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肝脏病杂志

中华肝脏病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007-3418
  • 国内刊号:50-1113/R
  • 影响因子:1.62
  • 创刊:1993
  • 周期:月刊
  • 发行:重庆
  • 语言:中文
  • 邮发:78-56
  • 全年订价:46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CA 化学文摘(美)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消化系统疾病
中华肝脏病杂志   2018年4期文献
  • 肝细胞癌术后序贯双药非特异性免疫治疗的临床研究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发生、发展、复发和转移与机体的免疫功能密切相关[1].目前国内只见单药非特异性免疫治疗的临床研究[2-4],胸腺肽联合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双药非特异性免疫治疗对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具有显著作用[5],但HCC术后序贯双药非特异性免疫治疗的临床疗效罕见报道.我们对HCC术后序贯胸腺法新(Thymalfasin)联合重组人IL-2双药非特异性免疫治疗进行前瞻性对照研究,结果如下.

    作者:周佳鹏;姚思扬;陈元元;莫志江;唐耘天;周燕秋;许春梅;刘天奇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瞬时弹性成像技术在诊断特发性门静脉高压症中的价值

    特发性门静脉高压(INCPH)是一种原因不明的非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门静脉高压征象,如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或破裂出血、显著脾肿大、脾功能亢进,而肝功能基本正常.临床诊断较为困难,主要依赖肝脏活组织检查及排除其他原因的门静脉高压,因此,临床上常误诊为“隐源性肝硬化”[1-4].近年来,随着对瞬时弹性测定(FibroScan)认识的不断加深拓展,非侵入性检查手段对临床诊断的价值越来越备受关注,有研究结果表明对于慢性肝病患者,FibroScan诊断明显肝纤维化(≥F2)时,准确性达84%~87%;诊断肝硬化(F4)时,准确性可高达93% ~ 96%.而其在INCPH症中的研究尚较少.本研究将探讨FibroScan在INCPH症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作者:何创业;吕勇;陈辉;刘海博;王秋和;范家皓;雒博晗;余天垒;袁旭龙;帖君;牛静;郭文刚;殷占新;韩国宏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聚乙二醇干扰素α联合利巴韦林治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合并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佳时机的探讨

    目的 探讨聚乙二醇干扰素α(Peg-INF α)联合利巴韦林(RBV)治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合并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者的佳时机. 方法 为前瞻性多中心研究,A组:158例,HIV合并HCV感染者;B组:对照组,60例,单一HCV感染者,均接受Peg-INFα联合RBV标准治疗.A组根据CD4+T淋巴细胞计数分为3个亚组:A1组,79例,CD4+T淋巴细胞>350个/μl,先抗HCV治疗再进行联合抗病毒治疗(cART);A2组,45例,CD4+T淋巴细胞200 ~ 350个/μl,先给予cART,耐受后开始抗HCV治疗;A3组,34例,CD4+T淋巴细胞< 200个/μl,先给予cART,待CD4+T淋巴细胞> 200个/μl开始抗HCV治疗.比较各组及亚组间抗HCV的疗效.对于服从正态分布、方差齐性资料两组之间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非正态数据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多组均数比较采用单向方差分析,随后进行SNK检验.多组疗效比较采用多个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 结果 各组及亚组年龄、基线HCV RN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意向性分析:A组完全早期病毒学应答率(cEVR)率75.3% (119/158),治疗结束时病毒学应答(eTVR)率68.4% (108/158),持续病毒学应答(SVR)率48.7% (77/158);B组cEVR率93.3% (56/60),eTVR率90.0%(54/60),SVR率71.7% (43/60),A组各疗效指标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经过符合方案分析,A组cEVR率仍低于B组(P<0.05),但eTVR率及SVR率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 0.05).A组各亚组间疗效比较,意向性分析:A1亚组cEVR率78.5%(62/79),eTVR率68.4% (54/79),SVR率41.8% (33/79);A2亚组cEVR率75.6% (34/45),eTVR率80.0% (36/45),SVR率64.4% (29/45);A3亚组cEVR率67.6%(23/34),eTVR率52.9% (18/34),SVR率44.1% (15/34).A2亚组的eTVR率、SVR率分别明显高于A3、A1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0.05).经过符合方案分析,各亚组疗效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HIV合并HCV感染使用Peg-INFα-2a联合RBV可获得良好抗HCV疗效,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为200个/μl时,是开始抗HCV治疗的佳时机.

    作者:柯迎春;李凌华;胡凤玉;兰芸;何耀祖;陈谐捷;唐小平;蔡卫平;卢瑞朝;何艳;李惠琴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替比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与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对肾功能影响的对比研究

    目的 比较替比夫定(LdT)联合阿德福韦酯(ADV)与拉米夫定(LAM)联合ADV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对肾功能的影响,为临床核苷(酸)类联合治疗方案选择提供依据. 方法 共纳入12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根据服用单药时间先后顺序分为4组:LdT+ ADV组(n=32)、ADV+LdT组(n=28)、LAM+ADV组(n=38)、ADV+LAM组(n=22).每3个月检测肝肾功能、HBV血清学标志物、HBV DNA定量、肌酸激酶(CK)等指标,比较基线、治疗24周、治疗52周时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复常率、HBV DNA未检出率、HBeAg血清转换率、血清肌酐(CR)和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的变化,计量资料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用x2检验.结果 治疗24周、52周时,4组之间ALT复常率、HBeAg血清转换率、HBV DNA未检出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基线比较,治疗24周时,4组患者血CR和eGFR无明显变化;但52周治疗后,LdT+ ADV、ADV+ LdT两组CR降低,eGFR升高(P<0.05);而LAM+ ADV、ADV+ LAM两组CR升高,eGFR较前下降(P<o.05).治疗后肾功能比较,24周时4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52周时LdT+ ADV组与LAM+ ADV组相比,eGFR升高、CR值下降(P<0.05);ADV+ LdT组与ADV+LAM组相比,eGFR升高、CR值下降(P<0.05).治疗52周时ADV+LdT组基线时肾功能轻度受损者[n=10,eGFR 60 ~ 90 ml· min-1·(1.73 m2)-1]有5例恢复正常,而ADV+LAM组(n=9)无一例恢复正常.结论 与LAM联合ADV治疗相比,LdT联合ADV治疗可改善肾功能,尤其是对于肾功能轻度受损的患者,其肾功能改善作用更明显.

    作者:徐静;鲍磊;王玉;杨亮;李文庭;赵宗豪;李宜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血尿酸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生风险相关性的随访队列研究

    目的 通过5年随访队列研究血尿酸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发病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观察性队列研究,选取2011年在体检中心进行体检的856名未患有NAFLD的体检人群作为研究对象,按照血尿酸基线水平四分位分为4组(F1、F2、F3、F4).通过5年随访,观察2016年各组NAFLD发病情况.检测受试者血清丙氨酸氨基转氨酶、天冬氨酸氨基转氨酶、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空腹血糖等生物化学指标和影像学检查结果.比较各组NAFLD的累积发病率,logistics回归分析基线血尿酸水平对新发NAFLD的影响,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尿酸水平对NAFLD的诊断价值. 结果 NAFLD累积发病率19.16%,且累积发病率随着基线血尿酸的升高而增加,F1、F2、F3、F4组的发病率分别为7.90%、13.54%、20.32%、34.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2、F3、F4组NAFLD发病风险分别为F1组的1.637 (0.856 ~ 3.344)倍、2.745 (1.345 ~ 5.211)倍、5.465 (2.977 ~ 9.843)倍(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随着血尿酸水平的升高,NAFLD发生风险亦随之升高,且血清尿酸水平是NAFLD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RR值为1.654,ROC曲线分析血尿酸水平对NAFLD无诊断价值.结论 血清尿酸增高是NAFLD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作为评估NAFLD发生风险的指标.

    作者:白俊玺;舒仁明;黄勇;彭智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833例次肝静脉压力梯度测定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肝静脉压力梯度(HVPG)测定者临床资料,探讨HVPG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诊断、病情评估及指导临床治疗等方面的应用价值. 方法 收集2010年4月至2017年11月进行HVPG测定的患者资料,分析患者不同HVPG的临床特征及临床意义. 结果 自2010年4月至2017年11月对确诊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或临床疑诊患者行HVPG测定833例次,其中123例行2次HVPG测定,共计患者633例.不同病因、不同Child-Pugh分级、不同程度失代偿肝硬化患者HVP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HVPG测定对以乙型肝炎为主要病因的肝硬化患者诊断及病情评估是适合的,不同肝硬化严重程度患者HVPG不同,可以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HVPG测量方法还需要严格规范和质量控制.

    作者:张明艳;王广川;黄广军;冯华;王丽芬;张俊勇;史永军;张春清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脂质诱导的巨噬细胞M1/M2型极化对肝细胞脂质代谢的影响

    目的 探讨脂质诱导的巨噬细胞M1/M2型极化对肝细胞脂质代谢的影响. 方法 分别以饱和脂肪酸——棕榈酸(PA)、单不饱和脂肪酸——油酸(OA)和多不饱和脂肪酸——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孵育巨噬细胞RAW264.7,并制备条件培养液(CM).胶原酶原位灌注法分离C57BL/6小鼠肝细胞,体外巨噬细胞CM培养原代肝细胞.Real-time PCR检测巨噬细胞M1/M2型极化基因表达,以Real-time PCR和Westem blot检测肝细胞脂质合成和分解代谢相关基因的mRNA和蛋白表达,油红O染色检测肝细胞内脂质沉积情况.多组样本数据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PA诱导巨噬细胞M1型极化[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IL)-6 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F≥22.68,P值均<0.01],OA诱导巨噬细胞M1/M2型混合极化[IL-6、甘露糖受体c2 (Mrc2)和IL-10 mRNA表达水平升高,F≥4.94,P值均<0.05],而DHA则诱导巨噬细胞M2型极化(Mrc2、IL-10 mRNA表达水平增加,F≥4.94,P值均<0.01).CM-PA显著增加肝细胞脂质合成基因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C(SREBP1C)、乙酰辅酶A羧化酶1(ACC1) mRNA表达(F≥5.66,P值均<0.01)和脂肪酸合酶、ACC1蛋白表达(F≥38.34,P值均<0.05),并降低脂质分解蛋白脂酰辅酶A氧化酶1(ACOX1)表达(F=154.48,P<0.01),促进肝细胞内大量脂滴沉积;CM-OA影响肝细胞部分脂质代谢基因表达;而CM-DHA显著增加肝细胞脂质分解基因肉碱棕榈酰转移酶1A (CPT1A) mRNA表达(F=10.30,P<0.01)和ACOX1、CPT1A蛋白表达(P值均<0.05),并降低脂质合成蛋白SREBP1 C、ACC1的表达(F≥65.84,P值均<0.05),CM-DHA孵育的肝细胞内见少量脂滴沉积. 结论 不同脂肪酸通过诱导巨噬细胞M1/M2型极化改变影响肝细胞和肝脏脂质代谢平衡,从而促进或延缓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进展.

    作者:王祺;许钦瑜;吴惠敏;华静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直接抗病毒药物在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特殊人群中的应用

    HCV感染可以导致如失代偿期肝硬化及肝癌等严重终末期肝病的发生,积极而有效的抗病毒治疗对于改善疾病转归很重要.随着直接抗病毒药物在丙型肝炎治疗领域的应用,不仅显著缩短了抗病毒疗程,也极大增加了治疗期间的安全性及患者的耐受性,同时,也使抗病毒治疗的适应证得以扩大.在直接抗病毒药物治疗时代,特殊HCV感染人群仍然是抗病毒治疗领域倍受关注的群体,也是临床医生关注的热点问题.现主要对包括肾病、肝癌、肝移植术后、妊娠期、儿童、淋巴瘤、HBV/HCV合并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CV合并感染以及经治的特殊HCV感染人群中直接抗病毒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总结.

    作者:蒋畅;刘春燕;邵爽;高沿航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肝脏原发性神经内分泌肿瘤影像学诊断与肝动脉化学治疗栓塞术治疗6例分析

    目的 探讨肝脏原发性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影像学诊断、治疗及预后情况. 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经病理学证实的肝脏原发性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的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及介入治疗情况,并复习相关文献. 结果 6例患者均以腹痛症状就诊,且4例病灶单发,2例病灶多发.磁共振成像检查显示:T1加权成像呈低信号、T2加权成像呈高信号,边界较清楚;增强扫描病灶动脉期呈不均匀明显强化,门静脉期、平衡期呈持续性强化,周围可见环形强化的包膜.病理学均诊断为肝脏原发性神经内分泌肿瘤.6例患者经介入治疗后,近期均有一定治疗效果,其中4例患者行多次介入治疗;随访4年,效果较满意. 结论 肝脏原发性神经内分泌肿瘤极为少见,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异性,终依靠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确诊.肝脏原发性神经内分泌肿瘤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可取得较满意效果.

    作者:李小帅;张孟超;曲阳春;张晓谦;潘峰;刘云霞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肝动脉化学治疗栓塞联合125I粒子植入和索拉非尼治疗肝细胞癌门静脉癌栓的疗效比较

    目的 探讨影响肝细胞癌(HCC)合并门静脉癌栓(PVTT)患者预后的因素,并分析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125I粒子植入在此类患者中的临床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HCC合并PVTT患者53例,其中研究组32例行TACE联合125I粒子植入治疗,对照组21例行TACE联合索拉非尼治疗.对性别、年龄、Child-Pugh分级、甲胎蛋白水平、PVTT分型、肝脏肿瘤类型、肝外转移及治疗模式这8个因素行生存分析,进一步比较TACE联合125I粒子植入及TACE联合索拉非尼的疗效.两组间疗效评价采用x2检验;单因素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多因素生存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 结果 5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中位肿瘤进展时间(mTTP)和中位总生存期(mOS)分别为8个月和11个月.研究组对于PVTT的疾病控制率(DCR)为93.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1.9%,x2=6.448,P=0.0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对于PVTT的客观缓解率为7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9.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对于HCC原发肿瘤病灶的DCR为50.0%,低于对照组PVTT的66.7%,P=0.23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生存分析患者HCC原发肿瘤病灶进展情况:Child-Pugh为A级的患者对比B级[风险比(HP)=0.236,P=0.003];无肝外转移对比有肝外转移(HR=0.258,P=0.002);以及采用TACE联合125I粒子植入组对比TACE联合索拉非尼组(HR=0.372,P=0.00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生存分析患者总生存期:AFP<400 ng/ml对比AFP≥400 ng/ml,HR=0.389,P=0.030;Child-Pugh为A级对比B级,HR=0.263,P=0.006;无肝外转移对比有肝外转移,HR=0.306,P=0.00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TACE联合125I粒子植入治疗HCC伴PVTT,可有效控制PVTT和肝内病灶进展,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罗君;郑家平;邵国良;文颂;郭立文;曾晖;张兰;钱超一;郝伟远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对Hep3B肝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的促进作用及其机制

    目的 肝癌细胞的上皮间质转化(EMT)与其恶性行为密切相关.而肿瘤微环境对肿瘤细胞的EMT的调控尤为重要.探明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调控Hep3B肝癌细胞发生EMT的可能机制,为肝细胞癌(HCC)的临床研究和治疗提供新的方案. 方法 将人白血病单核细胞系(THP-1)成功诱导为TAM.以TAM为靶细胞,分别用Hep3B肝癌细胞的上清液以及与Hep3B细胞共培养的形式干预,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及RT-PCR方法检测TAM的Toll样受体(TLR)4表达变化.用质粒瞬时转染shRNA方法下调TAM的TLR4表达.以Hep3B肝癌细胞为靶细胞,分别用TAM上清液以及转染了shRNA TLR4质粒的TAM的上清液干预,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Hep3B肝癌细胞的E-cadherin、N-cadherin及Vimentin蛋白表达.两独立样本均数的比较采用双侧f检验. 结果 THP-1细胞被成功诱导为TAM.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TAM干预组(TAM-CM组)的Hep3B细胞E-cadherin蛋白表达降低、N-cadherin及Vimentin蛋白表达升高.当下调TAM的TLR4表达后,用其培养液干预Hep3B细胞,此时,Hep3B细胞的E-Cadherin表达量较TAM-CM组明显增加,而N-cadherin及Vimentin蛋白表达明显减少.此外,Western blot及RT-PCR结果显示,TAM的TLR4受体表达水平受Hep3B肝癌细胞的影响.TAM组TLR4基因的表达高于TAM+HCC-CM组,t=6.321,P=0.003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AM+Co-HCC组的表达高于TAM+HCC-CM组,t=3.189,P=0.033 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TAM能促进肝癌细胞Hep3B的上皮间质转化.下调TAM的TLR4表达可削弱TAM对Hep3B肝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的影响.表明TAM表面的TLR4受体是TAM与Hep3B肝癌细胞相互作用的关键分子.

    作者:姚蓉蓉;王咪咪;王艳红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特利加压素治疗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的循证医学依据

    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是肝硬化的主要并发症之一,也是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特利加压素系三甘氨酰-赖氨酸血管加压素,是一种人工合成的血管加压素类似物,主要用于治疗急性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现从循证医学角度回顾特利加压素治疗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的当前现状.

    作者:周新苗;祁兴顺;贾继东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肝静脉压力梯度指导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诊治策略:梦想?现实?

    肝纤维化、肝硬化是一个慢性隐匿进展,且潜在可逆的复杂过程.肝静脉压力梯度是优于肝脏病理学的肝硬化风险分层“金标准”.以肝静脉压力梯度指导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精准治疗策略,可显著降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临床终点事件的发生率.建立类似“高血压”长期监测管理模式是未来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诊治的梦想.

    作者:李越;李鹏;张月宁;丁惠国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门静脉高压症外科治疗技术进展

    门静脉高压在外科手术近年有不少发展和进步,但手术适应证、手术时机及术式选择仍存在很多争议.微创腹腔镜及机器人是门静脉高压外科技术发展的引领方向.外科术式选择应以循证为依据,但不应盲从指南.外科发展需加强多学科合作,术式革新是外科发展的动力.

    作者:齐瑞兆;赵新;李志伟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门静脉高压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现状及展望

    门静脉高压是指由门静脉系统压力升高所引起的一系列临床表现,凡能造成门静脉血流障碍和(或)血流量增加,均能引起门静脉高压症.门静脉高压是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典型的临床表现,可导致如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难治性腹水及肝性脑病等严重的并发症,有效降低门静脉高压可以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降低患者病死率.目前临床常用于降低门静脉高压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微创介入、外科手术治疗和肝移植等,现就目前门静脉高压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现状作一概述.

    作者:汪静;朱晓宁;张玉蓉;高月求;杨永平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乙型肝炎病毒母婴零传播:理想与挑战

    为消除病毒性肝炎对公共卫生的威胁,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到2030年要实现儿童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流行率降至0.1%的宏伟目标,而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阻断是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的关键.近年来,国内外主要慢性乙型肝炎管理指南推荐,在新生儿注射乙型肝炎疫苗和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联合免疫基础上,对妊娠晚期高病毒载量孕妇加用抗病毒药物,可以进一步减少甚至完全阻断HBV母婴传播.然而,近期在泰国的一项研究发现,对高病毒载量孕妇在妊娠晚期加用抗病毒药物并没有显著降低HBV母婴传播的发生率,但是该研究发现,通过严格标准的乙型肝炎疫苗和HBIG联合免疫,以及对妊娠晚期高病毒载量孕妇使用替诺福韦酯,无一例婴儿发生慢性HBV感染,即加用抗病毒药物组HBV母婴传播发生率为0,而安慰剂组HBV母婴传播发生率为2.0%.因此,尚不能否定在联合免疫的基础上,对高病毒载量孕妇在妊娠晚期加用抗病毒药物的有效性.临床实践中迫切需要更多真实世界研究,进一步揭示HBV母婴传播的规律及存在的问题.

    作者:尹雪如;刘志华;刘智泓;李杰;庄辉;窦晓光;侯金林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无创时代:我们如何把握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无创时代正在来临,我们应当把握机遇:首先,学习跟进国际指南推荐的及新兴的无创技术,批判性地利用我国病例资源优势进行临床验证;其次,重视技术研发过程中一级学科的交叉理论创新,按照国际诊断试验标准进行规范设计并临床注册;后,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无创技术趋势,实现从疾病诊断和风险分层到疗效监测和预后预测的转变.

    作者:祁小龙 刊期: 2018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