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比较局部雾化吸入布地奈德与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小儿急性喉炎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选择2006年9月至2007年9月急性喉炎患儿61例,用抽签法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5例用空气压缩泵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混悬液,对照组全身应用泼尼松或地塞米松,其它治疗相同.结果:治疗组吸气性喉鸣、犬吠样咳嗽、声嘶消失时间分别为(1.81±0.23)d、(2.31±1.15)d、(3.23±0.54)d,对照组分别为(2.86±1.74)d、(3.62±2.37)d、(5.09±2.85)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局部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治疗小儿急性喉炎疗效确切,使用方便,不良反应少,完全可取代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
作者:刘炜;陈仁杰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观察痰热清注射液辅助治疗重症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62例重症毛细支气管炎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患儿均采用抗感染、止咳、吸痰、雾化等常规综合治疗.治疗组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痰热清注射液0.3~0.5 mL/(kg·d)静脉滴注,对照组加用利巴韦林10~15 mg/(kg·d)静脉滴注,疗程均为5-7 d,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73%,对照组76.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05,P<0.05).治疗组紫绀消失时间、喘憋消失时间、心率正常时间、哮鸣音消失时间、住院天数分别为(6.88±1.20)h、(1.56±1.12)d、(2.18±0.75)d、(5.52±1.48)d、(6.80±1.50)d,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痰热清注射液辅助治疗重症毛细支气管炎疗效显著、安全.
作者:刘敏;李维新;刘玉田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应用肺功能检测观察沙美特罗氟替卡松对儿童哮喘的疗效.方法:对365例4~18岁哮喘患者,根据病情分为轻、中、重度,每天分剐给予沙美特罗氟替卡松(每吸含50 μg沙美特罗+100 μg丙酸氟替卡松)1吸、2吸、3吸,在用药前、用药后2月和6月各检测肺功能1次,观察FEV1.0和PEF值变化.结果:两项指标均有明显改善,经统计学处理,FEV1.0的X2值分别为106.07和140.67;PEF的X2值分别为92.74和131.1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沙美特罗氟替卡松疗效快速、持久,使用方便,副作用小,病人依从性好,适用于儿童哮喘的长期治疗与预防.
作者:石田田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总结敌敌畏经皮肤接触中毒致接触性皮炎患儿的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6月.2007年11月我科收治的敌敌畏经皮肤接触中毒致接触性皮炎患儿4例的临床资料.结果:4例患儿均无皮肤感染和毒物吸收后严重表现.经治疗2例痊愈出院,2例好转签字出院.结论:对敌敌畏经皮肤吸收中毒病儿进行治疗时,应关注两个环节:一是应用解毒药物治疗时,在用药途径、给药剂量及给药时间方面,要充分考虑其年龄、生理等特点和药物效果,在保障其身体生理安全的同时,应关怀病儿的舒适度.二是重视皮损的局部治疗,是防止皮肤乃至全身感染,保障皮肤修复的关键.
作者:孙菊华;姜松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双歧三联活菌制剂在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0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双歧三联活菌制剂,通过检测血清胆红素浓度评价其疗效.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100%、84.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5,P<0.05);治疗后血清胆红素值治疗组为(45.61±17.32) μmol/L,对照组为(89.38±49.98) μmol/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4,P<0.05);胆红素开始下降时间治疗组为(2.3±0.6)d,对照组为(3.8±0.3)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18,P<0.05);黄疸消退时间治疗组为(4.1±2.4)d,对照组为(7.1±3.2)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5,P<0.01).结论:双歧三联活菌制剂辅助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疗效好,可迅速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缩短治疗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张红英;邓勇丽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微剂量肝素联合复方丹参注射液对新生儿硬肿症的临床疗效.方法:新生儿硬肿症9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9例.两组均采用暖箱复温、静脉滴注多巴胺、保证热量供给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微剂量肝素与复方丹参注射液联合治疗.结果:治疗组在硬肿消退、体温恢复正常、精神、饮食、哭声变佳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总有效率治疗组93.9%,对照组69.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23,P<0.01).结论:微剂量肝素联合复方丹参注射液可提高新生儿硬肿症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刘长靖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比较氟丙咪嗪和氟西汀治疗儿童抑郁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130例12~17岁抑郁症儿童分别用氯丙咪嗪和氟西汀治疗8周,在治疗前、治疗2周和治疗8周都用抑郁自评价的量表(SDS)评价疗效,用副反应量表(TESS)评价药物不良反应,X2检验计算P值.结果:在8周时氟西汀组的有效率(87.7%)稍微高于氯丙咪嗪组(83.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在起效时间上氟丙咪嗪组快于氟西汀组,在2周时氯丙咪嗪组的有效率(38.46%)高于氟西汀组(18.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药物不良反应都较少且轻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丙咪嗪和氟西汀治疗儿童抑郁症都疗效明显和安全性较高.
作者:梅其霞;杨世华;张天秀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通过对哮喘儿童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检测结果进行分析,了解哮喘发病的过敏原因素,协助诊断及治疗.方法:对我院儿科住院及门诊患儿114例采用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用生理盐水作阴性对照,组胺作阳性对照,对过敏原状况进行分析.结果:114例支气管哮喘惠儿过敏原皮肤试验总阳性率82.5%,其中尘螨阳性率高,占78.2%.吸入性过敏原以阳性或强阳性为多,食物性过敏原以弱阳性居多,且多与吸入性过敏原阳性并存,吸入性过敏原阳性率远远高于食物性过敏原阳性率.结论:尘螨是海岛地区儿童常见的过敏原.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可以协助诊断,并对哮喘的防治及免疫治疗提供依据.
作者:钱红 刊期: 2008年第06期
药学服务(pharmaceutical care)是药师应用药学专业知识向公众(含医务人员、病人及其家属)提供直接的、负责任的、与药物使用有关的服务,以期提高药物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与经济性,实现改善与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理想目标[1].
作者:马朝晖;李炯;朱建成;马芙蓉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对更昔洛韦的临床应用情况进行分析,促进更昔洛韦的临床合理使用.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07年9~12月陕西省宝鸡市中心医院所有儿科病历不同年龄、不同病种的抗病毒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更昔洛韦使用率迭68.82%,可疑病毒感染使用率74.42%,在儿科使用过于广泛.结论:建议我院应对更昔洛韦采取限制使用措施,严格控制适应症,合理使用.
作者:刘子昀;仇学宏;刘春军 刊期: 2008年第06期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药物的种类及数量在急剧增长,为临床药物治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但同时也存在着药物滥用的情况,这是用药不安全的隐患.小儿体格和器官功能等方面都处于不断发育的时期,因此用药安全更受关注.
作者:付燕;王应建;朱绍莲;丁绍红 刊期: 2008年第06期
头孢匹胺钠是半合成长效第三代头孢类抗生素,为白色、类白色、疏松块状物或粉末,无臭或微有特殊臭.
作者:朱秀珍;汪宇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了解本院抗菌药物在儿科门诊的使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方法:随机抽取2007年9月~2008年6月每月连续10 d的儿科门诊处方,对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评价用药合理性.结果:我院儿科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率为56.26%,涉及6类15个品种,头孢菌素类使用率高(38.54%),其次为大环内酯类(33.58%)和青霉素类(21.39%);联合用药只占抗菌药物处方的10.62%;用药频度(DDDs)前10位的抗菌药物只有头孢曲松钠的药物利用指数(DUI)>1.0.结论:抗菌药物使用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应加强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培训及管理,提高儿科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水平.
作者:高山;刘保刚;米春生 刊期: 2008年第06期
吡哆醇依赖性癫痫(PDS)是一种少见的常染色体遗传性疾病,也是婴幼儿期发病的难治性癫痫之一.该病在50多年前已被人们所了解,但其致病机制目前仍不十分清楚.PDS发病率一般认为1∶500 000左右,但实际发病率很可能高于此比例,可能有与很多临床病例未被明确诊断有关[1,2].本文就该病的病因学、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作者:杨斌;叶小飞 刊期: 2008年第06期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ntibiotic associated diarrhea,AAD)主要是指使用抗生素后导致肠道菌群紊乱而引起的腹泻,同时也包括抗生素本身的毒副作用导致的腹泻.近年来由于抗生素广泛使用,甚至滥用,AAD有明显增多,而临床医师又容易忽视该问题.现就近5年有关儿童AAD作一综述.
作者:廖炀;刘作义 刊期: 2008年第06期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erebral ischemia-reperfusioninjury, CIRI)是由兴奋性(氨基酸)中毒、氧化应激、细胞内钙超载、炎症反应和细胞凋亡(AP)等多种因素参与的病理过程.
作者:丁淼;王兴勇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通过对大剂量甲氨蝶呤(HD-MTX)治疗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血药浓度的分析,探讨甲氨堞呤血药浓度监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荧光偏振免疫法(FPIA)监测接受大剂量甲氨蝶呤化疗的32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血药浓度.结果:在应用HD-MTX开始后72 h、90 h时MTX血药浓度的变异系数分别为211.76%、128.57%;应用后72 h血药浓度大于1 μmol/L有4例;应用后90 h血药浓度大于0.1 μmol/L 2例且惠儿出现了口腔粘膜溃疡.所有患儿无不可逆的严重不良反应.结论:患儿应用MTX后血药浓度个体差异较大,通过血药浓度监测可以调整甲酰四氢叶酸钙(CF)的解救时间和剂量,有效防止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保证化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作者:王来成;薛天阳;吕冬梅;韩强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早产儿凝血功能与颅内出血的关系.方法:对我科住院的123名早产儿凝血功能状态进行回顾性分组分析,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含量、血小板数(PBC)及头颅CT,分析发生颅内出血的几率,以及胎龄与颅内出血两者的相关性.结果:早产儿均不同程度存在凝血功能低下情况,与足月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根据胎龄大小分组分析进行统计检验,发现胎龄越低凝血功能低下程度越严重,发生颅内出血比率越高,早产儿中颅内出血发生57例,占早产儿总数的46.3%,胎龄与早产儿颅内出血呈显著负相关(γ=-0.338,P<0.01).讨论:凝血功能低下是早产儿常见并发症,是发生颅内出血的重要原因之一,胎龄越低凝血功能低下越严重,颅内出血发生率越高.
作者:张旭东;韩锦玲;赖龙龙;周敏;李汉广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观察特布他林与布地奈德联合雾化吸入对婴幼儿血清钾的影响.方法:将具有喘息症状的呼吸道疾病的123例患儿分为对照组、特布他林组、联合雾化组三组治疗,观察各组治疗前、后血清钾浓度的变化.结果:特布他林组、联合治疗组两组治疗后血清钾浓度降低明显,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两组相互间血清钾浓度变化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特布他林组、联合治疗组两组治疗后低血钾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且两组控制喘息的总有效率均高于时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25).结论:特布他林雾化吸入治疗后可致低钾血症,联合吸入型糖皮质激素治疗后无进一步降低血钾的危险.
作者:谢彦奇;邓松青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分析小儿社区获得性肺炎(CAP)住院前后抗生素应用的相关性,促进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方法:对577例住院治疗的CAP患儿住院前后应用抗生素的种类、药物更换情况及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577例患儿中,住院前231例(40.0%)应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326例(56.5%)应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20例(3.7%)应用其它种类抗生素;住院后应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患儿中有118例(51.1%)更换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74例(32.0%)更换为其它β-内酰胺类抗生素,应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患儿中有236例(73.3%)更换为β-内酰胺类抗生素,39例(11.9%)更换为其它大环内酯类抗生素,157例(27.2%)患儿联合应用了大环内酯类和β-内酰胺类抗生素,67例(11.6%)患儿抗生素的更换过早.联合应用抗生素组的住院天数、临床治愈率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小儿CAP治疗中,院内抗感染药物的选择受院前抗生素使用种类的影响,未获得病原学证据前,应避免频繁更换抗生素.
作者:张培英;刘凤敏;李宁华;张兰华;张淑芳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研究药物代谢酶基因多态性对丙戊酸钠代谢的影响,并建立分析丙戊酸代谢酶中CYP2C9、UGT1A6的基因多态性的方法.方法:从人全血中抽取gDNA,设计引物扩增CYP2C9及UGT1A6,并运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技术的方法进行CYP2C9*2、CYP2C9*3、CYP2C9*4、CYP2C9*5、UGT1A6*2和UGT1A6*3的分型.结果:成功设计了引物用来扩增包含CYP2C9*3、CYP2C9*4、CYP2C9*5的片断,并测序验证.结论:建立了简单可靠的RFLP基因分型方法.
作者:何周康;赵昕;阳利龙;张志华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PS)预防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疗效.方法:我院出生的胎龄29~32周早产儿44例,随机分为预防组20例,治疗组24例,预防组于生后30 min内即从气管插管内分2次滴入Ps 120 mg,用药后应用鼻塞持续气道正压(CPAP)辅助呼吸;治疗组确诊RDS后应用PS,方法同预防组.同时观察患儿呼吸、心率,并于用药6、24、48、72 h做血气分析.结果:预防组鼻塞CPAP辅助呼吸时间(26.4±13.6)h,鼻管法氧疗时间(39.6±16.1)h;治疗组分别为(96.0±19.6)h和(108.0±204.0)h.两组比较t分别为9.47、8.6,P均<0.05,预防组较治疗组明显缩短.48 h内各时段PaO2、PaCO2、pH预防组与治疗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PS预防早产儿RDS,可减轻病情,避免机械通气、缩短氧疗时间、减少早期及后期并发症.
作者:韩海峰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建立酸枣仁合剂的鉴别和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TLC法和HPLC法.结果:TLC法鉴别酸枣仁合剂中知母、茯苓和川芎等药材;HPLC测定酸枣仁皂苷A的含量,酸枣仁皂苷A在0.55~1.1 mg/mL范围内线形关系良好(r=0.9997),平均加样回收率为100.45%,RSD为1.30%.结论:鉴别重复性好、专属性强,含量测定方法简便,准确.
作者:贺林;刘智军;胡小兵 刊期: 2008年第06期
急性呼吸道感染是儿科常见病,患儿可出现发热症状.个别患儿可因高热引发惊厥,尤其是3岁以下的小儿易发生.布洛芬混悬液是目前国内外广泛应用于临床的解热镇痛药物,由于其作用机制和对胃肠道副作用较少,同时还具有抗炎作用而广泛应用.2006年1月~2007年12月我们采用布洛芬混悬液治疗急性呼吸道感染发热患儿120例,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淑文;刘淑华;姜长霞;王伟伟 刊期: 2008年第06期
1,6-二磷酸果糖(简称FDP)是一种新型能量代谢赋活剂,是改善心肌代谢的有效药物.笔者自2004年8月~2006年4月采用FDP辅助治疗婴幼儿肺炎并心力衰竭34例,取得良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忠勇;谢树红 刊期: 2008年第06期
阿奇霉素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及社区获得性肺炎等效果满意,目前应用日益广泛.既往多注意其肝功损害及胃肠道反应等副作用,但近年来过敏反应(包括过敏性休克)时有发生,为引起重视,现将我科3年来发生的12例过敏反应报告如下.
作者:冯益真;李颖;董琰 刊期: 2008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