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儿科药学杂志

儿科药学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重庆市卫生局
  • 主办单位: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中国药学会儿科药学专业组
  • 国际刊号:1672-108X
  • 国内刊号:50-1156/R
  • 影响因子:1.03
  • 创刊:1995
  • 周期:月刊
  • 发行:重庆
  • 语言:中文
  • 邮发:78-133
  • 全年订价:249.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上海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CA 化学文摘(美), 维普收录(中)
  • 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金牛奖”
  • 儿科学
儿科药学杂志   2009年2期文献
  • 黄芪颗粒治疗复发性阿弗他溃疡的远期疗效观察

    目的:评价黄芪颗粒治疗复发性阿弗他溃疡的远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80例复发性阿弗他溃疡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治疗组在常规药物消炎止痛治疗的基础上再给予口服黄芪颗粒3个月;对照组仅给予常规药物消炎止痛治疗.治疗组在口服黄芪颗粒3个月后与对照组一同进行为期6个月的疗效跟踪评定.结果:治疗组6个月内的溃疡复发次数、溃疡总数、溃疡平均愈合天数分别为(6.71±2.58)次、(10.09±2.92)个、(4.94±1.63)d,均优于对照组[(13.53±5.77)次、(27.97±8.14)个、(12.35±4.28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发现治疗组有任何毒副作用.结论:黄芪颗粒治疗复发性阿弗他溃疡具有远期疗效肯定、使用方便、安全性高等优点,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谢扬兵;周贤刚;许明德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氨溴索佐治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疗效分析

    目的:观察氨溴索治疗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的疗效.方法:76例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46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氨溴索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1.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紫绀消退时间[(1.85±0.67)d]和氧疗时间[(3.21±1.40)d]较对照组缩短,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氨溴索佐治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曾宏蔚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阿奇霉素序贯疗法与红霉素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的疗效比较

    目的:探讨阿奇霉素序贯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分组研究方法,将80例惠儿随机分为两组,阿奇霉素序贯治疗组40例,红霉素治疗组40例,比较两组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65.0%、95.0%,对照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47.5%、75.0%,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退热时间、咳嗽好转时间、哆音消失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缩短(P<0.01),而且局部疼痛、胃肠道反应及肝功损伤程度明显降低(P<0.05).结论:阿奇霉素序贯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优于红霉素,具有起效快、疗效好、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高瑞宁;徐秀红;郭宇红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匹多莫德佐治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匹多莫德佐治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RRI)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共入选260例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儿童,随机分为治疗组(匹多莫德佐治组)140例和对照组(常规治疗组)120例,比较两组惠儿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0%(133/14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3%(94/12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退热、咳嗽缓解、肺部哆音减少或消失时间等均较对照组缩短,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匹多莫德治疗期间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匹多莫德佐治儿童RRI有较好疗效.

    作者:彭翠英;何周康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孟鲁司特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孟鲁司特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性肾炎(HSPN)的疗效.方法:67例儿童过敏性紫癜性肾炎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2例采用常规综合治疗,治疗组35例在常规综合治疗基础上加服孟鲁司特咀嚼片,≥10岁10 mg/d,<10岁5 mg/d,疗程为1个月.测定治疗前后血和尿中白三烯水平的变化,并观察临床效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7.1%)优于对照组(84.4%)(x2=3.24,P>0.05),但各组治疗前后及两组治疗后之间的白三烯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白三烯参与了HSPN的发病过程,用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孟鲁司特治疗HSPN有效.

    作者:吕广秀;晋晓艺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小剂量氟康唑预防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真菌感染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应用小剂量氟康唑预防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真菌感染的效果.方法:2006年度收治的284例为对照组,2007年度收治的416例为预防组.预防组给予3 mg/(kg·次)的氟康唑静脉滴注,每3 d一次.结果:2006年真茵的感染率为7.04%,2007年真茵感染率为2.1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12,P<0.01).结论:小剂量的氟康唑预防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真菌感染有效,相对安全.

    作者:李晋蓉;李作娅;徐小敏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尼美舒利颗粒治疗儿童发热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尼美舒利颗粒治疗儿童发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随机将伴有高热症状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上感)患儿210例分为两组,治疗组110例给予口服尼美舒利治疗,对照组100例给予对乙酰氨基酚治疗,观察记录用药40 mln~8 h体温变化,评价退热效果.结果:治疗组起效快于对照组,40 min时体温明显降低(t=5.2,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 h、3 h时两组体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 h、4 h、6 h、8 h时治疗组体温明显低于对照组,t分别为6.48、12.38、13.94、15.68,P均<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尼美舒利对儿童退热起效快,作用强,维持时间长.

    作者:刘鸿丽;李凤侠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黄芪颗粒治疗小儿多汗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黄芪颗粒治疗小儿多汗症的疗效,评估其疗效和临床价值.方法:多汗症患儿4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4例和对照组20例,治疗组以黄芪颗粒治疗,对照组嘱锻练身体、加强营养,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8%(23/2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0.0%(10/20).两组比较X2=4.92,P<0.05,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症状缓解时间治疗组为(3.52±2.61)周,对照组为(5.60±1.22)周,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7,P<0.05).结论:黄芪颗粒治疗小儿多汗症有明显疗效.

    作者:叶世武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儿科住院病例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

    目的:了解儿科抗茵药物的应用现状,评价其使用的合理性.方法:收集我院儿科2008年5~12月出院病历2 403份,回顾性分析其抗茵药物应用情况.结果:抗茵药物使用率为76.41%,病原茵检测率5.28%,头孢唑肟使用频率高为45.43%,联合用药均为两联,联合用药率为46.57%,更换抗茵药物占6.75%.结论:我院儿科抗茵药物应用基本遵循了<抗茵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但有些联用方案是否合理还有待商榷,在抗茵药物的配伍和病原茵检测上还需提高.

    作者:于晓凌;吴丽芳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小儿水杨酸苯酚搽剂的毒理学研究

    目的:为小儿水杨酸苯酚搽剂成品制剂的临床安全使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观察大鼠完整皮肤及破损皮肤一次性涂抹大耐受量(MTD)的小儿水杨酸苯酚搽剂所产生的毒性反应情况,从给药0时起至7 d连续观察记录动物的急性毒性和45 d连续的长期毒性反应,以皮肤刺激反应标准进行评分作毒理等级评价;对存活动物在观察结束时进行高位脱椎处死采血检测外周血常规和血清生化,解剖后裸眼和病理切片观察心、脑、肝、肾等主要脏器的病理变化.实验数据以Bliss法处理计算LD50.结果:未测出LD50值;皮肤完好与破损组动物均产生轻度刺激反应;外周血常规和血清生化均未见明显改变;心、脑、肝、肾等重要脏器裸眼和病理切片均未见明显病理改变.结论:小儿水杨酸苯酚搽剂在小于MTD 2 000 mg/(kg·d)[40 mL/(kg·d)]剂量下一次性涂大鼠皮肤后(该剂量相当于临床剂量的800倍)以及1 000、500、200 mg/(kg·d)剂量的长期毒性试验,均未产生明显毒副反应.

    作者:肖富明;赵安玲;饶祖寿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630例儿科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分析

    目的:分析我院儿科住院患儿抗茵药物使用情况,评价其合理性.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07年1月至2008年9月住院部儿科病历630份,对抗茵药物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630例住院患儿中,474例使用抗茵药物,使用率为75.2%,其中二联用药率为51.1%(242/474).不合理使用抗茵药物用药病历32份,占被抽查病历的5%,如药物选择、联合用药不当.结论:我院儿科住院患儿抗菌药物使用存在不合理情况,有待改进.

    作者:胡立荣;江慧星;文晓柯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家长对于儿童使用抗生素认知行为的调查分析

    目的:了解患儿家长对于儿童使用抗生素的认知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促进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减少细菌药和不良反应的产生.方法:对2008年10月1日~10月27日来我院就诊的180位患儿的家长进行随机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67份,调查结果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家长对儿童使用抗生素的正确认知率为71.1%,与文化程度呈正相关(R=0.351,P<0.05).71.9%的家庭备有抗生素,54.5%的家长自主对子女使用过抗生素,18%的家长会给子女服用成人抗生素;自主用药行为主要与性别相关,以女性比例为高(R=0.232,P<0.05).结论:家长在儿童使用抗生素的认知和行为方面均存在严重的问题,需要开展有效的合理用药宣传教育.

    作者:刘美玲;张小同;杨莉丽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白血病住院患儿的医院内感染

    白血病是小儿时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随着化疗强度的增加,小儿白血病的缓解率明显提高,患儿无病生存时间显著延长,然而其医院内感染却日渐增多[1].因感染而死亡是白血病患儿住院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加强对白血病患儿医院内感染的认识,预防和控制医院内感染已成为进一步提高小儿白血病治疗水平和延长患儿生存期的重要工作.本文就白血病患儿医院内感染的原因、常见的感染部位、感染的病原及感染的防治等几方面进行综述.

    作者:吴丕六;戴碧涛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治疗进展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一种获得性干细胞疾病,可导致无效造血和外周血细胞减少,有发展为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AML)的趋势.其病因不明,男女均可发病,男性多于女性,多见于60岁以上老年人[1],儿童中见于婴儿到青春期的任何年龄.MDS多表现为贫血、出血、发热、感染和肝脾肿大,血象常为全血细胞减少,亦可为一个或两个系列血细胞减少,呈病态造血表现,骨髓多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少数病例可增生减低[2-5].

    作者:余忠红;戴碧涛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遗传性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的基础与临床进展

    高铁血红蛋白(methemoglobin,MetHb)是遗传因素或吸收毒性化合物后由红细胞产生的[1],其含量超过一定水平即可引起高铁血红蛋白血症(methemo globinemia),分为获得性和遗传性两大类[2,3].遗传性高铁血红蛋白血症(hereditary methemoglobinemia,HM)在国内外被列为罕见病.近年来,由于酶检测技术的进步,有关HM的报道越来越多,其发病机制、临床分型及治疗方面的研究备受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其中有关NADH-细胞色素65还原酶(NADH-dependent Cytochrome 65 reductase,NADH-CytbSR)基因突变的研究获得了很大的进展.

    作者:徐加菊;陈贻骥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MDS)是一组起源于造血干/祖细胞的获得性克隆性疾病,以增生异常和无效造血为特点.其特点是外周血中表现一系或一系以上细胞减少,骨髓增生亢进,并有形态异常,包括病态红系、病态粒系或病态血小板生成.MDS是一个累及多基因的多阶段的病理过程,干细胞基因异常、造血微环境改变和免疫机制缺陷在发病中均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对MDS进行的更为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发现在MDS的疾病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基因异常起着不同的致病作用.对MDS发病机制的不断认识,为新的治疗方案提供了基础.

    作者:赵凤华;徐酉华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诱导缓解治疗演变及进展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目前主要的治疗手段仍为化疗,近十年来随着临床经验积累与化疗方案的不断改进,临床治疗效果显著提高,一些国际和国内先进治疗中心报道长期无事件生存率(EFS)已达75%~80%[1~2].诱导缓解治疗作为ALL化疗的第一步,尽可能大限度杀灭白血病细胞,力争在短期内使患儿达到完全缓解,是整个化疗阶段中重要、关键的一步.研究显示,诱导缓解的速度是决定患者生存期长短的主要因素,缓解速度越快,残留肿瘤细胞越少,长期无病生存机会越大.一组774例儿童ALL的研究发现,23例诱导治疗后未缓解,再次诱导后有21例完全缓解,但5年无病生存率仅为16%,而1个月内达完全缓解者,其5年无病生存率为82%,也说明诱导治疗是否完全缓解是决定长期存活的重要因素[3].

    作者:方建培;徐宏贵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治疗方案演进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是儿童时期常见的恶性肿瘤,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儿童ALL化疗药物间不断优化组合,化疗方案不断更新,并且依照不同危险度分组来选择合适的化疗方案,儿童ALL的治疗效果得到极大提高.到上世纪90年代,发达国家儿童ALL的5年无事生存率(event-free survival,EFS)达到70%~80%,总体治愈率近80%,新的研究结果表明不久的将来儿童ALL的治愈率可达90%以上.

    作者:高怡瑾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维持治疗的发展和研究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以下简称儿童急淋)的治疗自70年代开始有了显著进展.St.Jude研究小组先提出了根治儿童急淋的序贯治疗的全面方案[1],该方案设计以诱导缓解、巩固、中枢神经系统(CNS)防治、维持这四个阶段的治疗来全力根治疾病,其中首次提出了维持治疗的概念.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实践,维持治疗对于儿童急淋治疗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都得到了进一步的研究和认识.

    作者:于洁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大剂量甲氨蝶呤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自从1948年Farber等首次报道甲氨蝶呤前体--氨蝶呤可以使急性白血病患儿得到缓解以来,以此为基础的化疗方案应运而生.甲氨蝶呤(Methotrexate,MTX)成为目前应用于白血病、淋巴瘤、头颈部肿瘤、骨肉瘤以及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为广泛的一种抗代谢药物,尤其是大剂量甲氨蝶呤(HD-MTX)的应用对降低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髓外白血病的发生,提高总体无病生存率起到了重要作用,其疗效得到了充分的肯定.

    作者:杨雪;朱易萍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陈香露白露片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验证研究

    目的:建立陈香露白露片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方法:根据该样品的微生物限度标准,按<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附录微生物限度检查法的验证试验指导原则,用委托厂家3个批号的陈香露白露片进行验证试验,以考察确定陈香露白露片微生物限度的检查方法.首先用常规法进行预试验,初步考察该样品对试验菌检测的影响,然后根据预试验结果,用离心沉淀集菌法进行再试验.结果:常规法试验时,大肠埃希菌、白色念珠菌的回收率均大于70%,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的回收率小于70%.控制菌检查检出试验菌.采用离心沉淀集菌法试验时,可以有效消除抑菌作用,使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的回收率大于70%.结论:采用离心沉淀集菌法可以有效消除抑菌作用,简便、准确.

    作者:尹春荣;孙萍;肖菊丽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痧气丸中天麻素的含量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痧气丸中天麻素的含量.方法:采用shim-pack CLC-ODS(6 mm x 150 mm)色谱柱,流动相:甲醇-磷酸盐溶液(0.1 mol/L磷酸二氢钾溶液和0.1 mol/L磷酸氢二钠溶液等量混合)-水(2:3:95),流速1.0 mL/min,柱温35℃,进样量10 μL,检测波长220 nm.结果:天麻素在进样量0.01~0.05 m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回归方程为Y=794640X+393.2(r=0.9997,n=5),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8.50%,RSD为1.95%.结论:本方法快速、简便、结果准确,可用于控制该制剂的质量.

    作者:寸时灿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接种吸附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引起过敏性休克1例

    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DTaP)是预防儿童百日咳、白喉和破伤风的替代传统全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DTwP)的新型疫苗.按照国家计划免疫程序,出生3个月~6周岁儿童必须接种百白破联合疫苗.2008年10月,重庆市沙坪坝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从重庆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购进DTaP共1 800支(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批号20080310-1),至2008年11月13日,沙坪坝区17个预防接种门诊共接种DTaP 947例.其中1例出现过敏性休克,1例发生注射部位局部红肿,1例发生低热(38.4℃),其余未见明显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0.32%.

    作者:何建军;黄莉萍;颜英;李兰馨 刊期: 2009年第02期