UK-PBC危险评分的提出,以及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相关的肠道微生态研究等.现就自身免疫性肝病2016年的诊疗与研究进展进行介绍.

    作者:李博;王绮夏;马雄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乙型肝炎病毒RNA病毒样颗粒的发现及其对抗病毒治疗临床实践的潜在影响

    在感染肝细胞中的乙型肝炎病毒(HBV)共价闭合环状DNA (cccDNA)是引起停药后病毒学反弹的主要因素.cccDNA的半衰期仅为33 ~ 50 d,故新合成的部分双链、松弛环状DNA (rcDNA)进入细胞核转换为cccDNA是维持cccDNA池的关键.虽然不直接靶向cccDNA,但通过阻断rcDNA的合成,现有的核苷(酸)类似物(NAs)存在使cccDNA池耗竭的可能性.确实,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患者在抗病毒治疗达到HBeAg血清转换,HBV DNA消失后,再巩固治疗半年以上,20% ~ 30%的患者可以安全停药.我国一些课题组近已经证实血清中的HBV RNA来自感染肝细胞内cccDNA的活性转录,特别是在接受NAs治疗的慢乙肝患者,DNA合成被阻断后,其血清中的HBV RNA能反映肝细胞内cccDNA的状态.故此建议应将传统的基于病毒DNA检测的病毒学应答重新定义为血清HBV DNA和RNA的共同持续消失(低于检测下限),并以此作为安全停药的病毒学指标.血清HBV RNA是反映肝细胞内cccDNA活性的理想指标,因而,对接受长期NAs治疗后HBsAg水平<1 500 IU/ml的慢乙肝患者,应依据血清HBV RNA的检测结果,换用或加用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治疗.如果血清HBV RNA阳性,则加用peg-IFN治疗;如果血清HBV RNA消失,应停止NAs治疗,并转为peg-IFN治疗.有理由相信,以血清HBVRNA指导的治疗策略,会进一步优化慢乙肝的功能性治愈(血清HBsAg消失甚至出现抗-HBs转换)路线图.

    作者:鲁凤民;王杰;陈香梅;江建宁;张文宏;赵景民;任红;侯金林;夏宁邵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重视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自然史的研究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一种多系统性疾病,与代谢综合征和2型糖尿病互为因果.心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相关死亡是非酒精性脂肪肝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患者共同的不良结局,肝病病死率显著增加主要见于NASH患者.NASH与肝细胞癌之间存在因果关系,NASH相关肝细胞癌一半左右发生于没有肝硬化的患者.当前亟需加强我国NAFLD患者自然史的队列研究,从而为制定卫生策略和防治对策提供依据.现主要从临床流行病学角度阐述NAFLD与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以及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的重要关联,以提醒大家对NAFLD自然史的重视.

    作者:赵泽华;刘晓琳;范建高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2016年美国肝病研究协会进展报道

    美国肝病研究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Liver Diseases,AASLD)是肝病研究和学术交流为重要的国际性学术组织之一.第67届AASLD年会于2016年11月11至15日在美国波士顿如期召开.作为世界顶级肝病学盛会之一,此次AASLD年会以各种形式展示摘要2112份,内容几乎涵盖肝病学领域各个方面.一、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case,NAFLD)

    作者:严丽波;阎俪;唐红;马雄;贾继东;胡鹏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肝脏受控衰减参数与代谢综合征关系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肝脏受控衰减参数(CAP)与代谢综合征(MetS)之间的相关性,并探讨CAP值及其变化幅度与MetS发病率的关系.方法 纳入2013年7月至2015年9月的健康体检人群2 461名.Spearman相关分析CAP与MetS组分个数及各组分之间的相关性,x2检验比较不同CAP水平下MetS及各组分的患病率.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CAP水平人群发生MetS的比值比及其95%可信区间.选取230名基线无MetS者,通过前瞻性队列研究,根据基线CAP值、CAP变化值以及CAP变化值百分比分组进行x2检验,比较MetS的发病率.COX回归分析基线CAP、CAP变化值以及CAP变化值百分比对MetS的预测作用. 结果 CAP与MetS组分个数呈正相关(r=0.309,P<0.01),与各组分均显著相关.不同CAP水平下(<238 dB/m、238 ~ 258 dB/m、259 ~ 291 dB/m和≥292 dB/m)MetS及其各组分的患病率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调整性别、年龄后,以< 238 dB/m为参照,238 ~ 258 dB/m、259 ~ 291 dB/m和≥292 dB/m的人群发生MetS的比值比及其95%可信区间分别为1.784 (1.369 ~ 2.325)、2.936 (2.292 ~ 3.760)和4.363 (3.435 ~ 5.543),P值均<0.05.随访结束时28例(12.2%)发生MetS.调整相关因素后,基线CAP≥238 dB/m、CAP变化值>30 dB/m和CAP变化值百分比>25.0%的人群MetS发病的风险比及其95%可信区间分别为3.337 (1.163 ~ 9.569)、7.732 (2.453 ~ 24.366)和11.656(3.329 ~ 40.813),P值均<0.05. 结论 CAP与MetS及其各组分密切相关,CAP及其变化幅度可用于预测MetS的发生风险.

    作者:孙婉璐;孙长贵;陈光榆;潘勤;曾静;单盼盼;范建高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姜黄素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肠黏膜机械屏障的作用

    目的 探讨姜黄素对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大鼠肠黏膜机械屏障的作用. 方法 将雄性SD大鼠30只均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姜黄素干预组.模型组和姜黄素干预组给予高脂饲料喂养16周,其中姜黄素干预组于高脂喂养8周后,给予姜黄素200 mg · kg-1 · d-1灌胃,每日1次,在16周末处死大鼠.光学显微镜观察肝脏病理学变化;电镜观察肠黏膜紧密连接;全自动生物化学检测仪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分光光度法测定血二胺氧化酶(DAO)活性;鲎试剂终点显色法测定血浆脂多糖(LPs);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肠黏膜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的表达.据资料不同分别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或SNK-q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光镜下,对照组大鼠肝细胞无脂肪变,模型组大鼠肝细胞脂肪变性明显,并可见炎细胞浸润,干预组肝细胞脂肪变减轻,炎症浸润减少.电镜下,对照组肠黏膜紧密连接结构清晰、完整,线粒体及内质网结构正常;模型组紧密连接结构被破坏,间隙增宽,桥粒结构疏松,部分线粒体水肿,内质网扩张;干预组紧密连接结构恢复,间隙较模型组变窄,线粒体水肿及内质网扩张均好转.对照组血AST、ALT、DAO、TNFα及LPS分别为(88.14±20.70) U/L、(42.39±19.15) U/L、(0.33±0.06) U/m1、(0.35±0.06)ng/ml、(0.16±0.06) EU/ml,模型组分别为(203.23±26.25) U/L、(131.98±22.70) U/L、(1.27±0.11) U/ml、(0.66±0.17) ng/ml、(0.32±0.04) EU/ml,干预组分别为(127.63±21.22)U/L、(83.75±16.71) U/L、(0.75±0.08) U/ml、(0.53±0.14) ng/ml、(0.26±0.05) EU/ml.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血AST、ALT、DAO、TNFα及LPS水平明显升高,q值分别为-15.918、-14.402、-33.700、-8.944、-10.832,P值均<0.05;姜黄素干预组血AST、ALT、DAO、TNFα及LPS水平较模型组明显下降,q值分别为10.457、7.752、18.802、5.202、4.279,P值均<0.05.对照组、模型组及干预组cccludin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29±0.03、0.12±0.02、0.21±0.02.对照组occludin蛋白主要沿小肠黏膜上皮细胞的顶端呈线状分布,模型组阳性染色较对照组明显减弱,q=19.524,P< 0.05,姜黄素干预组较模型组阳性染色增强,P<0.05. 结论 NAFLD时肠黏膜机械屏障受损,姜黄素能减轻NAFLD时肠黏膜机械屏障的损伤,其机制可能与上调肠黏膜occludin蛋白的表达、降低TNFα及LPS水平有关.

    作者:侯洪涛;裘艳梅;赵红伟;李东浩;刘玉婷;王玉珍;苏少慧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高脂饮食干预父代C57BL/6小鼠对子代肝脏脂肪沉积的影响

    目的 观察高脂饮食干预父代C57BL/6小鼠对其雄性子代小鼠高脂饮食诱导的肝脏脂肪沉积的影响,探讨父系高脂饮食引起的跨带继承现象及其机制. 方法 20只3周龄C57BL/6雄性小鼠(F0)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10)与高脂组(n=10),高脂组小鼠在干预12周后与同窝正常饮食、安静饲养的雌性小鼠交配,产仔.选取雄性子代小鼠(F1)为研究对象.根据F0干预方式不同将雄性F1小鼠分为安静对照组雄性后代(CM,n=8)、高脂饮食组雄性后代(HFM,n=9).两组小鼠自断乳后给予正常饮食喂养至4周龄,后全部换为高脂饮食喂养4周.每周检测身长、体质量,并记录,油红O染色检测各组肝脏中脂质沉积情况,并采用Western blot及实时PCR法检测肝组织脂肪酸从头合成、脂肪酸有氧氧化、线粒体生发及自噬相关蛋白及其基因的表达情况.对数据采用独定样本f检验分析.结果 4周高脂饮食干预后,HFM组小鼠的体质量明显高于CM组小鼠(P<0.05);肝脏油红0染色结果显示,HFM组小鼠较CM组小鼠肝脏脂肪沉积显著增多,油红0染色阳性区积分吸光度值较CM组显著增加,前者为384 360±57 600,后者为236 754± 12 607(t=7.960,P<0.01).HFM组小鼠肝脏脂肪酸从头合成相关因子:胆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及脂肪酸合酶表达较CM组明显增加(P< 0.05);HFM组小鼠肝脏线粒体生物合成相关因子: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v辅激活因子lα、核呼吸因子1和线粒体转录因子A相对表达水平较CM组明显减低(P<0.05);F1代小鼠肝脏自噬功能相关因子的表达显示:与CM组比较,HFM组肝组织微管相关蛋白Ⅰ轻链3明显减低(1.442±0.025与0.102±0.017,t=7.261,P<0.05),P62明显增高(0.747±0.015与1.172±0.056,f=4.369,P<0.05),提示肝脏自噬功能减弱.结论 高脂饮食干预父代C57BL/6小鼠可以增加其雄性子代小鼠高脂饮食诱导的肝脏脂肪沉积,这可能与HFM组小鼠肝脏脂肪酸从头合成增加,而线粒体生发以及肝脏自噬功能的减弱密切相关.

    作者:张洁;李慧阁;傅力;邸阜生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血清脂质组学研究

    目的 通过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血清脂质组学的分析,研究NAFLD的脂质代谢特征. 方法 受试者分为对照组(n=23)、经肝脏病理学证实的NAFLD患者组(n=42),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测定血清脂质组学代谢产物,构建偏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模型,结合单因素分析差异代谢脂质.对数据进行t检验以及Mann-WhitneyU检验. 结果 共检测239种脂质代谢产物并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构建PLS-DA模型(R2=0.753,Q2=0.456),结合单因素分析显示,NAFLD患者血清脂质代谢与对照组之间有77种脂质存在明显差异(VIP值>1,P<0.05).其中包括游离脂肪酸、磷脂酰胆碱、磷脂酰乙醇胺、磷脂酰肌醇、溶血磷脂酰胆碱、溶血磷脂酰肌醇(LPI)、缩醛磷脂酰胆碱(PlsCho)、缩醛磷脂酰乙醇胺(PlsEtn)、神经酰胺(Cer)、鞘磷脂、甘油三酯(TG)等脂质.NAFLD组单不饱和脂肪酸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均值较对照组升高39%,t=-3.954,P<0.05);NAFLD组TG较对照组升高(均值较对照组升高36%,Z=-2.662,P<0.01);且以低碳数目和低不饱和键数目的TG升高为主,而高碳数目以及多不饱和键数目的TG下降;NAFLD组LPI、Cer较对照组升高(均值较对照组分别升高:223%,t=-3.858,P< 0.05;21%,t=-2.481,P<0.05),而多种缩醛磷脂(PlsCho、PlsEtn)在NAFLD中显著降低(均值较对照组分别下降:18%,t=3.184,P<0.05;20%,t=2.363,P<0.05).结论 NAFLD血清脂质代谢轮廓与正常人有明显差异,通过NAFLD血清脂质组学的分析可进一步阐明NAFLD的脂质代谢特征.

    作者:杨蕊旭;胡春秀;宓余强;孙婉璐;陈光榆;潘勤;沈峰;许国旺;范建高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诊断研究进展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是临床常见的慢性肝病,其疾病谱包括非酒精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肝硬化,部分患者会进展为肝细胞性肝癌.目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诊断“金标准”仍为肝活组织检查,但这为有创检查,且价格高,在临床应用中存在一定局限.更多的研究则关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非侵人性诊断方法,包括血清学标志物、脂肪肝预测模型和影像学检查.新兴的诊断技术,包括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糖组学和代谢组学,也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诊断中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

    作者:王景骅;虞朝辉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治疗:欧洲肥胖-2型糖尿病-消化临床实践指南解读

    虽然多个国内外指南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治疗提出指导性建议,但临床实践困惑依然存在,这些困惑集中于国内外指南在药物治疗适应证差异、药物种类的选择差异、生活方式干预基本原则与个体方案侧重点内容之间的差异,此外,医疗模式、医疗保险体系诸多领域存在东西方差异.这些均对临床实践提出了挑战,中国肝病医师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治疗指南的遵循需应对本土化挑战.

    作者:何方平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相关性肝癌的流行病学现状与发病机制

    肝癌作为常见的恶性肿瘤,虽然其总的发病率及病死率近年来有所下降,但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相关肝癌的发病呈上升趋势.NAFLD相关肝癌所带来的健康以及社会问题已引起了广泛关注,其流行病学研究、发病机制、诊断治疗等问题值得深入研究.现对NAFLD相关肝癌的流行病学现状以及发病机制进行介绍.

    作者:陈东风;孙文静;刘凯军;文良志 刊期: 2017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